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住宅的发展趋势_第1页
适应性住宅的发展趋势_第2页
适应性住宅的发展趋势_第3页
适应性住宅的发展趋势_第4页
适应性住宅的发展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适应性住宅的发展趋势简介住宅灵活性与开放性的提起,是在大规模的建设使城市住宅在量的问题解决之后,转向质的提高阶段时出现的。人在住宅中的主体作用被强调出来,住宅应该主动地适应居住者变化着的生活,居住过程也是对住宅和环境的完善过程。关键字适应性住宅发展趋势住宅灵活性与开放性的提起,是在大规模的建设使城市住宅在量的问题解决之后,转向质的提高阶段时出现的。人在住宅中的主体作用被强调出来,住宅应该主动地适应居住者变化着的生活,居住过程也是对住宅和环境的完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栋住宅交付使用之后,便处于永无完结的变革之中。在不同阶段中的不同的使用者,不断地改变着他们所居住的空间。实际上,住宅上一个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变化、灵活的开放的空间系统,灵活性、开放性、可参与性是住宅具有的特质,设计和建造是应充分考虑到住宅建设这一特殊属性。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中也曾指出“住房不能在当作一种实用商品来看待了,必须要把它看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住宅具有灵活性,以便于适应社会要求的变化,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一、适应性住宅的历史及在国外的发展情况住宅的适应性问题,自上个世纪初以来便成为建筑师们不屑的追求,手工业时代的住宅由居住者自建,增建改造因时因事有居住者自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文明的突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住宅的价值取向,及工业化手段,解决工业文明前提下的居住问题,对住宅的适应性问题的关注,第一代现实主义先驱者们,率先着手适应性住宅的开发和探索,为60年代以来适应性住宅理论的成熟奠定了基础。起步20世纪20年代适应性住宅的探索已受到许多建筑师的关注,尤其是柯布西挨和密斯两位先驱,在适应性住宅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对日后的适应性住宅的发展功不可没。密斯1927年在斯图加特魏森霍夫住宅展览会上展示的四单元组成的四层公寓,由于采用钢结构承重框架,解放俩住宅的内部空间,钢柱和大面宽给住宅空间极大的灵活性,也给居住者留有改动的余地,通过更动隔墙,使住宅空间适应自己的生活。钢结构住宅的灵活性和可改造性,远优于墙体承重结构,这是一座具有典型意义的灵活性的现代公寓住宅,在今天颇有示范意义,同时也是密斯的全空间理论在住宅上的一个典型意义的代表。多米诺体系是柯布西挨和博伊斯于1951年共同研制的钢筋混凝土板柱体系。标准化的板柱体系,楼板类似密肋梁结构,框架结构代替墙体承重结构,造出一个可以自由分隔的平面体系,即多米诺体系。马赛公寓与“酒架”体系是二战后柯布西挨在住宅方面的代表作,直到现在马赛公寓不论是在设计构思上还是在空间形象上都被认为是当今高层住宅的经典;面对住宅适应问题的思考,也成为日后的适应性住宅的经典。0世纪60年代之后,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告一段落,先进的西方工业国家此刻相继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以工业社会为背景的现代主义建筑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地位,建筑思潮走向多元,而社会思潮则从追求工业社会的高效率、高技术中反思人文价值和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社会的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向文化倾斜,于是追求自我实现的行为和表现个性的意马愿成为风尚。居住生活上,不满足工业化体系中统一化、标准化的居住模式,营造适应自己的居住空间受到普遍的关注。对于住宅适应性的关注,20世纪中期盛行于欧洲。代表住宅有,1954年瑞典威廉奥森设计的格腾堡住宅,颇有1927年密斯的魏森霍夫四单元公寓,1964年格雷夫完成的16户公寓,法国阿尔森亨利兄弟完成的蒙特劳住宅,20世纪50年代日本菊竹清训的“代谢式”住宅。二、我国适应性住宅的发展1990年以后,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工资改革和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中国的商品房市场日趋活跃,城镇住宅以每年455平方米的建设量推进,到2000年基本达到了户均一套住宅的小康居住水平。使用者在住房消费观念上更趋理智,在住房选择上更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消费者将有条件地追求个性化的消费,他们会适时选择和更换户型,来适应自己家庭结构变更后的需求。1994年制定的导则,明确指出“住宅设计应采取新结构、新构造和新材料,实现住宅设计的灵活性、多样性、适应性和可改性。”新闻媒体的住宅专栏中,也将灵活性、舒适性、协调性作为评定住宅水平的条件之一。生产和开发商方面对适应性住宅的发展日益关注,考虑到购房者要求和心理,房型设计应作为一个可变量,留有调整和更新的空间。户型设计是一个互动过程,需要开发商和购房者一起协调,只有充分把握购房者的需要,同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才能打造出舒适的人居空间。我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规律一样,住宅供应达到量的满足之后,进入质量提高的阶段时,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即显现出来。三、适应性住宅发展的意义1、家庭生命循环周期与住宅适应性住宅是承载家庭生活的物质空间,人的一生有约1/3的时间在住宅中度过。由于家庭成员年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结构椰油生命周期,主要体现在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与家庭的关联上,未成年的子女依赖于家庭的抚养,子女成年之后独立谋生,组织新的家庭,步入新家庭的生命周期,此时原来的核心家庭出现空巢状态,并逐步步入老年。一座住宅的寿命为7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18岁,相当于一座住宅承载一个人的一生。在人和住宅的生命相同的周期中,住宅应该具有适应家庭动态的生活过程的功能,事实上住宅一经使用便处于不断的被改造中,住宅对于每个家庭不是一个静态的商品。居住者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地适应年龄、家庭生活、生老病死等自身条件的变化,同时也不断地承受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条件等来自社会及周围环境给予的影响。住宅是一个持续发展、开放的建筑体系,建立开放、发展的设计观念,是住宅能够承载变化的居住生活。2、居住生活的变化家庭生命循环周期中反映出的居住生活的变化,主要是子女从养育到成人这一阶段中,进入老年之后,家庭面临再一次重组,再一次与子女和住组成主干式家庭,或者参加社会养老,直至家庭解体。在一个家庭中,对家庭生活和人员结构影响最大的成员是孩子和老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他们对居住空间的需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孩子在幼儿阶段,由于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生理需要,决定了住宅应该满足他们的条件,比如阳光、通风、安静、足够的活动空间范围。在儿童阶段,宜单设儿童室,此年龄段的儿童仍处于发育阶段,儿童在室内停留的时间仍多于成年人。儿童室宜保证有较好的朝向和直射阳光,以利身心发育。儿童向青年转化阶段,此时人格,行为逐渐成熟,生活和学习方面走向自立,成为时代环境中的一员,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所担当的角色和应起的作用。在单人房间里面,应体现书房和卧室的两个功能,书房的意义更强一些。从儿童出生到长大成人,这一时段中对住宅的布局方式、功能分室与各室的面积大小的需求,都处于变化之中,理想的居住模式是住宅的空间划分能适应家庭生命周期中的各阶段不同的要求,即可变、可改造调整的。老人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以达13亿人,超过总人口的10,全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已婚子女与父母之间在生活上保持联系,有条件的经营自己的独立的家庭生活,分而不离,各有个的家,生活上嫩相互照顾。四、适应性住宅的特点适应性住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间形态的开放性和使用者的开发性上。住宅单元内部可以重新分隔和改造,适应家庭结构和住户经济地位的改变;2适应长寿社会,住宅不仅年轻时可以住,老了也可以住3适应家庭亲情,使老、中、幼能同时住在同一个住宅地区,既能分区,也可以相互照应“家”是有个性的,每个家庭,对每个人都是唯一的,同时承载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能动的改变住宅,使之适应自己的居住现状,住宅应该是可改造、可生长、可持续发展的,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终极产品。适应性住宅是一种在社会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向精神方向发展的建筑上的表现。为了满足家庭在不同时期的成员要求、表现居住者的个性生活、解决住宅的二次设计等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