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研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_第1页
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研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_第2页
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研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_第3页
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研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_第4页
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研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研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DETAILEDPLANFORRESEARCHDEVELOPMENTDISTRICTOFSONGSHANLAKESCITECHINDUSTRYPARK,DONGGUAN说明书图集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研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目录前言1项目背景分析2现状概况分析3功能目标定位4规划理念与技术路线5规划总则6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7道路交通规划8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引导9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10配套设施规划11总平面布置12竖向规划13市政工程规划14分期建设规划与实施建议15投资估算分析前言为了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把松山湖建设成为东莞科技中心”和松山湖新一轮的发展切入点就在“发展科技”的指示精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9月对松山湖研发区进行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咨询邀标工作,评审会后,确定了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与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共同合作完成下一步研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我项目组重新对规划用地进行现场踏勘、方案比较等方面工作,在结合松山湖意见的基础上综合东南院与东莞院两方案各自的优点,形成了修改方案,于2005年11月23日向管委会领导汇报并得到认同,再根据会议具体意见对方案进行了调整、深化,并多次与松山湖规划建设局有关领导互相交流,形成确认方案。由于松山湖管委会相关领导对研发区发展思路有调整,项目组于2006年1月结合管委会意见形成了本次调整方案并得到管委会认同。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松山湖管委会、松山湖规划建设局相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1项目背景分析松山湖在东莞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松山湖是东莞“三为一体”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莞新城,是东莞的科技经济中心,是东莞产业结构升级的龙头,是东莞产业支援服务业中心,是东莞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载体。松山湖的发展目标是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研发、教育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努力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集聚中心、研发服务中心和人才教育中心。市委、市政府根据新阶段的新要求,审时度势,决定在全市实施“科技东莞”、“商贸东莞”、“平安东莞”、“创业东莞”四项工程,以此为抓手和动力,深入推进“一城三创五争先”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的实施,提出了“加快把松山湖建设成为东莞科技中心”和松山湖新一轮的发展切入点就在“发展科技”。松山湖管委会提出对研发区进行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咨询后委托了研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旨在通过对现状生产力促进基地和研发区资源的整合,围绕研发功能的配套和延伸,为研发区的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研发企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2现状概况分析21园区现状经过近四年高效和高标准的建设,松山湖新城已经实现新城生态环境、新城市文化和现代新城目标的良好基础。目前园区主要道路及市政配套设施已基本建成,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已经和即将竣工,东莞理工学院和广东医学院两所大学已经开学,北部工业城已经有13家即将投产,留学生创业园已经有30多家研发企业进驻。同时,独具特色松山湖滨湖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控制,滨湖景区已形成良好的风貌,松山湖品牌已经初步建立。21规划区现状研发区用地位于园区中心区内,北至新城大道,东邻莞深高速公路,南至沁园路,西侧北部至红棉路,西侧南部与生产力促进基地相邻。总用地面积约6881公顷。基地处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的门户区域,周边已形成良好的形象。西侧红棉路与北侧新城大道为重要的形象交通道路并已建成;红棉路西侧为中心公园;紧邻西侧南部为陆续建成的生产力基地、五星级酒店和管理中心;南面通过沁园路为松山湖主湖区;东南角处为在建的酒店宿舍。基地地形呈典型的浅丘陵地形,地形起伏变化较多,但相对高差变化不大,基地现状高程主要在27米47米范围内变化,坡度均小于20,其中坡度小于10地形占规划用地7324。因此,基地范围内用地均适合于城市建设开发,但建设必须是有条件的建设,生态开发建设。规划范围内有一现状为菜地的河沟穿越,具有良好的景观价值,对研发区后期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园区早期启动建设的新竹路已施工完成。3功能目标定位松山湖研发区是“科技东莞”的集中体现,是松山湖“研发服务中心、人才教育中心、企业总部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完善高效的科技成果孵化体系,增强松山湖对科技企业和科技资源的“引进、培育、整合”功能,加快建设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内容。4规划理念与技术路线41规划理念通过对松山湖研发区特有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的认识及借鉴国内外同类型较发达地区经验,本次规划提出了四大规划理念“花园中工作和生活”的理念世界上成功的高技术园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在“花园中工作和生活”的理想。对于研发区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我们也努力实现这种追求,力求使现代企业研发总部决策营造一个独立的、生态的、互动的、信息化的良好环境。复合规划理念设计师的责任不是画漂亮的的图纸,设计师应创造一个“便于人们工作及生活、休闲的有活力的空间”园区除了研发办公空间外,应复合居住中心、商业中心、科技服务中心、金融中心、资讯中心、体育文化设施等。适宜的开发强度结合松山湖特殊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周边建成区的开发特点,规划推敲出了适宜的开发强度,以求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环境催生建筑”的理念什么样的环境“长出”什么样的建筑,当一座房子落在山坡上,首先研究的是脚,而不是脸,当原由的一片树林生长在这里,首先研究的是先生的树木,而不是后生的建筑,这样才能使建筑成为自然之果、生命之实。42技术路线路线一功能定位研究研究实施“科技东莞”的特点和要求,同时借鉴同类发达地区的开发建设经验,结合松山湖现状发展条件,进一步落实松山湖研发区具体的发展目标及基本功能定位。路线二空间结构研究研究松山湖以生物制药类、电子类、机械精密制造三大产业的产业特点、类型,确定基本的功能结构,合理安排各种研发办公区,提出适宜的物质空间发展功能模式。路线三交通结构研究针对研发区的交通方式、特点进行研发区的整体交通组织研究。路线四景观结构研究针对松山湖中心研发区整体空间环境及规划范围特殊的地形地貌,提出规划区特有的景观结构体系。路线五分期建设研究主要针对实施过程中的建设需要、城市的后期经营管理,规划必须予以的空间和建设时序的弹性及基本保障。5规划总则51规划依据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4)中国。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5)松山湖市政详细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6)松山湖中心区及中部地区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7)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东莞市城建规划局)7)松山湖管委会的规划建设思路8)其他相关法规、规范及资料52规划原则1)特色化、个性化、生态化并重的“三化”原则。2)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环境景观价值“三值”原则。3)保护原有地形、原有植被、原有水系“三原”原则。4)有利于分期建设实施、有利于空间形态的形成、有利于办公生活的组织“三利的原则。53规划区发展规模531用地规模研发区总用地面积为6881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347万平方米,容积率086,建筑密度2157,平均层数层4532人口规模研发区人口主要为在区内就业的研发办公人员。根据相关地区经验值及东莞调查数据研发办公区取1525平方米/人计算,区内总研发办公用地为3904公顷,总建筑面积为得到总就业人口为1100018000人,根据松山湖定位目标,规划最终取区内总人口为15000人(不含现状生产力促进基地就业人口数量)。6规划结构与用地布局61规划结构规划考虑研发区与现状的生产力促进基地组成的“研发服务区”看作为大地机体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中的一个活细胞一个可持续的环境滋育着一个创新的系统,一个生命的网络体系。因此,规划结合了生产力促进基地、外围道路以及场地本身沟谷和小山丘等多种因素,形成“一河两岸,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一河”规划将东西向穿越基地中部的河谷整治为自然景观水体为主的滨水景观控制区,为规划区空间结构主轴线。“两岸”以河谷为界线形成了南北两岸区域,南岸主要为现状的生产力促进基地的延伸,为研发区近期建设的重点之一;北岸主要为各主题的研发办公区,包括企业孵化器、集成创新研究院、总部基地等等。结合现状的生产力促进基地使整个研发服务区形成了“办公休闲办公”的结构关系。“多组团”南北两岸区域分别安排各种功能组团,每个组团有以不同类型的研发办公组成各个不同主题的功能组团,包括了企业孵化器、集成创新研究院、总部基地等等。62用地布局研发区规划用地功能相对简单,主要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高新科技产业用地,本次规划的主要内容是落实科研办公用地基础上,对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做出具体的安排。研发区规划用地平衡表序号用地代码用地名称面积(万)比例()1M1研发用地390456742U市政设施用地0350513E水域96614044G公共绿地653949道路绿化用地5087385S1道路用地81511846总用地6881100007道路交通规划71规划原则1、充分结合地形地貌2、合理划分各功能组团,形成便捷、高效、顺畅的交通网络体系3、有利于南北两岸之间的联系4、强调区内步行交通系统性72路网结构研发区通过区内主干道、次干道形成了较自由的方格网状关系,再通过新竹路、科技路与外部形成4个主要出入口,其中新城大道北出入口以货运交通为主。轨道交通线路经过研发区中部穿过,但轨道线路在松山湖全线地下,对轨道通道暂无控制要求,因此对研发区建设影响不大73道路断面设计考虑研发区交通结构的特性及结合现状生产力促进基地的道路红线断面形式,规划区内道路主要以15M宽为主,断面形式如右图。74步行系统鉴于研发区发展思路的调整,早期规划所提出的“步行自行车”健康上班的概念已不存在,现区内主要步行系统为围绕沟谷滨水景观控制区形成的休闲、娱乐步行系统,强调了原生产力促进基地步行轴线的延伸外,同时增强了各组团之间与滨水景观区的联系。75停车设施规划区内停车设施主要为地面停车场,结合周边绿化,形成生态停车场。停车方式主要以地块配建停车场为主,配建标准须符合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相关要求。8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引导规划区景观结构是以“点”、“线”、“面”等要素组成的整体结构关系,其中包括“滨水景观控制区、入口景观区、生态景观轴、主要步行景观轴、主要人工景观控制界面、主要景观节点、主要视线通廊”等。“滨水景观控制区”规划考虑将现状的沟谷整治为滨水景观水体的景观区域,为规划区主要景观控制区。“入口景观区”区内出入口有4处,其中2处为主要入口区,分别为东、西入口区,入口区为研发区门户地带,标志性、形象性的地方,规划考虑入口节点主要以自然景观元素为主,配以适当人工手法,以取得松山湖整体的自然生态效果。“生态景观轴”科技路景观轴线,为“北岸”办公区的主要的景观轴线,蜿蜒曲折与自然生态环境中,表现了强烈的生态景观的特点。“主要步行景观轴”主要以步行尺度为准则的景观轴线,其中最重要的是片区步行空间景观轴,从南到北贯穿了生产力促进基地、滨水景观区及北岸研发办公区。“主要人工景观控制界面”主要为“北岸”办公区沿新城大道、新竹路侧形成的人工建筑韵律景观控制界面。“主要景观节点”主要景观节点包括各功能组团的中心绿地及区内视线的聚焦点。“主要视线通廊”规划区主要控制了2条视线通廊。分别为生态景观灯塔与入口区节点以及生态景观灯塔与生产力促进大厦形成的视线关系。9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研发区的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设计应符合研发区的特点,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并满足研发区办公人员的需要。所以本次规划的绿化与水系景观系统必须具有品质与特征,应该是能触动灵感,适于思考与交流合作的,充满美感的,时尚的和轻松休闲的环境,因此,在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中,根本任务是要找到充分满足高科技研发环境所需要的景观关系与场所品质,建成属于研发区的景观环境,并与生产力促进基地的绿地系统产生联系,使园区内每个人,每栋建筑都能最大限度地、平等地共享自然。91绿地系统规划山体是整个景观的背景和依托。规划区为浅丘陵地形,山体保存较完好,规划尊重与保护山体植被的原始面貌,顺应原有的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多样性原则,只对局部空间进行适量改造,少挖山,少砍树,建筑依丘陵地形而建,营造建筑周边的小空间景观。在造景方面,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强调坡的高低起伏,所涉及到的休闲设施和景观均依地势高低错落布置,形成坡地景观效果。同时利用草坡的前后遮挡,在保留原有乔木(多为荔枝树)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和植物的多种生态习性,间式配以丰富乔灌木,以孤植、丛植、群植为主要种植形式,来营造研发区内适当生态的空间形态。广场道路布局避免对称景观小品,整个设计尽量让自然的因素在其中发挥主导因素。硬地及景观小品的出现只是间接的点缀,从而丰富整个景观的肌理。边界绿地采用开放生态的做法,在园区与外界城市道路间利用地形采用缓丘相接,大量本土植物种植,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景观,营造自然生态的城市绿化空间。92水系规划规划利用地块内现状的蜿蜒穿越的沟谷,构成10公顷范围为核心水面的中心水体景观,营造充满生态气息的水体景观。河岸线以曲折有致的自然曲线构成为主,南北向形成深远的水体空间。利用多样的河驳岸形式设计营造人性话的湿地景观氛围A草坡或卵石与水面相连的的自然驳岸B丛生的水生植物和耐湿乔灌木种植形成的自然生态驳岸C花岗岩砌筑的硬质驳岸D整齐有序的亲水木质步道和亲水台阶驳岸。滨水景观区是整个研发区的景观中心,通过滨水不同景观要素的有机协调组合,将建筑群体、环境、水体、驳岸、广场、亲水平台、绿化景观等多重内容有机组合,形成多变的城市复合环境空间景象。通过独特的服务设施建筑、桥、生态景观灯塔、旧有水渠改造的亲水平台等诸多元素,构成区域内部具有鲜明环境地标特点的认同系统。运动和休闲功能的体现则通过滨水区域内理清旧有杂乱场地,完善交通、绿化、安排运动场地,形成自然、亲切、舒展的开放空间环境,提升整体区块品位。10配套设施规划考虑研发区人口规模、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及基地周边功能区,规划配套设施为社区型服务设施,其中包括商业网点、超市、食堂、西餐厅、咖啡厅、酒吧、俱乐部、体育健身、医疗卫生设施等等,主要集中在综合服务楼及沟谷滨水景观控制区周边。同时为方便研发办公区各企业展示产品及进行各种商务活动,规划规划建议在西入口区设置公共服务建筑区(与研发用地兼容),主要包括商务服务中心、商务俱乐部、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科技服务中心、资讯中心等。11总平面布置111建筑布置原则1、尊重与保护现状地形地貌2、与生产力促进基地建筑形态的结合与延伸3、符合不同开发模式的要求(整体开发与独立开发)4、确定基本开发地块规模,保证地块划分出让的弹性5、有利于分期开发建设112空间布置主要形成基本单元围合小院落,组合灵活,地块中心。结合松山湖管委会的意见,基本单元地块以30亩(2HA)左右为一个基本地块,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成不同面积的地块。113整体开发强度结合松山湖特殊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周边建成区的开发特点,规划推敲出了适宜的开发强度。研发区用地面积为6881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347万平方米,容积率086,建筑密度2157,平均层数4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名称建筑占地面积(HA)建筑总面积(万)用地面积(HA)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平均层数A01地块098274452060217040280B01地块173623753083230055360B02地块067290329088203040430B03地块103410580070224045395B04地块120480591081203040400B05地块130586560105230040450C01地块081348343100236040430D01地块070336296110236035480全区8423347390408621574240012竖向规划研发区规划范围内整个场地南北向中间沟谷地带倾斜,针对松山湖的的规划总体目标及空间特征体现,规划中通过对现状场地的实地考察对生态景观价值较高的用地予以保留,在道路竖向的规划确定上结合现状的地形特点进行统一安排。竖向规划的原则保证研发区市政排水的合理性即雨水就近排放,土方工程的经济性,场地利用的空间景观性,强调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规划道路控制点标高主要依据现状道路控制标高及规划范围具体地形的变化情况确定,区内主要道路(科技路、集成路)走向均沿山谷底下,为场地最低处,考虑场排水等多方面因素,规划科技路与集成路交叉口标高从现状的3086米,控制为3600米,其他控制点标高均与现状变化不大。依据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8399)得,工业用地适宜坡度为大于02,小于10,所以本次竖向规划对场地控制点确定依据是能保证场地坡度小于10及场地整体的景观要求,使场地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同时控制整体景观效果。场地最高高程控制在430M,最低高程在新竹路中部为270M;规划建议沟谷景观水体整治谷底高程控制在220M,水面控制在255M。详见竖向规划图。(坐标体系采用珠区坐标体系,高程为国家85高程基准)同时,由于对场地未来的使用情况没具体明确,规划建议规划区的场地初平不宜整体完成,适分期进行,以免造成场地平整后的水土流失现象。13市政工程规划131给水工程规划1311规划依据1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则给水工程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6)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19973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1998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1312供水概况根据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则,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内用水将由东莞市中部供水工程及中西部供水工程统一解决,并由东北及西南部两个方向供清水至产业园,园内不设水厂。东北部供水水源取自东莞中部供水工程,其最大日供水量为224M3/D,供水压力为300公斤。西南部供水水源取自东莞中西部供水工程,其最大日供水量为96M3/D,供水压力为470公斤。研发区用水将由东莞市中部供水工程及中西部供水工程统一解决。现状给水管有红棉路两侧DN500给水管,沁园路DN600给水管。研发区供水由上述给水管引入。1313用水量预测用水量建筑面积进行计算,用水标准参照附近城市标准,并考虑本区的特点确定。用水量计算详见下表最高日用水量计算表一地块名称建筑面积(公顷)用水量标准(立方米/公顷日)用水量(立方米/日)A01地块274130356B01地块623130810B02地块290130377B03地块410130533B04地块480130624B05地块586130762C01地块348130452D01地块336130437未预见用水量上述之和的15653合计33475004同时采用不同用地性质用水指标进行复核,用水标准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并考虑本区的特点确定。用水量计算详见下表最高日用水量计算表二用地名称用地面积(公顷)用水标准(立方米/公顷)用水量(立方米/日)研发用地39041204685市政设施用地0353011道路用地81520163绿地116120232合计59155091综合上述两种计算,研发区最高日用水量取5050立方米/日,平均日用水量为3885立方米/日,日变化系数13。本规划区总人口为15万人,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821条,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为1次,一次灭火消防水量取15L/S。1314供水水质、水压供水水质应满足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的要求;室外给水管网采用低压供水方式,供水水压满足用户接管点服务水头28M的要求,当市政给水管网水压不能满足生活、消防要求时,各小区及公建应根据实际情况自设生活、消防水池及加压设备。1315供水管网区内给水管网采用生活、消防共用的给水系统,给水管管径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确定,时变化系数为14,并分别按最大转输时、消防时及最不利管段发生事故时三种情况进行校核。区内给水管规划由红棉路两侧DN500给水管、沁园路DN600给水管引入,沿规划道路东侧南侧人行道布置。区内给水管网环形布置,以保证供水安全性。为方便施工及减少破路,原则上道路宽度大于40米双侧布管。给水管沿线设置消火栓,消火栓的间距不应超过120米,保护半径不应超过150米。区内给水管敷设在人行道下时,覆土厚度不小于060米,在车行道下时,覆土厚度不小于070米。给水管网布置详见给水工程规划图。给水管管材建议采用球墨铸铁管或PE给水管。1316主要工程数量表主要工程数量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DN300给水管M9252DN200给水管M1249132雨水工程规划1321规划依据1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则给水工程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6)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053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1322规划原则区内雨水工程与防洪工程总体协调,全面规划,并结合实际分期实施。雨水采取就近排放的原则,尽快将雨水排入附近水体或城市雨水管,有利于减小管道埋深及管径。雨水管道坡度在满足规范要求下,尽量与道路纵向坡度一致。1323雨水量计算主要设计参数东莞市没有暴雨强度公式,规划采用与东莞市距离较近、降雨特点相似的广州市暴雨强度公式,即Q24241710533LGP/T1100668设计重现期(P)一般取1年,重要地区及低洼地区采用23年,地面积水时间取1020分钟。雨水管设计流量按下式计算QQF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Q设计暴雨强度(L/SHA)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平均径流系数一般取070,旧城区取080,集中绿地取015。1324雨水管网1)雨水管道布置本着就近和顺畅的排水原则,沿规划道路设置雨水管(渠),管道布置按照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要求,道路路幅宽度大于或等于5米时,采用双侧布置;米以下时采用单侧布置。管道布置应该综合其他专业管线统一考虑,优先布置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上。雨水管敷设在人行道下时,覆土厚度不小于060米,在车行道下时,覆土厚度不小于070米。雨水管网布置详见雨水工程规划图。2)管材、接口及管道基础处理管道材质管径小于DN800采用HDPE(高密度聚乙烯)排水管,管径大于DN800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过桥、过河采用钢管。基础处理原则管道埋深较浅时,软地基与路基结合处理;管道埋深较大时,应根据地质情况单独处理。1325防洪标准根据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本地区洪水特点为山洪,防洪标准为二十年一遇。松木山水库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并应按照水利局的要求进行达标加固。1326主要工程数量表主要工程数量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D400雨水管M4362D600雨水管M13453D800雨水管M7144D1000雨水管M399133污水工程规划1331现状概况规划范围内现状为山地、果园和菜地,村民的生活污水就地排入土地,对水体没有污染。雨水就近排入附近水体。1332规划依据1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则污水工程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62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第二组)(20032020)(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200311)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05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5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修订)2001版1333排水体制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新建城市、扩建新区、新开发区或旧城改造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规划区新建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1334规划污水量规划区内用水为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给,所以规划区污水基本为城市统一供水排出的污水量,参照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中的有关规定,考虑到规划区用地性质、面积大小和规划人口数量,并留有一定余地,污水量以供水量的90计。片区平均日用水量为3885立方米/日,则污水量为3497立方米/日。1335污水处理区内污水经污水管道系统收集后,进入中心区污水泵站,由泵站提升后进入工业大道污水主干管,最终进入松山湖北区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处理工艺为二级生物处理。1336污水管网及污水泵站1)污水管道布置根据污水汇水区域的划分及道路竖向情况,沿规划道路设置污水管,道路路幅小于50米时为单管敷设,50米以上为双管敷设。污水管敷设在人行道下时,覆土厚度不小于060米,在车行道下时,覆土厚度不小于070米。研发区污水干管沿科技路、集成路敷设,收集到的污水进入沿新竹路敷设的污水主干管,最终进入中心区污水提升泵站。污水管网布置详见污水工程规划图。2)管材、接口形式及管道基础处理管道材质管径小于DN800采用HDPE(高密度聚乙烯)排水管,管径大于DN800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过桥、过河采用钢管。基础处理原则管道埋深较浅时,软土基础与路基结合处理,管道埋深较大时,应根据地质情况单独进处理。3)污水泵站根据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则,同时根据场地竖向和污水管道埋深情况,需要设置一座污水提升泵站(中心区污水泵站)。中心区污水泵站位于研发区东南角,规模为7万立方米/日,占地1184平方米。1337主要工程数量表主要工程数量表134供电系统工程规划1341规划依据1)东莞市市域规划控制图则2)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划3)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远期道路照明10KV供电系统规划4)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所提供的规划资料5)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1342负荷预测根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和广电集团东莞供电分公司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次规划的用地功能及相关控制指标,以及规划区实际情况,参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采用分类建筑用电单位指标法及负荷密度法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对本规划区的用电负荷进行预测,计算详见下表。用电指标序号用地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公倾)建筑面积(万)KW/公顷W/需要系数预测负荷KWA0101研发用地136082/80080522A0102研发用地316190/800801213B0101研发用地343285/800801822B0102研发用地203168/800801078B0103研发用地207172/800801100B0201研发用地204180/800801149B0202研发用地125110/80080704B0301研发用地140098/80080627B0302研发用地230161/800801030B0303研发用地210147/80080941B0401研发用地202164/800801047B0402研发用地186151/80080964B0403研发用地203164/800801052B0501研发用地254267/800801707B0502研发用地306321/800802056C0101研发用地160160/800801024C0102研发用地183183/8008011711M1D0101研发用地296326/800802084U41污水处理用地012已完成施工图设计/4002U42垃圾处理用地023/500/1153E水域966/4G公共绿地653/10/65道路绿化用地508/5/255S1道路用地815/20/163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D300污水管M12592D400污水管M684合计688122062根据预测计算,规划区的预测负荷为22万KW。考虑负荷同时系数取08,则规划区的计算负荷为18万KW。1343电源规划根据负荷预测,本区远期约需4回10KV电源,根据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由本规划区外西面规划的1110KVA变电站提供。134410KV线路及电网规划为提高供电可靠性,规划区的10/04KV变配电所采用环网供电,根据地块负荷值及其分布组成环网,开环运行。在进行各地块总图的方案设计阶段,根据地块内的用电负荷分布、负荷等级,应同时确定10/04KV变配电所的数量、变压器容量及台数、10KV及04KV结线方案、选址、建筑面积等。10/04KV变配电所的选址应接近负荷中心、进出线方便,一般低压配电线路供电半径不超过250米。各地块内的变配电所由用地单位确定,并均设无功自动补偿,使功率因数达09以上。10KV配电线路的供电半径一般不超过5公里。规划区内10KV及以下的电力线路均采用铜芯电缆,在电力电缆沟内敷设。电缆沟应于道路同期规划、设计、施工,一般在道路东侧、南侧人行道(或绿化带)下建设。区内道路交叉路口及道路直线段200米左右需预留足够数量的横过管,横过管末端设电缆接线井。1345道路照明区内采用专用的箱式变电站为市政道路照明供电,地块内的小区道路照明由地块内的10/04KV变配电所供电。区内及区外周边,除了现状或已设计有箱式变电站,另规划新建2个箱式变电站。箱式变电站容量选择时应留足够裕量,以满足道路照明、装饰照明、广告、交通监控信号等用户的需要。箱式变电站的低压供电半径原则上不超过600米。路灯采用全夜、半夜灯方式,设手控和自控光控和时控,并可自行切换。道路照明线路埋深05米敷设。在灯杆和灯具选型时,要结合周围环境考虑,并满足照度和均匀度的要求。135通信系统工程规划1351规划设计依据1)东莞市市域规划控制图则2)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划3)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所提供的规划资料4)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1352用户预测结合本次规划的用地功能及相关控制指标,以及规划区实际情况,参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采用分类用地、单位建筑面积指标法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对规划区的固定电话用户进行预测,计算详见下表。市话指标序号用地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公倾)建筑面积(万)线/公顷线/预测用户线A0101研发用地136082/1/10082A0102研发用地316190/1/100190B0101研发用地343285/1/100285B0102研发用地203168/1/100168B0103研发用地207172/1/100172B0201研发用地204180/1/100180B0202研发用地125110/1/100110B0301研发用地140098/1/10098B0302研发用地230161/1/100161B0303研发用地210147/1/100147B0401研发用地202164/1/100164B0402研发用地186151/1/100151B0403研发用地203164/1/100164B0501研发用地254267/1/100267B0502研发用地306321/1/100321C0101研发用地160160/1/100160C0102研发用地183183/1/1001831M1D0101研发用地296326/1/100326U41污水处理用地012/80/102U42垃圾处理用地023/50/123E水域966/4G公共绿地653/道路绿化用地508/5S1道路用地815/10/82合计68813430根据预测计算,本区的总市话用户为035万线。1353局所规划1电信系统设施规划本规划区在佛子凹模块局(区外东南侧,现状已建)的服务范围内,区内不再规划新建电信模块局。2邮政系统设施规划本规划区外南侧约15公里处,已规划有1个邮政支局。规划区内,根据规划人口的分布,并考虑邮政服务人口及半径,另规划2个邮政所(每所建筑面积为300左右,可附建)。为方便区内从业人员用邮及更好地开展各项邮政新业务,在研发区的开发建设中,应考虑预留报刊亭、信报箱等邮政设施,并根据需要,在各企业内部设置邮政服务网点。3有线电视系统设施规划本规划区外南侧约15公里处,已规划有1个广播电视中心,可满足本区的有线电视需求。4其他设施规划考虑到电信光纤的接入、有线电视的放大和分配、宽带网的接入等等的需要,在进行各地块总图的方案设计阶段,结合建筑群的总体设计,用户分布,应同时预留足够建筑面积作为通信接入设备用房。不同类别的弱电设备房应独立设置,结合总图建筑群、小区道路的设计,合理选址,使其便于相关部门管理、进出线方便。1354管网规划规划新建的电信管道为公共信息传输管群,除传统电信业务需求外,还包含数据通信、移动通信、交通监控、有线电视、光纤中继、各种专用线路、综合网络等多种信息传输需求。各营运商应统一规划,配合道路施工同期建设,避免重复开挖,做到规划建设有序,竞争公正公平。结合路网规划,新建电信管道原则上布置在道路西侧、北侧人行道下,各管道之间应相互连通,使各光纤接入网机房间形成完善的电信网络传输体系,以满足规划区范围内各种信息业务(包括大量非话业务)的传输需求,电信管道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预有一定数量的裕量。电信管道采用PVC硬质塑料管,管径采用114,埋深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道路交叉口应预留足够数量过路管,并根据需要及相关规定预留足够数量的横过管。136燃气系统工程规划1361规划依据1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1998年版);2东莞市域燃气专项规划(20022015)(2003年);3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划4规划专业与相关专业部门提供的资料。1362气源规划1近期气源选择液化石油气来源广泛,可以从国内外进气。以液化石油气为气源,具有投资小,灵活机动,因此,选用液化石油气作为本区的近期气源,可由规划区外西南侧的规划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提供。2远期气源选择天然气是一种热值高、清洁无毒、储量丰富、使用安全的优质燃料,作为城市燃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根据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天然气利用规划,广东省把利用天然气列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建设规划,并在东莞市域内设有天然气门站。因此,规划使用天然气作为规划区的远期管道气气源,可由规划区外西南侧的规划高中压调压站提供。通过市政燃气中压管道至各地块,经过区域调压箱,送入用户管道。1363供气规模预测1燃气基础参数液化石油气液态时,低热值为4611MJ/KG,密度为557KG/M3(25);气态时,低热值为10838MJ/NM3,密度为2351KG/M3。天然气低热值为3967MJ/NM3,密度为0802KG/NM3。2居民耗热定额的确定根据某地级市科技产业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确定规划中远期,区内常住人口的耗热定额为2930MJ/人年。3气化率参照珠江三角洲其它同等城市的参数,考虑到本规划区的定位,规划远期管道天然气气化率为100。4气化人口本区规划的规划总人口为15万人。5用气量预测结合规划区的特点及用地功能定位,本区主要用户为居住人口、研发区生产用气。结合其它地区的燃气用气量预测,并根据本区的规划定位,研发区生产用气量的耗热定额取1600兆焦/公顷日;不可预见用气量按总用气量的5计算。根据规划人口、气化率和各类用户的用气比例,可计算出规划区远期的用气量。类别总耗热量(万兆焦/年)管道天然气用气量(立方米/日)管道天然气用气量(万立方米/年)规划人口生活用气43953035111研发区生产用气2280157557未预见气量74251219合计741751221876供气规模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计算出规划区供气规模为管道天然气全年平均日供气量为5122立方米/日,全年供气量为187万立方米/年。1364输配系统规划1计算流量参照东莞市域燃气专项规划,确定不均匀系数为居住用户及其他建筑用户月不均匀系数K112日不均匀系数K2117,时不均匀系数K327,总高峰系数379。由上述供气规模及不均匀系数,计算出远期管道天然气的计算流量为659立方米/小时。2压力级制根据规划区的供气规模和供气半径,并结合东莞市的情况,确定规划区的输配管网的压力级制为中压A一级。远期输送天然气时,中压干管起点压力为04MPA。调压采取楼栋调压,低压进户或中压进户,分户调压的方式。在近期的液化石油气管道建设时,其设计与施工均按能同时满足将来输送天然气的要求考虑,以便于将来与天然气并网。近期输送管道液化石油气时,中压干管起点压力为007MPA。3燃气输配系统组成近期液化石油气输配系统由液化石油气气化站、中压管网、用户调压箱及庭院管、户内管组成;远期天然气输配系统由中压管网、用户调压箱及庭院管、户内管组成。4管材及用户设备安全供气是城市管道送气的首要任务。由于本地区雨量多、土地湿度大,土壤电阻率低,腐蚀性强,因此,管道必须选择性能好,寿命长的材料或外防腐涂层。规划燃气中压管管材全部采用3PE钢管或燃气用PE管。大力推广用户自动收费系统的应用,从起步开始就积极发展IC卡业务,不但方便用户的现代生活需要,同时使燃气经营单位的供应系统达到智能化、管理现代化。5管网规划为提高管道供气的安全可靠性,燃气管网采用环状管网。根据地块分布,沿城市主要干道布置主干环网管,其它干管以此为基础相互成环。燃气供应系统应适度超前,并留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将来的发展变化。137环卫设施规划1371规划依据1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2东莞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规划(20012020)3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1372固体废物量预测规划区的规划人口为15万人,人均生活垃圾产量按12公斤/日计算,规划区远期的生活垃圾产量为18吨/日。规划区内的研发区用地面积为3904公顷,考虑该类用地的固体废物回收率为90,固体废物产量按0055吨/日公顷进行估算,远期研发区用地的固体废物产量约为214吨/日。整个规划区的固体废物预测量为2014吨/日。1373垃圾收运近期,环卫系统及配套设施善未完善的情况下,采用定时上门收集的方式,从分散到集中,减少垃圾随意堆放的现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垃圾实行全面袋装分类收集。对危险废弃物实行统一收集、运输和集中处理。特殊类生活垃圾是有毒有害物,如电池、灯管、废有机溶剂、油漆等。应设置一些专门的收集设施,定期由危险废物运输机构收集。1374垃圾转运站在本规划区东侧规划新建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