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案_第1页
出师表教案_第2页
出师表教案_第3页
出师表教案_第4页
出师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出师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3积累名句,背诵全文。4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潜力。5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过程与方法阅读体悟,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职责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教学设想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透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资料大意。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能够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这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三、解题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2诸葛亮是什么情绪下写出师表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状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四、正音殂C陛B以塞S忠谏陟ZH臧否ZNGP攸YU祎Y以遗WI陛下咨Z裨B阙QU漏颓TU桓HUN闻WN达猥WI危难NN二十有YU一年夙S驽N攘RNG彰ZHNG咎JI诹ZU涕T五、分析结构,归纳段落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推荐。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职责,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六、讲读第1段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疲弊疲弱困乏。诚的确、确实。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宜就应。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先,表示解释原因。追追念。报报答。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2学生讲述大意,师指正。3回答问题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本段提出什么推荐“开张圣听”提出这一推荐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小结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推荐。4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先帝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5齐读第一段七、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第1段。2预习25段。第二课时一、检查第1段背诵状况。二、讲读第2段。1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否用作动词。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昭证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2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3合作探究作者在本段提出的推荐是什么具体资料是“严明赏罚”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小结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推荐。三、讲读第35段。1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2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那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垮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那里包含着务必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3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四、讨论问题。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明确主要用意是期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五、小结第一部分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推荐治国大计,个性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这天看来也是正确的。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期望后主能认识到务必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理解推荐,到达兴复汉室的目的。3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表原因因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六、布置作业。1、熟读25段。2、整理这几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于、以”等的用法。3、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状况,指名背诵第5段。二、自读第6段,当堂完成随堂练习题练习。1选取题。1“卑鄙”的意思是A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B见识浅陋。C地位低下。D低微而鄙俗。2“尔来”的意思是A从那时以来B你来C算来D从来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C将军宜往驾顾之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今以蒋氏观之E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F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A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B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C不谋求让人明白我到诸侯那里去了D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A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B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证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C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D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2“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_。3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合成词成语4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参考答案11D2A3A、C4A、F5B6B2又3咨询三顾茅庐4略】三、分析本段资料。证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感激”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小结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四、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五、回答问题。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证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小结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情绪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六、讨论1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2“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天就应怎样认识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情绪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七、布置作业。背诵第三部分,预习第四部分。第四课时一、检查背诵状况。二、讲读8、9段。1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2教师重点点拨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3分析结构层次。板书三、归纳中心思想。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务必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四、归纳写作特点。1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职责,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到达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2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构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五、布置作业。1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同义合成词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LIUXUE86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平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词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2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道道路。“中道崩殂”。办法。“咨诹善道”。遗遗留。“以光先帝遗德”。WI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为是。“俱为一体”。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论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议论。“每与臣论此事”。无没有。“若无兴德之言”。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行实行。“然后施行”。行为。“性行淑均”。HNG行列。“必能使行阵和睦”。益益处。“有所广益”。增加。“至于斟酌损益”。虚词总结而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于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到。“还于旧都”。以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教案(二)【教学依据】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情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就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就应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应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习本课时,还就应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潜力目标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资料,概括资料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潜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资料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资料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透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推荐;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职责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就应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构成过程。教学方式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教学过程课时可根据课堂推进状态自我调节。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以组合诗句的方式,透过“出师一表”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透过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教师范读为引子,透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围绕人物和作品评价或其他学习中的问题自我发现,自谈感受,合作探讨。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学生选背精彩片断,展开竞背,师生共评。【教学实录】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师这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生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生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生(小声嘀咕)怎样都有“出师一表”师(笑着问)可不是吗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点评以古代诗句对作品的评价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添学生人文素养。生可能是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吧。师诸葛亮的状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生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之后,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留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师真不愧为我们的历史小博士。难得你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向我们概括了诸葛亮辉煌而又多彩的一生。谢谢,请坐下。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点评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过渡到学生不太熟悉的“忠诚”,为全文的理解和阅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做好记号,一会儿我们透过群众讨论来解决。(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疑难之处)生“开张”是什么意思生“痛恨”是什么意思生“感激”是什么意思生“谨慎”是什么意思师看来大家还真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大家解决一下呢(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生老师,我明白,可当我将自己的理解放到原文中后,就讲不通了。(其他同学表赞同的点点头)师这是因为大家提出的这些词的好处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变化。“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一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谨慎”今义是做事留意;古义是认真、慎重。同时,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单音词也是古今异义。如先、崩、弊、诚、愚等,大家在学习时应加以分辨。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句话该怎样断句呢生应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吗生根据课文注释,这句话是讲如果有违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用这来证明帝王的治理是公平英明的,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让宫内和朝廷行赏之法不同。师讲得不错,看来,大家透过三年的学习积累已构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我为大家感到高兴和自豪。下面,这样,大家还能够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点评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自主和合作的学习精神。在合作学习中把握本文长句较多的特点给予重点引导,体现教师在关键处参与的重要性。三、共读课文,理清要点师大家都读得不错。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的很好。下面,我把全文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我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本文先后写了哪些资料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教师范读)师你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资料生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推荐。师哦,“一系列”推荐。哪些推荐呢在课文哪些段落写的呢生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推荐。一共三条一是开张圣听;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是亲贤臣,远小人。师你对这三条推荐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生“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真话,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奸臣所害。师恩,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此刻的惯用语。看来,对文章的一部分资料已经深有体会了啊。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推荐去做。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推荐。生诸葛亮重点提出的推荐是第三条亲贤臣远小人。而且这一条推荐十分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师大家读到了吗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生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师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除此提出推荐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生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在课文的第67段。师我们一齐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齐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那里回顾了哪些事情(生齐读67两段)生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师哦。很有发现的眼光。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一会来探讨。此刻,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就应了解的,我们一齐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生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生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生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生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生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师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平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生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之后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师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大家明白这句话是怎样说的吗生(很多同学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师是啊。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唯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此刻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生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师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生“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情绪。可见愿望之强烈。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生后面的文章中还有。“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师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师发起,全班齐读)生那里诸葛亮在证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生这两段文章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师你从哪些体会到的生“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证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师全文从提出推荐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就应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生“亲贤臣,远小人”。生不对,就应是“报先帝,忠陛下”。师为什么生“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推荐的关键所在;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点评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透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使文言解读简单自然。四、综合学习,自主探究师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能够就学习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点评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由思索和学习创设空间与平台。生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出师表从严格好处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如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等。生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生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生我认为这是为了让刘禅学习父亲的用人之术。生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证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大家还能够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生我根据本文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生学习本文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生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生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师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生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我觉得太压抑。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众笑)大家都明白一句俗语“扶不起的阿斗”。这个阿斗就是刘禅。他之后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最后被人家灭亡。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生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陈“亲贤臣远小人”吗师这位同学的感受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对这个问题同学,请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专题交流,好吗(生赞同)点评表面上虽然对课堂上产生的观点不置褒贬,但却从多个角度引导思考方向,并激发学生将学习由课堂发展到课外,推动学习成为“不终止于课堂”的自主历程。五、选背课文,文化积累师大家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很出色,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前面提到的三副对联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下面,请同学们选取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学生读背,学生竞背,师生共评。)点评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古典文化积累,帮忙学生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教学反思】一、文言文的理解就应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齐的。透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构成解读的合力。二、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三、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到达“润物细无声”的佳境。出师表教案(三)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难点1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2难点1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2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崩殂CU2疲弊BI4陛下BI4恢弘HONG2妄自菲薄FEI3BO2以塞SE4驽钝NU3陟罚ZHI4臧否ZANG1PI3裨补阙漏BI4QUE1郭攸之YOU1费祎YI1行阵和睦HANG2长史ZHANG3猥自WEI3夙夜忧叹SU4以彰其咎JIU4咨诹ZOU1以遗陛下WEI4斟酌损益ZHEN1ZHUO2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入讲述“表”是文体名称,古代臣民给君主的一种形式。战国二书,汉代章、奏、表、议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构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2关于“表”。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此刻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期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三、正课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诚实在,确实。【秋那里是“时”的意思。【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先是”的意思。【殊遇】个性厚待。【遗德】遗留的美德。【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3。请学生翻译第2段。【一体指国家的官员。【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昭显示,证明。【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4请学生翻译第3段。【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是以以是,因此。【愚古时自称,我。【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5请学生翻译第4段。【晓畅通晓,精通。【行阵队伍,指军队。【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6请学生翻译第5段。【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兴隆兴旺发达。倾颓倾覆衰败。【未尝没有一次。【痛恨痛心遗憾。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7请学生翻译第6段。【躬亲自。【苟全苟且保全。【闻达闻名作官。【由是因此。【感激】感动、激动。驱驰快跑,喻奔走效劳。有通“又”,表余数。8请学生翻译第7段。【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三军指全军。【庶】差不多。【职分职责。9请学生翻译第89段。【效重任。【不效不能实现。【兴德发扬美德。【察纳观察采纳。【不胜】不尽。【涕零】流下眼了。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四、小结1古今词义痛恨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十分恨。布衣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今义布的衣服。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感激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忙而对他产生好感。2一词多义效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感激感动,激动由是感激。感谢。臣不胜受恩感激。3词性活用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恢弘志士之气。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此皆良实。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优劣得所。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亲贤臣。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远小人。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攘除奸凶。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4通假字阙通缺缺点稗补阙漏。有通又表余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5虚词以介词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因先帝不以臣卑鄙。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时间以受命以来。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一、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或组词。1薄妄自菲薄2塞以塞忠谏之路3行行阵性行淑均4否陟罚臧否5遗以遗陛下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益州疲弊2盖追先帝之殊遇3,恢弘志士之气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5先帝不以臣卑鄙6由是感激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L,庶竭驾钝,攘除奸凶。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这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第二课时一、预习1朗诵课文,熟读成诵。2思考课后练习,对课文资料和写作特色质疑。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翻译了课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主要资料和主要写作特色。三、正课1朗诵课文,尽量背诵。2提问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推荐定下基调。3提问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期望刘禅“居安思危”。4提问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5提问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推荐讨论并归纳提出了三条推荐。1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2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6提问提出这三条推荐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1期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2期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3期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总之,作者期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7、提问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讨论并归纳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8提问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9提问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讨论并归纳“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10提问出师的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1提问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12提问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讨论并归纳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虚语13提问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讨论并归纳O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对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14提问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推荐,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状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15提问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期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情绪。四、小结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五、作业完成课后作业二、三、四题。出师表教案(四)出师表教学设计【教学要点】、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推荐的进步性和借鉴好处。、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决定句式。、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目的及要求、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资料。、熟读课文。教学重点、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资料。、熟读课文。教学难点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二、题解、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伐魏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状况下,他于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与吴国通好;加强内政建设;平定南方叛乱。三、生字、重点词、给生字注音殂(C)弘(HNG)菲(FI)陟(ZH)否(P)裨(B)阙(QU)苟(GU)猥(WI)夙(S)驽(N)攘(RNG)咎(JI)诹(ZU)(Y)咨(Z)颓(TU)先帝遗德(Y)以遗陛下(WI)长史(ZHNG)行阵和睦(HNG)性行淑均匀(XNG)以塞忠谏之路(S)、解释重点词危急存亡之秋紧要时刻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不宜异同不同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叹息痛恨痛心遗憾。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而鄙陋。猥自枉屈辱,那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由是感激感动、激动。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深入不毛苗。庶竭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奸凶排除、铲除。以彰其咎证明、显扬;过失。以咨诹善道询问。四、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五、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教学目的及要求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前五段的资料,并对每段资料加以小结。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教学过程一、第段、朗读。、检查重点词。、学生串译。、提问检查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本段提出什么推荐“开张圣听”提出这一推荐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小结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推荐。二、第段、朗读。、检查重点词。、学生串译。、提问检查作者在本段提出的推荐是什么具体资料是严明赏罚。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小结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推荐。三、第、段、朗读。、检查重点词。、学生串译。、提问检查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概括第段的资料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