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_第1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_第2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_第3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_第4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2. 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教学重难点: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 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 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 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二、了解作者欧亨利( O,Henry,1862-19

2、10 ),美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和麦琪的礼物。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欧亨利式结尾” 往往能达到情理之中 , 意料之外的效果。“含泪的微笑”是指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人深思。三、文本探究(一)整体感知1. 请口述故事梗概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住在艺术区的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琼珊顽强地活下去, 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用生命绘制的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琼珊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小说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人性品格 舍己救人。小说主人公是琼珊、苏艾、贝尔曼。

3、文中作者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2. 请用简洁的话说出自己的读后感“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让我们着实为琼珊的命运紧张了一番,为苏艾的友谊感叹了一回,为贝尔曼的博爱震撼了一次。3. 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4. 梳理情节结构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开端(第 1 至 11 节

4、):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发展(第 12 至 36 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1。高潮(第37 至 50 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结局(第 51 至 55 节):琼珊脱离“肺炎”纠缠,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1)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哪些?这些人与这片叶子有怎样的关系?( 2)这片假叶子给这些人分别带来了什么,说说你的理由?(二)品读人性魅力1. 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2. 试问小说的结

5、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欧 亨利式的结尾。欧 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伏笔见P13。)3. 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4. 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

6、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5. 贝尔曼画常春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虚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对画常春藤这个重要情节采用虚写,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 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我们可以想像,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地艰难地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三)鉴赏人物形象:1. 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贝尔曼是怎样的人?初见贝尔曼时, 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 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 酗酒成性、 牢骚满腹、郁郁不得

7、志的老画家; 又通过语言描写, 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 “白痴般的想法” 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 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 得了肺炎而去世的。 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2。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作者刻画贝尔曼采取的手法是先抑后扬。贝尔曼一出场,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身材瘦小,事业无成还总说大话,生活窘迫、酗酒、火气十足,似乎没有温情

8、,后来他自己用生命完成了杰作,恰恰是最大的温情。看似前后矛盾,实则是他善良而敏感的内心体现。他不喜欢别人用怜悯的眼光看他, 不需要同情, 而他人真正陷入困境时, 他会默默付出, 不求回报。“善良真诚、不求回报”才是他的主导性格。2. 苏艾:线索人物,物质上帮助琼珊,用善意的谎言安慰琼珊,一直陪伴琼珊,有爱心、重感情、善良。3. 琼珊:未出名的年轻女画家,体质单薄,生活状况也不好(住在艺术区),感染肺病,病重,因高烧而产生幻想,在病魔面前表现出悲观态度,但有求生的意愿。(四)艺术特色领悟1. 欧亨利式的结尾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欧亨利式结尾是最为吸引人的。 关于这一点, 人们历来赞誉有佳前文足够的

9、铺陈,结尾完全脱离人们预想的轨道,使人在惊愕之余又不能不承认故事情节布局的合理性。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 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2. 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比如:“到了十一月, 一个冷酷无情、 肉眼看不见、 医生管他叫做 肺炎 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

10、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四、拓展训练(一)小组活动:1.在布置阅读的六篇外国小说选文中,找出欧亨利的作品。(阐述认定的理由)2.给六篇小说选文取名(拟题目)。选文一欧亨利(美) 警察与赞美诗选文二欧亨利(美) 麦琪的礼物选文三莫泊桑(法)项链(首饰)选文四契诃夫(俄)凡卡(渴睡)选文五契诃夫(俄)小公务员之死选文六马克吐温(美) 百万英镑(二)探究警察与赞美诗:1. 警察与赞美诗情节结构上的特点。2 .警察与赞美诗语言运用上的特点。(1.警察与赞美诗情节

11、结构上的特点: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一个“罪恶累累 ”的人竟一次次地被认定为无罪, 这出人意料的结局, 使读者的心情由紧张而化为轻松, 进而会发出微笑 (康德说过,笑产生于忽然化为乌有的期待) ;而一个决定改过向善的人却遭逮捕入狱。两种荒。3。谬背后的深刻内容: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表现, 主人公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这样的。巧妙的情节安排,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2.警察与赞美诗语言运用上的特点:这篇小说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幽默”,幽默是一种语调轻松但却包含深刻意义的讽刺,它不同于一般的俏皮话,而是为内容服

12、务的, 它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倾向和事件的态度。小说中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来使语言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的。有些幽默语言看似轻松,实则沉重。例如“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岛监狱一直是他冬季的寓所。”这里用反语“好客” 、“冬季寓所” ,说得幽默轻松,实际上揭示了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的活动境遇,蕴含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的无限的辛酸。类似的例子在上文谈苏比反常心理时已举过很多。有些幽默的语言直接讽刺社会现实,看以风趣,实则辛辣尖利。如“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作者不直接说出人物的身份,而且反语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辛辣地讽刺了达官富豪们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与广大下

13、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也揭示了苏比等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社会根源,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社会意义。)补充:从艺术手法上看,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以含泪的微笑著称。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五、 对照教学目标作课堂小结:1.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

14、作用。体味欧 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 “牺牲自我, 成全他人” 的精神。教学重难点: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板书:人间苦难精神支点人性之美)六、拓展 :图片鉴赏1. 孩子,我为你的教育而哭泣 ! 2. 同龄人的境遇:王致中17 岁 ,在贵州以背煤为生。一筐煤40 公斤,从煤坑向上爬100 米,然后再走1000 米山路,挣1 元人民币 3. 美丽的城市流浪的老人“仁者,莫大于爱人。”论语世界需要互助精神!人类需要爱心!七、设身处地: (三选一)(一) 如果琼珊是你的朋友,你会怎么做?(培养学生的与人为善、关怀他人的美好品质和责任感)(二

15、)设想 20 年过去了,琼珊成了著名的画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她回忆起“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故事,对自己的孩子说了一番话。她会说什么呢?请你想一想,说一说。(三)发挥合理想像,描写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常春藤叶的场面。(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力)。4。板书设计:最后的常春藤叶开端:( 1-11 ) 琼珊病重藤叶贝尔曼发展:( 12-36 )琼珊病危夜里冒风雨画藤叶高潮:( 37-52 )琼珊好转生命最后生病住院结局:( 53-55 )琼珊脱险征兆杰作去世(人间苦难)(精神支点)(人性之美)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后反思: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归类到

16、“精神支柱”的小说,是对学生进行“人性之美”熏陶的好文本。我的教学目标设定有二:1.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 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2. 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课堂教学实践中,从导入语到结束语都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本节公开课教学结构安排是探究解读文本再拓展延伸。我的作家简介突出了两点: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体现“含泪的微笑”的语言风格。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上,安排了“ 口述故事梗概、用简洁的话说出自己的读后感、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梳理情节结构 ”四个步骤,让学生理清小说情节之后鉴赏人物,品读人性魅力。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明白这片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是“生命在凄风苦雨中顽强生存的意味”, 感悟到了人生需要精神支点,感悟到了舍己救人的人性之美。人物形象鉴赏之后再次强调欧亨利小说的艺术特色,顺理成章进入到拓展延伸环节,两个星期前,我已经把6 篇略去题目的外国小说上传到班级的QQ群,布置学生抽空阅读6 篇小说,课堂内出示两个活动主题: 1. 在布置阅读的六篇外国小说选文中,找出欧亨利的作品。(阐述认定的理由); 2. 给六篇小说选文取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