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一、学科基础课11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12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173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27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345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416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427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大纲518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61二、专业主干课691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692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823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955互换性及技术测量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066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157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1238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1329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40三、专业方向选修课1511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512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学大纲1613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1674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785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1976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2037机械制造技术装备课程教学大纲210四、专业任意选修课217模块12171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172电机拖动课程教学大纲2233数控机床检测及维修课程教学大纲2344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445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大纲2506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259模块22671UG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大纲2672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2733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大纲2804有限元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2925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大纲2996自动机与自动线课程教学大纲307一、学科基础课1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IGHERMATHEMATICS授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本科各专业;数理系制药工程、林产化工、应用物理专业学时136学时学分8学分开课学期第1、2学期适用对象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本科各专业;数理系制药工程、林产化工、应用物理专业的大一学生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理、工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微积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熟练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微积分学的基础理论;充分理解微积分学的背景思想及数学思想。掌握微积分学的基本方法、手段、技巧,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论证能力和较强的运算能力。能较熟练地应用微积分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应用问题。三、课程教学内容高等数学(上)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10学时)第二章导数和微分(12学时)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2学时)第四章函数的积分(16学时)第五章定积分的应用(8学时)第六章无穷级数(10学时)高等数学(下)第七章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6学时)第八章多元函数微分学(14学时)第九章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10学时)第十章多元函数积分学(I)(16学时)第十一章多元函数积分学(II)(10学时)第十二章常微分方程(12学时)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极限的概念与性质;函数连续性的概念与性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微分中值定理与应用;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不定积分、定积分的计算;微积分学基本定理;正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定;幂级数的收敛定理;二元函数全微分的概念及性质;计算多元复合函数的偏导数与微分;隐函数定理及应用;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的计算;曲线积分与路径的无关性。难点极限的概念与理论;微分中值定理的应用;一元函数的泰勒定理;二元函数的极限;计算多元复合函数的偏导数与微分;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概念及计算;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五、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时数13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136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具体安排见附表)六、教学方式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思想性强,与相关基础课及专业课联系较多,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掌握重要概念的背景思想,理解重要概念的思想本质,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要善于将有关学科或生活中常遇到的名词概念与微积分学的概念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微积分的必要性。注重各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习题课、作业、辅导)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强化作业与辅导环节,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算能力。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学习数学与学习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学习高等数学是获取进一步学习机会的关键学科。由于学科特点,本课程教学应突出教师的中心地位,通过教师的努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理、工类专业的第一基础课。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事关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事关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及学生未来的走向。本课程学习结束后,以此为出发点,学生才能进入相关课程的学习阶段。本课程是四年大学学习开始必须学好的基础理论课。课程基础性、理论性强,与相关课程的学习联系密切,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考科目,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的学习情况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八、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以笔试为主,分两个学期上,其中第一学期为考试,第二学期为考查,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成绩评定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本课程成绩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最终成绩由以下二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第二部分作业成绩及平时检测占总成绩的30。九、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主教材高等数学(上、下册),黄立宏,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10年2参考书(1)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六版,2007年(2)微积分上、下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3年(3)高等数学习题全解指南(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高等数学(上)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10学时)一、教学要求1掌握函数的概念及其几种特性(奇偶性、单调性、有界性、周期性)。2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的概念。3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象,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4理解数列、函数极限的概念。5了解数列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6掌握单调有界数列必有极限的准则。7掌握函数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掌握利用两个重要的极限求有关的极限。8理解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代换求极限。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会判断函数的间断性及对间断点分类。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掌握这些性质的简单应用二、教学要点1变量与函数11变量及其变化范围的常用表示法12函数概念13函数的几种特性14函数应用举例15基本初等函数16初等函数17双曲函数与反双曲函数2数列的极限21数列极限的定义22收敛数列的性质23收敛准则3函数的极限31时函数的极限X32时函数的极限033函数极限的性质4无穷大量与无穷小量41无穷大量42无穷小量43无穷小量的性质5极限的运算法则51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52复合函数的极限6极限存在准则与两个重要极限61夹逼准则62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的关系63柯西收敛准则64两个重要极限7无穷小量的比较8函数的连续性81函数的连续与间断82连续函数的基本性质83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三、重点、难点重点初等函数的概念,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概念,无穷小量的概念和性质,、型几种未定式极限的求法,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函数极限的方法,利用等价0无穷小代换法求函数的极限,函数连续性的概念,求函数间断点的方法难点利用定义和柯西收敛准则证明数列的敛散性;利用定义或柯西收敛准则证明函数极限的存在性;间断点的分类。第二章导数和微分(12学时)一、教学要求1理解微分和导数的概念、关系和几何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微性和连续性的关系。2熟练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求导的链式法则,熟练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掌握反函数求导方法,隐函数求导方法和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求导法,掌握对数求导法。3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4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的形式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了解微分在近似计算和误差估计中的应用。5掌握带皮亚诺余项和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掌握麦克劳林公式。二、教学要点1导数的概念11导数的定义12导数的几何意义13函数四则运算的求导法2求导运算21复合函数求导法22反函数求导法23有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求导法24隐函数求导法3高阶导数4函数的微41微分的概念42微分的运算公式43高阶微分5导数与微分的简单应用51泰勒公式52相关变化率53曲率、曲率半径54微分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举例三、重点、难点重点导数的概念,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导数公式和求导法则,复合函数和隐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的二阶导数,函数的导数与微分的关系,泰勒公式。难点导数几何意义的应用,微分的几何意义,高阶导数与高阶微分,泰勒公式的应用。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2学时)一、教学要求1理解并能应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微分学中值定理,了解并会用柯西中值定理。2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3理解函数极值的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4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凸性和拐点的方法。5了解根据函数的微分性质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二、教学要点1微分中值定理2洛必达法则21型不定式022型不定式23其他不定式3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31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别32函数的极值4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应用5曲线的凹凸性、拐点6曲线的渐近线、函数作图61渐近线62函数图形的描绘三、重点、难点重点三个微分中值定理,特别是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及推论1、2,函数单调性与凹凸性的判定,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与恒等式,不定式极限求法、函数的极值与最值的求法及应用。难点未定式极限的计算,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与恒等式。第四章函数的积分(16学时)一、教学要求1理解定积分的概念、意义和性质,理解原函数的概念。2掌握微积分基本定理。3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的第一换元积分法和第二换元积分法,掌握分部积分法。4会计算有理函数的积分、某些无理函数的积分和三角函数有理式的积分。5掌握定积分计算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二、教学要点1定积分的概念11曲边梯形的面积12定积分的概念13定积分的性质2原函数与微积分学基本原理21原函数与变限积分22微积分学基本原理3不定积分与原函数求法31不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32求不定积分的方法4积分表的使用5定积分的计算51换元法52分部积分法53有理函数定积分的计算6反常积分61无穷积分62瑕积分三、重点、难点重点定积分的概念,原函数与微积分基本原理,利用換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求不定积分,常用的简单的有理函数、三角函数与无理根式的不定积分,定积分的计算。难点有理函数的部分分式分解,无理根式的积分。第五章定积分的应用(8学时)一、教学要求1掌握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微元法,平面区域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利用截面面积计算立体体积,旋转体的侧面积)2了解定积分在物理上的应用(变力作功,液体静压力,引力,平均值)3了解定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大利润问题,资金流的现值与终值)二、教学要点1微分元素法2平面图形的面积21直角坐标情形22极坐标情形3几何体的体积31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32旋转体的体积4曲线的弧长和旋转体的侧面积41平面曲线的弧长42旋转体的侧面积5定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51变力沿直线所做的功52液体静压力53引力54平均值6定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61最大利润问题62资金流的现值与终值三、重点、难点重点用定积分计算各种形式平面图形面积,已知截面面积函数求立体体积和旋转体的体积。难点已知截面面积函数求立体体积和旋转体的体积,定积分在物理学、经济学中的应用。第六章无穷级数(10学时)一、教学要求1理解数项级数收敛、发散及收敛级数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2掌握几何级数和P级数收敛与发散的条件。3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柯西判别法和达朗贝尔判别法。4了解任意项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及关系,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兹判别法。5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6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的求法。7了解幂级数的连续性、逐项微分和逐项积分等性质,并能利用这些性质求一些幂级数的和函数与某些数项级数的和。8了解泰勒级数与余项公式,掌握基本初级函数的泰勒展开。9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会将定义在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会将定,义于上的函数展开成正弦级数或余弦级数。0,L二、教学要点1常数项级数的概念与性质11常数项级数的概念12常数项级数的性质13柯西审敛原理2正项级数敛散性判别法3任意项级数敛散性判别法31交错级数敛散性判别法32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4函数项级数41函数项级数的概念42幂级数及其收敛性43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性质44幂级数的运算5函数展开成幂级数51泰勒级数52函数展开成幂级数53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6傅里叶级数61三角级数、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62周期函数展开成傅里叶级数63非周期函数展开成傅里叶级数64任意区间上的傅里叶级数三、重点、难点重点级数敛散性的概念,正项级数敛散性判别法,幂级数及其收敛性,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性质,利用逐项积分与逐项求导法求某些幂级数的和函数,将一些重要函数展开成幂级数。难点求某些幂级数的和函数,将一些重要函数展开成幂级数。高等数学(下)第七章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6学时)一、教学要求1掌握向量的外积和混合积的概念、性质及运算。2掌握常用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能根据平面和直线的相互关系解有关问题。3掌握点到平面、直线的距离的计算方法,掌握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交角的计算方法。4理解曲面方程的概念,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会求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5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二、教学要点1空间直角坐标系11空间直角坐标系1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2向量及其运算21向量及其线性运算22向量的坐标表示23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3空间直线与平面31曲面方程的概念32空间直线的方程33平面及其方程34有关平面与直线的位置关系4空间曲面与曲线41曲面及其方程42旋转曲面43二次曲面举例44空间曲线三、重点、难点重点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空间直线的方程,平面及其方程,有关平面与直线的位置关系。难点求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第八章多元函数微分学(14学时)一、教学要求1了解RN中点的邻域、内点、开集、区域等概念。2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3理解多元函数的极限及连续的概念,了解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4理解多元函数的全微分和偏导数的概念,掌握偏导数和全微分的计算法,了解全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和,掌握高阶偏导数的计算。5掌握多元函数求导的链式法则,了解全微分的形式不变性。7会计算坐标变换下的微分表达式。8了解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公式。二、教学要点1多元函数的基本概念11平面点集12维空间N13多元函数定义14多元复合函数及隐函数2多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21多元函数的极限22多元函数的连续3偏导数31偏导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法32高阶偏导数4全微分及其应用41全微分的定义42全微分的应用5复合函数的微分法51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52全微分形式不变性6隐函数的导数61一个方程的情形62方程组的情形7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三、重点、难点重点邻域与区域的概念,二元函数的定义域,二元函数的偏导数及高阶偏导数的概念及求法(特别是利用链式法则求复合函数的偏导数),求隐函数的导数。难点多元抽象复合函数微分法;隐函数微分法。第九章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10学时)一、教学要求1会求空间曲线的切线与发平面,空间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2理解方向导数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3理解多元函数的极值与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会用LAGRANGE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的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的解。二、教学要点1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2空间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3方向导数4无约束极值与有约束极值41无约束极值42条件极值三、重点、难点重点求平面曲线的切线与法线,求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方向导数的计算,二元函数极值的计算。难点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解条件极值问题。第十章多元函数积分学(I)(16学时)一、教学要求1理解二重积分和三重积分的概念及性质。2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掌握直角坐标系下三重积分的计算,了解三重积分计算中的变量代换法。3掌握用积分计算重心、转动惯量和引力的方法。4理解对弧长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掌握第一类曲线积分的计算。5理解对面积的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并掌握其计算。二、基本要点1二重积分11二重积分的概念12二重积分的性质13二重积分的计算14二重积分的换元法2反常二重积分3三重积分31三重积分的概念32三重积分的计算33三重积分的换元法4重积分的应用41空间曲面的面积42平面薄片的重心43平面薄片的旋转惯量44平面薄片对质点的引力5对弧长的曲线积分51对弧长的曲线积分的概念52对弧长的曲线积分的性质53对弧长的曲线积分的计算法6对面积的曲面积分61对面积的曲面积分的概念62对面积的曲面积分的计算三、重点、难点重点二重积分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二重积分的计算,三重积分化为累次积分计算,对弧长的曲线积分与对面积的曲面积分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与计算。难点二重、三重积分的计算。第十一章多元函数积分学(II)(10学时)一、教学要求1理解对坐标的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并掌握其计算。2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3了解有向曲面的概念,了解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并掌握其计算。4掌握格林公式、高斯公式和斯托克斯公式,并会利用它们计算积分。5会求全微分的原函数,会运用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二、教学要点1对坐标的曲线积分的概念与性质111引力112对坐标的曲线积分的定义113对坐标的曲线积分的性质2对坐标的曲线积分的计算3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31格林公式32平面上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4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概念41有关曲面概念42引例流向曲面一侧的流量43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概念5对坐标的曲面积分的计算6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61高斯公式62斯托克斯公式7两类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的联系71两类曲线积分之间的联系72两类曲面积分之间的联系73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的另一种表示三、重点、难点重点对坐标的曲线积分的概念与物理意义及其计算,格林公式的应用,平面上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难点高斯公式与斯托克斯公式的应用。第十二章常微分方程(12学时)一、教学基要求1了解微分方程的阶、通解、初始条件及特解的概念。2掌握变量可分离方程和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3会解齐次方程、全微分方程和伯努利方程。4会解一些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5理解线性微分方程的概念,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6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7会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二、教学要点1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2一阶微分方程及其解法21可分离变量方程22齐次方程23可化为齐次微分方程的微分方程24一阶线性微分方程25伯努利方程。3全微分方程4微分方程的降阶法41型方程NYFX42不显含未知函数的方程43不显含自变量的方程5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51函数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52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6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61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62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三、重点、难点重点一阶微分方程的解法,微分方程的降阶法,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难点线性微分方程的解的结构;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附表教学时数分配表学时分配序号教学内容学时理论讲授实践教学1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101002第二章导数和微分121203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21204第四章函数的积分161605第五章定积分的应用8806第六章无穷级数101007第七章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6608第八章多元函数微分学1414099第九章多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1010010第十章多元函数积分学(I)1616011第十一章多元函数积分学(II)1010012第十二章常微分方程12120小计13613602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MECHANICALDRAWING授课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时119学分7开课学期第1、2学期适用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机械制图是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是工程技术部门的一项重要技术文件。本课程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制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构形设计能力和计算机设计绘图能力,并能学习、贯彻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本课程理论严谨,实践性强,与工程实践有密切联系,对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增强工程和创新意识有重要作用,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培养使用投影的方法用二维平面图形表达三维空间形状能力。2培养对空间形体的形象思维能力。3培养创造性构型设计能力。4培养使用绘图软件绘制工程图样及三维造型设计的能力。5培养仪器绘制、徒手绘画和阅读专业图样的能力。6培养工程意识,贯彻、执行国家标准的意识。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学时)第二章点、直线和面的投影(10学时)第三章立体的投影及表面交线(10学时)第四章组合体(12学时)第五章轴测图(6学时)第六章机件的表达方法(12学时)第七章标准件与常用件(12学时)第八章零件图(14学时)第九章装配图(11学时)AUTOCAD(28学时)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投影原理及各种几何元素的投影特点、截交线和相贯线的作图法、组合体尺寸标注、螺纹等常见标准件的规定画法、零件的几何量公差在图样上的标注、零件图的视图选择以及装配图的画法,计算机绘图等。难点换面法的原理及应用、截交线和相贯线的作图法、齿轮与弹簧部分的尺寸计算方法及尺寸标注法、公差与配合的正确理解及灵活应用。五、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时数119学时,其中理论讲授119学时,实践教学28学时。(具体安排见附表)六、教学方式理论部分采用多媒体和模型教学,AUTOCAD软件部分采用上机实时演示讲解的教学方式。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及自动化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是专业启蒙课程,本课程的学习要有一定的立体几何知识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八、考核方式1课程性质第1学期考试,第2学期考查。2成绩评定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本课程成绩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最终成绩由以下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第二部分平时作业、实验及考勤占总成绩的30。九、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主教材机械制图,符春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AUTOCAD2008中文版机械制图实用教程,人民邮电大学出版社,孙江宏,2008参考书1机械制图何铭新,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六版,20102机械制图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第六版,2007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学时)一、教学要求1了解技术制图、机械制图、建筑制图国家标准对图幅、比例、图线、字体、CAD标准、视图、图样画法、尺寸注法等方面的基本规定。2掌握包含上述内容的物体投影图的阅读。3了解工程规范其它的相关内容。4掌握几何作图正多边形、斜度、锥度、圆弧连接等)平面图形的画法与尺寸分析等,以及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绘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等。二、教学要点1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2绘图工具及其使用方法3几何作图4平面图形的分析与画法三、重点、难点重点技术制图、机械制图、建筑制图国家标准对图幅、比例、图线、字体、CAD标准、视图、图样画法、尺寸注法等方面的基本规定。难点尺寸注法的国家基本规定。第二章点、直线和面的投影(10学时)一、教学要求1了解投影法的基本概念、投影法的分类。熟练掌握点、直线、平面在第一分角中的正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2熟练掌握直线上的点和平面内的点、线的作图方法。3熟练掌握一般位置直线对投影面倾角的作图方法。4熟练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平行、交叉、垂直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5掌握换面法及其应用。6熟练掌握圆柱面、圆锥面、圆球面和圆环面的形成,投影特性,投影作图法及面上定点的作图方法。7了解常用非回转曲面和曲线的投影表示法。二、教学要点1投影的基本知识2常见的几种投影图3点的投影4直线的投影5平面的投影6直线与平面及平面与平面之间的相对位置7换面法三、重点、难点重点投影法的基本概念。点、直线、平面在第一分角中的正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直线上的点和平面内的点、线的作图方法。一般位置直线对投影面倾角的作图方法。两条直线相交、平行、交叉、垂直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换面法及其应用。难点直线上的点和平面内的点、线的作图方法。一般位置直线对投影面倾角的作图方法。两条直线相交、平行、交叉、垂直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换面法及其应用。第三章立体的投影及表面交线(10学时)一、教学要求1熟练掌握棱柱和棱锥多面正投影图作图方法和立体表面定点。2熟练掌握正圆柱、正圆锥、圆球和圆环的多面正投影图作图方法和立体表面定点。3掌握基本立体被特殊位置平面(投影面垂直面)切割后截交线的作图方法。4掌握基本立体表面相交时交线的作图方法。5了解第三角投影法的原理和规律。二、教学要点1基本体的投影及其表面取点2立体的表面交线三、重点、难点重点棱柱和棱锥的多面正投影图作图方法和立体表面定点。正圆柱、正圆锥、圆球和圆环的多面正投影图作图方法和立体表面定点。基本立体被特殊位置平面(投影面垂直面)切割后截交线的作图方法。基本立体表面相交时交线的作图方法。难点棱柱、棱锥、正圆柱、正圆锥、圆球和圆环的立体表面定点。基本立体被特殊位置平面(投影面垂直面)切割后截交线的作图方法。基本立体表面相交时交线的作图方法。第三角投影法的原理和规律。第四章组合体(12学时)一、教学要求1组合体的组成形式及表面过渡关系2掌握画图与看图两个基本方法,形体分析法以及线面分析法。3掌握正确的画图和读图步骤4掌握尺寸标注的基本要求与方法二、教学要点1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2组合体的尺寸标注3读组合体视图4组合体构形设计三、重点、难点重点组合体的组成形式及表面过渡关系、画图与看图的两个基本方法,形体分析法以及线面分析法。正确的画图和读图步骤。尺寸标注的基本要求与方法难点尺寸标注的基本要求与方法第五章轴测图(6学时)一、教学要求1了解轴测投影原理、规律和工程常用轴测图种类。2熟练掌握基本立体和组合形体的正等轴测图的绘制方法。3了解斜二轴测图的应用特点和绘制方法。二、教学要点1轴测图的基本知识2正等轴测图3斜二轴测图三、重点、难点重点轴测投影原理、规律和工程常用轴测图种类。熟练掌握基本立体和组合形体的正等轴测图的绘制方法。斜二轴测图的应用特点和绘制方法。难点组合形体的正等轴测图的绘制方法。斜二轴测图的绘制方法。第六章机件的表达方法(12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基本视图的画法,常用剖视图的画法和标注,断面图的画法和标注,一些简化画法和规定画法。对机件的表达,做到选择视图选择恰当,表达合理完整。二、教学要点1视图2剖视图3断面图4局部放大图和简化画法5机件的图样表达方法综合举例6第三角画法简介三、重点、难点重点1基本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斜视图的画法和标注;2斜视图的概念,全剖、半剖、局部剖视图的画法和标注;3断面图的概念、种类、画法和标注以及肋的规定画法。难点1斜视图的概念,斜剖视图的画法与标注;2阶梯剖、旋转剖、复合剖的画法和标注;3移出断面和重合断面图的画法和标注;第七章标准件与常用件(12学时)一、教学要求1熟练掌握螺纹、常用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的规定画法,并能按已知条件进行标注。2掌握圆柱齿轮及其啮合的画法。3了解轴承及其装配画法。4了解圆柱销、平键和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规定画法。二、教学要点1螺纹2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的画法3齿轮4键与销5滚动轴承6弹簧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螺纹、常用螺纹紧固件、圆柱齿轮及其啮合、轴承及其装配画法、圆柱销、平键和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规定画法。难点熟练掌握螺纹、常用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的规定画法。轴承及其装配画法。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规定画法。第八章零件图(14学时)一、教学要求1了解常用零件的结构特点及加工方法。2掌握绘制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图的方法,视图选择合理,形状表达正确,图样画法符合国家标准规定。3掌握尺寸标注的要求,能完全、清晰、符合国家标准、基本合理地进行尺寸标注。4了解已知的表面粗糙度代号、尺寸公差代号的注写要求和国家标准规定。5掌握正确阅读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图的方法。二、教学要点1零件图的作用和内容2零件图的视图选择3零件图中的尺寸标注法4常见典型零件图的分析5零件图上常见结构简介6零件图的技术要求7零件图的阅读8零件的测绘方法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绘制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图的方法,视图选择合理,形状表达正确,图样画法符合国家标准规定。掌握尺寸标注的要求,能完全、清晰、符合国家标准、基本合理地进行尺寸标注。了解已知的表面粗糙度代号、尺寸公差代号的注写要求和国家标准规定。能正确阅读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图。难点绘制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图的方法,视图选择合理,形状表达正确,图样画法符合国家标准规定。掌握尺寸标注的要求,能完全、清晰、符合国家标准、基本合理地进行尺寸标注。表面粗糙度代号、尺寸公差代号的注写。第九章装配图(11学时)一、教学要求1了解装配图的作用与内容。2掌握正确绘制和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装配图的方法,视图选择合理,部件结构和装配关系表达正确,图样画法符合国家标准规定。3掌握尺寸标注的要求,做到合理、清晰、符合国家标准。4掌握序号、指引线、明细栏和标题栏的正确注写。二、教学要点1装配图的作用和内容2装配图的表达方法3装配图中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4装配图中的零件序号和明细栏5装配结构的合理性6由零件图画装配图7读装配图和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正确绘制和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装配图的方法。视图选择合理,部件结构和装配关系表达正确,图样画法符合国家标准规定。掌握尺寸标注的要求,做到合理、清晰、符合国家标准。掌握序号、指引线、明细栏和标题栏的正确注写。难点正确绘制和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装配图的方法,视图选择合理,部件结构和装配关系表达正确,图样画法符合国家标准规定。掌握尺寸标注的要求,做到合理、清晰、符合国家标准。计算机绘图(28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能够应用AUTOCAD2000正确绘制二维图形,并能按机械制图国家标准要求正确、合理地标注尺寸,能够标注尺寸偏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并能进行图形文字注释。总之,应用AUTOCAD绘制出较完整的零件工作图。二、教学要点1AUTOCAD机械制图入门2AUTOCAD2008的工作环境3二维平面绘图4对象修改5尺寸与文字标注6重要辅助工具三、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AUTOCAD2000的启动与退出及命令和数据的输入;2利用AUTOCAD按尺寸准确绘制二维图形;3掌握AUTOCAD的尺寸标注;4建立图块,标注表面粗糙度,并进行图形注释。难点1应用AUTOCAD按尺寸准确绘制二维图形;2尺寸标注样式的确定、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标注;3按标准规定正确标注表面粗糙度;4图形中文本的输入(字体的大小与图形相匹配)。附表教学时数分配表学时分配序号教学内容学时理论讲授实践教学1第一章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42第二章点、直线和面的投影10103第三章立体的投影及表面交线10104第四章组合体12125第五章轴测图666第六章机件的表达方法12127第七章标准件与常用件12128第八章零件图14149第九章装配图111110计算机绘图AUTOCAD2828小计11991283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LINEARALGEBRA授课专业经济、管理、理工科类专业学时34学分2开课学期第2学期适用对象工商管理(公司理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林产化工、制药工程班的学生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线性代数是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管理学科的各个领域,它是经济管理类和理工科大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课程任务本课程是专业课程的数学理论基础,是研究专业课程内容的主要工具。本课程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相互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线性代数这门课程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线性代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和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行列式(6学时)第二章矩阵(10学时)第三章线性方程组11学时第四章矩阵的相似对角化7学时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行列式的性质与计算、矩阵的运算及初等变换、矩阵的逆阵、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及求法、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相似对角化。教学难点行列式的计算、求矩阵的逆阵初等变换法、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矩阵的相似对角化。五、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时数3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具体安排见附表)六、教学方式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逻辑性强,其教学方式应注重启发式、引导式,讲授时应注意以行列式、矩阵和向量作为教学的主线,将其它的内容与其有机联系起来。(其他说明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并安排一定数量的习题课。习题是线性代数课的重要的环节,在讲授完每节内容后布置相应的习题,在讲完一章后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学生上一次习题课,着重分析习题的解题方法或证明思路。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1高等数学是本课程必要的先修课程或必要的基础知识;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概率统计。八、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成绩评定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本课程成绩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最终成绩由以下二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第二部分作业成绩及平时检测占总成绩的30。九、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主教材线性代数,任北上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2参考书线性代数,周勇,朱砾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理工类)线性代数,杜之韩等,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03年第一章行列式(6学时)一、教学要求熟记行列式的定义、性质及按行(列)展开定理,能灵活运用上述的知识计算行列式。会用克拉默法则求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二、教学要点1行列式的定义11二阶与三阶行列式12全排列、逆序数及对换13N阶行列式的定义2行列式的性质21三角行列式22对角行列式23反对角行列式24行列式的5个性质25利用性质计算行列式3行列式按行列展开31余子式与代数余子式的概念32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33运用行列式按行(列)计算行列式4行列式的应用41克莱默法则条件及结论42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三、重点、难点重点行列式的定义、性质及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难点计算N阶行列式。第二章矩阵(10学时)一、教学要求理解矩阵的概念,掌握矩阵的运算、矩阵转置、方阵的行列式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律。掌握方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会用伴随矩阵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会求矩阵的秩。二、教学要点1矩阵的概念11矩阵定义12几类特殊矩阵2矩阵的运算21矩阵加法22矩阵数乘23矩阵乘法24矩阵转置25方阵行列式3可逆矩阵31矩阵可逆充要条件32公式法求矩阵的逆阵4分块矩阵5矩阵的初等变换51矩阵的三类初等变换52利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逆阵6矩阵的秩61矩阵的秩的定义62求矩阵的秩的方法三、重点、难点重点矩阵的概念,矩阵的运算,逆矩阵的概念、性质及其计算。难点矩阵的乘法运算,逆矩阵,分块矩阵的运算。第三章线性方程组(11学时)一、教学要求理解向量组的相关概念。理解消元法,掌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判定方法、计算方法。二、教学要点1向量组及其线性组合11向量的概念与运算12向量的线性表示2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21向量组线性相关性概念22向量组线性相关性判定及性质3向量组的秩31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32向量组的秩4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41高斯消元法与矩阵的初等变换的关系42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性讨论43齐次线性方程组有无穷多组解的结构44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无穷多组解的结构三、重点、难点重点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判定、计算方法。难点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判定。第四章矩阵的相似对角化(7学时)一、教学要求了解向量内积的概念、向量空间正交基的概念,理解规范正交基的概念,掌握将线性无关向量组化为规范正交基的施密特SCHIMIDT方法。理解方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掌握方阵特征值的性质,掌握计算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方法。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性质及矩阵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掌握将矩阵化为相似对角矩阵的方法。二、教学要点1向量的内积11内积的定义12向量组的正交化13正交矩阵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1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定义与计算22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与应用3矩阵的相似对角化31矩阵的相似32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三、重点、难点重点方阵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方法。难点方阵可对角化的判定与计算。第五章二次型(0学时)一、教学要求了解二次型和二次型的秩的概念,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的概念及惯性定理。掌握用正交变换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形的方法,会用正交线性替换法和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知道正定二次型和对应矩阵的正定性及其判定法。二、教学要点1二次型概念11二次型与其矩阵表示及例12矩阵的合同2标准形21二次型的标准形22正交变换与正交矩阵的概念及性质23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24用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25用初等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3正定二次型31正定二次型及其判定32正定矩阵三、重点、难点重点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形。难点用正交线性替换法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形的方法。第六章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0学时)一、教学要求了解线性空间的概念和性质以及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二、教学要点1线性空间基本概念11线性空间的定义及例12子空间2线性空间基本性质21基、维数及坐标22基变换与坐标变换3线性变换的基本概念31线性变换的定义及例32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4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41线性变换的矩阵42向量与它的像的坐标之间的关系三、重点、难点重点基的寻找和正交基的计算方法。难点施密特正交化过程。附表教学时数分配表学时分配序号教学内容学时理论讲授实践教学1行列式662矩阵10103线性方程组11114矩阵的相似对角化77小计3434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PROBABILITYANDMATHAMATICSTATISTICS授课专业理工管理本科各专业学时34学分2开课学期第3学期适用对象理工管理各专业本科生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并付诸应用的数学学科,是理工管理本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结果,熟悉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培养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奠定基础。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概率论数理统计学中最基本的一些概念定理和公式2掌握建立描述随机现象及其统计规律性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3了解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客观意义4具备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去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随机事件与概率(6学时)第二章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6学时)第三章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4学时)第四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8学时)第五章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4学时)第六章参数估计(4学时)第七章假设检验(2学时)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概率的公理化定义,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及中心极限定理;统计量及其分布,参数估计的思想,假设检验。难点概率的公理化定义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的应用,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求法,随机向量及其函数的分布,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抽样分布,参数估计理论,统计假设检验思想。五、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时数3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实践教学0学时。(具体安排见附表)六、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先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八、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用闭卷的形式,题型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成绩评定本课程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以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最终成绩由以下二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第二部分作业成绩及平时检测占总成绩的30。九、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陈国华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2参考书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盛骤等,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1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吴赣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2006第一章随机事件与概率6学时一、教学要求1理解随机事件和样本空间的概念。熟练掌握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2了解概率的公理化定义,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会应用这些性质进行概率计算;3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乘法定理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并会应用这些公式进行概率计算。4理解事件独立性的概念。会应用事件的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二、教学要点1随机事件2随机事件的概率3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4条件概率5事件的独立性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概率条件概率三大公式及事件独立性的概念。难点理解概率的公理化定义古典概型的运用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的应用。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6学时)一、教学要求1理解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2理解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性质,会计算与随机变量有关的事件的概率;3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分布及其应用;4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概率密度与分布函数之间的关系;5掌握正态分布,均匀分布和指数分布及其应用;6会求简单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二、教学要点1随机变量2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3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4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5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三、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随机变量密度分布函数的概念,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分布及其应用。难点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求法,随机向量及其函数的分布。第三章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4学时)一、教学要求1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的概念性质及两种基本形式离散型联合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连续型联合概率密度边缘密度和条件密度,会利用二维概率分布求有关事件概率;2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及不相关的概念,掌握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独立的条件;掌握二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