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农林渔场工作会议_第1页
国有农林渔场工作会议_第2页
国有农林渔场工作会议_第3页
国有农林渔场工作会议_第4页
国有农林渔场工作会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茅临生副省长在全省设施农业现场会暨国有农林渔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充分认识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设施农业是按照动植物生长所要求的最佳环境,综合运用现代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包括大棚设施、喷滴灌设施、农业机械、采后处理设施等,其主要功能是充分利用光温土等资源,解决农业生产障碍性因素,优化动植物生长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一)发展设施农业是“强竞争、促转型”的战略选择。我省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资源相对较少,由于农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带来农业劳动力成本高,消费要求较高等特点,这就要求浙江的现代农业必须是高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和高附加值的农业,实现转型升级。抓设施农业要象生产工业品一样来组织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世界上一些土地资源不多的国家都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这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设施农业工作,主要是推进理念的创新、生产方式的革命,实现农业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切实改变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提高光温资源利用水平,实现周年生产,延长作物生产期,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二)发展设施农业是当前“强基础、扩内需”的重要举措。去年以来,中央和省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中央作出拉动内需的决策,主要是趁现在投资下滑、材料价格下跌的时机,将本来就需要建设的一些薄弱环节补起来,从而也拉动内需。大棚、喷滴灌装备等农业设施,是重要的农业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目前,钢材价格比较低,正是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利时机,也是农业领域扩大内需、强化农业基础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举措。(三)发展设施农业是“提效益、保增收”的有效途径。在农业领域如何增收,从实践看,发展设施农业就是一条成功路子。如宁波港城农业示范园区2008年种植大棚草莓的收益达到了25000元/亩;通过建设标准鱼塘,可为养殖户平均增收20以上。增收来源主要是增产增效、节本两个方面增产增效主要用设施破解了农业障碍因子,提高了光温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商品性;节本主要用设施替代人工施肥施药,可以节省劳动力和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降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可以说,发展设施农业是降本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四)发展设施农业是“拓空间、保供给”的必然要求。保障优质农产品稳定均衡供应,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农业部门的重要责任。现在我省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的主要问题是耕地资源短缺、质量不高,1500万亩标准农田中,吨粮田只占1/3,1000万亩是二等以下的粮田,还要保障口粮基本自给的任务,压力很大。但是,我省低丘缓坡资源丰富,只要有水,就是生态优良的农业产区。利用现代农业设施,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供水问题,尤其是喷滴灌,可以使这些地方成为农业新的增长点,同时通过基质栽培等途径,可以使滩涂、新建农田等地力较差的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大大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减轻低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稳定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应,实现农产品周年生产,丰富农产品供应。特别是当前经济下行带来群众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容易爆发,群众对菜篮子产品的价格和供应比较敏感,尤其要注重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二、理清思路,大力促进设施农业科学发展我省设施农业起步于80年代,当时主要应用于蔬菜生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在设施栽培方面,钢架大棚、日光温室、智能温室以及遮阳网、防虫网、避雨栽培、喷滴灌节水栽培等设施技术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适应不同生态环境、满足周年生产的设施栽培技术装备体系;在畜禽规模养殖方面,着力发展母猪限位栏养、家禽全自动孵化设备、奶牛机械化挤奶设备、畜禽粪便及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养殖水平显著提升;在水产养殖方面,微孔增氧养殖、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等设施渔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省设施农业年总产值达150多亿元,平均亩产值达到8000元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1272万亩,设施规模养殖比例达7357,水产设施养殖达到24万亩,在沪杭甬等高速公路沿线、杭州湾两岸、环太湖和沿海一带形成多条设施农业生产带,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但是,我省设施农业整体水平还不高,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一是没有从实际出发。不少地方仍存在贪大求洋倾向,盲目从国外引进高成本的温室大棚,而生产的仍是普通农产品,造成投入与产出比低下,甚至亏损经营。余姚的喷滴灌之所以成功,就是从余姚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实用、低成本的道路。二是设施综合利用率不高。一些大棚设施不配套,只有框架,没有通风、防冻等设施,一旦遇到零下5度以下低温容易冻伤农作物;大棚设施空间没有充分利用,3米高的大棚种的只是半米以下的普通农作物。三是设施和农艺不配套。不少设施操作复杂,也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许多农民掌握不了现代设施应用和适应设施的农艺技术,仍是先进的设施、传统的技术。四是规模偏小。虽然我省设施栽培特别是设施蔬菜面积很大,但70以上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相对集中连片面积较少,而且是经营多个蔬菜品种,与山东、北京等地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水平差距更大。五是投入机制有待创新。设施农业投入较大,很多农民缺乏投资能力,而且设施装备还不能用来抵押贷款,政府扶持资金也有限,导致设施农业整体水平较低,毛竹等普通大棚占70以上,高性价比设施装备更少。今后发展设施农业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以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坚持市场主导、农民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设施农艺配套,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创新投入机制,培训提升农民使用设施和改进设施相结合,着重推进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技术创新,不断优化设施结构,完善配套技术,强化农艺控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装备先进实用、产业门类多样、生产过程规范、产品均衡供应的总体目标。到2012年,力争全省设施大棚栽培面积达到180万亩,山地竹林设施栽培面积达到100万亩,喷微灌面积达到100万亩;设施大棚栽培平均亩产值达到8000元以上,亩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全省设施规模养殖比例达到85,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内部饲养环节使用设施的比重达到90以上;水产设施养殖面积达到45万亩,设施农业得到全面均衡发展,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重要业态。当前,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一一抓规划引导,明确设施农业发展重点和方向。结合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当地气候、资源、生产方式、种养殖传统、经济条件和农民生产能力,明确设施农业发展重点和方向。一是引导向非粮田发展,尽量避免与粮争地。设施农业的优势在于通过设施技术,在贫瘠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所以,要尽可能利用低丘缓坡、海涂和中低产田等土地,既体现设施农业的优势,又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今后,省里扶持设施农业或相关财政支农项目时,要优先考虑利用非耕地发展设施农业。二是引导向规模化发展。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设施农业集聚发展,并引导农民组建合作社。如畜牧养殖要建小区,设施大棚也要适度集中连片,有利于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利用率,促进产业集聚,推进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同时,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设施农业生产单位结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是订单生产,也可以是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产品包销的全程服务,提高设施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三是引导向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发展设施农业以主导产业和先进适用设施为主,注重实用实效。蔬菜重点发展钢架大棚、新型覆盖材料、连栋大棚、喷滴灌设施、诱(杀)虫装置、雨水回收系统以及工厂化育苗、机械化耕作移栽等配套设施装备与技术;茶叶重点发展茶园耕作、修剪、采茶、加工等机械装备与技术以及喷滴灌设施、防冻设施、害虫诱杀灯、供水系统等;果品重点发展钢架大棚、连栋大棚、避雨棚架、喷滴灌设施、果园耕作设备、害虫诱杀灯等,以及采后商品化分级设备、储藏保鲜设备、低温浓缩汁加工机械化设备和冷藏车与相应技术;畜牧业重点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场(小区);水产养殖重点发展大棚、温室及其附属设施、池塘环境友好养殖配套设施,工厂化养殖水净化处理系统、自动化测控体系和配套养殖技术,深水网箱及其配套设施,以及水产品初加工等机械装备;竹笋重点发展蓄水池、输(送)水管道、喷滴灌设施、小型机泵站、病虫害防治装备和新型竹林覆盖材料以及林地清理、挖穴等机械和竹木采伐、加工等装备;花卉苗木重点发展智能温室、钢架大棚、基质与容器栽培、工厂化育苗、喷滴灌、控温控湿、供水、冷藏保鲜、花卉环保种植等设施装备与技术以及耕作、播种、植保、移植、修剪等花卉操作机械;蚕桑重点发展桑园耕作、桑枝修剪、喷滴灌、害虫诱杀灯、桑叶清洗消毒,以及蚕种冷藏、催青、养蚕消毒、温湿度控制、鲜茧烘干等机械设施与技术;食用菌重点发展机械化菌包(或培养料)生产线建设,菇棚、高压灭菌锅炉、高效节能灭菌设备、粉碎机、拌料(翻堆)、装袋机械、冷库、初加工烘干设备等;中药材重点发展大棚设施、基质栽培、喷滴灌设施、供水系统等设备与技术,耕整、播种、植保、收获等田间作业机械,以及清洗、烘干、切片等初加工机械与技术。(二)抓宣传示范,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农民是发展设施农业主体,任何时候都不要越俎代庖。但在当前农民对设施农业认识还不到位的情况下,进行示范引导是必要的。一要集中力量建一批设施农业示范点,包括示范户、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镇。省里在抓好20个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实验园的基础上,到2012年力争建成100个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实验园,树立一批示范样板。同时,省里还将实施“百万亩喷微灌工程”,今明两年每县至少建立一个喷微灌示范区,到2012年形成100万亩喷微灌技术应用面积。二要加强宣传。通过“农民信箱”等涉农载体和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发展设施农业的致富典型和经验做法,激发农民群众的创业意识。同时要组织有意向的农户到示范点参观学习,给农民一个实实在在的感觉,扩大示范辐射效果,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发展格局。(三)抓科技支撑,着力推进设施与农艺技术相结合。设施和农艺是设施农业的两条腿,缺一不可。现代农艺技术离不开农业设施的支撑;农业设施也只有在服务农艺中体现价值。只有推进设施与农艺的协调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一是大力发展适合农民操作和生产实际的设施装备。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和推广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和需求,重点发展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易维护、易操作的设施农业装备,并尽可能使用性价比较高的国产设备。同时要引导设施生产厂家与农业部门联合开发简便易行的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促进农艺与设施相配套。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在品种、设施技术和种养模式上有所创新。在品种上,要鼓励育种单位和种子企业协同攻关,选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的设施生产新品种,使设施大棚成为种子种苗的繁育工厂。在设施技术上,要加快研究开发适合我省不同区域特点的设施农业装备,特别是加强设施农业生产障碍治理研究,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省级重大科技计划、“三农五方”科技协作计划项目等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瓶颈要优先立项。在种养模式上,要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型的生态循环农业,开发和推广高效、生态、安全的设施农业生产新模式,加快推广水旱轮作、稻鸭共育、水禽旱养等新型种养模式以及畜禽规模生态养殖方式、渔业生态健康养殖,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三是积极开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目前,我省已与以色列等国家的农业部门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引进了一些设施,并请他们的专家来指导。去年还选派了一批干部到以色列考察。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邀请国外的农业技术专家来我省开展技术交流,举办技术培训班或开展合作科研,同时也要派遣农业科技人员赴国外考察、研修,以吸取国外发达国家在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中的成功经验。四是培育设施农业主体。发展设施农业对生产者的要求较高。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设施农业经营大户的专业培训,包括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引导高素质人才投资发展设施农业。现在,城市二三产业景气下滑,就业难度加大,正是吸引大中专毕业生、有文化的中青年和返乡农民工来农村发展经济的好时机,各地要创造必要条件并加以引导服务,使他们成为新型农业主体。(四)抓政策扶持,吸引更多要素投入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设施农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各地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为设施农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一是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发展设施农业,不仅可以增加农业投资,而且还可以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要鼓励工商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制等多种方式参与投资设施农业,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工商资本投入设施农业。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整合支农资金,增加对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产业化专项、农业科技推广、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以及农业综合开发、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等专项资金要向设施农业倾斜。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要突出扶持增量、扶持农民、扶持规模的原则,把利用非耕地发展的设施栽培、畜禽规模养殖和特色水产作为扶持重点,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新建、扩建的设施农业基地作为重点支持项目,确保扶持资金发挥最大效率。三是加大金融资本投入。发展设施农业,一次性投入较大,还是要靠金融资本。当前,要推动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加快推进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要参照林权抵押贷款办法,积极探索大型农用生产设施装备抵押贷款机制,拓展金融支农渠道。四是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设施农业投资大,面临的风险也大,必须将强化农业保险。要认真贯彻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加保险品种,提高补贴比例,改善理赔服务,抓好农户参保工作,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五是完善购机补贴政策。要进一步扩大范围,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设施农业发展的各类农业机械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提高装备技术水平。(五)抓措施落实,有序推进发展设施农业各项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发展设施农业摆上议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整合现有资源力量,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合力推进。一是落实责任。发展设施农业工作以县(市、区)为责任主体,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各地可以建立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也可以由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承担具体工作,但关键是落实机构和人员力量,明确部门职责和责任人的责任。省里这项工作具体由省农业厅牵头,林业、渔业、水利等相关业务部门配合。二是制订规划和工作措施。各市、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发展实际,科学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和工作措施。省里将制定100个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实验园发展规划。设施农业发展规划要力求做到整体布局、重点推进、统筹兼顾、经济有效。认真研究发展设施农业的各项工作措施,并抓好落实。三是加强服务。发展设施农业比一般农业要复杂,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优化服务。一方面要加强对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责任农技员要指导农户制定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应用先进设施农艺技术等,使农民少少走弯路、节省成本。省基层农技推广资金项目要进一步加大对先进适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服务,农业部门要掌握一批实用型、有效益的设施农业典型,农民想去参观学习时,要协调对方单位给予介绍;同时也要掌握一批农业设施的生产厂家及相关产品的信息,农民要购买设施时可以提供给农民参考。这些信息可以放在农民信箱上,建一个专栏,方便农民查找,为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便利。四是落实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政策。浙委办(2009)37号文件已明确,流转期限5年以上并签订流转合同、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场和农业企业等,因生产需要建造仓机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临时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的,要尽量不占用耕地、多用非耕地及未利用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其在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5左右比例使用,作为设施农用地,由市、县人民政府审批,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五是加强部门协同。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在土地流转、金融、税费、资金扶持等方面要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经营主体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农口部门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保增长、促增收的重要工作任务来抓,落实机构和人员力量,为农民群众提供全程服务;国土、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政策;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金融资本投资发展设施农业;发展改革、科技等有关部门也要积极支持,合力促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关于国有农林渔场问题,主要讲两个方面一、充分肯定近年来国有农林渔场工作近年来,各地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积极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农林渔场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经营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农渔场企业产权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全省58个农场通过整体改制撤销建制或退出国有农场系统,现有130个农场中有54个进行整体改制;各类股份合作制企业、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现有各类非国有企业达600家。113个国有林场中有9个增挂了生态公益林保护站牌子和核定管护人员的编制经费。国有农场中小学校、医疗卫生等办社会职能基本剥离,税费改革基本到位,双重负担和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化解,为农林渔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整体实力有所增强。2008年,国有农场实现生产总值5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国有渔场生产总量达7791吨,年销售总额15亿元,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近5年来,国有农场系统累计上交税金386亿元,年均增长172。三是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农林渔场土地确权率和发证率分别达到975、877。农业种质资源保护进展有序,承担了大量的种资源保种繁育任务。绝大多数国有林场地处水系源头等生态重要或脆弱区域,通过多年封山育林,已建成重点生态公益林2672万亩,在生态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国有农场利用资源、技术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粮食加工、蔬菜瓜果、茶叶、花卉苗木、畜牧养殖、特种水产养殖等六大主导产业,培育了70余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启动建设了40个现代示范农场试点,充分发挥了国有农场农业生产国家队的作用。全省101个国家级、省级林林公园中,60以上是在国有林场基础上建立的。五是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近年来,各地加强了农林渔场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农场新建及改造道路84公里,解决安全饮用水2488户,改造电网55公里,河道整治70公里。国有农场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率分别为901、809,困难家庭基本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008年国有农场职工人均工资达23458元,比上年增长223。但是,各地国有农林渔场工作不平衡,不少农林渔场仍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一些地方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国有农林渔场规模偏小、经济实力偏弱、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一些领导怕找麻烦,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没有切实为农林渔场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措施,60以上的国有林场还未落实改革政策,特别是落实定编定员定经费问题和社会统筹的畏难情绪很大。二是职能部门沟通协调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林渔场建设与管理没有完全负起主体责任,缺少沟通协调的工作机制,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强调客观困难多,主观努力少;强调部门利益多,主动支持少。不少地方的农林渔场处于“三不管”境地。三是解决实际困难问题不到位。不少农林渔场未能完全纳入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范围,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道路硬化率低、职工饮水困难依旧,危旧房改善和住房解困进展不快。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低保等参保率和缴费保障不容乐观,有的林场已多年拖欠职工工资,欠缴养老金问题也比较突出。四是制约农林渔场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消除,职工思想观念陈旧、历史遗留问题等也未得到全面解决,发展活力和动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二、认真贯彻浙政发(2008)32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现代农林渔场建设当前,国有农林渔场建设已迈入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外部条件看,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和民生改善工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从自身看,农林渔场资源、产业、区位等优势明显,又有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物质、科技基础和体制条件,加快改革发展的时机较好。各地要继续按照32号文件精神,突出抓好六项工作(一)以现代农林渔场建设为导向,推进国有农林渔场转型升级。一是在功能定位转型方面,农场要以现代示范农场建设为主导,发挥好农业生产国家队的作用,特别是在良种繁育、科技试验示范等方面要有所作为,同时要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对生态公益林比重较大的国有林场,要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要方向,以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管理为主要职责。二是在经营机制转型方面,对农场整体来讲,要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大存量资产资源整合力度,深入推进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农场内部来讲,要稳定和完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引导职工与农场联合经营,促进国有农场内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国有林场要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进一步明确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建立以公共财政支撑为主的国有林场新型管理体制。三是在发展方式转型上,要按照农业转型升级要求,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创业致富。同时要强化招商引资引智,吸引社会力量和工商资本落户创业,提升国有农场整体发展水平。(二)以增强发展活力为目标,分类推进国有农林渔场改革。一是要正确对待国有农林渔场暂时的困难,坚决摒弃农林渔场是包袱、职工是负担的狭隘观念。部分有些农林渔场可能会要求政府出点钱,但从长远看,国有农林渔场肯定是财富,越往后越值钱,千万不能短视。不能把卸包袱作为农林渔场改制的目的,而是要创新农林渔场发展体制机制,利用好土地、生态和人力资源,壮大整体实力。二是要保护好国家和群众利益。国有农林渔场是政府掌握的一大资源,能掌握在政府手里的要尽可能掌握,而且要保护好、利用好。确实保不下来需要关停并转的,也要准确评估资产,严格按规定执行,不能简单转给私人老板,也不能简单转给原来的场长或农场职工。三是要纳入当地经济社会中统筹考虑。不论如何定位,都要把国有农林渔场纳入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范畴,现有改革政策、就业与社会保障、支农政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政策都必须落实到国有农林渔场,至少要享受同等待遇。四是要分类推进改革。对主要承担农业资源保护繁育、新品种试验示范任务的国有农渔场,主要承担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国有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和林业科技示范推广等公益职责的国有林场,必须确保其国有制主体,并按照承担事业职责任务、所管护生态公益林面积和“精干、高效”原则,核定与履行公益职责相适应的人员编制和经费。对产业基础好、班子能力强、经营水平高的农渔场,可通过吸收社会投资、鼓励职工入股、出让企业产权、土地长期租赁等方式,实行公司制改造。同时通过安排产业项目予以重点扶持,使之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地处边远山区、发展条件较差的农林渔场,主要是解决好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问题,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对产业优势不明显、已丧失原有基本功能的农渔场,可在妥善安置职工、保障合法权益、平稳衔接的基础上撤销建制,但要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当然,在具体改革过程中还是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改革办法。(三)以加强管理为手段,切实维护农林渔场及职工的合法权益。一是要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涉及农林渔场隶属关系和国有森林资源产权变动的,要依法按程序评估和报批。要深化场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管和管理。二是要加强农林渔场土地管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规范使用农林渔场土地审批程序,足额支付补偿资金,及时纠正违法违规使用土地行为,落实农林渔场土地开发利用优惠政策,在2009年底完成所属国有农林渔场土地和山林确权发证任务,并按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用途,切实管好、用好国有农林渔场土地和森林资源。(四)以“城乡统筹、延伸共享”为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搞好规划。要编制好农林渔场整体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工作,并纳入当地城乡统筹发展的各类规划体系,促进与相关建设规划的衔接。二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把农林渔场纳入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范围,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城乡统筹、延伸共享”上,统筹安排国有农林渔场安全饮用水、场区道路建设、河道整治、强塘固房、电网改造、生活区整治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切实改善农林渔场基础设施条件。三是要发挥好省财政补助资金的杠杆作用。农林渔场要善于利用相关政策,盘活资源资产,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产品开发等,适当改善部分设施条件,实现互利共赢。(五)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为着力点,促进农林渔场社会和谐稳定。一是要进一步剥离农林渔场办社会的职能,妥善处理好“场管村”等遗留问题,将符合条件的农林渔场新型社区建设与管理,逐步纳入城乡社区统一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建设内容和服务功能。二是要切实重视民生改善工作。要通过财政资金补助、社保统筹资金调剂等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着力化解农林渔场困难职工社保费欠缴、脱保突出问题,在2009年底实现农林渔场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全覆盖和困难职工家庭纳入当地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