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虎踞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毕节市虎踞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毕节市虎踞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毕节市虎踞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毕节市虎踞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为黔西北中心城市。毕节地区毗邻四川、云南,西接云南昭通,北至四川泸州,南至贵州六盘水,东南至贵阳,是黔西北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三省边沿地区联系通道的中心城市。毕节市是毕节地委、行署所在地,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虎踞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总用地面积557公顷,工程设计范围包括园林建筑小品的布置、游览步道、人工景观林的培育、重要景点的绿化种植、森林消防以及附属的服务设施布置等。该工程的实施在扩展城市空间、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形象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必将极大地促进毕节市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受毕节市开源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委托,我院对虎踞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接受任务后,我院立即成立由各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项目组,多次到现场实地踏勘、收集资料,充分征求毕节市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在结合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毕节市相关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本着认真负责、求实创新的工作态度,经过多方案的反复比较和调整,终于顺利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毕节市开源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毕节市建设局等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致以诚挚的谢意毕节市虎踞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共分二册。第一册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二册设计图纸。目录第一章总论1第一节项目概况1第二节编制依据3第三节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3第二章项目建设条件及现状评价13第一节区域概况13第二节资源条件19第三节项目现状评价26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7第一节项目建设必要性27第二节项目建设可行性32第四章总体布局及项目设计34第一节项目指导思想34第二节项目建设原则34第三节主要规划依据36第四节项目总体思路37第五节总体布局38第六节植物景观规划39第七节电气照明41第八节给排水消防给水系统42第五章项目建设进度安排43第一节项目实施原则及步骤43第二节项目实施组织机构与分工43第三节项目建设工期45第四节建设进度安排计划45第六章劳动保护、安全卫生和消防47第一节劳动保护47第二节安全与保护50第三节消防51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及景观的保护52第一节环境保护的目的52第二节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及保护措施54第三节森林景观及景点景物的保护55第四节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结论55第五节工程环境管理建议55第六节环境影响评价综合结论56第八章工程项目节能措施58第一节节能的目的58第二节节能的意义59第三节节能的范围59第四节工程节能的措施59第九章征地拆迁63第十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64第一节投资估算编制范围64第二节编制依据64第三节编制说明65第四节工程收费标准说明65第五节总投资额及技术经济指标65第六节资金筹措及还贷计划67第十一章项目偿债能力分析70第十二章效益分析73第一节生态效益分析73第二节社会效益分析74第三节经济效益分析75第十三章风险分析77第十四章项目管理84第一节计划管理84第二节资金管理85第三节项目管理85第四节保证措施85第十五章项目招投标86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88第一节结论88第二节建议89第一章总论第一节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毕节市虎踞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二、项目建设地点毕节市中心城区三、项目性质改扩建四、项目主管单位毕节市人民政府五、项目业主单位概况1、业主单位基本情况本项目业主单位为毕节市开源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公司于2009年6月经毕节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以盘活资产存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创新投融资体制,搭建融资平台,加大对城市教育、卫生及新农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毕节市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公司基本情况公司性质国有独资公司项目法人罗安邦公司注册资金30000万元公司地址毕节市松山路3、公司经营范围主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开发。兼营其他项目建设施工、项目投资策划与咨询、中小企业贷款担保。4、公司的经营方式坚持强化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功能,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以产权经营、资本积聚方式,搭建融资平台,吸纳金融和社会资金,投资发展重点项目和优势产业,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通过产权管理、资本运营及项目管理等形式,经营管理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促进国有资源有效配置,加快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根据毕节市人民政府安排,毕节市虎踞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由毕节市开源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代建单位对项目进行组织和实施。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过程2010年03月受项目业主单位的委托,我单位承担了毕节市虎踞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任务。我公司成立了“项目组”,2010年03月“项目组”与相关部门洽商协调,收集了与本项目相关工程技术经济资料,并对主要工程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最终确定了工程设计方案,编制出本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有关部门审批及评估。七、可研报告研究的范围及内容首先确定项目建设业主单位,阐述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内容和范围,说明项目建设外部条件,提出项目建设的技术方案及方案阐述,提出环保、森林防火方案,说明项目组织机构,提出项目建设工期及实施进度计划,进行项目投资估算,提出资金筹措方案及使用计划,提出项目贷款偿还方案,对项目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进行分析,提出结论和建议。第二节编制依据1、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贵州省人民政府)2、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201002)3、1500电子地形图4、毕节市虎踞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委托书5、其他相关资料。第三节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一、遵循原则1、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超前准备,留有余地的原则;2、坚持以丰富旅游景观资源、全面保护森林资源为目的,合理配置森林旅游资源的原则;3、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建设规模与公园实际需要相匹配的原则;4、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原则;5、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二、项目性质根据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201002),虎踞山的性质定为以现有的人文景物、山体林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优美环境为基础,建成以绿色山体为特色,包含丰富多样的山体景观、特有的高原植物景观、城市景观空间,以自然山体风光、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同时具有时代气息、丰富文化内涵的独特的大型综合性城市生态公园。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毕节市城区市民。三、项目地位1、虎踞山公园是组成毕节中心城区重要的生态实体,对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毕节市城市空气质量、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成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2、虎踞山公园是毕节城市居民重要的文化娱乐休憩场所,特别是满足中心城区的广大市民的日常休闲活动需求,并有效缓解毕节市中心区综合性公园节假日超负荷运转的压力。3、虎踞山公园是毕节市新的城市形象标志之一,是毕节市中心城区绿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中心城区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核心,将大自然景观引入城市中心,其健全的生态环境,自然的山体风光与整个城市景观相呼应,真正体现毕节市生态型、园林化的规划特色。更能从根本上凸显毕节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重要意义。4、虎踞山公园是极具吸引力的休闲旅游胜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绿意盎然的山体,自然栖息的野生动植物,独特人文景物景观,丰富的文化娱乐内容将使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新型休闲旅游胜地。四、建设规模虎踞山是毕节中心城区的名山,与坐落在城东的龙蟠山摇摇相对,形成虎踞龙盘之势。景区占地557公顷,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自然风光奇特险峻,人文景物集中,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是毕节市古今闻名的旅游胜地。五、建设内容通过毕节市环城绿化(一期)工程的实施,虎踞山游览步道建设项目投资60多万元,已建成游览步道7900米(其中梯道2639米;平缓道5261米);双层仿古六角亭2座,单层仿古六角亭2座。通过我单位组织人员对现场的调查和查勘,经过分析目前整个景区主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游览步道的交通组织不合理、道路密度分配不均、铺装材料的档次不高、供游人驻足休憩及观景的场所不足、森林覆盖率低和林相单一、植物景观层次不够丰富、附属服务设施的配置不完善等。所以本次项目将新建观景亭、游览步道、休闲观景平台、景区大门、园建、亭台、植物景观的营造以及附属服务设施设置等等。1、主要建设项目(1)主次出入口及园林建筑根据公园的性质和内外交通组织,为方便游人就近入园及公园管理,全园共规划7个出入口(其中4个主出入口,3个次出入口)西主出入口位于公园西面靠近翠屏路(综合性)北主出入口位于公园北面靠近毕节一中(一般性)东主出入口位于公园东面靠近洪山路毕节头步发电厂宿舍(一般性)南主出入口位于公园南面南环西路与贵毕大道处设(一般性)其他3个次出入口保留现状位置结合公园地形、现状景观和功能分区,全园共规划15个景点三王亭(已建)虎啸亭(新建)虎步亭(已建)虎跃亭(已建)虎踞亭(已建)中心景亭(新建)6个观景平台(新建)(2)游览步道已建成游览步道7900米(其中梯道2639米;平缓道5261米),新建游览步道31265米,规划对已建游览步道进行面层材料改造。在适当的位置结合观景的需要,设置观景平台。(3)景观林培育虎踞山的风景资源,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通过景观林的培育旨在扩大、提升虎踞山的整体森林景观为目的,本次项目安排营造景观林面积5104亩,通过增植花灌木、常绿树、落叶树、观赏树种等进行风景林的培育,扩大绿化覆盖面积和提升绿化景观资源;安排现有林分改造面积1865亩,使单一的次生林地、灌木林地变成森林景观资源,增加景观层次;在游览步道沿线、重点的景点附近、景区主次入口的位置进行特殊处理的绿化种植。(4)森林防火火灾是森林的大敌,它会给森林(景观)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人口流动性大,火源管理的难度将愈来愈大,项目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森林防火不容忽视。随着项目开发的逐步深入,游人活动范围会不断的扩大,火灾隐患会更加突出。应贯彻“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原则,提高火险意识,积极开展护林防火宣传教育,持之以恒地开展森林法、护林防火条例等林业政策、法规、法令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遵守。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设立森林防火指挥中心,配有无线电通讯设备,设有专人负责。除已有机构及人员外,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护林员,进行常年巡护监测,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发现火情及时组织扑灭。本项目将遵循“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立足自防自救,采用可靠的防火措施,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各建筑物均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布置消防通道,并合理配置消防器材。、建筑物内均设室外消防栓,采用环状消防给水网。、室外消防水量为20升/秒,室内消防水量为20升/秒。、电气消防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电气设备应达到规范的规定,各消防控制室内根据消防要求设置消防紧急启动按钮。、所有消防用电气设备配电线路应穿管保护,暗敷在非燃烧的结构内,保护厚度不少于30MM。、防雷对原有古建筑物以及新建筑物均需要防雷,均属三类防雷建筑,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国家标准有关规定装设防雷及接地装置。(5)森林病虫害防治、主要病虫害森林病虫害是影响森林景观的一个主要因素,严重时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通过外业调查,森林病虫害主要有A松毛虫、松黄叶蜂二者交替发生,危害较为严重;B小蠹虫类危害较为普遍,其中危害严重的主要为华山松大小蠹;C松梢螟、松针锈病危害普遍,程度轻微;D蚜虫、白粉病主要危害阔叶树种,危害普遍,程度轻微;E炭疽病主要危害阔叶树种,危害程度较为严重;F竹丛枝病、竹秆锈病、蚧壳虫、竹鼠危害竹类,危害普遍,危害程度较为严重;对林木生长危害较大病虫、鼠害需及时进行防治。对其它病虫害要进行监测,做好预测预报,根据发生的危害程度,需要防治时,再做防治计划,上报主管部门,即发即防。、防治措施A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做好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设立病虫害监测预报点,并指定专人负责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组织机构。加强林分抚育管理,改善卫生条件,增强林分的抗御能力。B针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特点,在林相改造后的林地内,集中清理伐区剩余物,并喷洒杀虫水。C生物防治重点治理,有计划、有目的保护天敌,招引益鸟,人工繁殖寄生蜂,利用天敌昆虫(如赤眼蜂、平腹小蜂等)、病原微生物(如白僵菌等)和食虫鸟类来控制虫害的发生。D设置饵木在彻底清除虫害的基础上,可设置饵木诱杀,通常利用衰弱木、梢头木等作为饵木,于4月底以前放在林中空地,6月下旬至7月上旬剥皮处理,以消灭诱来的害虫。E化学防治在搞好测报的基础上,根据害虫的生物学特性,适时突击开展防治。主要防治手段有烟剂防治、喷粉防治和喷雾防治等。(6)附属服务设施设置公厕、垃圾桶、指示牌以及警示牌的设置六、项目建设目标1、通过对虎踞山景观林的营建,次生林、灌木林等林相的改造,在游览步道沿线、重点的景点附近、景区主次入口的位置进行特殊处理的绿化种植。使虎踞山的的森林风景资源得到进一步步的扩大,树种结构、树种配置更加趋于合理,森林景观得到明显改善,四季景色更为迷人,环境更加优美、为游人创造一个优美、宁静、舒适的旅游环境2、建设全天候、全方位的林火监测设施网,使虎踞山了望监测面积达到835亩以上,林火监测可视率达到95以上,年森林火灾受害面积控制在01以内,力争不发生等级以上的森林火灾,有效地保护虎踞山的森林景观资源,保护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的生存条件,使生物种群数量增多,森林景色更加绚丽多彩,珍稀野生动植物得以繁衍和发展,更加适宜于开展多种旅游活动。3、通过观景亭、游览步道、休闲观景平台、大门、园建、亭台、植物景观的营造以及相关配套附属服务设施的配备,达到功能具备、创造休憩、观光、健身的场所。改善人居环境、彰显城市人文、提升城市品位的要求。总之,项目建设完成后,使公园具备比较完善和先进的保护、宣传、休闲娱乐等设施设备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适应以植物景观为主体的生态旅游迅猛发展的客观需要。七、结论毕节市虎踞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和改善毕节市旅游环境和投资环境、预防发生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能力,并有效缓解毕节市中心区综合性公园节假日超负荷运转的压力。通过对项目全面分析论证,在布局上具有合理性,建成后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促进虎踞山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将产生重要作用。通过投资估算、效益评估,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因此,项目建设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产业发展上是必要的。八、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或摘要备注一项目业主单位毕节市开源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二项目代建单位毕节市建设局三项目类别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四项目建设规模1总用地面积公顷5572园林建筑小品2903游览步道562770新建7900(面层改造)4人工景观林培育亩5005重点绿化种植100006森林消防项1五项目建设总投资万元3192091静态投资万元2967292建设期利息万元22561六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万元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万元2373832地方配套资金万元59346七地方配套资金占总投资比例20八项目贷款年限年10其中仅付息不还本期还本付息期年年28九偿贷资金来源政府贮备土地拍卖十项目建设工期年2第二章项目建设条件及现状评价第一节区域概况一、历史沿革,行政区划毕节之名,始于元代,历史上曾被四川、云南、湖南、贵州行省领属。毕节周为卢国南境,战国时属牂牁古国西北境,秦属巴蜀郡东南部地;汉置平夷县;晋建兴元年置平夷郡,平夷县为郡治;东晋简文帝时改为平蛮;刘、宋、梁、陈至隋无变化;唐置羁縻州;宋为禄州羁縻;元置毕节驿;明建毕节卫;清康熙四年,设立分巡毕节道。光绪5年,移贵西道驻毕节,县内行政区划沿用里、屯、伍、甲制。国民元年,定毕节县属大定府,全县行政区划沿用清制。民国21年,全县行政区划自县以下分区、乡、镇,毕节县城先设东关、南关、西关、北关四镇,后并为毕阳镇。民国38年全县划定为17个乡、1个镇。1993年12月份,毕节撤县设毕节县级市,下辖27个建制镇和8个乡(其中6个少数民族乡)、6个办事处,共有43个居委会和196个居民小组,行政区划建制设置一直沿袭至今。毕节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资源底蕴相当深厚,全区共有古文化遗址5处,古墓33处,古建筑,历史纪念建筑66处,彝汉文石刻181处,革命遗址,遗迹34处,文物葬品98件。尤具特色的大方城北“奢香墓葬”、黔西沙窝区的“观音洞旧石器时代遗址”、毕节青场镇“新石器时代遗址”、龙场镇的“大屯土司庄园遗址”、威宁中水镇的汉墓群。这些无不体现毕节地区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毕节又是一个革命老区。贵州省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于1934年1月在毕节建立。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经过金沙县(打鼓新场);1936年2月,贺龙、任弼时、王震、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毕节时,在这里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4个县的95个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有5000多名各族青年参加了红军。二、城市性质、职能及规模1、城市性质贵州省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十个省区之一,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东邻省会贵阳和遵义市,南接安顺地区和六盘水市,西与云南交界,北与四川接壤,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毕节地区是国务院确定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享受国家、省的优惠政策。毕节地区还是一个资源富集的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目前,全区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毕节地区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区268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彝、苗、回、仡佬、白族等三十六个民族,2005年末人口726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8。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大好机会,毕节地区已制定了发展规划,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毕节市中心城区是毕节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信息中心,是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的重要商贸、物流集散地,以能源工业、轻工业和生态产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2、城市职能、贵州省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和贵州西部经济带上的主要城市节点之一;、毕节试验区的服务基地和示范基地;、是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毕节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以能源工业为基础,轻工业和先进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特色产业优势突出的区域性产业布局基地;、是经济开发、社会文明、文化繁荣、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丰富的现代化城市。3、城市规模近期30万人,远期为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为2350万M2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达到78M2;远期为5298万M2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达到883M2。三、社会经济及市政基础设施1、毕节市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全市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8404亿元,2007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275亿元,同比增长1413,其中,第一产业1747亿元,增长602,第二产业3064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3593亿元,增长2116;三次产业结构从223840调整为21364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总收入从436亿元增加到441亿元,增长1697。实现财政总收入436亿元,增长214,增收768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5亿元,增长2268,增收6373万元,是近年来增幅较大的一年,财政收支结构逐步改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29亿元,增长5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1亿元,增长17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98元,增长264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84元,增长1646,净增351元。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可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2、社会经济发展自“十五”计划执行以来,毕节市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和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紧紧抓住“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三大主题,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建设经济强市统揽工作全局,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实施城建带动、项目拉动和“三农”联动三大战略,推动了经济的加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顺利地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296亿元预计增加到2005年的5283亿元,年均增长121,超过“十五”计划提出增长10的目标;财政收入由199亿元增加到317亿元,年均增长96,超过“十五”计划提出增长85的目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城市建设和管理迈出新步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为“十一五”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是毕节市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毕节市面临较好的发展环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毕节市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央、省委进一步确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会动摇,支持力度不会减弱,发展步伐不会放慢,为我市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国家确定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接替区,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毕节市可以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实施煤电化工一体化新能源项目,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立市、工业富市、工业强市。在区域环境方面,毕节市地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指挥中心,为地委、行署所在地,具有较强的政治优势。省委、省政府继续把毕节市列入建强的二十个县市,在政策支持力度上会进一步加大,有利于毕节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通过十七年试验区建设的不懈努力,毕节市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打得扎实,条件更为有利,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毕节市经济总量少,人均水平低;农业基础脆弱,解决“三农”问题任务十分艰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产业支撑;地方财力较为单一,收支矛盾突出;社会事业发展落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矛盾较为突出,制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关系处理难度加大。虽然毕节市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发展环境有利于毕节市加快发展。3、市政基础设施为了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市政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也是经济发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区交通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截止2005年底,贵毕高等级公路全线贯通,完成了到区内各县城的油路改造,连接周边省区的油路改造基本完成;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2469公里,比“九五”末增加7512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278公里,二级公路500公里,三级公路1400公里。内昆铁路威宁段建成投入使用,隆黄铁路黄织段已开工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启动国家规划的重点高速公路网络杭州瑞丽、厦门成都高速公路中遵义金沙大方毕节纳雍水城、赤水毕节、贵阳织金等途经我区路段的建设。为开发我区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改善投资环境,抓紧做好毕节飞机场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第二节资源条件一、自然地理状况1、地理位置毕节市处贵州西北部乌蒙山腹地;地处东经1053610643,北纬26212746之间,东部和南部与本省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云南省、四川省毗邻。扼川、滇、黔三省要冲;距省城贵阳216公里;乃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2、地势地貌毕节市属云贵高原剥蚀构造丘陵地貌区,地形起伏较小,以丘峰洼地、残丘洼地和向斜盆地为主。断裂、褶皱较发育,出露地层主要是三叠系的碳酸盐岩。绝对高程多在10002200米之间,大部分地段自然横坡为1540度,局部为陡崖,境内植被较发育。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洪涝等。虎踞山最高海拔16126米,最低海拔14916米。3、气候条件毕节地区大部份地方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适中。各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01817802小时,年平均气温105150,一月平均气温1743,七月平均气温176249,稳定通过10的有效积温2544646171;年平均降水量848613944毫米,月变率大,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至9月;无霜期205297天。境内山清水秀,平畴谷幽,风光秀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适宜。4、交通条件毕节市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达。东有海龙路、居二路、大纳路,南有贵毕路,西有毕纳路、毕威路,北有毕赤路。目前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70999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980416公里,基本形成以城区中心,辐射各乡镇,联通毗邻两省六县市的公路网络。县乡道路正逐步改造为四级油路,国家规划建设重点工程杭瑞高速公路、成厦高速公路将横贯毕节市。500辆出租车穿梭于城区的大街小巷;50辆公交车分6路把城郊连为一体。5、生态植被毕节地区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岩溶贫困山区,1988年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来,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仍存在较大的技术制约瓶颈。为探索适合毕节地区林业生态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技术体系,推动林业生态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在对林业生态建设、技术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石漠化区域综合治理、生态恢复的优良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扩繁、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技术体系开发、天然林保育及人工林培育与经营技术体系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特色景观调查及开发等方面的技术体系构建。6、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全市均属于长江上游支流,以中部北大水沟梁子相应山脉(金银山脉)为分水岭,北东部为赤水河水系,总流域面积为1441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230,南西部为乌江水系,流域面积为1966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770。境内河流长度大于10公里的有29条,河网密度大,分布较均匀。大部分河道迂回曲折,切割深、比降大,跌水、瀑布多,不利于通航。水力资源丰富,水能总蕴藏量2083万千瓦,可开发量达到11576万千瓦。地下水中碳酸盐岩溶水丰富,分布较广。全市地下水点已探明的有273处,天然动出量为1007亿立方米。7、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该区地震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应本地区基本烈度度。8、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毕节地区生物资源十分丰富,5个县为“全国烤烟生产基地县”属全国四大烟区之一。威宁自治县为“全国畜牧业基地县”;大方,黔西为“全国生漆基地县”。区内盛产杜仲,天麻,党参等名贵中药材。薯类,辣椒,生漆,大蒜,苡仁米,竹等为毕节土特产,享誉省内外二、历史人文条件虎踞山与灵峰寺是毕节人耳熟能详的两个名字,曾经因口口相传而被错讹成“虎鸡山”、“牛峰寺”,至今还有很多“老毕节”仍是这样地称呼着。虎踞山还曾经是毕节的一座文化名山,有较为悠远的人文历史。明朝万历十八年1590,那时的毕节城还是一个卫城,毕节兵备道陈性学迁建文庙于虎踞山上,直到清代乾隆年间虎踞山上的文庙遗址尚存。了解到虎踞山的一个历史传闻元朝镇守云南的梁王瓦尔刺死后,筑有数十处疑冢,所筑的疑冢大如土山,毕节、赤水都有。毕节的疑冢据传就筑在虎踞山上。三、社会经济条件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在建立试验区之前是贵州省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直到1987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农民人均收入仅184元,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未解决温饱人口达300余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368,人口自然增长率2129,森林覆盖率仅为853。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毕节地区生态恶化、人口众多,严重遏制了毕节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迫使陡坡开荒,林、灌、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面积的60以上,致使生态环境恶化互为因果,伴随人口的剧增而愈演愈烈,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将导致大片土地石漠化,从根本上将失去人类在此生存的基本条件。针对毕节地区严峻的现实,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构想,得到了省委的赞同,1988年6月,经贵州省委、省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试验区建立后,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发展大计的指引下,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中央智力支边扶贫协调领导小组、毕节试验区北京专家顾问组、深圳市及省直有关部门和各方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全区各族人民紧紧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的实际,充分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精神,抓住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加快经济发展,控制人口增长,坚持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中,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通过十九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两大机遇,开始走出了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怪圈,逐步实现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贫困状况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人民生活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通过21年不懈努力,全区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727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8404亿元,增长1413以上,高于全国、全省增幅,尤其是“十五”期间,年增幅达1246,粮食产量从1988年的1038万吨上升到25052万吨,农民纯收入从226元上升到2044元,贫困人口减少到589万人,5个国家级贫困县已相继越过温饱线;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88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根据毕节地区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毕节地区已经成为贵州省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早在试验区建立之初,胡锦涛同志就明确指出,毕节试验区必须坚持以改变贫困面貌,解决温饱问题为目标,并把能否如期实现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的目标作为衡量试验区成败的首要标准。毕节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全区居住着汉、彝、苗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贫困人口的比例高,少数民族乡占全区重点贫困乡比重大,是毕节地区贫困的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特点,21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以开发扶贫工作统揽全局,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在扶贫项目的安排上,优先解决群众温饱、优先投入见效快覆盖面广、优先投放贫困少数民族村组户、优先投入技术物资配套、优先投放能带动种养业发展的项目;同时,把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发展支柱产业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增收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切实把扶贫工作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全区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88年的3122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56万人,试验区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促进了毕节地区社会安定和谐与民族团结。近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毕节试验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刻的战略思维观察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生动运用和体现,也是对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类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是在社会历史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深化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长期探索实践的产物,毕节试验区是这种探索实践的典型范例。17年来,毕节试验区所走的是一条贫困地区科学发展之路,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所指引的道路。在新的改革试验中,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让这项“具有国际意义的小试验、大方向”工作结出更加丰硕之果。毕节市是毕节地委、行署驻地,也是毕节试验区中心城市。至2005年底,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建成区由8KM2增加至17KM2,城区人口包括流动人口由9万多人增至目前约20万人,城市基础建设取得较大的成绩。贵毕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将毕节至省会城市贵阳的行车时间从6小时缩短为34小时,城市供水能力从8000M3/D扩至108000M3/D,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已投入使用,倒天河一、二期治理包括城市生活污水截污沟干沟已基本形成,生活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尤其是2007年前老城区十条道路的改造完成,城市面貌有了较大的变化。围绕正在建设的毕节地区行政中心、科技文化中心形成的南部新城区,围绕毕节市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形成的东部新城区以及倒天河二期治理工程形成的望湖片区,已经连片形成毕节城市的东南部城市区,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城市正在兴起。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毕节市的城市建设不仅滞后于我国西部地区相类似的城市,也滞后于试验区的总体发展,与毕节试验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存在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毕节试验区的总体发展。第三节项目现状评价一、公园现状通过毕节市环城绿化(一期)工程的实施,虎踞山游览步道建设项目投资60多万元,已建成游览步道7900米(其中梯道2639米;平缓道5261米);双层仿古六角亭2座,单层仿古六角亭2座。通过我单位组织人员对现场的调查和查勘,经过分析目前整个景区主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游览步道的交通组织不合理、道路密度分配不均;2、园路及平台铺装材料的档次不高且品种单一、没有特色;3、供游人驻足休憩及观景的场所不足分布不均;4、森林覆盖率低和林相单一、植物景观层次不够丰富、5、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稳定性岌岌可危;6、缺乏引导游人和生产管理性的专用出入口;7、与公园相配套得附属服务设施配置不完善;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节项目建设必要性随着毕节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返璞归真、沐浴在一片绿意盎然的空间,已成为久居城市闹市区的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一种向往。以及家庭旅游、自助旅游的日益兴起,使人们对旅游环境、旅游条件及其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的要求愈来愈高。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众多旅游者的需要,通过建设有目的地改善园内森林景观资源的数量,有重点地丰富森林景观结构和景观层次,加大保护森林公园的森林景观资源安全的力度和保护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的生存条件,提高公园科普宣传教育的范围和深度,为游人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氛围以及保护森林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是整脏治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公园的特殊价值与功能作用,有效促进人工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的需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环境整治在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扩大种群规模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显著的成果。通过人工培育风景林、花灌木的种植,使其植物生态群落得以自然恢复。实践表明,环境整治后的生态物种多样性得到较好保护和丰富,群落的稳定性也随之提高,这也验证了“种类多样性促进群落稳定性”的生态学原理。通过实施公园的综合整治工程,为我们广大市民创造一个集休憩、观光、健身的场所、同时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彰显城市人文、提升城市品位的要求。充分考虑广大市民的迫切愿望,真正做到还民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优美的休憩、游览和开展各项公共活动的娱乐场所。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形成毕节市城区中心的一片生态绿肺。2、是加快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并为其创造必要基本前提条件的需要。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的景观发展方向也越来越关心,并在不断寻求理想家园,“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令人无比向往。毕节是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试验区是以践行以人为本,探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实道路,系统综合地处理社会、自然和人全面发展关系的国家级试验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长期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增长迅速,生态恶化,富集的资源难以合理、有效、有序地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互为因果、恶性循环,严重地阻滞了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解决长期困扰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民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时任中共贵州省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历时一年多,以科学的开创精神和智慧,在走遍全省86个县市区,多次深入毕节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大量实践经验,将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环境系统、人自身的生产与发展系统通盘考虑,进行统筹安排,提出了总揽试验区和谐社会建设、孕含着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在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大会上,胡锦涛同志作了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讲话。他指出“我们必须对毕节试验区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对自身的特点有清醒的认识”,毕节试验区建设,”一要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这个主题;二要以改革总揽全局,加快改革步伐;三要注意智力开发和培养、引进人才;四要全方位扩大开放;五要发扬艰苦奋斗、扎实苦干精神”。根据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在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由各民主党派组建的北京专家组的指导帮助下,毕节地委、行署明确提出试验区的工作思路是“以加速开发扶贫、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为目的,通过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组织建设,启动商品经济,促进全面发展;利用政策引导和采取特殊措施,以发展经济为重点,寓生态建设于开发扶贫之中,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基础上,把教育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粮食、人口、生态协调发展”。这一思路闪耀着的智慧光芒,为试验区健康发展发挥了长期的导向作用。努力完善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和公益设施体系建设,城市社会更加和谐。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绿化建设,塑造城市特色,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休闲胜地”,以规划调控和引导城市走特色发展之路。力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城市环境面貌更加优美。所以,从加快毕节中心城区的开发建设步伐,从城市城区建设创造必要的硬件基础条件的角度看,建设本项目是十分必要的。3、是加快毕节市城镇化建设,建设生态城市,推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进程的需要。要加快城市化建设,建设生态城市,推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就必须要满足城市经济活动中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并依据城市新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结构调整方案,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规范化和基础及各种公用服务配套设施完善以及现代化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进行新区建设。本项目正是按照毕节中心城区发展和建设生态城市,调整经济结构的总体目标要求而进行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项目建设符合毕节市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符合国家关于城镇化建设的有关政策规定,符合毕节城区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符合毕节市“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适应了毕节中心城区建设及经济结构及产业布局调整的实际需要。因此,从满足毕节中心城区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等方面看,建设本项目是很有必要的。4、是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尽快将旅游业培育为新的支柱产业的需要根据毕节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性质毕节市是毕节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省重要旅游目的地和西线旅游服务中心城市,连接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毕节属岩溶地貌,开发历史悠久,具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岩溶景观和其他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高原明珠”之称的威宁草海,被誉为“地下天宫”的织金洞,有“天然公园”之称的百里杜鹃(包括奢香博物馆),“古,野,奇,曲”的纳雍总溪河风光(乌江第一漂),叹为观止的大方九洞天及十里溶洞探险漂、大屯土司庄园风景区和众多的史前文物,古建筑群,古石刻,这些风景名胜与安顺龙宫,黄果树瀑布一道,构成了贵州西线旅游区。毕节旅游事业方兴未艾,前景辉煌。美丽的毕节,正以无穷的魅力,迎接国内外游客的到来。是具有服务和交通枢纽功能的区域中心城市,是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的旅游城市。毕节中心城区必须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旅游业培育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本项目建设,不仅可加速推进毕节中心城区的经济开发与建设,并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而且还有力推动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旅游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尽快将旅游业培育为毕节中心城区支柱产业,创造更为优良的环境空间。所以,从充分发挥当地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并将其尽快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尽快将旅游业培育为毕节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角度看,建设本项目也是十分必要的。第二节项目建设可行性一、资源优势1、气候条件优越,森林动植物资源丰富2、得天独厚的地貌景观3、深厚的人文景观资源二、区位优势贵州省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十个省区之一,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东邻省会贵阳和遵义市,南接安顺地区和六盘水市,西与云南交界,北与四川接壤,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毕节地区是国务院确定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享受国家、省的优惠政策。毕节市中心城区是毕节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信息中心,是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的重要商贸、物流集散地,以能源工业、轻工业和生态产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三、交通优势毕节市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达。东有海龙路、居二路、大纳路,南有贵毕路,西有毕纳路、毕威路,北有毕赤路。目前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70999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980416公里,基本形成以城区中心,辐射各乡镇,联通毗邻两省六县市的公路网络。县乡道路正逐步改造为四级油路,国家规划建设重点工程杭瑞高速公路、成厦高速公路将横贯毕节市。500辆出租车穿梭于城区的大街小巷;50辆公交车分6路把城郊连为一体。四、产业优势2007年,毕节地区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字目标要求,结合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提出了巩固烤烟油菜产业,狠抓草地畜牧业、特色经果林和马铃薯产业“三业并举”的思路,着力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1、按照“速度加快、规模做大、品牌做响、档次提高、产业延长”的要求,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构建山区特色现代畜牧业体系。22、按照“种植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品种专用化、加工精细化、营销品牌化”的思路,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3、按照“市场为导向,基地为抓手,示范为带动,产业化为动力”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建设。第四章总体布局及项目设计第一节项目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基本思路,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为目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组织,营建具有地域特色、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环境,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虎踞山是毕节市内的名山,与座落在城东的龙蟠山遥遥相对,形成虎踞龙蟠之势,具有历史文化的延续和景观形象的功能、对整个毕节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本案设计为打造观景、生态、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