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后旗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发展规划.doc_第1页
乌拉特后旗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发展规划.doc_第2页
乌拉特后旗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发展规划.doc_第3页
乌拉特后旗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发展规划.doc_第4页
乌拉特后旗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发展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乌拉特后旗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发展规划范文大全乌拉特后旗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摘要文章通过介绍乌拉特后旗的生态环境现状、反映了该旗脆弱的生态环境,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较为合理的提出了恢复其生态系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对策。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乌拉特后旗地处高平原区,地类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全旗年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水土流失和风蚀几乎遍及全旗,自然灾害频繁。“十年有九旱、有雨水成灾、无风遍地沙、有风沙满天”,是乌拉特后旗生态环境恶化的真实写照。经过多年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达到根本性改变。目前的生态环境已严重危及到全旗人民及其后代子孙的生产、生活和生存,也严重危胁着边疆稳定和全国生态安全。居危思危,切实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从大局着想,后旗地处西北边陲,是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旗域生态环境不仅关系着旗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全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全旗数万民从脱贫致富的需要考虑,乌拉特后旗3镇7苏木48个嘎查村,大多数处于贫困状态,要想实现稳定脱贫进而富裕,关键要改变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从旗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生态建设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建设,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搞好生态建设与保护,才能从根本增强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才能使工业经济建设有足够的资源保障。从长远说,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能够增强旗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能够推进经济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就眼前讲,通过生态建设与保护,有利于开发新型产品和产业,进而成为旗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总之,我们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去辩证的看待生态建设与保护问题,唤醒全民生态意识进一步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自觉的投身到生态建设与保护之中。1、森林资源现状乌拉特后旗地处巴彦淖尔盟西北部,地域辽阔,地类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平均海拔13001500米左右,属干旱荒漠草原,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全旗荒漠化和沙化严重,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一)土地利用现状总土地面积25万平方公里,占巴盟总土地面积的38。其中高平原区2879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78,山地丘陵区721万亩,占19,山前套区75万亩,占3。全旗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335万亩,其中有林地14万亩,灌木林地183万亩,疏林地004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89万亩,宜林地1147万亩,全旗森林覆被率为51。现有耕地7万亩,全部为沙质耕地,占总面积的02,人均占有耕地27亩。草场239557万亩,其它用地2999万亩。其中沙化土地总面积1627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4,其中可治理面积1200万亩。(二)水资源及利用现状全旗平均水资源总量2129733万立方米,其中地表年径流5427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598003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资源891039万立方米。境内地表水分为两大水系,分水岭南面是以黄河侵蚀基准面的外流水系,主要有13条河沟,大部分为间歇河,水量小;分水岭以北是内陆水系,是南北流向,最终流向蒙古境内和旗境内的戈壁、沙漠地区,内流河水量都很小,常常见不到地表径流。地下水主要以大气降水入渗,渠道渗漏、灌溉入渗以及山前侧渗为主。(三)牧业资源现状全旗现有存栏大小畜64万头(只),其中大畜5000峰,小畜635只。1999年测算,乌拉特后旗草场的适宜载畜量为2864万绵羊单位,但实际载畜量则为65万头(只),超出正常载畜量37万头(只)。2003年测算,乌拉特后旗草场的适宜载畜量为3221万绵羊单位,适宜载畜量88亩/只。年畜牧业产值为84851万元,年商品率为28。(四)社会经济状况全旗总人口48978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3667人,占总人口的279;汉族人口34815人,占总人口的7108;其它各少数民族496人,占总人口的101。全旗共有城镇人口424871人,占总人口的508;乡村人口24107人,占总人口的492;城乡人口比例为5149其中农牧民5210户,20794人,占总人口的425。贫困人口4379人。全旗现辖10个苏木镇、48个嘎查村,114个自然村,旗政府所在地赛乌素镇,现正在搬迁至巴音宝力格镇。2003年,全旗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62亿元,同比增长167。农牧业总产值128265万元,农牧民人民人均收入1578元,元,贫困人口收入1090元。二、生态治理及现状(一)生态建设治理现状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乌拉特后旗旗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以“改善生态”为首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实施“生态立旗”战略,力争通过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乌拉特后旗旗委、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根据乌拉特后旗林业和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分布特点,确立了“建设山前一条线,保护山后一大片”的战略布局,坚持以“封育保护为主,封造飞并举”的林业建设方针,重点防治荒漠化和沙化,“保、封、退、治、禁、移”六管齐下,通过走“大封禁、小治理”的路子,特别是1999年以来,乌拉特后旗先后启动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京津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林业生态债券、梭梭林鼠害防治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通过林业生态建设区禁牧、苁蓉禁挖、天然林禁伐、野生动物禁猎、实施生态移民、实行分类经营、建立采种基地、开展鼠害防治、人工麦草压沙障、营造梭梭林、人工嫁接肉苁蓉和恢复林业局行政职能等强有力的措施,使乌拉特后旗林业事业突飞猛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99年2003年,乌拉特后旗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60万亩,占计划任务的210,其中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万亩),飞机播种造林24万亩,封沙育林130万亩。义务植树134万株,四旁植树39万亩,新育苗1020亩,造林成活率稳定在80以上。到2003年底,全旗森林资源面积达到188万亩,是1995年前的2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1。活方木蓄积达到了66万立方米。完成梭梭林鼠害防治面积105万亩,建立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通过几年的建设,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天然林单位生产力、承载力及抗御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许多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牧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使生态环境短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累计保存人工种草面积35万亩,改良草地面积65万亩,围栏草场150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8万亩。(二)生态环境现状全旗沙漠化土地面积1627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4。其中固定沙地1198万亩,半固定沙地7297万亩,流动沙丘4538万亩,戈壁3181万亩,重盐碱地56万亩。(数据为1995年的)。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466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3,非沙漠化土地面积1582万亩。近年来,风沙和沙尘暴给本旗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大风卷挟表土,毁坏草场,给羊、驼正常繁殖也带来危害,风害时牲畜繁殖率较正常年份偏低713,牲畜死亡率偏高20以上,大风亦给山前农区带来灾害。1988年2004年的17年间,全旗大风总天数1663天,平均年大风天数为104天;17年来,沙尘暴共发生197次,平均年沙尘暴数为123次。特别是1999年至2003年的5年间,大风总数竟达561天,平均年大风天数1125天,沙尘暴总次数达66次,平均年沙尘暴数为152次。从1991年到2002年间8年发生旱灾,共死亡牲畜79267头(只)。全旗有24万平方公里土地发生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中风蚀面积22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2,水力侵蚀02万平方公里。年流失土壤总量120万吨;河床、湖床泥沙淤积,造成上游河床摆动,下游河床抬高,给防洪增加了难度;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002万平方公里全旗3650万亩草场全部退化,其中重度退化的达70,退化草场就有2805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768,其中中度退化960万亩,重度退化面积345万亩,植被退化严重,大风天气逐年曾多,灾害频繁,十年九旱。对畜牧业经济发展和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二、当前生态建设与保护呈现的新特点第一,人、畜、草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乌拉特后旗人口逐年增加,由70年代不足2万人增至现在的53万人,由于人口的增加,为实现个体短期利益,盲目追求数量经济,促使牲畜头数由建国前不足10万头(只)发展到现在的57万头(只),曾有一度突破370万头(只)。人畜增多,对草场破坏程度逐年加重,草场载畜量逐年降低,超载过牧随之显现。目前,全旗2513万亩天然草场载畜量仅为183万头(只),科学地讲,现在的畜牧业依旧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由此造成人、畜、草比例严重失衡而且日趋尖锐。第二,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难度逐年增大。由于草原生态系统长期遭到破坏,引发的自然灾害也逐年增多、加重。十年九旱,沙尘暴频繁,再加上人为破坏没有得到有效制止,致使本身就沙化、退化严重的草原变更是颓废荒芜。天然野生防沙抗旱植物逐年减少,由过去200多种降至80余种,梭俊林面积也由125万亩缩减为90万亩,森林覆盖度仅26,而且日前的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退化速度。恶劣生态所产生的危害后果逐年加重,给生态建设带来极大困难,可见,生态建设已刻不容缓。第三,科技引入不足,对生态建设的贡献率低。近年来,乌拉特后旗虽然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治理的效率还远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中投入的科技力量不足,仍处于低水平建设,造成一处治理,多处退化,点上营造,面上损坏,重建设轻管理,治理质量不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比较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四,生态建设缺乏经济效益,群众的建设热情低,积极性不高,生态建设与保护本身就是一项微效工程,农牧民的眼前利益一时不能实现,再加上对工程建设经费管理不严,存在着随意截留、挪用,坐支现象,甚至搞一些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导致与生态建设相配套的措施难以启动实施,广大农牧民的利益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严重挫伤了投身建设的积极性,使得生态建设的各项工程项目一时难以奏效。1、天然梭梭林资源急剧退化、日趋枯竭后旗的天然梭梭林是我国梭梭分布的东界。据50年代未巴盟治沙站调查资料显示,后旗境内梭梭林面积约180多万亩,到70年代初调查时,梭梭林面积降为125万亩,十年间少了55万亩,到2001年调查,则只有70多万亩,其分布范围向北退缩了近70公里。天然梭梭林的退化,减弱了其本身具有的固沙防护作用,加剧了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的沙化和退化,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2、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草场严重退化沙化据最新遥感调查资料,全旗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333万公顷,占全旗总土面积的95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88万公顷,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01,主要分布在旗境南部狼山山地,风蚀面积2145万公顷,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199。风蚀沙化区域几乎遍及全旗。遥感资料还显示,乌力吉苏木以北沙漠面积比1974年扩大了36,草场退化、沙化速度已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草场退化、沙化的日趋严重,致使全旗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可利用草场面积缩小,制约了农牧民的生产发展和脱贫致富步伐。3、植被的退化,导致沙尘暴加剧由于后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引起沙尘暴的风向主要是西北风,随着植被的退化,地表裸露加剧,每当大风来临,滚滚沙尘源源不断地向东南方向流去,虽无确切数据,但是输沙量十分巨大。沙尘暴危害十分世大,每年春季,由于沙暴频繁发生,给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及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影响和破坏,而且对处于下风地区的京津地区及华北中西部地区的危害也是十分巨大的。4、降水量减少,自然灾害频繁自七十年代起,气候干燥逐年加剧,降雨稀少,近些年来,通过人工增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局部的地区旱情仍十分严重,有8955万亩草场连续4年没有返青,草根枯死,草场沙化。由于干旱,使得干热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加剧,严重地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制约了全旗的经济发展。三、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基本思路生态建设与保护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和实践证明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防治并重,治用结合,综合治理,兼顾全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办事,才能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路子。(一)适度收缩,系统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生态移民是减少人畜、休养生息的重要举措,也是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实施生态移民不仅有利于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也有利于加快草原生态恢复,改变传统畜牧业的单一生产格局。因此,要按照自觉自愿的原则,采取集中移民和插花移民相结合的办法,对水资源严重缺乏,生存环境极度度恶化的地区人口,有计划地向资源富集地转移,减少人口对草原的利用强度,使植被得以有效恢复。同时,将财力、物力集中投向富集区,以种养业和林草业为突破口进行产业开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迁入户的就业渠道,使之移得出、有生路、稳得住、能致富。(二)进退相依,认真实施退牧休牧还林还草战略破除唯畜是牧的传统意识,妥善解决好“退”与“还”的问题。“退”是必须趋势,“还”是“退”的目的,要因地制宜,科学规范,根据不同的土质条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选择适宜栽培的植物品种,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尤其推广肉苁蓉等野生经济作物的人工栽培技术,确保退下来的真正种得起,绿得快,有成效,杜绝退而不还。当植被恢复,生态稳定到一定程度,就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使“防沙、治沙”与“用沙、吃沙”有机结合,形成新型沙地产业。(三)真抓实干,搞好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关键在于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沙源治理工程”、“天保工程”和“防护林体系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目的就是要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由于乌拉特后旗处于全国生态环境治理格局中的重点源头地位,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认真组织,科学规划,制定严密的相关措施,保证各项工程顺利实施,使林业建设全面引入现代林业轨道,进而形成天然绿色生态屏障。(四)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化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全民义务植树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改造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充分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乌拉特后旗要以城镇边缘环境绿化工程为重点,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同时采取有效方式鼓励上山植树种草。目前,全民义务植树种草的尽责率不高,而且思想上有畏难下滑趋势,因此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民众的生态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进而形成强大的推动力量,掀起生态建设活动新高潮。(五)依靠科技,提高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的机结合和有效实施,是恢复生态和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效途径。因此,要树立“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意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综合治理水平。牧区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和划区轮牧的办法,提高养畜质量和生产效益,进而缓减草畜矛盾。农区要逐步引导农民树立“立草为业”观念,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使农业生产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结构转变,逐步建立以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农牧业兼顾的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农业生态系统。同时要严格制定和执行农田保护和水土保持制度,确保耕地合理开发利用,防止再度破坏生态平衡。(六)健全法制,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法制建设,是实现山川秀美目标的保障,森林法、草原法、防沙治沙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是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依据。政府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依法制止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切实发挥依法兴草,依法护林,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态建设工程管理办法,强化法制监督,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和建设质量。(七)严格工程质量管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实行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项目投资、按标准验收的工程管理办法。为使工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我们结合本地实际,相应地制定了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了工程管理。并建立了行政、技术双线承包责任制,把责任与技术一级一级落实到人头、地块。同时严格执行检查验收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工程质量,自九三年以来封育工程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生态建设与保护功在当代,惠泽千秋,实现旗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这个重要的依托和保障。(八)坚持“质为先”,整体规划,分类经营,努力提高造封飞质量。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在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中,根据各大工程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的选择布局,按照全盟“四区五线”的布局,划分北部边境一线封沙育林区,沿山套区防护林带及经济林建设区,北部高平原治沙造林区,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造林区和西北部荒漠飞播造林治沙区等五大区域,科学地实施分类经营,分类指导。二是在造林树种选择上,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在造林方式上,以封育保护为主,宜封则封,宜飞则飞,封飞造结合;在苗条选用上,严把造林苗木质量关,使用当地培育的良种壮苗造林,避免了远距离调运苗木,严把运输、冬贮、浇水、抚育、栽植和管护“六关”,提高了造林成活率。三是完善制度,推行工程项目管理。坚持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项目考核,按标准验收,不虚报数字,不弄虚作假,并积极推行了工程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资金报帐制等管理办法,对重点工程的籽种、材料和施工全部实行了招投标,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利用率。建立和完善科技人员承包奖罚制度,推广适用造林模式,严格统计上报和造林质量事故责任追究,通过规范化管理,有效地提高造林“两率”和封飞质量,真正体现“质为先”。(九)坚持“严管林”,打防结合、封禁并举,注重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积极转变观念,纠正长期把人工林放在主要地位,把天然林保护放在从属地位的错误思想。确定“三大保护重点”。即重点保护边境一线以梭梭林为主的珍稀天然林资源;重点保护北部以蒙古野驴、黄羊为主的珍稀野生动物资源;重点保护沿山一线以杨柳为主的人工林资源。一是齐抓共管,建立护林网络。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为契机,建立以苏木镇管护为主体,林工站为依托,天保护林员为基础的管护网。二是山前套区、山后封育区、保护区的核心区等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地区实行禁牧。三是配备防扑火的专用设备和装备,加强森林防火的宣传,提高全社会森林防火意识,加大重点林区检查巡护,主动出击,有效地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十)坚持“慎用钱”,专款专用,努力提高工程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严”字当头,各部门采取严格的措施,严格规范资金管理,从资金预算、拔付使用、资金决算等各个环节,要求各部门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按制度办事,确保了国家的每一笔投资都真正用在刀刃上。二是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工程建设资金管理使用规定,对林业工程资金全部实行“三专一封闭”制度,开设专户、建立了专帐、设置专人,资金封闭运行,单独建帐,单独核算。三是建立健全项目责任制,严格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四是加大监管力度,组织纪委、监察、审计和财政等部门经常性地开展资金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五是坚持林业建设资金按时足额到位。旗委、政府对林业建设资金做到了“三不”即不截留、不挤占、不挪用,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率,财政等部门对资金坚持按项目监督,按进度拨款,没有因资金问题而影响工程的实施。(一)加强生态建设,加快林业发展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遵循现代林业的发展规律,从乌拉特后旗实际出发,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中心,以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可持续发展和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加快林业发展,加快乌拉特后旗生态建设步伐,实现乌拉特后旗林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严格保护和大力培养,全旗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到2015年,全旗生态环境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改观,林业产业实力增强。(二)坚持以“改善生态”为基础,强化责任制度。继续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民搞绿化、全社会办林业,调动一切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加快林业发展要实行旗政府负总责,建立各苏木镇政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部门绿化责任制,把旗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林业局局长作为主要责任人,真正把加强生态建设和发展林业作为考核各苏木镇政府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全面强化他们的政法意识和行政责任,并以防沙治沙法颁布为契机,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坚决遏制破坏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行为。(三)坚持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去年,国家林业局突出布局调整,系统整合了六大工程。因此,后旗林业要想大发展,必须坚持启动实施大工程,坚持走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之路。要以实施“天保”、“三北”、自然保护区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基础,建立起乔、灌、草搭配,点、线、面协调,网、带、片结合的生态建设框架,力争使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四)坚持政府扶持和物质利益相结合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社会公益事业,单靠政府扶持难以实现,要加大投入,确保资金足额到位,实行生态效应补偿制度,降低林业税费,减轻林农负担,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造谁有”等政策,鼓励个体和私营企业投身林业建设。(五)实施科技兴林战略要加强林业科技的研究和试验,在抗旱、保水和增效上下功夫,立足长远,推广应用林业技术,重点要在困难立地条件造林,病虫鼠害防治、防沙治沙技术和苁蓉接种技术等方面开展的科学研究和试验,特别要尽快研究苁蓉接种技术,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果,在全旗推广应用,力争通过人工种植苁蓉,改变牧民靠天养畜的局面,走上培育苁蓉致富之路。(六)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即把现有的五大林种划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两大类。商品林要放开放活,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改变林业效益见效周期长的局面,农牧民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获得短期效益。商品林的建设以人工造林为主,实行集约经营,不断提高建设效益。公益林要管住管死,不允许随意采伐,以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农牧民可享受国家每年下拔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公益林的建设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封则封的原则,以保护和恢复为重点,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为目标。同时,坚持把森林分类经营同调整农村牧区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相结合,努力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七)坚持依法治林,以法兴林,保护好森林资源一是进一步加强林业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加快生态建设,发展林业和保护森林资源的各种办法、决定,制定地方性的配套规章,增强可操作性,保证上级的各类林业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二是进一步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查处力度,森林公安要经常开展一些有声势的专项严打斗争活动,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和氛围。三是进一步巩固建立和稳定基层林工站、林政站、森林公安等执法队伍,充分发挥好他们在保护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查处案件中的重要作用。(八)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加强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自然保护的品种和面积,重点建立乌力吉北山羊自然保护区、乌拉特绵刺沙冬青自然保护区和呼鲁盖山蒙古扁桃、园叶木蓼岩羊自然保护区,使全旗保护区面积达到500万亩左右,占全旗总面积的10以上。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必将带动全旗及周边地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成为周边地区维护生态环境,恢复增加植被,发展经济的模式和示范。(九)发展林业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后旗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在努力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要重点发展林业产业。一是要依靠梭梭林和苁蓉资源,建立梭梭和苁蓉采种基地,大力营造人工梭梭林,开展人工接种肉苁蓉,发展苁蓉产业。二是加强天然梭梭、冬青、霸王、蒙古扁桃等珍稀荒漠树种的采种工作,开展荒漠树种的繁育工作,把后旗建成全盟荒漠树种繁育基地。三是加强林业产业的深加工,逐步建立林工贸一体化的科学经营体制,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十)加大梭梭林围栏封育力度和管护力度一是对梭梭林和草牧场进行围封,以防止牲畜过度啃食,从而使植被得以恢复。二是加强对梭梭林和其他野生植被的管理,坚决杜绝乱樵滥采,乱挖滥猎的现象发生。以林业公安为主力军积极争取各苏木镇和农牧民的大力支持,依照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违法者给予处罚,保护好现有的梭梭林资源。(十一)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六十年代的初期,为解决牧区牲畜饲草料的问题,从内地迁入大批农民,开发饲料地。但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条件的恶化,加剧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从事种植的牧民人均年纯收入400元左右,已成为贫困户。根本无法生活,只有通过移民开发,将部分牧民迁出去,即可解决这部分牧民的生计问题,又可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从根本上有效控制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山前灌溉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连片开发一部分土地,将这部分牧民迁移出去,异地脱贫致富。(十二)加强草原管理,实行以草定畜,轮封轮牧要改变过去那种滥垦草原,超载放牧,用草不养草的状况。要组织科技人员对全旗的草场进行普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