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尖峰岭旅游度假区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方案)_第1页
海南尖峰岭旅游度假区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方案)_第2页
海南尖峰岭旅游度假区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方案)_第3页
海南尖峰岭旅游度假区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方案)_第4页
海南尖峰岭旅游度假区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经调研分析和与业主交流,尖峰岭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项目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点A项目整体发展目标,包括市场定位、项目选择、建设规模、开发模式及经营管理体系等,还处于研究及论证阶段(美国专家已完成项目初步概念规划),因此还需要对项目进行必要的背景分析、总体策划及规划前期的论证工作;B关于项目选址,政府、当地主管部门与发展商之间已有比较明确、共同的选址意向,规划范围包括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4770KM2(含尖峰岭生态保护区2017KM2)和龙沐湾海滨区总面积6209KM2,本次规划重点是旅游区游览区和旅游设施建设区域约403KM2建设用地规划布局方案,因此规划需要对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选址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优劣势、现状旅游资源条件、环境生态保护、周边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条件等进行研究分析,以明确合理的项目用地选址;C业主项目建议和初步概念规划中选定的诸多旅游项目,需要结合旅游资源和市场发展背景及项目发展模式加以论证筛选,结合意向选址范围内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开发策略,进一步落实合理的空间布局形态,确定合理的空间开发策略和总体规划方案。鉴于上述特点,为确保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具有必要的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并为其后的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设计阶段提供参考依据,本阶段工作任务是既要进行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分析,又要同时完成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经分析研究,“尖峰岭旅游度假区”的现状旅游发展条件还不是十分理想,但旅游资源(热带雨林、黎族文化和热带海滨港湾)具有资源组合的比较优势和特色,根据上层规划海南省旅游总体规划的发展规划要求,以及发展商初步拟订的开发建设意图,本次总体规划建议以如下四个主要特色项目来建设尖峰岭旅游度假区首先,是遵循生态环境容量规模限定的具有浓郁自然环境特色的观光旅游项目热带雨林探险游览区,并包括位于尖峰岭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范围以外的局部雨林探险和极限运动项目(生存训练、高空缆滑、徒步、攀岩、缆绳热气球、滑翔机、直升机和小型飞机空中游览等)。第二,是结合山地雨林高尔夫球场、海滨高尔夫球场、丘陵海景高尔夫球场特色建设低密度、高档次旅游度假娱乐设施(包括航空俱乐部、海上游艇俱乐部、森林度假山庄、海滨度假酒店和分时度假别墅等)。从建设的初期,就注重采用新型经营方式,着眼于未来高端旅游市场的需要,高标准、高起点的开发建设旅游度假设施。第三,是经保留、强化和提升的真实的黎族生活空间场景观光区(包括村落及其附属空间)。摈弃常规旅游设施中对民族风情及生活空间采用舞台化处理的手法,让游客在景区的活动自然地融入到原住民的生活场景当中,体验真实的民族文化风情。第四,是结合现有植物园扩展而成的大型野生动植物园,利用各种手段集中展示海南和世界各地的热带动植物(集中表现游客无法身临其境观赏的最为典型的原始热带雨林景观和野生动物生活景象),激发游客对自然界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丰富旅游活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上述四个特色旅游项目在精心策划及运作的前提下,可以快速将海南省的热带雨林及黎族生活风情旅游资源快速产品化,与海滨和体育旅游项目一起形成组合型旅游产品,可以相信尖峰岭旅游度假区不仅在旅游资源结构上,弥补海南旅游产品品种的不足;在旅游流发生的时间段上,延长海南旅游市场的接待时间,可以吸引国内外游客一年四季都能到海南来“游山玩水”。1规划背景11项目概况尖峰岭旅游度假区位于海南西南部乐东县境内,距海口市315公里,距三亚市120公里。旅游度假区总用地面积6209KM2,包括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4770KM2(含尖峰岭自然生态保护区2017KM2)和尖峰镇及所辖7个管区约1439平方公里。尖峰岭旅游度假区拥有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热带原始雨林,有“天然物种基因库”之称,园内拥有植物种类2000多种,鸟类148种,40多种兽类,300多种蝴蝶,4000多种昆虫和1000多种争菌,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19种,国家级保护动物20多种。尖峰岭这种具有典型、多样、珍稀和原生特点的热带原始雨林生态系统,不但是维护海南生态平衡的支柱,同时也是我国具有典型性、垄断性和特异性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科研场所。尖峰岭旅游度假区的地形地貌景观非常丰富,集山岳、大海和平原景观为一体,气候瞬间景观奇特,同时也有黎苗少数民族人文景观资源,发展旅游度假潜力巨大。12发展现状与问题121发展现状生态环境保护自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占海南岛,大肆掠夺尖峰岭周边森林资源以来,半个多世纪对热带天然林的采伐持续不断。加之周边地区毁林植胶,乱砍滥伐,使原有的热带森林面积日益缩小,代之而起的人工林,其调节环境的功能、保存物种多样性的科研价值方面,远不能与热带天然雨林能比。尽管1993年林区停止砍伐封山保育以来,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尖峰岭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面临着较严重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旱涝灾加重由于过度采伐和刀耕火种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破坏森林生态环境,以致造成尖峰岭旱季更旱,雨季更涝的严重后果,洪枯比逐年加大,六十年代为613,七十年代为1141,加快了旱涝灾害频度。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刀耕火种之地中土壤被雨水冲走,土壤冲刷造成河流泥沙堆积,河道淤塞,致使沿岸农田遭受水淹沙埋,同时又加剧了洪涝灾害,造成生态恶性循环。水库蓄水功能降低森林面积缩小后,蓄水功能降低,河流输沙量增加致使水库库容减少。珍贵动植物资源减少长臂猿、猕猴、孔雀雉等动物以及珍贵植物坡垒,花梨、海南石梓、粗榧、龙血树等树种已濒临灭绝危险,到今天珍稀动物还难觅踪迹。大面积毁林植胶种果,影响森林生态平衡“植胶伐木种果”不能做到“等位替换”热带天然林。与天然林相比,胶园和果园使生态环境明显退化,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土壤板结硬化,肥力降低,气温增高,蒸发量增大,气候变为更加干热。盗伐和采挖盆景现象非常严重非法木材贩子雇用本地村民偷伐木材,商贩收购珍贵树木(多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制作盆景,对植被产生一定的破坏。猎杀野生动物现象比较严重村民季节性打猎的行为仍比较严重,影响了动物种群的繁衍和生长。薪柴的使用由于居民无节制地砍伐森林作为薪材燃料使用,靠近村庄的林木和灌丛不能很好生长,对森林造成严重破坏,。道路交通尖峰岭旅游度假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交通运输网(公路和空运)已基本形成,对外联系较为方便,海榆西线公路和环岛高速公路纵贯旅游度假区南北,规划改建中的西线铁路通过本区并将设岭头车站,三亚凤凰国际机场(90公里)将成为尖峰岭旅游度假区的一个重要的空中进出通道。尖峰岭旅游度假区(尖峰岭林场)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一个连接内部各分场和居民点的公路网络,现有级以下运材道路167公里,岭头港至尖峰镇(连接海榆西线公路和环岛高速公路)的近10公里的沙石公路正在改建之中。土地利用现状规划范围内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尖峰岭林业局所属477平方公里地域基本上是原始林地与人工林地,有一些沟谷地和部分弃置地,另有林业局办公用地、职工居住用地和小部分耕地,尖峰镇所辖范围以耕地和荒草为主,另有农村居民点、水库(塘)、果园、蔬菜和林地等。给、排水工程目前尖峰岭旅游度假区蓄水工程较少,也没有集中生活供水系统(自来水厂),供水大多采用抽取地下水分散供水方式,由于没有统一水处理设施,饮用水质标准还不能完全保证。区内也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雨水和污水(未经处理)均处于自然排放状态。电力工程区内电力由海南电力网供电,现有区域110KV变电站一座,以35KV、10KV输电网供应全区用电。通信工程尖峰岭林区已开通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网络,对外通讯联系方便。旅游发展尽管尖峰岭旅游度假区拥有非常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处于海南东线旅游热线的末端,三亚旅游度假区域的边缘(旅游流溢出现象未出现),因此尖峰岭旅游度假区还未能形成海南旅游观光的目的地,仍处于旅游发展的起步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年平均接待游客不到10000人,且主要游客多以专家、学者、周边学校学生和部分“乐山者”。游客较少的原因主要是景点开发不够、特色不明显、游览观光设施缺乏、旅游接待设施档次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其次宣传促销不够以及基础设施的落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天池附近已建有三家度假村,“桃源酒店(50间)”、“天池山庄(24间已停业)”和“避暑山庄(21间)”,这些开发属低水平建设,有愧于天池秀美幽雅的景色,应该尽快拆除重新按生态旅游建筑标准建设。社会、人口、经济背景“海南省尖峰岭林业管理局”于1958年10月建立,33年来,6次更名,机构变迁。到1991年,在“海南省尖峰岭林业公司”上,加挂“海南省尖峰岭林业局”的牌子。自1958年起,国家在该林区建立了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森工企业,由海南省林业局和省林业总公司双重管理。现下设7个林场大凯、天池、南崖、南望、南中、卫东、佛罗。三十三年来,曾将一个人迹罕至的山区,建设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林业企业。采伐天然林2万公顷,营造林15万公顷,可采森林资源已近枯竭,林区生态系统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海南省决定于1993年1月1日起停止采伐行为,实行森工转向,筹建尖峰岭国家热带森林公园。尖峰岭旅游度假区范围内现有人口约28000人,民族分布以汉黎两族居多,另有少数壮、瑶、傲、藏人。居民从事的产业主要有林业与农业两种。林区长期依赖采伐木材单一的产业与产品结构是导致企业森林资源枯竭和经济危困的根本原因之一,停止砍伐后8000多人面临转产。第二、三产业也十分薄弱,种植业也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较低。尖峰岭地区的农业仍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农业经济情况比较落后,以种植业为主,生产方式大致可分为固定耕地的粗放耕作和游耕(刀耕火种)两种,种植谷类、玉米和薯类等作物,产量低,农民收入低。112小结发展优势条件尖峰岭旅游度假区是海南西南部最具开发潜力的生态旅游资源,是海南旅游优先发展区域之一,是三亚旅游度假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度假区对外交通联系便捷,环岛公路(包括高速公路)、西线铁路、空运、海运都与规划区域(特别与三亚旅游)有较密切联系。区内道路骨架基本合理,路网密度适宜,是形成旅游交通系统的基础。区内居民点分布均匀,林场大部分职工在林区停止砍伐后已迁移到场部和其他城镇,为合理布置旅游度假区游览服务设施创造了良好条件。海南西南旅游资源数量相对较少,尖峰岭旅游度假区具有相对旅游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发展限制条件由于长年砍伐,林区植被景观遭到较大破坏,部分地区可见裸山,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景观有较大负面影响,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力度。区内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给排水设施严重缺乏,旅游设施缺乏和档次较低,需要投入较大资金加以改善。旅游度假区社会经济落后,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本地居民人均收入较低,经济的落后是林区森林被盗被伐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很大隐患。旅游度假区缺少大城市依托,远离旅游流,旅游设施缺乏是尖峰岭旅游度假区发展必须跨越的重要制约条件。2现状旅游资源评价研究21区位条件尖峰岭旅游度假区位于海榆西线高速公路两侧,距三亚市120公里,距海口市315公里,距凤凰机场90公里,距东方县60公里,距乐东县城90公里。尖峰岭北依昌化江,与坝王岭,猕猴岭,婴歌岭隔江呼应,沿昌化江北去有大广坝水库与大田国家坡鹿保护区,西北与东西两翼各有陀兴水库与长茅水库相伴,南、西两侧有广阔的海滨平原展开,海滨旅游度假区距尖峰岭仅20多公里,并与旅游城市三亚市,工业基地东方市有铁路与环岛高速公路相连,对外交通联系便捷。但旅游度假区地处海南岛西南地区,相对海榆东线地区来说,旅游资源较少,旅游设施开发落后,这些制约着尖峰岭旅游度假区的发展。22气候条件尖峰岭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差异大。太阳辐射年总量55715MJ/M2。年均气温沿海平原区2526。最冷月多有1月份,平均气温1520。最热月多有7月份,平均气温2231。年大于10以上的积温,山区为7000左右手,平原区在9000以上。全年分干湿两季,8090雨量集中在510月份,尤以8、9月份最多。平均年降雨量16002600MM,空气相对湿度各月均有8088,是我国雨量较多地区(仅次于台湾省一些测点),但雨量分配极不均匀,有效水分少,致使尖峰岭地带植被为热带季雨林。尖峰岭林区有明显的山地气候变化,表现在气温随海拔每增高100M,递减06;雨量随高度升高而增多,从100MM增到3600MM;高海拔山区雨季较长,干旱季较短、多雾,旱季虽无雨,仍不旱。与热带赤道地区气候比较,尖峰岭所处纬度偏高,所以年内气温变化明显,年较差大,有明显的低温期(表1)。降雨量及其在年内分布的均匀程度上,尖峰岭与赤道两侧潮湿热带地区相比差别极大,。季风气候最显著地区,南纬及北纬310地带,一般有两个降雨高峰期和两个干旱期,如尼日利亚,尖峰岭与之有相似之处,可见尖峰岭仍属于季风热带气候类型。表1赤道地区气温与尖峰岭气温比较地点纬度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多年平均极端低温()绝对最低气温()尖峰岭(中国)新加坡山打根(马来西亚)马那斯(巴西)多拉(喀麦隆)1842”N118N549N308S403S245272274272254194264265265238732052162112002518821118818323土壤尖峰岭地区土壤为燥红土褐色砖红壤亦红壤黄壤系列。本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共有五个土类,分属两个土纲五个亚纲砖红壤是本区热带雨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类,成土母岩有花岗闪长岩、黑土母花岗岩及少数砂、页岩,呈微酸性反应,心土层黄红色褐红色。此土类包括腐殖质砖红壤、潮砖红壤及富盐基砖红壤三个亚类。砖黄壤是本区山地雨林下发良的土类,成土母岩为花岗岩及少数砂、页岩,酸性微酸性反应,具黄棕色心土,属典型砖黄壤亚类。这个土类过去统称黄壤、砖红壤性黄壤,个别材料中也有叫黄色赤红壤的。黄壤是本区山地雨林(混生有针叶树种)和山顶苔藓矮林下发良的土类,成土母岩为似斑状花岗石,呈酸性反应,心土层黄色,包括腐殖质黄壤及表潜黄壤(有名为淋溶或灰化黄壤的)两个亚类。燥红土是半干旱的热带稀树草原及灌丛下发育的土类,近中性反应,全剖面棕红色,风化程度很浅,主要成土母质为浅海沉积物。以上四类土壤均属铁铝土纲。本区还有初育土纲的石质土和精骨土,这类土壤剖面中含有大量石质、粗砾,没有明显的层次分异,大体上都有饱和与不饱和的两个亚类。在滨海有刺灌丛及砂生草原下,还有近代海相沉积物发育的固定一半固定风沙土类,即过去统称的滨海沙土。土壤类型的空间格局就是土壤分布,它受约于区域空间状况。尖峰岭地区的土壤分布特点是,平地土壤与山地土壤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与该地区的地貌变化以及相应的植被气候垂直分异完全一致。自滨海、河谷至主峰,可分为五个土带,山地土壤带中又可分为两个亚带。山岭之东(东南)坡比西(西北)坡,各土带的上下限,大约相差50100M,山麓也无燥红土分布。初育土纲的石质和粗骨土,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的顶部和极陡坡,不形成土带。24旅游景观资源分析评价旅游景观资源是旅游区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发展旅游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分析评价旅游资源就是要以科学客观的方法评价旅游区的资源状况、景观特点和发展潜力,为开发旅游度假产品提供依据。旅游景观资源的分类根据自然存在或人工因素,大致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自然旅游资源依其特性可分为地貌地质及其景观,植物生态及其景观,动物生态及其景观与瞬间景观资源四个次类。人文旅游资源依其人工形式或用途,大致分为重大工程设施景观资源,田园聚落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及产业观光资源四个次类。表2生态资源暨景观分类体系表主类次类细目地貌地质及其景观海蚀洞、沙滩砾滩、海湾、河口、沙丘沙坝、河流、瀑布山涧、冷热泉、断岩、断崖断层、奇石、奇峰、露岩、山峦、盆地等植物生态及景观森林、草原、滨海植群及其它特殊类型动物生态及景观鸟类、兽类、昆虫类及其它特殊种类自然资源瞬间景观资源日出、日落、云海、雾海大型工程设施景观资源港口、堤坝、水库、电厂田园聚落景观聚落、农舍、农田、苗圃、茶园、果园历史文化资源古迹及民族民俗活动人文资源产业观光资源具观光价值之茶园,果园、渔业活动,地方特产等。241自然资源及其景观植物生态与景观尖峰岭的森林植被是海南岛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海南岛东南部湿热的吊罗山林区不同,又与西部干热的坝王岭林区有所差异。它的植物种类组成相当复杂,据多次专门组织的植被调查结果表明,每公顷面积内的树木种类均超过100种,但优势种不明显,层次不清,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林冠凹凸不平,色相不一,裸芽植物占绝大多数。立木树皮平滑而薄,颜色浅,板状根发达(最典型的高4M,厚4CM,长8M左右),支柱根常见,林内藤本植物、附生殖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林下棕榈科植物发达等等,所有这些,均匀较典型的热带雨林特征;另外从植物属的地理分分析结果来看,有88以上的属为热带分布属,也表现了明显的热带性。林分的外貌来看,其高度较小,很少有超过40M以上的大乔木,一般最高为35M左右。尖峰岭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热带常绿季雨林,各类型根据其海拔分布、外貌、组成等特征命名。滨海有刺灌丛分布在尖峰岭林区外围海边沙滩、沙堤及泻湖的边缘上。植被为高度15M左右的灌丛,常呈团状分布,形成特殊的滨海景观,组成本类型的植物种类多数具刺是典型的特征之一。稀树草原分布在尖峰岭南部及西部山前的海成阶地上,海拔3080米,植被显著的特点是乔木层的立木非常稀疏,个体之间平均相距60M,以木棉、酸豆为主,草本层多为禾本科的种类,如粗黄茅等。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用地的面积不断扩大,稀树草原景观已极少见,只在极少数不便于开垦的地带残存。热带半落叶季雨林分布在尖峰岭西侧海拔100(80)250(400)M的丘陵或河谷。构成本植被类型外貌最明显的特征是种类组成有一些落叶成分,如鸡尖、厚皮树等,旱季落叶,呈现一片片灰色斑块点缀绿色的景观。下木层中也常有耐旱带刺的植物,如叶被木、圆叶刺桑等。热带常绿季雨林分布在海拔200700(600)M的山坡中、下部,地形开阔。本类型最主要的特点是在种类组成上有龙脑香料的树种,即青皮属二种,并且有数量组成上占优势。无落叶树种。藤本植物多面附生植物少,下木层典型植物为穗花轴榈。热带山地雨林分布在海拔700(650)1000(1100)M的各种地形,本植被类型有典型特征是组成种类最为复杂,每公顷林地上的乔木种类常在100种以上,林木高大,层次不清,层间植物极为丰富,有“空中花园”之称,为本地区植被发育最好、最为完善的类型。龙脑香料的坡垒也分布在本类型中。山顶苔藓矮林本植被类型在尖峰岭地区的出现是遵循MASSENERHEBUNG效应的,即在距海岸线大约1015KM的尖峰顶、二峰顶等海拔高度1200(1100)M以上的孤峰狭窄山脊上出现,面积不大。本植被类型组成明显特征是温带成分增加而热带减少。林木矮小而弯曲,树木下部多附生有茂密的苔藓植物;草本植物及层间植物均贫乏。上述6个植被类型目前在尖峰岭地区均有面积或大或小的保存较完整的地段。热带常绿季雨林的热带山地雨林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种类丰富,林木高大通直,曾为单元分布地区植被现状具生态价值之游憩资源具景观特色之旅游资源热带山地雨林分布在海拔70060010001100M的各种地形中。以樟科、茜草、壳斗科、桃金娘科为多。下木层以棕榈科、茜草科、紫金牛科为主。层间植物丰富。本植被类型是尖峰岭地区植被发育最完善的类型,植被组成种类最为复杂,每公顷林地上乔木种类常在100种以上。宜规划为旅游度假区最具代表性之林相。从整体上看,本类型树木高大,层次清晰,层间植物极为丰富,有“空中花园”之称。观赏性植物种类有坡垒、红木周、吊兰、苦梓、高山蒲葵、燕尾葵、假鹰瓜、石仙桃等。气生兰类植物亦形成了多种形态之景观。山顶苔鲜矮林距海岸线大约1015KM尖峰顶,二峰顶等海拔高度12001000M以上孤峰或狭窄山脊上山现,面积不大。以壳斗科、樟科、兰科、桃金娘科茶科、杜英科、灰木科为主,草植物及层间植物贫乏。本植被类型是尖型岭海拔最高处所特有,明显特征是温带成分增加而热带成分减少,同样是旅游度假区植物生态系列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旅游度假区水源涵养具有重要作用。从整体上看,本类型树木矮小而弯曲,树干下部多附生有茂密的苔藓植物。具有观赏价值的是南亚杜鹃、毛棉杜鹃等,有的生长在露岩绝壁上,别有一番风情。滨海有剌灌丛分布在尖峰岭林区周围海边沙滩、沙堤及泻边沿植物种类相对简单,植株多矮小,成团状,多数种类具剌。以芸香科,莎草科,大戟科等种类为主,除人工栽培的经济树种外,几乎没有乔木出现1、滨海植被多具防风固沙的功能,在草本和蔓藤植物方面,由于植被覆盖脆弱,尚无力容纳大量游憩活动。2、是尖峰岭植物生态系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旅游度假区海岸线较长,滨海可种植被种类繁多,如刺桐,牛津果,九里香、蛇婆子、火焰兰、牛角瓜,光棍树、露兜,仙人掌等除具防风固沙功能外,尚具有观花,观果或遮阴的功用。拿乍看不起眼的蔓藤植物来说,到了开花时节,此起彼伏地盛开,姹紫嫣红,很是别致。稀树草原分布在尖峰岭南部及西部山前海成阶地上海拔3080M木类型植物种类组成为蝶形花科、菊科、禾木科、漆树科、含羞草科、桑科。近30年来,多已开垦成农作物基地,以种植番薯为主,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则种植水稻。稀树草原是类峰岭植物生态系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地质、气候和土壤的垂直带变化造成的特殊生态景观之一。这一生态系列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和所含各类型的特征变化,可以明显观察到生态系列的整体变化规律,成为热带生态系统协同进行的有力证明。稀树草原植被明显分为乔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树木极稀疏,个体间距离一般在50米以上,林冠层不连续,冠体几呈园球形,平均树高10米左右,草本层植被茂密,生成好,平均层高0510M。此类景观从整体上看,具有视野开阔、错落有致的特点;个体树木如木棉、海棠、芒果树型美丽,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热带半落叶季雨林分布在尖峰岭西侧海拔100(80)250(400)M的丘陵或河谷本类型为尖峰岭林区海拔分布最低植被类型。由于受干热气候影响有部分落叶树种。如厚皮树,鸡尖,木棉,白格等比较多的种类是大戟科。半落叶季雨林同为尖峰岭植被生态系列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分布地区旱季长,干热雨季湿润的特点。是热带常绿季雨林向滨海有刺灌丛演进的过渡类型。树高一般为713米,树干多倾斜、弯曲、冠幅46米。攀援及缠绕藤本较发达,开成了“鹿树”等景观。其中木棉,厚皮,花梨,龙眼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尖峰岭林区的主要木材生产基地;热带半落叶季雨林区为当地少数民族刀耕火种、游耕农业的主要场所;山顶苔藓矮林则为尖峰岭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林之一。总之,尖峰岭的植被是海南有代表性的地区,除五指山、雅加大岭(海拔1500M景观单元分布地区植被现状具生态价值之游憩资源具景观特色之旅游资源热带常绿季雨林分布在海拔200700600M的山坡下部本类型主要特点是在种类组成上有龙脑香科树种,并在树量上占绝对优势。无落叶树种以樟科、大戟科、蕃荔枝科、桃金娘科为主。此植被类型是尖峰岭最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植被类型之一。由于气候、土壤、地质的变化向上可演化为热带山地雨林及山顶苔藓矮林,向下可演化为半落叶季雨林、稀树草原与滨海有剌灌丛。宜规划为旅游度假区代表林相之一。具有较多观赏性植物,如荔枝、小叶胭脂、青皮、子京、红豆、红藤、白藤、高山榕等。以上)的特有植物种群如雅加松、南亚松、翠柏等还未发现外,基本上是海南岛植被类型的缩影。242动物生态与景观根据中国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所述,尖峰岭共有兽类40种(亚种),分属9目20科;鸟类有124种。分属15目36科(4亚科),两栖类共有22种(亚种),分属2目6科。爬行类5目9种。蝶类已定名61种,录属于39属。担子菌252种,隶属9目28科共77属,大型子囊菌仅2目2科3属共13种。表3动物及真菌类生态与景观景观单元分布地区植被现状具生态价值之游憩资源具景观特色之旅游资源兽普通伏翼、小灵猫、海南兔、红颊长吻松鼠、赤腹松鼠等半落叶季雨林类峰岭林区兽类分布亦与气候、植被、土壤类型等有关,反映了一定生态分布特点。红颊长吻松鼠及赤腹松鼠具有较高景观价值。野猪、赤鹿、水鹿豹猫、果子狸、大赤猫、红颊长吻松鼠常绿季雨林兽类对于尖峰岭生态平衡与食物链的形成有很大贡献。亦鹿、水鹿、红颊长吻松鼠具有一定景观价值。黑长臂猿、猕猴、黑熊、云豹、椰子猫等。热带山地雨林黑长臂猿、云豹、猕猴、黑熊等属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与珍稀动物。常可在林间见猕猴群聚嬉戏,为一引人的大型动物景观类海南社鼠与鼠山顶苔藓矮林白鹭、鹧鸪、栗色黄鹂、喜鹊、白腹蓝姬翁、画眉、红点颜等。半落叶季雨林鸟类分布亦反映外界环境影响,植被、气候植物影响其分布地区与种类。白鹭、画眉、画眉及此间多种鸟类均具有很高听觉与视觉价值。原鸡、白鹭、孔雀雉、八声杜鹃,红头咬鹃、厚嘴绿鸠等。常绿季雨林原鸡、白鹭、孔雀雉等是十分珍稀的鸟类,也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孔雀具有较高视觉观赏价值,作声杜鹃等。具有相当听觉听视觉价值。山皇鸠、银胸丝冠鸟、八色鸺、冕雀、啄木鸟等。山地雨林山皇鸠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啄木鸟为树木病虫害的天敌。啄木鸟具有科普观赏价值,其余鸟类具有较高视、听觉景源价值。鸟类红头穗鹛、斑颈穗鹛,白腹凤鹛、蛇雕等。山顶苔藓矮林鸟类是山顶苔藓矮林最主要的动物类型。蛇雕是国家级珍稀动物。鹰雕捕食具有很强动态景观价值,观其余鸟类亦具有一定观赏价值。黑眶蟾蜍,虎纹蛙等。半落叶季雨林沼蛙,危皮蛙,泽蛙等。常绿季雨林两栖类同样是尖峰岭生态系统有机组成部分斑飞晰,平胸龟,细痣尤螈等山地雨林平胸龟具有一定观赏价值。两栖类无声囊树蛙山顶苔藓矮林蝴蝶以蛱蝶类为代表,有三个优势三纹蛱蝶属,眼纹蛱蝶属,绿蛱蝶属。其中又以蓖麻蛱蝶、蛱蝶、紫蛱蝶和田生蛱蝶为优势种。以热带半落叶季雨林地区为主,其次为热带山地雨林,再次为热带常绿季雨林与山顶苔藓矮林。许多蝶类在海南岛属稀有物种,在生物多样性上具有很大生态价值。蝴蝶色彩斑澜、蝶群采食,翩翩起舞,给国家公园视觉景观增添许多活泼生动色彩。小灰包、珊蝴菌稀树草原真菌类代表种为热带灵芝,尚有木耳,裂褶菌等广布种。热带半落叶季雨林1、鉴于尖峰岭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从滨海沙滩到高海拔地的各植被类型中,所形成的真菌分面特征,在真菌生态学方面而别具特色,无大型真菌类,如灵芝、虎皮香菇、脐顶小皮伞、蓝黄红菇、变绿红菇等五颜六色,精致可爱,具有很高观赏价值。多为喜温喜光类型以灵芝属,鸟芝属等为主热带常绿季雨林以非褶菌目为本,常现有灵芝菌科,蘑科、红菇科、毒伞科为主。热带山地雨林常见有木耳、乌芝小白侧耳等木生真菌。山顶苔藓矮林论海拔或植被类型的多样化方面,在国内所调查的其它林区的真菌考查中是极其少有的。2、许多菌类具有很强食用与药用价值;如耳类、红菇类、灵芝类等。243地貌地质及其景观尖峰岭山地为海南岛诸列NESW走向山系的西旬坝王岭尖峰岭山系南段。自晚白垩世燕山运动形成坝王岭尖峰岭花岩网穹形山地雏形,经第三纪断裂前伴岩浆活动,形成尖峰岭牛腊岭(白石岭)岩浆岩山地,尖峰岭岩体基本上是中生代第四期侵入的花岗岩,后经更新世和全新世构造运动的强列影响,地壳间歇性升降和断裂,多次剥蚀、夷平和堆积,形成今日具多级地形面的花岗岩梯级山地和山前宽广的海成阶地地貌。整个山体大致成NESW走向,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峰,自西北向东南有黑岭(1320米)、独岭(1344米)、山峰(1258米)、尖峰(1412)和东侧峰(1277米),1000米以上山峰共18座,自北向南分列成NESW走向四列。山的东南坡缓而宽,西坡陡缓而窄。山地丘陵之西南为开阔的海积阶地,砂堤泻湖海滩,阶地标高1050米,海滨零星分布露岩、孤丘及岬角。发源于尖峰岭山地的河溪,多随山脊的枝状分布面呈放射状汇流入海,主要有东南面的叉河,经长茅水库流入昌化江上游,南面的望楼河、西南面的佛罗河、陀伦河白沙河、西及西北面感恩河、南流河、通天河等,均独流入海。河流短,河床比降大,河水暴涨暴跌,旱季常有3、5个月以上的枯水期,上源水溪更呈干涸状,只有原始林区河段常年有水。整个集水区的地面调节功能和地层的蓄水性状均较差。尖峰岭地区的风化壳类型,因成因和地貌而异,具有明显的垂带结构和交错现象。低山中山区海拔自高至低为粉红色及灰白色长石大晶粒很多的似斑状花岗岩碎屑硅铝质型和碎屑型、黑云母花岗碎屑硅铝质型、局部凸起地段,可见杂色网纹粘土砂粘土带残留,基岩之上普遍有碎屑带;东部与猕猴岭交接地区(如山荣一带),有轻度变质的红色岩系碎屑硅铝质风化壳分布;西部海拔300600M的局部低山高丘,有花岗岩硅铝粘土型风化壳呈窄带状出露,杂色网纹粘土十分明显(如中线17KM南线二桥、天池一带)。以上均属弱酸性风化壳。100500M的低丘高丘区,分布有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岩长碎屑硅铝(铁)质型风化壳,属弱酸近中性。在与滨海阶地接触的山前地带,堆积有坡积洪积物,受海侵影响,部分地方尚覆盖有浅海沉积物。滨海阶地为更新统(Q1Q2)的滨海相沙质沉积物。砂堤泻湖海滩则为全新统(Q3Q4)的冲积物,堤、滩为砂质,泻湖为砂粘土。Q1Q4均属中性硅铝质风化壳。表4地貌地质及其景观一览表景观单元分布特征地面覆盖及土地利用旅游潜力沙滩南北龙沐湾连绵近十公里成一狭长分布沙滩宽度一般在40米左右,较宽处在河附近,滩面平坦,其后紧接沙丘沙坝沙粒受季风影响有向沙丘堆积之作用。目前基本维持较好原始状态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可将龙沐湾开辟成为海滨浴场和水上活动基地。但岸线较为平直,稍嫌单调,应配合沙丘沙坝设计,增强其景观价值。沙坝沙丘紧临沙滩之后,亦连绵近十公里,成狭长分布。沙坝亦为狭长分布,在几个河流入口处被切断。宽度为200、300米左右,高度为几米。沙坝普植木麻黄以作防风之用,局部地区有耕地及渔塘。下层植物还有一些有棘灌丛,如仙人掌等。沙丘沙坝景观生态较为脆弱而易坡坏。如何在不破坏沙丘沙坝形态,保持生态平衡前提下,设计一些活动,是规划中一大课题。河口丹河、白沙河等入海口处白沙河入海口宽度较大,河口部分形成沙嘴丹河入海口曲折弯延很有意境。河口区有些渔业活动,两侧有部分农业及养殖业用地。白沙河口与丹河河口景观各有特色,白沙河口景观开阔宏大,丹河河口秀丽别致,均可做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峡谷溪涧分布较广,主峡谷地形高差适地面覆盖多为大型岩石,内公路一般伴峡谷而行,峡谷要分布在林区几个凹形空间中,如凤鸣谷清水河溪间等。中,可明显看出“V”型型状。常有溪间流水,水质甚清植被较少。自身景观资源较优,是规划区域内重要观光旅游资源。瀑布千尺潭位于南崖景区;林区另有多处瀑布分布。瀑布高度一般不是很高,但有些瀑布层次丰富,且下有深潭,瀑布周围多有巨石分布,水石交融蔚然一色。由于瀑布一般位于封闭峡谷之中,同时平地也不多,故其地面覆盖以裸岩为主,另有部分杂林灌木和另星乔木。瀑布具有很高观赏价值,本区瀑布水石交融,相映成辉,具有声光、色等多种视听效果。河流广泛分面于规划范围内主要有叉河、望楼河、丹河、白沙河、南巴河、感恩河、通天河等。河流短、河床大、河水落石出暴涨暴跌,旱季常有35个月以上枯水期。地面覆盖以沙滩为主,周围河滩有少量农作物用地。旱季河流景观较差,但从整体上讲,每条河流及其流域具有一定观党价值。景观单元分布特征地面覆盖及土地利用旅游潜力盆地较多分布于林区中部和东南坡。盆地周围多有山峦所围,环境幽静树林葱郁气候宜人。植被丰富,土地利用以聚落生活用地为主。天池地区有部分旅游度假用地。盆地是尖峰岭地区最具度假开发价值之区域。山峰广泛分布在林区范围。最高山峰尖峰岭为1412米状如“猴子拜观音”,1000米以上的山峰共有18座。地面覆盖以山地雨林和山顶苔藓矮林为主,独岭黑岭上有部分军事用地。山峰景规划区域最为重要的景观点与观景点。奇石露岩广泛分布于林区山林、水体之中,如将军石、马鞍石、龙珠石等。山体岩石经腐蚀风化成为形态各异的景点。重要的观光景点。山洞另星分布山体之中远古贝洞相传为海蚀洞,奇石林立,据说洞底有洞口覆盖大型藤类,奇形怪异盘根错节。具有探险旅游开发价值。贝壳。洞内有蝙蝠。244瞬间景观资源日出日落尖峰岭日出日落景色迷人,特别是登尖峰岭、黑岭、独岭等山峰大都可观赏日落等瞬间景观。尤其是从独岭、黑岭上观看南海海上日落佳境,游客在观看更是视野开阔,山、海、平原一览无遗,沙滩、盐场、海水、日落浑然一体,令人遐想无限,其景观之壮丽可与国内其它旅游胜地日落景观相媲美。云海雾海云海、雾海是尖峰岭旅游度假区另一重要瞬间景观资源。四季皆可观赏。云海、雾海、林海、大海并称为“尖峰四海”。尤其登上独岭、黑岭看天池盆地,云遮雾绕,宛如流波溢彩的“天池”。登尖峰岭下观林海,时而白云密布,独坐尖峰尤如乘舟畅游“云河”,时而彩云朵朵,脚下景观依稀可辩,且可看到七彩虹、七彩云等罕见美景,真是时移景移,令人叹为观止。25人文资源及其景观规划范围内的人文资源较为贫乏,但从民族性、地方性及旅游发展角度来看仍具一定发展潜力。251大型工程设施岭头港位于规划区域之西北角,是具有一定潜力的天然良港,目前以渔港作业为主,吞吐规模不大。渔业作业区主要在北部湾区域,向西可抵达越南。港后方现有渔村和居民,人口约为800人,规划结合海滨旅游发展将其建成为游艇港口,渔民转为旅游服务人口,从事旅游业。西线铁路该铁路是从石碌镇经东方市到著名旅游城市三亚的独立铁路,修建于抗日战争时期,是日本人为掠夺海南的森林、铁矿等资源所建,是岛内唯一的铁路,主干线至今仍在运营,海南粤海铁路通车后将进一步改建海南西线铁路,连接三亚至海口并与大陆国家铁路网连通。252田园聚落景观黎族村落在黎树平原地带,分布有尖峰镇所辖8个管区近二十个自然村。这些村落是历史上形成的黎族聚集村,如凤田、山道、登司、牛泥头等不论从村落选址、分局、建筑形成、建筑空间、建筑装饰等方面均反映了黎族聚居过程中的历史及其产生的文化,具有较强的人文景观价值。据有关著作、专家介绍及现场感受体验,淳朴、与自然共生也许是黎族最本质的特点。调研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黎族村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这是久居都市的人所向往的生活气氛。此外,依据有关文献记载,黎族锦绣是一特色,相关工艺品的加工、售卖,也许可以作为脱离农耕之后黎族村民的产业之一。集镇(尖峰镇)尖峰镇是尖峰岭林业局管理机构和区域居民集聚地。是进入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必经之地,镇内现有旅馆、餐厅、果菜市场及相应公共服务设施。但目前城镇环境和建筑形式等方面缺乏特色,难以形成吸引力,需要加以改善,但仍具有建设成为旅游服务小镇的潜力,是重要的潜在人文景观资源,为游客增加解和体验本土文化和生活风情的游览经历。植物园(海南树木园)位于尖峰镇附近的海南树木园是中国科学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培育管理的人工林地,集中了多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与珍稀植物如坡垒、见血封喉、子京、青皮等,园内还有国外树种引进园及其它果园苗圃,是珍贵的人文景观之一和进行科研科普旅游的很好去处,通过扩大规模、增加内容建成游览景区。253历史/文化资源古迹规划区域古迹不多。位于尖峰岭下的“下马营”遗址是调查发现的唯一古迹。相传为1294年元将伏波将军率部征战至此之纪念。这里林木茂密,怪石磷峋,地势回环,巨石上刻着“大元军马下营”六个大字,旁边四块大石上刻有弓箭、长鞭、将军牌印和马啼痕迹,历代曾有不少名人游客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民俗民族活动黎族人民具有很多饶有兴趣的民族民俗活动,他们男女老少皆能歌善舞、钱铃双刀舞、射箭舞、钱串舞、打柴舞等都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文化气息,黎族“三月三”更是重要的民族民俗活动。254产业观光资源地方土特产民间乐器有鼻箫、口弓、口八等,工艺美术方面有织锈花纹、藤编古萝等。热带作物有腰果、椰子、龙眼、芒果等。地方产业规划区内具有较好的农业养殖和畜牧业养殖条件,非常适合养牛和其他牲口,种植芒果、腰果、荔枝、竹、橄榄、三华李等热带水果等,实施规模生产,不仅可解决林区森工转向后的经济收入来源问题,还可增添许多产业观光资源。26景源评价根据现场踏勘及调查,尖峰岭景观点共分二大类八小类37个景点。从表5可以看出,尖峰岭旅游度假区共有A级景点2个,B级景点7个,C级景点15个,D级景点13个。从现状旅游景源来看1整体上植物生态(包括动物)景观质量最高,覆盖面积最大,系统最为完整;个体植物生态景观有待进一步发掘,动物种群栖息地要进一步保护。2从数量上看地质地貌类景观最多,但与国内其它景区相比,景观质量一般,缺少特色,有待通过规划设计手段提高其景观质量。3人文类景观过少,质量较低,宜从数量与质量方面双管齐下,加强人文景源建设。4从景点分布上看,现有景点基本上沿南、北、中三条干线展开,分布广泛均匀,有利于观光旅游之进行。5沿三条干线外的景点应进一步踏勘发现,以作为远期观光发展后备景源。表5尖峰岭国家热带森林公园景源评价一览表序号景源名称景源类型特征景源评价1热带森自然保护区植物、动物生态景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A2尖峰岭地貌地质、瞬间景观主峰山顶苔藓矮林观日落及云海雾“观音望海”A3海南树木园田园类荟萃珍稀植物坡垒、子京、见血封喉等几十种B4独岭地貌地质、瞬间景观天池屏蔽与对景,观天池雾海、观日出日落B5黑岭地貌地质、瞬间景观天池屏蔽与对景,观天池雾海、观日出日落B6二峰地貌地质、瞬间景观与尖峰岭一道构成“猴子拜观音”、观日出日落B7尖峰岭原始森林植物、动物、生态景观热带雨林,珍稀动植、科研科普,森林定向旅游B8矇瞳岭原始森林植物动物生态景观热带雨林,珍稀动植、科研科普,森林定向旅游B9北龙沐湾地貌地质沙滩海水阳光,滨海度假、水上运动B10远古贝洞地貌地质探险旅游、科普考查C11下马营遗址古迹历史溯源、古迹C12凤鸣谷地貌地质溪间、瀑布,听水声如闻凤鸣C13天池地貌地质世外桃源、避暑胜地C14石门溪间地貌地质溪间、瀑布、涉水游戏C15九龙溪地貌地质溪间、瀑布、涉水游戏C16千尽潭地貌地质溪间、奇石、深潭、传说C17大瀑布地貌地质瀑布C18卧佛地貌地质状如卧佛、远观C19植物园田园苗圃、产业观光观赏树种、古木蔽日C20望跃岭原始森林植物生态动物生态热带雨林、热带珍稀动、植物、森林定向旅游C21只偏河原始森林植物生态动物生态热带雨林、热带珍稀动、植物、森林定向旅游C22白沙河入海口地貌地质河口、河海相接、沙嘴C23丹河入海口地貌地质河口、牧归、林河相映C24奇石群地貌地质奇石群立,形态各异C25岭头鱼港工程设施、产业观光渔船帆影、渔归、渔市D26凤田黎寨田园聚落、民谷活动黎村椰影,民族歌舞D27鹿树植物生态形如奔鹿D28龙珠石地貌地质石如龙珠、石桌、香柱D29将军石地貌地质石如将军状D30兰圃田园、产业观光荟萃兰花精粹D31清水河溪涧地貌地质河流溪间、瀑布D32巨石洞地貌地质山洞、奇石D33红石滩地貌地质溪水、奇石、河滩D34山道水库大型工程湖泊水库D35马鞍石地貌地质奇石、溪涧D36小瀑布地貌地质瀑布D37柏木林植物生态柏树林D尖峰岭美景3世界旅游发展趋势分析31旅游开发与发展注重理性的利用旅游资源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是依靠旅游资源存在的产业,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注重社会、经济与环境三个效益的综合平衡,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旅游业开发与发展遵循的普遍规律。其中,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保证社会、环境效益的物质基础,优良的社会、环境效益,也间接地带来经济效益,三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要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快速形成旅游产品是关键,针对旅游资源的具体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开发方式,实现经济效益,往往是世界范围内各风景旅游度假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简言之,就是以理性的方法,善待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优势,避免破坏性的开发建设行为。32未来几年里国际和区域旅游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由快速发展阶段逐步走向缓慢增长,但世界旅游市场仍拥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空间,据有关研究报告预测,到2020年,国际旅游人口只占世界潜在旅游人口的7,欧洲为14,美洲为8,东亚太为10,南亚为1,旅游市场仍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世界旅游组织曾预测未来的国际和区域旅游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10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次将达到10亿人次,2015年12亿,2020年16亿。2000年至2020年国际旅游活动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4。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消费收入将超过2万亿美元。东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与此同时,也将成为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世界旅游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旅游市场将由过去传统的“北美到西欧,欧洲到美洲”两大主流逐渐转移到欧洲、东亚太和美洲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34旅游度假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散客度假旅游逐渐多于团体观光旅游;短线旅游多于长线旅游;地区性旅游和中程旅游将成为旅游的主体;自助、半自助旅游将代替包价旅游;商务、会议旅游将成为团体旅游的主体;人们外出旅游的次数将增多。35旅游业注重区域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战略由于旅游资源的局限和价格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难以单独成为长期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同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合作,优势互补和资源互补,以策略联盟的方式共同开拓市场,广招客源,共享利润。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通讯技术将会极大地促进旅游信息的传播,节约消费者的时间,降低旅游业的成本。36安全与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对世界旅游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旅游业的成长与世界经济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但具体到某一个国家,旅游业在受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同时,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安全与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成为旅游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全球旅游业因“911事件”遭受严重打击后,2001年9月24日在汉城召开了世界旅游组织大会指出“全球旅游业要几年的时间才能从美国遭受袭击的影响中恢复,但是长远的前景仍然乐观”。2002年“巴厘岛爆炸事件”也使印尼旅游业遭受严重挫折。旅游环境的安全已成为影响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决定因素之一。4海南省旅游业发展机遇41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国家旅游局已正式公布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国旅游入境人数将达到135145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2075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927万亿人民币。届时,旅游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世界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为海南省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42加入世贸组织(WTO)将促进中国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发展同步加入世贸组织(WTO)对中国和海南省的旅游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总体来说利大于弊。一方面,开放服务领域,外商进入中国兴办旅游企业,加大了对我省旅游业的竞争压力,但另一方面,带来了国际旅游发展经验,这将促进中国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同步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优化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有利于海南旅游企业建立适应国际规则的运作机制,有利于吸纳资金开发建设有国际水准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有利于中国发现和开发国际旅游市场。43海南省提出“建设生态省”、“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和中国人民的度假村”的发展战略为海南旅游业找到了正确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海南岛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旅游业的最大资源和有利条件。立足海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突出中国唯一的海岛生态环境特色,以发展“生态型度假休闲旅游”为重点,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生态环境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