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_第1页
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_第2页
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_第3页
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_第4页
心理学单选填空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A教学过程B教学手段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2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A19世纪20年代以前19世纪80年代B20世纪20年代以前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3、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A1903年B1913年C1924年D1934年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华生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5、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A陶行知B蔡元培C潘菽D廖世承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3、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来体现的。4、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6、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主要指(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7、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8、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第二章1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A人格B性格C自我D品德2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A1岁左右B3岁左右C6岁左右D9岁左右3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A婴儿期B幼儿期C童年期D少年期4、心理的“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A幼儿期B童年期C少年期D青年初期5、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A自我意识B自我努力C性格特征D倾向性特征6、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A认知过程B意志过程C决策方式D认知方式7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作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8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属于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9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10、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此同时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D发散型11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认知方式称为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D发散型1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A比纳西孟表B斯坦福比纳量表C比纳推孟量表D韦克斯勒表13、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其核心为A能力B气质C性格D需要14、一个人对行为控制与调节方面的特征是属于性格的A态度特征B意志特征C情绪特征D理智特征1个体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称之为心理发展2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3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4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5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认知过程。6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其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造成的。7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认知方式。8智商(IQ)等于智龄与实龄之比乘以100。9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其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10个体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11个体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12智力的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种族差异等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和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4性格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15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外倾型与内倾型16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反映时间与精确性第三章1认知发现说的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B奥苏伯乐C桑代克D赞可夫2操作条件反射学说的提出者是A巴甫洛夫B华生C斯金纳D赫尔3布鲁纳在教学上提倡A指导法B讨论法C发现法D接受法4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A构造一种完形B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C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5在西方,对学习类型的分类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家是A加涅B斯金纳C托尔曼D桑代克6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A刺激反应理论B认知发现理论C联结认知理论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7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为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8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称为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9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称之为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10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影响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称之为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态度D动作技能1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提出者是A巴甫洛夫B维果茨基C赞可夫D斯金纳12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心理学家为A布鲁纳B桑代克C斯金纳D奥苏伯尔1人类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正规学习和随机学习两种类型2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依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类型3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大类5教育心理学领域最典型的两大学习理论派别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6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流派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7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8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9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是强化,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10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流派有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及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说)1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12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第四章1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2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称为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3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4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之为A需要B动机C强化D诱因5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属于A间接的远景性教练机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6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作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称为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C间接的近景动机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7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A认识动机B成就动机C赞许动机D交往动机8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A自我期待感B自我归因感C自我预期感D自我效能感9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受的心理学家是A班杜拉B斯金纳C布鲁纳D维纳1直接引起、维持和指引个体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是动机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3奥苏伯尔把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归结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4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5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7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8据马斯洛的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9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10班杜拉的动机理论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11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12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形成的途径主要有(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发生途径)13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称为(问题情境)第五章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迁移称为A正迁移B负迁移C横向迁移D纵向迁移2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A正迁移B负迁移C横向迁移D纵向迁移3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4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们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迁移称为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5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A迁移B变式期C定势D原型启发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活动的影响,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学习迁移)2日常教学中所谓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迁移)3垂直迁移表现在(自下而上的迁移)和(自上而下的迁移)两个方面。4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5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是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一种是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6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阻碍)两种7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第六章1反映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知识称为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2反映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知识称为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知识D程序性知识3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的知识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知识D程序性知识4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产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称为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描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5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称为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规则学习6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为A符号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规则学习7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称为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8下位学习又称A类属学习B总结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命题学习9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称为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10上位学习又称A类属学习B总结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命题学习11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也非总结关系时产生的学习称为A同位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12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认识的过程称为A定势B变势C直观D表象13带领学生深入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的直观教学形式为A形象直观B实物直观C模象直观D言语直观14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A形象直观B实物直观C模象直观D言语直观15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要求要洪亮,所根据的感知规律是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16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17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A强度律B差异律C活动律D组合律18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是A消退说B干扰说C同化说D动机说1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2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3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4理性知识是对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其形式包括(概念)和(命题)。5依据反映活动的形式,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6根据加涅的观点,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7依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8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9知识学习过程一般包括(知识的理解)知识保持和(知识应用)三个阶段10知识的理解主要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11直观教学的形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12依据学生对知识概括的抽象程度,知识概括可分为(感性直观)和(理性概括)13包含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称为(正例或肯定例证)14不包含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称为(反例或否定例证)15比较的形式主要有(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16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体系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17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一般包括(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两种成分18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提示的遗忘规律为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19根据干扰理论,产生的遗忘的干扰主要有(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20有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的教学形式称为(变式)21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人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称为(组块)22学生知识应用过程包括的环节有(审题),通过课题类化找到解答方式、(联想与有关知识的重现)及解题与验证第七章技能的形成1人借助于骨骼、肌肉实现的,以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系列外部动作方式,称之为()A心智技能B演讲技能C驾驶技能D操作技能2人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按照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智力活动方式,称之为A绘画技能B创造技能C心智技能D操作技能3技能形成,基本途径是A讲解B观察C示范D练习4技能的形成,在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A图示B坐标C遗忘曲线D练习曲线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期出现进步的暂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A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D低谷现象6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A不平衡现象B不协调现象C停顿现象D起伏现象7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下来,并使各动作万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称为A操作的定向B操作的模仿C操作的整合D操作的熟练8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称为A操作的定向B操作的模仿C操作的整合D操作的外显性、展开性熟练9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会付诸实施阶段称为A操作启发B原型定向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10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称之为A原型启发B原型定向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11操作技能的特点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C物质性、观念性、简缩性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12智力技能的特点是A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13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A原型定向B操作定向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14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操作整合D原型内化1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2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3操作技能练习中的反馈一般来自(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两个方面4我国心理学家根据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的研究而提出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5我国心理学界通常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要经过的步骤为(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6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动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7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第八章学习策略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A学习计划B学习方法C学习策略D学习行为2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功赎罪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称为A组织策略B复述策略C计划策略D调节策略3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称为A组织策略B复述策略C计划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4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磨擦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习策略称为A组织策略B复述策略C计划策略D调节策略5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称之为A元认知知识B元认知能力C元认知控制D元认知计划1一般认为,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2学习的认识策略有复述、(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3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4在利用组织策略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常用的图形有(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5在利用组织策略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常用的表格有(一览表)和(双向表)6元认识策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7(元认知)是关于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知识的能力8元具有的三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万分,即元认知过程、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行为)9学习策略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元认知)学习的调节与控制和(学习方法)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称为A原型B定势C变式D问题2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总是称为A明确问题B模糊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3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此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称为A有序问题B无序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4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的过程称为A发现问题B提出问题C明确问题D分解问题5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的假设方法称之为A算法式B推理式C启发式D演绎式6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A算法式B推理式C启发式D演绎式7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定势影响8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姿态称为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定势影响9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A形象思维B发散思维C辐合思维D定势思维10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11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表明其思维具有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12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新奇性意见,表明其思维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13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A讨论法B头脑风暴法C启发法D用途扩散法1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包括(目的性)、认知性和(系列性)2问题解决的两种类型是(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3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为分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4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假设的常用的方式有(算法式)和(启发式)5检验假设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两种6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7一般认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主要有(环境)、智力和(个性)8常用的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和(头脑风暴训练)9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能力或特性第十章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A品德B态度C意向D技能2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A态度的认知B态度的评价C态度的情感D态度的意向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的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A认知成分B评价成分C情感成分D行为成分4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A品德B态度C意向D个性5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6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产生的情感体验称为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7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8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9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11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12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1态度的结构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3(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4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6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7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两个方面8依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可分为(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9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通过大量研究将儿童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三个水平10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惩罚服从取向)和(相对功利取向)11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和(遵守法规取向)1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后习俗水平的对应发展阶段为(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13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生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自律性)和(言行一致)的特点1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依次为(依从)、认同、(内化)1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道德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对个体有重大影响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第十一章1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A心理测验B心理咨询C心理辅导D心理评估2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复杂的行为称为A行为塑造B行为训练C行为矫正D行为强化3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A焦虑B紧张C情绪低落D注意障碍4对一件具体的事物动作或情境的恐惧称之为A泛化恐怖症B单纯恐怖症C广场恐怖症D社交恐怖症5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对所了解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方法称之为A观察法B心理测验法C谈话法D自述法6通过角色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行为演练方式称之为A自我控制训练B肯定性训练C自我强化训练D自我监督训练7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A斯金纳B巴甫洛夫C艾里斯D雅各布松8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A斯金纳B巴甫洛夫C艾里斯D雅各布松1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称之为(焦虑症)2强迫症一般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3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4心理测验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分为(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5认知测验主要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和(成就测验)6为了提高会谈效果,需要运用的专门技术主要有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7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心理测验)、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8在用观察法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常用的记录方式有(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9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包括(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和肯定性训练10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学会调适)、(寻求发展)两个方面11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12心理辅导中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积极关注)、尊重、(真诚与同感)13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请求)、拒绝和(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14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可分为(评估性会谈)与(影响性会谈)第十二章1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称之为A学习目的B教学目的C学习目标D教学目标2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称之为A目标分类B目标表述C任务分析D任务执行3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之为A教学策略B教学方法C教学目标D学习方法4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称之为A教学策略B教学方法C教学目标D学习方法5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有序材料进行的课堂教学称为A发现教学B指导教学C程序教学D合作教学6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称之为A个别化教学B指导性教学C合作教学D情境教学1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2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由低到高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3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等级4依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动作技能目标可具体分为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和(习惯化)5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6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7教师组织安排课堂空间的方法一般有按领域原则和按(功能)两种8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目标的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9教学策略主要有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策略。10提出掌握学习的心理学家是(布卢姆)11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策略)三个方面第十三章1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A课堂管理B课堂纪律C课堂规范D课堂控制2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A课堂管理B课堂纪律C课堂规范D课堂控制3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称之为A违纪行为B多动行为C问题行为D强迫行为4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A课堂结构B教学结构C学习结构D班级结构5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A群体压力B群体动力C群体凝聚力D群体规范6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A群体气氛B群体压力C群体凝聚力D群体规范7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称之为A服从B依从C从众D模仿8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A课堂规范B课堂气氛C课堂管理D课堂纪律1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2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程度3课堂管理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对教学和评价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4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5(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6学生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称之为(合作)7课堂的三大要素包括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8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9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学生座位的分配)10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及教学过程的规划1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12学校里的群体可分为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正式群体)和个体在相互交往中基于个人的好恶、兴趣爱好等形成的(非正式群体)13人际交往中的工具可概括为(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14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15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归纳为(扰乱性)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16美国心理学家奎伊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成(行为型)、(人格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17我国学者一般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当)三种类型。第十四章1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A教学测验B教学评价C教学测量D教学鉴定2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而进行的教学评价属于A配置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3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A配置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4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来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称为A常模参照评价B正式评价C标准参照评价D非正式评价5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A常模参照评价B正式评价C标准参照评价D非正式评价6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为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的评价称为A配置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7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查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A个案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