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参观,我都把它记录下来,它们是我曾经到过的地方,那里有我最真..._第1页
每一次参观,我都把它记录下来,它们是我曾经到过的地方,那里有我最真..._第2页
每一次参观,我都把它记录下来,它们是我曾经到过的地方,那里有我最真..._第3页
每一次参观,我都把它记录下来,它们是我曾经到过的地方,那里有我最真..._第4页
每一次参观,我都把它记录下来,它们是我曾经到过的地方,那里有我最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每一次参观,我都把它记录下来,它们是我曾经到过的地方,那里有我最真实的感受20049 北京朝阳古观象台 我记得小时侯,我爸爸骑车带着我从古观象台边上经过时,我远望着那些巨大的仪器,无比好奇。 但是十几年来,我却从来没有上去参观过。 这一次,终于有了机会,我想到自己当年的好奇心这下可以满足了,心里感觉非常兴奋。 踏进静谧的四合院,参天的古柏,朱红的门窗,已经泛黑的铜制仪器,随处可见的龙凤浮雕,神秘的气氛将这里笼罩。 在我上师大之前,一直浮浅地认为天文学是个很神秘的学科,仿佛总和命运之类的一些很玄妙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譬如西方国家有所谓“占星学”,而在我们国家,虽然没有直接将星座和命运连起来,但是从

2、“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以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些和天文有关的词汇来看,似乎天文学也是蒙着神秘面纱的。 而我对神秘的事情一向感兴趣。 于是,我就这样在对天文一无所知的时候悄悄喜欢上了它。 不过,后来我知道这种认识是错的,我对天文的理解与实际有很大偏差。可是,像我这样的天文盲实在很多。不少人在得知我上天文系之后都会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天文是学什么的啊?学出来后搞天气预报吗?而我也只好一脸茫然地说不知道。还好我歪打正着进了天文系,终于可以见到天文的真面目,而我的那些“天文盲”朋友们 ,大概还要继续“盲”下去。看来天文这个冷门学科要发展,不能只靠寥寥几位天文学家。天文需要在公众中普及,需要让人们如同知

3、道太阳东升西落一样地认识和理解。 跑题了,言归正传,继续说我们的“古观象台”之行。 我们参观了两个展厅,一个是关于我国天文学发展史,另一个则陈列了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钟表。四合院中还有几台浑仪、简仪之类的仿制模型,据说真正的原物保存在紫金山天文台里。最后我们登上观象台,亲眼目睹了那8台具有不凡身世的古观象仪器。由于装修,我们不能靠近,只能远远地观望。看它们傲然挺立,在夕阳的余辉下显得坚定而悲壮。这8台仪器在20世纪初曾被侵略者劫掠而去,从此它们开始在异国他乡“漂泊”,直至半个多世纪之后,经过了曲折的谈判,它们才终于回到了故土,重新被安放在古观象台上。 从1442年建立至今,5个多世纪过去了,古观

4、象台栉风沐雨,有过作为国家天文台的辉煌,也有过遭受侵略的寥落,可是当一切已成为过去的时候,古观象台仍然这样凛然地挺立着,如同一位安详的老人,尽管沉默,却用额头的皱纹细诉着历史的沧桑。 我也极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在没有电,没有芯片,没有高精度仪表和灵巧工具的的时候,仅凭双手和青铜、石头就创造了圭表、浑天仪、漏壶、简仪等相当精妙的天文仪器,并且可以相当权威地利用它们观象授时。虽然当今的现代化科技不知要比那个时候高多少倍,但这些古观象仪器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已是文物珍品,其精湛的造型与高超的工艺实际上代表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那个时代我国先人的独特的勤劳智慧结晶。 这是世界其它国家所

5、无可比拟的。 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学习天文专业的年轻人,看到这些,想到这些,心里应该是无比激动与自豪的。 我,就是这样想。 相关知识链接:北京古观象建于明正统七年(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古观象台台体高约米,台顶南北长米,东西长米。上设架清制天文仪器。从明正统初年到年止,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年,是现存古观象台中保持连续观测最悠久的,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清制架铜仪除了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的传统外,在刻度,游表,结构等方面,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时代以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它们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古象台移交给北京天文馆,

6、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925 河北兴隆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 汽车在蜿蜒曲折的路上颠簸了4个小时之后终于驶入了一片山林之中。于是车子更加摇摆得厉害,而且开始爬盘山道了,左拐右拐得让人头晕。我周围的几个人已经呕吐得不行,而我还好没有晕倒,只是头有一点点难受。不过当我们看到路边的指示牌上赫然写着兴隆观测站的时候,全车人几乎同时兴奋起来,一下子忘记了路上的种种不适。最后车子驶入了兴隆观测站的大院,我们正式开始了在这里的参观。 这次我们所参观的兴隆观测站是我国现代天文水平的真实写照。在这里我看到了5架望远镜,它们大小各异,功能各异,担负着不同的使命。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架我国最大的光学望

7、远镜,它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见到的真正意义上的天文望远镜,这让我尤其难忘并且引以为荣。这台望远镜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生产,自1992年投入使用以来,观测站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学者、天文爱好者、甚至天文学家提出的观测申请。由它所测出的数据也占据了天文学界的一席之地,为科学家的科研工作和世界天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工作站的老师在为我们讲解时,听得出他的语言是激动的,自豪的。的确,我国的天文事业能够迅速发展,作为中国人,自豪之情定会油然而生。可是,我也了解到,如今世界天文望远镜的水平是由其口径决定的,口径越大望远镜越好,但是成本及技术要求也越高。如今世界上只有40架口径超过2米的望远镜,

8、而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却只有一架。最近又听说美国正加紧研制口径为30米的望远镜,而欧洲一些国家则要联合起来研制口径为100米的望远镜。对于它们的可行性我不敢肯定,但是一旦成功,那么我们与这些国家的差距将会大大拉开。我不记得谁曾说过,在经济上我们比美国落后了不过一二十年,可在科技上我们相差了至少50年。我觉得这不是危言耸听,所以在参观兴隆观测站的时候,我一直是感到有些压抑的,总觉得有块石头压在心上,沉甸甸的。 后面的时间我们继续参观了另外的4架望远镜,听了一场小报告。我见到了几种不同的天文圆顶,有旋转打开的,有某一条侧向移动的,第一次见到这些有意思的东西我感觉很是新鲜。我还看到了一位老

9、先生与他的学生争论不休,原因只是一个数值上的数字差了一点点,导致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 结果。不过那场报告我印象不太深,主要是讲得过于专业了,而那时我一点专业知识都没有,所以难以听懂。 天文家是孤独的。为了尽可能避开夜里的灯光干扰、噪音影响,天文观测站大多建在远离灯火辉煌的街区的丛山之中,而且为了便于观测,不被遮挡,观测站多设在山坡上,甚至山顶上。这样,观测站的工作人员回一趟家就很不容易了。譬如这个兴隆观测站到北京即使走高速也仍然要近4个小时。而且由于山里条件有限,工作人员的吃穿等各个方面都会比较艰苦一些。而最需要克服的还是内心的寂寞。真正的天文工作者要在冷清的观测站守着电脑望远镜,日复一

10、日地做着默默无闻的工作,他们要耐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何况,天文学实在是个冷门学科,被误会,被排斥时有发生,而人们对于天文学者或多或少都有些偏见,他们往往难以得到人们的支持。就像有些孩子从小就是铁杆的天文爱好者,最终却在家长、老师、亲友的劝说下事与愿违,未能攻读天文专业。原因很简单:单调、艰苦、不赚钱。可一旦选择了天文事业,他们对其它一切就都不在乎了。他们决心终生全身心地投入这一自认为最神圣的事业。所以在我看来,天文学家是这世界上最坚忍的人。 我觉得,对待事物我总是会有一些敏感的甚至奇奇怪怪的感受。 不过,兴隆观测站的环境真的很美。群山环绕,青松翠柏。时值深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美妙至极。而

11、且空气清新,风和日丽,无论仰望苍穹,还是俯瞰群山,都令人心旷神怡。只可惜,没有留到晚上,亲眼看看繁星满天的景象。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如此广阔美丽的星空了,真是遗憾。相关知识链接:兴隆观测站位于燕山主峰南麓,长城北侧,海拔960米,是北京天文台恒星与星系光学天文观测基地, 设有远东最大的2.16米光学望远镜, 1.26米红外望远镜、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85厘米反射望远镜、 60厘米反光望远镜和Mark-III型光电等高仪。这里天文宁静度好,大气透明度好,每年有270多个可观测的晴夜。这里有2.16米望远镜,1.26米红外望远镜,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85厘米反射望远镜,60厘米望

12、远镜和III型光电等高仪。20049 北京西城北京天文馆 天文馆也是我小时侯常去的地方,但是,大概上了小学之后就再没有去过。一晃12年过去,再次来到天文馆,我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激动。 印象中天文馆,也就是现在被称为的“旧馆”实在很旧,大概57年建成后就没修缮过。当时的天文馆除了天象厅和后面的两个“天文圆包”之外,其他的地方基本上就是杂草丛生。偶而会有些天文爱好者拿着那种很简单的天文望远镜聚在这里观测、交流。我还记得天象厅当时的门票同现在一样10元/人。可是那时人们几乎是要把10元当作现在的100元一样珍惜,所以我从未进入过天象厅。后来有一次机会,正赶上其中一架望远镜免费对外开放,还是只许看不许

13、动,我爸抱着我从望远镜的目镜处看了一眼,里面大概是月亮。我也记不太清了。 这回我们全免费在天文馆看了两场天象报告。第一场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天象仪的模拟下,我终于见到了繁星满天的景象。我们几乎激动得同时喊了起来,这样的景象我在小时候见到过,只是这些年来北京见不到了。如果情况继续任其恶化,估计以后连月亮也难以看清了。其实,肉眼看星星,不过就是天空中的一些亮点,可是有了深蓝色夜空的衬托,再加上它们忽明忽暗的闪烁效果,总会给人丰富的遐思。古人就把那些看起来毫无规律的星星联想成天鹅、猎户、天琴等等众多事物的星座。还总结发现了永远指北的北极星;勺子一样的北斗七星以及春季秋季大三角等四季星空的代表;还有那些牛

14、郎织女之类的民间传说也来源于人们对星空的联想经过一些介绍我逐渐学到了一些四季星空的基本知识和寻找星星的基本方法。最让我开心的是夏夜星空的标志是天蝎座的心宿二。我可是天蝎座的啊!虽然这两个原本没什么关系,可我心里还是小小地骄傲了一下。 第二场报告的看得比较没面子,是一个挺幼稚的关于恐龙消失的片子,而且还是和一帮唧唧喳喳的小孩子坐在一起,他们叫得我耳朵都快崩溃了。当时也出现了星空的场景,引起了他们最响亮的欢呼。我觉得他们真是幸福,小小年纪就可以享受到这些高科技产物。不过我在他们这般大的时候,抬抬头就可以看到繁星,是不必花10元钱坐在这里看模拟的。我不知道这究竟是他们的幸福还是悲哀。 2004111

15、9 重返天文馆 这一次我们仍然大摇大摆地到天文馆看免费电影。同去的还有数十名理工大学的学生。据说他们每人要交10元钱,这使我们心中暗暗叫爽。在这之前我们已经上了一次理论课,讲了无数关于天极天顶天赤道,黄道分点子午圈的概念。以前学地理的时候,地球上的一个赤道圈两个极点就把我搞晕了,这次这么多圈啊点啊的,更是让我痛苦不堪。没办法,以前没接触过天文学,现在短时间内“入门”,就是要这样“痛苦”一下啊。不管怎样,决定学天文专业,就要有敬业精神。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出去参观了,想想以后每周的课就要安坐在402读书而不能出来东玩西玩了,确实有些舍不得。所以尽管那位解说员说话磕磕绊绊,我仍然坚持着认真听完看完,

16、毕竟要有个良好的结尾嘛。 相关知识链接:北京天文馆于1957年9月29日建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天文馆。建馆40多年来,北京天文馆接待了上千万观众,在传播科学思想、普及天文知识、丰富人民群众业余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几代北京人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它以自己独特的演示手段,把浩瀚宇宙中的奥秘告诉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为我国天文科普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40多年后的北京天文馆与世界天文馆的发展水平相比,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设备功能上都已远远落在了后面,更不能满足社会和公众对天文科普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时过3年,一座崭新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矗立在北京天文馆老建筑身后,形成了北京天文馆新的建筑风貌,

17、它们将共同承担起21世纪所赋予北京天文馆的历史使命。北京天文馆新馆的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增加了数字宇宙剧场、4D科普剧场、3D科普剧场以及太阳真空望远镜、400毫米天文望远镜等设施,并有3000平方米的展览大厅,具备了以普及天文学知识为主、寓教于乐的新型天文馆的基本功能。它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感受。20041113 北京怀柔太阳观测基地 这次去怀柔我们是做好了路途遥远的准备的,可谁知和那次去兴隆比起来,怀柔简直太近,太近了。太阳观测基地就在怀柔水库旁边的山上,真的是依山傍水,风景美不胜收。我们站在观测台上,看远处群山连绵起伏,脚下就是一片清静的绿水,柔和的风拂过,水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18、。 在这里我们主要参观了一台先进的太阳多通道望远镜。它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监视”着太阳的一举一动,为准确预报太阳活动做出巨大的贡献。同兴隆那里的望远镜一样,通过先进的电脑控制系统,人们可以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通过机械观测控制望远镜,而不必亲自跑到圆顶里操作。不但如此这台望远镜还可以远程控制,也就是说,通过互联网,登陆怀柔观测基地,只要获得批准后,就可以操纵它观察太阳磁场、太阳风等太阳活动了。还有这个观测站的观测圆顶的打开方式是很有趣的,圆顶向后移动,从而使望远镜显露出来。 据接待的杨老师说,密云的射电天线阵由于施工我们是去不成了,但在这儿我们还是见到了两个小型的射电望远镜。和光学望远镜不同,射电

19、望远镜的样子很像住宅楼顶的有线电视接收天线。它所收集的数据也不是直观的图片。在控制室里我看到有一台机器很特别,它一直不停地画着红、绿、蓝、黑四条不同的曲线,如同心电图一样。原来这就是射电望远镜所采集的数据。 听接待老师介绍,怀柔观测站的条件比兴隆要好很多。他们这儿有娱乐厅,有“三星级”客房,外面守着那么大的一个湖,夏天可以泛舟,冬天可以滑冰,即使岸边坐坐也心旷神怡。工作虽然辛苦,但工作之余生活还是挺丰富的。最重要的是这里有个特棒的食堂,这天我们的午餐是面条,吃起来就如同自家做的一般,有种“妈妈的味道”。怪不得临行前师姐还叮嘱我们,好好吃那儿的面条啊,巨美味! 怀柔之行最难忘的莫过于此。 事后寝

20、室卧谈会提起怀柔观测站,我们几位一致喻其为天堂。听说观测站每年都会招收研究生,大家都表示为了面条,我们也要投奔那儿。 这是句玩笑话。 不过参观了这么多地方,还有将来要去云台或上海台等天文台实习,我想我们这些天文专业的学生4年之后除了转行,大多肯定要积极争取进入这些天文台深造和工作。 这句话可不是玩笑了。 相关知识链接:怀柔观测站主要有一架多通道太阳望远镜。这是我国独创的,世界唯一的,能同时测量太阳上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视频矢量磁场、速度场,以及通过光谱扫描获得光谱线轮廓和Stokes参数轮廓的,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适当光谱分辨率的,高科学含量的综合望远镜,是目前世界上具有领先水平的

21、最强大的综合功能的太阳望远镜系统之一。主要用于太阳物理的基础研究,日地关系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太阳活动对空间环境和通讯骚扰预报等。20041114 北京海淀航天城 航天城这个地方是从杨利伟成功“升空”之后才被世人所知的。在这之前,它一直是秘密的,无人知晓。 车子驶入航天城,气氛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首先是这里天地空旷且安静,与外面车水马龙的大街完全不同。再有航天城果然如同一个“城”,里面的一切都被冠以“航天”的美名。譬如航天医院、航天幼儿园、航天楼我们还开玩笑地说这里面的树应该叫“航天树”,连垃圾桶也应该称“航天垃圾桶”。而且,我们还惊奇地发现,航天城里的人文气息不怎么浓重,一切都有那么一种简约的称

22、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里面的路,居然全部是“A路”、“B路”之类的一串字母代号。这让我想起了清华里面的那个“-1号”楼,典型的“理工”风格。 航天城的地盘足以容下两个师大,并且绰绰有余。我们看到整个城里有家属楼,配套幼儿园,还有多个有关航空航天的技术研究所,以及宇航员训练基地。当然最核心的就是那高大宏伟的“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我们在通过大屏幕回顾了“神五”发射全过程中激动人心的场面后,亲自来到了指控大厅里。就是在这里的指挥控制之下,神州五号圆满完成了载人首飞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这里是整个航天城核心的核心,是中国航天测控的神经中枢,它见证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并将辉煌永世留存。 能够来到

23、这里,我感到无比荣幸,脑海中还闪现出当年“神五”飞天时航天科学家们目不转睛地盯看电脑屏幕,全神贯注地测控神州五号时的样子。我们还争先恐后地在主席台上拍照留念,过一回瘾,仿佛那天在飞控中心发表重要讲话的不是胡主席,而是我们。 记得暑假时,青年文摘上有篇文章,写的是一位记者走访某航天城的所见所闻。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宇航员训练馆,里面有些器械可以经历一下,并且他还尝到了独特的航天食品。只可惜我们没有这种机会。所以参观结束,我觉得不够过瘾。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天文学仿佛与航空航天不一样,可是有没有交叉点呢?不一样又是怎样的不一样呢?现在我还搞不清楚。 相关知识链接: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在出

24、色地完成了前四次“神舟”号飞船的飞行控制任务之后,广大科技人员进一步研制和完善了航天器透明控制、应急逃逸救生、高精度轨道确定、飞控计划自动生成、返回控制和着陆预报、高速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监视显示等一系列重点技术,突破了应急控制、自主应急返回、舱内仪器仪表仿真、故障自动判决等关键技术,在工程技术上实现了飞控手段自动化、飞控决策智能化、飞控过程可视化,真正成为一个功能丰富、反应快捷、运算正确、控制精准的现代化飞行控制中心。在神五载人航天任务中,中心主要担负着飞船和航天员的遥测数据接收、处理和显示,遥控指令和数据注入实施,轨道计算和确定,飞船返回控制监视和搜救指挥以及留轨舱的长期管理等任务。20041

25、0 北京师大曾宪梓楼顶 这个月我们两次接触了曾宪梓楼顶的望远镜。一次用它来观测太阳黑子。不过今年是小年,黑子并不多。最糗的是我们竟然刚开始把纸上的一斑点当成了黑子还狂喜不止。第二次我们用它拍月亮相。那天正好上弦月,而且月亮清晰得很。这是我平生第一次通过望远镜拍照,感觉兴奋难忘。虽然比起专业的天文摄影来我的技术还差好远,但毕竟大胆地迈出了第一步。新年时我冲了一张7寸的月亮相送给我一好朋友。比起其他一切礼物贺卡,它对于我来说最珍贵最有意义。在此我们还特意熟悉一下使用望远镜的规则,开灯顺序,归位,断电才能离开这些都是要求必备的实验素质。补充一点:以前以为满月时应当时最好的观测机会,其实不是。满月时光

26、亮度大,照片上月球表面的沟壑环形山等会很不清晰。 200410 北京师大科技楼顶 科技楼的望远镜属小型,而且必须在夜晚观测,所以我们只是看了看它,并没有亲自操作这台望远镜比较娇气,它为电脑控制,只需输入代号即可自动找星并跟踪。可是一旦出现问题,必须要有公司专业人员前来维修,不可自行打开,否则若是自己修不好,那家公司则不再负责维修了。这也正是美国该公司的阴险之处,他们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在封锁一切技术。气愤归气愤,人家毕竟现在是老大。一时赶不上他,便也只有乖乖听话的份。 相关知识链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是我国仅有的三个天文系之一,自1960年2月建系四十多年来,北师大天文系已逐步发展为在我国天文界

27、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单位。 关于师大: 师大的招牌果然在中国天文界很有影响力。我们凭借它免费去古观象台,看天象表演,吃面条而且所到之处都有相当权威人士来给我们接待讲解,究其原因,他们都是师大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天文系毕业的。如今成了我国天文界的精英,所以对待母校的后继晚生,都视作自家亲人。由此可看出,师大天文系,虽然小,仿佛名不经传,但是成就却是斐然的。关于天文知识: 参观了那么多天文台,也亲自触摸到了我们系自己的望远镜,再加上理论课的一些简单介绍,我逐渐进入了天文系的大门,如口径、恒星时、星表这些词我已不再陌生,而且我还明白了一个新词汇:CCD。它是电荷耦合器件的缩写,是一种特殊的特体器件,摄像机里必不可少,难怪在兴隆听到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