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县志_第1页
通海县县志_第2页
通海县县志_第3页
通海县县志_第4页
通海县县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海县县志(农业局部分)概述在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和广大人民的努力下,197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的通海农业,是通海县农业史上变革、转型和发展最好最快的一个时期。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一是实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发生重大改变,从生产队的集体化、“大锅饭”,变为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自主经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责任心得到了最充分的调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持续发展极大提高。二是发挥优势、因地制宜。打破了“以粮为纲”的长期束缚,以市场为导向,扬长避短、多种经营,广劈增收渠道,农民的聪明才智得以不断展现,蔬菜、禽蛋、花卉发展成为全县新的产业,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逐年有所提高。三是效益为中心的商品市场观念,取代了自给自食的小农意识。农民生产农产品主要是为了出售和多拿经济收入。逐步形成了我县烤烟、蔬菜、花卉、柑桔、禽蛋、肥猪商品率在5095的格局;我县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行销国内一百多个大中城市,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营销大户因应而生。而群众主食的大米80左右依靠省外市场解决。四是品种更新加快,优良品种得到有效推广。种植作物和畜牧养殖种类从多乱杂,变为种植上以蔬菜、烤烟为主,养殖上以生猪、蛋鸡为主;品种的应用上从以本地种为主,变为以适宜我县自然条件、国内外市场畅销和精加工的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为主;生猪、蔬菜实现了与国内外优良品种的接轨。五是初步实现了规模化、区域化生产的格局。不但蔬菜、水果、花卉均有年种植上数十亩的农户,而且全县形成或基本形成了叶茎菜、洋葱、萝卜、辣椒、柑桔、烤烟等几大种植片区;千家万户养猪、养鸡的历史,被养殖上百头、上万只的专业户、大户、公司所取代。六是农民经营人才崛起。农村中的一批“小贩”和一批适应性快的新人,几年内成为了蔬菜、水果、肥猪、鸡蛋运销、加工的大小“老板”,成为了带头致富和带领千家万户进入国内外市场的主力军。七是新的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农产品加工、销售、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的公司和服务组织不断诞生,有的还成为了省、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各种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组织因应而生,“农民抱团闯市场”,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专业化、产业化联合经营、共负盈亏,为我县新时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组织模式八是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各种农业基础性项目不断展开,以暖棚、钢架、滴灌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以排灌自如,沟、水、路、水泥田埂配套的农田水利和农业生产、运输等条件得到不断优化;以蔬菜、花卉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保鲜、加工冷库和交易市场基本形成;无公害产品基地、养殖小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无公害、绿色产品、品牌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起步良好,农产品从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和外在质量,开始进入同时讲究内在质量的时期。所有这些变化与全国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从粗放的数量型变为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致的,与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是一致的。30年的农业发展状况,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继续解决温饱的阶段。时间是1978年至1984年的6年。这一阶段虽有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的展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拂;有始于1980年4月,完成于1983年的我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但各方面的指导思想总体上还是延续了“以粮为纲”,解决吃饱穿暖的问题。主要成效是粮食单产、总产快速提高。1978年全县粮食738251万公斤,1982年增加到817619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11元,经创历史最高水平,解决了广大群众的温饱问题。二是打破常规,积极探索增收渠道的阶段。时间是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指导思想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小春多拿粮,大春钱粮一齐抓,”和“粮猪安天下,烤烟富万家”。目的是在解决吃饱穿暖后有钱花的问题。期间烤烟、蔬菜播种面积明显增长。其中烤烟从1978年的20093亩,总产32674万公斤,中上等烟比例,收入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58763亩,103341万公斤,中上等烟比例565,收入万元;1997年发展到102024亩103171万公斤,中上等烟比例74,收入万元。蔬菜从1978年的17259亩,增加到1985年的38044亩;1997年的41595亩8861万公斤。“粮食综示区”、“中低产田改造”、“红旗河改造”、“烟区道路建设”、“养猪现代化示范县”、“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县”等工程项目的开展,水利化、机械化、科技水平的提高,为整个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尤其是玉米在县财政连续几年年投入100万元,全力普及山东掖单类杂交玉米及其种植的一套科技措施后,面积、单产、总产成倍增长;烤烟推行一整套优质适产的科技措施,连续10多年获全国烟叶生产先进县;肥猪出栏数、出栏率上升到全省前列;蔬菜实行“南菜北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33元,比1985年的382元增2151元。家庭开始有余钱,电视、洗衣机、收录机进入了普通农家,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三是实现市场导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减轻农民负担,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阶段。时间是1998年至2008年(及其以后的若干年)。指导思想是实现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及“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品牌兴县”。具体思路上2003年前的5年是“稳定粮食,巩固烤烟,抓死蔬菜、畜牧业两大产业,积极培植发展经果、花卉、食用菌等特色农业”;20042008年是“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品牌兴县”。10年间,应用农业产业化的理念,重点发展了蔬菜、畜牧两大新的支柱产业,均取得了突破。其中蔬菜的面积、总产、收入都成倍上升。2008年达1963万亩,总产5602159万公斤,现价产值43204万元;畜牧业在力保肥猪出栏20万头的前提下,禽类有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出栏万只,产蛋29364万公斤;烤烟种植615万亩总产97962万公斤,中上等烟比重迅速提高,烟农收入回升、财政收入出现明显增加。以玫瑰和康乃馨为主的花卉产业,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也有了新的进步。粮食则出现了面积、总产下滑的局面。1978年,全县农业人口181103人,耕地197710亩,人均109亩;作物总播种350843亩,复种指数17745;其中粮豆287940亩,单产257公斤,总产738251万公斤,农民人均产粮408公斤;粮经作物比例821179;肥猪出栏33779头,出栏率415;农业不变价总产值3419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3779万元,占682,林业产值335万元,占11,畜牧产值3838万元,占124,副业产值6187万元,占181,渔业产值58万元,占02。经过30年的发展变化,2008年全县农业人口239624人,增加3231,年均增加19507人;耕地168597亩,减少29113亩,减147,年均减9703亩,人均07亩;作物总播种373万亩,复种指数22125,提高438个百分点;其中粮豆983万亩,单产341公斤,总产335109万公斤,农民人均产粮140公斤;粮经作物比例2674;肥猪出栏219171头,出栏率1988,肉类总量27062万公斤,禽蛋产量29364万公斤。农业可比价总产值11578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5696万元,占5674,林业产值554万元,占048,畜牧产值45476万元,占3928,渔业产值1535万元,占132,服务业产值1535万元,占133。1978年全县社员人均分配收入104元,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01元。加之2007年执行了中央历史性的取消农业税的政策,人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官兴春撰写)第一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一)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历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村基本经营形式,是1978年以来党和政府在“三农”发展中最重要、最有效、最受欢迎的政策。其最大的功绩是把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公意识充分的调动和树立起来了。因为这一政策的贯彻执行,我县“三农”工作和全国一样发生了历史的巨变,农村社会经济、农民的生活质量、精神文明水平得以逐年提高。我县在贯彻执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政策方面有个思想解放和工作逐渐展开的过程,大体经历了试点、普及、完善、深化稳定四个时期。试点期一是试行“五定一奖”责任到组阶段1978年9月,县委在黄龙、东风两个大队12个生产队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推行以联产承包到组为主的“五定一奖”责任制。即在生产队统一领导下,进行统一计划、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定耕地、产量、产值、定公分和化肥、农药到组,超产奖给超产部分的30,减产赔减产部分的10。同时,相应地建立了大队、生产队干部的岗位责任制;改基本口粮加工分粮的粮食分配办法为按工分分配加照顾的办法,进一步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是年全县粮食产量达73605万公斤,比上年增加9535万公斤,增149,社员口粮平均266公斤,比上年增加27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348万元,比上年增加194万元,增61,社员分配人均104元,比上年增加4元。二是推行联产承包到组责任制阶段1980年全县6个人民公社,61个大队,539个生产队,开展了土地分类工作,按温暖、干旱、一般、温凉四类地区综合测产和收益情况工作,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打基础。是年实行联产承包到组责任制的队331个,农业包成本的队182个、副业包成本的队56个。全县粮食产量达7069万公斤,比上年增加945万公斤,增126,社员口粮平均2795公斤,增加2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114万元,比上年增加380万元,增102,社员分配人均134元,增加18元。农业产值比1978年增95,林业增103倍,畜牧业增23,副业增209。三是山区、少数民族、贫困落后地方试行“大包干”责任制阶段1980年4月,县委工作组在九街公社团田大队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工作。1981年全县共有15个生产队(占总队数的266),1211户、5807人实行了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即纳古大队的7个生产队,六街大队第6生产队,改水沟大队第2、4生产队,团田大队第6生产队,象平大队第3生产队,观音大队第6生产队,落凤大队第10、11生产队。这些生产队地处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况,吃粮靠救济。1981年15个队粮食总产达146万公斤,比上年增加134万公斤,增10;人均2515公斤,增23公斤;经济总收入124万元,比上年增18万元,增17,人均2135元,增31元。普及期1982年,全县山区到坝区逐步实行了联产承包到户责任制,群众称为“大包干”。即将土地、耕畜、大农具按人口承包到户,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包交国家征购、派购任务和集体提留。农民有经营自主权,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年全县实行“大包干”的有114个生产队,占总队数的201,出现了2380户带头勤劳致富,发展商品生产,改进生产技术的重点户、专业户。全县粮食总产量达80355万公斤,经济总收入达5712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56和257。1983年,全县农村普遍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体制。全县48991户农民,48236户签了土地承包合同,占9846,全县187666亩耕地,承包176996亩(田127154亩、地49842亩)占9431。承包果园564户4608亩;承包鱼塘191户1637亩。承包期一般为3年(19831985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占998。是年遭受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从5月初至7月末才下雨,全县28个坝塘干涸21个,湖水从15000万立方米,下降到1000万立方米;造成粮食减产26685万公斤,减收2477万元。完善期一是土地承包期再延长15年以上阶段1984年宣传贯彻执行中共中央19841号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县委派出工作组到各区、乡、社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延长土地承包期、经济联合体、集体提留、发展村社工副业、财务清理、林业责任制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在总结调研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于12月28日下发了中共通海县委党发198439号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见。土地承包期“再延长十五年以上”;更换统一印制的农业联产承包合同书。至1985年,4月12日止,全县440(含联社78个)个社,延长土地承包期的418个,占全县的95,户数39837户,耕地169552亩;进行土地调整的社120个2602户2498亩。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原则是“大稳定,小调整”。其中对生、死、嫁、娶、迁入迁出等发生人口变动的,原则上不作土地调整,剩余劳力可在乡社的具体帮助下转营他业;对于丧失劳动力,造成弃耕荒芜土地以及农转非的,应由社进行适当调整;承包户弃耕的远山瘦地,应及时收回转包给大户发展林木、经济果木或种草发展畜牧业;独生子女或男到女家落户的,经群众讨论同意可补给承包土地;超计划生育的,不论过去少包的土地,或承包后超生的,一律不补给土地。已经离土从事他业的,原则上不再给予承包。原来承包的土地,存在数量多少,土质好坏的问题,维持现状,不再作调整。开发性项目,如果、林、荒山等,承包期可更长一些,各乡社可根据情况自行决定。积极鼓励农民脱离土地,从事他业,将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进行土地定级,一般按标准产量定为好、中、差三级。承包地、自留地不准买卖,不准建房。是年全县粮食产量达81445万公斤,比上年增加2650万公斤,增482,社员口粮平均268公斤,比上年增加64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471万元,比上年增加3146万元,增591,社员分配人均293元,比上年增加114元。农村工作的新亮点是转入扶持发展专业户、重点户和新的经济联合体,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全县由173的劳动力转入了第二、第三产业。二是增强双层经营阶段1987年,把增强乡村合作组织的资产积累职能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采取健全村级合作组织和加强承包合同管理两项重大措施。全县耕地面积189894亩,其中承包面积182339亩,按合同应交提留的社218个16323户,金额500642元;实际兑现的社156个7234户,金额289653元,兑现率为579。1988年年底,全县有专业户616个,新经济联合体124个;乡镇企业23家、村企业100个、社企业435个。集体经营形成农业分户经营为主、工业集体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农村公有经济格局,使农村经济从传统经济转入商品经济新的历史时期。1990年全县耕地面积191762亩,其中承包面积182092亩,按合同应交提留的社246个、37515户、金额1161万元;实际兑现的金额801万元,兑现率为69。全县经济总收入达28803万元,其中家庭承包收入20422万元,占709;农民所得人均757元,比上年增24元,增33。三是完善手续落实责任阶段。1991年贯彻中央199018号关于一九九一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和玉署发19907号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加强村级建设的通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壮大集体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至1月底,共完善了503个社、52743户、192843人;签订农业承包合同56029份,鉴证53832份;清理收回各种欠款805万元。其中完善签订土地承包合同51584分,面积173730亩(田124284亩、地49446亩),清理新开面积4491亩;承包地定产4579万公斤,其中公粮472万公斤、定购粮747万公斤;农户应上交集体费用183万元,其中土地承包费161万元、统筹费22万元;签订机动田承包合同2957份,面积4330亩,承包费84万元;签订果园承包合同578份,面积4800亩,承包金24万元;签订鱼塘承包合同228份,面积1504亩,承包金16万元;加工和车辆承包合同333份,承包金17万元;签订承包集体企业合同94份,承包金19万元;签订其它专项合同255份,承包金66万元。全县经济总收入达353036万元,其中家庭承包收入24169万元,685;农民所得人均826元,比上年增69元,增91。1993年农业承包合同进一步完善,“两费”收取和“两工”登记找补进一步加强。兑现承包合同49441份,金额293万,兑现率达91。深化稳定期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199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199716号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明文规定,“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1998年县委、政府把延长土地承包期、稳定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的中心任务来抓。根据中央和中共玉溪地委玉发19983号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认真做好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于5月13日下发了中共通海县委199825号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切实做好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宣布土地承包期“从1998年起再延长30年,向农户颁发土地承包合同书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加强对土地承包合同的规范化管理”。坚持承包土地“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对农转非、军转干、全迁出户、户口自然消失户的承包土地,由集体收回另行发包;对于城市建设、公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发展乡镇企业等占用了农户承包土地,水灾等毁坏了农户承包土地无法恢复,由此导致人地矛盾突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者除外)的困难户,有条件的,可视情况酌情解决。“机动田地”严格控制在耕地总面积的5的限额以内。建立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允许承包方在承包期内,对承包土地依法转包、互换、入股,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6月23日又发出了中共通县委199827号关于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中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这个处理意见针对当时乡(镇)反应的共性问题,提出了12条处理意见。在“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中,县、乡(镇)、村均成立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党政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抽调有工作经验、政策水平高的科股级以上干部258人到3乡5镇、65个村506个组指导土地延包工作。广泛宣传、发动土地延包政策,县、乡、村进行会议宣传1875次,广播宣传820次,电视报道5次,出黑板报1353期,张贴标语506条。培训业务骨干40次1640人,其中县组织培训4次363人,乡(镇)组织培训36次1277人。统一印制各种表册41万份,其中土地承包登记表45万份;土地承包登记簿(合同副本)30万份;“两权”证书(合同副本)65万份。按政策签订土地延包合同61702份(副本),占农户总数的9752,土地延包169968亩,延包土地经营权证书入户率达97。收回农转非土地3341亩;小调整190个社3258户3189亩;留有机动地的403个社6024亩(田3898亩、地2226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2。清理历年欠款11356户306万元,收回2690户994万元;填制了45万份土地承包登记表。并装订成册,一式三份,县、乡(镇)、村分别立卷归档。当年兑现承包合同45875份,占761,金额464万元,兑现率达824,比1997年下降68个百分点。全县经济总收入420710万元,农民所得人均2459元,比上年增4元,增02。2000年继续规范完善土地承包合同,全县签订土地农业承包合同62225份,其中规范合同61839份。2005年全县土地承包经营的农民68462户143660亩。完成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村、组达100;合同鉴定发放61702份,占总农户数的95。2008年土地承包签订合同份,亩,其中鉴定发放份,亩。二)监督管理工作1996年5月27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云南省农业承包合同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承包合同的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承包合同的管理工作。县、乡(镇)所属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构履行具体管理职责”。承包合同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宣传贯彻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本条例;制定承包合同的具体管理制度;指导承包合同的签订,依法鉴证承包合同;建立承包合同档案;监督检查承包合同的履行情况;调解承包合同纠纷”。2005年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或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依照同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合同管理的指导。县农业局和下属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依法承担了全县农业合同主管和具体管理工作。10年来,主要开展了如下4方面的工作。一是宣传贯彻国家和云南的有关的法律、法规。除了结合实际工作进行的经常性的法规宣传外,还进行专项重点宣传。200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生效实施,为使全县广大干部、农民做到知法、懂法、守法,2月24日至28日,由农业局牵头,司法局、广播电视局配合,县农经站具体组织实施,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活动。做到了电视上有图像、广播里有声音、村级有农村土地承包法单行本和全文录音带、农民手中有传单、农民咨询由解答、上访件件有回复。利用全县六镇三乡赶街天,分别到各集市上摆摊布点,悬挂标语,播放农村土地承包法全文录音,发放宣传单,当场解答群众提问。五天中出动宣传车辆15车次,宣传人员80余人次,发放宣传单1万余份,认真解答农民咨询20多次;接待土地承包纠纷书面上访6户,调查落实3户。分发各村组宣传学习材料1800多份,复制分发农村土地承包法全文录音带75盘,在全县各村组普遍播发23天,做到村村有材料、有声音,户户能听到。县电视台分两期播放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主要条款和标语。是年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68219户,比上年增加5517户,增88。二是对土地承包运转中的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2002年46月县农经站根据省市要求文件,对农村土地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及贯彻执行云南省农村土地承包条例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全县9个乡镇、65个村、506个组,2001年底有农户65854户、农业人口232397人、劳动力144223个、总耕地面积180223亩(其中田117617亩、地62606亩)。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农户数有61481户,比1998年延包时减少221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16971388亩,比1998年延包时减少25412亩;全县共签订农业承包合同61943份,占总农户数的94,规范合同61672份,鉴证的60054份,分别占合同总数的996、97;合同管理人员531人。其中对杨广镇的马家湾村、大新村、兴义村、九街镇的九龙村进行了重点调查,与农户具体座谈,摸清土地承包现状及遗留问题。杨广镇的古城、大新、镇海、兴义四个村由于受自然灾害、村组干部班子瘫痪、公路建设占用等方面的影响有16个村民小组、1870份土地承包合同未完全填发到户;沿湖部分农户承包地被水淹,长期无法耕种。马家湾村水淹面积达351亩,占全村承包面积的一半还多。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户收入相对较低,认为负担过重,意见较大,合同兑现率逐年下降,2001年完全兑现的合同有36594份,部分兑现的合同有1135分,兑现金额2578万元,占应兑现金额的63。2005年开展全县土地承包法律政策落实检查。二轮延包后仍实行“小调整”的村民小组有15个,占3。黄龙5个小组、万家1个小组、大树6个小组清淤垫田后,耕地界限不清,重新调整另分。五山一组,因县工业园区建设征占耕地后,剩余耕地重新分配。象平、小黑冲搬迁后,进行了土地调整。承包合同、经营权证书当年入户率达92。未入户原因是个别组班子瘫痪、部分农户不交税费、或长期在外。三是跟踪土地流转演变。我县农民自发进行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多发生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四街、秀山、杨广、九街镇,也基本符合中央后来规定的“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1998年第一次进行专题调查,发生土地流转的有15个社487亩。高大乡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有35亩;集体协调、连片流转的130多亩。2001年土地流转522户866亩。截止2002年5月,全县涉及农村土地流转6000户,占承包农户约10,流转5511亩,占承包面积的3。流转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转包2845亩,占52;二是租赁2454亩,占45。流入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的有四街镇四街村委会租给通海丽都花卉公司作花卉基地7477亩,涉及流转农户70户,租期10年;河西镇汉邑村委会租给香港满好肥料有限公司发展种苗与蔬菜籽种60亩,租期26年,年租金每亩900元。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花卉种植2473亩、蔬菜种植27986亩、水果种植815亩,烤烟和粮食种植23832亩。2005年土地流转达亩,其中转包亩、互换亩、出租亩、其他亩。2008年土地流转面积亩,其中转包亩、互换亩、出租亩、其他亩。四是调解土地承包纠纷。1999年全县调解土地纠纷102起。2001年至2004年调解土地承包纠纷124起。2004年国办发明电200421号关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紧急通知,要求“对法律和政策已明确规定的,必须坚决按规定执行。农民拥有法律赋予的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权,法定承包期内,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得违法调整和收回承包地,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承包地,不得非法侵占农民承包地。要认真落实二轮延包政策”。县农经站经调查后于8月2日形成了关于二轮延包以来部分农村承包土地纠纷的报告。报告总结出“农转非”、“户口自然消失户”等九种情况是经常引发全县土地承包纠纷的规律。2005年至2008年调解土地承包纠纷起。五是进行农民负担监督跟踪。不断减轻农民负担是党和政府的基本政策之一。县农经站历年的跟踪监测,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1987年,全县耕地按承包合同应交提留的社218个16323户500642元;实际兑现的社156个7234户289653元,兑现率为579。1990年全县耕地合同应交提留的社246个37515户1161万元;实际兑现的金额801万元,兑现率为69。1993年“两费”收取和“两工”登记找补进一步加强,兑现承包合同49441份293万元,兑现率达91。1998年收取“两费”878万元,比上年增67万元,增83,人均负担377元(即村提留2259元、乡统筹1512元),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53。“两工”111万个,劳均负担48个。2000年兑现承包合同52692份,金额305万元,兑现率822,比1999年上升217个百分点,“两费”717万元,比上年增190万元,增36,人均负担3098元,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2。“两工”134万个,劳均负担94个。2001年11月至2002年1月,县政府组织农民负担监督卡换发,共换发63618本。填入农民负担卡总费用1232万元,人均545元,亩均744元。其中负担农业税581万元,人均257元;“两费”651万元,人均288元。兑现承包合同37729份,金额258万,兑现率达632,比2000年下降19个百分点。“两费”457万元,比上年减260万元,减362,人均负担1966元,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07。“两工”165万个,劳均负担114个。2002年按照中央、省、地要求,加强监督管理农民负担,严格控制不合理负担,把农民负担控制在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的精神,先在六一、里山村试点,取得了经验后,召开各乡(镇)领导会议安排部署推卡工作,6月底开始,8月中旬基本结束。全县共推行农民负担监督卡63514户,填入负担卡的“两费”558万元,人均负担25元(即村提留21元、乡统筹4元),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3,下降03个百分点。“两工”197万个(义务工90万个、积累工107万个),劳均负担14个(义务工6个、积累工75个)。期间农民负担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是2003年2004年的税费改革和2006年1月1日开始的全面永久取消农业税。前者把全县农民负担从2003年的万元农民减轻到2004年的万元、人均元;后者把2005年全县万元、人均元的农业税全部取消。而且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永久取消农业税决策的落实,从此实行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成为了历史,全县农民欢欣鼓舞,对党和国家充满了感恩ZH六是建立土地承包档案工作。1999年对土地承包合同等材料进行立件归档工作。县、乡、村普遍建立起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共有专兼职管理人员573人。全县签订土地农业承包合同61706份,占总农户的975,其中规范合同61192份,鉴证6114份,分别占合同总数的991和99。2008年全县土地承包合同档案建立件。(罗传林撰写,官兴春部分修改)第二节农业区化(经与县志办和科技局商议,由农业区划的职能职责承担单位科技局编写)第三节农业综合开发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的申报及机构设置2000年8月25日,通海县人民政府以通政请字200041号文件形式,正式向玉溪市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将我县列入农业综合开发县的请示”。同时提交了通海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优质蔬菜生产、加工、销售多种经营项目”两个可行性研究报告。9月21日,国家农业综合办公室国农办发出“关于新增或调整2001年农业综合开发县有关问题的批复”(2000122号),新增通海县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8月25日,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成立通海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的通知”(通政发200048号),通海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正式成立。组长副县长李斌,办公室主任财政局副局长马艳英,副主任农财科科长王玮。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2001年3月21日,通机编字20014号文件批复,成立“通海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具体负责农业综合开发的日常事务,编制3人。2002年7月31日,县人民政府以通政发200232号文件对领导小组进行调整,组长副县长资武,办公室主任王玮;2008年3月领导小组组长调整为副县长喻学超。二、20012008年的项目及项目建设情况2001年以来共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8个,其中土地治理项目11个,产业化经营项目6个,部门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985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2720万元(有偿873万元),省财政投资13915万元(有偿456万元),市财政投资9884万元(有偿110万元),县财政投资6389万元(有偿72万元),群众及企业自筹41212万元企业贷款2156万元。按项目类别分,土地治理项目41268万元,产业化经营项目53702万元,部门项目361万元。其实施项目为1、土地治理项目11个。分别是2001年“河西镇琉璃河片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和“四街镇者湾河片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2002年“红旗河中游片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2003年“杞麓湖南岸片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润思雅绿色食品基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2004年“万亩椰菜花基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杞麓湖北岸片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2005年“秀山沟流域大新河、三岔河两个片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2006年“大龙潭沟流域中低产田改造项目”;2007年“龙泉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2008年“蚂蝗坝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累计完成改造中低产田864万亩,共计修建三面光排灌沟渠1472千米,田间道路6734千米,农作桥268座,机耕桥166座。安装钢闸门564道5305平方米,建抽水站18座76515平方米,安装电力变压器6台套,架(埋)涵管38583米,架设输水管网1909千米,架输变电线5365米,建蓄水池6个,小水坝1座。共进行农业科技培训88122人次,发放培训资料54980份(册),办农民技术资格证书2570份,制作发放农业科技培训光盘5300盘。安装频振式杀虫灯386盏,受益面积19300亩。建蔬菜残体处理还田池300口。2、产业化经营项目6个。分别是2001年通变电器有限公司“优质蔬菜生产、加工、销售多种经营项目”;2003年润思雅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绿色食品基地蔬菜种植项目”;2004年丽都花卉有限公司“优质玫瑰花种植项目”;2005年农产工业有限公司“优质出境蔬菜产业化经营项目”;2006年汪家富蔬菜有限公司“万吨优质出口净菜生产线建设项目”;2008年东绿食品有限公司“5万吨出口及供港澳蔬菜标准化加工车间扩建项目”。累计建设标准化生产加工车间15337平方米,仓库及蔬菜储存库14600平方米,冷库1270立方米,零下18度低温冷库1500立方米,钢架大棚15600平方米,固定苗床6830平方米,自动供水微喷系统13000平方米,改建生产车间、仓库1800平方米,各类配套设施设备的购置安装,建成优质玫瑰种苗基地30亩。3、农业部农业综合开发专项项目1个。即2005年东绿食品有限公司优势特色种养示范项目“通海县出口花椰菜育苗基地”。完成5000平方米温室大棚及配套设施建设,建成育苗基地42亩。三、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做法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县政府和项目区乡镇、村的主要领导都亲自抓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规划、筛选和落实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发挥了关键作用。2、组织机构健全,运作规范有序。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统一对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的贯彻执行及项目实施进行组织管理,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项目的日常事务工作。根据各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的特点成立年度建设工程指挥部,负责对项目的实施。工程竣工后,由相关单位人员组成工程结算组进行工程测量结算;县监察、审计、财政、水利、农业等部门人员组成项目验收组,对项目进行自验。3、注重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采用六种方式宣传一是利用立项申报机会和科技培训机会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方针政策的宣传。二是采用标语、标牌、开发标志等形式宣传。如在安装的钢闸门上统一喷印农开标志、结合科技措施安插展示牌等。三是利用各种会议宣传。四是利用项目申报、实施、竣工三个阶段的项目公示,向各项目村群众宣传。五是印发通海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科技手册及其它宣传资料。六是制作电视专题片进行专题宣传。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影响力得到了扩大,项目区的农民有了较高认识,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4、项目实施管理按程序规范化运作。一是制定严密的实施方案。二是对项目施工单位实行严格的招投标。制定和执行了“通海县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招投标实施办法”;并请县监察局、审计局等监督部门的人员进行现场监督指导。三是县、乡、村、组共同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四是对单个工程进行质量等级评定。5、项目资金实行“四专一统”管理。即项目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帐核算、专款专用;项目无偿资金严格实行县级报帐制;项目区群众(企业)自筹资金全额缴入县报帐资金专户统一管理。水利、农业工程措施在项目启动时拨付10的启动资金,建设过程中根据工程进度给予1020的中期拨款,其余资金待项目竣工并经县级验收、审批合格后才给予报帐。6、严格工程管护及移交。为明确产权归属,落实使用管护主体,确保管护措施到位,制定和执行了通海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设施管理制度。项目工程投入使用前,均与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办理工程管护移交签字手续;有关乡镇在具体落实管护措施和管护责任人的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制度并报县农开办。四、农业综合开发的实际成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一旦建成投入使用,项目区农业基础条件就有了较大改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就变为了现实,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都相当明显。1、经济效益。通过对中低产田改造,建设三面光排灌沟渠、配套相应的田间运输道路,做到涝能排、旱能灌,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产品运输方便快捷。加之大力宣传推广普及先进实用农业科技,农作物单产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据调查,每亩农田可增产粮食50公斤,蔬菜增值100元,全年加权平均每亩农作物可增收9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64元,经济效益显著。2、社会效益。水利、农业、田间道路等工程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科技培训、田间技术咨询指导和综合农业科技措施的示范和推广,培养了大批科技示范户,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广大干部群众提高了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平衡施肥、病虫害科学防治和农药合理使用等方面的水平;各产业化项目的实施都向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3、生态效益。平衡施肥、配方施肥、频振式杀虫灯等的推广应用,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及氮、磷的入湖量,既降低了蔬菜生产成本及农药残留量,又减轻了对水、土生态环境的污染,为发展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一条有益的途径。(王玮撰写,官兴春部分修改)第四节农业产业化一、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兴起通海的农业产业化工作是1998年正式提出、设立组织和组织实施的,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又可以说是1997年下半年国家和红塔集团开始实行烤烟双控(控面积、产量)逼出来的。经过1978年至1997年的努力,我县烤烟年种植面积从2万多亩增加到102万亩,总产从32674万公斤,增加到103341万公斤。由于农民得到了实惠,发展烤烟的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种植管理水平被国际知名专家誉为“世界一流”,10多年名列全国烤烟先进县。但同时全国不少地方也在发展烤烟,导致烟叶过剩积压,国家不得不采取行政调控措施。1997年11月,上级下达我县1998年的烤烟种植面积不得超过8万亩。突然的指令给广大农民和县乡村领导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当时初步测算全县农民和财政(含各种补贴)因此将减少收入16亿元。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最头痛的问题是如何在财政收入肯定会减少的情况下,保证农民收入不减或少减和22万亩烤烟田压缩下来后种什么。根据代县长孔繁喜在一次干部大会上的讲话要求,1997年11月中旬至12月初,农业局牵头,计委、供销社抽人参加组成调研组,选择全县有代表性的山区、平坝、河谷和好、中、差不同经济程度的10多个村委会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报告明确提出了大力培植和发展蔬菜、畜牧产业的对策,得到了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赞同和支持。在1997年12月21日召开的上千名干部参加的通海县农村工作会议上,董诗强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依托,以产业为重点,以效益为核心,充分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化经营,提高产业效益”;“加快粮食、畜牧、蔬菜的产业化进程”;“必须加强产业化进程的领导,县级要建立完善产业领导小组”。这标志着通海农业产业化工作正式拉开了部署实施的序幕。二、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机构一)机构沿革1998年9月1日,农业局行29号文,向县人民政府请示成立通海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10月8日县人民政府行199855号文关于成立通海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的通知,领导小组成员有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和有关部门领导共20人,吕宗文副县长任组长,办公室主任由农业局局长朱学顺兼任,办公地点设在农业局。10月14日,农业局行34号文,向县人民政府请示产业办工作人员问题。10月15日,书记、县长孔繁喜批复“同意”。办公室增加了1名副主任,另有成员6人,均由农业局及其下属单位抽调。2002年机构改革,农业局上报通海县农业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经县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审核并报县人民政府批准,通政办发200233号文下达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为农业局内设副科级机构,产业办主任为局领导职数之一。县机构、编制表列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编制4人,其中行政编制3名,事业编制1名,领导职数1名。以后的主任分别由农业局局长孔繁成、周永祥兼任;2006年月起由副局长杨飞运兼任,官兴春仍为副主任。事实表明我县成立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积极开展工作是十分有远见的,分别比市、省提前了2年和4年。这对我县农业结构的调整,促使蔬菜、畜牧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工作走在省、市的前列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三、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工作一是选好重点突破产业。根据县委书记、县长孔繁喜对新成立的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工作要求,和“农业局要把蔬菜管起来”的大会讲话,县产业办从县情和当时的市场实际出发,经过反复筛选,决定优先重点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工作。为了尽快取得工作的主动权,打开工作局面,产业办工作人员首先从当时我县主栽的洋葱、大蒜(蒜薹)、香笋、甘兰、白菜、萝卜、甜椒等主要品种的面积、分布、主要栽培管理技术、产量、连作方式、价格、销售渠道、销售市场、营销大户情况、存在问题、改进措施等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入手,掌握第一手资料,取得工作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同时通过印发农业产业化信息简报、会议等方式,向各级领导、产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通报上述信息。短短的个月内,印发信息期,并通过县的广播网宣传,迅速促成了全县关心、了解、支持、发展蔬菜产业的氛围。二是组织编写、申报和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其中较为重大较有促进作用的有金山蔬菜批发市场,种子站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大梨大棚优质高产高效蔬菜示范基地,脱水菜加工扶持项目,花卉出口基地建设,七街畜禽市场改扩建,四街、河西畜牧兽医站种猪场建设,市场信息网络点建设等。三是全力推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执行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原则,加大粮经作物结构的调整力度。在19972003年县委、政府一年一度召开的千人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书记、县长全面部署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与农业局一起利用召开的各种会议和下乡与乡村组各级领导、企业、村民、大户接触的机会,宣传动员落实上级压缩烤烟、调减粮食,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意义。但最主要的动力是农民种菜的比较效益明显高于种粮种烟(尤其在冬、春季)这只无形巨手的推动,加之多年来压制蔬菜引起的逆反情结的作用,所以县委、政府的调整意图和产业办、农业局提出的工作任务、进度都能及时落在实处。蔬菜从1997年的415万亩,增加到2003年的1878万亩,增加了1463万亩,增35倍,6年内平均每年增加24万亩,年均增58;总产从8861万公斤,增加到5142243万公斤,增48倍,年均增7093万公斤,年均增80。全县蔬菜(1990年不变价)总产值从1997年的304608万元,农民人均1344元,增加到2003年的15940万元和6856元,分别增1289392万元和5512元,分别增42倍和41倍,平均年增加6870。蔬菜不变价产值在全县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18上升到278,提高了11个百分点。2008年达1963万亩,总产5602159万公斤,可比价产值43608万元。与此相反,烤烟种植从1997年的102万亩,下降到2008年的615万亩,年平均减0405万亩,其中1998年只有628万亩,突降392万亩;粮食从同期的2135万亩,下降到983万亩,减1152万亩,年平均减115万亩。粮经比例从1997年的579421,调整为2003年的263737。加之2003年起县委、政府根据有关企业和职能部门的建议,提出将通海打造成“万亩优质出口玫瑰基地县”的发展战略,鲜切花也发展到3000多亩。因此,2005年粮经比例进一步变为228772。当然,这种调整对全县财政收入和粮食安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实践证明农民整体上逐年不断增收,富裕程度逐年提升,符合实践检验和发展是硬道理的标准。如果将来发现种烤烟、种粮食效益超过种菜、种花的机遇,出现了较大的粮食安全问题,经过市场经济锻炼,以效益为中心的通海农民和有关行政、业务部门仍然是不会错过增收机会的。四是当好参谋助手。以运销、加工和提高蔬菜质量为主,草拟和提请县委政府出台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根据中央“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精神,积极扶持壮大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有冷库建设用地在满足“三原则”,避免碰“高压线”前提下的特殊处理办法,和对新建前10座冷库的奖励;对蔬菜新品种试验基地的扶持;对建设蔬菜大棚的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