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砖瓦作工艺_第1页
中国传统建筑砖瓦作工艺_第2页
中国传统建筑砖瓦作工艺_第3页
中国传统建筑砖瓦作工艺_第4页
中国传统建筑砖瓦作工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砖瓦业的初步发展阶段。 秦始皇统一中 国后大兴土木,建造过程中烧制和应用 了大量砖瓦,砖瓦 工业的发展迅猛。同时,砖的样式也非 常丰富,有五棱砖、 曲尺形砖、楔形砖和子母榫砖等,用在 屋脊、屋角拐接及 构筑墓室的拱券部位。 汉代时期:汉代时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就更完善一步,制砖工 艺有了进一步飞跃。不但集成了榫砖、楔形砖,并且所用 的条砖规格趋向统一,基本为大小两种尺寸,长、宽、厚 的比例为4:2:1,近似现代的砖,也具备了模数性质。墙 体的内外砖之间已有各种拉结的砌法。秦汉时期的长城出 现砖包砌做法的雏形。细部工艺上出现了砖刻和画像砖。 各种拉结原则是使上下砖层相互

2、错缝,避免墙的垂直通 缝,以加强砖墙的整体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烧制工艺日趋成熟,砖瓦产量跟质 量大大提高。北魏已逐步开始运用砖到地面建筑,而砖 瓦的尺寸一般较以前小。此时高台四周已有砖墙砌筑并 开始使用琉璃瓦。值得指出的是,这时宫殿屋顶的重要 部分已采用虎尾、勾头、滴水等琉璃制品。 二、砖瓦工艺和建造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二、砖瓦工艺和建造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砖瓦技术的成型和进一步发展时期。砖已成 主要建筑材料。在城市建设中,筑城也开始同时用砖、土、 石等材料。为了保护城门洞附近的夯土墙,城墙使用砖包 砌的做法并逐渐沿用开来。南宋出现了全部用砖砌的建筑。 明清时期

3、:明清时期:制砖和用砖的极大普及,砖成为民用建筑广 泛使用的建材。明代砖砌筑技术的提高,普遍采用了石灰 灰浆,建筑大量采用砖墙,是砖技术的又一次飞跃。青砖、 瓦在居住建筑中逐渐普及。南方开始采用空斗墙砌法。有 防火要求的重要建筑采用砖拱砌筑无梁殿的形式。重要建 筑的地面铺装中使用了质地坚硬的金砖。青砖、青瓦大量 应用在居住建筑上。 从鸦片战争开始:从鸦片战争开始:砖瓦业发展开始不平衡。较大城市附 近开始进入工业化制砖瓦的阶段,产量剧增,尺寸也基本 固定下来。 砖瓦的种类及加工工艺砖瓦的种类及加工工艺 一、砖瓦的分类一、砖瓦的分类 : 按砖的形式分:按砖的形式分:实心条形砖、空心条形砖、 楔形砖

4、、企口条砖、企口楔形砖、 墓门空心砖、五棱砖、曲尺形砖等。 按砖的用途来分:按砖的用途来分:砌墙砖(又可分为上身砖 和下碱砖)、贴(饰)面砖、铺地 砖、栏杆砖、望板砖等。 建筑用瓦主要包括琉璃瓦和陶瓦。琉璃瓦,包括削割瓦、彩色玻璃瓦;陶 瓦,包括筒瓦、合瓦。另有特殊瓦材使用在一些特殊建筑上,如铜瓦、铜胎镏 金瓦或包金瓦、玻璃瓦、云母瓦等。 墙身经常使用的条砖按砌筑摆法一般外露一侧称 为面,抹灰侧为肋和头。地面用的包括方砖和条砖, 方砖一般分为:面、肋。如果地面用条砖 则一般上下称面。 二、砖瓦作的基本施工工具:二、砖瓦作的基本施工工具: 砌墙类:砌墙类:瓦刀。瓦刀。 抹灰类:抹灰类:抹子、鸭嘴

5、、灰板等。抹子、鸭嘴、灰板等。 尺类:尺类:平尺,方尺,活尺,扒尺等。平尺,方尺,活尺,扒尺等。 墁地平整类:墁地平整类:礅锤、木宝剑等。礅锤、木宝剑等。 砖加工类:砖加工类:刨子、斧子、扁子与木敲手、煞刀、磨头、包灰尺、錾子、矩刨子、斧子、扁子与木敲手、煞刀、磨头、包灰尺、錾子、矩 尺等。尺等。 (砌墙类)(砌墙类)瓦刀:薄铁板制成,呈刀状,是砌墙的主要工具。也用于 瓦活修补屋 面时的瓦面、夹垄和裹垄后的赶轧。 (抹灰类)(抹灰类)抹子:抹子:用于墙面抹灰,屋顶 背、筒瓦裹垄(但不用于夹垄)。古代的抹 子比现代抹灰用的抹子小,前段更加窄尖。由于比现代的抹子多一个连接点,所以又叫 “双爪抹子”

6、。 (抹灰类)(抹灰类)鸭嘴:鸭嘴:抹灰工具之一。一种小型的尖嘴抹子。多用来勾抹普通抹子不便操 作的窄小处,也用于堆抹花饰。 (抹灰类)(抹灰类)灰板:灰板:木制的抹灰工具之一。前端用于盛放灰浆,后尾带柄,便于手执,是 抹灰操作时的托灰工具。 (尺类)(尺类)平尺:平尺:用薄木板制成,小面要求平直。短平尺用于砍砖画直线,检查砖棱的、平 直等。长平尺叫做平板,用于砌墙、墁地时检查砖的平整度,以及抹灰时的找平、抹角。 (尺类)(尺类)方尺:方尺:木制的直角拐尺,用于砖加工时直角的画线和检查,也用于抹灰及其他需 要方尺找方的工作。 (尺类)(尺类)活尺:活尺:又叫活弯尺。是角度可以任意变化的木制拐尺

7、。可用于“六方”“八 方”角度的画线和施工放线等。 (尺类)(尺类)扒尺:扒尺:木制的丁字尺,丁字尺上附有斜向 的“拉杆”,拉刚既可以固定丁字尺的直角,本身又 可形成一定的角度。扒尺主要用于小型建筑的施工放 线时的角度定位。 (墁地平整类)(墁地平整类)礅锤:礅锤:砖墁地的工具,用于将砖礅 平、礅实。多用城砖加工成圆台体,中间的孔眼穿入 一根木棍。使用时以木棍在砖面上的连续戳动将砖找 平找实。近代多用皮锤代替。 (墁地平整类)(墁地平整类)木宝剑:木宝剑:又叫木剑。短而薄的木 板或竹片制成,用于墁地时砖棱的挂灰。一端修成便、 于手执的剑把状,故称木宝剑。 (砖加工类)(砖加工类)刨子:砖加工的

8、工具之一,与木工刨子相仿。用于砖表面的刨平。瓦 作的刨子是20世纪3040年代由北京的木匠受木工刨子的启示发明的。由于它比斧子铲 面更顺手,所以很受工匠们的欢迎。 (砖加工类)(砖加工类)斧子:斧子:砖加工的主要工具。用于砖表面的铲平和砍去侧面多余的部分。 斧子由斧棍和刃子组成。斧棍中间有“关口”,可契刃子。刃子用铁夹钢锻造而成,呈 长方形,两头为刃锋。两旁用铁卡子卡住后放入斧棍的关口内。两边再加垫料(旧时多 用布鞋底)塞紧即可使用。 (砖加工类)(砖加工类)扁子:扁子:砖加工工具。用短而宽的扁铁制成,前端磨出锋刃。使用时以木 敲手敲击扁子,用来打掉砖上的多余部分。 (砖加工类)(砖加工类)木

9、敲手:木敲手:砖加工的工具。指便于手执的短枋木。作用与锤子相同,但比 锤子轻便,敲击的力量轻柔。材料多用硬杂木,以枣木的较好,使用时以木敲手敲击扁、 子,剔凿砖料。 (砖加工类)(砖加工类)煞刀:煞刀:砖加工工具。用铁皮做 成,铁皮的一侧剪出一排小口,用于切割砖料。 (砖加工类)(砖加工类)磨头:磨头:砖加工工具。用于砍砖或砌干摆墙时的磨砖。糙砖、砂轮或油石 都可做为磨头。 (砖加工类)(砖加工类)包灰尺:包灰尺:砖加工工具。形同方尺,但角度略小于90度,砍砖时用于度量 砖的包灰口是否符合要求。 (砖加工类)(砖加工类)錾子:錾子:砖加工工具。用薄型扁铁制成,前端磨出锋刃。 (砖加工类)(砖加

10、工类)矩尺:矩尺:砖加工的画线工具。把两根前段磨平的铁条铰接成剪刀叉装。矩 尺除可画出圆弧,还可运用两个铁条平行移动形状相同的原理,把任意图形平移到砖上。 三、砍磨砖工艺三、砍磨砖工艺 多数情况下,砖砌筑钱都需要对肋部进行砍磨,这样才能充分包灰并提高 黏结度,但外露面上砖缝仍不会很大。另外,为了适合砖墙边角以及一些 特 殊部位的做法,要将砖砍成需要的尺寸。砍砖必须的工具有斧子、木敲手、 矩尺、煞刀、扁子、刨子、弯尺、包灰尺、制子及砖桌。通常砌筑墙体应 尽 量减少砍砖,节省供料而且更加美观。 四、砖雕四、砖雕 在砖体上进行雕刻,北京一带俗称“硬花活”,与 石雕接近。砖雕的工具 包括:0.30.5

11、cm錾子各一种、木敲手、磨头等;用机 械代替也可。其施工方 式是先预制再装配。 雕刻的手法有:平雕、浮雕(又分浅浮雕和高浮 雕)、透雕。 砖雕的一般工艺程序:画、耕、钉窟窿、镳、齐口、捅道、磨、上 “药”、打点。 画:用笔在砖上划出所雕刻的形象,一般先画轮廓,再画细部图样。 耕:用最小的錾子沿画笔的笔迹轻刻一遍,以防笔迹在雕刻中抹除。 钉窟窿:用小錾子将形象以外的部分錾去,为下一步工序打下基础。 镳:将形象以外的多余部分镳去,镳出形象的立体轮廓。 齐口:用錾子沿花饰图案的侧面进一步细致剔凿。 捅道:用錾子雕刻细部。 磨:用磨头将图案内外粗糙之处磨平、磨细。 上“药”:用药将残缺之处或砂眼找平。

12、(药,即用七成白灰和三 成砖灰面,少许青灰加水调匀。) 打点:用砖面将水图案揉擦干净。南方砖细材料细密,有时可以用 特殊的刨子进行加工。 另一种用抹灰方法对砖瓦外形进行塑造的工艺称为“软花活”。其制作方法 有“堆活”和“镂活”。堆活即是用麻刀灰先堆出图案的粗糙轮廓,然后用纸 筋灰按设计要求堆塑。镂活是先用麻刀灰打底,再薄涂一层青白灰,上刷烟子 浆。等灰浆干后,用錾子和竹片按设计要求镂刻。 砖瓦作的营造工艺砖瓦作的营造工艺 一、墙体砌筑一、墙体砌筑 对建筑的影响:对建筑的影响: 砖作技术在墙体上的运用对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砖作技术在墙体上的运用对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提高墙体下部的抗雨水侵蚀

13、性能,使建筑出檐短成为可能;提高墙体下部的抗雨水侵蚀性能,使建筑出檐短成为可能; 增加墙体的使用寿命;增加墙体的使用寿命; 使墙体的收分由大到小直至消失;使墙体的收分由大到小直至消失; 墙的厚度变薄,减少了筑墙工程量的同时,亦使建筑面积中墙体所占的比例墙的厚度变薄,减少了筑墙工程量的同时,亦使建筑面积中墙体所占的比例 减少,从而产生建筑经济效益,使硬山墙的出现成为可能。减少,从而产生建筑经济效益,使硬山墙的出现成为可能。 历史发展:历史发展: 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社会初期:多是单砖、单向、单面垒砌,但已考虑到砌筑的稳定性,采取 上下错缝的方法。砌法多是干砌(不用胶结材料)。 汉代之后:汉代之后:

14、砖的规格趋向统一后,砖砌形式发展到单砖多向、多面及空斗等各 种组合形式,其中有些形式为后代集成并沿用至今。砌法多使用泥浆、灰浆等 胶结材料,砌砖技术也有各种不同做法,同时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墙体构造。 山墙:山墙:一般立面分为上身、下碱,硬山还包括山尖,墙体略有正升,里皮砍 八字柱门。 下碱常用好材料和资质做法,常结合石作;上身砌法比下碱粗糙;硬山山尖 拔檐以下一 般同上身做法,以上则常用博缝砖做法。而悬山可以在梁以上使用山花板、 “五花山墙” 或是砌满。 各部位砌法:各部位砌法: 槛墙:槛墙:外皮要砍八字柱门。砌筑类型应该和山墙下碱一致,多用整砖露明的方法。 檐墙:檐墙:若露椽子称老檐出,不露

15、则称封护檐,两端不做土犀头。老檐出 的檐墙下碱和上身 类山墙做法,上端做“签尖”,而封护檐的上端一般作砖檐。 院墙:院墙:里外皮均需要有正升。下碱应比山墙下碱粗糙,上身里外退花碱。小 式建筑尤其在 园林中院墙形式多样。 影壁:影壁:下碱多用干摆做法,土衬石垫基,大式影壁下一般做须 弥座。上身用“影壁心” 做法,四周可做“撞头”。墙心常作方砖硬心,构图多为中心 四岔。瓦顶与屋面做法相似。 (一)条砖砌墙方式(一)条砖砌墙方式 自战国以来,小砖的砌法有以下几种:平砖丁砌错缝、平砖顺砌错缝、侧砖侧砌错缝、平砖顺砌与顺砖丁砌上下层组合式、空斗及空斗式等。 江南一带因空斗式的用砖结构不同,分单丁、双丁、

16、大镶思、小镶思、大合欢、小合欢。小合欢与小镶思墙厚仅半砖长,只能当作隔墙或简 易房用。 四川地区的空斗墙基本为一砖长的厚度,它的做法有“盒盒斗”、 “马槽斗”、 “高矮斗”等。一般空斗墙均在斗里装填泥土、碎石、碎 砖等。西南地区的空斗墙只在下不填泥,上部作空斗。 其他大多数的砌法都为几层平砖顺砌后一层平砖丁砌。唐宋以来一般地面建筑墙下隔碱或槛墙都全作平砖顺砌,墙的上身每隔三、五层平砖 顺砌加一层平砖丁砌。一般建筑中常可见到每层平砖三顺一丁、二顺一丁等各种砌法,而“满丁满条”的做法并不是古建筑墙面砌法形式。一 般来说墙内部还砌筑有暗丁以提高整体性。 粗砖墙粗砖墙 带刀灰缝 特点:灰缝较大 用途:

17、垒砌一般房舍墙垣上身之用 粗糙(草砌) 特点:灰缝较大,多为加抹灰的墙体(浑水墙)的砌法 用途:用于普通砌筑 (二)砌砖工艺(二)砌砖工艺 砌砖工艺的优劣关系到墙体牢固、墙面美观和用砖是否经济,包括 砖、磨砖、 灌浆、填料、粉刷、镶嵌、贴面等各个工艺环节。从战国起砌砖即有用泥浆胶 结,到汉代已有磨砖对缝、灌灰浆、镶嵌贴面等做法。 从明清流传下来的做法,按砌法技术的精粗不同,可分为磨砖对缝、磨砖勾缝、 消白丝缝、带刀灰缝、糙砌等整砖砌法。 细砖墙细砖墙 磨砖对缝 特点:追求“真实砖缝”,对砖的要求严格,工价高,外观有缝不见缝 用途:常用于高等级建筑,或是比较讲究的墙体下碱及其他重要部位。 丝缝(

18、缝子)、磨砖勾缝 特点:砖面加工略为粗糙,多用老浆灰。有时和磨砖对缝结合,较费工 用途:常作为上身,也常用于砖檐、梢子、影壁心、廊心等 消白丝缝(淌白) 特点:模仿丝缝墙外观效果。常用耕缝、打点缝或是描缝 用途:用于一般房舍墙垣。或追求粗犷简朴风格 (三)砖缝处理(三)砖缝处理 有经验的工人常说:“三分砌七分勾(缝),三分勾七分扫”可见砖缝和 清扫是墙面先过的重要组成部分。灰缝的外观:总的有平缝、凸缝(鼓缝) 和凹缝(洼缝)三种形式。 凹缝也有各种形式,如燕口缝、洼面、风雨缝等。 灰缝色彩一般与砖墙颜色统一,有时也故意追求白缝或是黑缝的效果。 操作手法上包括:细缝做法、宽缝做法、假缝做法。 (

19、四)黏结材料(四)黏结材料 为使砖墙更稳定、更整体,工匠采用了黏结材料。最初在战国用泥浆垫 平砖缝,直到宋、元时代的各类砖墙都还广泛采用。另外,在东汉已有采 用石灰浆,不过为数极少,明代才更普及用石灰灰浆砌墙,清代则于重要 工程用纯灰浆,次者用石灰砂浆,再次者用灰沙黄土的混合灰泥。用石灰 浆掺糯米粥做胶结料以加强黏结性能,则为较高级的做法,到明代较普遍 地用于城垣、陵墓的砌砖工程。 现在以干摆砖砌法为例展示其砌筑过程:现在以干摆砖砌法为例展示其砌筑过程: 干摆砖的砌筑方法即“磨砖对缝”作法。这种作法常用于比较讲究的墙体 下碱或其他较重要的部位,如梢子、博缝、檐子、廊心墙、槛墙等。干摆砌 法多使

20、用城砖或小亭泥砖,分别叫做“大干摆”和“小干摆”。 干摆墙要用“五扒皮”砖,如用“膀子面”者,也叫做“沙干摆”。摆砌 过程中应有专人“打截料”,随时补充砍砖中的未尽事宜。 (一)(一) 制制“五扒皮五扒皮” 1.先确定哪个面为好面,确定后用刨子铲面并用磨头磨平。现多用大砂轮直接磨平。 2. 用平尺和钉子顺条(肋)的方向在面的一侧划出一条直线来,即“打直”,然后用扁子和 木敲手沿直线将多余的部分凿去,即“打扁”。 3.在打扁的基础上用斧子进一步劈砍,即“过肋”,后口要留有“包灰”。城砖包灰不大于5 7毫 米,停泥砖不大于3 5毫米。过完肋后用磨头磨肋。磨肋时宜磨出适当宽度的转头肋,这 样可以保证

21、在砌筑过程不致因为墁干活而露脏,转头肋宽度不小于0.5厘米。 4.以砍磨过的肋为准,按“制作”(即长、宽、高的标准,通常用木棍制作)用平尺、钉子在面 的另一侧打直。然后打扁、过肋和磨肋,并在后口留出包灰。 5. 顺头的方向在面的一端用方尺和钉子划出直线并用扁子和木敲手打去多余的部分,然后用 斧子劈砍并用磨头磨平,即“截头”。头的后口也要砍留包灰。城砖包灰不超过5毫 米,停泥不超过3毫米。 6. 以截好的这面头为准,用制子和方尺在另一头打直、打扁和截头。后口仍要留包灰。 丁头砖只砍磨一个头,另一头不砍。两肋和两面都要砍包灰,但只需砍到砖长的十分之 六处。长短和薄厚均按制子。 (二)(二) 砌筑砌

22、筑 弹线、样活弹线、样活 先将基层清扫干净,然后用墨线弹出墙的厚度、长度及八字的位置、形状等。根据设计要求,按照砖缝的排列形式(如三顺一丁排法)进行试摆即 “样活”。当然,为决定“五扒皮”砖的规格,真正的样活应在砍砖之前进行,此时的样活只是为了验证和进行适当的调整。 栓线、衬脚栓线、衬脚 在两端栓的两道立线,叫做“拽线”。拽线之间要拴两道横线,下面的叫“卧线”,上面叫“罩线”(“打站尺”后拿掉)。砌 第一层砖之前要先检查基层(如台明、土衬石等)是否凹凸不平,如有偏差,应以麻刀灰抹平,叫做“衬脚”。 摆第一层砖、打站尺摆第一层砖、打站尺 在抹好衬脚的台明上进行摆砌,砖的立缝和卧缝都不挂灰,即要“

23、干摆”。遇有柱顶石时,砖要随柱顶鼓镜的形状砍制,具体方法是,把砖放在筑 砌的位置上,然后把矩尺张开,一边顺着柱顶滑动,一边在转上划出痕迹来,然后按划出的痕迹由打截料者砍制。砖的后口要用石卡垫在下面, 即“背撒”。背撒时应注意: 1.石片不要长出砖外,即不应有“露头撒”。 2.砖的接缝即“顶头缝”处一定要背好,即一定要有“别头撒”。 3.不能用两块重叠起来背撒,即不可有“落落撒”。 摆完砖后要用平尺板逐块进行“打站尺”。打站尺的方法是,将平尺板的下面与基础上弹出的砖墙外皮墨线贴近,中间与卧线贴近,上面与罩线 (又叫站尺线)贴近。然后检查砖的上、下棱是否也贴近了平尺板,如未贴近或顶尺,必须纠正。打

24、站尺还可以横向进行,并可以多打几层,以确 保有一个好的开端。 背里、填陷背里、填陷 干摆可在里、外皮同时进行,也可只在外皮进行。 如果只在外皮干 摆,里皮要用糙砖和灰浆砌筑,叫做“背里”。如里、 外皮同时干摆时, 中间的空隙要用糙砖填充,即“填陷”。无论是背里还 是填陷,均应注意 下列几点: 1.应尽量与干摆砖的高度保持一致,如因砖的规格和砌 筑方法不同而不能 做到每一层都保持一致时,也应在3到5层时与外皮砖找 平一次。这一点实 际上在确定背里材料的规格和确定砍砖尺寸时,就应注 意到,免得给施工 带来麻烦。 2.背里或填馅砖与干摆砖不宜紧挨,要留有适当的“浆 口”,浆口的宽度 应为1到2厘米。

25、 灌浆、抹线灌浆、抹线 灌浆要用桃花浆或生石灰浆,极讲究的 作法用江米浆。浆应分三次 灌,第一次和第三次应较稀,第二次应稍 稠。灌浆之前可对墙面进行必 要的打点,以放浆液外溢,弄脏墙面。第 一次灌浆时一般只灌三分之 一,叫做“半口浆”。第三次叫“点落 窝”,即在两次灌浆的基础之上 弥补不足的地方。灌浆既应注意不要有空 虚之处,又要注意不要过量, 否则会把砖撑开。点完落窝后要用刮灰板 将浮在砖上的灰浆刮去,然后 用麻刀灰将灌过浆的地方抹住,即“抹 线”,又叫“锁口”。抹线可以 防止上层灌浆往下串而撑开砖,所以这是 一道不可省略的工序。 刹趟刹趟 在第一次灌浆之后,要用“磨头”将砖的上棱高出的部分

26、磨去,即为刹趟。刹趟是为了摆砌下一层砖时能严丝合缝,故应同时注意 不要刹成局部低洼。 逐层摆砌逐层摆砌 以后每层除了不打站尺外,砌法都应按上述要求做。此外,还应注意下列几点: 1. 摆砌时应做到“上跟绳,下跟棱”,即砖的上棱以卧线为标准,下棱以底层砖的上棱为标准。 2. 摆砌时,砍磨得比较好的棱应朝下,有缺陷的棱朝上,因为缺陷可在刹趟时去掉。 3. 最后一层之上如果需退“花碱”(“墙肩”),应使用膀子面砖(膀子面朝上)。 4.摆砖时如发现明显缺陷,应重新砍磨加工。露明部分的四个角若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允许将一个角凸出墙外,即允许“扔活”,但 不得凹入墙内,否则将不易整理。 5.干摆墙要“一层一灌

27、、三层一抹、五层一礅”,即每层都要灌浆,但可隔 几层抹一次线,摆砌若干层以后,可适当搁置一段时间 (一般要经过几天)再继续摆砌。 打点修理打点修理 干摆墙砌完后要进行修理,其中包括墁干活、打点、墁水活和冲水。 1.墁干活:用磨头将砖与砖接缝处高出的部分磨平。 2.打点:用砖面灰(砖药)将砖的残缺部分和砖上的砂眼填平。 3.墁水活:用磨头沾水将打点过的地方和墁过干活的地方磨平,再沾水把 整个砖面揉磨一遍,以求得色泽和质感的一致。 以上过程可随着摆砌的过程随时进行。 4.冲水:用清水和软毛刷子将整个墙面清扫、冲洗干净,显出“真砖实缝”。 冲水应安排在墙体全部完成之后,拆脚手架之前进行,以免因施工弄

28、脏墙面。 打点修理时严禁用青浆或深月白浆等涂刷墙面。 干摆墙表面的特殊处理: 重要的庙宇、宫殿的干摆墙表面可刷红浆,但应注意浆汁不应太稠,不要破坏了干摆墙“真砖实缝”的效果。 重要的宫殿墙面可“上亮”。 砖顶砌筑技术砖顶砌筑技术 (一)粱板式砖顶结构 这是砖顶的一种早期结构形式。战国后期技术进步,高质量的空心砖足以代替 木棹来建造椁墓。早期的空心砖墓是砖木混合,后来才用大空心砖代替顶部的 木板,但早期空心砖顶盖跨度较小。 (二)砖筒拱结构技术 筒拱的砌筑技术在西汉中叶盛行起来,开始时筒拱结构采取并列拱的构造方式。 我国古代早期的砖拱结构,除了用于墓葬、涵道之外,还用于军事地道工程。 筒拱结构到

29、西汉末年只用于一些平面仍为长方形的墓室中,以及墓道、甬道及耳室的顶部。从西汉末年开始退居次要 位置。 南宋至元朝门洞逐步改为砖砌筒拱承重。 元末明初砖砌童工不过结构技术有了新的发展,用石灰灰浆砌筑,多为纵联拱砌法,整体性较强,牢固度较大,因此 在地面建筑中应用普遍。 明代较多应用无梁殿,是用砖砌筒拱为主体结构的建筑。 (三)砖拱壳结构技术 砖拱壳结构出现于西汉末期,是平面成十字交叉的筒拱顶互相穿插的结构。 三国时期出现了墙的四角砌筑为三角形帆拱,然后顺方逐层望上聚合。 (四)砖砌叠涩结构技术 叠涩顶结构始见于东汉,它是在拱壳顶发展过程中从拱壳顶矢高增大后的砌筑方式中变异而产生的。 叠涩结构直至

30、唐代建筑日趋常见。 宋、辽、金的穹窿顶用叠涩结构较多。 饰面砖饰面砖 (一)地面用砖(一)地面用砖 历史发展:历史发展: 目前所发现最早的铺地砖在今陕西扶风齐家村,约为西周晚期。同时期在河南 新郑郑韩故城遗址出土的铺地砖四面有转角棱,表面常有米字纹、绳纹、回纹等。 秦代宫殿中使用一种锯齿界面、带子母榫的砖来解决地面平整的问题,但异形 砖难烧制,变形不规则,很难推广。 汉代以后最常见的是条砖和方砖铺地,也有扇面形地砖。 唐代的方砖下部四边打磨,可提高黏结牢度。 明清建筑中的铺地已普遍采用白灰做胶结材料成分。 砖铺地的类型:砖铺地的类型: 从砖的类型看,分为方砖类和条砖类。 从使用上来看,分为室内

31、和室外铺地。 从工艺上来看,分为细墁地、淌白地、金 砖墁地、糙墁等。 (五)(五)饰面砖饰面砖 贴面砖最初是为满足防护的功能要求,如砖包砌的做法,以后才更多 的注意到了建筑的美观要求。 历史发展:历史发展: 目前我过发现的最早贴面砖是战国时期贴面砖,近似矩形,也有曲尺形。 东汉时期,在四川的墓室中流行一种画像砖的贴面做法,并沿用到了明清。 宋后,由于雕砖、磨砖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砖贴面非常普及,常用在建筑 中显著的位置。 一般砖饰面的方法可分为排砌和贴面两种。排砌的方式和砌墙结合在一 起,而贴面需要黏结材料,并有各种砌法。对于木质的基层,面砖的固定 常采用钉、挂的方法来固定。 瓦作技术瓦作技术

32、瓦作技术主要是屋面铺瓦技术,其发展历史悠久,如考工记所记载的“葺屋三分,瓦屋四分”。而陕西扶风、客省庄所出土的西周 板瓦说明当时已有瓦作屋面。其后秦汉的遗址中也能看到体现瓦作技术发展的板瓦、筒瓦、瓦当和瓦钉。再后的铺瓦技术发展几种在防水 和固定两个方面。 (一)(一)瓦作防水瓦作防水 宋代板瓦屋面用的是压四露六方法(即上面的一块瓦压住下面的4 / 10),可以满足排水的需求。后来发展到压六露四、压七露三,大大加 强了屋面的防水性能,控制了瓦缝的反向渗漏。 筒瓦瓦当的演变也与防水有关。秦代以前为半圆瓦当, 之后逐渐被圆形代替。并从瓦当与瓦壁的直角转变为斜 角,加强了束水并可防止雨水逆流。 由于屋

33、面举折的关系,在近脊处铺瓦搭接更多,以减少漏 雨的可能性。此外经常在铺筒瓦之后进行裹垄(北方也称 滚垄),整个筒瓦用青灰抹面,填缝防水。由于北方雨量 小,很多民居将盖瓦省去,或者只用灰梗抹缝,这也是一 种相对较早期的做法。而南方由于保温要求小,但必须满 足防水,因此直接在椽上布仰瓦和盖瓦。 (一)(一)瓦作防水瓦作防水 瓦的固定需要抵抗两种外力,一是重力下滑,二是风力掀倾。中国古代就采用了黏结材料和瓦钉相结合的使用方 法。在汉代一般使用泥做黏结材料,而在宋代已经广泛使用石灰了。在陕西扶风周代遗址出土的板瓦带有突出的 锥形瓦钉,战国以后开始发展出脱离瓦身的独立瓦钉。之后瓦钉的钉帽还制作成各种样式

34、,十分美观。到明清时 还采用金属瓦钉、琉璃盖帽。 另外,板瓦制坯加工过程中,一头会稍微大一些近似一个梯形。这种瓦 边不平行的特点能够使干垒瓦也不至于下滑,在南方地区非常实用。 (三)(三)屋面做法屋面做法 虽然古建筑屋面在各种地方做法里有所差别,但其最关键是坚固和防渗。 基本原则是:防水和排水结合,整体均匀排布相互搭接。 屋面构造层次一般包括:面层(瓦面)、结合层(坐瓦灰)、防水层、垫层、 基层(望板、望砖、柴栈、苇箔等)。 屋面瓦面的铺装分为以下步骤:分中、号垄、排瓦当、铺边垄、拴线、铺瓦 (审瓦、冲垄、铺底瓦、扎缝、铺盖瓦)、捉节夹垄、清扫。 古建筑屋面形式多样,造型丰富。从材料上可分为琉

35、璃瓦和陶瓦两大类。 屋脊的做法因其高度不同,做法也相异。一般琉璃屋脊基本构造需要包括斜 当沟、压当条、三连砖、盖脊瓦。攒尖顶需要加宝顶,宝顶形式较多,小型 建筑多位琉璃预制品,大型的则用铜胎鎏金,一般都要与雷公柱连接,甚至 铁活拉结。 完 毕 郑思洋郑思洋 09530100510953010051 (抹灰类)(抹灰类)灰板:灰板:木制的抹灰工具之一。前端用于盛放灰浆,后尾带柄,便于手执,是 抹灰操作时的托灰工具。 (尺类)(尺类)平尺:平尺:用薄木板制成,小面要求平直。短平尺用于砍砖画直线,检查砖棱的、平 直等。长平尺叫做平板,用于砌墙、墁地时检查砖的平整度,以及抹灰时的找平、抹角。 (尺类)

36、(尺类)方尺:方尺:木制的直角拐尺,用于砖加工时直角的画线和检查,也用于抹灰及其他需 要方尺找方的工作。 (尺类)(尺类)活尺:活尺:又叫活弯尺。是角度可以任意变化的木制拐尺。可用于“六方”“八 方”角度的画线和施工放线等。 (砖加工类)(砖加工类)包灰尺:包灰尺:砖加工工具。形同方尺,但角度略小于90度,砍砖时用于度量 砖的包灰口是否符合要求。 (砖加工类)(砖加工类)錾子:錾子:砖加工工具。用薄型扁铁制成,前端磨出锋刃。 (砖加工类)(砖加工类)矩尺:矩尺:砖加工的画线工具。把两根前段磨平的铁条铰接成剪刀叉装。矩 尺除可画出圆弧,还可运用两个铁条平行移动形状相同的原理,把任意图形平移到砖上。 山墙:山墙:一般立面分为上身、下碱,硬山还包括山尖,墙体略有正升,里皮砍 八字柱门。 下碱常用好材料和资质做法,常结合石作;上身砌法比下碱粗糙;硬山山尖 拔檐以下一 般同上身做法,以上则常用博缝砖做法。而悬山可以在梁以上使用山花板、 “五花山墙” 或是砌满。 各部位砌法:各部位砌法: 槛墙: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