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_第1页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_第2页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_第3页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_第4页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逻辑思维规律作为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概念、判断、推理等各种逻辑形式的特有规律,二是普遍适用于各种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就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而言,主要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或称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一、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作用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进行逻辑思维的根本准则和基本依据。正确的逻辑思维必须具备同一性、无矛盾性、明确性和论证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律要求概念、判断必须是确定的,自身同一的;矛盾律要求概念、判断必须前后一致, 不能自相矛盾;排中律规定了不能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以及具有矛 盾关系或下反对关

2、系的判断同时加以否定;充足理由律要求我们进行推理时,所依据的理由(前提)要正确,推论(结论)和理由之间要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总之,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表现了正确逻辑思维的基本特征,只有遵守这些基本规律, 才可能保证逻辑思维活动的确定性、合逻辑性。二、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性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认识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规律,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 但是,二者是有密切联系的。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客观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和普遍联系性的反映。列宁曾经指出:逻辑规律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这就是说,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不是先验的, 也不是约定俗成的,它们是人类长期的实践中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质 的规定性以

3、及最一般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可见,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具有客观性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客观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 但是,它们同时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一面。这种相对稳定性是客观事物在质变过程中处于量变阶段所呈现 出来的面貌。它使客观事物仍然保持其原有的质的规定性,使这一事物仍然是该事物,而不是其他的事物。另外,客观事物之间以及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任何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客观世界的这些性质以及联系反映到人的意识活动中,就表现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第二节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必须保持

4、自身的同一。也可以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如果它反映了某个客观对象, 那么它就反映了这个客观对象。同一律的逻辑表达式: A是A,或者At A。表达式中,“A”表示任何一个思想(概念或判断)。“A是A”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 果A反映什么,那么它就反映什么。“AtA”表示如果 A是真的,那么它就是真的;如果 A是假的,那么它就是假的。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一个概念或判断所反映或所断定的内容始 终如一,其性质始终不变。 关于充足理由律是否属于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逻辑界历来有争议。本章对充足理由律也作一介绍, 供学习时参考。 “概念和判断”是与“词项和命题”对应的,考虑到日常思维中对违

5、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逻辑错误进 行命名的语言习惯,我们在本章中使用“概念和判断”这一称谓。同一律要求人们的思维过程要具有同一性、确定性。就概念而言,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所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相同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质量”这一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要有确定的含义。如果在一段议论中的各处它 都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 ,那么,这段议论就遵守了同一律。反之,它如果时而表 示这个意义,时而又表示为“由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的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 那么,“质量”这个概念就失去了同一性,从而违反了同一律。就判断而言,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某一判断的内涵(内容)和外延(真值

6、) 保持不变,具有确定的思想和逻辑值。例如, “这是犯罪” 。这个判断,可以有两种理解:一 种理解是 “这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依照法律应该受到处罚的行为。 ”,另一种理解是 “这是应 当收到谴责的严重错误。 ”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判断。如果在一段议论中,前后一贯地 在其中一种意义下使用这两个判断, 那么就遵守了同一律, 否则,这个判断就不具有同一性, 就违反了同一律。如果概念和判断保持了同一性,那么,由它们构成的推理也就遵守了同一律。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主要表现为两种: 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 偷换论题或混淆 论题。1、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

7、具有某些联系或表面有某些相似 之处的不同概念当作相同概念来使用, 或者把同一概念在不同意义上使用。 从而构造了不恰 当的判断。 如果使用者故意而为, 我们称之为 “偷换概念” ,如果使用者无意而为则属于 “混 淆概念”。例1:?这位排长的天真,他以为不抵抗将军下台,不抵抗也就跟着下台了。这是不懂逻辑:将军是一个人,而不抵抗是一种主义,人可以下台,主义却可以仍旧留在台上的。 ?例 2: ?日本帝国在 1937 年派兵进入中国,给中国人民造成灾难,我日本政府对此向中 国政府郑重道歉。 ?例 3:物质是不灭的,人体是物质,所以,人体是不灭的。例1是鲁迅在“有名无实”的反驳这篇杂文中的一段话,这是对混

8、淆概念的逻辑错 误的恰当分析。例 2 中,日本政府为了篡改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有意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 “侵略”,改为“进入” ,这是利用词义相近而偷换概念。例 3 中,“物质是不灭的”中的“物质”指哲学中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人体是物质”中的“物质”指物质的具体形态。这犯了混淆概念 的错误。诡辩是偷换概念的典型。古希腊的一个诡辩论者问他的朋友:“你没有失掉东西,你就拥有这个东西,对吧?”对方回答:“对啊。”于是,他接着说, “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那你头上就有角了! ”对方无言以对。 对话过程中, “头上有角” 这个荒谬的结论似乎是从对 方承认的前提中推

9、导出来的。但是,诡辩中“没有失掉的东西”这个概念应指“原来具有现 在还没有失掉的东西” ,而不能指 “从来没有而没有失掉的东西” ,诡辩论者通过偷换概念到 达了自己的目的。2、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有某些联系或表面有某些相似之 处的不同判断当作相同的判断, 从而使本该得到论证的论题得不到证明。 如果使用者故意而 为,我们称之为“偷换论题” ,如果使用者无意而为,我们称之为“混淆论题” 。例1: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者赫胥黎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后,大力宣传进化论 学说,并第一个提出了人类起源的问题,但遭到当时教会的反对。 一次在辩论?人类是否由猿猴进化而来?时,大主教威尔勃福斯对

10、赫胥黎进行人身攻击:?请问,是你的祖父还是祖母是由猴子变来的?。上例中威尔勃福斯的问话违反了同一律,他将“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曲解为“人是由猴子变的”,犯了混淆论题的逻辑错误。三、同一律的作用1. 同一律保证了同一思维过程中,特定思维的确定同一性,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反之,如果在某一思维过程中, 我们所使用的概念、判断时而是这种含义, 时而是那种含义, 则务必会造成思想混乱,无法进行思想交流。2同一律是逻辑思维最基本的规律。逻辑思维的其他规律,如定义的相应相称、三段论中有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的规则,从不同方面体现同一律的要求,以保证思维的确定同一性。3同一律有其使用范围,它必须在“同一思

11、维过程”中才有效。所谓“同一思维过程” 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方面)、同一对象而言。换言之,在不同时间,或者不同关系(或 方面),对不同对象,则不要求具有这种逻辑的同一性。例如:小张过去学习很差,现在学习很好。小张学习很好,但身体很差。小张学习很好,小李学习很差。以上这些判断都不违反同一律。因为他们或者述说的是不同时间的同一对象,或者是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或者是不同对象的同一方面。四、同一律的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处于永恒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 而运动、变化、 发展着的事物在某种条件下又具有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和相对稳定的形式。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 肯定相对

12、静止的存在, 这是由于离开了相对静止谈运动, 我们就 不知道是什么事物或什么形式的运动,就会使一切变得不可捉摸,无法认识。普通逻辑思维的同一律正是要求思维活动反映事物的这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在某一阶 段,从某一方面对事物进行考察。同一律是与唯物辩证法并行不悖的,但与形而上学的“绝对同一”却截然相反。恩格斯指出:“旧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同一律是旧世界观的基本原则:a=a,每一个事物和他自身同一。一切都是永久不变的,太阳系、星体、有机体都是如此, 这个判断在每个场合下都被自然科学一点一点地驳倒了”思想的确定性和思想的变化性是相辅相成的,确定的思想总是发展变化的,在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必然有确定的思想内容

13、。毛泽东曾经对“人民”这一概念的外延进行了分析:“人民”这个概念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而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一切赞成、拥护 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可见,“人民”这一概念随着我国阶级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但在某一确定的时期,“人民”又具有确定的内容,它所指的对象是确定的。所以,我们一面要看到思想的变化发展,一面马克思

14、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38页,人民出版社,1972 年。要承认思想的确定同一。第三节 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矛盾律 (也称“不矛盾律”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任何一个思想与这个思想的否定不 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 也可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不能既反映某个客 观对象,又不反映这个客观对象。矛盾律的逻辑表达式: A不是非A,或者( AAA)。表达式中“ A”表示任何一个思想(概念或判断) 。“非A表示与“ A”具有矛盾关系或 反对关系的概念或判断。“ A不是非代或(A)”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A”为真,则“非 A”为假;“非A”为

15、假,则“ A”为假。矛盾律要求人们的思维过程具有不矛盾性和一贯性。就概念而言,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不能用一对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概念去 表示同一客观对象。例如:我们不能用“匀速运动”和“不匀速(变速)运动”来表示物体 在某一时间点上的运动;不能用“正方”和“三角”表示同一个形状。因为,“变速的匀速运动”和“正方三角形”都是自相矛盾的概念,没有表达确定的思想内容。就判断而言, 矛盾律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对同一事物不能做出具有矛盾关系或反 对关系的论断。例如: “本班所有的同学都是团员。 ”与“本班有的同学不是团员。 ”这是两 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又如

16、:“这个园子里的花都是白色的。 ”与“这个园子里的花都不是白色的。 ”这是两个具有反对关系的判断,二者不能同真,必有 一假。如果概念和判断排除了逻辑矛盾,那么,由他们构成的推理就遵守了矛盾律。二、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一词出自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自相矛盾” 在概念上的表现是, 同一思维过程中的同一概念包含着相互矛盾或相互 反对的思想。从而使这一概念不能指称任何对象

17、。例 1:这次战争对他们而言既是正义的又是非正义的。例 2:他已经发表了将近 20 多篇文章。例 3:巍巍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她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伟大祖国 的天然屏障。这些例子中包含了逻辑矛盾,例 1 中的“正义”和“非正义” ,例 2中的“将近 20篇” 和“ 20多篇”,例 3 中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天然屏障”都是相互矛盾的概念。同 时断定它们为真,就导致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2、“自相矛盾” 在判断上表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用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 断描述同一对象, 从而导致这两个判断均失去了效用。 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 “出尔反尔” 、“前言不搭后语

18、” 、“自打嘴巴” 。例 1:我相信一位哲人的明言: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信的? 。例 2:这一条被严重污染的河流在三省二十四个市县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被彻 底治好了。 到目前为止, 除了个别河段的污染源尚未查清而有待进一步治理外,其余的污染 因素已经得到严格控制。例1中,“我相信一位哲人的明言”(“世界上有的东西是可信的”),与“世界上没有任 何东西是可信的”(“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是都不可信的”),同时对这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 加以肯定,则违反了矛盾律。例2中,“这条河流(所有河段)被彻底治理好了。”与“这条河流个别河段有待进一步治理”(“这条河流有的河段没有治理好”)。议论中将这

19、两个彼此具有反对关系的判断同时加 以肯定,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3、“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一个判断B,如果承认B,则可以推出非 B;如果承认非 B,又可以推出B,那么,我们 称B为悖论。逻辑表达式为:B;B;B悖论的推导过程是不违反普通逻辑的矛盾律的,但是它的前提和结论却相互矛盾。最古老的悖论出自古希腊克利特岛人爱匹门尼德的断言:“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是说谎者。”试分析,如果爱氏的这句话是真话,可见,作为克利特岛人的爱氏就在说慌。那么, 他的断言就是假的;反之,如果爱氏的话是假的,可见作为克利特岛人的爱氏就没有说谎。 那么他的话就是真的。最著名的悖论是英国哲学家、 逻辑学家罗素于192

20、0年提出的“罗素悖论”(“集合悖论”)。 后来,罗素本人用通俗的语言将其改为“理发师悖论”:萨维尔村有个理发师规定:?我给而且只给村里所有不给自己刮胡须的人刮胡须。?现在要问,这个理发师要不要给自己刮胡须?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须,那么,他就属于给自己刮胡须的那类人。但按照他的规定, 他是不给这类人刮胡须的,因此,他不能给自己刮胡须;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须, 那么,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胡须的那类人。按照他的规定,他是要给这类人刮胡须的。因此,他能给自己刮胡须。这样,理发师就陷入了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罗素悖论的出现,引发了整个数学界的震惊,导致了数学史上的第三次危机。逻辑学家 和数学家一直致力于研

21、究悖论产生的根源和解决方法,罗素的分支类型论和塔尔斯基的语言层次理论较好地解决了部分悖论。三、矛盾律的作用首先,矛盾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一贯性和无矛盾性。如果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我的思维过程就会出现逻辑矛盾,就不可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其次,矛盾律是构建和检验科学理论体系的必不可少的准则和工具。逻辑矛盾一一当然在正确的逻辑思维的条件下一一无论在经济分析中或在政治分析中都是不应当有的。”任何科学理论体系都要排除逻辑矛盾,否则,科学理论体系是站不住脚的。再次,在推理过程中,根据矛盾律,我们可以揭露某一言论的错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的速度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

22、者下落慢。比如:十磅重的物体落下时要比一磅重的物体下落快十倍。1800多年来,人们都把这个错误论断当作真理而信守不移。直到16世纪,伽利略才发现了这一理论的逻辑矛盾:假如一块大石头( A)以某种速度下降,那么,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 块小些的石头(B)就会以相应慢些的速度下降。要是我们把这两块石头捆在一起,新的整 体(C)将以何种速度下降呢?按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势必得出相互矛盾的两个结论:(1) C下降速度应小于A的下降速度。因为加上了一块以较慢速度下降的石头B,会使A下降的速度减缓;(2) C下降速度大于 A的下降速度。因为 C的重量大于A。由此,伽利略进而假定,列宁全集第23卷,第33页

23、 物体下降速度与它的重量无关。 如果两个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同, 或将空气阻力略去不计, 那么,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将以同样的速度下落,同时到达地面。另外,矛盾律还是间接反驳(独立证明)的逻辑根据。如,为了证明判断 p 为假,我们 只要证明与p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另一判断p为真,就能达到证明的目的。四、矛盾律起作用的范围矛盾律同样是在“三个同一同一时间、同一关系(方面) 、同一对象”的条件下才 是有效的。例如,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分别做出 “社会主义不能单独在一国取得胜利, 它只有在 所有的或大多数的文明国家里进行共同的攻击才能胜利” 与“社会主义在单独的一个国家内 完全可能胜利; 社

24、会主义革命在一切国家或大多数文明国家内同时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的论断, 它们虽然是互相矛盾的, 但并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因为, 前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条件下断定的,后者是列宁在帝国主义条件下作出的论断。五、矛盾律的客观性矛盾律是对客观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在确定的时间条件下, 其确定的属性 不可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唯物辩证法认为,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等等,都是客观事物的现实矛盾。 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律)是理解事物变化发展的“钥匙” 。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 界的根

25、本原则。逻辑矛盾是思维中的自相矛盾, 违反的是思维规律。 而辩证矛盾是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 两者相互排斥、 斗争,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转化。 辩证矛盾普遍存在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领域中,受对立统一规律的制约。所以,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是截然不同的。普通逻辑的矛盾律不是要排除, 也不可能排除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 它只是要求排除思 维中的逻辑矛盾,即同一思维过程中出现的自我否定现象。如: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 决定力量。”与“生产力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在此, 矛盾律会指出这两个判断不 能同时为真。如果把矛盾律的公式 “A不是非A”理解为事物内部不存在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矛

26、盾运动, 是对矛盾律的曲解。 正确反映现实矛盾的思想是不会自相矛盾的。 清代学者方以智曾经说过: “设教之言唯恐矛盾,而学天地者不妨矛盾。 ”第四节 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任何一个思想与这一思想的否定不能同时为假, 必有一真。 也可以表述为: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任何一个思想,或者反映某个对象,或者不反映这个对 象,二者必居其一。排中律的逻辑表达式: A或者非A,或者Ao表达式中,“A”表示任何一个思想(概念或判断)。如果“ A表示概念,“非A表示 与“A”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如果“ A”表示判断,则“非 A”表示与“ A”具有矛盾关系 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

27、A或者非A,或者AVA”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A”和“非A”不 能同假,或者A真,或者非A真,二者必居其一,没有第三种情况。A为假,则非A为真,非A为假,则A为真。排中律要求人们的思维过程具有明确性。就概念而言,排中律要求,用同一论域下的概念反映同一事物, 不是“A”,就是“非A”。 例如,“化学元素”这一论域中的事物,不是金属,就是非金属。不能有既不是金属又不是 非金属的第三种情况。就判断而言,排中律要求,针对同一对象,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一对判断,不 能同假,必有一真。例如: “这个人是大学生”与“这个人不是大学生”这两个具有矛盾关 系的判断, 以及“有的鸟是卵生的” 与“有的鸟不

28、是卵生的” 这两个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判断, 它们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如果概念和判断遵守了排中律,那么由他们构成的推理也就遵守了排中律。二、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表现为“模棱两可” 。“模棱两可”出自新唐书苏味道传。苏味道是唐朝的一位宰相,他常对人说: “决 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模棱持两端可也。 ”后人该其意表示为“模棱两可” 。实际是“模棱 两不可”,用来描述对同一事物采取含糊其辞、骑墙居中的态度。1、“模棱两可”在概念上的表现为,在某一特定论域中,对同一思维中的同一事物,既 不承认它属于概念“ A”的外延,也不承认它属于与“ A”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非 A”的外 延。例

29、 1: ?在动物界,这个家伙既不是哺乳动物,又不是非哺乳动物。?例 2:?这场战争使不同的人受难,它既不是正义战争,也不是非正义战争。?以上两例均违反了排中律。 在动物这个论域中, 任何一个动物, 它或者属于 “哺乳动物” 的外延范围,或者属于“非哺乳动物”的外延。任何一场战争,它都无法界与“正义之战” 和“非正义之战”之间。2、“模棱两可”在判断上表现为,同时否定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者下反对关系的判断。例 1:不实行按劳分配不好,不利于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实行按劳分配也不 好,容易滋长只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倾向。例 2:讨论中,一类观点认为:有的人天性就是善良的。另一类观点认为:有的人天

30、性 是凶恶的。这两种观点,我都不同意。例 1 对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 (“不实行按劳分配不好” 与“实行按劳分配不好” )同 时加以否定;例 2 则试图在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有的人天性是善良的”与“有的人天 性不是善良(凶恶)的”之外做出第三种选择,这都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是不能成立的。三、排中律的作用首先, 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明确性。 思维只有清晰、 明确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 物及其规律。否则,思维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就不能正确表达思想。其次,排中律是直接推理(不相容选言推理)和间接证明(反证法)的逻辑基础,它是 论辩的有力武器。根据排中律的要求,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已知一个为假

31、,可以推出另一个必真。在证明过程中,为了证明论题p为真,只要证明与p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 判断p (反论题)为假,就能根据排中律推定p为真。在论辩过程中,可依据排中律迫使论敌在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中,承认一个为真,做出明确选择。四、排中律的作用范围排中律同样在“三个同一”的条件下起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审视一个思想是否违反排中律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事人在不了解情况时, 持谨慎态度,不轻易表态;特殊工作为了保密而含糊其辞;外 事工作出于策略上的考虑而“不置可否” ;选举中投弃权票。我们不应该简单的认定是违反 排中律的要求。在运用排中律时,还必须注意“复杂问语”。 “复杂问语”是包含

32、着预设(一段议论 展开的理论前提)的问语。例如, “你最近还在酗酒吗?”这个复杂问语的预设为“你曾经 酗酒”,对此问语的回答,不论给予肯定回答还是否定回答,都承认了预设“曾经酗酒” 。因 此,对“复杂问语”的回答不是简单的“是”或“否” ,而是要分析它的预设,这并不违反 排中律。五、排中律的客观性排中律是对确定的客观事物的特殊性、 区别性的反映。 从属于某一类别的客观事物在确 定的条件下, 或者具有这一类别的特定属性, 或者不具有此类别的特定属性。 该事物因此具 有自身的特殊性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在运动、 变化、发展过程中, 它自身的矛盾运动促使它向自己的 对立面转化。因

33、此, 任何事物都具有亦此亦彼的过渡状态。如在生物进化史上,鸭嘴兽便是 卵生动物向哺乳动物的过渡。排中律与唯物辩证法的这一观点并不冲突。 排中律要求在两个彼此矛盾的概念之间, 在 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并不是否认事物经由中间环 节而向另一种状态过渡、转化。例如,“坏事”能否转变为“好事” ,以及如何转变为“好事” ,排中律并不涉及,这是 辩证法考虑的问题。 排中律只是在思维中出现 “坏事可以变为好事”与 “坏事不可以变为好 事”两个矛盾判断时,才指出这两个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排中律同样不否认鸭嘴兽是卵生动物向哺乳动物的过渡形态,只是当逻辑思维中出现 “鸭嘴

34、兽是卵生的” 与“鸭嘴兽不是卵生的” 这一对矛盾判断, 或出现 “鸭嘴兽是哺乳动物” 与“鸭嘴兽不是哺乳动物”这一对矛盾判断时指出他们不可同假,必有一真。第五节 充足理由律一、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充足理由律是指在同一推理过程中, 一个判断被确定为真, 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加以保证。 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表达式:A真,因为B真,且B能必然推出A。表达式中,“A”表示在推理中被确定为真的判断(通常称之为“推断”,即结论)。“B”表示用来确定“ A”真的一个或一组判断(通常称之为“理由”,即前提)。在一个推理过程中,理由“ B”真,并且能够必然推出推断“ A”,那么,“B”就是“ A”的充足理由。充足理由律

35、有两层含义: 一是推断必须有真实的理由。 二是理由与推断之间必须有必然 的逻辑联系。充足理由律要求人们的思维具有论证性。二、违反充足理由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违反充足理由律要求的逻辑错误主要有两种: “虚假理由”和“推不出” 。1、虚假理由指一个推理过程中,由以得出推断的理由不真实。例 1: ?宇宙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因为,宇宙是上帝创造的,而上帝创造的东西在时 间上是有一定开端的。 ?例1中,推理所依据的理由 “宇宙是上帝创造的” 不真实, 因此,这一推理犯了 “虚 假理由”的逻辑错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在推理中究竟理由是真是假, 并不是充足理由本身决定的, 最终决定理 由真假的是各门具体学科

36、的知识。充足理由律要求理由真,但自身并能确定理由真假。2、推不出指在一个推理过程中,理由虽然真实,但是理由和推断之间没有必然的 逻辑联系。例 2 :火星上肯定有生物。因为,火星上有许多条件和地球是相同的。 这个推理的理由 “火星上有许多条件和地球是相同的” 是真实的, 但是由这一理由 并不能必然推出“火星上和地球一样有生物” 。三、充足理由律的作用1、充足理由律保证了思维过程的论证性。只有坚持了论证性的推理才能有说服力。2、充足理由律是科学理论存在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理论的正确性,一是要经得住实 践的检验, 二是要经得起逻辑的推敲;任何一个理论的科学性,一是要符合客观实际, 二是 要有严密的论

37、证性。3、充足理由律是逻辑推理的基础,它是保证逻辑推理正确性的总体原则。无论是演绎 推理还是归纳推理,要想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必须要求前提真实,推理过程合逻辑。4、充足理由律是证明和反驳的逻辑基础。理由不充足或理由和推断之间没有必然的逻 辑联系,证明和反驳就无法成立。充足理由律的作用范围同样是“三个同一” 。四、充足理由律的客观性充足理由律是对客观事物间因果联系以及其他必然联系的反映。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 现象、过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无不与周 围事物、 现象和过程处于广泛而普遍的联系中。 客观事物的这种普遍联系的状态反映在思维 活动中,就要求我们的思维过程具备论证性。第六节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间的关系同一律、矛盾律、 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都是普通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四大规律之间彼 此联系,又相互区别。 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正确运用这四条规 律。一、四大规律之间的区别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分别在适用范围、基本内容、逻辑要求、具体作 用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而相互区别开来。首先, 就适用范围而言。 四大规律都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发挥作用, 但是他们的着眼点不 同。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着眼于概念和判断。其中,同一律针对同一概念或判断;矛盾 律适用于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或判断; 排中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