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电大法专法理学期末复习指导(开放生用)new_第1页
东莞电大法专法理学期末复习指导(开放生用)new_第2页
东莞电大法专法理学期末复习指导(开放生用)new_第3页
东莞电大法专法理学期末复习指导(开放生用)new_第4页
东莞电大法专法理学期末复习指导(开放生用)new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法学和法理学 1. 法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法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法律现象)的总和,即法律现实。法学主要有(应用的职能、认识论的职能、意识形态的职能)。 2. 法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分别是:(1)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2)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是法学史上的革命转变,它与剥削阶级法学有原则性的区别,体现在指导思想不同、阶级基础不同、载、在法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上不同、在一系列根本的理论观点上不同。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十点。 3. 法学体系是指

2、法学是一个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 我国法学应划分为六大类,其中法理学属于(理论法学)。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和全部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特别是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具体内容包括:(1)法哲学的基本问题;(2)法社会学的基本内容;(3)法发挥作用的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 法理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的理论学科,它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从总体上来研究法和法律现实的一般规律,研究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等基本问题,研究法的创制和实施的一般理论,并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论学科

3、。5.学习法理学的意义。学习法理学有助于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可以为学习部门法学乃至整个法律科学奠定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有助于培养合格的法学人才和法律工作者,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第一编 法的一般原理 第二章 法的起源 1. 社会调整: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确定社会生活主体的行为方式,指明其发挥作用和发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将其纳入一定的秩序之中。从人们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的发展过程来看,社会调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个别性调整和规范性调整)。个别性调整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调整。个别性调整就是按照针对(具体)人、(具体)事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一次性)调整。个别性调整的优点是

4、能够针对具体人、具体事作出具体的处理。能够充分考虑个别情况的具体特点。它的缺点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任意性,不能形成普遍、确定的秩序。规范性调整就是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重复性)的调整。它是社会调整的高级阶段。与个别性调整相比较,规范性调整的优点在于它为某一类社会关系提供了行为模式,使人们摆脱了偶然性和任意性,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秩序。规范性调整的缺点是,它无法充分考虑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特点,提出符合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处理方案。人们认识到个别性可以弥补规范性调整的不足,因此产生了规范性调整加上个别性调整的调整方式。社会调整的发展过程具体说,就是由

5、自发的(个别性调整)发展到自觉的(规范性调整)。社会调整的一般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每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社会调整;(2)社会调整的发展过程,一般是由(自发)到(自觉)、由(个别)到(一般)、由浑一到分化;(3)社会调整发展过程中,社会性的比重呈增长趋势。 2. 法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国家和法的产生,是(同一个)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的表现。从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演变到法的发展过程,法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和文化根源)。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原始社会内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法的产生的标志有两点:(1)国家的最

6、终形成标志着法的形成;(2)只有当人们有了选择行为的自由,出现了授权性规范,才意味着有了权利和义务的划分,从而产生了法。 3.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和生活中逐步形成并把它固定下来的,传统、集体感和恐惧感是维护其有效的重要力量,并对违反习惯者严厉惩罚的原始时期的行为规范。(习惯)是原始社会主要的社会调整手段。4. 原始社会习惯与法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2)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反映的意志不同;(3)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4)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5)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生效的范围不同。 第三章 法的概念

7、1. 社会规范指按照社会或阶级发展的需要,提出、形成或创制一定的原则和规范,在一些原则或规范中指明最有利于达到某社会和阶级目的的行为方案,来指导、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的规则。我们可以理解为,法律是法的形式渊源,是国家命令人们必须遵守的文件,这种文件有国家确认的判断人们行为公正不公正的标准。法的外部特征也就是法律的特征,主要是:(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 (4)法律是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规范。2. 法的社会阶级本质有以下特点:(1)法体现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意志。(

8、2)法的各种规定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3)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3. 法的本质。法的本质是“法的现象”的对称,指法的根本性质,是法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综合,是法这种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深藏于内部的、只有依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东西。法的社会阶级本质有层次之分,根据法的社会阶级本质的特点,法的社会阶级本质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法的第一级本质,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第二级本质,统治阶级确认人们某项行为是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意志(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随意的,而是被历史、阶级规定了的在客观上能够而且允许作的行

9、为自由和责任的反映。法的第三级本质讲的是人们的行为自由和责任,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4. 法的定义。“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第四章 法的作用、价值、利益 1.法的作用侧重讲法对人们的行为或社会生活的影响。法的职能侧重于法发挥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向。一般来讲,法的作用与法的职能的用法是一致的。法的作用和职能可以划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职能和法的社会作用和职能

10、。法的最基本的两种职能是(法的阶级统治的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法的作用:法的作用(即法的规范作用)是指法通过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评价、指引、预测,实现对合法行为的保护和对非法行为的谴责、制裁、警戒和预防的作用。2. 法的价值是法这种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一种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的性能),又取决于(一定主体对这种法律制度的需要),还取决于该(法律制度能否满足该主体的需要)和(满足程度)。法的价值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是(客观性),一是(主体性)。法的价值的主体性是指法或同一法律制度对不同的主体或不同时间、地点的同一主体的价值

11、是不同的。因此法的价值又具有(变异性)和(多维性)。法的价值可以分为三种,每一种里又有若干具体的价值。 3法的价值范围有哪些内容?答:法的价值范围包含了:(法所中介的价值)、(法的工具性价值)(其中有确认性价值、分配性价值、衡量性价值、保护价值、认识性价值等)、(法本身的价值)、(法律价值)。4法与利益之间的一般关系。1、利益决定着法的形成和发展(1)社会利益的分化导致法的产生。(2)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决定着法的存在和本质。统治阶级赖于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首先是一定的生产关系总和,决定着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决定着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决定着法的存在和本质。(3)利益的发展、变化

12、决定着法的发展、变化。2、法对利益的形成、实现和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1)法能促进一定利益的形成和发展。(2)法也可以阻碍一定利益的形成和发展。(3)法是协调和实现利益的有效手段。利益问题在法的创制中和实现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认识各种利益是法的创制的初始点,在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各种利益作出取舍和协调,是作好法的创制工作的关键;利益是法实现的动力和归宿,法的实现是法所体现和保护的利益的实现。 第五章 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 1.法制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法律制度的简称。从内涵上看,法制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行法律规则,而且包括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行,法律运行的机制,一个国家

13、的法律文化传统,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意识,法学教育以及法学研究等,它是一国或地区法律上层建筑诸因素构成的系统。 2.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所做的基本分类。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同社会形态的划分是一致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前三种类型的法统称为剥削阶级类型的法。 3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一般认为,法系可以划分为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大陆法系是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和以 19 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英美法系是以英国法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划分

14、法系的标准有技术标准、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哲学原则4. 法律移植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至大部分都是从另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或许多“法律集团”中输入的一种现象。5法的历史类型的变更。答:法的历史类型的变更,就是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四种)不同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后者取代前者,依次变革的现象。法的历史类型的变更是通过人们有意识地进行革命,才能实现的,(社会革命)是废除旧法,实现法的历史类型变更的动力。当然,法的发展也不全是通过法的历史类型变更的形式表现出来。新法与旧法之间的关系是新法肯定旧法、新法批评旧法、新法继承旧法、新法否定

15、旧法第二编 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1.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建立社会主义法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包含了产生社会主义法的必然性、必要性的思想;(社会主义法)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使命的重要武器。 2.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的一般规律:1、(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是社会主义法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掌握政权的阶级意志,并且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主义法也不例外。2、社会主义法是(摧毁旧法体系)的基础上产生的。摧毁旧法体系,不应当理解为对剥削阶级旧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根本改变剥削阶级旧法性质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对社

16、会主义新法有用的合理因素批判地加以继承。3、(人民群众)参加了社会主义法的创建。在我国,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法的创建是通过各种直接、间接的民主渠道、特别是通过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现的。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实践经验)和(智慧)是社会主义法得以产生的重要源泉。3.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的特点: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革命根据地的法和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法的继续和发展。 第七章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1.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本质的表现: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法律

17、)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不是自发形成的;形成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并把它上升为法律的重要意义;(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的重大特点之一。 2.社会主义法的社会本质的表现:社会主义法是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法;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调整器;社会主义法执行着广泛的社会公共职能。 3.社会主义法的国家强制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愿遵守性。首先,(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的必要标志;其次,社会主义法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觉遵守的规范。 4.试述社会主义法与“一国两制”。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一国两制”,

18、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二、“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法的本质1、“一国两制”(1)意味着要实现祖国统一,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意味着在中国的主权部分实行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3)意味着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两种制度不搞相互敌对,长期并存,互惠互利,实现共同的繁荣和发展。2、当代中国的法,就其本质来看,就出现了“一国两制”的独特情况。三、“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一国两制”的构想,不仅涉及到当代中国法的本质问题,

19、它必然还要影响到当代中国法律体系、法的渊源、立法制度和法律解释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必然要影响到整个中国的法制建设。5. 法的原则指体现法的(本质和内容)的法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的原则指反映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内容的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可以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划分为:( 1 )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法的部门原则;( 2 )一般社会原则和专门法律原则;( 3 )立法原则、适用法的原则、法律解释原则等。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原则包括(法治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治原则即依法治国,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都必须严格守法的原

20、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指法作为同一尺度衡量事实上不平等的人,不仅人人权利平等,而且义务平等。第八章 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法与经济的关系?答:法与经济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法与生产力的关系和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法作为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建立在该社会的经济基础上的,是被决定的因素。一方面(经济基础)的性质和状况归根结底决定着法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了法的社会本质。另一方面法能够对产生它的经济基础始终起到服务和保障的作用。生产力属于社会存在范畴,法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法与生产力的联系一般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一方面,法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最终受社会生产力水

21、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法是通过保护它的经济基础而促进或压抑生产力的发展。2. 怎么认识社会主义法与政治的关系?答:政治是指阶级社会里各社会利益集团为 实现自身利益而以取得、行使政治权力为直接目的的控制和调整社会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发生的相互关系。法与政治,尤其是掌握政权的阶级或人民的政治,关系密切。法和政治包括国家的关系十分密切。法和政治包括阶级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一方面,法与政治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法与政治又是不同的社会现象。法与政治从不同的角度和内容反映经济关系。法的形式和政治形式是不相同的。法与政治的调控功能是不同的。3. 法与精神文明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在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文化建设中

22、的作用。 4. 科学技术对法的影响。法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当代中国的科技法制建设。 5. 当代中国法在对外关系、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当代中国法在对外关生活费、对外交往中的作用主要有:我国法在发展对外政治关系方面的作用;我国法在发展涉外经济、科技、文化等交流与合作方面的作用;我国法在促进人权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强和扩大人权的国际保护方面的作用。第九章 社会调整系统中的社会主义法 1、什么是社会生活的规范性调整和社会调整系统?答:(1)、社会生活的规范性调整:这种调整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规则,我们称之为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则。社会规范是具有一般性的行为规则,是针对每个人

23、的,它要求某类人、在某种生活状况下都要按这种规范行为。(2)、社会调整系统:在一定的国家内存在的、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决定的社会规范,构成某种统一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手段,共同保证着对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这种统一体就是社会调整系统。2、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的关系?答:(1)(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政策是一定阶级处理国家事务、公共事务,调整国家各种关系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的统称。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也是我国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2)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一般

24、说,任何法律都不能脱离执政党的政策指导,但不能说执政党的政策就是法。党的政策与国家的法律是有区别的,表现在: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制定程序不同;实施的方式不同;具体内容不同;相对稳定性不同。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答: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主面:(1)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一致性和相互作用。法与道德的一致性与道德在法中的渗透、二者的相互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社会主义法在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是健全法制、历行法治的重要因素。(2)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区别。区别在于社会主义

25、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调整范围不同、制定和实施的方式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对人们的要求不同、产生和发展的前途不同。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调整及其机制 1. 法律调整:法律调整是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运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如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实现法的活动等等),对社会关系施加的有结果的、规范组织作用。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意志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法律调整的方法分为:( 1 )规范性调整和个别性调整( 2 )协调的调整和隶属的调整( 3 )集中的调整和非集中的调整。基本的法律调整方式有:(积极义务的调整方式)、(允许的调整方式)、(禁止的调整方式)。法律调整的类型有两个

26、基本形式:(一般允许型)凡法律不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和(一般禁止型)凡法律不允许的,都是禁止的。 2. 法律调整的机制:法律调整的机制是用来保证对社会关系实现有效法律影响的各种法律手段的整个系统。法律调整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 )法律、法规开始生效阶段;( 2 )产生法律关系的阶段;( 3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获得实现,转化为主体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行为阶段。 3.法律调整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和(法的适用),其中(法的适用)是机动要素。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 1. 什么是法制?什么是法治?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法制是以法为核心的

27、一国或一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包括现行法以及与现行法相适应的法律意识、法律实践。法治是运用法律来管理社会和治理国家的原则,法治是主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法律制度与国家并存,有国家就有法,就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但是有国家、有法律制度不一定有法治。法制和法治是两个有联系但含义不同的概念。 2.法律秩序:法律秩序就是依法建立的秩序。3.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答: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社会主义民主的国家制度,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的巩固和加强需要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是

28、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的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人民运用国家权力,按人民意志办事的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法治是公民广泛权利和自由的体现和保障。4.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内容?答: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是做到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前提。(有法必依),是普遍的守法原则,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执法必严,是(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处理公务,办理案件都要有法律上的依据,并且符合

29、法律规定的程序。违法必究,指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1、什么是法律意识?它有哪些种类?答: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和。它的种类包括:根据社会政治属性分为: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根据法律现象的认识:(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根据法律意识的主体不同: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法律心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不系统的,自发形成的感受和情绪。法律思想体系是人们关于

30、法律现象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点。2、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条件和途径主要有:(1)灌输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2)在广大群众和干部中普及法律常识。 (对广大干部)进行普法教育是普法工作的重点。3、 法律文化是反映一国、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水平的概念,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都体现一定的法律文化。它是法的制定、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智慧和知识的总和,在人们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和习惯上也获得体现。第三编 法的创制第十三章 法的创制 1、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的专有活

31、动。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法的创制是法的形成的结尾阶段。法的创制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法律规范的制定)和(法律规范的认可)两大类。此外,在某些国家中(全民公决)也是法的创制的一种形式。法律规定的制定,是指国家或国家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法律规范的认可,是指国家或国家机关对业已存在的行为规范承认并赋予其法律效力的活动。包括事实上的认可和法律上的认可。2、法的制定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确立阶段)。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因此,法的

32、创制具有很强的(程序性)。制定法律的程序有哪些内容?答: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机关在制定不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时,其制定程序往往不同。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法律的程序一般可以分为:(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通过)、(法律的分布)四个步骤。3、怎样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答: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有:(1)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2)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3)稳定性、连续性与适时废、改、立相结合。(4)科学的创见性。(5)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4、立法技术是指在法的创制过程中所应体现和遵守的规则、方法、技巧、经验和知识。 立法技术的一般有三种分类

33、方法:(1)分为立法预测技术、立法规划技术、法律规范表达技术;(2)宏观立法技术和微观立法技术;(3)大陆法系国家立法技术和英美法系国家立法技术。 第十四章 法律规范 1、法律规范的概念及其理解。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行为规则。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法律规范是法的基本构成因素。法律规范是一般的、抽象的行为规则。2、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有:答:法律规范主要有以下特征:(1)国家意志性;(2)规范性;(3)同一性;(4)逻辑性。国家意志性体现在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行为规则,具有要求全体社会成员一起遵守的

34、属性。规范性体现在法律规范规定了社会关系参加者在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以及违反法律规范时所应受到的制裁措施。同一性体现在法律规范使用同一标准指志和评价人们的行为。逻辑性体现在法律规范是具有(完整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3、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三个因素,即(假定、处理和制裁)。假定,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该规范适用的条件部分。它指明该法律规范在什么条件下可以适用。处理,就是行为规则本身,即法律规范中指明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部分。这部分具体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制裁,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违反该规范时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的部分。法律规范在逻辑上遵循着(“如果则否则”)的公式。在现实

35、中的法律规范往往只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假定,第二个因素是处理或制裁,这两个因素按“如果则”的公式安排。这种法律规范被称做命令性规范,以区别于逻辑性规范。 4、法律规范的种类:( 1 )按照法的职能和专门化进行的分类,分为(调整性规范、保护性规范、专门性规范)。调整性规范是通过赋予社会关系参加者以权利并让他们承担义务来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 。保护性规范是规定法律责任,以及制裁措施的规范。( 2 )按照法律调整方式不同进行的分类,分为(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积极义务性规范)。积极义务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必须做出一定行为,即承担一定积极作为义务的法律规范。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有权自己做出某种

36、行为,或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禁止性规范,是指禁止人们做出一定行为,即承担定消极不作为义务的法律规范。( 3 )按照同个别调整的不同联系进行的分类,分为(绝对确定性规范、相对确定性规范)。绝对确定性规范,是指不允许执法机关、执法人员进行个别怕调整的规范。相对确定性规范,是指允许执法机关、执法人员进行个别调整的规范。( 4 )按照是否允许依法自主调整进行的分类,分为(任意性规范、强行性规范)。任意性规范,这种规范允许双方当事人有自己的意思表示,就一定问题达成协议。如果达不成协议,才适用规范所规定的行为方案。强行性规范,这种规范不允许当事人自行协议解决问题,只能执行法律规定的方案

37、,否则其协议无效。第十五章 法的体系 1、什么是法的体系、立法体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法的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的体系与法学体系、立法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学体系是指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法的体系是法学体系形成、建立的前提和基础。立法体系或称为制定法体系是指一国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整体。法的体系和立法体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2、法的部门?划分法的部门的标准是什么。法的部门是指对一国现行法律规范按照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做的分类。法的部门通常由若干

38、(具体法律制度)及相应的(法律规范)组成。我国法学界一般认为,划分法的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的调整对象),其次是(法律调整的方法)。 3、划分法的部门的原则有哪些?答:划分法的部门的原则有,(1)划分法的部门时,必须考虑不同的社会关系领域的广泛程度和相应法律规范的多寡,使各个法的部门所调整的社会关系适度平衡。(2)划分法的部门时,既要以全部现行法为基础,同时又要考虑法的发展,考虑正在或即将制定的法律。(3)在划分法的部门时,在坚持从本国法制实际出发的基础上,要借鉴国外有益的法制经验。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部门有哪些?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部门有,(1)主导的法律部门(宪法);(2)其它各基本法律部门:

39、(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劳动法、婚姻法、刑法、诉讼法)。 第十六章 法的渊源 1、法的渊源有不同的含义,法学中的“法的渊源”又指“形式渊源”,是法的法律效力的来源,即一个行为规则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具有何种外部形式才被认为是法律规范,具有法律规范的效力,并成为国家机关审理案件或处理问题的规范性依据。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不同形式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法的渊源。历史上存在过的形式渊源有:(习惯法)、(判例法)、(君主敕令)、(规范性法律文件)、(国际条约)、法律学说等。 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有哪些?答: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有:(1)宪法。(2)法律。分为基本法律和其他法律两类

40、。(3)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4)地方国家机关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特别行政区的法。(7)国际条约。3、什么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有哪几种方法?答: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方式,对已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整理、归纳和加工,使其系统化的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即(法规清理)、(法规汇编)和(法典编纂)。法规清理:法规清理,又称法规整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法规汇编:法规汇编,又称法律汇编,是指在不

41、改变法规内容的前提下,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涉及问题的性质或按发布时间的先后顺序予以排列,汇编成册。法典编纂: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一部门法的全部法律规范进行审查、修改、补充,并编制新的系统化的法典的活动。法典编纂是法的创制活动。第四编 法的实现第十七章 法的实现 1、什么是法的实现和法的实施?法的实现的基本形式有哪些?答:法的实现是指法律规范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法的实施是指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实现的活动。法的实现的基本形式有,(1)以法的实现是否通过具体法律关系为标准,分为能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和不通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2)以法的实

42、现是否需要国家干预为标准,分为法的遵守和法的适用。2、法的适用?它具有哪些特征?法的适用有哪些种类? 答:法的适用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国家权利调整和保护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活动。特征:法的适用的主体是国家专门机关和由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法的适用是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专门活动。法的适用是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法的适用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的结果的法律文件。法的适用结果可以产生、变更或消灭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对一定主体实行法律制裁。法的适用的种类有:( 1 )执行调整职能的法的适用和执行保护职能的法的适用;( 2 )权力机关适用法的活动、

43、司法机关适用法的活动、行政机关适用法的活动、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适用法的活动。 4、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正确。(2)合法:坚持依法办事。(3)及时:对法的适用提出效率要求。(4)合理、公正:国家审判机关在法的适用过程中,必须居于公正立场,秉公执法。5、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原则有哪些?答: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原则有:(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3)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4)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6、自由裁量权即在法律对有关事项只规定原则,而没有规定

44、具体幅度和范围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在符合立法目的和原则的前提下,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取适当措施履行其行政职能的权力。7、行政执法中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 1 )依法行政原则;( 2 )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适用法的活动,特别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符合立法目的,做到客观、适当、公正,符合理性。8、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书面协议,将他们之间的争议交给双方所同意的第三者进行裁决的制度。仲裁机构一般是民间组织;仲裁是当事人选择处理争议的方式,可以选择仲裁机构,可以选择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对于一方提出仲裁的,仲裁机构不予受理,对于双方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又向法院起诉的,法院不予受理

45、;仲裁庭审理案件不公开进行;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此外,国际仲裁还具有境外可执行性。 9、调解,是指中立的第三者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停疏导,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和方式。 第十八章 法律规范的效力、法律解释 1 、法律规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即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法律规范的效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效力)。 2、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开始生效,在什么时间终止生效以及对其生效前的行为和时间是否具有溯及力等问题。 我国通常规定的法律规范生效时间有三种情况:( 1 )法律自公布

46、之日起生效;( 2 )法律本身规定了生效的时间;( 3 )法律本身规定了其生效时间取决于其他法律的生效施行。 我国法律规范终止生效的时间通常有五种情况:( 1 )新的法律公布实施后,原有的法律自然失去效力;( 2 )新的法律公布生效后,明文规定原有的同类法律废止;( 3 )有的法律因已完成其历史任务而自然失去效力;( 4 )法律本身明确规定生效期限,期限届满自行终止效力;( 5 )由有关机关颁发专门的决议、决定,宣布废除某些法律。上述法律规范终止生效的几种情况,可以分为明示废止和默示废止。 法律规范的溯及力,是指法律规范对其生效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适用,就具有溯及力;不适用,就不具有溯

47、及力。在一般情况下,法律不溯及既往,即法律一般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而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 3 、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哪些地方、区域有效。一般讲,一个主权国家的法律适用于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全部领域,包括领路、领水、领空,以及其他延伸意义上的领域(如驻外使馆、航行或停泊在境外的本国船舶和航空器)。 我国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大致有三种情况:( 1 )在全国范围内生效;( 2 )在局部区域生效;( 3 )某些法律、法规不仅在我国领域内有效,而且还可以有域外效力。 4 、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适用于哪些人。关于对人的效力,历史上各国法律规定大致有四种:( 1 )属

48、地主义原则;( 2 )属人主义原则;( 3 )保护主义原则;( 4 )以属地主义为基础,以属人主义、保护主义为补充的折衷主义原则。我国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采取折衷主义原则。 5 、法律解释,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对法律、法规或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所作的理解和说明。 法律解释一般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又称为(法定解释)、(有权解释)或(官方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对有关的法律进行的解释。正式解释根据解释的国家机关的不同,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正式解释与被解释的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非正式解释,又称为无权解释或非官

49、方解释,是指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对法律规范所作的没有法律效力的解释。非正式解释又分为(任意解释)和(学理解释)。 法律解释的方式,通常有(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和(历史解释)。 按照法律解释是严格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还是比条文的字面含义有所扩大或缩小,分为(字面解释)、(扩充解释)和(限制解释)。 第十九章 法律关系 1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1 )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50、其特殊性表现在: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关系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国家意志和法律关系参加者的意志的统一体。( 2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社会关系。( 3 )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2 、法律关系除了按照其产生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分为(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以外,还可以按照其他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法律关系主体具体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关系)。一般法律关系是根据宪法规定,在国家、社会组织、公民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法律关系。具体法律关系是指主体双方或一方

51、具体化的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诉讼法律关系均属于具体法律关系。 具体法律关系根据其主体是单方具体还是双方具体化可以划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绝对法律关系是有具体的权利主体而没有具体的义务主体的法律关系。相对法律关系是有具体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的法律关系,是以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按照法律关系依法的职能的类别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调整性法律关系是根据调整性法律规范,在主体的合法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法的实现的正常形式。保护性法律关系是根据保护性法律规范,在主体的非法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法的实现的非正常形式。 按照主体之间的相互地

52、位分为(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平权型法律关系,其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地位是完全平等的,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隶属型法律关系,其法律关系主体地位是不平等的,相互之间窜在隶属关系,一方必须服从于另一方。 3 、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其中享有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人),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人)。 ( 1 )公民和组织要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实际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行为能力是指权利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责任能力是指行

53、为人因违法而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 ( 2 )在我国,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公民、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国家。 4、 法律关系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在法律上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 ( 1 )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行为。法律权利具有以下特点:它以法律的规定为前提;它是以权利人的需要和利益为目的;它是和义务密切联系的;它授予权力人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自由。 ( 2 )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义务人按照权利人的要求,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必须作出的行为。 它具有以下特点:它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具有法律

54、上的必要性;它是满足权利人的需要和利益的法律手段;它界定了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范围。 ( 3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内容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依存的;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的;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都有严格的法律界限。 5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客体具有以下特点:它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它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法律关系客体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财富;物质财富;智力成果;人身利益;行为结果

55、。 6 、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基本上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事件,又称法律事件,指法律不把一定后果的产生与当事人的意志相联系的客观事实或现象。事件又分为(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 行为,指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的行为。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 第二十章 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1、什么是合法行为?如何理解合法行为这一概念?答:合法行为是指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要求的,对社会有益或至少无害的,从而为法律所保护的行为。应从以下几点理解这一概念:(1)合法行为是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要求的、对社会有益或致少无害的行为。(2)合法行为是一定社会所要求、希望或者允许的行为。(3)合法行为是受法律所保护的行为。2、合法行为有哪些种类?答:合法行为的种类有以下几点(1)按合法行为所实现的法律规范的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行使权利的合法行为、履行积极义务的合法行为、遵守禁令的合法行为。(2)按合法行为人的内心动机和心理期望,可分为主动的合法行为、顺应的合法行为和被动的合法行为。/(3)按合法行为的主体不同,可分为知然人的合法行为、单位的合法行为和国家机关的合法行为。(4)按合法行为是否产生奖励性后果,可分为一般合法行为和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