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_第1页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_第2页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_第3页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_第4页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省农林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摘要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成效与经验,全省建立了以“三个体系、三项制度和一个建设”为基础的工作框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职责明确、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氛围。本文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下一步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做大做强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两大关键”,最终建立适合农业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障全省农业生产和消费安全,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关键词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影响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2002年全省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近年来,在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全省农业部门上下共同努力,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寻求对策,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建设管理之路,全省农产品质量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一、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工作框架近年来,在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大体上概括为“三个体系、三项制度和一个建设”。(一)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近几年,每年制定以优质特色农产品为重点的地方标准60多项,目前累计完成180多项。同时加快制定市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2002年、2003年全省共分别完成196项、250项。另外,为了加强标准的宣贯实施,全省各地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重点,加快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盐都县、海安县、洪泽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同时注意地方特色农产品推介与保护,已有洞庭碧螺春茶、镇江香醋、高邮鸭、宝应荷藕等先后通过国家原产地保护。为贯彻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今年4月2829日会同省质监局、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联合召开了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对全省“十五”以来农业标准化以及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明两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457号),对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积极配合省质监局加快农业地方标准的制订,今年以优质特色、出口农产品为重点,计划制、修订183项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市级重点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标准),计划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200项。进一步强化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标准的宣贯力度,积极争取农业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全面提高我省农业标准化水平。(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以“省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区域性(市级)质检中心为骨干、县级质检站为基础、市场(企业、基地)速测点为补充”,分工明确、定位清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框架。省农、畜产品质检中心于2000年底挂牌,2002年先后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均已列入农业部第四批部级中心筹建计划,今年将通过部级“双认证”;市级已有常州、南通、连云港、扬州、盐城、淮安中心通过省级区域性质检中心考核验收;县级已有44个县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张家港、海门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站通过省级计量认证;400多家市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了检测点,开展快速检测。(三)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认定体系。20901年省政府成立了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委员会,出台了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实施办法,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目前全省共有2050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省级认定,其中有1535个通过国家转换。加强绿色食品认证的引导和管理,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绿色食品开发,创建绿色食品品牌。今年上半年新增有效绿色食品产品40个,全省共有169个企业271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产品,累计开发绿色食品产品445个;新增有机食品3个,全省共有33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转换证书。(四)建立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全省2001年通过1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质量安全准入工作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2年省政府转发了省农林厅会同省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联合起草的关于开展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工作的意见,把试点工作扩大到各省辖市和县(市、区),试点市场基本做到“五有”,即有检测站(点)、有检测仪器、有检测人员、有检测台帐、有专门交易区(专柜)。扬州、徐州、苏州等地已将此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中。目前,全省开展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试点的市场达439家。今年将在全省439家市场开展质量安全准入试点基础上,不断扩大试点范围、提高检测手段,逐步推广实施“四个延伸”,即由市场检测向基地检测延伸,由市场专销向总体准入延伸,由蔬菜检测向果品等其他产品延伸,由分段控制向全程质量控制延伸。(五)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从2002年开始,在全省13个市设立125个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点的基础上,2003年继续开展例行监测工作,确立161个监测点(其中45个基地、24个批发市场、72个农贸市场、20家超市)开展监测,各监测点以农药残留速测为主,开展蔬菜农药残留状况定点监测,4、7、9、11月形成四次监测报告。2003年例行监测共检测了96万个样品,4次监测结果合格率明显提高。同时,还在全省设立了88个“瘦肉精”残留监测点,对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把关。今年利用通过“双认证”的8个省、市农畜产品检测中心,继续在4月、7月、9月和11月对全省13个省辖市开展例行监测工作,选择82个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点开展异地抽检定量监测,4月份监测样品496批次,总体情况较好;设立99个“瘦肉精”残留监测点开展生猪及其产品监测,4月份共监测样品318批次,抽检样品全部合格。(六)建立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制度。为控制农业投入品源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农林厅会同省经贸委关于开展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的意见(苏政办发200281号)。全省各地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中的违法行为为整治重点,上下联动,强化监管。全省13个市和大部分县均出台了禁用、限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规定。自2002年以来,先后在海安、射阳、江阴开展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集中销毁活动,推动了全省农业投入品整治工作深入开展。2003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共执法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使用企业28万家,立案查处4930起,查获违法农资101万吨,案值6511万元。今年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和“五不放过”原则,对群众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区域、重点市场进行集中整治。今年上半年,先后开展了禽流感疫苗、农药、肥料等专项整治等行动,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31695人次,检查企业19267个(次),整顿市场4453个次;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2358起,其中案值5万元以上大要案17起,移送公安的15件、人数13人;捣毁制假售假窝点36个;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17亿元。(七)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根据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十五”规划要求,全省将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000万亩。为了使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对任务指标进行了逐市、逐年、逐类产品的详细分解。同时为了加快建设步伐,确定了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按照农业部、国家质监总局第12号令要求,2002年底以来我省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已认定种植业面积983万亩、家畜134万头、家禽8458万只(羽)。今年第一批常规认定工作已经结束,认定种植业面积2194万亩、家畜598万头、家禽1421万只(羽)。同时以整体推进为突破口,按照“统一组织、全面检测、集中申报、整体推进”要求,全面开展产地认定工作。2003年18个县通过产地认定,共认定756个产地,认定种植业面积801万亩、家畜287万头、家禽4360万只。今年的20个县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目前,全省累计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762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2003万亩。二、凝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工作合力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建设,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全省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力地推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一)领导重视,农产品质量建设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突出位置。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在安排农业和农村工作时,都把农产品质量建设作为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各级政府对标准体系建设、检测检验机构建设、无公害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发、市场准入等都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落实各职能部门,明确责任人和年度任务。各级人大、政协也高度关注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出议案、开展考察、专题审议,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扬州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6次会议还专门审议了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市人大、政协多次组织代表和委员实地视察全市农产品质量建设。(二)成立机构,协调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各级政府都成立了由分管市(县)长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产品质量建设领导班子,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一领导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省农林厅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厅拿出50的人力、物力投入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18个与农产品质量建设相关的处室,分为“管理、检测、产业、保障”四个层面予以推进。(三)调查研究,明确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的思路。2002年初,针对入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挑战,根据省领导的指示,省农林厅及时提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定和准入制度,开展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建设和质量安全管理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工作任务。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省农林厅出台了江苏省无公害农(水)产品生产“十五”规划、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管理办法、江苏省绿色食品“十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有机农业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各地区各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划,明确了发展思路目标。(四)增加投入,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供资金支撑。农产品质量建设基础薄弱,需要政府投入支撑。近两年,全省各级财政逐步调整资金投向,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都安排了农产品质量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技术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奖励、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等。特别是省政府去年安排农产品质量建设专项资金5000万元,主要用于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产地认定以及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等农产品质量建设方面资金补助,强有力地推动了面上工作的展开。今年,省政府继续安排了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质量建设。(五)大力宣传,为农产品质量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为营造全省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的良好氛围,结合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活动,各地加强宣传力度,通过会议、咨询、展示等活动,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传媒,在宣传周期间,全面展示我省近年来各地农产品质量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时,根据省食品放心工程联席会议安排,积极配合全省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的开展,全面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另外,为保证“五一”期间农产品消费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省农林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消费安全的通知(苏农市200412号)文件,对全省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在全省农业系统营造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六)加强考核,强化农产品质量建设管理。为了使质量建设和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纷纷将农产品质量建设和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如基地建设、产品认证、检测机构建设、市场准入等)列入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年初提出指标任务,年中进行检查督促,年终进行考核奖励,确保任务完成。为了指导基层工作,省市农业主管部门还实行处(科)级干部与县(乡)挂钩制度,对口负责检查指导,对重要的阶段性工作,组织督查组,到地方进行督查。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基础差、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虽然各地努力工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逐步开拓了工作的新领域,形成了初步的工作体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标准不配套,标准数量少,采标率低;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落后,检测能力和水平较低,检验检测体系还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主体不太明确;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作为公益性、基础性建设,内容多、基础薄弱,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更加迫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解决“三农”问题也更为重要。农产品质量建设是促进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三、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崭新思路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针对目前工作实际,为加快实施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进一步提高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探索下一步全省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思路,开创全省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新局面。初步考虑是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中心,以“三个体系、三项制度和一个建设”为核心,通过政策驱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三力合一”,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做大做强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的“两大关键”,最终形成适合全省农业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障全省农业生产和消费安全,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应遵循“巩固、健全、开拓、提高”的方针,巩固已有建设成果,健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开拓工作新方法,全面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重点是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对传统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开拓市场的通行证,有质量才有市场,有质量才有效益。二是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相结合。我省确定16个优势农产品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增强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则是打造优势农产品产业优质安全放心的需要。围绕优势农产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促进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三是与科教兴农相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迫切需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结合科教兴农战略,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攻关,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快速检测仪器、农产品限量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步伐。围绕实施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继续做好“三个体系、三项制度和一个建设”等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的“两大关键”。一是“推行一个控制”。即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探索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或行业协会牵头开展全程质量控制试点,使“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机结合,实现“场地挂钩”和“场厂挂钩”。重点推广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实施以农产品质量IC卡智能化管理为手段,以“南京农业网”为平台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识溯源、实时监控”的南京IC卡管理模式;二是“衔接基地、严格检测、连锁配送、保险承诺”,“前伸后延”、“一体两翼”的无锡朝阳模式;三是以“放心”牌为营销品牌,实行“四统一分”即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价格、分店销售的盐城放心粮油专卖连锁店模式。二是“创建一批品牌”。即做大做强一批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鼓励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参与农产品品牌建设,引入现代经营思路和管理体制,注重产品与基地的结合,质量与品牌的结合,推进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的整体开发。对通过认证、认定的农产品,利用市场手段,整合品牌资源,选择一批企业或规模基地,对经认证的农产品开展原产地标识、基地标牌,探索统一包装、标志使用的管理,设立专卖点、专柜或进超市,集聚品牌效应,建立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长效管理机制,培育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创建全国一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施泽平南京市农林局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导绿色生产和实现安全消费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之一。本文从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出发,认真分析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成功经验,初步提出了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热情支持下,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无公害认定认证为抓手,以农业标准化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全国首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IC卡智能化监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以农业科技和法律法规建设为保障,初步实现了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在认真分析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建立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思路与对策。一、发展现状自2001年全国开展“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南京市人民政府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作为执政为民的头等大事来抓。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职能管理部门的南京市农林局,一直以引导绿色生产和实现安全消费为目标,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以创新为动力,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初步建立了无公害认定认证的工作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三大体系,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和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三大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下列五个方面(一)加强无公害认定认证工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公害认定认证工作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根本基础和重要抓手。迄今为止,全市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的有206个,2003年高淳县分别通过了省农林厅和省海洋与渔业局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的整体认定,目前全市通过认定的无公害产地总面积为719万亩,占全市食用农产品产地面积的27;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28个,其中获得国家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76个,另外,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21个,有机食品14个。(二)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近几年来,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农林部门狠抓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制定了南京市“十五”农业标准化发展计划,建立了农业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起草制定了南京市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已经于2003年12月26日以南京市人民政府第225号市长令的形式向社会公布,于2004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二是组织制定33项南京农业地方标准;三是建立了3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和5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区。(三)首创IC卡管理模式,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创新了管理手段2003年南京市在全国首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IC卡智能化监管系统,这是南京市农林局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体系的一个全新的创举。该监管系统建设主要依据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质量溯源理论、关键点控制理论等;监管系统开发的思路,主要是借鉴了日本农产品质量管理中产品实行产地编码的先进管理模式。通过以推广应用IC卡为监管手段,以优质安全农产品标志作为质量溯源的载体,以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站为智能化监管的平台,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信息从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再到消费者手中的真实、准确、快捷和高效地传递,实现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控制和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问题的溯源,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维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合法权益。2004年南京市农林局以南京市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八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点城市之一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IC卡监管体系的建设力度,以创建全国一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为目标,大力加强市级IC卡管理中心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的建设,努力创建“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消费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目前已经初步完成IC卡监管系统软件的开发、农产品质量查询系统和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站的建设,预计2004年10月份正式投入运行。(四)加强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为实施全程质量控制提供重要的保障初步建成了南京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南京市农林局已经建成了农产品(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种子质量和农业环境五大监测检验站,并于2003年年底全部通过了江苏省省级计量双认证,具备法定检测检验资质;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也建成了南京市农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市已经建成了397个“放心菜”检测站、点,配备了900余名检测人员,56台套速测仪,分配到各县区、产业基地、重点蔬菜乡镇和重点市场;在流通领域,全市蔬菜、果品、水产3个大型批发市场都设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五)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抓好关键环节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既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农业执法职能的重要举措。为此,南京市农林部门在农业投入品监管方面主要狠抓了三项工作一是狠抓源头,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的专项整治;二是加强宣传,进一步强化生产者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法律意识;三是加强培训,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建立了农业投入品使用的档案管理制度。二、存在问题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一是认识不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尽管各级政府为引导绿色生产、实现安全消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借助于各种新闻媒介进行了广泛宣传,但是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还不强,诚信经营的意识还不够,缺乏必要的责任感;二是部分申报企业存在着重视申报、轻视管理的现象,产品通过认证后证书常常束之高阁,按照无公害标准进行生产管理往往流于形式,从而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严重隐患。二是监管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职能部门职责交叉和联合监管不力,风险管理和预防体系建设比较落后。尽管我市已经相继出台了南京市蔬菜使用农药管理规定、南京市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地方法规,但迄今为止南京市还没有一部明确各部门和各级政府职责、专门用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地方法规;我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有关的职能部门虽然都能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克尽职守、有所建树,但是部门之间通力协作、联合监管的力度还不够,整体合力还不强;迄今为止还没有真正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运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与监测网络体系。三是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覆盖率还不高,加之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因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难以贯彻到位,农业投入品主要是农药的使用难以监管到位;二是对无公害产地环境质量监管不力,缺乏系统的、动态的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控和有效的监管手段,特别是对农产品生产本身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监管不力,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二次污染,例如我市规模化奶牛养殖基地普遍存在着牛粪、牛尿因无害化处理不力而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三是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不力,由于目前大多数无公害产地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实施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农产品质量溯源还不能真正付诸实施;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监测不力,由于缺少快捷的信息反馈和统计平台,难以及时掌握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动态,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政府监管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脱节,难以实现实时监控。四是溯源不到位。目前全市通过认定的无公害产品中,只有龙头企业组织生产的产品,由于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固定的包装和标识,如有质量问题,消费者容易按图索骥,进行质量溯源,但是对于那些千家万户生产、品牌市场知名度还不高、生产规模不大的农产品,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消费者难以进行质量溯源以维护自身应有的权益。此外,目前还存在着农产品质量溯源的平台缺乏、农产品标识管理还不到位等问题。三、思路与对策(一)总体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以“创建生态家园、实现安全消费”为目标,以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平台,以提高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完善体系、建立制度、强化监管和加强宣传为重点,全面建成“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消费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真正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和质量溯源,实现对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网络化同步监控,从而构筑全国一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二)发展对策根据总体思路,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可简单概括为实施“一个计划”、完善“一种模式”、健全“三大体系”,具体发展对策如下1、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4年南京市已被农业部提升为全国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八个试点城市之一,要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明确目标,制定方案,健全组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三大体系”,既认定认证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强化实施“三项制度”,即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和农业投入品综合整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IC卡监管体系建设,从而实现农业环境生态化、生产过程标准化、产品优质无害化、产销衔接品牌化和全程监管智能化的目标。2、加速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IC卡监管模式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既是服务型政府一项特别重要的公益性职能,也是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IC卡监管系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的创新之举,该监管系统的近期主攻方向为“突出安全、建立体系、强化意识、引导消费、确保放心”,中长期的建设目标则是“突出优质、健全体系、有效监管、打造品牌、实现双赢”。该监管系统重点是要建好“一个网站”、狠抓“四个环节”,具体如下(1)建好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站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站的主要功能为一是实现对全市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例行监测和环境监控等信息的动态监管;二是为农产品质量溯源提供有快捷、高效的查询途径,消费者可以根据产品包装物上南京市优质安全农产品标志所标明的IC卡卡号或者IC卡防伪查询码,直接登陆网站查询产品的来源及相关信息,同时也为消费者进行投诉和受理结果的反馈提供载体;三是为广大生产者和经营者申领IC卡和南京市优质安全农产品标贴提供在线服务;四是为促进优质安全农产品产销衔接,培育农产品品牌,提供电子商务服务。(2)狠抓IC卡智能化监管的四个关键环节A产地准出环节。一是要认真抓好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控体系建设。利用已经初步建成的南京市农业环境质量数据库,定期对实施IC卡管理的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监测检验,实行对产地生态环境的动态监管。二是要建立农产品产地快速检测体系。对实施IC卡管理的农产品,在产地建立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点,产品上市前必须经过安全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南京市优质安全农产品标贴并进入市场销售,同时通过实行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制度,对实施IC卡管理的产品进行定期抽检,在IC卡中录入全部的产品检测信息。三是建立农业投入品监控体系。重点是以创建农产品生产档案作为农业投入品监管的重要抓手,在产地推广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的模式,示范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对实施IC卡管理的农产品建立统一、规范的生产技术档案。B市场准入环节。一是完善市场准入管理体系。对实施IC卡管理的农产品,在批发市场设立IC卡专销区,配备IC卡管理机;在零售市场设立IC卡专销柜,亮证经营。二是完善试点市场检测体系。所有试点的批发市场或零售点,必须配备农药残留检测仪,加强对实施IC卡管理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检验。B质量溯源环节。以农产品标识管理为载体,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三种主要查询渠道,一是利用已经创建的800免费查询电话,输入IC卡卡号或防伪查询码,查询产品相关信息;二是在IC卡产品的主要零售点,建成触摸式多媒体查询系统,消费者输入IC卡卡号或防伪查询码,直接查询产品的相关信息;三是通过登陆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站,查询产品的有关信息,从而实现质量溯源。D实时监控环节。一是建成市级IC卡管理中心。建立“前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站,后台为质量安全管理数据库”的管理模式,借助于因特网,实行数据和信息的实时传输,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网络化监管。二是建立IC卡日常管理体系。除了建成市级IC卡管理中心外,依托各区县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管理办公室,充分利用现有农林信息网站到乡镇的优势,整合网络资源,建立区县IC卡管理分中心,对实施IC卡管理的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的监管和信息输入,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3、健全农业标准化、检测检验和认定认证三大体系(1)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南京市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的宣传、贯彻工作,加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贯彻实施的工作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快农业地方标准的制定,使我市主要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三是进一步加快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我市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达到10个以上、省级标准化示范区20个以上、市级标准化示范区30个以上。(2)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要进一步优化全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资源的配置,认真规划全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明确职责,合理分工,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是要加强全市检测检验网络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区县检测中心和产地速测点的建设,明确各自分工,形成高效运行、完善配套的监测网络。(3)进一步完善“三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认定认证体系认定认证体系建设,要以产品认证为重点,以绿色食品为导向,以无公害产品为基础,以有机食品为补充,实行产品认证与体系认证相结合。在产品认证中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重点区域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生产的产品,二是突出重点企业大型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企业生产的产品,三是突出重点产品地产名特优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和出口产品。在加强产品认证体系建设的同时,大力示范推广生产管理体系的认证,如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GAP(良好农业生产规范)等,为实现全程质量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农业标准化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许学荣张荣俊朱芙蓉盐城市农林局摘要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通过对农业生产者(农民)、农业加工经营者(企业)和农业行政管理者的抽样问卷调查,分析了影响农业标准化的七大制约因素,并结合近年来盐城市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实践,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对策措施,对我国其它地区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制约因素;对策;研究一、基本情况盐城市地处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交汇处,东临黄海,是江苏省第一农业大市,耕地面积1170万亩,农业人口620万,占总人口75;常年生产粮食500万吨、棉花20万吨、油料20万吨、蔬菜900万吨、饲养生猪950万头、山羊850万只、毛兔900万只、家禽3亿只,产禽蛋70万吨,水产品65万吨,均位居江苏省首位。盐城市农业标准化活动是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而发展的。2001年盐城市委、市政府经过专题调研,提出“以农业标准化统揽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思路,以空前的力度,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专门成立了市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切实做好农业标准化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工作目标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制订了盐城市农业标准化“十五”发展计划,农业标准化工作步入了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几年来,该市按照抓好“一个龙头”龙头企业,创新“两个机制”体现优质优价的动力机制和市场准入的约束机制,实施“三项工程”放心生产基地、放心加工企业和放心销售市场,建立健全“六大体系”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生产示范体系、加工转化体系、营销网络体系、检测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全方位组织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制订出台了一批质量标准。几年来,全市共制定、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2项,农业企业标准300多项,还制订出台了200多个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佳蜜牌”西瓜、“洋马牌”菊花、“青龙牌”大蒜等生产技术标准,被作为全国的行业执行标准。二是建成了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市已建立了1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24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837个县级基地,范围覆盖9个县(市、区),涉及粮棉油、畜禽水产、园艺产品、蔬菜特经等多个生产领域。三是培育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农产品品牌。对传统产品进行标准化改革,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形成了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拳头产品。龙虾、文蛤、对虾、蜂蜜、大米、菊花等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市场,年自营出口达1亿多美元,仅龙虾出口创汇占全省的60,占全国的40。全市先后有12个农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有57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109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定,有90多个农产品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四是完善了保障体系。建立了市、县两级检测体系、标准化农产品的认定认证体系、标准化目标管理体系,建立并推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农业标准制订、示范推广、产品质量认证和监管体系初步建成。但是,盐城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沿海欠发达地区具有较大的代表性,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二、关于农业标准化的调查分析为了研究推进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制约因素,2003年68月份本研究分别对盐城市的农民(农业生产者)、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者)和农业干部(管理者)三个层面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其中,问卷调查了7个县(市)70个乡镇70个行政村的700户农民,均为市统计局的农村定点调查户,具有较大的覆盖面和代表性;随机信函调查了104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20)负责人,收回有效问卷86份;问卷调查了农业部门干部250名,收回有效问卷234份。1、对农民的调查分析被调查的700名农民,从性别看,男性564名,女性136名,分别占806和194;从年龄看,35岁以下青年农民为120名,171,3650岁中年农民383名,占547,51岁以上老年农民197名,占281;从不同文化水平看,高中以上为201名,占287,初中文化364名,占52,小学文化135名,占193;从身份看,村干部为64名,占91,一般农民636名,占909;从主要生产项目看,种养业577名,占824,加工业57名,占81,服务业56名,占8;从收入水平看,2002年度家庭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下(本研究称为低收入农户,全市平均3867元)农民231名,占33,30005000元(中收入农户)达381名,占544,5000元以上称(高收入农户)91名,占13。具体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如下(1)您听说过农业标准化生产吗有152名选择“比较了解”占217,360名选择“听说过”占514;188名选择“没听说过”,占269。本题答案与被访农民文化水平呈正相关(0189),达极显著水平,说明文化水平越高,对农业标准化了解越多。与农民性别和身份(村干部和普通农民)均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07和0110。详细情况见表1。表1不同农民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了解程度因素了解程度文化程度性别身份高中以上初中小学男女村干部普通农民比较了解2291699718512327163听说过585554478559507587545没听说过18527742525637143292(2)你对蔬菜中农药残留是否关心有348名选择“很关心”,占491;319名选择“一般化”,占456;只有33名选择“不关心”,占47。据相关性分析,本题选择结果与被调查者文化程度相关系数为0177,为正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R001,5000115,R005,5000088),也就是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对蔬菜中农药残留越关心。与其他因素不相关。具体统计结果分析如表2。表2不同文化水平农民对蔬菜农药残留的关心程度文化程度关心程度高中初中小学很关心624465366一般化327477522不关心4958112(3)您知道蔬菜粮食作物生产中禁止使用哪些农药有165名选择“都知道”,占236,466名选择知道一点,占666,69名选择“一点不知道”,占99。本问题答案与被访农民的文化程度有明显性,相关系数为0148,达极显著水平。结果见表3。表3不同文化水平农民对禁用农药的了解程度文化程度关心程度高中初中小学都知道312197142知道一点63472605一点不知道5458254(4)你对无公害生产技术了解吗149名选择“比较了解”,占213;377名选择“听说过”,占539;174名选择“不知道”,占249。本题答案与农民文化水平和性别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3和0143,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年龄(0107)和身份(0123)均呈负相关,与年龄为显著负相关,与身份呈极显著负相关。分类结果见表4。表4不同农民对无公害生产技术了解程度因素了解程度文化程度性别年龄身份高中以上初中小学男女35岁以下3650岁51岁以上村干部普通农民比较了解224194119205138132196208318177听说过64456550609486528573604571575没听说过132241381196376340231188111248(5)您参加过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吗68名选择“经常参加”,占97;211名选择“很少参加”,占301;421名选择“从未参加”,占601。本题答案与农民身份呈负相关(0221),达极显著水平。与性别呈显著相关(0114),与文化水平呈极显著相关(0147)。调查分类结果见表5。表5不同农民参加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情况因素了解程度文化程度性别身份高中以上初中小学男女村干部普通农民经常参加1177852963654074很少参加385296246326261413292从未参加49862670257870347634(6)您愿意学习并使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吗64的农民回答“愿意”,占大多数,326的农民回答“无所谓”,只有34的农民回答“不愿意”。选择结果与农民的文化程度呈一定相关性,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学习意愿更强,如高中以上农民有79回答“愿意”,小学文化农民只有49回答“愿意”。(7)您认为使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可多选)选择“自己文化水平低,技术难学”有222名,占317;选择“技术服务少,学不到”达325名,占464;选择“技术应用成本高,不合算”达273名,占317;选择“田太少或规模小,种得好不好无所谓”有157名,占224;选择“农产品优质不能优价,效益不高”有233名,占333;还有120名选择“自己习惯了,不想烦心”,占171。从上述选择结果看,农民感觉最困难的是技术服务少、学不到,占464,技术难学、应用成本高,优质不优价3个方面也是主要困难,有31以上农民这样认为,而选择“无所谓”和“不想烦心”(即懒种田)的比例都很低,分别只有224和175。(8)您认为发展无公害农业的主要困难是什么认为“缺乏技术”的有314名,占449;认为“无公害农产品不能卖出好价钱”的有140名,占20;认为“一家一户成不了气候,没有人组织”的有246名,占351。上述分析表明,大部分农民对农业标准化、无公害技术和蔬菜禁用农药还不了解(765以上),只有少部分文化水平相对比较高的村干部比较了解,但是大部分农民(754)表示愿意学习农业标准化技术。他们认为使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主要困难一是技术服务少而学不到;二是农产品优质不能优价导致技术应用效益不高;三是文化水平低,学习困难;四是生产规模小。2、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负责人的调查分析86名被调查者,从学历看,大学以上18名,占209,大专38名,占442,中专以下30名,占349;从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17个,占198,集体企业5个,占58,民营企业51个,占593,合资企业13个,占151;从企业产品销售市场看,有5家是出口企业,其余81家均为内销;从企业规模看,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下的30个,1001000万元的有31个,1000万元以上的有25个;从企业盈利状况看,2002年度纯利润在50万元以下有32家,50100万元的有21家,100万元以上的有33家,从贯标情况看,有36家通过ISO等国际认证,有26家通过国家或行业认证。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如下(1)您单位购买原料时最关心什么有29人选“价格”,51人选“品质”,6人选“农药残留”,最关心品质的企业占593。本题回答与企业规模的相关系数为0210,达到显著负相关(R0O5,900205)。结果见表6。表6不同规模企业购买原料的首选因素企业规模原料首选100万元以下1001000万元1000万元以上价格7045228品质26748460农药残留336412(2)对企业建立农产品基地的主要困难,有50家选择“一家一户难以组织管理”,占581,有43家认为“合同难兑现”,有37家认为是“产品质量标准不一致”,占43,认为是“地方政府扶持不够”的只有10家。(3)认为本单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很重视”的有57家,占663,“比较重视”的有29家。这一结果与企业性质有一定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0206),结果见表7表7不同性质企业对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企业性质重视程度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合资很重视52916772675比较重视47183327425不重视/(4)认为本单位质量标准管理工作很严格的有59家,占686,比较严格有26家,很松散的只有1家。根据有关情况分析,是否严格与企业性质呈显著负相关(0205),结果见表8。表8不同性质企业对产品质量标准严格程度企业性质严格程度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合资很严格47120827583比较严格52980154417很松散/19/(5)认为企业申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有必要的75家,占872,认为没有必要的只有2家,无所谓的有9家,认为有必要的原因是68家企业认为“申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占791,也有18家认为“申报对农产品销售有好处”。17家认为“其他企业都在报,自己不能落后”。本题选择结果与企业负责人学历呈显著正相关(0209),与企业利润水平呈显著负相关(0220),结果见表9。表9不同学历的企业负责人和不同盈利企业对申报品牌的认识不同因素申报态度不同学历不同获利水平大学以上大专中专以下50万元以下50100万元100万元以上有必要10086877875952939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