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材料物理专业规范_第1页
高等学校材料物理专业规范_第2页
高等学校材料物理专业规范_第3页
高等学校材料物理专业规范_第4页
高等学校材料物理专业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学校材料物理专业规范(讨论稿)一、本专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1本专业的主干学科概况及历史沿革本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的发展水平始终是时代进步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如何更好地利用材料和创造材料的历史。同时,材料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代,材料和能源、信息是构成社会文明和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其中新材料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现已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独立学科,它是一门实用的、直接的科学与技术,不同于抽象的衍生的科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以90多种元素为初始原料,从理论研究、应用,到制造成为人类需要的、有价值的新物质的一个科学技术领域。它横跨对微观世界(01MM)的探索到宏观的制造、性质和应用,是连接材料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桥梁。材料教育和人才培养是材料科学研究和生产应用赖以发展进步的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本科专业涵盖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二级学科专业,及综合性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定义是研究有关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高分子等材料的组成/结构、测试/表征、制备/合成、性能/应用四要素及其关系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四要素贯穿于每个单一材料之中,也贯穿于材料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对材料基本四要素的认识和理解要有动态的观念,四个要素的说明和控制应放在更高、更深的层次,即从原子尺度来阐述和控制。材料的结构与成分着重于研究包括原子的类型及所观察尺度范围内原子的排列组合;材料的合成与加工则使原子(原子团)、分子可得到特定的排列组合;而由不同原子(原子团)、分子及其排列组合所得到的材料具有所需的使用性能;对材料性能的各种测试技术和微观层次上的表征技术构成了材料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要素是一个整体,内部有机联系是其核心与活力所在。我国的材料教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正遵循着从宽广到细分又从细分到综合的科学发展普遍规律,也体现了社会需求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前,受当时材料研究和生产水平的限制,我国高等学校材料教育主要是培养矿冶人才。这一时期材料学科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不划分专业,教学内容包括采矿、选矿、冶金、材料等内容,是一种宽领域培养模式。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工程人才极其缺乏,加之受计划经济体制制约和苏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行业培养通晓某一专业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毕业后能够立即到国营工业领域担任设计、施工、运行等事业性工作的工科人才。在此后20多年里,我国材料类专业划分很细,材料科学技术人才被分割在硅酸盐工程、水泥、玻璃、陶瓷、无机非金属材料、建筑材料、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钢铁冶金、有色冶金、粉末冶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高分子化工、塑料工程、橡胶工程、化学纤维、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20多个专业内培养,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从招生到分配均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培养的学生多能在对口行业(或工种)工作并能较快适应岗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几大类材料之间呈现出更多的内在联系和共性,各种新材料的大量涌现和广泛应用,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及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推动着我国材料科学技术及人才培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以单一材料进行高等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出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拓宽专业口径出发,教育部将我国高等学校原20多个工科材料类本科专业整合为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四个二级学科专业,并提出了综合性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引导性专业,在理科方面则设置了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两个专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探索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材料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开创了新的局面。1994年我国高等学校中设有材料类专业的学校为144所;2003年增至200余所,招生人数20300人,在校人数达73300人。其中,材料化学专业的招生人数及在校生人数分别为2230、5826,材料物理专业的招生人数及在校生人数分别为1420、4253。2主干学科的方法论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任务在于针对实际需要,使宏观微观紧密结合,在原子/分子的层次上将成分/组织的设计与合成加工综合起来,通过合成与加工过程的精确控制,有效地安排与控制原子/分子的特定排列组合,达到控制组织结构,控制形状进而达到所需的使用性能。总的来说,今天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学科,而不是多个学科简单的叠加;它是“材料”,而不仅仅是“金属”、“陶瓷”或“高分子”;它面向材料四要素,尤其是着重于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某一要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领域与纯科学研究领域(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及与某些专业工程研究领域(如化工、机械、土建电子等)都会有重叠,而且应该鼓励与这些学科的合作和交叉研究。与纯科学的区别在于,我们倾向于把视野放在真实材料和与工业的相关性上,而且着重于四要素间的关系,最终归于“使用”上;与化工的区别在于组织性能关系上的特色及跨越各类材料的广度;与机械工程的区别在于其着眼于材料的内部组织及成分组织性能间的关系。材料的研究要求材料科学家要对材料从合成到服役的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除了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所关心的问题以外,材料科学家还应该特别重视材料在制备过程中的重现性和材料品质的一致性等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一个材料科学家应该既能和化学家一起深入地进行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面的研究,又能和物理学家一起进行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研究。一个好的材料科学家会被物理学家认为是化学家,被化学家认为是物理学家,被科学家认为是工程师,被工程师认为是科学家。因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综合性人才规格为既有厚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及材料学科基础知识,又有工程设计、计算机运用能力,有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获取和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内在的、深刻的原因。材料研究涉及到多种学科。以往,材料研究是分散在不同的学科中分别进行的,由于各学科本身的限制,以及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本身的理论基础、经验和方法的限制,这些研究常常只侧重于某一类材料或材料某一方面的问题,缺少对材料进行多学科、多方面的综合性研究,以致对材料从制备到应用中的许多复杂问题,如材料制备过程中的一致性和重现性,材料在使用中的可靠性等非常重要的问题认识不深,重视不够,长期得不到妥善满意的解决,影响了许多新材料进入实际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正是由于以上的背景,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形成独立的学科以来,较为侧重于对新材料或先进材料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材料研究学会在年会上均选择二三十个材料科学发展前沿方面的专题进行交流,每年吸引了大批不同学科的专家聚集在一起,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对这些前沿课题发表意见,交换经验,大大促进了这些领域的研究工作。3本专业的相关学科及影响本专业教育的因素从研究基础及与专业应用领域相关联的角度出发,材料物理的相关学科包括化学、物理、机械、电子电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生物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一方面学科呈现出多科性,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学科发展又呈现出高度综合的趋势,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学科交叉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材料科学与固体物理学、电子学、光学、声学、化学、数学与计算科学等许多基础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些学科的发展,以及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对物质结构和物性的深入研究,推动了对材料本质的了解;同时,冶金学、金属学、陶瓷学、高分子等科学的发展也对材料本身的研究大大加强,从而对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愈来愈深入,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从而发展新材料并合理有效地使用材料。但材料要能商品化,需要经过一定经济合理的工艺流程才能制成,这就是材料工程。反之,工程要发展,也要研制出新的材料才能实现。因此,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工程技术是相辅相成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由过去形成的一些独立学科如冶金、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等聚合而成,它和物理、化学等一些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几乎难以区分,所以材料学科是多学科性的。20世纪后期,由于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渗透到各行业,许多领域都与材料的制备、性质、应用等密切相关,使得材料成为机械、电子、化工、建筑、能源、生物、冶金、交通运输、信息科技等行业的基础,并与这些相关学科交叉发展。所以,材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材料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二、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1本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政治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素质,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物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物理高级专门人才。2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按研究型规格培养四年制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对于实行弹性学制的学校,学制可以是3至8年。(1)素质结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体意识;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专业素质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物理学和材料物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A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B掌握材料制备(或合成)、材料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及材料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C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D熟悉国家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科技开发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E了解材料物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的发展状况;F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2)能力结构要求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包括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技研究能力。(3)知识结构要求工具性知识包括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哲学、思想道德、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包括工程制图、工程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等方面的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专业知识包括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材料的测试与表征、材料的制备与合成、材料的性能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三、本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1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1)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设计的理论依据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要设计适当的知识体系为载体来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要强化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使每一个知识模块构成一个适当的训练系统。(2)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及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按照顶层设计的方法,理工科本科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普通教育(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大部分及15个知识体系构成普通教育内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专业教育内容包括相关学科基础,本学科专业,专业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综合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学术与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自选活动等知识体系。2构建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组成。一个知识领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知识单元,一个知识单元又包括若干个知识点。知识单元又分为核心知识单元和选修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提供的是知识体系的最小集合,是该专业在本科教学中必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单元;选修知识单元是指不在核心知识单元内的那些知识单元。核心知识单元的选择是最基本的共性的教学规范,选修知识单元的选择体现各校的不同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四大要素的内容分散在以材料为载体的个各知识点中。(1)专业知识体系一览相关学科基础化学、物理、电工与电子、力学;本学科专业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材料表征与测试、材料制备与成型加工;专业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专业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2)知识体系的知识领域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物理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机械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电工学、电子学;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材料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材料概论、材料性能学;材料工程三传基础、材料制备与成型加工、材料表征与测试。(3)本专业各知识领域包含的核心知识单元及应选修的知识单元量子与统计物理1量子力学的起源薛定谔波动方程(1)量子力学的起源和粒子的波动二象性(2)一维薛定谔波动方程(3)一维无限深势井和方势井及其半导体超晶格(4)线性谐振子和原子振动(5)量子隧道效应2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1)基本量子力学量的算符(2)哈密顿算符和测量的关系(3)测不准原理(4)量子态和力学量的表象(5)离散体系中量子力学的矩阵表达3三维量子力学运动方程和氢原子结构(1)角动量算符和本征函数(2)电子自旋及其描述(3)氢原子结构(4)全同粒子体系和多电子原子结构4微扰论和量子跃迁(1)定态微扰论(2)外加电、磁场下的原子结构(3)跃迁概率的微扰论公式(4)共振跃迁和选择定律5近独立粒子系的最可几分布(1)经典力学中运动状态的描述(2)量子力学中运动状态的描述(3)系统微观状态的描述(4)等几率原理(5)分布和微观状态(6)玻耳兹曼分布、玻色分布和费米分布(7)三种分布的关系6玻耳兹曼统计(1)热力学量的统计表达式(2)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3)能量均分定理(4)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热容量(5)理想气体的熵(6)负温度状态、顺磁性固体等7玻色和费米统计(1)玻色、费米分布的热力学公式(2)弱简并玻色气体和费米气体(3)光子气体、玻色爱因斯坦凝聚(4)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气体(5)声子气体(6)简并理想费米气体简例热电子发射8系综理论(1)系综理论的基本概念(2)微正则系综及其热力学公式(举例单原子理想气体)(3)正则系综和及其热力学公式(举例实际气体物态方程、固体的热容量等)(4)巨正则系综及其热力学公式(举例吸附现象)(5)三种系综理论的应用比较固体物理1固体结构(1)晶体的键合(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范德瓦尔斯键)(2)晶格结构测定与衍射(3)倒易点阵与布里渊区(4)非晶体和准晶体的结构(5)软物质液晶和凝胶的结构2晶体振动和固体热性质(1)晶格动力学(晶格振动与声子的色散关系、声子能谱的测定)(2)固体热性质(固体比热容的爱因斯坦模型、德拜模型)3固体电子理论(1)自由电子费米气体(2)能带理论和能带计算(3)金属中的费米面4固体的电性质输运过程(1)能带电子的输运过程、导体(2)半导体的能带结构(3)超导体5固体的磁性(1)固体磁性的量子机制(2)抗磁性与顺磁性(3)铁磁性、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4)磁畴和铁磁材料6固体的介电性质和光学性质(1)介电体电极化过程(2)压电体和铁电体(3)固体的光学性质材料物理1材料的电子理论与能带理论(1)原子间的结合与电子(离子键、共价键、范德华键、金属键)(2)自由电子近似(3)近自由电子近似(4)布里渊区理论2现代电子理论(5)电子密度泛函的基本思想(6)托马斯费米理论(7)原子的作用力(海尔曼费曼定理、微扰理论)(8)科思萨姆泛函(局域密度近似、交换关联空穴)(9)理论方法和应用(平面波法和庸势、格林函数法、球形原胞法)3材料的传导性和磁性(10)导电性(自由电子近似下的导电性、导电性与温度的关系、霍尔效应)(11)超导性(超导现象、超导理论、高温超导性)(12)热传导与热电效应(热传导、热电效应)(13)磁性(14)原子的磁性(磁性的产生、洪德规则和晶体场、核的磁性和穆斯堡尔效应)(15)原子间的磁相互作用(交换关联作用、磁体的分子场理论、金属的区域磁性)(16)宏观磁性和磁性材料(磁化曲线、磁性的各向异性、磁畴、磁化过程和矫顽力、软磁材料、硬磁材料、其他磁性功能材料)4材料的结构与缺陷(17)晶体结构(金属的三种基本晶体结构、晶体结构的稳定性及控制)(18)晶体的点缺陷(晶体缺陷的分类、点缺陷、点缺陷的作用、辐照损伤)(19)位错(位错的几何学、位错的应变场、应变能、作用在位错上的力和位错运动、位错的弦模型)(20)面缺陷(层错、反相界、晶界)(21)准晶体与非晶态(准晶体、非晶态金属)5材料的相变(22)平衡状态图和相律(23)相变的基本概念(相变热力学、各种相变)(24)有序无序转变(有序晶格的观测、朗道坎兹伯格展开)(25)相分解过程和原子排列(具有调幅现象的相分解、相分解过程和非均匀的自由能、有序化和相分解共同存在、合金的基底状态、群变分法)(26)马氏体相变(钢的马氏体转变、马氏体相变和形状记忆效应)(27)非平衡过程(非平衡过程的重要性、液体急冷法、气相急冷法、机械合金化)(28)玻璃态转变和非晶态合金(玻璃态转变、非晶合金形成的原因、非晶合金的结构变化和晶化)6材料的组织变化与控制(29)材料的组织(显微组织和结构、组织观察)(30)热处理基础(钢的淬火和回火、合金的时效、析出和逆转变)(31)材料的组织变化(塑性变形引起的晶体缺陷塞积、回复和再结晶、固相反应的再结晶现象、一次再结晶及其机制)(32)组织的控制(再结晶织构、相变织构)7表界面的结构与行为(33)吸附与偏析(吸附现象和偏析现象、吸附公式、偏析)(34)表面扩散和界面扩散(表面扩散、晶界扩散、界面扩散)(35)表面力(36)表面与界面的结构(清洁表面的结构)(37)实际表面结构(表面形态、表面组织、表面成分、高温下的固体表面结构)(38)晶体的界面结构(晶粒间界、相界、多晶体的晶界、界面)8表界面的电子输运(39)电子的表面势和表面态(表面势、表面态)(40)表面的电子结构(金属表面电子结构、氧化物表面的电子结构)(41)表面空间电荷层(表面空间电荷层、表面空间电荷的分布)(42)表面电子输运(电导、表面态电导、表面空间电荷层电导、表面复合)(43)界面和晶界的电子输运(金属半导体界面、氧化物半导体界面、晶界的电子输运)9超晶格材料与低维材料(44)超晶格材料及其电子状态(超晶格的分类、半导体超晶格中的电子状态、其他超晶格材料)(45)低维材料(量子阱、量子线、量子点)(46)多孔硅(多孔硅与光电子技术、多孔硅的结构、多孔硅的荧光特性和发光机理)(47)纳米晶硅(纳米晶硅薄膜结构特性、纳米晶硅的性质)10纳米材料(48)纳米材料科学和超微颗粒(49)纳米材料的结构特征(纳米材料的界面、纳米晶界的结构)(50)纳米材料中的特殊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与宏观量子隧道效应)(51)纳米材料的一般性质(纳米材料的比热容及热膨胀、磁性、纳米材料中的扩散特征、力学性质、晶粒生长特性)相变原理1相变的一般特征与分类(1)相变的一般特征(母相失稳、相变驱动力、热滞、过渡相、相界面)(2)相变的基本类型(按热力学分类、按结构变化分类、按动力学机制分类)2热力学与相图(1)吉布斯自由能与相平衡(2)二元相图(3)三元相图(4)热力学在相图分析中的应用3相变动力学(1)匀相转变动力学(失稳分解、失稳有序化、连续相变动力学,液相液相的转变,固相固相的转变)(2)非匀相转变动力学(成核、长大、粗化,液相固相的转变,气相固相的转变)4扩散型相变(1)有序转变(2)脱溶沉淀(3)调幅分解(4)共析转变5无扩散型相变(1)马氏体相变(2)铁性相变(3)超导相变材料科学基础1物质结构基础(1)物质的组成、状态及材料结构(2)物质的原子结构(原子结构和性质)(3)原子之间相互作用和结合(化学键结合、物理键结合、原子间距和空间排列)(4)多原子体系中电子的相互作用与稳定性(杂化轨道和分子轨道理论、费米能级、固体中的能带、库柏对、极化子)2晶体学基础(1)晶体几何学基础(空间点阵和晶胞、晶系和布拉菲点阵、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2)典型的晶体结构(单质晶体结构、金属晶体结构、固溶体、中间相、无机化合物结构、硅酸盐晶体结构)3非晶态结构(1)非晶体及描述理论(非晶材料、分布函数、非晶态结构模型、分级与分微)(2)典型非晶态结构(熔体的结构、玻璃的结构)4晶体结构缺陷(1)点缺陷(空位和间隙原子、点缺陷的平衡浓度)(2)线缺陷(位错类型、柏矢矢量、位错密度、作用在位错上的力和位错的运动、位错的应力场和应变能、位错的线张力、位错间的交互作用力、实际晶体中的位错)(3)面缺陷(晶界和亚晶界、孪晶和相界、堆垛层错、外界面)5相图(1)相图的基本知识(相平衡和相律、相图表示方法与制作、杠杆定律和重心法则)(2)二元相图(匀晶相图、共晶相图、包晶相图、其他类型的二元相图、复杂二元相图分析方法、相图的实际意义)(3)三元相图(三元匀晶图、三元共晶相图、复杂三元相图分析方法、实际三元相图举例)6金属和合金的凝固(1)金属的凝固(金属的凝固过程、形核、长大)(2)合金的凝固(固溶体合金的凝固、共晶合金的凝固)(3)铸件的组织与缺陷(铸件的组织、铸件的缺陷)(4)凝固理论的应用(控制铸锭的晶粒大小、制取单晶体、定向凝固、制备非晶态合金、区域熔炼)7材料变形与断裂(1)概述(2)弹性变形(3)滑移和孪晶变形(滑移观察、滑移机制、滑移面和滑移方向、孪晶变形)(4)单晶体的塑性变形(施密特定律、单滑移、多滑移和交滑移)(5)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晶界和晶体位向对塑性变形的影响、晶粒大小对材料强度与塑性的影响)(6)金属与合金的变形与强化(纯金属的变形强化、合金的变形与强化)(7)冷变形金属的组织与性能(冷变形金属的力学性能、冷变形的组织、形变织构、残留应力)(8)金属的断裂(理论断裂强度、实际断裂强度、断裂判据、断裂形式)8金属的扩散、回复和再结晶(1)扩散第一定律及微观解释(扩散第一定律、影响扩散的因素)(2)扩散第二定律及其应用(钢的渗碳、互扩散柯肯达尔效应)(3)冷变形金属的回复(回复阶段性能与组织的变化、回复动力学、回复机制)(4)冷变形金属的再结晶(再结晶的形核、再结晶动力学、影响再结晶的因素)(5)再结晶后的晶粒长大(晶粒的正常长大、二次再结晶)(6)金属的热变形(金属热变形过程以及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控制轧制)(7)金属的蠕变(8)金属的超塑性9固体相变(1)总论(固态相变的特点、相界面、位向关系、惯习面、应变能、晶体缺陷的影响、原子的扩散)(2)固态相变的分类(按热力学分类、按迁热移情况分类、其他分类方法)(3)固态相变的形核(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4)生长(生长机制、生长速率)(5)扩散型相变(沉淀、沉淀的条件、沉淀过程举例、沉淀类型、沉淀相的聚集长大、共析转变、共析形核、共析领域的生长、调幅分解)(6)马氏体相变(马氏体转变的晶体学、马氏体的形态和亚结构、表面浮突效应及变形特点、晶体学位向关系、马氏体转变的晶体学表象理论)(7)马氏体转变动力学(8)热弹性马氏体与形状记忆效应10陶瓷材料基础(1)陶瓷概述(2)陶瓷的晶体结构(离子晶体的陶瓷、共价晶体陶瓷、非晶型陶瓷结构)(3)陶瓷材料相图(二元相图、三元相图)(4)陶瓷的烧结与扩散(5)玻璃陶瓷(6)陶瓷的相变与增韧11高分子材料基础(1)高分子概述(2)聚合机制(加聚反应、缩聚反应)(3)聚合度和官能度(聚合度、官能度)(4)控制热塑性塑料的组织与结构的因素(5)温度对热塑性塑料性能的影响(6)高弹体塑胶(7)热固性塑料(8)聚合物的稳定性12复合材料基础(1)复合材料概述(2)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弥散强化的复合材料、大颗粒复合材料)(3)连续长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力学行为(载荷平行于纤维、载荷垂直于纤维)(4)不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5)以聚合物为基体的复合材料(6)金属基复合材料(7)陶瓷基复合材料13功能材料基础(1)固体中的能带(能带的形成、金属的能带结构和导电性)(2)费米能和半导体(半导体和能隙、本征半导体、掺杂半导体、N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半导体化合物)(3)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4)物质的磁性(5)磁化曲线和磁畴结构(6)软磁材料和硬磁材料(软磁材料的磁结构、硬磁材料的磁结构)(7)铁氧体的磁特性(铁氧体的磁特性、铁氧体软磁材料)(8)超导体(超导体的特性、超导理论BCS理论)(9)超导体研究的新进展材料分析方法1材料光学显微分析(1)晶体光学基础(2)偏光显微镜(3)反光显微镜(4)光学显微分析方法(5)光学显微分析应用2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1)X射线物理学基础(X射线的本质、X射线的产生及X射线谱、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X射线衍射方向(几何晶体学简介、布拉格方程、获得衍射花样的方法简介)(3)X射线衍射强度(多晶体衍射图相的形成、单位晶胞对X射线的散射与结构因数、罗伦兹因数、影响衍射强度的其他因数、多晶体衍射的积分强度公式)(4)多晶体分析方法(德拜谢乐法、其他照相法简介、X射线衍射仪)(5)物相分析及点阵参数精确测定(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点阵参数的精确测定、非晶态物质及其晶化过程的X射线衍射分析)(6)宏观残余应力的测定(物体内应力的产生与分类、X射线宏观应力测定基本原理、宏观应力测定方法、X射线宏观应力测定中的一些问题)3材料电子显微分析(1)电子光学基础(电子波与电磁透镜、电磁透镜的像差与分辨本领、电磁透镜的景深和焦长)(2)透射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与成像原理、主要部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透射电子显微镜分辨本领和方法倍数的测定)(3)电子衍射(衍射概述、电子衍的原理、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衍射、单晶体电子衍射花样标定、复杂电子衍射花样)(4)晶体薄膜衍衬成像分析(成像概述、薄膜样品的制备、衍衬成像原理、消光距离、衍衬运动学简介、晶体缺陷分析)(5)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时产生的信号、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主要性能、表面形貌衬度原理及其应用、原子序数衬度原理及其应用)(6)电子探针显微分析(电子探针仪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电子探针仪的分析方法及应用)(7)其它显微分析方法简介(离子探针、低能电子衍射、俄歇电子能谱仪、场离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与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4材料物理性能分析(1)热学性能分析(热焓与热容、影响热容的因素、热焓与比热容的测量、热分析的应用)(2)膨胀分析(材料的热膨胀及热膨胀系数、影响热膨胀性能的因素、膨胀的测量、膨胀分析的应用)(3)电阻分析(金属的导电性、影响电阻的因素、电阻的测量、电阻分析的应用)(4)磁性分析(磁性的基本概念及基本量、抗磁性与顺磁性、铁磁性、影响铁磁性的因素、铁磁性的测量、铁磁性分析的应用)5材料光谱分析(1)电磁辐射基础(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光谱分析法的分类)(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方法原理、仪器装置、分析方法)(3)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4)红外光谱法(基本原理、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红外光谱仪及其应用)(5)激光光谱分析法(激光基础知识、激光拉蔓光谱分析法、激光吸收光谱分析法、激光发射光谱分析法)(6)电子能谱法(X射线光电能谱法、紫外光电子能谱法、俄歇电子能谱法)6核物理分析方法及其应用(1)核物理分析基础(原子核的组成与性质、放射性衰变与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2)穆斯堡尔效应及其应用(3)核磁共振及其应用(4)正电子湮没及其应用(5)中子散射及其应用3构建课程体系知识体系给出了本专业的知识框架,但这些知识要通过课程教学来传授给学生。因此,构建相应的课程和课程体系十分重要。各校既可以可按照本专业的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例如,以某一类材料为主线,融合知识体系内容构建专业课体系),各学校也可按照本校的特色构建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课程教学。课程可以按知识领域进行设置,也可以由一、两个知识领域构成一门课程,还可以从各知识领域中抽取相关的知识单元组成课程,但最后形成的课程体系应覆盖知识体系的知识单元尤其是核心知识单元。专业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核心课程应该覆盖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及部分选修知识单元。同时,各高校可选择一些选修知识单元、反映学科前沿和反映学校特色的知识单元组织到选修课程中。4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材料化学专业必须加强实性践环节的教学,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总体构建实践性环节教学体系,着重培养以下能力(1)实验技能;(2)工艺操作能力;(3)工程设计能力;(4)科学研究能力;(5)社会实践能力等。实践教学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除表1中所列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外,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均应有相应的实验环节和课程。这包括基础化学实验、普通物理实验、计算机上机实验等。表1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名称至少周数至少学分备注军事训练33入学教育11了解大学学习方法及专业基本内涵认识实习11一般专业课开始前完成,对材料生产和加工过程及应用的感性认识生产实习33对材料生产及加工过程中设备工作原理及工艺过程控制的了解专业实验33材料合成、制备与性能综合实验等毕业环节实践1616毕业前的综合训练,完成研究论文或工程设计根据各校实际增设实践环节55小计3232不少于32周。专业基础实验(如基础化学实验普通物理实验等)为单独的实验课程,未列入表1中。为了更好地解释该专业规范,我们举例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描述如下表2材料物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框架(基础研究型其中(学时)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实验上机实践毛泽东思想概论36/2012邓小平理论概论54/301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54/301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36/2012公共基础课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36/2012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其中(学时)实验上机实践法律基础36/2012军事理论36/2018大学英语264/160计算机文化基础32/2012体育144/90高等数学A176/110大学物理B112/70物理实验A56/3056线性代数B40/2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48/30计算机技术基础(C语言)56/3520小计1114/7305632102经济管理类64/40文史哲与艺术类64/40公共选修课选修要求128/80工程图学B64/404材料概论(双语)32/20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C90/55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A64/40数理方程48/30化学原理60/3518物理化学56/35理论力学72/45理论物理72/45电磁场理论60/35近代光学58/3518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应用40/2520材料科学基础80/508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50/30学科基础课必修课固体物理56/35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