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建材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2000年建材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2000年建材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2000年建材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2000年建材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0年建材行业分析报告目录一、建材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1(一)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二)产销衔接出现趋于平衡的态势,工业产品销售率提高。2(三)建材进出口贸易加速增长3(四)建材工业总量调控工作取得实效3(五)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4(六)建材行业经济运行的季度变化特点7二、建材行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9(一)水泥总量得不到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所抬头9(二)技术创新跟不上新的需要,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步伐缓慢11(三)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仍十分突出11三、2001年建材展望及政策取向12(一)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2(二)坚持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与扶持中小企业并举的方针,努力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和经济效益13(三)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13(四)加强管理,整顿规范市场秩序14附录一未来建材行业技术发展趋势15附录二浮法玻璃质量有待提高15附录三20002001年我国的玻璃纤维工业20附录四当前水泥生产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22附录五国家建材局局长张人为在全国建材行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4附录六2000年建材行业十大新闻302000年,建材工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果,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市场需求平稳上升,产品价格稳中有升,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总量调控工作取得实效。一、建材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继1999年7月份全行业整体扭亏为盈,2000年8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整体扭亏。截止到12月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75亿元,比上年同期扭亏增盈1829亿元。水泥行业结束了连年亏损的局面,于第三季度一举扭亏为盈。平板玻璃行业经济运行出现重大转机,由上年的建材行业第二大亏损行业跃居为第一大盈利行业。与此同时,配合国家有关改革脱困政策的实施,建材行业对扭亏无望的企业加大了兼并破产力度,其中有4家企业被正式列入国家破产计划,核销金额达591亿元。44家建材企业列入债转股名单,其中40家已开始停息,转股资金约110亿元,企业减息约11亿元。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26户建材企业已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造,其中8家为上市公司。目前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建材企业逾40家,累计融资额超过100亿元。(一)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112月份,建材行业(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392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154;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39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36。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88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45。在主要建材产品中,水泥全年累计产量583亿吨,较上年同期增39;平板玻璃累计产量18亿重量箱,比1999年同期增长29。2000年建材行业扭亏脱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截止12月末,纳入统计的建材32个行业小类全部实现扭亏。其中其他类未包括的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水泥制品业、轻质建筑材料制造业、工业技术用玻璃制造业、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业、其他矿物纤维及其制品业和其他类未包括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累计利润总额增长率都超过了100。全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9443亿元,较去年增长142。企业亏损面为2567,较上年下降了73。亏损企业亏损额为579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517。2000年建材行业主要产品出厂平均价格变化不一,水泥价格总体上处于低迷状态,19月份全国PO525水泥平均价格为31901元,比上年同期略有提高。从地区分析,华东地区和西北地区水泥价格均有上涨,华北、东北、中南地区的水泥在本地销售出现困难。东北少数地区水泥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幅度明显,最高价格达到3824。水泥行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回升得益于3月份以来的水泥产量高速增长。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平板玻璃价格得以逐月回升。三季度,3毫米无色玻璃价格为每重量箱5974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136元,5毫米无色玻璃每重量箱7650元,比上年同月增长2417元,5毫米彩色玻璃每重量箱7829元,比上年同月增长2214元。19月,平板玻璃产量的累计增长速度比上半年累计增长速度提高了258,产量的增加制约了价格的回升水平。9月末,3毫米无色玻璃每重量箱价格比6月末下降了153元,5毫米无色玻璃每重量箱比6月末增长了086元,5毫米彩色玻璃每重量箱比6月末下降了271元。(二)产销衔接出现趋于平衡的态势,工业产品销售率提高。2000年建材主导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水泥产量597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642;平板玻璃182亿重量箱,同比增长40;玻璃纤维21万吨,同比增长214;建材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3968亿元,同比增长1436,实现利润94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2。亏损企业亏损额5798亿元,减亏幅度为2517。水泥企业9月份实现整体扭亏,结束了连续四年的亏损局面,全年实现利润763亿元,同比扭亏增盈1021亿元。平板玻璃行业实现利润1690亿元,同比扭亏增盈1950亿元。国家重点支持的26户建材企业已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造,其中8家上市。建材及非金属矿商品进出口总额达50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8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74,进口额219亿美元,同比增长395。截止到三季度,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74,比上年同期增长1,其中大中型企业累计产品销售率为9735,比上年同期增长043,市场销售继续保持较好的势头。19月,全行业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103,工业销售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217。在今年工业产品销售率整体提高的带动下,工业销售产值增长速度连续2个月出现了高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为行业产销衔接奠定了趋于平衡的态势。2000年重点调度的90家水泥企业集团、大中型水泥厂,78家玻璃集团及大中型玻璃厂的生产经营情况均好于往年。2000年重点水泥、玻璃企业产、销存及利税总额产量库存量销量利税(亿元)累计完成增长率()年底库存增长率()累计销量增长率()完成利税增长率()平均出厂价格(元)水泥万吨8445709434272838584596231237普通52531951元/吨玻璃万重量箱12392471398240445891133996512浮法7437元/重量箱(三)建材进出口贸易加速增长截止到12月末,建材及非金属矿商品出口额达286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74;进口21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47。建材商品出口额增长较快的主要有玻璃纤维纱、玻璃纤维织物、初加工玻璃、墙地砖、卫生陶瓷等。其中玻璃纤维纱和玻璃纤维织物分别比上年增长7298、12358,初加工玻璃比上年增长6544,墙地砖和卫生陶瓷分别比上年增长5174、4463。进口商品主要有钻石、大理石、花岗石荒料、石英玻璃等。其中大理石荒料、石英玻璃累计进口增长率分别为12027、8279。(四)建材工业总量调控工作取得实效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之一,长期处于严重短缺局面,由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后,产品销售价格随行就市,各企业都有较丰厚的利润,在高投资回报的拉动下,各路投资者都涌向建材行业,特别是村、乡、镇、县办小建材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一个县就有上百家水泥厂,某些村、镇形成水泥或玻璃生产“大排挡”。这些企业规模小、污染严重、资源浪费大、能源消耗高,但是形成生产能力特别快。落后生产能力的过度膨胀,造成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产品总量过剩。针对这种情况,建材行业在所有工业部门中,最先出台了建材工业“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若干意见(国经贸产业1998572号)及其实施细则(建材规划发1999105号);关于制止部分地方盲目重复建设的紧急通知(建材规划发199935号);关于下达各省市水泥产量控制目标的通知(建材规划发1999181号);关于广东等六省建筑卫生陶瓷总量控制目标的通知(建材规划发200037号)。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力求从源头上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虽然重复建设现象屡禁不止,但广大人民群众对此现象已深恶痛绝,2000年收到的检举揭发信几十封。行业主管部门抓住个别典型进行了严肃查处,在行业内引起了积极反响。另外,对现有落后的生产能力实施“淘汰、限制、改造、提高”的八字方针,并适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玻璃厂小水泥厂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49号);关于做好清理整顿小玻璃厂小水泥厂有关环保管理工作的通知(建材行管发1999275号);关于注销吊销列入取缔关闭企业名单的小水泥厂小玻璃厂营业执照的通知(建材行管发200024号);关于收回列入关闭企业名单的小水泥厂生产许可证的通知(建材行管发200043号);关于公布禁止生产制造的水泥生产设备名录的通知(建材规划发2000186号)。2000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一步完善了淘汰“两小”的有关规定,清理整顿“小水泥”的“三收”(收回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排污许可证)、“两停”(停止供电、贷款)文件已全部出台。截至10月末,全国共累计完成关闭、淘汰小水泥窑(磨)3108条,压减落后生产能力6336万吨,完成全年总目标数的634;累计完成关闭、淘汰小玻璃生产线187条,压减落后生产能力2592万重量箱,完成总目标的864。(五)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建材工业在抓好淘汰落后制止重复建设的同时,还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结构优化,加快产业技术升级为内容的发展问题。建材工业要取得新的发展,就要解决技术进步与投资效益不相匹配的问题。水泥窑外分解技术、玻纤池窑拉丝技术、优质浮法玻璃技术、新型建材产品的推广应用都面临同一问题,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建材工业技术进步的发展,以水泥窑外分解技术为例,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与设备制造技术,但吨水泥投资高达10001200元,造成了新建水泥生产线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窑外分解技术在投资者心目中成了可望而不可及之事。为此,建材行业的相关企业、设计、科研、装备制造等单位结合具体项目,进行了以降低建设总投资为目的,以业主负责为前提的技术创新、优化设计工作。先后在宁国二线、华新、白马山、葛州坝、山东水泥厂、双阳二线等水泥项目不断创新和优化,取得了项目建设工期短、工程质量好、投资少、达产达标快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术创新优化设计国产化低投资实施方案(建材规划发1999346号)。目前,日产2000吨级技术装备水平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根据我国水泥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技术装备性能可适应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原燃材料成分,可以做到“因人而异、量体裁衣”。装备对原、燃材料波动的适应性比国际上先进装备更可靠,特别在烧各种无烟煤、劣质煤的技术上有很大突破。生产线的建设投资大大降低,吨熟料投资可控制在300500元左右,单位投资降低了一倍多。2000年投产的窑外分解水泥生产能力达510万吨,占整个能力的10。开工建设的生产能力达1500万吨,是历年来开工能力最高的一年,为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洛阳浮法玻璃技术创新与攻关和泰安玻璃纤维万吨池窑拉丝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为平板玻璃实物质量达到国际水平和池窑拉丝技术达到九十年代中期水平奠定了基础。列入国家重点的26个建材企业及少量行业龙头企业在2000年相继完成了建立企业技术开发研究中心的工作,必将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建材企业分布广、规模小。1995年统计的建材企业户数为106637个,乡及乡以上建材企业73514个;之后取消全部建材企业统计口径,1997年乡及乡以上建材企业68811个;1998年一后,只统计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1998年为13340个;2000年为12731家,其中大中型企业822家,占企业总数的65。不管统计口径如何变化,由于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建材企业数量在逐年减少。建材行业资产重组大有文章可做。继安徽海螺集团兼并白马山水泥厂和宁波粉磨站,吉林亚泰集团兼并双阳水泥厂,中国新材料集团兼并鲁南水泥厂、浩良河水泥厂取得成功后,2000年冀东水泥厂收购濒临破产的松江水泥厂,福建水泥有限公司收购顺昌水泥厂,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有限公司收购广东浮法玻璃公司等,走出了异地发展的重要一步。2000年建材企业自身发展的步伐加快。海螺集团2000年开工的水泥项目,熟料生产能力达600万吨,在芜湖荻港建设22500T/D生产线,在纵阳开工22500T/D生产线,在池州开工25000T/D生产线。海螺集团利用黄金水道,在长江沿岸上至江西九江,下至南京、上海,通过收购当地小水泥厂建设了16个粉磨站,此举不仅降低了集团的经营成本,而且促进了行业结构的优化。海螺集团拟通过35年的时间,水泥生产能力由目前800万吨提高到1500万吨,列入世界十强之一。海螺集团在资本市场中的融资能力及自我积累能力为企业良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在2000年都基本完成了本单位发展战略及规划的论证,在提升技术和形成规模经济上进行了深入策划。经过“九五”期间的努力,特别是2000年以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建材工业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技术与产品结构看,2000年水泥产量58亿吨,其中旋窑水泥产量145亿吨,占水泥总产量的25;比“八五”末提高了6。日产4000吨窑外分解技术与装备已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平板玻璃产量18亿重量箱,其中浮法玻璃产量占70;比“八五”末提高了30。“洛阳浮法”生产技术与装备与“八五”末相比有了进一步提高。新型墙体材料产量2300亿块标砖,占墙体材料总量的28;比“八五”末提高了12。通过引进和采用国内先进技术建成了一批具有相当经济规模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使新型墙体材料的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池窑拉丝玻璃纤维产量48000吨,占玻璃纤维总产量的27;比“八五”末提高了12。“九五”期间实现了万吨级池窑拉丝技术的突破。从组织结构方面看,水泥企业的平均规模由“八五”末的7万吨提高到10万吨;排名前十家的企业生产能力占总生产能力的比例由“八五”末的29提高到5。玻璃企业的平均规模由“八五”末的31万重量箱提高到81万重量箱;前十家企业的生产能力占总生产能力的比例由“八五”末的28提高到33;大中型企业的销售收入已占全部玻璃企业销售收入的76。玻璃纤维企业的平均规模约为10002000吨,行业内前四家企业的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约为36。从所有制结构方面看,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正在从部分扭亏无望、污染环境的劣势企业中退出。2000年建材大中型企业1378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822家,在大中型企业中,非国有控股的企业已占到403。建材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资产总值中的国有部分所占比例较“八五”末的1995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建筑陶瓷行业,私营资本已占绝大多数,以广东佛山陶瓷行业为代表的建筑陶瓷产量已占到全国陶瓷行业的50以上,且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都占据中高档。说明建筑陶瓷行业的市场已经成熟。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通过改组、改造、兼并和收购等形式,实现了资产的有效组合,使得建材工业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六)建材行业经济运行的季度变化特点2000年一季度建材工业生产继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在上年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呈现快速上升势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基本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港澳台和外资企业终于在一季度摆脱了整体亏损局面,实现利润总额24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亏550亿元。集体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盈亏相抵后分别实现利润总额418亿元、082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312和27273。建筑用玻璃制品业、隔热保温材料制造业、砼结构构件制造业、石棉制品业等9个行业实现扭亏。水泥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120亿元。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一是建材行业的工业生产及经济运行情况低于全国工业经济运行水平。一季度全国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07,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569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6208。而建材行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比全国水平低41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仅占全国的00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未整体扭亏。二是水泥行业的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建材行业的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水泥制造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亏120亿元,比12月份累计增亏235亿元。在30个省(区、市)中,只有山东和陕西两省为水泥行业盈利省份,分别实现利润总额3812万元和4007万元。盈亏相抵后净亏损上亿元的省份是广东和江苏两省,分别实现利润总额154亿元、113亿元。三是小型企业增长明显超过大中型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淘汰“两小”和制止重复建设任务艰巨。二季度,建材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出现了积极变化,一是行业整体经济效益继续回升,全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6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71亿元。在建材32个行业小类中,有28个行业为盈利行业,其中建筑用玻璃制品业盈亏相抵后净盈利704亿元,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近1/3,比上年同期扭亏增盈907亿元,由上年同期的建材第二大亏损行业跃居今年第一大盈利行业。建筑、卫生陶瓷制造业和工业技术用玻璃制造业盈亏相抵后净盈利349亿元和239亿元,也分别由上年同期的第八和第五盈利行业跻身于今年第二、第四盈利行业,这3个行业的利润总额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近50。二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好转。二季度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947。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23亿元,比上年同期扭亏增利65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613。同时,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工业产成品库存增势减缓。6月末,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工业产成品库存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096和164,由此影响整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成品库存仅比上年同期增长344,低于全行业16个百分点。尽管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带动了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走出低谷,但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今年上半年仍未整体扭亏,其经济运行质量远远低于其他经济类型。二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水泥行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整个行业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在建材32个行业小类中,有4个行业为亏损行业,盈亏相抵后净亏损354亿元,其中水泥行业净亏损296亿元,占亏损行业净亏损额的8374。水泥行业长期亏损的主要原因仍然是落后工艺产品占较大比重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了水泥产品整体处于低价位水平。从水泥价格与水泥产量对比分析,水泥产量增长速度已达1026,而价格基本维持在低谷水平上,回升幅度较小,造成水泥行业继续整体亏损。二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中小型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影响了全行业经济运行质量。近年来,从企业规模分析,建材行业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中小型企业亏损严重,制约着行业内国有企业整体步入良性循环。因此,引导国有中小型企业走向良性循环已是国企改革不可忽视的课题。三季度,建材行业经济效益显现出从快速回升转向整体提高的势头,全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239亿元,比去年全年增长1503亿元。在建材32个行业小类中,只有云母采选和防水建材2个行业为亏损行业,其他行业均为盈利行业,其中建筑用玻璃制品业盈亏相抵后净盈利1111亿元,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1/5强,始终为第一大盈利行业;建筑、卫生陶瓷业盈亏相抵后净盈利7亿元,由上年同期的第一盈利行业居于今年的第二盈利行业;水泥制品、建筑用石加工和工业技术用玻璃行业盈亏相抵后净盈利422亿元、384亿元、38亿元,分别为今年第四、第五和第六盈利行业。水泥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5114万元,比上年同期扭亏增盈861亿元。终于结束了连续四年亏损的局面,实现了整体扭亏,同时水泥行业的产品库存金额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165,产成品可供销售天数也由去年的45天下降到42天,从三季度水泥行业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水泥行业能够实现整体扭亏盈利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的增大。2000年,建材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的原因首先是国家拉动经济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在上年同期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基本保持平稳增长,带动了对于建材产品的需求。其次,住宅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给建筑业、建材业带来巨大市场空间。第三,2000年是国企改革脱困实现“三年两大目标”的最后一年,各项工作措施力度进一步加大。随着国家对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大,建材国有企业改革脱困步伐也进一步加快。第四是建材行业结构调整工作取得成果,总量调控、淘汰落后、制止重复建设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经营环境。另外,外贸出口形势的好转对建材行业经济效益增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二、建材行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一)水泥总量得不到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所抬头水泥行业虽然结束了连续几年亏损的局面,但其基础还并不牢固,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水泥生产集中度较低、平均规模小、总量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相当一部分小水泥厂由于生产成本低,经营手段活,目前仍能维持生产。一些本应淘汰的小水泥由于地方保护得以规避淘汰。同时,淘汰小水泥又缺乏实质性的政策。众多小水泥企业与大中型企业争夺市场,导使水泥价格长期不振。另一方面,现行的项目审批制度和项目申报程序较为复杂,使得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新型干法水泥难以发展。其发展空间被投资少,工艺简单、建设周期短的机立窑和小型回转窑取代,造成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前对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在西部表现尤为突出,给水泥工业健康发展带来隐患。2000年112月建材行业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含500万元)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工业指标金额单位亿元区域企业单位数个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亏损额合计其中亏损企业本期累计增长率本期累计增长率本期累计增长率本期累计去年同期增长率本期累计增长率总计12731326883968143623923611542881181245944339021420057982517东部6733164750462127416478411751895351436689326391612033473226中部4038967218299584697996067819102216636971385915081528西部196065411677574274731374307636208875665671943818从表中数据看出,西部地区企业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增长率、亏损额减低率等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值。但工业总产值增长率(1374)居全国之首,高于全国增长率(1154)2个多百分点。说明西部地区的价格水平、管理水平低于东、中部地区。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第一企业规模小。以西部具有比较优势的水泥产品为例,全国大型水泥企业125个,西部只有16个,占13,中型企业全国716个,西部108个,占151。大中型企业比例低,不能形成经济规模,造成生产成本高,利润低、减亏少。第二装备技术水平低。全国窑外分解水泥生产线137条,水泥生产能力6695万吨。西部地区只有19条,占全国的14,生产能力600万吨,占全国总能力不足10。窑外分解水泥生产线无论从总能力还是单线生产规模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建材产品,浮法玻璃、卫生陶瓷、池窑玻璃纤维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更是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部分依靠外省市进口。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只能以低价位参与竞争。第三人才流失严重。60年代,为支援三线建设,很多大学毕业生分配到西部大中型企业。到了90年代初,大部分人转移到东、中部地区。19951970年间分配到贵州水城水泥厂的大学毕业生有108人,到目前为止只剩下5人。2000年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西部建材工业的发展,工业总产值增幅最高,但销售收入增长率最低,说明西部地区建材工业的发展仍然是低水平重点建设,呈不合理发展态势。因此,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紧迫,要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优先发展代表当前先进水平的新型干法工艺技术,加大先进生产力的集中度。积极扶持大企业和大集团的发展,正确执行“上大改小”的方针,把发展和淘汰紧密结合起来,为整个行业经济运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创造必要条件。(二)技术创新跟不上新的需要,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步伐缓慢近年来,建材工业科技进步不断取得成果,为建材工业面貌的改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创新工作遇到了新的困难。一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缓慢,使行业健康发展缺乏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研制开发出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潜力大的项目,难以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更无法从新技术发挥的效益中反馈科技创新,形成良性循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科技创新缺乏宏观上有效的政策支持,在创新体制上产、学、研方面未能真正形成合力,相互脱节。在创新机制上缺乏配套和完善,加之科研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致使研究的重点领域不突出,开发的重点项目人力、财力不集中,已经开发的技术因得不到资金支持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材工业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也影响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三)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仍十分突出建材工业是以窑炉生产为主的工业,煤炭消耗约占建材生产总能耗的70以上。建材生产耗能占全国总能耗的93,占工业总能耗的128,年排放二氧化硫228万吨,占全国的143。排放粉尘和烟尘1390万吨,占全国工业排放量的5563。粘土烧砖每生产一亿块砖,需消耗粘土22万方,耗用土地55亩。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坚决淘汰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落后生产能力,特别是要加大用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力度,逐步把建材工业由污染产生行业转变成污染治理行业。这对于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2001年建材展望及政策取向2001年是我国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实现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关键之年。从宏观上来看,国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努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从建材工业本身看,2001年将加大总量调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一些政策措施将逐步到位,相信能取得较好效果。所有这些都将为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可以预期,2001年建材工业经济运行将继续保持2000年整体增长的态势。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会有较大发展。其原因一是随着人民生活居住水平提高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深入,全社会对建设工程质量意识不断增强,国内市场对优质高标号水泥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二是2001年将在完成上年淘汰1亿吨小水泥任务的基础上再淘汰近2000万吨小水泥,为新型干法水泥较大腾出市场空间。三是2001年4月1日将强制执行ISO水泥新标准,现行的湿法和立窑水泥的实物质量将平均降低1个标号,新标准的实施将导致一大批生产325号水泥的立窑企业被淘汰出局,水泥总量将因此而减少,也为新型干法水泥增长留出空间。平板玻璃市场也将进一步看好,2001年除住宅建设、房地产开发和汽车的发展增加对玻璃的需求外,各类玻璃加工制品、特种玻璃的增长也将对玻璃原片产生较大需求。此外,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将继续维持对建材产品的较大需求,因而全年建材工业经济运行前景看好。2001年建材行业经济运行工作总的要求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并举的方针,巩固国有企业改革脱困成果。加强管理,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一)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1年,建材工业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重点抓好水泥、平板玻璃、玻璃纤维、墙体材料四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紧紧围绕“质量、品种、效益、替代进口、扩大出口”这个中心,择优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市场潜力大的项目。水泥工业将按照淘汰关停一批、改造提高一批的原则,重点支持大型水泥企业集团的发展,提高水泥工业生产集中度,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争取全年实现新增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熟料生产能力1000万吨,使其比例由10提高到12。平板玻璃工业重点是完善和提高“洛阳浮法”玻璃技术水平,特别是提高优强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对有条件的国有老企业的垂直引上工艺实施浮法工艺技术改造,增强玻璃工业的总体竞争能力,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提高优质浮法玻璃产品比例。玻璃纤维工业发展池窑拉丝工艺技术,提高池窑拉丝玻璃纤维在玻璃纤维总产量中的比例。墙体材料行业将进一步淘汰和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重点发展各种轻质板材、空心砖块、非粘土空心砖为主的新型墙体材料。使新型墙体材料的比例达到30。(二)坚持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与扶持中小企业并举的方针,努力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和经济效益针对国有建材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相对滞后,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不强的特点,积极促进国有建材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全面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鼓励国有建材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实行股份制改造。同时,加快中小建材企业放开搞活的步伐。依法关闭那些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厂,促其退出市场。积极扶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使广大中小企业由与大型企业恶性竞争变为为大企业配套,实现共同发展。(三)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把过剩的总量压下来,实现供需基本平衡,搞好总量调控。2001年,水泥产量将控制在57亿吨,平板玻璃产量控制在17亿重量箱。关闭小水泥窑1900座,压减生产能力5000万吨;关闭小玻璃生产线100条,压减生产能力1000万重箱。主要措施是一是抓好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把淘汰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完成原定淘汰1亿吨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再淘汰立窑生产能力15002000万吨。按照“等量淘汰或超量淘汰”的原则,关小上大,压改结合,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大水泥项目。二是对已列入关停名单的小水泥、小玻璃厂,坚决收回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吊销工商营业执照,停止供电,停止贷款以及拆除主要设备,并严格检查验收。三是2001年4月1日水泥新标准实施后,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新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凡不能达标的企业,一律不予换发生产许可证,对限期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企业,坚决依法关闭。四是加大工作力度,坚决制止重复建设。结构调整,淘汰落后,要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作用,利用大企业的规模优势和市场控制力,用关小上大,改粉磨站,整合市场,扩张兼并等方式挤压小水泥、小玻璃,用市场和经济的手段迫使其退出市场。(四)加强管理,整顿规范市场秩序2001年将继续做好建材市场的整顿工作,加强对建材产品质量的管理,加大对假冒伪劣建材产品的打击和查处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价格自律,制止低价倾销,维护同业利益。加强对建材展览、展销活动的管理,制定有关管理法规,重点支持办好天津等几个较有影响的建材展销会和已具较高知名度的国际玻璃、陶瓷、复合材料等大型展览会。同时,要推动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加快生产经营和各管理环节的住处化建设,逐步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为实施水泥新标准,做好标准砂厂的建设和稳定生产、供应等各项实施准备工作。与建设部等部门密切合作,使水泥新标准与混凝土设计规范等应用新标准的实施能很好衔接,扩大优质水泥的使用范围。附录一未来建材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有关专家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未来建材行业将越来越趋向五大技术的发展一、依建筑物功能要求生产建筑材料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对建筑物功能的要求愈加科学合理,因而建筑材料必将根据建筑物功能要求来生产。这些功能包括保温、隔热、隔音、防潮、防雨、轻质、防火、充分利用太阳能、抗震、无毒等等。二、塑料建材应用将日益广泛塑料建材制品的地位在当前及今后将显得极为重要,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例如塑料上下水管、塑料窗、树脂砂浆、塑料涂料、塑料漆、塑料粘合剂以及蜂窝保温板、隔音板、PVC制品等建材产品。三、用复合材料生产高性能建筑用制品建材制品在21世纪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用两种以上材料组合生产高性能的复合材料制品。这类制品主要有石膏、低辐射玻璃、双层隔热隔音玻璃、树脂结合剂玻璃棉、智能大厦用钢木组合门窗以及复合材料制作的建筑用梁与架等。四、充分利用工业废渣及低造价建材粉煤灰、煤渣、煤矸石等废料在建材中已被广泛应用,工业废渣制成的新型墙体材料不断出现及改善,低价的建材黏土、石灰、火山灰、石膏、热带木材、硬质木材及各种石料将更加广泛使用。五、计算机将广泛应用于设计、施工和生产过程在21世纪,计算机在建材工业设计、施工生产和科研开发等各个环节将得到广泛应用,将是当前及今后的重要任务与趋势。建材工业的设计将利用计算机完成,施工监理和生产管理均采用计算机操作。信息科学将是建材行业的生命线。附录二浮法玻璃质量有待提高众所周知,由于玻璃具有透明等特点,使其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平板玻璃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自1985年我国建立国家质量监督抽查制度以来,对浮法玻璃进行过4次国家监督抽查、3次浮法玻行业性对比检验和2次浮法玻璃质量水平检验。那么,我们不妨从国家监督抽查和日常检验工作中总结出的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对我国浮法玻璃行业质量状况进行一番分析和探讨。一、浮法玻璃工业发展概况平板玻璃的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初,比利时人发明了垂直引上法玻璃工艺,美国人发明了平拉法玻璃工艺。这些工艺生产出的平板玻璃虽然具有光泽的表面,但由于成型方法的原因,使玻璃存在波筋和条纹等严重缺陷,从而限制了玻璃应具有的广泛用途,使其只能作为一般住宅的窗用玻璃。现代建筑业和汽车业的发展为平板玻璃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1959年英国人阿拉斯泰尔皮尔金顿爵士发明的浮法玻璃工艺,揭开了平板玻璃工业现代史的序幕,平板玻璃工业从此进入了大工业时代。世界先进国家从60年代初开始购买英国皮尔金顿的浮法玻璃专利技术,截至1998年底,世界上共有30多个国家的40多家企业购买了皮尔金顿的专利许可证,全世界中国大陆除外共建成了170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年总产量达到了3000多万吨。60年代中期,由于我国与英国皮尔金顿公司洽谈购买浮法专利事宜未能实现,因此从1965年我国开始了自己的浮法玻璃工艺的试验研究。经过小型试验、中间工业性试验和生产性试验3个阶段,于1971年9月成功地生产出第一批浮法玻璃,于1972年稳定地生产出3毫米10毫米的玻璃,1981年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获国家二等发明奖。由于该生产试验线在洛阳玻璃厂试验成功,故其生产工艺被定名为“中国洛阳浮法工艺”技术。“中国洛阳浮法工艺”的试验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浮法玻璃的历史。到2000年11月底,我国已建成投产的浮法玻璃生产线69条,年生产能力已突破1亿重量箱,约占我国平板玻璃产量的70。其中引进生产线8条,国内自建61条。生产能力最小的日产120吨,最大的700吨。二、浮法玻璃质量状况从近几年的监督抽查情况看,浮法玻璃的质量呈逐年提高趋势。1993年浮法玻璃国家监督抽查企业18家,合格率833;1995年浮法玻璃监督检查31家,合格率为87。1998年第四季度抽查了42家企业43个产品,抽查企业合格率为881,产品合格率为884。有5家企业的产品不合格,这样的抽查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我国浮法玻璃行业的质量水平,但其中仍有潜在的不合格因素。根据1998年第四季度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大型合资企业抽样合格率为100,大型股份制企业抽样合格率为100,国有大型企业抽样合格率为100,而中型国有企业抽样合格率仅为50。通过分析看出,他们引进生产线产品质量好,特别是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浮法玻璃有限公司的玻璃板面很干净,各种缺陷很少,光学变形好,斑马角平均在70左右,都达到了优等品的要求。国内大型骨干企业的产品质量也比较好,如洛阳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耀华玻璃集团。1998年对“洛玻”和“耀华”这两家国内龙头玻璃企业进行了重点抽查。抽查了洛阳玻璃股份有限公司4个分厂的4个产品,其中3个是一等品,1个是合格品,全部合格;抽查了中国耀华玻璃集团的3个企业3个产品,全部是一等品,全部合格。秦皇岛耀华国投浮法玻璃有限责任公司、洛阳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浮法一厂,这两家企业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已接近引进浮法玻璃生产线的水平。GB116141999已于1999年5月14日发布,2000年1月1日新的浮法玻璃国家标准已经实施。这个标准,依据国外先进标准按照浮法玻璃的用途分成了制镜级、汽车级、建筑级,有些质量指标比原国家标准提高了,外观质量指标严于日本和欧洲标准的规定。以2000年第三季度国家监督抽查的28家浮法玻璃企业为例,抽查中24家合格,4家不合格,合格率为857。这次抽查的浮法玻璃企业主要是以“中国洛阳浮法工艺”为主,没有一条国外引进生产线,全部是国内生产线。抽查检验中反映出产品质量的主要问题是光学变形、气泡、夹杂物等缺陷。产生光学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原料质量、混合料的均匀程度、玻璃液澄清及成型质量等,通过光学变形重的玻璃观察物体将产生畸变现象。抽查中有的企业该项指标未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国家标准要求光学变形入射角5毫米建筑级为50,有的企业产品仅在35左右。气泡、夹杂物也是浮法玻璃的重要缺陷之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原料和原料制备中的弊病造成的。在1200毫米600毫米样品中,国家标准规定建筑级中夹杂物5毫米最大不应超过1毫米,而有的企业夹杂物达到12毫米,甚至15毫米。抽查中还发现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虽然达到了国家标准建筑级的要求,但玻璃表面小缺陷很多,如小气泡。有的企业的产品在不到1平方米的面积内就有05毫米以下的小气泡近20个,有的企业的产品03毫米以下的砂粒、小夹杂物、小硌伤等也较多。有的光学变形也较重,质量水平不高。如果不引起重视,稍有疏忽,其产品质量也会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并影响我国浮法玻璃整体实物质量水平的提高。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的浮法玻璃质量从总体上说是中、低档的多,高档的优质的少,且不稳定,尚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日益发展的需要。三、浮法玻璃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重复建设、供大于求所造成的无序竞争是制约浮法玻璃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家是否还记得,在1993年1995年期间,5毫米白色的浮法玻璃每平方米价格在3060元。当时37条浮法生产线,年产量5000多万重量箱。浮法玻璃在市场上十分紧俏。受高额利润驱动,各地纷纷建厂,到1999年底,建成投产的浮法玻璃生产线为63条,年产量突破1亿重量箱。特别是一些农村和家庭也纷纷上马,以玻璃碴子为原料,用简易的小窑生产极其劣质的平板玻璃小平拉玻璃。目前全国有小平拉玻璃生产线500条左右,年生产能力约4000万重量箱。加上引上、格法生产的平板玻璃,到1999年底,全国平板玻璃产量已达17亿重量箱,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企业增多,产量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1996年开始,平板玻璃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局面,由于有的购买者只图价廉不求质优,有的经销者只注重购入价格低的产品以获高利,使玻璃市场形成了价格越低越好销的状况。有的企业面对如此市场环境,不是采取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办法进行正当竞争,而是采取互相压价进行促销,使5毫米白色浮法玻璃从每平方米3060元降到1420元,有的甚至低于成本价进行销售。特别是小平拉玻璃企业,虽然产品质量低劣,但由于成本低,即使5毫米白玻每平方米卖到68元仍能盈利,有的还利用不正当的营销手段,与优质玻璃争市场。一些经销商和建筑工程承包单位受利益驱动,大量使用劣质玻璃,以次充好,从中牟利,造成了平板玻璃市场的严重混乱。由于这种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浮法玻璃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过去在行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浮法玻璃企业不堪重负,销量急剧下滑。截至1998年有70左右的企业亏损,还有一些企业有销量,无利润。不少企业没有能力去开发新产品,去增加技术投入。到2000年10月份后,平板玻璃市场价格仍呈下滑趋势。2劣质产品充斥市场,严重干扰浮法玻璃行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目前,我国缺少高档优质的浮法玻璃,究其原因,不是我们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和合资企业生产不出优质的浮法玻璃,而是由于长时间以来平板玻璃市场供大于求,特别是劣质小平拉玻璃充斥市场,造成了市场混乱,干扰了浮法玻璃行业的正常营销秩序,影响了企业的质量意识,企业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金生产优质的浮法玻璃。通过2000年抽查,我们也看到,大多数企业都在生产建筑级,很少有生产汽车级和制镜级的。3原料质量优劣,直接影响浮法玻璃的产品质量。硅质原料是生产平板玻璃的主要原料,硅质原料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平板玻璃的质量。玻璃成品的缺陷,如气泡、可见光透射率低、砂粒、条纹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原料和原料制备中的弊病造成的。玻璃行业都已清楚地认识到原料质量低劣,即使采用了先进的浮法成型工艺,也难以生产出优质浮法玻璃。此外,原料质量的好坏,对于熔化率和窑龄都有直接影响。目前,我国浮法玻璃企业,大多数已有自己的砂矿,有些企业由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提供硅砂,个别企业是从个体户那里购买硅砂,由于这些企业的管理、技术条件和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硅砂质量很难达到生产优质玻璃的要求。特别是北方的企业多用内蒙古和本地的硅砂,而内蒙古硅砂含铁量高,大都在01502以上,且成分不太稳定,东山、海南砂子的含铁量一般在01左右,是比较好的。总的看,我国硅质原料普遍含三氧化二铁偏高,国外水平为002005,而我国一般在0102,致使玻璃颜色深、可见光透射率偏低。另外,原料粒度也达不到要求,国外一般为0105毫米,我国的原料中仍含有大量08以上的大粗颗粒和01毫米以下的超细粉,有的砂岩的超细粉高达20左右,影响澄清和小气泡排除,有的企业配合料中砂子的含水量过高一般为4左右,有的达到78,而且波动比较大,如果不及时调整补料,将影响玻璃的密度,容易造成玻璃均匀性不好,还会出现一些小细条纹。为了提高原料质量,保障供应,逐步解决由于一厂一矿给企业带来的生产规模小、投资效益差、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建议国家投资或企业之间联合投资,分地区建设若干个硅质原料基地,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选矿筛粉设备,采取科学的开采和选矿方法,彻底解决我国因缺少优质硅质原料使浮法玻璃质量不稳定这个难点。目前,我们有些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矿山,有了必要的选矿加工设备,还有的企业把购进的砂岩进行了集中加工精选。针对现有这些情况,建议企业增加水力分级、磁选、脱水系统,将砂岩中07毫米以上的大颗粒和01毫米以下的超细粉去掉,把铁含量降到008以下,把含水量也降下来。附录三20002001年我国的玻璃纤维工业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各工业部门对玻璃纤维的需求量也迅猛增长。各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