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_第1页
玉溪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_第2页
玉溪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_第3页
玉溪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_第4页
玉溪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溪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玉溪师范学院二一一年十二月目录一、“十一五”工作回顾与发展背景3(一)建设成绩与基本经验3(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8(三)挑战与机遇12二、“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14(一)指导思想14(二)发展思路14(三)“十二五”办学定位14(四)发展目标16三、“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与建设部署17(一)人才培养18(二)学科建设21(三)科技与地方服务22(四)文化传承与创新24(五)人才队伍建设26(六)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建设28(七)加强党的建设30四、组织与实施31(一)组织实施31(二)资源配置32(三)评估检查32附录34附录列表附表1玉溪师范学院“十一五”与“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对照附表2“十二五”学校基本建设计划一览表附表3“十一五”期间招生情况一览表附表4“十二五”期间招生计划一览表附表5“十二五”人才培养计划一览表附表6学生参加竞赛获奖计划表附表7“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情况一览表附表8“十二五”规划拟增本科专业一览表附表9“十二五”规划拟取得特色专业一览表附表10规划拟新增重点学科一览表附表11“十二五”规划拟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一览表附表12“十二五”规划职称结构建设计划一览表附表13“十二五”师资规模及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计划一览表附表14“十二五”科学研究计划一览表附表15“十二五”对外交流与合作计划一览表附表16玉溪师范学院“十二五”期间基本建设项目一览表附表17玉溪师范学院“十二五”规划基本经费支出概算表附表18玉溪师范学院“十二五”规划建设经费支出概算表附表19玉溪师范学院“十二五”规划总经费收入概算表附表20玉溪师范学院“十二五”规划建设经费收入概算表玉溪师范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部署的国家、省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以及提出的发展目标,结合云南省和玉溪市经济社会发展、玉溪师范学院的现状以及未来五年的发展需要,结合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特制定本发展规划,以进一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加快玉溪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建设的进程。一、“十一五”工作回顾与发展背景(一)建设成绩与基本经验“十一五”以来,学校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实现两个转变、提升办学内涵”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科学定位、和谐发展”和“固本立新、提升内涵、能力本位、培育特色”等兴校之策,并在省、市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顺利完成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全面进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见附表1。1、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云发200817号)文件精神,学校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理念,形成了“构建应用本科、申创硕士单位、服务地方社会、创建综合大学”的发展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先后制定了玉溪师范学院“十一五”改革发展纲要(2006年7月)、玉溪师范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2007年2月)和玉溪师范学院20092015年发展规划及实施纲要(2009年6月)等文本,深化教职员工对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了“依托玉溪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经济社会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玉溪、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以教师教育为基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办学思路。“十一五”期间共毕业本科生6909人,其中323名毕业生考上研究生,考取率达383,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左右,连续3年获“云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奖”。五年来,学校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新建学生公寓、教学楼、体育训练馆等教学设施,学校占地面积达到109864亩,校舍建筑面积增至2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增加到575741万元。图书馆藏纸质图书增加到643万册,电子图书21万册。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投入各类专项资金34673万元。2009年学校被授予“云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称号。2、师资队伍数量稳步增加,质量明显提高至“十一五”末,学校在编教职工691名,其中专任教师512人,正高职称45人,副教授141人,博士后2人,博士22人,硕士232人,博士占专任教师的43;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742,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的36。“十一五”期间入选云南省学术科技带头人及后备人才3人,入选云南省教学名师3人,入选玉溪市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12人。3、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逐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学校建成36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哲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农学和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目前全校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门省级精品课程。2007年,学校以“良好”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4、科研水平稳步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方面,“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29项。其中,国际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水专项项目子课题专题4项、省部级项目32项、地厅级项目73项,市级项目8项,到位科研项目经费合计700余万元。同时,还承担横向课题29项,项目总经费超过126万;科研成果在五年中取得重大突破,科研成果评奖总计31项,其中,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2项,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云锡)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32部、教材25部,获发明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1683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13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2篇,127人次获省市级科技奖励;对外学术交流成效显著,主办国际学术会议7次,国内学术会议2次。5、教育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对外交流与合作有新发展学校积极贯彻和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走出去”战略,开拓东南亚教育市场,加强与东亚、南亚多所高校交流合作。先后与泰国4所大学开展联合办学、互派师生、互认学分、学生实习等方面合作。每年在校留学生保持在6080人,接受来访及冬、夏令营外国华文教师与学生200300人次,派出国外留学进修、田野考察、学术研究的师生保持在200人左右。学校成为云南省对外汉语教学示范基地,建立国外实习基地7个,已有15名学生在国外就业。举办10次国际学术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承办“第四届湄公河次区域及亚太地区文化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承办首届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文化与地方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玉溪宣言。6、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的素质拓展教育。“十一五”以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等称号。回顾学校“十一五”以来的工作,形成了以下五点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学校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坚持党委核心领导是学校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发展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高校必须牢牢把握的,只有坚持以师生为本,狠抓发展各个环节,使科学发展内化渗透到学习、工作中,成为调动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的强大动力,发展才会又好又快,才会涵盖科学发展全部内容。“十一五”以来,党委充分发挥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注重提高校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和领导能力,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调动全校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党委的核心领导始终起着关键作用。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内涵建设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任何事物发展都离不开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回顾学校“十一五”以来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先导,凝聚着科学办学理念,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学校发展既定目标才会顺利实现。同时内涵建设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坚持走创新型、开放型、特色型内涵发展道路,推进“质量工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开展素质拓展,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是学校升本以来一直努力推进的,今后还将继续加强。坚持特色办学、服务经济社会是提升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举措立足地方高校办学实际,探索地方性高校办学特色,坚持“能力本位,素质拓展,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营造“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成才氛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力促发展力,是提升地方性大学办学实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后继续巩固提高的重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是学校和谐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艰苦创业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广大师生认同感和荣誉感,构建健康向上、文明和谐大学文化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各项工作中处处以有利学生成长成才为首要,全方位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平安和谐环境,既是我们过去的一贯追求,也是今后必须牢牢把握的。艰苦创业出凝聚力、战斗力。5年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为推动学校建设发展,克服困难,锐意进取,牢牢把握每一次重大发展机遇,不计个人得失,贡献毕生心血。这些难能可贵的精神,今后还需要继续发扬光大。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师生员工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十一五”的经验表明,只有增强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才能建成充满活力、民主开放、文明和谐的校园。因此,必须想师生员工之所想,急师生员工之所急,坚持不懈、认真努力地解决教职工关心的问题,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学校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与创建综合性大学的要求相比,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与综合性大学要求不相适应,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仍需深入;硕士授权单位尚未突破,传统学科优势地位不够突出,新的学科特色尚不明显;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力量较为薄弱,重大科研项目较少,标志性成果不够多;师资队伍在水平和结构等方面仍然滞后于学校发展的需要,高水平学术带头人数量不足,尤其缺乏学科领军人物;开放办学的广度与深度不够,校企合作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办学经费增长与学校事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经费筹措渠道相对单一,学校发展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比较及综合性大学设置标准比较见表一至三。表一玉溪师范学院现有办学条件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合格标准比较表(按照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9350人规模测算)项目名称合格标准现有条件指标现有条件指标与合格指标对比合格情况达到合格还需增加总量生师比1811826026不合格/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3045311531合格/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141051349不合格32599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元/人)500061571157合格/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生均图书(册/人)10068312不合格292万册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303633633合格/生均占地面积(/人)547824合格/生均宿舍面积(/人)657106合格/百名学生配教学计算机台数(台)10199合格/百名学生配置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个)77987合格/监测办学条件指标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10437564不合格3242万元生均年进书量(册/人)43703不合格32725册注1、根据教育部教发【2004】2号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进行测算。2、表中现有条件指标所涉及的数据截止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表二玉溪师范学院“十二五”规划办学指标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合格标准比较表(按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13000人规模测算)项目合格比例标准现有基本办学指标“十二五”办学指标合格情况达到合格标准还需增加量专任教师数量181512722不合格210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数30254412不合格158教学用房面积()14(/人)98301182000不合格83699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5000元/人5757416500不合格74259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纸质图书藏书量(万册)100册/人643130不合格657具有高级职务教师数量(人)30212400不合格188学校占地面积()54(/人)1098641200不合格10136宿舍占地面积()65(/人)6645384500不合格18047百名学生配教学计算机台数(台)10(台/人)18231300合格/百名学生配置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个)7(个/100人)6755910合格/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1025154325不合格7346监测办学条件指标每年进书量(万册)4331314不合格77注1、根据教育部教发【2004】2号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进行测算。2、表中现有条件指标所涉及的数据截止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表三玉溪师范学院现有办学指标与综合性大学办学指标合格标准比较表(合格标准按照在校生13000人测算)项目合格标准学校现有指标(总量)合格情况达到合格标准还需增加量学科门类(门)39合格/专业(个)2036合格/省部级重点学科(个)25合格/硕士点(个)100不合格10学科与专业硕士毕业届数(届)50不合格5师生比例18118261不合格/兼职教师比例025024合格/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学位人数(人)144(占比20)22人不合格122人专任教师中研究生人数(人)361(占比50)232(占比321)不合格148人高级职称教师人数400212不合格188师资队伍教授人数(人)10045不合格55近两届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20不合格2年均科研经费(万元)500/年826/年不合格2500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五年”项180不合格18国家级科研成果奖“五年”(项)20不合格2教学与科研水平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个)23合格生均占地面积(/人)60109864(亩)不合格300(亩)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人)30286600不合格103400教学科研行政用房()2498301不合格28780基础设施生均仪器设备值(万元)3000575741万元不合格185741万生均适用图书量(册)100643万册不合格657万册注1、根据教育部教发【2006】8号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进行测算。2、表中现有条件指标所涉及的数据截止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三)挑战与机遇“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高等教育形势变化更深刻和国家、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高,学校的改革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1、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从国家层面看,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要求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在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提供更大的支持。在国际上,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特色优势、学科交叉、教育质量、引领社会和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后,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大学的关注度和要求也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已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从外延发展为主转向以内涵发展为主,并体现出了更强调分层次办学、形成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大学与社会互动、大学文化创新等五大特点。2、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十一五”初期的14,发展到2010年的2002,提高了6个百分点,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云南省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地方、特色等格局已逐步显现。未来五年,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发展战略,急需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与之相应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展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地方合作,为学校培育面向东南亚的学科和打造特色教育带来了新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和民族教育发展工程等倾斜政策,以及云南高等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3、玉溪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十二”五期间,玉溪将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的生态立市、烟草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文化和市战略和“三优一特”经济发展思路,努力构建“八大基地、两个枢纽、两个国家级产业园区、一个全国知名的聂耳文化品牌和一个双百现代宜居生态大城市”,将建设成为滇中经济区桥头堡建设主力军、昆玉一体化发展产业建设核心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继昆明之后又一个百万人口的现代宜居生态大城市、全国最好在的地方。在玉溪“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全力支持玉溪师范学院创建综合性大学,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4、学校转型跨越新要求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今后五年或更长时间学校将处在一个上层次、上水平的重要发展时期,既是学校办学由规模扩展的外延发展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发展转变,实现在新一轮高校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各种内外部矛盾的凸显期。学校不仅要面临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和办学结构的主动调整,而且要面临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化解各类矛盾、破解发展难题的攻坚。“十一五”期间,玉溪师范学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为玉溪师范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新的目标,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二五”时期将是玉溪师范学院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使学校整体实力和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时期。二、“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科学定位、和谐发展”的发展原则,坚持“固本立新、提升内涵、能力本位、培育特色”的兴校之策,秉承“至真至善、致美致用”的校训精神,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二)发展思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抓住机遇、突出特色、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依托玉溪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经济社会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玉溪、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以教师教育为基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三)“十二五”办学定位1、类型定位以本科为主的地方性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2、层次定位本科教育为主,力争发展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大力发展学历和非学历留学生教育。3、办学特色定位依托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和地域优势,打造和突出三大特色一是地方性特色,为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二是国际化特色,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张力,强化教育国际化特色;三是民族化特色,形成民族文化研究与民族地区教育为一体的办学特色。4、人才培养定位以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基础宽厚、学以致用的职业竞争力(职业精神、专业能力、身心健康)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专业型教师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5、专业发展定位巩固教师教育专业优势,扩大专业数量,提高专业质量,综合化、个性化、品牌化发展。6、学科发展定位以教师教育学科为重点,以培育地方性与本土化的优势学科为特色,积极培植和发展直接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学科,建设前沿性与交叉性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7、科学研究定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同步推进。重点发展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研究,积极发展对接国内学术前沿和国家特殊需求战略目标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8、服务面向定位立足玉溪、服务云南、辐射东南亚,为云南基础教育和玉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成为云南省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面向东南亚开放办学的窗口。(四)发展目标1、“十二五”发展定位强化应用本科、申办硕士单位、创建综合大学。简称强本、申硕、创综。2、“十二五”发展目标(1)办学规模到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30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100人左右,留学生240人左右;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3000人左右。(2)学科与专业到2015年,学校每个主要学科门类中的普通本科专业应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一级学科,每个主要学科门类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均不低于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总数的15,争取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的普通本科专业总数至少在46个以上。(3)师资队伍在编教职工总数争取达到1010人左右,专任教师争取达到722人左右,其中教授不少于1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不少于144人,具有高级职务教师人数达到400人。(4)教学与科研水平五年内,教学成果评选中至少有2个以上项目获得过国家级一、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五年中年均科研经费至少应达到500万元;五年内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奖励20项,其中至少应有2个国家级奖励;到2015年,建成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和重点学科3个。(5)基础设施围绕“人文意境、山水相依”的校园设计思路,按照学校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积极筹措资金,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条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条件。新增土地面积300亩,新增建筑面积134,000平方米,建成龙马国际学生公寓,建成艺术学院教学区暨文化创意区,建成新区学生食堂(含学生活动中心)、北校区综合楼、北校区教学楼、教学管理中心、科研楼等重大项目,改造田径场。3、远景目标在“十二五”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上,到2020年,学校部分学科居于省内先进水平,个别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云南省中南部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先进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要基地;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成为教学质量优良、办学效益高、特色鲜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居国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地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三、“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与建设部署学校“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玉溪市委、市政府支持学校申办综合性大学的相关要求,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两大转变、争创三大品牌、搭建四个平台。即围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实现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到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突破的转变,实现以教师教育为主体的普通本科师范学院到地方性综合大学的转变;力争创建云南省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全国文明单位”和国家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三大品牌;搭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和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玉溪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支撑平台,“聂耳文化”品牌为引领的文化艺术展演平台,“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意平台等四大平台。为实现学校中长期建设与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重点部署实施以下任务。(一)人才培养发展目标1、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立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每年新增本科专业23个,到2015年,全日制本科专业总数达到46个以上。3、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3000名,继续教育学生数3000名。4、成为云南省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5、新建46个省级重点专业,68个云南省特色优势专业,争取新建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新增68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2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争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所突破。7、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4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新增省级教学团队45个,争取国家级教学团队零的突破,省级教学名师35名,争取国家级教学名师有所突破。8、力争建成国家级规划、精品教材23部,省级重点建设教材、规划教材810部。9、建设50个以上能长期开展教学活动的产学研和实践实习基地。10、本科生考研率达到10,国家、省级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奖项数每年20项以上。11、生源质量争取省内高校前10名,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保障措施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全面实施学分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不同的专业定位与学科背景,构建分类、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凝练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群。积极推进人才培养特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施学分制,促进特色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培育专业特色,深化特色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既懂专业又善创新的应用型人才。2、实施专业评估与特色专业建设实施专业评估制度,建立专业建设优胜劣汰机制,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以专业评估推动专业建设的优胜劣汰;做好现有专业的优化与整改;继续推进各级各类重点专业、特色专业评审和建设工作,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加强校内实验实训的条件和设施建设,创建一批高水平、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平台)。整合与发挥地方资源,围绕地方支柱产业、科技开发推动实习、见习、实验、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构建形式多样的教学实验区。4、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以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改革为核心,重点建设学科与专业特色课程、教师教育核心课程。建立滚动支持和淘汰机制,提升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不断加强教材建设,特别是精品教材、特色教材、规划教材的建设。加大课程建设的信息化和资源应用的网络化。大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与创新,以国家、省质量工程计划为支点,积极推进专业建设、教师发展、大学生实践、公共基础课程精品教材与专业特色教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资源共享与信息化等项目的建设。5、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创新教育体系,推动科技创新活动。将学术研究、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学科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等第二课堂作为必要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拓展创新实验课程的设置,完善校内学科、技能竞赛的组织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广泛开展校级学科技能竞赛活动,大力资助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学科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大力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养。6、加强考研引导,推进学风建设以营造良好的学习、学术氛围为基础,以提高学校学生的考研率为重点,以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以及宿舍文化建设为补充,真正实现学校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形成浓厚的学习学术风气,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习惯。(二)学科建设发展目标1、“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轴的方针,夯实学科基础,提升学科质量,抓住机遇,适度超前,扎实推进“争创硕士点”工程建设,构建符合综合型大学要求的教育体系。2、以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为目标,将化学、美术学、体育学学科建成云南省有影响的重点学科,将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学科建成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并以此带动校内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3、大力发展专业硕士,新增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12个。4、建成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58个。5、建成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3个。6、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100人。保障措施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在已拥有的10个校级、省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按照“扶强、扶特”原则,分层递进,重点突破,加大投入,并逐步调整学科结构和学科研究方向。扶持新增的校内重点学科。依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项目,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特色。2、建立有效的促进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1)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由学校制定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和学科建设相关政策,各二级学院相应成立学位授权学科立项建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和协调学位授权学科建设工作。(2)整合学校资源,优化管理模式。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部门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开展各项学术管理服务工作。其他各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要围绕学科建设中心工作,积极做好人事、财务、资产等保障工作。各党政职能部门要切实围绕学科建设重点工作,做好服务与保障工作。要明确各部门、党政干部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力求职责具体化、明晰化,并建立相应的督办与考评制度。3、大力加强学科团队建设以学科或科研方向为纽带组建学科团队,力争把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的团队建设成为高水平学科团队。以团队建设带动成果积累,以成果积累奠定项目申报基础,以项目申报带动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4、继续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采用学校组织与个人联系相结合的模式,与省内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从招生、指导、管理到毕业各环节积累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经验。(三)科技与地方服务发展目标1、争取“十二五”末期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进入云南省高校中上游水平,使学校成为玉溪及滇中地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使学校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力量。2、至“十二五”末,科研总经费达到500万元/年。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50项。3、至“十二五”末,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20项,其中至少应有2个国家级奖励。4、到2015年,新增省级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36人,建立学科型实体研究所23个。5、与政府、行业、企业集团共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23个。6、建成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和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玉溪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支撑平台,“聂耳文化”品牌为引领的文化艺术展演平台,“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意平台等四大平台。保障措施1、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条例和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申报项目和奖项。继续鼓励、支持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政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人才引进和硕士点建设,提高科研水平。2、加强科学研究团队建设围绕云南省战略和玉溪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目标需求,通过凝炼形成项目、联合组建团队、协作打造平台、科研培育成果,促进科技与文化创新能力提高。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科研骨干队伍的建设,组建校级科研团队,鼓励申请科研编制,形成若干有影响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团队。通过相关条例和配套的奖励、考核措施,推动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建设。3、加强校地互动,探索政产学研深度合作新模式根据玉溪地方经济和产业集群的特点,采取“学校布点(重点产业集群、地方块状经济)、学院定点(联系主要县、市、区)、学科团队建点(对接重点骨干企业建立示范点)”的联动发展模式,拓展政产学研合作广度和深度。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合作,推动学校科技创新活动深度融入地方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化,同时有效吸纳和利用校外科技、人才资源和产业信息。4、推进教育资源社会利用的最大化从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出发,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推动继续教育稳步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地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改革继续教育内容和方法,更好地适应学习者实际需求。加强继续教育质量管理,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远程开放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目标1、传承办学传统和文化精神,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建设和谐稳定、朝气蓬勃的大学校园,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2、建成国家级文明单位。3、独立建制传习馆,建成杨家山文化创意园,充分利用我省地方民族文化优势与特色,把传习馆建成融教育研究、文化创意、艺术创作、产业服务为一体的学校重要的教学、科研、交流合作平台和产学研基地。4、建立以二级管理为基础的新型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体制,探索有学校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的新模式。5、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十二五”末,把学校建成云南省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汉语国际推广及留学生基地。6、在东南亚国家建成汉语培训中心3个,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6个,境外机构12个,到境外办学项目1个,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建成具有较高水平的小语种(泰语)国际人才培养基地1个。7、创新合作办学模式,新增34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采取多种灵活的校际交流方式每年派出200人左右的在校学生到海外学习、实习;力争各层次公派留学生610人;在学校开展长、短期学习交流的外国留学生平均每年200人,在校留学生占在校生的2。8、建立玉溪师范学院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推进大湄公河高校学术联盟及其他各项国际性合作项目的实施。五年内举办国际会议68次。保障措施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根本,实施以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建设以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工程。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心,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3、以文明单位的建设为契机,不断强化措施,使师生在教风学风、文明诚信、师德风范和师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的提高。4、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素质拓展、能力提升”为核心,有效探索高层次应用型本科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拓展培养方案。5、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大力扶持体现健康精神文化的主流社团和学术科技型社团,包容异彩纷呈的其他社团。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特殊及贫困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与服务工作,构建促进他们成长发展的长效机制。6、加强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7、在现有对外合作办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与国外高校合作的途径,提高联合办学质量,推进与国外学校在学生交换、教师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8、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扩大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建立和健全留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体制。9、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合作教学实体或研究中心,形成“孵化”机制。鼓励组织国际会议或学术论坛,建立中外学者交流的平台,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10、建立一支高效的国际交流工作队伍,健全符合学校实际的国际交流工作制度。(五)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目标1、建立符合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办学要求的人才队伍,教学、科研、教辅等各类人员结构合理,素质优良。2、至“十二五”末,在编教职工数达到1010名,师生比控制在118内。专任教师人数达到722名以上,教授达到100名以上,副教授达到300以上,博士学位教师人数达到144人以上。3、围绕重点学科和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每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015名,形成一支约30名硕士生导师的师资队伍。4、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5、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促进这支队伍向专家型、职业型方向发展。保障措施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继续在教师中开展因材施教、关爱学生、爱岗敬业的师德教育。健全师德监督机制,严格考核管理,要求全校教师自觉抵制各种学术腐败。2、努力拓宽师资来源,对教师分类管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人才,重点引进高层次教学、科研人才和学科领军人才,注重从企业、研究所引进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尝试依据教师的教学、科研特长分类管理,逐步形成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教师评价和奖励机制。3、加大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每年安排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学习进修。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吸收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著名企业家、教授学者、高技能工程师等各类专家参与办学,聘请他们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和兼职教授,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5关注广大教师的民生,加强校友工作不断提高教职工待遇,努力为教职工办实事,建立职工工资、福利增长机制,改善教职工住房状况。切实加强校友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密切学校与校友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6、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管理队伍结构优化、质量提高进一步加强干部的在岗培养,采取挂职锻炼、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等方式进行再教育,促进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建立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培训和教育机制,与师资培养体系并轨,提高年轻后备干部学历水平、知识和能力水平;建立与地方的干部交流、交替与合作培养机制,加强互动,提升干部队伍对外拓展和实践能力。(六)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建设发展目标1、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依法治校,民主管理,逐步建立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高效管理体系。2、建成国家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3、依据现代高等教育理论和学校的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调整二级学院设置,建成15个以上二级学院。3、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学校现代化管理中的作用。4、到2015年全面实施和运行学分制。5、开源节流,提高办学效益。保障措施1、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努力学习国内外高校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促进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2、坚持依法办学,加强民主管理,推进信息公开,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在办学中的积极作用和主人翁精神。3、建立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提高规划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力、约束力,着力推进规划有效实施,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4、继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进一步创新两级管理的体制机制,形成二级学院以提高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任务、机关职能部门以提供高质高效服务为主要职责的管理格局。5、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与学术研究及教学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办学中的主导作用,使广大教师在办学思想、办学特色等方面享有知情权和充分的发言权。行政部门要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总体发展目标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积极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育人服务。6、建成功能更加齐全、技术更加先进的“数字化校园”,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7、争取加大办学经费投入,保证各项事业持续发展。按照“保证发展、提高效能”的原则,加强学校筹融资能力建设,提高办学资源使用效益。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拓宽筹资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自筹和社会引资等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建立多元筹资体系,在财政资金、工程建设、人才引进、教师住房、科技合作、学生就业等方面,争取得到更大的政策倾斜力度。9、树立经营理念,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约束制和节约激励机制;健全资金安全保障体系,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资金运作监管和审计监督,开源节流,合理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益;强化办学成本意识,优化配置校内资源,提高办学资源使用效益,建设节约型校园。10、加强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七)加强党的建设发展目标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围绕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的目标,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建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3、构建两级管理体制下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发展党内民主,开创党建新局面。4、依据中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要求,建立适合学校校情的反腐倡廉制度。5、构建合作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和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形成共谋学校发展的氛围。保障措施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建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学校和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整体素质,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政治保障和组织保证。2、加强组织建设,使党员发展和党组织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激发党员的主体意识。围绕本职岗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3、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党组织应对、处理各种复杂问题能力,形成团结统一强劲合力,在申创综合性大学各项工作中起好先锋队和战斗堡垒作用。4、加强制度建设,尤其要在从严治党、完善党建目标责任制、依法治校方面使更多有效制度成为创新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使惩防并举各项工作卓有成效。不断完善惩防体系建设,严格执法执纪,着力解决党风和依法治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要在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上下功夫。抓好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健全惩防结合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加强财务、审计工作,建立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机制。6、加强统一战线、普法、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工作。加强工会工作,发挥好教代会作用,使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更扎实有效,维护好教职工参与权和知情权。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师生沟通桥梁作用和思想引领作用,在实施素质拓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营造健康向上和生动活泼校园文化等方面更好体现青年的朝气和活力。充分发挥离退休教师的作用。7、加强安全、稳定工作,营造和谐平安校园环境。四、组织与实施(一)组织实施1、组织领导本规划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校行政统一组织编制,经校长办公会、教代会审议,由校党委会讨论通过后批准实施。学校成立“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学校总体规划的实施;各有关单位要明确规划实施的专门负责人,将规划任务逐年分解,贯彻落实,共同维护本规划的权威性。2、统筹协调建立以学校规划纲要为统领、专项规划与二级学院规划为骨干,校院两级规划相互结合、统一衔接的学校规划工作体系。各职能部门和教辅单位应精心编制规划纲要实施意见,防止政策部门化。切实加强二级学院规划编制工作,二级学院规划要体现全校“一盘棋”的理念和自身特色。3、宣传动员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十二五”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的认同感,使规划执行过程成为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过程。(二)资源配置1、创新资源分配机制成立玉溪师范学院预算委员会,以规划目标为导向,统筹考虑学校生均拨款经费、中央支持地方专项财政资金、省市投入的科研基本业务费及其他经费,优先保证人才培养建设任务的需要和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重点保证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硕士点申报、已有和拟建省级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的经费投入。2、提高二级学院资源分配自主权提高资源配置与管理的灵活性,给予二级学院相应的资源自主分配权和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薪酬考核、基础条件建设等方面相应的自主权。(三)评估检查1、指标落实。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行政效力,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