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知识】从学校开始---普及急救知识_第1页
【急救知识】从学校开始---普及急救知识_第2页
【急救知识】从学校开始---普及急救知识_第3页
【急救知识】从学校开始---普及急救知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从学校开始-普及急救知识,刻不容缓看过几篇报道说是国内有人突然倒地不省人事,中国人只是打“120”没有人会抢救,外国人却主动去抢救;还有几篇报道说是婴幼儿被食物堵住气管,送到医院后已经不行了,而如果家人会一点急救知识会急救,小孩就会没事。看后总是想,如果我们都了解懂得一些急救知识,很多生命就可被挽回,很多伤残会减少。所以普及急救知识,刻不容缓。一、普及急救知识的意义 随着工业的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突发事件(如台风、水灾、火灾、传染疾病、恐怖事件、食物中毒、伤害事故等)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是

2、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急救知识的普及使公众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 分钟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5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8 分钟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下降为1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10 分钟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因而“4分钟”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报到赶抵现场平均约需10分钟。由于国人缺乏急救知识,不会进行心肺复苏,使得很多生命贻误了宝贵的抢救时机。我国的心脏骤停急救成功率不到

3、1%,低于全世界的2%,所以急救知识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出呼吁:全世界每个公民应掌握12种救生技术。现今,具备一定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已被认为是每一个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急救能力不再是一种专业技术,而是一种必需的生活常识。由于中小学生的自控自律能力较差,在日趋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方法与技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往往束手无策,导致一些恶性重大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教师的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也缺乏,在伤害发生时,不能及时的进行救护。所以在学校中普及急救知识,提高老师和学生的急救能力,以减少学生的伤亡显得更为重要。二、我国急救知识普及情况1、社会公众急

4、救知识普及情况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专业急救机构-急救站,由医务人员担任现场急救。急救站担负城市居民危重急症和意外事故的急救功能为社会所肯定,也为民众所需要,它成为中国人民卫生保健事业的一部分并做出了贡献。后来我国多个城市相继建立了急救站,我国急救医学的学术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公众的普遍急救意识还不够强,而我们也因错过了最佳时间而丧失了一条又一条的生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提出建立救护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普及率的目标。但是,据中国红十字会披露消息,截至2010年,中国培训合格的救护员仅有1000万名,不足全国人

5、口的1%。据悉,在发达国家,急救能力的培训非常普及。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总人口的40%,而德国更是高达80%。在美国,仅接受过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数就超过7000万名,相当于全美总人口的1/3。不少国家还明文规定,谋求某些职位时,应聘人员必须持有急救员合格证。令人遗憾是,我国公众普遍缺乏急救能力远低于很多欧美国家。2、在校学生的急救知识普及情况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有研究建议从早期开始开展急救知识学习,把各类意外伤害的急救知识列为义务教育内容之一,编进教材,登上课堂,列入学生的作业,这样可使每个人都将得到较系统、全面的急救知识教育,逐渐增强伤害的防范、自控、自救与互救能力,以及各种灾害预防

6、与逃生的能力。只是可惜至今没有统一适合学生的教材出现,也没学校把急救作为必修课来教学。多数学校设有相关的安全教育,但教学内容较为局限,基本限于校内安全教育,例如针对体育活动(跑步、打球、踢球、单双杠类等)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情况,提出安全注意事项、防范措施及事后处理方法,并给学生一些示范。各中小学很少对学生作突发事件及意外伤害的专题讲座,公共安全教育多以说教形式为主,缺乏伤害防范技能的实际操作和演练。有关伤害防范工作和校外安全教育,多以交通安全教育为主,主要形式也是请交警或相关人员讲课。而对于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则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传授,缺少应对策略、求生技能培养以及克服恐慌心理等教育。而国外

7、很多国家很重视学校内急救教育。最早开始对在校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培训是1960年的挪威,自那以后,各个国家陆续开始了对学生的相关培训。美国对普及急救知识教育极为重视,大中学校师生都必须接受心肺复苏和现场抢救、自救的培训。据日本某急救中心调查,大阪府地区内196所高中除16所外,均进行了急救普及教育(92)。一般为24学时,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止血法等。在荷兰,10岁儿童就开始接受急救知识教育。英国孩子更是从学龄前就开始学习自救了,幼儿园通过“过家家”等形式,让孩子认识急救设备;初中生则要学简单急救程序。三、普及急救知识的措施1、社会公众普及急救知识的措施 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当面临突发事件时

8、,大多数人都是旁观,而真正会实施现场急救的人极少。为此,改善急救知识的宣传途径是很重要的,可以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对社会公众开展广泛的急救常识宣传,提高公众的自我急救意识和能力,指导公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日常疾病的紧急情况。还可以把急救知识纳入岗前培训来加大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 建立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在国外急救知识普及工作都是由经过专业训练、并且持有教师资格的急救培训导师承担,这些导师必须随时了解国际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最新标准和信息,经过一定时间必须接受有关部门的再培训、资质认证后再重新上岗。而目前我国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统一的培训模式和完善

9、的管理机制。我国政府建立专业的急救知识培训体系是势在必行的。我们可以在重点人群和行业中,如公安系统的警察;交通系统的列车员、船员;旅游系统的导游、出租车司机;企业单位的保安人员、生产安全员以及校医、厂医等基层医务人员等,开展急救培训,建立专业的急救知识培训体系。再逐渐完善居民自我救护培训体系,并将其与文明社区建设相结合。以社区为依托,把普及和宣传急救常识作为街道社区的一项日常工作。通过培训让公众都能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加强培训效果。很多人虽然经过了培训,但培训结果不如人意,很多成员经培训后并不敢真正实施现场急救。据调查,急救培训中,二次培训效果明显优于一次培训者。而三次培训的合格率又比二次培训

10、的要高,故应进行反复多次定期培训以提高熟练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通过一些演习活动让学员来练习以便以后敢真正实施现场急救。2、在校学生普及急救知识的措施将急救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内容之一。最好从学前儿童开始就要让他们接触到急救,树立急救意识。曾经看到过有一篇报道:有几个幼儿在一起玩,有一个掉到池塘里,另外几个不知道呼救就走了,掉池塘里的幼儿因抢救不及时死了。事后问他们为什么不呼救,回答竟然是:老师没教。多么令人痛心教训。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急救教育教材,在学校开设急救教育课程,并把它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当中。在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增强救护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意

11、外伤害的死亡率。当然学校开展急救教育的前提是学校要有专门的经过培训老师,或到外面去请专业的老师来进行教学。把急救教育渗透于语文、体育、生物、 化学等学科教学中。现有的体育课本对如何预防体育运动中的伤害有简单介绍,化学课本对被酸碱腐蚀后处理也有简单介绍,生物课本也涉及到一些急救者知识,只是都很简单,只有几句话而已。教师在课堂上,遇到此类知识时,可加大篇幅多讲一些和此有关的知识。课堂上的这种教育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在无形当中就开始树立急救意识,掌握急救知识。学校要经常开展急救演习活动。5.12汶川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的师生无一遇难。当大地震发生时,尽管担任疏散演习总指挥的

12、叶志平校长不在学校,全校2400余名师生仅用了1分36秒的时间,便井然有序地全部撤到操场上,且毫发无损!这次奇迹般的成功逃生无疑得益于学校平时多次认真细致的疏散演习,每学期一次的地震演习。单一的说教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对伤害事故的预防、自救、急救与互救知识、方法和能力的贫乏,一旦发生意外伤害,缺少应对能力。学校平时多开展一些这些活动,能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帮助学生掌握急救知识,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如果暂且不能将急救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内容之一,那学校应该开设急救教育作为选修课,并经常开一些有关急救的讲座。通过这些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传授给学生急救知识,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急救,懂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