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生理学习题与答案及各章节单选答案_第1页
人体生理学习题与答案及各章节单选答案_第2页
人体生理学习题与答案及各章节单选答案_第3页
人体生理学习题与答案及各章节单选答案_第4页
人体生理学习题与答案及各章节单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生理学习题与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单选题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A体液性调节B自身调节C正反馈调节D负反馈调节E前馈2生物体内环境稳态是指A细胞外液理化因素保持不变B细胞内液理化因素不变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D细胞内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E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3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刺激D反应E阈值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反射B反应C神经冲动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5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A排尿反射B减压反射C分娩D血液凝固E排便反射6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A收缩反应B分泌C神经冲动D电位变化E离子运动7可兴奋细胞包括A神经细胞、肌细胞B神经细胞、腺细胞C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D神经细胞、肌细胞、骨细胞E神经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8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条件反射A看到酸梅时引起唾液分泌B食物进入口腔后,引起胃腺分泌C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D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E炎热环境下出汗9神经调节中的控制部分是A感受器B受体C神经中枢D靶组织或靶器官E效应器二、问答题1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它们各有何特点2兴奋性和兴奋有何区别3什么是内环境稳态它有什么生理意义答案1人体的机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其中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是通过各种反射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客观存在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具有迅速、短暂和精确等特点。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经过体液的运送,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体液因素主要是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组织、靶细胞。某些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也属体液因素,主要在局部起作用。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持久和广泛。自身调节则是指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发生的自身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比较局限,调节幅度较小,但对维持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的稳态有一定的意义。2机体或细胞对有效刺激发生的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兴奋则是指由相对静止变化为活动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兴奋性是活组织具有的生理特性,而兴奋是有兴奋性的组织对刺激发生的一种反应的形式变化。3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水平上恒定,不随外环境的变动而变化;它是一个动态平衡、是在微小的波动中保持的相对恒定。在正常生物体内,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内环境既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又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内环境的理化因素(温度、PH值、渗透压、各种物质浓度等)相对恒定是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所必需的。一旦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机体新陈代谢将出现障碍。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单选题1阈电位是指A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B造成膜对NA通透性开始增大的临界膜电位C造成膜对K通透性开始增大的临界膜电位D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E造成膜对NA、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2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ANABKCCA2DCLEMG23在静息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A极化B超极化C反极化D复极化E去极化4细胞膜内外正常NA和K的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A膜安静时K通透性大B膜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CNA易化扩散的结果D膜上NAK泵的作用E膜上NAK泵和CA2泵的共同作用5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是由于AK内流BCL外流CNA内流DNA外流EK外流6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通过A单纯扩散B易化作用C主动转运D出胞作用E被动转运7各种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共同标志是A腺体分泌B腺体分泌C产生神经冲动D产生动作电位E产生局部电位8受体的化学本质是A脂质B蛋白质C糖类D核酸E糖蛋白9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A肌原纤维B细肌丝C肌纤维D粗肌丝E肌小节10骨骼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ACA2的贮存库B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C使兴奋传向肌细胞的深部D使CA2与肌钙蛋白结合E使CA2通道开放11葡萄糖进放红细胞属于A主动转运B单纯扩散C易化扩散D入胞E吞饮12运动神经纤维末梢释放ACH属于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出胞E入胞13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A阈电位B锋电位C负后电位D正后电位E局部电位14按照现代生理学观点,兴奋性为A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B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C动作电位就是兴奋性D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E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5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A阈电位B阈强度C刺激的时间D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E刺激的频率16神经纤维中相邻两个锋电位的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其A相对不应期B绝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E相对不应期和绝对不应期之和17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中,清除乙酰胆碱的酶是A磷酸二脂酶BATP酶C腺苷酸环化酶D胆碱酯酶E脂肪酶18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A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B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C横管、纵管和肌质网D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E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19常用的钠通道阻断剂是A箭毒B阿托品C四乙基胺D异搏定E河豚毒素20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氨基丁酶D乙酰胆碱E5羟色胺二、问答题1载体易化扩散有什么特点2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3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4试述前负荷与后负荷对骨骼肌收缩的作用5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有什么不同。答案1载体易化扩散有以下特点载体蛋白具有较高的结构特异性,即某种载体只选择性地与某种物质作特异性结合;具有饱和现象。膜上有关的载体数量或载体上能与该物质结合的位点数目有限,如超过限度,即使再增加待转运物质的浓度,也不能使转运量增加;竞争性抑制,即结构相近的物质可争夺占有同一种载体,一种物质可抑制结构相近的另一种物质的转运。2跨膜电位产生的条件是细胞膜内、外离子不均匀分布;细胞膜在不同状态对离子具有选择通透性。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其形成本质是K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故静息电位的水平,即K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细胞膜内发生的一次迅速的、可逆的、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它在图线上分为上升去极化相、下降复极化相和电位调整(后电位)。其形成机制是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内流。故上升相即NA内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由于NA通道的失活,使活跃的K通道又显现出来,K仍可顺浓度梯度外流。故下降相即为K外流形成。由于细胞膜内NA浓度升高,膜外K浓度升高,使膜上的NAK泵激活,可逆浓度梯度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以维持正常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为下一次兴奋做充分的准备。3神经肌肉接头由三部分组成,即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终板膜)。此处兴奋传递过程是当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接头前膜上的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入前膜,促使前膜内囊泡前移与前膜融合;囊泡中的乙酰胆碱以出胞方式,量子式地释放到接头间隙,并向后膜扩散;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特异性受体(N2受体)结合,受体转发信息,使终板膜上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局部电位。通过总和及电紧张扩布,在肌细胞膜上出现动作电位,完成兴奋的传递过程。间隙中的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多余的迅速被终板膜上的胆碱酯酶水解而失去活性。运动神经末梢的一次兴奋产生只能引起一次兴奋的传递,并发挥作用。而机体内运动神经的冲动多为连续冲动,故骨骼肌收缩表现为持续强直收缩。4肌肉收缩前加在肌肉上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其作用在于改变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初长度越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越大。肌肉收缩开始时,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为后负荷。后负荷越大,肌肉若要克服后负荷,则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就越大,但肌肉缩短的速度会减慢,且缩短的长度减小。5局部电位与动作用电位的主要区别有局部电位是等级性的,其大小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而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局部电位可以总和,而动作电位则不能总和;局部电位不能传导,只能电紧张扩布,影响范围很小,而动答电位能沿着细胞膜进行不衰减的传导;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则有不应期。第三章血液一、单选题1血液的PH值约为A715725B725735C735745D745755E755765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会导致A溶血B凝集C凝固D血沉加快E出血时延长3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种物质形成的A无机盐B葡萄糖C白蛋白D纤维蛋白E血细胞4参与生理止血的血细胞是A红细胞B单核细胞C淋巴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血小板550KG体重的健康人,其血量约为A4LB5LC6LD7LE8L6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A雌激素B肾素C甲状腺素D生长素E促红细胞生成素7肝素抗凝血的主要作用机理是A抑制因子激活B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C促进纤维蛋白溶解D去除CA2E抑制血小板的作用8血浆蛋白含量降低时,引起水肿的原因是由于A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下降D淋巴回流量增加E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9A型标准血清与B型血液混合时,可引起的反应是A红细胞叠连B红细胞聚集C血液凝固D红细胞凝集E红细胞沉淀10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A红细胞膜上的受体类型B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类型C红细胞膜上凝集素的类型D血浆中凝集原的类型E血浆中抗体的类型11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也发生凝集,此人血型是AA型BB型CAB型DO型ERH型12血浆中最主要的抗凝物质是A抗凝血酶和肝素B血小板3因子和C纤维蛋白稳定因子DCA2E磷脂13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A与血浆容积之比B与血管容积之比C与白细胞容积之比D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E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14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是由于A红细胞数目增加B红细胞脆性增加C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加D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加E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15下列血液检查正常参考值中,哪一项不正确A男性红细胞比容为4050B凝血时间为510MINC白细胞数目为40109/ML100109/MLD女性血沉第1小时不超过10MME血量约为自身体重的7816人体造血的主要原料是A铁和维生素B12B维生素B12和叶酸C蛋白质和钙D蛋白质和铁E铁、蛋白质和维生素B617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A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C红细胞不发生叠连D血浆不使受血者血浆发生凝固E血浆不使受血者红细胞凝集18巨幼红细胞贫血是由于缺少A亚铁离子B蛋白质C维生素B12和叶酸D促红细胞生成素E维生素D319血液凝固后,血块收缩析出的液体是A细胞内液B血浆C血清D细胞外液E体液20血液凝固的各阶段都不可缺少的是ABCDE、21最能反映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相对值的是A血液比重B血液粘滞性C血细胞比容D血液渗透压E血红蛋白含量2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红细胞数量B白细胞数量C血浆蛋白含量D无机盐含量E非蛋白氮含量23血清与血浆的重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A钙离子B球蛋白C白蛋白D凝集素E纤维蛋白原24血管损伤后,首先与其接触活化的因子是ABCDE二、一、问答题1比较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不同。2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指出内源性途径与外源性途径的区别。3简述生理性止血的过程。4交叉配血与输血原则。答案第四章血液循环一、单选题您的姓名2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A、PF3、CA2)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经聚集后形成多聚体,网罗红细胞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不同点在于起动因子不同。内源性凝血系统由因子被触发激活开始,逐步使因子激活,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系统依靠组织释放的因子到血液中参与因子的激活,由于参与的因子少,且路径简单,故比内源性途径启动的凝血过程快得多。3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即可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性止血。生理止血过程小血管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可使血管快速封闭;血小板粘附于受损处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由于血管内膜损伤和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浆中凝血因子,使局部迅速出现血凝块。由于凝血系统的活动构成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止血后,在血小板的作用修复血管内皮,使之平滑完整。4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为主侧;再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为次侧;称为交叉配血试验。临床上根据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作为能否输血的依据。主要原则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凝集(主侧不凝集原则),此时血液可相输。交叉配血结果主侧、次侧均无凝集反应,则血型相配,输血最理想;主侧凝集,无论次侧是否凝集,则血型不配,均不能相输;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只能在紧急情况下,以少量,缓慢的输入,并及时观察。1比较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不同比较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形成的物质无机离子或小分子物质(NACL等)大分子有机物(血浆白蛋白)正常值6697KPA33KPA选择半透膜细胞膜血管壁生理功能和意义维持细胞膜内外水的平衡以保持血细胞的形态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以保持血容量影响内环境稳态由于细胞内液和外液中晶体物质几乎相等,故临床常用09NACL、5葡萄糖液做为等渗溶液,以保持血细胞形态和功能。若血浆渗透压高,则红细胞皱缩血浆渗透压低,则红细胞膨胀,甚至红细胞膜破裂。血管壁两侧分别内为血浆,外为组织液。正常情况下,血浆中蛋白质含水量高于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以维持血容量。若血浆胶体渗透有变化,则影响物质交换,造成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障碍,形成水肿。1心室肌细胞0期的主要机理是ANA内流BCA2内流CCL内流DK外流E离子泵活动2心肌细胞兴奋传导最快的部位是A窦房结B房室交界C房室束D左右束支E浦肯野纤维3反映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的是AP波BQRS波群CT波DPR间期EST段4心动周期中从房室瓣关闭到半月瓣开放前为A等容收缩期B射血期C等容舒张期D充盈期E心房收缩期5在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最高的时期是A等容收缩期B射血期C等容舒张期D充盈期E心房收缩期6能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的因素是A每搏输出量B循环血量C大动脉管壁的弹性D心率E外周阻力7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称为A收缩压B舒张压C脉压D平均动脉压E体循环充盈压8血浆蛋白明显减少A组织液生成减少B有效滤过压减少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D中心静脉压升高E收缩压升高9心室肌细胞复极化3期的形成机制是AK缓慢外流BCL迅速内流CK迅速内流DK迅速外流ENA迅速内流10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静息期内离子活动是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出胞作用E入胞作用11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生理意义是A使心肌节律性兴奋B使心肌“全或无”式收缩C使心肌收缩更有力D使心肌不发生强直性收缩E使心肌同步收缩12心室内压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心室射血B心室充盈C瓣膜开放D心房舒缩E心室舒缩13比较大的阈上刺激才能使心室肌再次兴奋发生在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局部反应期D有效不应期E超常期14第一心音发生在A房缩期,标志着心房收缩的开始B房舒期,标志着心房舒张的开始C室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D室舒期,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E室缩期末,标志心室收缩的终结15心室血液充盈主要靠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B心室舒张时室内压下降的抽吸作用C血液的重力作用D骨骼肌收缩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作用E动脉血压对心肌的后负荷作用16体循环中血流速度最慢的是A主动脉B小动脉C毛细血管D小静脉E腔静脉17正常机体内影响外周阻力的主要因素是A血液粘滞性B微静脉的口径C小动脉和微动脉的口径D血管长度E骨骼肌收缩对血管的挤压作用18安静状态下,平均动脉压等于A(收缩压舒张压)/2B(收缩压脉压)/2C收缩压1/3脉压D舒张压1/3脉压E舒张压1/2脉压19老年人主动脉弹性降低时,血压的变化是A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B收缩压升高,脉压加大C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D收缩压变化不大,脉压显著加大E收缩压与脉压均无变化20在心输出量不变的情况下,舒张压升高主要是由于A心率加快B大动脉弹性增加C循环血量增加D血液粘滞性增大E外周阻力增加21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是A心脏的射血动力B外周血管阻力C大动脉管壁弹性D心率E足够的循环血量22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直接动力是A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压差B左心室与右心室之间的压差C动脉压与静脉压之间的压差D收缩压与静脉压之间的压差E主动脉血压与中心静脉压之间的压差23微循环营养通路的周期性开闭,主要取决于A交感神经B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D血管紧张素E局部代谢产物24促进组织液生成的动力主要有A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B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C组织液静水压、组织液胶体渗压D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E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25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去甲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5羟色胺E氨基丁酸26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系统的最主要生理作用是A使心输出量增加B使外周阻力增加C使血管容量增加D使心率加快E使心肌收缩力增强27微循环迂回通路的主要功能是A维持血压稳定B参与体温调节C实现物质交换D促进血液回流E维持血管内外液体正常分布28血管紧张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A血管收缩,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B血管舒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血管收缩,醛固酮分泌增加D血管舒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E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二、问答题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几个时期试述各期的主要离子活动基础。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及其作用3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4描述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5简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在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中的作用。6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途径及其特点。答案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为0、1、2、3、4五个期。去极化0期由NA通道开放,NA内流引起;复极化1期是NA内流停止和K外流引起;2期平台期是CA2缓慢内流和K外流引起;3期是CA2内流停止和K外流引起;4期恢复静息是由离子泵活动加强,把NA和CA2泵出细胞外,同时将K摄回细胞内,使膜内外离子浓度恢复正常的过程。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本身收缩能力和心率。前三项主要影响搏出量的改变。心肌的前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越多,心室舒张末期容量越大,心室肌初长增加,收缩力增加,故使每搏输出量增加。但若前负荷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时,每搏输出量反而减少。心肌的后负荷,即动脉血压。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射血阻力增大,每搏输出量暂时减少,导致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加大,心室收缩力量增强,每搏输出量又可增加。形成搏出量先少后多的现象。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决定心肌收缩力量和速度的心肌本身功能状态。它受神经、体液以及一些药物的调节。在同在的前负荷条件下,心肌收缩能力越强,每搏输出量越多。心率。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乘以心率,故在一定范围内(不超过160次/分),心率增快,则输出量增多。反之,减少。3心血管系统中足够的循环血量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心肌收缩射血推动血流前行的动力和血液向外周流动时遇到的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根本因素;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做为形成动脉血压的辅助条件,可以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使血压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凡是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各种因素,均可使血压改变。主要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匹配、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每搏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升高为主,故脉压增大。反之,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少。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心率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脉压减小。反之,脉压加大。外周阻力增大,主要影响的是舒张压,使之明显升高,故脉压减小。反之,脉压增大。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大动脉动壁弹性降低,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使脉压增大。但老年人大动脉硬化的同时,常伴有小动脉硬化,口径变小,外周阻力也增大,则舒张压也会升高。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比值下降,多发生于大失血,循环血量减少或血管被舒血管物质作用而舒张,血管容量增加,此时都会使血压下降。4支配心脏的神经有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自脊髓胸段发出换元后,节后纤维支配心脏的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心率加快、传导加快、心房攻心室收缩力加强。这些作用分别称为正性变时、变传导、变力作用。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导致心率减慢、收缩减弱、传导速度减慢等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体内大多数血管只受交感缩血管纤维单一支配。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膜上受体结合,产生缩血管效应。安静时,交感缩血管纤维保持一定的电紧张性,以维持血管一定收缩状态。当其兴奋时,使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上升。5简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在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中的作用。6心脏的兴奋是通过心内特殊传导系统传布给工作细胞,使心房、心室兴奋后,产生收缩活动。其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途径是窦房结产生兴奋心房内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房肌心室肌兴奋在心脏内传导的特点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最慢,产生房室延搁。其生理意义是使心房先收缩,心室再收缩,利于心室的血液充盈,以保证足够的射血量。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最快,可使整个心室同步收缩。其生理意义是使心室同共产生合胞体式收缩,收缩力强,利于射血。第五章呼吸一、单选题1机体与环境间进行的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称为A外呼吸B内呼吸C呼吸D肺通气E肺换气2胸膜腔内压等于A大气压肺内压B大气压肺表面张力C肺内压肺回缩力D大气压非弹性阻力E胸内压肺回缩力3决定肺泡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A气体分压差B气体分子量C气体溶解度D呼吸膜的厚度E温度差4切断实验动物颈部两侧迷走神经,呼吸运动将出现A浅而快B深而慢C深而快D浅而慢E停止5维持与调节机体正常呼吸节律的中枢部位是A脊髓和延髓B延髓和脑桥C中脑和脑桥D大脑皮质E脊髓和脑桥6从肺换气的角度看,能衡量最有效肺通气量的指标是A潮气量B肺活量C肺通气量D肺泡通气量E时间肺活量7肺通气的根本(原)动力是A气体分压大小B肺内压的变化C胸内压变化D肺本身的舒缩活动E呼吸肌的舒缩活动8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能降低肺的顺应性B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C能提高肺的顺应性D由肺泡型细胞分泌E成份为二棕榈酰卵磷酯9肺总容量减去肺活量等于A潮气量B补呼气量C功能余气量D补吸气量E余气量10二氧化碳分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A静脉血、肺泡、组织细胞B静脉血、组织细胞、肺泡C肺泡、组织细胞、静脉血D组织细胞、肺泡、静脉血E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11血中氧分压降低导致呼吸加强的原因是直接兴奋A延髓呼吸中枢B呼吸调整中枢C外周化学感受器D中枢化学感受器E肺牵张感受器二、问答题1什么是呼吸呼吸过程需经过哪些环节。2简述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3肺通气阻力由什么组成,影响因素有哪些4CO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和调节途径。5假设某人正常时潮气量为500ML,呼吸频率为12次/分。在运动或劳动后,以深而慢的呼吸或浅而快的呼吸调整,哪个更好些。答案1机体与环境之间的O2和CO2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呼吸过程是由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组成,即肺通气、肺换气、血液对气体的运输以及组织换气。其中肺通气、肺换气又合称为外呼吸,而组织换气与组织对氧的利用合称为内呼吸。呼吸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中O2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保证组织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2胸内压指胸膜腔内压力。随呼吸运动,胸内压也发生波动,但无论吸气或呼气都小于大气压,故也称之为胸膜腔负压。正常人胸内压在平静呼吸时,吸气末为0713KPA(510MMHG),呼气末为0407KPA(35MMHG)。潮气量呼吸频率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胸内负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胸膜腔为一个固有密闭腔隙,它是形成胸内压的前提条件;胸膜脏层可接受两个相反的力的作用,是形成负压的根本原因。胸膜脏层可受引起肺泡扩张的肺内压和肺弹性组织自身产生引志肺回缩的肺回缩力。因肺内压是围绕大气压波动的,故可认为它等于大气压。若将大气压规定为零,则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故胸内压永远是一个负值。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维持肺泡处于扩张状态,有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有利于腔静脉和胸导管的扩张,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3肺通气的阻力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其中弹性阻力约占70。弹性阻力指弹性组织(肺和胸廓)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所产生的对抗变形的力。弹性阻力的组成,1/3来自于肺和胸廓弹性组织自身的弹性回缩力;2/3来自于肺泡内液体层产生的肺泡表面张力,使肺泡的回缩力。在肺泡上皮层有肺泡型细胞,可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渗透于肺泡表示液体层内,其主要生理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有利于肮的扩张;减弱表面张力对肺泡毛细血管中液体的吸引作用,阻止了液体进入肺泡,防止肺水肿的发生。非弹性阻力以气道阻力为主。气道阻力即气体在呼吸道内流动时对管壁的摩擦力。气管阻力受气道口径和气流速度的影响,其中气道口径是主要因素。气道阻力与气道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第六章消化和吸收通过计算得出,在不同条件下,肺通气量相等,但肺泡通气量明显不同。其中深而慢的呼吸的肺泡通气量最大,故以深而慢的呼吸做运动后的调整最利于机体气体交换,利于体力恢复。4CO2是在呼吸调节中经常起作用的生理性化液因子。在一定范围内,吸入气中CO2浓度增加,可使呼吸运动增强;但超出一定限度,则产生麻醉效应。CO2对呼吸的兴奋作用是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两条途径实现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因为CO2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的碳酸酐酶的作用下,与H2O结合生成H2CO3,H2CO3不稳定解离出HCO3和H。H才是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有效的刺激。5从调整呼吸,加大换气的角度看,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正常呼吸500ML12次/分6000ML4200ML深而慢呼吸750ML8次/分6000ML4800ML浅而快呼吸250ML24次/分6000ML2400ML一、单选题您的姓名1胃液成分中,能使蛋白质易于水解的物质是A盐酸B胃蛋白酶原C盐酸和胃蛋白酶D粘液E内因子2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A口腔B胃C十二指肠和空肠D回肠E大肠3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A蠕动B集团蠕动C容受性舒张D紧张性收缩E分节运动4使消化管保持一定形态和位置的运动形式是A蠕动B容受性舒张C分节运动D紧张性收缩E集团蠕动5在下列消化液中,哪一种不含消化酶A唾液B胆汁C胃液D胰液E小肠液6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是A唾液B胃液C胰液D胆汁E小肠液7由淋巴途径吸收的物质是A甘油一酯和脂肪酸B甘油和氨基酸C氨基酸和葡萄糖D葡萄糖和甘油一酯E氨基酸和甘油一酯8胆汁中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是A无机盐B胆盐C胆固醇D胆色素E卵磷脂9胃蛋白酶的作用是A将蛋白质水解为月示和胨B促进胃酸分泌C中和胃酸D促进胃运动E促进胃粘膜增生10三类食物由胃排空的速度是A糖蛋白质脂肪B糖脂肪蛋白质C脂肪糖蛋白质D脂肪蛋白质糖E蛋白质糖脂肪二、问答题1为什么说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2试述胃液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它们的生理作用。3为什么说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答案1小肠之所以是最重要的吸收部位,原因是小肠的特殊运动形式分节运动,至使食物在小肠停留的时间较长;在十二指肠处,已有胰液、胆汁等重要的消化酶水解大分子物质,使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彻底消化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小肠粘膜的皱褶、绒毛和微绒毛增加了肠壁与小分子物质的接触面,使吸收面积增大;小肠粘膜下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利于小分子物质渗入吸收。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一、单选题1在物质代谢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称为A能量代谢B能量代谢率C基础状态D基础代谢E基础代谢率2对能量代谢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寒冷B高温C肌肉活动2胃内由胃粘膜的泌酸腺壁细胞分泌胃酸、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粘液颈细胞分泌粘液。胃液成分的作用1胃酸的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PH环境;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使蛋白质易于水解;抑制和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有助于小肠对钙和铁的吸收。2内因子它能与从食物入胃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维生素B12,以防止被胃酸破坏,并将其运送至回肠,复合物解离,利于维生素B12的吸收。若内因子缺乏,则维生素B12的吸收减少,可使造血功能中,红细胞不易成熟而停留于幼稚状态,无功能,造成巨幼性红细胞贫血。3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在HCL的作用下激活,成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蛋白质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PH为2),水解为月示和胨。4粘液的作用被消化腺分泌出的粘液,在粘膜表面形成一个凝胶层,具有润滑、保护胃粘膜的作用。此外,粘液与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碳酸氢盐(HCO3)一起构成“粘液HCO3屏障”,防止胃酸中的H和胃蛋白酶侵蚀胃粘膜,起到了保护作用。3因为胰液中除水和HCO3可中和胃酸,给小肠内消化提供中性偏碱的环境外,还含有能把大分子营养物质水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重要酶。胰淀粉酶将各种淀粉水解成为葡萄糖。胰脂肪酶在胆盐的协助下,将脂肪微粒水解为甘油、脂肪酸或甘油一酯。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的水解蛋白质的酶,一般都以酶原的形式分泌出来,没有活性。它们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才能起作用。胰蛋白酶原在肠致活酶的作用下,被激活为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又可以激活其本身酶原和糜蛋白酶原。使水解蛋白的酶具有活性。蛋白质在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的单一作用下,水解为月示或胨,而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下,将直接、彻底被水解为多肽和氨基酸。胰肽酶将多肽水解为氨基酸。D精神活动E进食3营养物质中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是A糖B脂肪C蛋白质D维生素E无机盐4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方式是A辐射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蒸发散热E传导和对流散热51克食物氧化进所释放的热量称为A食物的卡价B氧热价C呼吸商D非蛋白呼吸商E能量代谢6进食后,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最多的物质是A糖B脂肪C蛋白质D混合食物E维生素7能量代谢率与下列哪项具有比例关系A体重B身高C体表面积D环境温度E进食量二、问答题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2什么是体温。体温有哪些的生理变异答案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肌肉活动对人体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任何轻微活动都可提高能量代谢率。剧烈运动或劳动因做功更多,故影响更明显。环境温度人在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中最为稳定。当环境温度降低人感到寒冷时,机体就会发生寒战和骨骼肌张力增高等现象,使能量代谢率增高;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可使体内生化反应速度加快,汗腺分泌旺盛和呼吸循环机能增强,以至产热量升高。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在进食后18小时左右,机体即使处于安静状态,其产热量也会比进食前提高。这种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以蛋白质为最强,一般可以产生30额外热量。脂肪和糖类增加的热量约为46。精神活动当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由于骨骼肌张力增加、交感神经兴奋、促进可产热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释放,使能量代谢可显著提高。2体温是指体内深部的平均温度。体温恒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必需条件。临床上通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它们的正常平均值分别约为361371、366376、369379。在生理情况下,体温可有以下变异昼夜变化体渐在一昼夜间呈现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体温较低,午后16时较高,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性别差异女性基础体温略高于男性。女性常因孕激素水平及其产热作用的影响,体温随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排卵前体温较低排卵日体温最低,排卵后体温回升到较高水平,并可维持一段时间。年龄新生儿体温易波动,老年人因基础代谢率低而体温略偏低。其它能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均可影响体温。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一、单选题1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A肾B肝C肺D消化道E皮肤2葡萄糖的重吸收与下列哪项有密切联系ANA的被动重吸收BNA的主动重吸收CK的主动重吸收DCL的被动重吸收ECA2的主动重吸收3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原尿生成的直接动力是A入球小动脉血压B出球小动脉血压C肾动脉压D全身平均动脉压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4肾小球滤过率是指A每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B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C每侧肾脏每分钟的血浆流量D两侧肾脏每分钟的血浆流量E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终尿的总量5大量饮清水后引起的利尿是由于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B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C肾小管液晶体渗透压升高D肾小管液晶体渗透压降低E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6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中,重吸收能力最强的部位是A近球小管B髓袢C髓袢升支D远曲小管E集合管7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的主要激素是A醛固酮B肾素C皮质醇D血管升压素E血管紧张素8保持肾小球滤过率不变的因素A肾小球血浆流量的变化B滤过膜面积的改变C全身平均动脉压在107240KPA之间波动D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E肾小囊囊内压改变9肾脏疾病时,出现蛋白尿的原因是A滤过膜通透性增加B滤过膜面积增多C滤过膜面积减少D肾小管重吸收量减少E肾小管排泄功能增强10大失血时,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B肾小球血浆流量明显下降C滤过膜面积减少D肾小球血浆流量明显上升E滤过膜通透性下降11糖尿病病人尿量增多的原因主要是A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B醛固酮分泌减少C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高D肾小球滤过率增加E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12能分泌肾素的细胞是A近球细胞B致密斑C间质细胞D肾小球细胞E肾小管上皮细胞13抗利尿激素促进水重吸收的部位是A肾小球B近曲小管C髓袢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E肾小囊二、一、问答题1大量呕吐、腹泻或大量出汗时,尿量会有什么改变原因何在2试述渗透性利尿和水利尿的区别3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答案1若大量出汗、严重呕吐及腹泻时,因水份丢失多,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可使晶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若大量失血,可使血容量下降,容量感受器抑制。这两种刺激均可使下丘脑、神经垂体兴奋,反射性的引起ADH合成、释放增多,引起尿量减少。3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有三项。滤过膜的有效面积和通透性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尿中可出现蛋白质,即蛋白尿。甚至出现血细胞,即血尿。若某些炎症使滤过膜有效面积减少,则出现少尿。有效滤过压的变化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主要取决于全身动脉血压的高低和出、入球小动脉的口径。若动脉血压在107240KPA(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通过肾血流量自身调节,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变化不大,有效滤过压变化也不大;但当超出自身调节范围,如大出血性休克,全身动脉血压低于107KPA时,有效滤过压降低,可出现少尿或无尿。血浆胶体渗透压当静脉内大量输入晶体物质液体,可稀释血液,特别是相对的使胶体渗透压下降;又如严重营养不良而使血浆蛋白浓度明显降低时,也可使胶体渗透压下降;则均可使有效滤过压增加,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囊内压囊内压一般情况下变化不大。但当肿瘤或结石,压迫或引起尿路阻塞时,囊内压升高,使有效滤过压降低,尿量减少。肾小球血浆流量此因素主要靠入肾的小动脉和微动脉的舒缩来调节血浆流量。小动脉的舒缩主要靠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时,肾小动脉收缩,口径缩小,血浆流量减少,滤过作用减弱,尿量减少。具体过程如下大量出汗、严重腹泻、呕吐时刺激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视上核和周围)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神经垂体()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ADH)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2试述渗透性利尿和水利尿的区别渗透性利尿水利尿作用部位近球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产生原因小管液中溶质浓度抗利尿激素调节产生原理水的渗透作用管壁对水的通透性第九章感觉器官WWWKHDAWCOM一、单选题1视觉器官中,可调节折光力的折光体是A角膜B房水C晶状体D玻璃体E睫状体2夜盲症的主要原因是A维生素D缺乏B维生素K缺乏C维生素A缺乏D视紫红质合成增多E视紫蓝质合成减少3近视眼的产生原因是A晶状体凸度变大B晶状体凸度变小C角膜不光滑D睫状肌松弛E眼球前、后径变短4正常人的颜色视野,由小到大的顺序是A红、绿、蓝、白B蓝、白、红、绿C绿、红、蓝、白D绿、蓝、白、红E白、绿、红、蓝5正常人声波通过气传导的主要途径是A声波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内耳B声波鼓膜鼓室空气卵圆窗内耳C声波鼓膜鼓室空气圆窗内耳D声波鼓膜鼓室空气咽鼓管E声波颅骨骨迷路内耳6听觉感受器位于A前庭器官B半规管C耳蜗D椭圆囊E球囊问答题1比较感光系统中,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分布与功能。2试述感觉器的生理特性。答案1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两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心部位,在中央凹处高度密集,光敏感性较差,主要感受似白昼的强光刺激,视觉分辨力强,产生清晰物像层次,并可产生色觉。视杆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分,其光敏感性高,能在弱光刺激下兴奋,常在昏暗环境中引起视觉,但视觉分辨力差,只能看到物体的粗略轮廓,且无色觉功能。2感受器的生理特征有适宜刺激、换能作用、适应现象、编码作用。第十章神经系统一、单选题您的姓名1冲动传到突触前膜轴突末梢,引起膜对哪种离子通透性增加ANABKCCA2DMG2ECL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产生是后膜对哪种离子通透性增加ANABKCCA2DMG2ECL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后膜产生的电变化为A极化B去极化C超极化D反极化E复极化4兴奋通过突触传递时电传布的速度变慢的现象是A单向传导B总和C易疲劳性D突触延搁E兴奋节律改变5第一体感区在大脑皮质的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枕叶距状裂D颞叶颞上回E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6在中脑的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后,动物将出现A脊休克B昏睡C共济失调D死亡E去大脑僵直7维持人体正常姿势的基本反射是A股紧张反射B对侧屈肌反射C伸展反射D腱反射E骚扒反射8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在A中央前回B中央后回C枕叶皮层D颞叶皮层E大脑皮层内侧面9参与应急反应的是A上行激动系统B特异性投射系统C非特异性投射系统D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E迷走胰岛素系统10阿托品能阻断植物性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上的A受体BN1受体CM受体D受体EN2受体11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A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B具有非条件反射C具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D具有第一信号系统E具有第二信号系统12内脏痛的主要特点是A对刺激性质分辨能力强B对电刺激敏感C对牵拉刺激不敏感D定位不精确E必有牵涉痛13脊髓突然横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A增强B不变C减弱D显著增强E不一定14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乙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D5羟色胺E肾上腺素15交感神经兴奋可使A胃肠运动加强B消化腺分泌增多C膀胱逼尿肌收缩D支气管平滑肌舒张E瞳孔缩小16锥体系的作用A发动随意运动B协调随意运动C调节内脏活动D调节肌紧张E引起感觉17下丘脑的功能不包括A调节水、盐平衡B是内分泌的最高级中枢C产生生物节律D发动躯体运动E调节体温18正常人在安静、清醒、闭目时,出现的脑电波形是A波B波C波D波E波问答题1试述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基本过程。2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异同。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生理功能4中枢抑制的分类,它们产生抑制的机制有什么不同。5内脏痛的特点。6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关系。答案1化学性突触传递过程(电冲动化学物质电冲动的传递)前一神经元的神经纤维将产生的动作电位(电冲动)传到神经末梢的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使突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CA2便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内。突触小体内CA2的增加可促使小体内的囊泡向突触前膜靠近,并将囊泡内的神经递质以出胞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内(化学物质传递)。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引起离子跨膜流动及电位改变,即产生突触后的电位(电冲动)。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在前膜的活动是相同的,即前一神经元的神经纤维将产生的动作电位(电冲动)传到神经末梢的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产生动作电位,使突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CA2便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内。突触小体内CA2的增加可促使小体内的囊泡向突触前膜靠近,并将囊泡内的神经递质以出胞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内(化学物质传递)。当递质释放后,因不同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不同,则后膜出现不同的效应,即如果是兴奋性突触,则突触小体囊泡释放的递质为兴奋性递质,它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提高后膜对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