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_第1页
2015年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_第2页
2015年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_第3页
2015年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_第4页
2015年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数学备课 教学计划 一、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 11个单元。 1、“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 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2、“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 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 “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即第二单元的“确定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 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四次。“数字与信息” 、“球的反弹高度” 、“奇妙的图形密铺”、 “画出美丽的图案” 二、基本要求 数与代数 1、揭示分数的意义,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发展迁移能 力。 3、教学简单图形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能逐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4、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间与图形 认识圆及其特征,知道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统计与概率 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 1、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 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 2、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欣赏与设计的活动,初步认识图形能否密铺、怎样密铺。 4、结合圆的认识,让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出美丽的图案。 三、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 1、学习习惯和兴趣 :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1)、 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2)、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 ( 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四、教学方法措施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应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 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4、 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5、 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五、教学进度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一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2 二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2) 机动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 整理与练习确定位置 检测 四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五 数字与信息 机动 分数的意义 真分数和假分数 六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机动 七 整理与练习 检测 八 找规律 机动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九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 十 整理与练习 五一放 假 十一 球的反弹高度 机动 统计 机动 十二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奇妙的图形密铺 十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 检测 十四 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十五 圆的面积 整理与练习 机动 十六 画出美丽的图案 整理与复习 十七 整理与复习 期末复习 十八 期末考试 第一单元、方程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 1 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 X 50=150、 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1 出示例 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 50 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 2 学生自学 要求: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 成统一认识: X 50 100 X 50=100 X 50 100 X 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 4道算式。 3、把这 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 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 50 100 X 50=100 X 50 100 X X=100 第二种: X 50 100 X X=100 X 50 100 X 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 X 50=150、 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 X 50 100 、 X 50 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 1、 2、 3。 板书: X 50=100 X X=100 像 X 50=150、 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后小记 _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 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 4 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 10=20 10 X=50 X 20=50 20 50 a=50 a 50 a a=50 aa X 20=70 X 20 20=70 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 1题 二、教学例 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 4中还有 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 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 4、 5、 6题。 第 4、 6题做在书 上,第 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 10=50 解: X 10 10=50 10 X=40 教后小记 _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6页的 7 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 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 17=37 12 Y=4 a 12=35 21 b 14 x=14 23 16 a=27 b 2、解方程 X 125=370 520 X=710 X 20 X=25 X= X 2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板演。 选 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 6页的 7 12题。 第 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 最后的结果。 第 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 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 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 6页的第 10、 11题。 板书: 学生的板演 教后小记 _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 7 10页,例 5、例 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 1 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 0除 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 0除外 )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 (除以一个数时 0除外 ),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 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 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 (关于乘除的 )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 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指名读题 、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 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 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 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 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 试 、出示 X 、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 、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指名读题 、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教后小记 _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 8 11页,例 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 4 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 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指名读题 、题目的各个 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补充。 、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集体核对。 10、练一练 、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 4题 、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 、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做完后 你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 5题 、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 、集体核对 3、练习二第 6题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 7题 教后小记 _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 11 页练习二 8 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二、练习二第 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 9题 1、指名读题 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集体核对。 四、练习二第 10、 11 题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 道题目的数量。 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 12题 教后小记 _ 五 年 级 下 册 数 学 教 案 荷香桥镇中心小学 1 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 1 2 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 方程。第 3 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 12 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 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 0 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2 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 教学准备: 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 12课时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1 页的例 1、例 2 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 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 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w W w b 1.c o M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1 1出示例 1 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 引导: 3 ( 1) 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 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 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 2 1出示例 2 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 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 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 x 表示,也可以用 y 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 2完成练习一第 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 4 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 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X k B 1 . c o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 X+50=150、 2X=200这样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5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2 4 页的例 3、例 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 3 5题。 教学目标要求: 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 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3 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 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 谈话: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 6 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 4 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 怎样变化的吗? 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 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题 二、教学例 4 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 x 了。 三、巩固练习 1. 做练习一的第 3题 题 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7 五、 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 解方程 50=50 50+10=50+10 解: X 10=50 x a=50 a 50 a a =50 a a X 10=50 10 X=40 检验:把 x=40 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 x=40 是正确的。 第三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例 6、 一试”、“练一练” 7练习一第 6 8 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 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 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 0 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8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 (除以一个数时 0除外 ),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 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5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 2x=20 2 3x 3x 3=60 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 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 (关于乘除的 )乘或除以 0行 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 0 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 一试” 指名读题 9 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 6 1出示 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 6 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 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 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 6 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 6 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 以 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 40,等式仍成立? 7 解方程: X 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 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方程两边应同时 x 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 X 8 50+ 9 9 题 10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4 76+x=91 x 9=90 8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X=20 2x=20 2 40X=960 3x 3x 3=60 3 解: 40X 40=960 40 X=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 0 的数, 检验:把 x=40 代入原方程, 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左边 =40 24=960,右边 =960 X=40 是原方程的解。 第四课时 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 习一第 9 13题 教学目标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11 2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什么是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 1) 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18+17=35 x=1 12 S+12=49 2124 x=14 78 16 a=27 b a +b=6 00 X+10 4X=60 ( 1) 解方程。带“ ”写出检验过程。 X+25=37 2 X 2 48 X=25 x=20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算理。 3在运算符号,在填数字。 ( 1) 0 ( 2) 5x=: X=30 解: x= X= x= ( 3) = ( 4) x=12 解: X= 解: x= X= x=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 12 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 小结:通过把解方程的过程补充完整,启发学生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 二、指导练习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 2 1题: 学生看懂题意,列方程,解方程 3 3题 学生口答练习 4出示小黑板 判断题 (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 (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 ( 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 质。 ( )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时,方程的用处大吗? 四、作业 1 0题 2 2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 题 13 12x= 8 解 : x=12 解 : y=48 = y=5 第五课时 列方程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 7、 习二第 1 5 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在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们已经学习了等式的两个性质,今天这节课,我 14 们将继续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写出方程的数量关系,但不管是什么形式,其本质是一样的。 :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去年的体重 +=今年的体重 今年的体重 去年的体重 =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方程解答。 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为 X+6 36是怎样检验的?在小组里交流后,集体交流。 么? 二、完成“练一练” 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三、完成练习二的第 1 5 题。 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思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题 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 。 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 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 15 题 三生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后集体校对, 再向同桌说说解方程的注意点:写上“解”,利用等式的性质一步一步解出 x 的值,最后要检验。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补充习题 第六课时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 8、 一练, 8 题 教学目标要求: 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 生能熟练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 教学难点: 渗透转化思想,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找出下列关键句中的数量关系: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2 倍 16 足球的个数比篮球多 35个 鸽子的只数相当于麻雀的 5倍多 9只 语文书的 4 倍少 10本正好是数学书的本数 2 应用等式的性质说说解方程的过程: 4x = 56 x+15 = 30 x 9 = 23 x - 98 = 100 5 x 6 = 9 你觉得这个方程和我们 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办法解方程? 二、新授教学 1 学习例 8: 师出示题目,说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生自由说再指名校对)你有什么解题方法? 列方程解答的步骤是怎样的?(先找出数量关系,再设未知量为 x,列出方程,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 你们想自己先试试看吗?(生尝试练习,两生板演后反馈) 解:设小雁塔的高度为 x 米。 24(数量关系:小雁塔高度的 2 倍少 22米 =大雁塔的高度) 22=64+22(等式的性质) 2x =86 x=86 2 x=43 这样就做完了吗?(还要检验) 如何检验?(先自己检验一下,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检验) 注意:要将 x 的值代入题目中检验才比较准确。 答:小雁塔高 43 米。 17 2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有没有其它想法?(为什么不利用等式的性质先将左右两边都 2,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引导同学们理解这里将 2x 看作一个整体的未知数来解。先求出 2x 的值是多少,再求出 x 的值是多少,要两步解。 揭题:两步解的方程 3从读题后找出数量关系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你觉得哪里很关键,哪里 还有些困难? 三、专项练习 1根据关键句说说数量关系: 杭州湾大桥比香港青马大桥的 16 倍还多 米 梨树比桃树的 3倍多 15棵 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 4 倍少 80尾 猎豹比猫最快时速的 2 倍还多 20 千米 故宫比天安门广场的 2 倍少 8 公顷 一个驼鸟蛋长比一只蜂鸟体长的 3倍还多 1 厘米 2练习二第 6 题 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3练习二第 7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4练习二第 8 题 生独立完成,两生板演后校对。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在脑子里回忆一下解两步方程的过程,再同 桌互相交流解题的注意点。 五、作业 18 补充习题 第七课时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 习二第 9 15题 教学目标要求: 学生能熟练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能熟练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找出下列句中的数量关系: 松树和杨树一共 56棵 19 学 校的建筑面积是总面积的一半 底楼高 ,其余三层平均每层高 ,这幢楼高多少米 ? 小亮现在的身高比出生时的 3 倍高 三瓶墨水的价钱比一个文件夹便宜 二、巩固练习 题 指名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后集体校对。 说说注意点和解两步方程的步骤。 2. 练习二第 10题 先要求学生只列出方程,校对所列方程根据的等量关系后再解方程。 3. 练习二第 11题 生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交流。 4. 练习二第 12题 生理解题意,并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校对,说说题 目的意思,注意要求两问。 5. 练习二第 13题 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找准对应的量,提醒学生有 2 问。集体交流。 6. 练习二第 14题 生独立完成后校对,其中 12 题的物品有“文件夹”和“墨水”,各一个与 12瓶,总价 7. 练习二第 15题 学生利用公式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20 三、总结 师:今天在解方程的过程中,你有哪些进步? 四、作业 补充习题 第八课时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 教学内容: 教科书 8 习二第 4 7 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 axb=c 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形如 b=c 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形如 b=c 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出示相应图片)今天我们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 教学 8 21 1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启发:你能从题目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 提出要求: 你能不能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式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学生想到的等量关系式: 小雁塔高度 2雁塔的高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