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的要求和突发系统升级改造功能操作介绍PPT课件_第1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的要求和突发系统升级改造功能操作介绍PPT课件_第2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的要求和突发系统升级改造功能操作介绍PPT课件_第3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的要求和突发系统升级改造功能操作介绍PPT课件_第4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的要求和突发系统升级改造功能操作介绍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要求和突发系统升级改造功能介绍,.,2,介绍大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重要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的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常见问题突发系统升级改造功能操作介绍,.,3,评估,调查与控制,内部沟通公众沟通,事件报告媒体(互联网)检索健康热线国际通报。,事件监测-非结构化信息收集,探测过滤核实,法定疾病报告症状监测动物疾病监测环境监测。,收集分析解释,指标监测-结构化的信息收集,监测是公共卫生的基石,公共卫生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重要性,.,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重要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首要目的最大可能减少疾病发生及减轻经济社会影响关键:及时发现和恰当应对,.,5,突发事件报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规范(2013年新版待发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2012年版),.,6,报告责任人(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7,报告责任人(2),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检验检疫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等有关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人。,.,8,报告事件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解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其他突发事件会有交叉如投毒事件,报告后也不必删除,.,9,报告内容,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要求,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10,初次报告-报告内容,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来自: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11,进程报告-报告内容和要求,报告内容: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对初次报告进行补充和修正。报告要求: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来自: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12,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我省要求10日),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来自: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13,报告时限2小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14,报告时限2小时的进一步解释,接报信息:接到报告的时间和系统生成时间间隔应小于2小时。具体时限自发生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最早接到信息并初步判定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的时间为起点,系统生成时间为终点。有些信息确需现场调查核实确认的,以核实确认后的时间为起点。网络直报疫情信息:某一疫情或信息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的最后一例系统生成时间,至按相关信息报告后系统生成时间的间隔应小于2小时。,参考: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2012年版),.,15,报告时限如果无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16,报告流程,现实中,先电话报告行政部门,同意报告后再报告,.,1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相关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后果的。第六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8,报告标准及总体原则(解读1),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金标准各地报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级以此预案为准预案中虽规定各级政府可以自行对事件定级,但如果预案已有明确标准的,首先应参照预案要求。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报告最低要求达到报告规范而未在突发网报告,则属于漏报;某事件未达到报告规范标准,原则上定级低于IV级(即未分级)。报告总体要求鼓励事件报告,不达到标准也可以报告;而达到报告标准则一定要报告。事件定级则要有据可依。,.,19,报告标准及总体原则(解读2),根据相应定级标准建议政府部门尽早定级初次报告时尽早定级,用于指导响应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可以根据事件进展再调整如果不明确定级标准,先以“未分级”事件报告后,及时建议卫生行政部门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开展风险评估,.,20,汇总报告和分级标准,.,21,突发事件报告和分级举例:肺鼠疫,报告规范: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必须报告;应急预案定级标准:I级:在大、中城市发生,疫情有扩散趋势;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应急预案释义: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家计划单列市的城区发生1例以上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联系,以下同)在两个以上省份均有病例发生。】,.,22,举例:肺鼠疫定级标准(续),II级:在一个县(市)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5例以上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释义:平均潜伏期按6天计算。病例发病时间分布不清的,按事件最新进程累计病例数为准,下同。】III级:发生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以内。,.,23,突发事件报告和分级举例:霍乱,报告规范: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必须报告;应急预案定级标准:II级: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释义】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7天内累计发病30例以上,病例发病时间分布不清的,按事件最新进程累计病例数为准;或者相关联的疫情在2个以上市(地)均有病例发生,并连续出现病例。,.,24,举例:霍乱定级标准(续),III级: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级: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25,乙丙类传染病总体定级原则,应急预案:II级: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III级:一周内在一个县(市)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释义:乙丙类传染病事件,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报告标准,但未达到III级标准的事件定为一般事件(级)。】,.,26,举例:甲肝暴发,应急预案未予以明确规定,参照乙类传染病定级的总体原则。II级: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III级:一周内在一个县(市)域内,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报告规范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符合该标准,但未达到III级标准的事件定为级。,.,27,其他传染病定级原则,应急预案释义参照乙丙类传染病事件进行定级。在缺乏前5年周平均发病水平资料的情况下,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根据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等判定。,.,28,食物中毒报告定级标准,应急预案II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III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IV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100人,未出现死亡病例。报告规范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29,职业中毒报告定级标准存在冲突,应急预案II级: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III级: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50人;或死亡5人以下。IV级: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报告规范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注:与应急预案冲突,参照应急预案为准】,.,30,突发中毒事件,卫生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2011年)根据突发中毒事件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等因素,将突发中毒事件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和一般(IV级)突发中毒事件四级。食物中毒及急性职业中毒事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分级标准执行。,.,31,特别重大突发中毒事件(I级),一起突发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100人及以上且死亡10人及以上;或死亡30人及以上。在一个县(市)级行政区域24小时内出现2起及以上可能存在联系的同类中毒事件时,累计中毒人数100人及以上且死亡10人及以上;或累计死亡30人及以上。全国2个及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同类重大突发中毒事件(II级),并有证据表明这些事件原因存在明确联系。国务院及其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32,重大突发中毒事件(II级),一起突发中毒事件暴露人数2000人及以上。一起突发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100人及以上且死亡2-9人;或死亡10-29人。在一个县(市)级行政区域24小时内出现2起及以上可能存在联系的同类中毒事件时,累计中毒人数100人及以上且死亡2-9人;或累计死亡10-29人。全省2个及以上市(地)级区域内发生同类较大突发中毒事件(III级),并有证据表明这些事件原因存在明确联系。省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33,较大突发中毒事件(III级),一起突发中毒事件暴露人数1000-1999人。一起突发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100人及以上且死亡1人;或死亡3-9人。在一个县(市)级行政区域24小时内出现2起及以上可能存在联系的同类中毒事件时,累计中毒人数100人及以上且死亡1人;或累计死亡3-9人。全市(地)2个及以上县(市)、区发生同类一般突发中毒事件(IV级),并有证据表明这些事件原因存在明确联系。市(地)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34,一般突发中毒事件(IV级),一起突发中毒事件暴露人数在50-999人。一起突发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10人及以上且无人员死亡;或死亡1-2人。在一个县(市)级行政区域24小时内出现2起及以上可能存在联系的同类中毒事件时,累计中毒人数10人及以上且无人员死亡;或死亡1-2人。县(市)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35,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节选),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级:在24小时内,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30-5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6-9人。在24小时内,1个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发生以下情况:在其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60-149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死亡10-14人。在其所辖的2个及以上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发生级及以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地区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级:在24小时内,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出现一氧化碳中毒人数10-29人,或死亡3-5人。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36,高温中暑事件(节选),较大高温中暑事件(级),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100人至149人,或有1至3例死亡病例发生;地市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一般高温中暑事件(级),指符合下列情形的:24小时内,1个县(市)区域内报告中暑患者30人至99人。,.,37,世界卫生条例(2005)的事件定义,事件:发生疾病或可能发生疾病的情况公共卫生风险发生不利于人群健康事件、特别是可在国际上播散或构成严重和直接危险的事件的可能性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确定为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构成对其他国家的公共卫生风险以及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的不寻常事件,.,38,世界卫生条例(2005)报告要求,各缔约国应利用国际卫生条例(2005)附件2的决策文件评估本国领土内发生的事件,对于PHEIC应该在24小时内以最有效方式通报WHO。评估标准事件的公共卫生影响是否严重?事件是否不寻常或意外?是否有国际传播的严重危险?是否存在限制国际旅行或贸易的严重危险?通报内容如可能应包括:病例定义、实验室检测结果、风险来源和类型、病例数和死亡数、影响疾病传播的情况和所采取的卫生措施。,.,39,常见的报告管理问题,.,40,媒体已经报告,突发网未报告,重要事件未在突发网中报告:例如:三聚氰胺事件,.,41,及时完整报告,依法保护报告管理者,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该参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法律法规要求,依法有理有据的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和完整的报告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人员应当自觉的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避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42,常见的事件分类错误,食物中毒分类错误事件应该属于“食物中毒”,而将报告为“其他中毒”或为“其他公共卫生事件”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经常错分为“其他中毒”(目前统一要求在“环境因素事件”-“空气污染”下报告)其他中毒分类错误明确是“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而将其报告为“其他中毒”流感样病例暴发:结案时已经明确实验室诊断某型流感了,但没有改为流行性感冒其他公共卫生事件可以报告为“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疫苗接种反应、医源性感染”等事件,而将其报告为“其他公共卫生事件”,.,43,传染病类事件(解读),某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终确诊为传染病,则该事件归类于传染病事件。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或者水污染事件中,如果明确诊断为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如霍乱、甲肝等),建议将其归类于传染病事件。如果流感样病例暴发,最终统计时归类于其他传染病;进程报告或结案报告时如已经实验室确诊为流感,当及时归类于传染病相应类别中(如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44,食物中毒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定义,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解读:食源性暴发的甲乙类传染病事件,建议不归属于食物中毒事件。如霍乱、甲肝、细菌性痢疾、伤寒等,.,45,职业中毒(解读),通常而言,突发系统只要求报告急性职业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从事职业活动人员一次或短时间大量接触外源性化学物,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的病变。,.,46,其他中毒,根据卫生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突发中毒事件定义为:在短时间内,毒物通过一定方式作用于特定人群造成的群发性健康影响事件。(解读)其他中毒定义为:除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外的突发中毒事件。包括农药喷洒或者保存不当导致中毒。,.,47,环境因素事件,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解读)环境因素事件何种情形需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尚待进一步明确。,.,48,环境因素事件分类(解读),空气污染:短时间内,有毒空气污染通过吸入方式导致特定人群的发生急性健康损害事件。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氯气、苯等有毒物质污染空气导致的中毒事件。水污染:短时间内,有毒有害物质通过水体污染进而对特定人群的造成急性健康损害事件。土壤污染: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土壤污染进而对特定人群的造成急性健康损害事件。,.,49,群体不明原因疾病,根据群体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的规定,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解读)需要经过调查后,符合上述标准才能报告为本类事件,.,50,群体预防接种、服药事件,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释义:发生与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事件相关的死亡病例,可定为较大事件;并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鉴定确死亡原因为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所致,定为重大事件。】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释义: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鉴定确认的事件。】,.,51,医源性感染事件,参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源性感染事件,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52,放射事件(更新名称),放射事件分为:放射事故和其他放射事件放射事故的定义:又称“辐射事故”。因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因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导致人员受到异常照射的意外事件。其他放射事件的定义:除上述放射事故外的其他放射事件,包括恶意使用放射性材料和装置造成的放射事件。,.,53,其他公共卫生事件(解读),不能明确归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犬伤人事件。,.,54,高温中暑事件,根据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的规定,高温中暑事件包括:由高温气象条件引发的中暑事件,其他以高温气象条件为直接诱因,并直接导致社会公众身体健康明显受损,甚至危及社会公众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55,事件定级错误,尤其常见的是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的定级错误通常是一般事件定级错误多见,.,56,关键信息错漏填,发病数和死亡数填写错误事件发生场所漏填学校类型漏填,.,57,日常常见问题-进程报告病例数,进程报告中附件中明确指出无新增病例,但填报时按照初次报告时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如某事件初次报告病例10例,死亡0人;进程报告时无新增病例,报告人依然在进程中填报病例10例,死亡0人。系统会累计初次和进程的病例数和死亡数,因此最后该事件总数为20例,死亡0人改造后的系统在变量名称上有提示!,.,58,常见问题报告时间滞后,事件的接到报告时间到突发网报告时间间隔不符合现行管理要求。通常对时间修改申请不予以修改的。,.,59,常见问题报告卡中事件名称修改,名称不规范,结案后要求修改。建议事件名称:“县区名称”(如某县、某县级市、某区)+“具体地点”(如某居民区、某单位、某学校等)+“一起或*例”+“事件类别”(如食物中毒、传染病病名等)+“事件描述”(如暴发、疫情、事件、病例等)(本省要求:地市名称+县区名称+。)*市*区长江镇西店村3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市师范学校一起细菌性痢疾暴发(本省要求:*市*区*师范大学一起细菌性痢疾暴发);*县*乡一起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后群体性发热事件(本省要求:*市*县。),.,60,事件报告管理相关注意事项,结案前,按照规定审核。地方申请恢复误删事件,以进一步进行进程报告。各地删除事件时慎重操作。IV级及其以上事件,建议有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要有较为详细的附件。改造后的系统,在结案前有提示!,.,61,结案报告附件基本框架(建议),标题:包括时间、地点(附件报告中请加入省份+地市+具体地址)及事件内容前言:现场调查的背景及基本情况正文事件的背景及经过现场调查方法现场调查结果(流行病+临床+实验室)处理过程及效果评价小结及结尾落款参考文献,.,62,对突发系统加强监视,突发网报告管理人员应当对辖区内突发事件报告情况加强监视。建议:每日至少在不同时间段浏览突发网3次。改造后的系统有短信预警,待正式启用后,应该可以减轻工作量。,.,63,系统功能点,事件管理新增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管理附件批量下载(只对国家级用户开放)实时统计分析定时统计分析预警设置监测信息反馈,.,64,事件管理-新增突发事件,新增突发事件:进入方式,.,65,事件管理-新增突发事件,位置后移,“末例病人发病时间”与“经济损失项目”只在结案报告显示,新增突发事件:传染病事件类型,新增项目,.,66,事件管理-新增突发事件,新增突发事件:传染病事件-其他传染病事件类型取消事件类型“流感样病例暴发”,将【流感样病例暴发】加入其他类传染病选项中。,.,67,事件管理-新增突发事件,新增突发事件: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其他类传染病-流感样病例暴发中报告卡部分更改,.,68,事件管理-新增突发事件,突发中毒事件:将原系统报告的“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和“其他中毒”均归类于“突发中毒事件”,原“职业中毒”改名为“急性职业中毒”。,.,69,事件管理-新增突发事件,突发中毒事件:“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界面重新设计展示如下,事件类别选“急性职业中毒”后事件发生原因自动选“职业接触”,.,70,事件管理-新增突发事件,环境因素事件:“空气污染”事件界面重新设计展示如下:,“空气污染”事件增加变量“是否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必填项,.,71,事件管理-新增突发事件,放射事件:“放射事件”分类改为2类:放射事故、其他放射事件。放射事故的定义:又称“辐射事故”。因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因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导致人员受到异常照射的意外事件。其他放射事件的定义:除上述放射事故外的其他放射事件,包括恶意使用放射性材料和装置造成的放射事件。,.,72,事件管理-新增突发事件,放射事件:放射事故的界面设计设计如下:,.,73,事件管理-新增突发事件,放射事件:其他放射事件的界面设计设计如下:,.,74,事件管理-新增突发事件,高温中暑事件,删除高温中暑事件报告卡上的“引发事件可疑污染物”变量。,.,75,事件管理-新增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报告增加的逻辑校验:学校类别提示:事件名称中含有学校信息的,系统自动提示选择学校类别信息,学校信息的关键词是”中学,小学,附小,实小,职专,学校,技校,幼儿园,幼稚园,高中,职高,附中,学院,中专,大学,大专”。具体提示如图所示:,.,76,事件管理-新增结案报告,结案报告相关逻辑校验:结案报告确认提示:增加对结案报告前的确认提示功能,以提醒事件报告人员在结案时对关键信息进行详细核查,防止误操作。具体提示如图所示:,未终审事件不予结案即未分级、一般事件必须县级审核、较大事件必须市级审核、重大事件必须省级审核、特别重大事件必须国家级审核后才能结案。IV级及以上(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事件如无附件不予结案结案后的事件可以继续上传附件但是不可以删除附件,.,77,事件管理-删除突发事件,删除原因删除突发事件报告时,增加删除信息填写框,要求填写删除原因,.,78,事件管理-突发事件管理,突发事件浏览查询界面调整:,增加查询条件:初步诊断、事件名称、事件id,合并状态;增加超过两周无更新信息的未结案事件提醒功能;增加事件合并功能;增加【导出历史数据】的功能,【导出昨日修改进程报告】(只对国家级开放),.,79,事件管理-突发事件管理,事件审核规则未分级和一般事件:由县区级用户终审,生成“县区审核时间”;较大事件:由县级用户地市级用户终审,生成“县区审核时间”和“地市审核时间”;重大事件:由县级用户市级用户省级用户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