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铁路新客站站前区站西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_第1页
温州市铁路新客站站前区站西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_第2页
温州市铁路新客站站前区站西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_第3页
温州市铁路新客站站前区站西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_第4页
温州市铁路新客站站前区站西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州市铁路新客站站前区站西路瓯海大道站南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WENZHOUECONOMICDEVELOPMENTPLANNINGINSTITUTE二零一零年八月项目名称温州市铁路新客站站前区站西路(瓯海大道站南路)建设工程编制阶段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单位温州市瓯海区铁路建设指挥部编制单位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资质证书国家发改委工咨甲11220070070号事业单位证书温事法登字00012号收费许可证书浙温字171号质量体系认证证书0202Q10328R0S质量体系标准GB/T190012000ISO90012000项目负责余建形报告编制余建形徐烨校核张朝国审核赵曦审定王钢目录第一章总论111项目概况112建设单位简介113编制依据及参考资料214研究范围和内容3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416主要结论及建议5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721区域经济概况722铁路新客站站前区规划823项目提出的背景1024建设必要性分析11第三章交通分析1431规划人口及出行量预测1432交通量分析1533通行能力1634分析结论18第四章线路方案与建设条件2041线路概况2042自然条件2143工程地质条件23第五章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2551建设规模2552技术标准26第六章道路工程2861道路平面2862道路横断面2963道路纵断面3264道路交通组织3365路面结构3666路基处理3867无障碍设施4768道路景观4969附属工程53第七章桥梁工程5771工程范围5772桥梁技术标准5773桥梁设计原则5874桥梁方案58第八章给排水工程6181给水工程6182排水工程6483管线综合70第九章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7191环境评价标准7192环境影响分析7393环境保护措施779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8095水土保持81第十章节能分析与评价85101道路运输节能分析85102道路运输中燃料油消耗的因素85103本项目节能评价结果89第十一章拆迁、安置与征地分析92111拆迁分析92112安置说明95113征地分析95第十二章项目进度安排与管理97121项目进度安排97122项目建设管理97123项目招标安排98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99131投资估算99132资金筹措100133投资计划安排100第十四章社会评价102141社会评价作用与范围102142社会影响分析102143社会适应性分析103附件【1】项目总投资估算表;【2】温发改审200964号“关于温州市站西路二期(站南路梅屿隧道)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3】温市规批字200714号“关于站东路、站西路、站南路、陈焦路道路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4】温环建2010007号“关于温州站西路二期(站南路梅屿隧道)建设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意见的函”;【5】温水政发2010192号“关于温州市站西路二期(站南路瓯海大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复”;【6】温州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1048号)【7】温市规设(管)字20060014号“站西路道路市政工程规划设计条件”;附图【1】工程区位示意图;【2】道路平面图;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项目名称温州市铁路新客站站前区站西路(瓯海大道站南路)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温州市瓯海区铁路建设指挥部工程范围北起瓯海大道,途径横塘路、昌盛路,河西路、奔驰路、南至站南路,全长约2028M。工程内容包括道路、桥梁、市政地下管线、交通标志、给排水、绿化、公交站台、照明等建设标准城市主干道级设计,道路红线宽度50M,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总投资31651万元资金来源建设资金由于温州市统筹财力安排;建设期由温州市财政拨款11091万元作为资本金,其余建设资金先向银行贷款20560万元,最终由温州市财政统筹偿还。建设期三年12建设单位简介温州市瓯海区铁路建设指挥部系温州市瓯海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宗旨和业务范围为甬台温温福铁路瓯海段建设及配套附属工程建设、管理,其主要职责如下1负责协调或落实温福、甬台温铁路瓯海段及相关配套工程(包括铁路新客站、改河工程、配套道路工程、安置房工程,下同)在瓯海区建设计划。2负责组织温福、甬台温铁路瓯海段及相关配套工程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协调并督促落实项目立项可研、规划设计、征地拆迁等各环节的工作。3负责温福、甬台温铁路瓯海段及相关配套工程建设调度工作,协调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工期、功能和成本的协调统一,协调解决政策处理过程中的社会矛盾。4负责管理区铁路项目资金,并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负责组织监督项目法人和有关部门开展温福、甬台温铁路瓯海段及相关配套工程建设的招投标工作。5负责承办瓯海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13编制依据及参考资料1温发改审200964号“关于温州市站西路二期(站南路梅屿隧道)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2温市规批字200714号“关于站东路、站西路、站南路、陈焦路道路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3温环建2010007号“关于温州站西路二期(站南路梅屿隧道)建设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意见的函”;4温水政发2010192号“关于温州市站西路二期(站南路瓯海大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复”;5温市规设(管)字20060014号“站西路道路市政工程规划设计条件”;6温州市铁路新客站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7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温州市铁路新客站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批复”(温政办【2006】28号文件);8温州铁路新客站配套工程温州市站东路、站西路、站南路、陈焦路工程方案设计9温州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1048号10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1温州工程造价信息;12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3温州市市区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管理办法温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01号;14现行有关法规、规范及业主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14研究范围和内容本项目处于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根据发改部门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编制和审批要求,报告主要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以便为下阶段工作提供决策依据。1根据温州市铁路新客站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温州铁路新客站(温州火车南站)开通以来对周边配套道路需求的实际,以及市委、市政府决心优化西部交通网的背景,论述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根据道路线位方案,分析道路用地现状、土地性质、拆迁安置方案,以及建设条件。3根据温州市铁路新客站站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本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提出道路红线内的道路、桥梁、给排水、照明、等工程内容的建设方案。4论证项目在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方面的可行性,对本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5根据本项目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参考类似工程和本地区的工程造价信息,进行项目投资估算,并提资金筹措方案;6通过社会评价分析,全面阐述本项目的社会效益。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名称单位数值备注一用地指标1道路总用地面积M21081折合约16203亩2新征用地面积28427折合约12634亩21建设用地M229607折合约41亩2耕地254620折合约8193亩3占用水域面积M21425折合约214亩二工程技术指标1道路长度M2082红线宽度5交叉口渠化拓宽3道路等级主干道级4计算行车速度KM/H605机动车道面积2476506辅道面积M2249767人行道面积210748桥梁面积M2168523座81站西河桥253082站西河支流桥M2156083站南河桥29429河道驳坎延米13610挡土墙延米581绿化面积M212482行道树棵09含树池13高挑路灯套1354公交站台个6港湾式三拆迁指标M2483171拆迁永久建筑面积246131民房M2409112厂房260213其他M220望仙亭2临时性建筑22186棚、牲等四经济指标1项目总投资万元31652征地费用万元423拆迁补偿费万元680未含桥梁部分16主要结论及建议161主要结论1本项目是温州铁路新客站重要的配套道路之一,项目建设有利于优化城市西部交通网络、加快站前区开发步伐、缓解城市过境交通压力的需要。因此,本项目建设必要性十分充分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本项目北起瓯海大道、南至站南路,全长约2028M,红线宽度为50M,总用地面积为162038亩;沿线自北向南依次与瓯海大道、横塘路、昌盛路,河西路、奔驰路、站南路相交。3本项目按照城市主干道级设计,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工程线路方案以及横断面方案按照控规执行,在道路横断面方面,兼顾了周边交通、铁路线路和周边景观。4工程在建设期和营运期如果能够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环保和水土保持法规,并落实各项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措施,做到“三同时”,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是可控的;因此,本项目从环保、水保角度来看是可行的。5本项目新征总用地面积12634亩;其中新征耕地8193亩,新征宅基地4441亩。沿线需拆迁总建筑面积为46131平方米,其中拆迁民房40091平方米、企业6020平方米、望仙亭1座(约20平方米)、棚(牲)2186平方米。6本项目总投资31651万元,其中工程费用15978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12520万元,预备费1425万元,建设期利息达到1728万元。建设资金由温州市财政统筹安排,建设期由温州市财政拨款11091万元作为资本金,其余建设资金先向银行贷款20560万元,最终由温州市财政统筹偿还;资本金和银行贷款占总投资的比例分别为35和65。7本项目为铁路新客站站前区配套市政道路,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居住环境,以及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项目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影响是积极的。162主要建议1鉴于本工程项目的必要性充分、工程建设方案设想较为合理、建设资金具有一定的保障、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建议上级有关部门予以重视和支持,以便本项目早日开工建设。2本项目的土地性质复杂,拆迁量大,建议业主与土地、水利、规划、拆迁等有关部门尽快协调,以落实有关土地、水利、拆迁问题。3建议业主尽快启动入户调查统计工作,尽快落实安置地块;并在此基础上尽早启动安置房建设步伐,以利于当地被拆迁户的安置工作,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安置周期过长造成过渡费的大量增加。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21区域经济概况温州市地处我国浙江省东南沿海,温州市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瑞安、乐清2市(县级)和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全市陆域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187平方公里。温州市是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城市,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719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382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55人。温州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工业、商贸、港口、旅游城市,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浙江南部的经济、金融、交通、文化、科技中心,辐射浙西南、闽东北的外向型区域中心城市,是全国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交通部确定的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以“市场取向”改革和个体私有经济为代表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开创了温州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农民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翻了5至6番,年均增幅达2040,大大超过了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279亿元,比上年增长85;财政总收入360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56亿元,分别增长62和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77亿元,增长10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2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100元,均增长71;城镇新增就业84万人。“十一五”期间,温州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按照省委“八八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时代要求,强化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模式,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依法治市,全力建设“三个温州”,实施“五大工程”,强化“五大支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22铁路新客站站前区规划温州市铁路新客站站前区位于温州市区城市西部,其范围北起温瞿公路(浦东、浦西村),南到南过境路(500KV温州变),西连站西路(潘桥镇),东与南过境路、瓯海高新产业园区、横屿工业区以及东一路等为邻,规划区总用地面积168399公顷。站前区在城市“东拓、西优、南联、北接”的规划思路中体现“西优”的区域。城市西部片区是相对比较独立的区域,它与中心城区有牛山、吹台山和翠微山相隔。温州铁路新客站站前片区距离城市中心区的行政中心和商务中心约135公里,距离旧城商业中心约8公里。1片区定位以交通功能为主导,突出物流信息和商贸功能,并与瓯海中心区共同形成一个功能互补的有机整体,成为城市对外交通中心和公共交通枢纽地区。2用地规模本片区呈长条形,南北长84公里,东西宽为9003000M不等,规划区总面积为168399公顷。规划区内建设用地为124274公顷,其中铁路和站场用地为15311公顷。3人口规模居住人口63万人,就业人口12万人,总人口为75万人。4片区规划结构本片区形成“一廊、二心、二片”的总体空间结构。“一廊”即以铁路、铁路站场以铁路控制带形成南北向的铁路廊带。“二心”即以铁路客站为中心的客站商贸中心和以铁路货站为中心的货站物流中心。“二片”由南北向铁路廊道分割而成的东西2片综合发展区。站东区主要以铁路客站和站前商贸区以及生活功能为主;站西区以货站和物流功能为主。5功能分区本片区规划形成五大功能区站前核心区以铁路客站为中心,围绕商业公建、配套设施等形成片区的核心功能区。物流货运区以铁路货运站为中心,结合大型物流仓储在本区的西南部形成一个物流货运功能。工业小区在铁路的东西两侧结合横屿工业区及农业高新区设置娄桥和潘桥两个组团。生活居住区考虑站前区发展和村庄发展的实际情况,规划在铁路两侧共设置五个相对独立的居住小区。市政配套区规划在本区的东北侧独立区域设置集中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区。6路网规划根据温州市铁路新客站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整个道路网规划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快速路瓯海大道构成“一横”从片区中央东西向通过。主干路构成“五横两纵”的结构体系,规划区内部路网呈方格网布局,道路红线宽度32M50M。五横由北至南依次为温瞿大道、温金大道、站南路、陈焦路和南过境路;另有铁路东侧的东西向主干道玕屿路和中央大道。两纵为站东路、站西路。次干路次干路主要起到集散主干路网交通作用,以通行机动车交通为主,道路红线宽度3040M。东侧形成“五横两纵”的结构;五横由北至南依次为东一路、工业路、横北路、横屿路和货运路;两纵为上汇路和横西路。西侧形成“四横一纵”的结构,四横由北至南依次为景德路、仙门路、昌盛路和物流路,一纵为蛟巨路。支路与主次干路一同构成网格体系,其中规划24M支路为交通性支路。备注铁路温州南站周边的站东路、站西路、站南路、陈蕉路等四条道路现已分别被命名为宁波路、福州路、大连路、连云港路;本报告为了为与各种前期审批手续、文件、会议纪要相衔接,暂时延用站西路的名称。23项目提出的背景随着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温州将逐渐成为辐射浙南、闽东北的区域中心城市。为扩大对区域用地的辐射,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温州加大了铁路、公路和高速公路等陆路大通道的建设力度。随着国家沿海铁路(温福铁路、甬温铁路)的引入,温州站将从一个金温铁路的终点站变成一个三条干线铁路的枢纽站,温州铁路性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2009年10月1日,温州市铁路新客站正式投入使用,再加上瓯海中心区、横屿工业园区等城市规划功能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西片的交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加快构筑西部交通网络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温州市政府已经明确指示要加大西部交通建设力度,市有关部门已经提出了2009年必须启动的西部城市交通项目以及必须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作为疏导火车新客站周边交通起到重要作用的站西路也是2009年完成前期工作项目之一。2009年6月8日,温州市改革委正式出具了关于温州市站西路二期(站南路梅屿隧道)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2010年1月和7月,站西路二期的环评和水土保持也先后获得主管部门的审批。此外,温州市国土资源局也出具了站西路(瓯海大道站南路)的征地草图。由此可见,站西路二期站南路至瓯海大道段工程的前期研究审批手续已经比较齐全,且建设资金方案已基本落实,具备率先启动建设的基本条件。截止到目前,站南路与陈焦路段的站西路已经初步建成,与本项目南北两端的相连接的站南路也已建成,瓯海大道则正在紧张拓宽改建中。因此,瓯海大道至站南路段未建的站西路已成为制约站南路、站西路南端、瓯海大道之间的交通“卡口”,启动本段站西路建设势在必行。2010年6月18日,温州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1048号)明确提出,站西路二期工程由于瓯海区政府负责先行启动站南路至瓯海大道段建设任务,建设资金由市财政统筹解决。为进一步论证本项目的可行性,以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受瓯海区铁路建设指挥部的委托,特编制本可行性研究报告。24建设必要性分析站西路二期工程是城市西部交通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次建设的工程范围北起瓯海大道、南至站南路;主要建设理由分析如下1是配套新客站运营,加快站前区开发的需要温州铁路新客站定位为温州城市对外交通门户和公共交通综合枢纽,是地区性的中心站;近期旅客发送量为770万人;远期旅客发送量约1030万人次。因此,新客站投入运营后将为给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城区西部交通网带来极大的压力。更有人提出“火车通车时,也是城市西部交通瘫痪时”,加快构建城市西部交通网络已迫在眉睫。为此,在温州铁路新客站设计之初,就在其四周规划了站东路、站西路、站南路、陈焦路等城市主干道;一方面用来疏导客流量,另一方面作为站前区开发建设的主干路网。截止到目前,温州铁路新客站已经投入运营10个月多,但作为新客站最重要两条南北向配套工程之一的站西路确尚未建成,不但影响了铁路新客站的集散效率,同时也严重的影响了站前区的开发建设步伐。道路网络是站前区形成的基础,加快站西路(瓯海大道站南路)的建设,也就是加快铁路新客站站前区的开发建设,对于站前区更好地服务于铁路运营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本项目是温州铁路新客站的重要配套设施,是建设高效的站前区集疏运系统的需要,并可为站前区大开发大建设奠定了基础。2是构建西部交通网,实现“西优”战略的需要长期以来,温州西部的道路交通网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城市“西优”发展战略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落后的交通条件使得这里的商业气息荡然无存,打造西部交通网对于拉大城市框架,加快西部发展和解决区域内外的人流、车流、物流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温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西片将形成以瓯海大道、翠微大道、南外环路为骨架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同时布局形成“五纵六横”的城市主干道网络,实现我市“西优”总体规划的战略目标。随着温州铁路新客站开通运营和瓯海行政中心区落户娄桥,城市西片已成为温州城市的重要功能区。为此,温州市、区两级政府于2009年启动优化西部交通网的重大决策部署,重点是改建和拓宽瓯海大道西段快速路、104国道鹿城段工程,新建站东路、站西路、站南路、104国道过境线,延伸翠微大道、广化桥路、划龙桥西路、六虹桥路等工程。本项目建成后,将把站南路、站西路(站南路陈焦路)与瓯海大道快速路有机的联系起来,使温州铁路新客站站前区南片的交通“成环成网”。因此,本项目是构筑西部交通网的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缩短站前区南片区与瓯海行政中心区、温州中心城区时空距离,将促进城市西片的加速发展。3是增加过境通道,缓解104国道交通压力的需要根据目前交通现状,104国道从市区穿境而过,给市区交通带来很大的压力。根据实测资料,过境公路(104国道)市区断面流量已经达到35万PCU/D,由于过境公路在市区与多条城市主干道相交,在交通高峰期经常发生拥堵,严重影响了温州市区的整体效率,过境公路(104国道)外迁已经迫在眉睫。新客站投入使用后,站西路成为西部交通网络中疏导过境交通的道路。站西路建设将结合鹿城段梅屿隧道工程,打通火车站至双屿等地的道路,本项目是站西路的关键一环,即瓯海大道至站南路段。在新104国道建成之前,部分过境车辆可直接通过站西路疏导,直接缓解了市区内老过境公路的压力,同时也缓解市区交通压力,提高市区交通效率。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增加市区南北向的过境通道,是缓解市区104国道过境交通压力的需要。综上所述,本项目是温州铁路新客站重要的配套道路之一,项目建设有利于优化城市西部交通网络、加快站前区开发步伐、缓解城市过境交通压力的需要。因此,本项目建设必要性十分充分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章交通分析31规划人口及出行量预测311旅客流量根据火车客站2028年旅客发送量1030万人/年的设计能力为测算基础数据,则铁路客站平均日客流量为564万人,高峰日客流量为1129万人。规划的客运需求除了旅客出行产生的需求外还包括铁路接送和服务人员出行等其他客运需求。参考其他规划预测成果,接送站系数取01,服务系数取002,则其他客流量为135万人。因此,远期客站高峰日客流量为1264万人。312出行次数预测根据出行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出行分为两大类生活类出行和生产类出行。尘活类出行主要指人们为满足一定的生活需求而在不同地点之间的移动,主要发生在城市范围内,活动对象是人;例如按不同的出行目的可分为上学、工作、购物娱乐、旅游等。规划铁路站场地区作为温州市对外交通门户和公共交通枢纽,是以交通功能为主导、生态景观环境优越、物流信息商务功能突出、具有强烈区域带动功能的城市铁路站场地区。根据用地开发功能具体情况进行就业或居住人口的预测和出行次数的预测。表31站前片区不同用地性质的出行次数预测表序号用地性质用地面积(万M2)就业/居住(人)出行次数(人次/天)1居住2388630001764002旅馆642560256003商业3497139801118404金融保险25415240609605市场293514697073350续表31站前片区不同用地性质的出行次数预测表序号用地性质用地面积(万M2)就业/居住(人)出行次数(人次/天)6教育科研1872490249007办公441760176008工业832210000200009仓储92692000400010合计53393125700514650313区内客流量预测规划客站周边地区总提供就业岗位62700个,住宅居住人口63000人,该地区居住人口以50在本区域就业进行考虑;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合理确定为火车站服务的交通设施规模,不仅需要预测旅客总量,还要分析研究客流特点。在预测交通设施规模时,不宜采用全年高峰日客流量,而采用比一般节假日高,比全年高峰日低的客流量较为合理。据此确定客流量设计高峰日调整系数为085,则设计高峰日客流量为1074万人,高峰小时客流量为214万人。32交通量分析321预测说明本工程预测年限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基本假设近远期交通量预测基于远期主骨架路网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在预测方法方面以交通部门提供的主要入城口统计交通量为依据,合理确定拟建道路建设基准年的高峰小时交通流量;根据温州市同等级道路的交通量增长率、温州市国民经济千口汽车拥有量增长速度,合理确定近远期年限的交通量增长率,运用增长率法预测拟建道路基本交通量;根据温州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路网布局,合理进行吸引交通量、诱增交通量分析,最后利用多路径概率分配模型进行多路径交通量重分布,得出拟建道路的预测交通量。322交通量预测温州市弹性系数及机动车增长率预测结果详见表32。表32温州市弹性系数及机动车增长率预测类别2009201020102020经济增长率1130898交通增长率904550弹性系数08061诱增交通量占趋势交通量比例75温州市规划年内,综合分析得出站西路在2009年2010年的交通量增长率取9;2010年2020年交通增长率取6较为合理。站西路作为新客站站前片区的两纵,承担了主要的南北向交通,其中站西路还将承担部分104国道的过境功能。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路网完善、道路密度的增大等因素,采用“弹性系数法”并综合“增长率法”、“经济回归法”、“同类城市类比法”等方法,预测拟建道路交通量见表33。表33道路交通量预测交通量(单向PCU/H)道路名称2010年2020年备注站西路12852300不含辅道交通量33通行能力331通行能力道路设计通行能力指一般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在一定的时限期间合理地期望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某一指定路段达到的最大车辆数。故需要结合各种实际条件对理想状况下的基本通行能力进行修正,从而确定基于相应服务水平标准的设计通行能力。道路路段机动车通行能力可采用路段机动车通行能力的计算方尘。路段单车道路可能通行能力为1730PCU/H(按V60KM/H)。其单向设计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NNGKM式中N单向设计通行能力(PCU/H)N条车道可能通行能力(PCU/H)G道路分类系数(主干路为080)KM车道折减系数,自道路中心第一条车道为10,第二条车道为085,第三条车道为075,第四条车道为060(不考虑平面交叉口影响)。由于道路在交叉口受横向道路影响,使道路面机动车有效使用时间减少,所以道路路段通行能力会有所降低,按经验道路交叉口折减系数按间距不同有所区别,一般为06075左右。站西路严格控制交叉口后拆减系数取07,通行能力见表34。表34站西路道路通过能力单向车道数二三道路设计通行能力(PCU/H)25603598受交叉口影响道路设计通行能力(PCU/H路服务水平表35道路服务水平(V/C)二车道三车道预测年份预测交通量单向(PCU/H)通行能力V/C通行能力V/C2010年128517920722519051道路名称2020年230017921282519091表36城市道路服务水平服务水平评价指标参考值(交通量/基本通行能力)服务水平主干道60KM/H运行特征A级035自由运行的交通流(畅通)B级035055合理的自由交通流(稍有延误)C级055075稳定的交通流(能接受的延误)D级075090接近不稳定的交通流(能忍受的延误)E级090100极不稳定的交通流(拥挤,不能忍受的延误)F级100强制性车流或堵塞车辆(堵塞)道路路段服务水平标准是依据道路中车辆密度确定的。各级服务水平的运行状况为;A级服务水平描述完全畅行流状态,车辆的运行仅受道路几何特征的约束;B级服务水平也是代表畅行流;C级服务水平表示交通密度对运行影响变得显著的一个范围,车辆运行受到其它车辆存在的影响;D级服务水平接近不稳定流,车速和机动能力由于交通拥挤而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大多数交通小故障能被排除;E级服务水平表示在达到或接近通行能下的运行,并且十分不稳定,不能排除干扰,且任何一种干扰,都会引起排队及服务水平恶化到F级水平;F级服务水平代表强制或中断车流。34分析结论站西路在2010年单向两车道可以满足交通流量的需求,但在远期(2020年)保持单向三车道的路面宽度是必需的,特别是三车道在远期(2020年)交通服务水平达到E级,必须采取其他措施缓解交通压力。要保证站西路能够满足远期的交通功能要求,必须采取其他措施,把远期道路服务水平提高到D级水平。其主要措施如下1必须建成新104国道远期分流高桐公路,将104国道部分过境交通分流到高桐公路,缓解站西路的交通压力。2通过交通管制措施疏导、限制车流。3有选择性的禁止中、小支路路口以及工厂企业进出口的车辆左转,车辆右进右出,减少对干道上车辆的干扰。4通过在交叉口增设进口道,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5优化信号灯系统,提高交通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减少信号灯绿灯时间损失。通过以上交通量及服务水平分析,我们认为站西路采用双向六车道的横断面布置是能够满足要求的,也是经济合理的。第四章线路方案与建设条件41线路概况本项目北起瓯海大道、南至站南路,全长约2020M。本道路线路范围内地势平坦,地面黄海高程约335540M。根据现场踏勘,道路穿越河流,村庄,农田并与多条道路相交。相交道路自北向南依次与瓯海大道、横塘路、昌盛路,河西路、奔驰路、站南路相交;其中瓯海大道正在建设,站南路已建成穿越村庄主要为横塘村、河西村、林桥头村等沿线建筑沿线建筑以13层砖混结构房为主,建筑年代比较久;少数为45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年代比较近。线路沿线现状详见图41。拆迁的厂房拆迁的民房1拆迁的民房2农田农田北端瓯海大道站西路已建段南端站南路图41道路红线范围及周边现状图42自然条件瓯海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据气象站20年资料统计,气象主要要素如下421气温年平均气温179C极端最高气温393C极端最低气温45C年平均最高气温219C年平均最低气温148C最高月平均气温279C7月最低月平均气温76C1月422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6982MM年最大降水量2414LMM年最小降水量10257MM日最大降水量2477MM年平均降水天数1768天年平均蒸发量13105MM年最大蒸发量15350MM年最小蒸发量11107MM降雨量集中在春、夏季,46月为梅雨期,降水量占全年3644,为该地区主要汛期,其次为89月台风带来的雨,雨量大、强度大,降水量占全年2028。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最小相对湿度3423风况瓯海区处于浙江东南部,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风向和风速变化比较明显。夏季为东南偏东风,冬季为西北风,全年最多风向为东风。常风向ESE向频率16次常风向E向频率13强风向E向实测最大风向25M/S次强风向ENE向实测最大风向18M/S多年平均风速25M/S历年最大风速20M/S历年极大风速359M/S43工程地质条件431地形地貌本项目所在的站前区位于瓯江下游三溪平原,地势平坦,地面黄海高程约3550M。周边从北向南分布着西山、华亭山、横屿山、西竹山、沟完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三溪平原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地貌,主要河流有仙门河、阳桐河、宫边河和下焦湾河。仙门河进入平原后又称温瑞塘河,主河宽3580M。站前区内有横屿山和梅屿山2座山,站前区西面、南面为丘陵山区,是温州大都市的“后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432抗震设防根据地震区划分带,本地区属东南沿海二级地震区,地震强度和频率较弱,远场地震波及影响是本地区的主要震害特征之一,接近三级地震区。核定本地区地震烈度为6度区域。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规范要求,对于地震烈度为6度的地区,除有特别规定外,不进行专门的抗震设计,故本项目不需做抗震设计。433地质条件参考周边地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可知本项目地址条件的大致情况如下1杂填土(层厚0604M),杂色、松散、稍湿,主要由人工抛石、条石和碎石、块石夹少量建筑和生活垃圾等组成;为新近人工堆填土,局部分布。2淤泥质粘土(层厚0212M),灰黄色,流塑,无层理,有光泽、韧度高,干强度高,力学性质差,局部分布。31层淤泥质粘土(层厚70127M),流塑、鳞片状为主,局部呈薄层状,干强度高,力学性质差。41层粉砂夹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厚0328M),灰色,粉砂呈稍密、饱和状,无光泽,偶夹淤泥质粉质粘土,流塑。52层淤泥(层厚16138M),流塑、鳞片状,质均,有光泽,韧性高,干强度高,力学性质差。63层淤泥(层厚1791M),流塑,鳞片状,质均,有光泽,韧性高,干强度高,力学性质差。建议在初步设计阶段时,对工程区地质作进一步的详细分析,以便提出更合理的建设方案。第五章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51建设规模本道路工程南起站南路、北至瓯海大道,全长约2028M,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市政地下管线、交通标志、给排水、绿化、公交站台、照明等建设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详见表51。表51建设规模一览表序号名称单位数值备注一用地指标1道路总用地面积M21081折合约16203亩2新征用地面积28427折合约12634亩21建设用地M229607折合约41亩2耕地254620折合约8193亩3占用水域面积M21425折合约214亩二工程技术指标1道路长度M2082红线宽度5交叉口渠化拓宽3道路等级主干道级4计算行车速度KM/H605机动车道面积2476506辅道面积M2249767人行道面积210748桥梁面积M2168523座81站西河桥253082站西河支流桥M2156083站南河桥29429河道驳坎延米13610挡土墙延米581绿化面积M212482行道树棵09含树池13高挑路灯套1354公交站台个6港湾式未含桥梁部分52技术标准521道路技术标准站西路根据其道路的功能和作用,其道路等级定位为主干路级,计算行车速度60KM/H,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的设计年限为15年。具体技术指标要求如下1道路等级道路等级主干道I级2计算行车速度V60KMH3结构设计标准道路BZZ100,4设计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T15A。5车行道宽度标准机动车道350M交叉口进口道最小宽度320M公交停靠站最小宽度300M路缘带05M6抗震标准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L83062001,温州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小于IV度。7坐标及高程坐标系统温州市城市坐标系。高程系统黄海高程。522桥梁技术标准1设计水位河道洪水位545565M;河道常水位292M;设计河底标高10M。梁底最低标高除八级航道桥梁暂以612M控制外,余均按温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汁院温州市铁路新客站配套道路工程涉河桥梁水利分析报告中提供的最低梁底标高设计。2通航要求八级航道通航净宽14M、净高35M,九级航道通航净宽12M,净高30M。3道路横坡车行道15双向坡,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15单向坡,坡向车行道。4桥梁设计荷载城A级,人群荷载按城市桥梁设计荷载标准第419条取值。5桥梁横断面站西路桥梁标准横断面与道路横断面匹配。6抗震设防烈度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桥梁简易构造设防。523给排水技术标准雨水管设计流量按污汇水面积暴雨强度及径流系数计算。重现期为1030年。污水设计流量以平均日用水量为基础,结合截污率、折污率计算。最小设计流速污水管0406M/S,合流管06075M/S。给排水管管顶覆土应07M。第六章道路工程61道路平面611布置原则本次道路平面布置遵循的原则1道路平面位置按温州市铁路新客站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3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4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612设计内容站西路为南北走向,本次设计的站西路北起瓯海大道,南至站南路,红线宽度50M。站西路设有圆曲线,最小半径为1000M,平面线型顺畅且满足规范要求。本道路工程自北向南依次与瓯海大道、横塘路、昌盛路、河西路、奔驰路、规划支路三、站南路。其中瓯海大道为快速路,站南路是城市主干道,昌盛路为城市次干路,横塘路、河西路、奔驰路、规划支路三为城市支路。为保证道路运行速度,减少周边小区车辆对主线的影响,站西路全线设置辅道,供周边小区车辆进出站西路使用;并严格控制相交道路的开口,尽可能减少信号灯控制的路口的数量,采取右进右出的形式。站西路与瓯海大道相交时采用分离式立交方式,瓯海大道上跨站西路,地面设置辅道,左、右转及小部分直行车辆可通过地面道路通行。其余交叉道路与站西路均为平交。当站西路与相交道路采用信号灯进行控制时,路口均进行渠化设计,站西路进口道均拓宽两条车道,道路宽度为160M。613道路交叉口表61沿线交叉口一览表编号道路名称道路等级交叉口形式道路分幅1瓯海大道城市主干道分离式立交5012072516095167251201205090M2横塘路城市支路右进右出3012030180M3昌盛路城市次干路右进右出351052010535300M4河西路城市支路右进右出3018030240M5奔驰路城市支路右进右出3012030180M6站南路城市主干道展宽式信号灯平面交叉62道路横断面621设计原则1依据温州市铁路新客站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为基础,根据道路等级、使用功能并分析其流量流向,统筹考虑,使道路满足发展的使用要求;合理确定机动车车道宽度,节约道路用地资源,降低工程造价。2道路横断面分配必须能够适应铁路新客站站前区交通流构成的转变,必须适应区域交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体现其系统性与连续性。3道路横断面分配还必须考虑综合协调交通需要、建筑艺术、日照通风、减灾防灾、埋设各种地下管线的横向布设宽度等方面要求。622横断面方案站西路为规划的城市主干道,红线宽度50M。通过交通流量分析,站西路道路断面要保证机动车双向六车道的要求。同时,为了保证主车道车流运行,建议在机动车道外侧设置辅道,两侧周边车辆可直接进主辅道,避免同主车道的干扰,同时尽可能减少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的数量,采取右进右出的方式。结合站西路的功能定位,提出以下两个横断面方案进行比较分析。1方案一(推荐方案)方案一横断面布置30M(人行道)70M(辅道)20M(绿化带)115M(机动车道)30M(中央绿化分割带)115M(机动车道)20M(绿化带)70M(辅道)30M(人行道)500M。详见下图2方案二(比较方案)方案二横断面布置35M(人行道)35M(非机动车道)05M(机非分隔带)150M(机动车道)50M(中央绿化分割带)150M(机动车道)05M(机非分隔带)35M(非机动车道)35M(人行道)500M方案二与方案一的最大区别就是不设辅道。由于站西路位于铁路西侧,建成后将承担目前104国道的过境功能,以及两侧地块的货运交通,这两者之间存在者一定的矛盾。从过境交通的角度讲需要减少道路沿线的交叉口,以提高道路通行的连续性和服务能力;但从为两侧服务的货运交通来讲需要适当增加道路沿线交叉口的数量,以方便车辆进出站西路,加强与两侧地块的联系。为解决这一矛盾,如在道路横断面上考虑增加辅道,即主车道保持双向六车道,道路中央绿化带和机非分割带尽量封闭,沿线地块出入车辆先进入辅道,在辅道运行一段时间后再择机进入主车道。这样既可减少两侧车辆进出对主车道车辆的干扰,也保证了两侧车辆的进出。因此推荐方案在交通组织上明显由于比较方案。对于公交车考虑在主车道行驶,停靠站设置在辅道外侧,如此可保证公交车的快速运行,而停靠又能做到不影响主车道的通行。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站西路横断面布置的推荐方案如下推荐横断面布置30M(人行道)70M(辅道)20M(绿化带)115M(机动车道)30M(中央绿化分割带)115M(机动车道)20M(绿化带)70M(辅道)30M(人行道)500M(规划宽度)63道路纵断面631设计原则1纵断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性质和设计行车速度,在适应地形及周围环境的原则下,对纵坡的大小和长短、前后纵坡的协调情况,竖曲线半径与平面线形相组合等进行综合研究,设计成纵坡缓和、平顺、圆滑、视觉延续,并与地形相协调。2道路纵断面设计应符合城市竖向规划,与临街建筑物立面布置、相交道路路口的竖向相协调,与相交道路、沿线建筑的出入口有平顺的衔接;3纵坡设计时,对沿线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地质、水文气候等因素应做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保证道路的畅通和稳定。道路纵坡小于03路段需要进行街沟设计,以满足排水要求。4结合地形、地物设计,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道路的填挖方量,节省工程投资、降低工程造价。表62沿线交叉口标高一览表编号道路名称设计标高规划标高(M)1瓯海大道603552昌盛路571553河西路6684奔驰路646635站南路58455632设计内容纵断面设计时结合现状地面标高以满足桥梁标高、地下管线竖向没计和迅速排除路面阿水、尽量减少填方,保证行车安全、舒适为原则进行的。在桥梁范围内,按是否通航对桥梁梁底标高进行控制,并尽可能将变坡点设置在桥梁中心,以减少道路路面标高。本次纵断面设计中,一般路段标高控制基本在5456之间(桥头、铁路两侧除外),由于50年一遇洪水位为545M,道路最低标高大于545M,两侧地块规划标高约为5456。道路最小坡度为03,站西路最小坡长为170M。64道路交通组织641设计依据交通标志、标线及信号灯设施的设置是根据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杯线GB57681999等有关规定执行。642交通组织及管理措施按照道路等级,合理确定管理车速;按照道路的路面宽度,合理划分车道宽度。交叉口的管理措施主要以交通渠化、设置信号灯等。643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在城市交通中,交叉口是道路网的联结点,城市交通的咽喉,其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道路交通的安全与畅通,在平面交叉口内,均采用交叉口渠化方案。考虑到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小于路段,为满足交通流量的需要,在道路规划红线内及交叉口拓宽可能的前提下,主要交叉口进口道方向根据交通流量流向的需要,设置左、右转专用车道,以渠化交通。一般路段采用标线与标志相结合进行交通组织,与道路相交进行渠化交叉口。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是通过文字、符号、图案等直接在道路现场对车辆、行人和其他交通传递准确的信息、指示有关情况,提出交通要求,公布交通规定等的交通设施。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计应依据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进行专门设计。644交通管理设施1交通标志交通标志是设置在道路沿线给予交通车辆行驶以警告、禁令、指示、导向等标示的交通管理设施。本工程交通标志尺寸确定如下警告标志正三角形70CM禁令标志圆形60CM指示标志圆形60CM指示标志采用中英文对照,汉字字高30CM。标志的版面按交通标志和标线GB56782009有关规定执行,板面图形及符号的形状,尺寸和内容,使其满足整体性和协调性的要求。标志板采用铝合金板,板厚153MM。板面积大于等于45M2时,采用3MM厚度,板面积为145M2之间,采用2MM厚度,板面积小于1M2时,采用15MM。标志牌反光膜采用三级反光膜。标志杆采用钢管材料,涂以灰色,标志板与标志杆联接件和附件均需与本市的现有交通标志一致,颜色与图案应符合“国标”及本市的有关技术规程要求,并保持良好的互换性,标志板的支撑应根据所在位置的视线及标志板的结构选用单柱式、悬臂式等。2道路标线道路交通标线是由标划于路面上的各种线条,箭头,文字,立面标记,突起路标和轮廓标等所构成的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线的作用是管制和引导交通。按功能可分为三类指示标线,禁止标线,警告标线。本次工程标线主要包括车道分界线,导向车道线,停止线,人行横道线,导向箭头等。标线材料为热熔型标线漆。3交通信号设施交通信号设施的管道采用镀锌钢管。路口控制机的电源引自道路照明箱式变电站,单独计量,各路口信号控制机均单机运行,但与通信手孔井(又称工作井、信号井)相通,留有控制机联网的余地。信号设施主要包括信号灯、信号机、信号灯杆及基础、窨井、通讯管道、电缆等。4智能监控工程交通违法监测系统通过交通违法监测系统,对道路内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全范围的监控,始终保持严管态势,将区域范围内的交通违法行为发生率降低到最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