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与自然辩证法_第1页
生态城市与自然辩证法_第2页
生态城市与自然辩证法_第3页
生态城市与自然辩证法_第4页
生态城市与自然辩证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态城市与自然辩证法闫文琪 摘要:生态城市理论把城市综合系统分为自然、人造和社会三个亚系统,从整体目标出发寻求城市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和谐以及系统与外部之间的和谐,从而实现城市功能最优化。生态城市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符合自然辩证法的要求。关键词:生态城市 系统方法 自然辩证法城市是全球发展的焦点所在,世界上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且城市化的速度仍在加快,在中国这一现象尤为突出。城市是商品和服务的主要消耗和集散地,这些商品和服务的的消耗又严重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大量消耗自然资源。随着城市对自然资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加,大量自然资源被消耗乃至枯竭,环境

2、污染越来越严重,城市化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产生了矛盾。如何处理城市化的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生态城市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思路。一、相关概念1.生态“生态”一词有三个内涵。一是指生态关系,是生物与环境、生命个体与整体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关系,在生物世界和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是指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机理的一门学问。三是形容词,表示生命和环境间的一种关系状态,如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生态风险等。这个形容词本身是中性的,但人们常常将中性的ecological一词赋予正面的理想内涵,变成

3、“生态合理的”这一复合词的简称,如生态城市、生态旅游、生态建筑、生态卫生等,指按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建设的人工栖境或安排的人类活动。使用初期其概念是不完整和不科学的,但天长日久被人们叫习惯后逐渐被社会所公认。2.城市城市的城,在中国最初是城池的意思,指一类密集的人工景观格局和自然基础设施,是安全、权利、财富、吸引力、标识和文明的象征。市,即集市,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物质、能量、信息、资金、人口的集散地,是人类交易、交流、交通等经济、社会活动场所。城市的定义有很多,从文化学意义上来说,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等的集中之地和中心所在,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而形成发展的一种有别于

4、乡村的高级聚落。而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城市是地球表层一种具有高强度社会、经济、自然集聚效应和大尺度人口、资源、环境影响的微缩生态景观。二、生态城市理论1.生态城市理论的起源与发展生态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对田园城市的定义是:田园城市是为了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生产而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人为社区代管;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环境质量高。霍华德的这种城市是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

5、起来的田园城市。英国的莱奇沃思(Letchworth)就是霍华德设计并于1903年建成的田园城市。历经一个世纪后,该镇仍然是最宜人的人居环境之一:她得到国家的资助远低于一般的英格兰城镇;公共健康指标婴儿死亡率、平均寿命等仅次于英格兰的另一小镇韦林(Wel-wyn),而韦林则是由霍华德设计的另一个英格兰田园城市。此后,人们又提出了许多理论,如意大利嘎涅(T.Garnier,1917)的“工业城”,法国柯布西埃(Le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broadacre)等。其基本思想都体现了生

6、态城市的美好愿望。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一次国际性研究计划“人和生物圈计划(MAB),提出了从生态学角度来研究城市,这为城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MAB报告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生态保护策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已考虑到生态环境,如强调“自然至上”的思想、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甚至风水学中提到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等朴素的生态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多种矛盾也是日益尖锐,如城市空间结构破坏、居住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人囗像资本一样快速集中等。这些问题促使人们为

7、城市发展探寻新的合理的模式。而此时国际上生态城市理论日渐丰富,在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的倡导下,国内也进行了大量的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如马世骏先生(1984)、王如松先生(1988)认为,城市生态系统可分为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各个亚系统可分为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彼此互为环境。其中自然亚系统是基础,经济亚系统是命脉,社会亚系统是主导,各生态要素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城市综合生态系统。2.生态城市的内涵关于生态城市,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致的定义,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此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如美国生态学家瑞吉斯特(R.Register)曾提出: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

8、健康与活力。国际城市生态组织认为,生态城市应包括:重构城市,停止无序蔓延;改造传统的村庄、小城镇的农村地区;修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高效利用资源;形成节省能源的交通系统;实施经济鼓励政策,强化政府管理等。1987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t-sky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栖境、一个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管理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财富、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而在1992年的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上,组织方澳大利亚的唐顿认为:生态城市不仅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的平衡,而且也应包括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

9、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我国城市规划专家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中科院王如松等人提出,建设生态城市需要满足3个标准:一是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二是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三是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综合各家观点,可以这么给生态城市下定义: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社会、系统等工程技术而建立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的,能源、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标准:一是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

10、,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二是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符合生态保护要求;三是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四是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五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六是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七是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八是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看,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自然系统内部的和谐统一。其中自然系统内部和谐是基础,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人和谐是生态城市的最终目的。三、生态城市理论的自然辩证法意义1.生态城市理论中的系统方法论尽

11、管各个学者对于生态城市的理解与表述不一,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他们的生态城市理论运用了系统方法。(1)系统方法。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构成一个系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两个以上的要素,二是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是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必须产生整体的功能。系统可分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社会系统。所谓系统方法,是指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成中,从整体出发,系统和要素之间、要素和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方法具有整体性、相关性和最优化三个特点。首先

12、是整体性,系统方法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把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具体一点说,就是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以达到整体的最优化。其次是相关性。相关性的特点是指系统和要素之间、要素和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比如,如果系统当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其它要素变化,也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变化,系统的变化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的,系统的变化会影响要素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系统的变化。最后是最优化。这是系统方法的特点,也是系统方法的应用目标。最优化是指系统整体功能最佳。(2)系统方法在生态城市理论中的应用。首先,生态

13、城市理论把生态城市系统分为自然系统、人造系统、社会系统。虽然学者们除了王如松、黄光宇等人外都没有明确生态城市系统,但他们的理解与表述都体现了对系统方法的应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包括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设施。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MAB报告提出的生态城市规划五项原则也体现了生态城市系统分为自然、人工和社会三个亚系统。1987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tsky认为生态城市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管理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财富、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充分体现了系统方法论中系统分中自然系统、人造系统和社会系统

14、三个亚系统。而在1992年澳大利亚的唐顿认为生态城市不仅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的平衡,而且也应包括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这个思想也把自然与人、与社会相结合,以实现生态城市的理想状态。国内学者黄光宇和王如松等人更是对生态城市系统有了直接表述。城市规划专家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马世骏先生(1984)、王如松先生(1988)认为,城市生态系统可分为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各个亚系统可分为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彼此互为环境。其中自然亚系统是基础,经济亚系统是命脉,社会亚系统是主导,各生态要素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5、、相互作用,构成了城市综合生态系统。其次,生态城市理论从整体出发,企图达到整个城市功能的最优化。国际城市生态组织认为,应该重构城市,停止无序蔓延;应该改造传统的村庄、小城镇的农村地区;应该实施经济鼓励政策,强化政府管理等。这些主张都从整体出发,对生态城市综合系统的各个亚系统进行相应处理,以图达到整体功能最优化。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对工业与农业的布局处理,对城市的重构,对土地的管理,对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对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双优宿求,充分体现出了系统方法的最优化特点。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MAB报告对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主张表达了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思想,体现了对自然亚系

16、统和社会亚系统的关系处理以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状态。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中科院王如松等人提出建设生态城市需要满足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高效原则和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显然,这两位国内学者对生态城市的这些主张充分体现了对各个亚系统之间关系的最优化处理。2.生态城市理论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一方面,人依赖自然而生存,这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改造的对象,这是自然的人化。自然对人有制约作用,人对自然有能动作用。自从自然界分化出人类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在不断变

17、化着。在人和自然关系上依次经历了依附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等阶段。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依附自然,对自然的影响力很小。人类进入农业文明后,开始了有目的的耕种和驯养动物的生产活动,不断扩大耕种面积来增加粮食收成,于是开始刀耕火种、毁林开荒。人类开始利用自然也开始破坏自然。工业革命后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力量,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对自然的主动地位充分显现。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但也带来了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的负面效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工业三废污染严重,沙尘暴肆虐,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总是日益突出,这些都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

18、展。面对日益加剧的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在环境中的地位,并希望通过全球的共同行动来解决危机。保护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且攸关人类命运的头等大事。(2)生态城市理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城市理论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关系,以达到整体的最优化。这个整体目标就是内部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本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尽管诸位专家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定义表述不一,但其中的见解却共同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要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双优。1984年联合国教科

19、文组织的MAB报告提出的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也突出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该五项原则分别从“自然”(生态保护、生态基础设施)和“人”(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保护)两方面出发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在最后一个原则中直接提出:将自然融入城市。美国生态学家瑞吉斯特(R.Register)对生态城市的追求是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更直接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宿求。国际城市生态组织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张分别从对城市的重构、农村地区的改造、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以及政府的管理几个方面来论述,目的就是要变无序为有序、变破坏为保护、变混乱为和谐。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tsky认为在生态城市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管理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财富、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这里面的技术与自然的融合、人的身心健康与环境质量得到保护、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大发挥和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等,都充分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