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沟溪垃圾场生态复育及景观美化方案建议_第1页
内沟溪垃圾场生态复育及景观美化方案建议_第2页
内沟溪垃圾场生态复育及景观美化方案建议_第3页
内沟溪垃圾场生态复育及景观美化方案建议_第4页
内沟溪垃圾场生态复育及景观美化方案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沟溪垃圾场生态复育及景观美化方案建议201003151030环卫科技网作者林雨庄发表/查看评论一、环境背景概述内沟溪水尾潭位居台北盆地的东北边缘,地形上是个陷落的山凹,集水区完整,雨量湿气甚高,面向南方日照充足,为多种植物的极佳生长环境,蝶类、蛙类、昆虫、两栖、鸟类、小哺乳动物等种类与数量均相当多,大冠鹫也常于上空盘旋,四周有完整山棱线形成视觉上的遮蔽,且可阻绝灾害。但作为掩埋场可能的景观环境影响包括一铲除地表植被,干扰自然生态。二阻断地表径流排水系,阻断多种生物的上下游生态廊道,减少小动物食物来源。三损失本据点的原有的登山健行、溯溪、生态观察的游憩资源。因之,如何于规划阶段即预先考虑其影响,并于工程可行范围内规划适切之生态复育及景观美化方案,俾日后设计施工期间得以有效落实,乃为现阶段之重要课题。二、环保生态园区计划方案本项掩埋场辟建计划对于区域环境中短期虽为负面影响,但应寻求与环境保育并存的策略,以寻求生态保育与掩埋场双轨并行。以生态保育角度来考虑,必须考虑以下诸项课题一水的问题内沟溪地表径流水系是否得以存续因内沟溪地表径流水与两侧植被为本区最主要的生态栖地廊道,多种小动物藉由廊道迁徙、觅食、繁殖,多种植物的种子幼苗也由此传播,交互构成丰富的生态景观。但本掩埋场因为要逐期持续的进行掩埋填高,且避免水土保持灾害,营运期间必须构筑及引导新的排水系统,仅能于掩埋完成之最终土地利用阶段,塑造人工河道及湖泊,仿真旧有内沟溪水系路径与环境,恢复内沟溪上中下游纵向与横向的生态廊道连结。二土的问题场区内的地表土将如何保存与再利用因为场区内既有的一公尺深表土,为多年育成之壤土,属珍贵之自然资源,含有多种虫卵、植物根茎、种子有机养分,为本区生态复育之重要依据。故建议日后设计施工时,应将一公尺深表土经铲除后,指定专区保存,作为营运期间地表植被复育使用,以满足持续景观绿化之需求。三植物的问题场区内的原生植物将如何保育因为场区几乎为完整之集水区,目前次生林植被仅受小部份人为干扰,景观相当自然。但本掩埋场不可避免将铲除大部分野生植被,且关系到野生小动物昆虫鸟类等食物来源。因此施工期与营运期积极的策略构想包括1施工前调查大树、老树,提前半年至一年分期断根移植,施工前收集场区内幼小苗及种子,于场区非掩埋区设置原生植物苗圃,积极复育生态植被,保存动物食物来源。2掩埋营运期间,分期分区开发使用,减少破坏面积,尤其是场区周围上坡处保留原有植被成锯齿状边缘,持续的植被复育。3场区内所有的景观植栽限用本地区原生树种,并于入口区道路两侧设置原生植物廊道,并作为生态教育解说的资源。四景观游憩及环保教育1利用掩埋场的滞洪沙沉池、土堤、污水调节池等设施,检讨配合设置景观游憩设施,结合环境保护教育,作为与小区市民的良好互动,并持续提供本区的游憩功能。2积极提倡环保教育,让市民了解垃圾分类与减量回收对环境的保护目的。三、内沟溪景观规划准则研拟一整体景观配置规划准则1整地作业前,须搜集作业区内原生植物幼苗移植于场区内指定原生植物苗圃区,作为中长期场区植被复育使用。2掩埋作业前,须将地表一公尺深度表土铲除保存于场区内指定表土暂存区,作为分期分区覆盖复育使用。3采分期分区掩埋原则,仅裸露当期作业掩埋区,未掩埋区尽快覆盖壤土种植草本植物及灌木。4地形上较高部份,中短期尚不使用之区域,先不铲除地表,并维持植被锯齿状边缘,保护栖地廊道连结与生态食物源与水源等不间断。5规划卫生掩埋区及安定掩埋区下游两座土堤为绿色堤防,利用表土覆盖,回复自然的植被景观,减少区外的视觉注意力,缓冲掩埋区之视觉影响,堤防顶部两侧以多样化植栽包括野生低矮草灌木作为生态栖地廊道的网络。6全区道路断面均考虑留设路下箱涵,作为野生小动物横越通道;除非及必要尽量不设照明,减少夜间光害干扰生态环境。7停车场、步道、自行车道尽量采用透水砖或砖石砌造或架高木栈道,增加土壤透水面积,且减少栖地分割。8新辟入口景观道路,以原生植物绿色隧道为目标,种植多样化本区原生植物,陡坡侧尽量采用自然边坡,缓坡侧设置步道并且堆高土垄提供野生植物生长环境,作为本地区生态观察廊道。9场区西侧区外道路居高临下极易看到掩埋区裸露地表及掩埋作业,由本计划工程提供充足之复育树苗加强道路两侧景观植栽,遮蔽近景中景视域之不良景观,但提供远景南港山之眺望视域;下侧边坡并且尽量以台湾树兰、柚子等香味浓厚植物减轻场区臭味影响。本篇文章来源于环卫科技网(WWWCNHWNET)原文链接HTTP/WWWCNHWNET/HTML/26/201003/13985HTML10场区内整地作业或场外运入巨大石块可收集于暂存区,作为将来内沟溪自然野溪复育整治之边坡稳定,与全区自然造景。11掩埋区外围尽量保留缓冲绿带,以不规则锯齿状留设,提供小动物栖息、觅食、躲藏之环境,并作为区外视觉景观之遮蔽。12将来最终土地利用阶段,模拟原内沟溪之地表水河道仅保持经过场区之主河道及湖泊不间断,并以自然巨石块固定边坡,缓冲流速;以曲折弯绕的阶梯式连续小型水池,达到消能跌水的功能,并创造自然溪流瀑布、深潭、水濑、浅滩、湍流等,模拟组构多样性溪流生态环境。二绿带植栽配置规划准则1场区范围内及外围环绕绿带的植栽计划以配合当地的原生植栽为主要原则,以色彩树型作为视觉引导,考虑树型及树叶密度作为掩埋区遮蔽并考虑天际线变化。2场区范围内未使用到山凹山头尽量不做修剪、除虫、排水等人为干扰,保持原有野生动植物面貌。3环绕场区范围外围之绿带使用复层植栽配置,避免连续且大面积的挡土墙或围墙,减少路宽可采人车分道的断面设计,并作为景观上的视觉遮蔽,遮蔽与过滤作业噪音与臭味等影响。4场区范围内大树、老树可先调查记录,尽可能保留在路侧绿带,若不得已移植时须移植至指定原生植物苗圃区,作为后续景观美化之树种。三构造物色彩与环境教育规划准则1将调查得来之环境色彩选取配比,考虑研订一系列之整体色彩计画。2场区环境视觉元素丰富、浓密植栽背景宜采用较清淡沈稳之色彩系列,管理中心、重机械修护厂建议使用清淡、柔和的二次色,舒缓情绪化解排斥感、融入环境色彩譬如淡灰蓝、灰绿、淡黄、淡橘红。3规划本区原生植物苗圃区,移植场区内幼小苗及种子,设置步道观览及指引设施解说,并以浅水池引导滨水动植物栖息环境。4滞洪沈砂池兼做景观游憩池,规划环绕步道、自行车道与跨溪栈桥与观景点,提供邻近居民日常休闲散步与艺文活动表演场所。5沈沙池侧岸水滨避免生硬平直之护岸,建议采用自然曲折的缓坡,提供滨水动植物栖息环境,并且以曲线条状护岸埋入草地中,并可作为亲水眺望看台及休憩设施。依据上述规划原则,有关营运期间场区之整体景观配置如图581所示。并针对场区内几处重点区域(包括景观式滞洪沉砂池、主要出入口及管理中心、环场景观道路等),进行初步之景观规划如图582584。四、掩埋场最终土地利用阶段的生态复育方案一恢复坝体下游内沟溪原有地表径流水的水系,辅助溪岸两侧的原生植被复育保护,复育原有生态。并以以岩石土坡溪床模拟多样化溪流环境,提供生物多样化栖息环境。二依据原有的原生植物苗圃与廊道,扩大建设为台北原生植物园区,设置温室、苗圃、户外展示等,进一步提供环境教育资源。三依据原有的滞洪池等游憩设施,扩大建设为公园绿地,设置自行车步道,运动游憩设施,提供小区的公园绿地游憩功能。四利用卫生掩埋区再生复育绿地,鼓励民间投资,设置低密度使用游憩设施,如主题原野乐园、滑草射箭场、露营及渡假木屋区,改变环境的印象。五利用安定掩埋区再生复育土地,设置低密度使用资源回收设施,并将厂棚周围绕浓密缓冲绿地,与自然环境共存。依据上述规划原则,初步针对掩埋场最终土地利用配置如图585。59工程规划之生态考虑由于本掩埋场之相关工程施设计划,对于内沟地区既有谷地生态必将产生冲击,为能在工程规划中,对于区内的动植物有更多的复育考虑,故将参考区内调查记录之物种,归纳其栖地类型、需求,并结合工程特性,复合考虑于施工及营运阶段,期以栖地复育方式呈现最佳的生态环境复育效果。一、基地内现有物种及其栖地类型计划场址内依据90年4月份所进行之环境生态调查结果,计有蝶类7科20种、两栖类5科12种、爬行类6科7种、哺乳类1科1种、鸟类16科22种等动物。另在计划场址内及附近区域,共调查到植物约有131科489种等。初步依生态类型归类为树林、林底、林缘、灌丛、农田、溪流、水塘、草泽等八种栖地类型,再以现地动植物适生之环境分别归纳整理。以下就陆域及水域栖地与物种之关联性说明如下表(略)二、栖地复育的原则为能结合工程设施并丰富多样化的栖地环境,以提供区内各种动植物可以觅食、栖息、繁衍的适生环境,在水域栖地部份,将规划模拟溪流、水塘的环境。陆域栖地部份亦将规划树林、灌丛、草生地等不同的植物社会,以提供各式栖地环境,并配合地形考量生物迁移走廊、表土资源利用、局部地表径流收集等做法。由于本掩埋场采分阶段开发,对于原有生态的破坏以渐次扰动的方式进行,因此对于栖地复育应搭配各阶段工程施工进度及最终使用规划,以减少因开发而造成动植物迁移的次数及影响复育生态的稳定。(本篇文章来源于环卫科技网(WWWCNHWNET)原文链接HTTP/WWWCNHWNET/HTML/26/201003/13985_2HTML基于模拟上述数种栖地类型并同时考虑掩埋场的渐次开发特性,本场对于栖地复育的手法与原则,分别依开发初期之先期工作及营运期间之配合工作等项目分别叙述如下一动植物采集动植物采集为保存原生态物种最直接的方法,然而前提是必须筛选适合其存活之替代栖地环境。采集动植物以捕捉、导引、孵化、移植、扦插、采籽等方式移至暂时之替代栖地,本项工作于开发工程前施行。1植物采集依据区内既有动植物的调查资料,分析筛选具有蜜源、食草或景观效果之树种,予以采种复育,并于区内辟建临时苗圃,供应未来区内栖地复育和景观美化之用,将有助于塑造环境保育的重要形象。2动物采集建议配合昆虫教育解说等活动的安排,经由参与学员调查捕捉各式昆虫等,于记录后集中野放于不受工程直接扰动的适生环境或替代栖地,亦将有利于动物的保育与迁移。二表土保存及利用1开发工程期间表土取得与保存因表土富含多年育成之壤土,内含多种虫卵、植物根茎、种籽、有机养份等,为场区内栖地复育之重要基础。故于场区开发时,将开发区之表土存于表土暂存区,以便初期主体工程完成后回填运用于复育之用。保存之表土在挖掘时,依照现场状况概分为乔木区表土及一般区表土分区保存,以区别其种子库的类型特性,配合未来复育环境的特色予以利用。2营运期间表土的运用场区营运期间,基地内非属掩埋或人为干扰的区域,将规划其区位为林地或草生地,再以适当的表土覆盖,可在最短时间回复最佳植被效果。其它较稳定的表土回填区域如维护道路之边坡、土堤外侧、水路系统周边、行政区周边、污水处理厂周边等处,以期发挥良好的复育效果。三栖地创造基于前述归纳之栖地类型,在基础工程进行设计时,结合最终使用规划进行栖地设计,以模拟原环境,使原有物种得以获得可供生存之环境。但基于掩埋场之工程特性,在开发工程期间水域栖地将配合排水工程考虑,提供易于附生、躲藏之栖息环境。陆域栖地则以植物相、表土利用等创造多样的栖地环境;在营运期间再依分区渐次掩埋创造草生地等临时栖地。1开发工程期间1水域栖地创造水域环境之复育,主要利用场区排水及河道整治工程,在线型、坡度等设计大致完成后,利用地形地势于局部空间作调整,以创造流速较缓的区域,提供水域生物停驻、躲避、栖息或产卵孵育之空间。土坝下游河道设置滞洪沉砂池工程进行时,采分段施工方式,将河道底土(含水生物、昆虫)以分段移置之方式,回复于整治后之河道,且施工时,机具车辆以临时钢版为施工道路,避免夯压河道、河岸之土壤与生物。排水设施的底面、壁面等,考虑运用块石堆砌或造型模板等,局部路线可考虑不封底,可使地下水得以渗入,并提供动物、昆虫进出之孔隙和通道。部份块石孔隙可种植水岸植物,其种类可选择提供为昆虫之食草、蜜源、腐叶等环境。2陆域栖地创造陆域栖地主要在工程完成后,以分区表土回复及创造各种植物相的方式回复于道路边坡、土堤及其它工程完成之覆土区域中。2营运期间1水域栖地的回复开发期间已将全区永久性排水滞洪等设施建构完成,因此大部份之水域栖地亦同时完成。此时即可将采集之水生水岸植物予以复育,并施放部份原河道土壤,以建构较为完整之水域栖地。2陆域栖地的回复原有陆域栖地未扰动的部份将因分区掩埋之时程而逐渐减小,而掩埋区内栖地回复主要以临时性之草生地为主,然同时投入先驱乔木苗或种籽以加速其演替时程。掩埋区内下雨后临时积水之草生地,亦为栖地之重要条件,因此亦予保留不填平,但随掩埋时程之进行,并配合环场截水路于适当之凹坡地形迁移布设。掩埋区外已扰动之陆域植被环境复育,配合相关工程施作后之坡地,分析日照、水系等因素,筛选适生之乡土树种,以回复最佳植生状况,并发挥雨水截流、温湿度控制、径流减少等正面影响效应。根据演替变化,植栽演替初期以栽植阳性之植物苗、种籽等,并配合现地保存之表土,补充各式植物种籽,可快速回复多样之植物相。四食饵植物复育1开发期间先行采集或移植食饵植物场区内已知动物之食饵植物,可能因工程扰动而消减,进而造成生物迁移或死亡。因此,在工程扰动前应先采集或移植食饵植物,并配合于非扰动区复育,以使原有动物得以存活或引诱至此。2营运期间分区种植食饵植物营运期间依掩埋完成之进度逐渐将食饵植物由育苗区移出定植,并依其引诱之生物适当分区栽植。食饵植物亦可作为物种迁移之工具,依掩埋区开发时程逐步移植食饵植物,可将依附其生存之物种逐渐迁移出扰动区域内。本篇文章来源于环卫科技网(WWWCNHWNET)原文链接HTTP/WWWCNHWNET/HTML/26/201003/13985_3HTML五生物走廊1开发期间设置多处临时生物走廊供原栖生物迁移场区开发时,由于工程需要必须将场区与区外予以区隔(如道路、排水沟等),造成某些生物之领域分割或缩减。因此于工程进行时,便针对场区内既有之生物,设置多处临时生物走廊,使工程扰动时受惊吓的动物得以安全迁移,并对于其领域缩减之影响减少。排水工程之渠道,建构为水域、水岸昆虫动物的移动路径,结合水岸植物复育及水底土壤生物的保存。排水工程完成后,应维持水质不受掩埋物污染,如此将可建构为水域生物走廊。维护道路与路旁绿带,亦可利用路下设置涵管,涵管二侧设置集水洼地,以利动物之迁移,减少部份动物因行动迟缓于行经道路时遭车辆碾压。生物走廊亦将结合水环境、树冠植被群落等一并规划考虑,以发挥最佳效果。2营运期间营运期间依完成地形及预估动物可能行经之路线,保留部份开发时期之生物走廊,作为永久性之生物通道。三、复育原则与开发工程的结合基于上述复育原则,场区开发工程进行时,将以下列步骤逐渐进行原地生态与复育生态之转移一在场区必须先行施作之主要工程项目处,如土堤、排水、道路、表土暂存区等,其施工扰动范围内之物种及食饵植物等先加以调查及采集,移至较晚开挖或不需扰动之地区,另外,在区内亦可另觅适当之替代栖地暂存采集之物种。(如图591)二主要工程进行时,将扰动区之表土依照原地状况分为乔木区与一般区挖掘至指定之表土暂存区保留,并依生物走廊之设计配置临时生物走廊,在扰动时将部份动物诱离至其它区位。(如图592)其中,在掩埋场主要工程项目中,将具有生态考虑下的对应施工方式及设计,分别叙述如下1整地工程整地工程为掩埋场工程中之最主要项目,其影响原地生态之程度最大。在生态工法之配合中,要求整地工程达到表土保存及分期分区开发之要求。整地时,在开挖区内,由上节表土保存之概念将一公尺深之表土挖掘至暂存区分区存放,以做为主要工程设施完成后之覆土来源。另外,当工程进行时,若遇见动物行经扰动之区域,亦可主动诱引或捕捉至不受扰动之区域野放。2道路工程掩埋场区内之施工道路及维护道路将直接造成生物领域的切割,因此于道路工程中,设置临时或永久之生物走廊,可供区内动物迁移时穿越。生物走廊可依工程进行时程采用涵管方式,或道路两侧树冠相接之行道树,分别作为现地爬行、昆虫、两栖、哺乳类通行之通道。图5933排水工程掩埋场设置之后,原有溪谷排水系统将由环场截水路取代其功能。由于地形坡度的限制,自土堤跌水陡槽以上,鱼类之栖地复育将受限无法发展,故仅能考虑各式水生昆虫为主之环境回复。排水工程将配合水流特性运用砌石块或造形模板,以提供较易附着或可供栖息之环境,以呈现较为自然美观之溪流景观。土堤以下之溪流整治部份,除了配合水量及流速的功能外,将针对可能的鱼类例如溪哥、马口鱼、川虾虎等需求,规划设计鱼道及可供栖息躲藏之孔隙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