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_第1页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_第2页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_第3页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_第4页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保障,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缩小城乡与区域性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是少数民族地区与城市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共享的需要,更是少数民族地区百千万孩子接受公平教育、茁壮成长的需要。【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保障,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缩小城乡与区域性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从20世纪末期开始,世界各国便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我国政府同样抓住了这一历史性机遇,制定相应措施,投入巨资启动了“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以下简称“农远”工程、以及正在试点实施“班班通”工程,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教育模式有了更新,教学方法有了改变,教育体制得以变革,教育管理与教学质量得以显著提升。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是少数民族地区与城市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共享的需要,更是少数民族地区百千万孩子接受公平教育、茁壮成长的需要。然而,由于少数民族多是集居于老、边、穷的偏远山区,受地域条件、经济发展和文化历史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步履蹒跚、举步维艰,明显落后于城市尤其是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呈现出许多引人深思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及周边县市区域性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试就如何探索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谈几点个人浅显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认识与观念问题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即便是相当一部中小学校长,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观念滞后,加之受存积至今、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依然传承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和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时间汗水”的辛勤耕耘。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极少,即便“极少”的投入也缺乏科学规划,盲目建设;国家投入巨资提供的“农远”资源未能很好地用于教学;信息技术课程形同虚设,小学阶段即便县级小学也几乎未能按照要求开设课程,即便是个别学校的课表上有而实质上也是被其它学科占用,中学阶段也仅仅说是有专兼职教师编制,但也几乎没有开齐课程和开足课时,教师教与不教、教好与教不好,学生学与不学、学好与学不好,由于没有考核机制或是考核机制不健全,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完全等同于计算机教学,未能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仅被视为普通的后勤物业管理。这些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错误甚至扭曲的认识和做法,极大地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为此,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现代教育意识,便成了确保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首先,教育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要学习并借助信息化教育理论,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需“硬、软、潜”三件建设的协调发展;其次,学科教师要学习并借助信息化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努力将“农远“工程提供的优质资源用于教学实践;第三,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学习并借助信息化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要从过去只注重技术应用,转变到既注重技术应用、又注重教学设计,从单纯的信息技术教学,转变到参与课程整合,并密切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时向学校领导、学科教师推荐优质的信息资源,当好教师的向导,做好领导的参谋;第四,学生的学习也要转变只重“学科知识”和“升学”的陈旧观念,努力学习并掌握获取、储存、分析、评价、加工、创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技能,构建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硬件建设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先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得益于国家巨资投入的“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以及正在试点实施的“班班通”工程。然而,由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财力不济,面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额投入也是杯水车薪。近年来,国家下拨的“生均公用经费”本已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是,不少中小学校长缺乏科学规划与统筹使用意识,就连一间用于教育教学的多媒体教室也没有或陈旧老化,什么大屏幕电子显示屏,什么班级电子监控系统,却不惜盲目高费投入安装;宁愿花钱添加豪华办公桌椅也舍不得将光纤接入校园;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添置没有专业人员的参与,重复建设、性价比不合理的情况也大有所在。就笔者所在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而言,时至今日,小学阶段即便是县级小学也无1间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计算机网络教室;中学阶段由“农远”工程装配的计算机教室也因经费原因,也是数量少、配置低、陈旧老化,70以上均不能提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农远”工程天、地网发送、接收及配发的教学光盘也因班级终端设备陈旧老化或无法修复,而未能有效用于教学;至于校园网站、办公OA系统等,还只能是一种愿望。教育信息化发展硬件建设是物质保障。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充分争取政府、教育内部、社会等多方力量,鼓励创建多元化资金来源和运行机制,采取“校企合作、引资修建”等多种办法;学校也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合理使用“生均公用经费”(建议将该经费的百分之几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集中使用),加大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硬件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还应立足校情,符合“够用即可”的原则,切不可好高骛远、盲目攀比和盲目建设。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教育信息化发展永不仅是添加设备的问题,硬件投入的后期管理、维护,尤其是教学应用和用出实效才是目的。然而,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承担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教师,绝大多数是未经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而从其它学科“半路出嫁”,要么就是新近参加工作的计算机或就近专业的青年教师,他们或是专业知识不扎实,或是实践经验较为欠缺;学校领导、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也熟练驾驭信息化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专兼职教师岗位职责不够明确,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工作激情不高,甚至被动工作。打造一支素质高、技能强,能较为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师资队伍,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为此,在采取宽松的政策和优惠的待遇吸纳具有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鼓励现有教师加强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同时,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制度,抓好外出培训和校本培训的有效结合,并充分借助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契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使广大教师自觉能动地学习信息技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最终实现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提高教育效益和教学质量。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教育资源共享问题自2003年“农远”工程实施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均在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构建教育资源,建设并开通天网、地网,以及配发教学光盘,实现资源共享。然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现有教育信息化设备还绝大多数只是一些独立的个体,未能互连互通;村级学校没有连接天、地网,教育学资源得不到及时更新;国家投入巨资建设的“农远”工程,虽说已为丰富教育资源创建了良好的平台,但也因网络不畅等原因,接收、下载的资源也还只存储在学校“远教室”,未能较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和用于教育教学。北大附中等名校建设的“网校”,开发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也因“资源费”等问题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师生只能望“网”兴叹。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为此,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充分依托“农远”工程,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建立校本资源库,并创造条件建设区域性教育城域网、校园局域网以及校园网站,加强区域联动,做到校校互通,实现校内、校外资源共享。学科教师也可充分结合教学实际,开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具有乡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教学资源,丰富校本资源。在没有连接英特网及师资水平有限的学校,还可采用购买、收集、修改等方法建设资源库。从而更好实现让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与城市学生“同在蓝天下,同享受优质教育”,让大山里的孩子更好地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和增长知识。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范管理问题自国家开设电化教育、尤其是实施“校校通”、“农远”等工程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也相继组建机构、安排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然而,各级机构职能尤其是中小学未能较好发挥应有功能,不少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学校校长一手管,至于教研、电教等部门间的协作几乎无从谈起,新课改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只有少量的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中才难得一见,可以说乡镇以下学校根本无法实现多媒体常态课;中学仅有的由“农远”工程装配的计算机教室,因管理、维护与更新不到位,信息技术课只能在普通教室“纸上谈兵”,或是被其它学科挪用;即便是专业人员也未能合理聘用,或是岗位变动频繁,未能人尽其才。为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县级、校级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机构,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势在必行。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按照学校层次、办学规模设立二级机构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或三级机构的电教组,并配齐相关人员,村级学校、教学点也应设立专(兼)职岗位和明确人员负责;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和联动协作,并规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专业人员参与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等等,确保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和长效发展。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教育科研问题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教育科研,即“教研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教研信息的交流速度得到极大提高,教育科研得以高效进行,教研方式得以较好转变的过程。然而,目前无论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还是中小学校的教研机构,教研工作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年轻”尚无成熟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务川自治县“县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教育督导室电教馆教研室局党委、行政教学应用建设规划技术服务教学管理教研处信息中心教务处学校行政方法可供借鉴,信息技术教师“年轻”,尚无教学经验可言,教研效果较差;学校教育信息化从业教师人数较少,不是归属数学、物理教研组,就是归属教务、后勤管理,很少建有独立教研组,无法开展教研活动;或是行政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缺乏了解、重视,教育信息化及信息技术学科根本就没有列入学校的教研工作范畴。学科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较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几乎成为空中楼阁。“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缺乏教研部门的参与等等,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或是弊端。搞好教研信息化,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促进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少数民族地区首先是学校应成立由校级领导、信息技术教师,以及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研信息化团队,县级仍至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将电教部门、远程教育管理部门与教育科研部门有效联手,切实构建教研信息化网络体系,广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工作,并通过的优质课、示范课、研究课、技能大赛、送教下乡以及课题研究等活动,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并着力抓好不同层次的典型,做好示范引领和发挥榜样作用。学校的教研信息化主体是学科教师,他们更要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并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资源积极教学实践,切实抓好校本教研,以实现教研信息化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七、教育信息发展的评价机制问题信息技术课程从诞生之日起就不为人们所重视,被列为与音体美一样的“豆芽科”,这与该领域、该学科没有完善的评价机制不无关联。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资源的有效应用,就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合理、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必不可少。没有评价或评价机制不合理,无法引起领导的重视,更难激励教师的参与。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中小学校,要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考评制度,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学校、与教师的教学常规、年度考核、评优选优、晋升晋级、工作绩效挂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抓管理、重应用、求实效的良性态势。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评价,还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总之,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难以一蹴而就;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之路更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是,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有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