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水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水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水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水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序言1第一章“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3第一节取得的成绩3第二节存在的问题9第二章“十二五”发展面临的环境10第一节机遇10第二节挑战13第三章“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及发展战略15第一节指导思想15第二节奋斗目标17第三节发展战略20第四章实施工业强县战略22第一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22第二节做大做强八大优势产业24第三节强化产业园区建设27第五章大力推进城镇化29第一节科学编制城镇规划29第二节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30第三节加快城镇经济发展31第六章切实做好“三农”工作33第一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33第二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35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37第七章全面繁荣第三产业39第一节发展壮大旅游业39第二节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41第三节改造提升消费性服务业43第八章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46第一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46第二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47第三节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47第四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48第九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50第一节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50第二节保护耕地、提高森林覆盖率51第三节加强城乡生活环境保护和整治51第四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53第十章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改善民生54第一节优先发展科教事业54第二节发展医疗卫生及其它社会事业56第三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58第四节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60第十一章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62第一节扩大开放62第二节深化改革64第十二章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67第一节加强作风建设67第二节加强环境建设69第三节加强项目建设71第四节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71序言“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抢抓国家实施新时期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坚定不移地走“富民强县”道路,经过全县干部职工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进展,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十二五”时期,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的战略转型期,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又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也是水城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央、省、市的部署及县委的工作安排,按照事实求是,更好更快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抓住国务院将六盘水市列为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区试点的机遇,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水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的编制对抓住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全面提高全县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加速发展中推进加快转型,在加快转型中促进加速发展。坚持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原则,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纲要从全县实际出发,在对全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进行全面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意图,明确了政府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十一五”时期,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速工业化、加快城镇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统筹城乡、跨越发展”的思路,战胜百年不遇的特大雪凝灾害、特大旱情等重大困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实现了翻番,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进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水城县仍然是一个贫困县,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极低的实际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第一节取得的成绩“十一五”时期,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干部、各族人民群众,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强后劲”,立足实际,科学决策,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思路、目标和措施,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县出现百业俱兴、繁荣昌盛、和谐安定、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为“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703亿元,超“十一五”规划目标3000万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28,其中,一产增加值完成851亿元,年均增长62;二产增加值完成4401亿元,年均增长1731;三产增加值完成1778亿元,年均增长1279。人均生产总值达1439美元左右,超“十一五”规划目标439美元左右。财政总收入(新口径)完成1347亿元,年均增长2781,超“十一五”规划目标78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16亿元,年均增长3015,超“十一五”规划目标15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74元,超“十一五”规划目标774元,年均增长1362,与“十五”期末相比实现了翻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41亿元,年均增长1468,超“十一五”规划目标268个百分点。这些指标表明,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大幅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二、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十一五”时期,发耳电厂、双元铝业、玉舍煤业、发耳煤业、格目底煤业、湘能煤业、地方煤矿整合、煤炭洗选、响水电站、毛家河电站、泥猪河电站、鳝泥坡电站、水盘高速、运煤公路、通乡油路、水利工程、电网改造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实施,有效地拉动了投资大幅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9507亿元,超“十一五”规划目标390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年均增长2733。三、工业经济主导地位逐步凸现,三次产业全面发展工业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壮大,2010年,全县原煤开采完成86644万吨,铝产品完成181万吨,发电量完成10229亿度,工业总产值实现12922亿元,工业对经济的贡献份额达到5465,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步凸现,工业对社会各项事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农业稳定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效益大幅提升,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完成2424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75(现价),建成农业专业合作社113个,农业专业协会7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农业总产值实现1553亿元。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商贸、旅游、金融保险、邮电通信、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稳步提升,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十一五”时期,全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交通、电力、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五年间,开工建设水城至盘县高速公路水城段465公里,建设运煤公路130公里、通乡油路385公里、通村公路20396公里、通村油(水泥)路试点工程55公里,已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建成12个乡镇客车站。发耳电厂和金狮子等一批水电站建成投产,完成玉舍变等一批变电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农田水利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田灌溉工程等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信息业发展迅速,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用户覆盖率明显提高。五、改革开放取得新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价格、投资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林权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非公经济发展环境逐步改善,投融资渠道不断扩宽,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共引进招商项目135个,实际到位资金184亿元(含续建项目新增投资),非公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六、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卓有成效通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整治,有效控制了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十一五”期间,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全县新、改、扩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环保“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全县二氧化硫预计实现静态削减86741吨,从2005年的6978吨下降到611059吨,减排124;化学需氧量预计实现静态削减7091吨,从2005年的2400吨下降到16909吨,减排295。两项指标均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等环境与生态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6539平方公里,完成水土流失治理59平方公里,对14718万亩天然林进行有效管护,完成营造林3615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665。加强水源保护,玉舍水库、白马洞水库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到国家级标准以上。七、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到201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初中阶段入学率达1059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287,教育实现“两基”与“普实”省级验收双合格。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93,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平均期望寿命提高到69岁,全面落实了9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养老补助标准和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五年来,共完成茅草屋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美好家园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共34323户,农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76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1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26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7以内,就业转失业控制在15以内,兑现干部职工津贴补贴。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成功开展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减少贫困人口67万人。人口计生、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稳步推进。2010年,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59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79以内,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617100,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50,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44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81。安全生产不断加强,2010年亿元生产总值死亡人数下降到0584,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下降到2345,煤炭百万吨死亡人数下降到3,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下降到1674。民族、宗教、气象、人防、双拥、殡葬、档案、史志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八、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绩,民主文明进程步伐加快民主政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项机制多项内容的“村居民自治”稳步推进,“双创双建”取得显著成效,组织工作满意度显著提高,“五五”普法稳步推进,司法行政进一步规范,“平安水城”创建工程有序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满意度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和谐稳定。第二节存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县经济总量显著增加,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二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发展速度慢;三是工业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四是二元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五是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六是城镇化水平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弱;七是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解放思想不够,科技创新能力弱,人才缺乏。第二章“十二五”发展面临的环境“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也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的战略转型期,水城县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全县上下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努力使“十二五”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第一节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全市进入“厚积薄发、加速腾飞、全面跨越”的新阶段,水城县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一、发展的政策环境好一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央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资金投向将更有针对性,更加注重优化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有利于水城县调整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水城县争取中央、省、市更多的支持。二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央企扩张,东部产业转移。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推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强调在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支持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四个基地、一个屏障”。有利于水城县发展优势产业。三是国家把六盘水市列入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区试点城市,有利于水城县实现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全省将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继续实施毕水兴经济带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毕清、六兴、黔北等三大煤化工基地,水城县是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之一,是六盘水煤化工基地的重要板块,有利于水城县发展煤化工产业,加快做大做强煤、电、铝、建材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五是省、市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更加有利于水城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发展。二、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一是煤炭资源优势。根据水城县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已探明煤炭储量5172亿吨,保有储量4301亿吨,煤种齐全、品质优良且易开采。二是电力资源优势。发耳电厂及一批水电站已投入运营,目前年发电量在100亿度以上。三是水能资源优势。北盘江、三岔河穿境而过,境内河长562公里,年平均径流量3278亿立方米,水资源极为丰富。水能蕴藏量110万千瓦,可开发利用水能847万千瓦以上。四是气候资源优势。水城县气候属典型的立体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117。五是旅游资源优势。水城县地处“中国凉都”六盘水腹地,具有“峻奇水城”的美誉,境内有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阿勒河景区、天生桥、北盘江大峡谷、花戛天坑等景区景点,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具备发展旅游经济、会展经济的基础条件。六是区位优势。贵昆、内昆、株六复线、水柏铁路贯穿全境,紧邻西南最大编组站六盘水南站,多条高等级公路及多条跨省、区干线公路交汇于水城,正在建设的六沾铁路复线、杭瑞高速、水盘高速、水城至六枝高速、月照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将进一步提升水城县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三、快速发展的基础较好一是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长期的建设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和谐稳定,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十一五”期间建设的一批交通、能源、原材料、水利、通讯等项目将在“十二五”时期逐步发挥效益,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开始显现。三是多年来,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德才兼备、奋发有为、勇于创新的干部队伍,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长,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四是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县上下科学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发展的思路更加科学,发展的措施更加有力,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第二节挑战“十二五”时期,水城县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面临难得历史机遇的同时,又面临诸多挑战。一、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尽合理,转变发展方式压力大全县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质量不高,面临着既要“转”又要“赶”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一是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产条件脆弱;二是工业主要以煤炭采掘、煤焦化、电解铝、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主,结构不尽合理;三是财源结构单一,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抗风险能力弱;四是城镇化水平极低,带动能力弱,统筹城乡发展难度大;五是民生、社会公共服务等欠账大,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与人民群众要求差距大,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任务艰巨;六是能源消耗量大,节能减排压力大,项目建设要素供给和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等因素多。二、科教水平整体落后,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创新能力不强科研基础薄弱,缺少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的必要条件,同时,教育与文化发展程度低,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办学条件、规模、水平达不到经济发展的需要,缺乏创新能力,工作效率低下,一定程度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思想解放不够,发展意识不强,执行力和落实力较低少数干部群众发展意识不强,不思进取、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思想解放不够,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执行力和落实力较低,个别单位和部门全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淡薄,影响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第三章“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及发展战略“十二五”时期,是水城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要立足水城县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针对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强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围绕“统筹城乡、跨越发展”的思路,加快全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延长产业链条,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继续改善民生,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努力把水城县建成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的工业强县。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准确把握县情和发展阶段特征,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以“提速、增效、扩量”为总目标,突出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科教兴县”四大战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服务业发展。用大思路,做大规划,引大项目,促大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千方百计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统筹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水城县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打下坚实基础。为此,要特别把握好以下原则一、坚持加快发展原则以加大投资为抓手,扩大总量,赶超进位,确保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全市同期平均水平,成为县区分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巩固和提升我县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走出一条符合水城县实际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三、坚持创新发展原则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四、坚持绿色发展原则以抓好节能减排为重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加大绿色投入、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五、坚持共享发展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二节奋斗目标“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把水城县建成贵州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建材基地,力争成为全省的工业强县,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事业明显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一、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一)预期目标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5年达到167亿元(现价)以上,其中一产增加值11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以上;二产增加值13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三产增加值24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GDP达3300美元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97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4111亿元(新口径)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881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二)工作目标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200亿元(现价),其中一产增加值11亿元,年均增长3;二产增加值165亿元,年均增长25;三产增加值27亿元,年均增长12。生产总值比“十一五”末增加2倍以上,人均GDP达4000美元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272亿元,年均增长40;财政总收入达到5001亿元(新口径),年均增长3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289亿元,年均增长30。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优化一产、提升二产、拓宽三产”是全县今后五年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方向,大力推进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建材等优势产业继续发展壮大,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努力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在实现三次产业全面提速的同时,不断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三、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在乡乡通油路及配合做好过境高速公路、铁路、运煤公路的基础上,实现70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水、电、路、通讯等各种设施。积极建设中小微型水利工程,重点解决工程性缺水、季节性缺水、城镇居民和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改造和完善城乡电网结构,满足负荷增长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数字水城”建设力度加大。四、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控制目标,工业废水、废气、噪音等全部达标排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城镇生活垃圾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进一步提高。五、人民生活改善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实现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民群众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六、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60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8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3以上,人均综合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继续稳定在95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5以内,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初步建立健全残疾人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100。七、安全生产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社会亿元生产总值死亡人数控制在04以内,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控制在35以内,煤炭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商贸10万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9以内,较大以上事故起数下降20以上。第三节发展战略为实现全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须认真实施以下发展战略一、工业强县战略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工业是实现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的关键。水城发展的差距在于工业,潜力在于工业,希望在于工业,工业化是水城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把发展原煤生产、煤化工、能源产业和高载能产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加快煤炭资源综合开发,推进煤化工基础产品和高载能工业品的深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坚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生产工艺,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农业和第三产业,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城镇化带动战略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推动,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强化产业支撑,城镇扩容,提高城镇承载力,创新城镇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制定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双水新区规划建设和乡镇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统筹考虑交通、水电、通信、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三、农业产业化战略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科学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四、科教兴县战略把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大力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强化教育培训,大力培养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范围,大力选拔懂经济、会管理、善服务的党政人才;创新企业领导人员培养机制,培养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善于改革创新、善于经营管理、善于干事创业的企业家人才队伍;大力实施技能人才开发,善于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产业工人队伍。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为经济社会提供重要支撑。第四章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快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步伐,推进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发展、集约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工业经济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水城县建成贵州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建材基地,力争成为全省的工业强县。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将达到13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2以上。工业经济占全县GDP的比重将达到66以上。第一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立足水城县资源禀赋条件,以优势产业为支撑,以工业产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和领域,使全县工业经济形成产业多元化协调发展、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有关规定,以县域内焦化、洗煤、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促进焦化企业、洗煤企业、砂石企业、制砖企业、锌冶炼企业通过技改和整合,坚决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鼓励和支持有技术、有潜力的各类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与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提高全县产业技术水平。二、积极培育和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强化体制机制的支撑,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相结合,“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次良性互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推进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废弃物,将废旧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循环型工业产业园区,实现原材料、能源、冶金、建材等重要产业的内部循环。通过资源再生利用,培育循环型经济。鼓励和支持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余热余压发电、粉煤灰/煤矸石制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煤矿瓦斯发电及浓缩罐装民用、煤矸石发电、综合利用风化煤及煤炭工业废弃物生产有机肥、垃圾填埋工程沼气发电、新型干法水泥等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全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三、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推进产业集群、企业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节电的鼓励政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政策和产业园区管理政策,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鼓励和提倡矿产资源集约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发展和推广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以节电节水为重点,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监测,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的使用,深入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尽快建立城市中水回用系统,矿井水治理回收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节约用地为重点,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和土地资源开发效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增大单位土地面积投入强度,提高土地产出率。以废弃资源利用为重点,因地制宜,引导各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持续发展的路子。加大污染整治和环境保护力度,适度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加强对工业废弃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第二节做大做强八大优势产业依托全县资源禀赋条件,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构筑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建材、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特色食品药品加工八大产业支撑全县工业经济,力争八大产业占全县工业经济的比重达80以上。一、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一是煤炭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煤炭产业,大力推进大煤矿带小煤矿产业体系建设,加强高产高效和安全标准化矿井建设,切实做好玉舍西井、化乐煤矿、格目底煤业、湘能集团、发耳煤矿(一、二期)、坞铅煤矿、连山煤矿等大型骨干矿井的建设和运营,加快推进地方煤矿企业整合和技改,加快一批新建设矿井开工建设。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资源整合、整顿关闭,进一步压缩矿井数量,提高矿井单产,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建设煤炭大集团、大基地,力争组建一批500万吨级煤业集团。积极发展煤炭洗选业,提高煤炭洗选比重。到2015年,力争全县煤炭产能达3500万吨以上,产量达2500万吨以上;洗煤产能达2500万吨以上,产量达1000万吨以上。二是电力产业。深入实施西电东送战略,促进资源就地转化,优化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水电、风电、瓦斯发电、低温余热发电,积极探索生物质能发电,加快建设大型能源基地,优化和调整地区电源与电网的结构和布局,大力推进城乡电网建设改造,进一步提高区域内电力资源的整体效率,实现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在确保发耳电厂、金狮子水电站等投产电力企业正常运转的同时,加快泥猪河电站、毛家河电站、鳝泥坡电站等在建水电项目建设进度,开工建设双戛煤矸石电厂、董地煤矸石电厂及一批水电站,力争开工建设玉舍煤矸石电厂、木果煤矸石电厂以及营盘牛棚梁子、坪寨野鸡坪、顺场娘娘山风力发电场和一批煤矿瓦斯发电项目。“十二五”末,全县电力装机容量达500万千瓦以上。三是有色金属产业。大力推进铝工业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氧化铝、电解铝,大力发展铝加工,延长铝产品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发展铅锌、电解锰、铁合金等产业。“十二五”时期,重点加快双元铝业10万吨铝板带箔项目、30万吨电解铝扩能项目、20万吨阳极碳素加工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铝产品深加工项目,加快全县铅锌加工项目恢复生产,开工建设一批电解锰项目。四是建材产业。抓住六盘水市被国务院列入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区试点机遇,大力开发节能环保产业和新型绿色装饰材料,积极鼓励建设煤矸石、粉煤灰、钢渣等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坚持把循环经济作为发展产业的基础,建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高效回收为主要特征的建材产业体系。“十二五”时期,确保黔峰水泥粉磨站、鑫涛新型矿渣微粉项目正常运转,建成豪龙200万吨/年新型干法水泥项目、黔峰100万吨/年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加快推进一批煤矸石制砖、粉煤灰制砖项目,进一步提高砂石厂的开采机械化程度和生产规模。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一是煤化工产业。充分发挥我县煤炭资源优势,将煤化工产业作为全县“十二五”时期重点产业来抓,按照大型化、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多联产的要求,加快煤化工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打造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十二五”时期,重点打造玉舍、发耳、董地滥坝三个煤化工基地,强力推进玉舍220万吨焦炭/年循环经济型煤焦化项目、滥坝300万吨焦炭/年循环经济型煤焦化项目、发耳60万吨聚丙烯/年煤制甲醇及转化烯烃项目等大型煤化工项目建设。“十二五”末,全县焦炭产量达500万吨以上。二是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发挥能源、原材料和煤焦产业机械设备市场等优势,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十二五”时期,重点推进水矿集团博力机械制造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整合,加快推进董地产业园区、中箐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装备制造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国内知名汽车制造企业入驻水城,力争建成一个现代化重卡汽车装备制造基地及西南地区矿山装备制造基地。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根据市场发展的趋势,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电子铝、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高压电子铝箔等高技术产业为突破口,“十二五”末,力争建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是特色食药品加工产业。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特色食药品加工产业。“十二五”时期,重点推进马铃薯、猕猴桃、苦荞系列食品、小黄姜、茶叶、果品饮料、中药材、畜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设。“十二五”末,力争建成一个特色食品药品加工基地。第三节强化产业园区建设按照“产业布局合理、优势特色明显”的要求,强化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园区,逐步形成大型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努力走出一条聚集集约、绿色低碳、高效低耗的园区经济发展之路。一、加强园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做大做强园区经济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增强园区建设和发展的组织保障。领导小组负责园区建设和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协调项目的立项、规划、建设等工作,推动园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使产业园区成为工业经济转型、工业结构优化的主要载体。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社会资金对园区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抓好招商引资,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入驻园区,实现集群发展、集约发展、节约发展和配套发展,降低企业生产运行成本,增强园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园区对经济的贡献率。二、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充分利用水城县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条件,抢抓国务院将六盘水纳入国家资源型循环经济区试点的机遇,抓好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优化全县工业发展布局。“十二五”时期,将重点建设董地、中箐、玉舍、发耳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董地煤电铝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主要以煤炭洗选、煤化工、铝加工、煤矸石发电、阳极碳素、装备制造为支撑产业。中箐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主要以新型建材、建材装备、矿山机械设备及机械零部件制造为支撑产业。玉舍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主要以煤矿、煤炭洗选、煤化工、瓦斯发电、煤气利用等为支撑产业。发耳煤电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主要以煤矿、瓦斯发电、火电、煤化工为支撑产业。第五章大力推进城镇化立足现有的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发展基础,根据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有效整合城乡资源,按照县城、农村小城镇两个层面,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第一节科学编制城镇规划科学的城镇规划,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指导依据。规划中要突出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局部突破、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突出重点与城乡统筹的关系,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完成县城双水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和局部修建性规划的编制,启动以朵片区、百车河片区、明硐湖片区和董地工业园区的建设,将县城规模扩大到56平方公里。同时,加快农村小城镇规划编制,重点加快野钟、新街、顺场、龙场、木果、勺米、都格、鸡场、阿戛、蟠龙等重点乡镇的小城镇规划。优先在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加快编制与城镇建设发展相配套的城镇道路、燃气、电力、电信等专项规划。优化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高城镇土地综合利用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增加小城镇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生态调节能力。实施规划评审制度,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建立完善规划公示和验收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率,增强规划透明度。第二节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功能、优化环境、彰显特色,着力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和集聚生产要素的能力。加强城镇道路建设,形成便捷、通畅的城镇交通网络,提高城镇道路通行能力。完善双水新区给排水管网、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完善城镇给排水体系,提高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完善城镇供电设施,保障城镇生产生活用电。加快实施城镇管道液化气工程,进一步提高城镇用气普及率。开发利用城市空间,加快人防地下室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在有条件的玉舍、勺米、董地、发耳等乡镇利用煤焦化建设,逐步建设燃气供给工程,解决乡镇老百姓生活用气问题。加快城镇教育、医疗、文体娱乐等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文化生活质量。加快实施双水河改造项目等县城景观建设,启动城区空缺绿化等扩大城镇绿地项目建设,实施城区路灯改造项目,提升城镇品位。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信息化水平。适度集中资金,加大对重点乡镇、重点小城镇的投入,逐步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小城镇功能。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保持商品房开发适度规模,积极开发高层住宅,创建标准化住宅小区,增加绿地面积和休闲空间。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积极平抑房价,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建成一批档次品位高、社区服务完善的住宅小区。积极培育房地产中介市场,重点发展房地产信息咨询、经纪等中介服务,规范中介行为。加强物业管理,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第三节加快城镇经济发展一、加快城镇产业发展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把城镇发展与产业发展、产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中小城镇聚集,发展工业小区,形成城乡统筹、产业互动的格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房地产、旅游、餐饮、商贸、文化娱乐、信息、物流等服务业,不断壮大第三产业,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依托滥坝董地煤电铝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红桥新区、百车河片区城郊旅游综合开发、以朵片区和明硐湖片区房地产业开发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双水新区经济发展。通过实施撤乡建镇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将工业化水平较高,工业经济较强,人口密度较大的发耳、化乐、比德、保华、木果、玉舍、勺米、都格、鸡场、阿戛、蟠龙等11个乡改镇,通过盘活乡(镇)土地资源,解决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重点突出12项主要功能,形成12项优势产业,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二、进一步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坚持建设扩容与管理增效相结合,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城镇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以“双创双建”为载体,深入开展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加大城镇执法管理力度,坚决杜绝乱停乱放、乱写乱画等不文明行为,集中力量解决城镇环境“脏、乱、差”问题,改善城镇环境。加强市政设施巡查检修,提高市政设施使用率。加强社会公德、文明行为宣传教育,增强居民热爱城镇、建设城镇的自觉性,努力营造城镇建设管理的良好氛围。加强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文化认识水平,顺利推进城镇化建设。三、不断壮大城镇人口规模适度扩大城镇面积,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增加城镇吸纳人口的能力。加强学校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提高医院设备及医疗技术水平,发挥学校、医院对人气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加快商品房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科学引导住房消费,引导人口入住。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充分调动农民进城创业、兴办企业的积极性,引导农民进城创业。探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减少农村人口。第六章切实做好“三农”工作水城县是农业人口大县,切实做好“三农”工作是实现水城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十二五”时期,要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围绕强化农业基础、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大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推动农业现代化,稳定粮食生产,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生态畜牧业规模种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实现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一、依靠科技进步,稳定粮食播面,提高单产,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首位,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强农惠农政策,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切实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普及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优化品种、品质结构,着力提高单产和总产,到“十二五”末,粮食播面稳定在15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以上,实现境内农民粮食的基本自给。“十二五”期间要认真组织实施省市粮食增产工程年均20万亩以上,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年均30万亩以上,引进推广丰产性高、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努力提高良种、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率和入户到位率,切实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和中低产田土改造,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到2015年全县建成基本农田165万亩,使农业人口人均达05亩以上基本农田,保证农民群众的吃粮问题,切实增强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发展优势产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把水城县建设成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副食品基地的目标,在稳定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