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50亩有机茶种植基地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5450亩有机茶种植基地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5450亩有机茶种植基地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5450亩有机茶种植基地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5450亩有机茶种植基地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450 亩有机茶种植基地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 目录目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1 1.1 项目概要 .1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5 1.3 综合评价 .5 第二章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背景及必要性.7 2.1 项目建设背景 .7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 第三章第三章 建设条件建设条件.12 3.1 项目区概况 .12 3.2 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14 第四章第四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17 4.1 市场分析 .17 4.2 营销策略、方案、模式和进度等 .22 4.3 市场风险分析 .23 第五章第五章 建设方案建设方案.25 5.1 产品方案

2、和建设规模 .25 5.2 建设规划和布局 .25 5.3 建设标准 .25 5.4 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26 5.5 设备方案 .30 5.6 原料和燃料供应方案 .30 5.7 公用工程、辅助工程及其它配套工程 .30 5.8 节能减排措施 .31 5.9 实施进度安排 .31 第六章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33 6.1 环境影响 .33 6.2 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33 6.3 评价与审批 .34 第七章第七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项目组织与管理.35 7.1 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35 7.2 经营管理模式 .36 7.3 经营管理措施 .37 7.4 技术培训 .38 7.5

3、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38 第八章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39 8.1 投资估算依据 .39 8.2 投资估算 .39 8.3 资金来源 .39 8.4 资金使用和管理 .40 第九章第九章 财务评价财务评价.42 9.1 财务评价依据 .42 9.2 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和附加估算 .42 9.3 总成本及经营成本估算 .42 9.4 财务效益分析 .43 9.5 不确定性分析 .44 9.6 财务评价结论 .45 第十章第十章 社会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47 10.1 社会评价基本结论 .47 10.2 农业产业化经营 .47 10.3 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评价 .49

4、 附录附录 一、附表 附表 1:可研报告编写人员基本情况表 附表 2:建设投资估算表 附表 2-1:土建工程投资明细表 附表 2-2:设备投资明细表 附表 2-3:科技投资明细表 附表 3: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 4: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表 附表 5: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 5-1: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 附表 6: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 附表 7: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附表 7-1: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附表 8-1: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附表 8-2: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附表 9:借款(含财政有偿资金)还本付息计算表 附表 10: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附表 11

5、:资产负债表 二、附图 1、场(厂)址地理位置图 2、总平面布置图 3、生产流程图 三、附件 附件 1:项目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附件 2: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项目单位近两年财务审计报告 附件 3:企业信用等级证明和龙头企业级别认定材料 附件 4:土地使用证或租赁合同 附件 5:环保部门审批意见 附件 6:自筹资金来源证明材料 其它附件 1、有机产品加工证书 2、项目产品获奖证书 3、产品出口报关单、销售合同等 4、茶叶生产技术规程等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概要 1.1.1 项目单位基本情况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1.1.1 概况概况 项目单位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是 1999 年

6、 8 月在国 营双江县茶厂改制基础上成立的私营企业。2002 年,公司被认定为 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定点服务企业,并获得自营 出口经营权。2003 年,经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认定为符合出口 食品安全要求企业,产品全部使用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 试中心提供的“无公害放心茶”标签。2005 年,被认定为云南省农 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06 年,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和扩 建,使年生产能力由成立时的 2000 吨提高到 5000 吨,在中国茶叶 流通协会评选的“2006 年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中名列第 58 位。 公司主要生产“勐库”牌传统普洱茶和人工熟化普洱茶,共 30

7、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质量优异,曾获 2002 年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 研究会名优产品金奖、2003 年云南茶叶协会“云茶标”金奖、2004 年云南省首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康乐杯”名优普洱茶质量评比金 奖、2006 年云南省首届茶博会评比金奖和银奖。目前, “勐库”普 洱茶系列产品在北京、西安、广州、昆明等城市已有稳定的销售市 场,并远销香港、澳门、台湾、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2006 年,公司生产茶叶 2300 吨,销售 2000 吨,其中直接出口 39.1 吨。 公司现有员工 650 人。其中,行政、生产管理人员 24 人,营 销人员 25 人,具有丰富的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经验。在生产

8、管 理方面,严格执行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QS)标准、国家食 品出口企业卫生标准、HACCP 标准和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已建 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公司发展了 4.5 万亩无公害茶叶种植 基地,和基地农户建立了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和运行管理模式,直 接向茶农收购鲜叶,为公司产品的卫生、安全和质量稳定性提供了 切实保障。 1.1.1.2 财务状况财务状况 2006 年末,公司拥有总资产 5961 万元,固定资产 2517 万元,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6494 万元,净利润 281 万元。公司目前财务状 况良好,具有较强的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依法纳税,依法 进行工商年检、劳动年检,不欠税

9、、不欠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 被双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认定为信用 AA 级客户。作为省级农业 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享受免交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表表 1-1 近两年项目单位主要财务指标表近两年项目单位主要财务指标表 科目单位2005 年2006 年 总资产万元3105.315961.12 固定资产万元1655.072517.36 流动资产万元527.172390.22 负债万元994.92349.81 所有者权益万元2110.413611.31 实收资本万元2082.721950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2283.466494.48 净利润万元27.69281.03 主营业务利润率%8.539.

10、31 净资产收益率%1.317.78 资产负债率%32.0439.42 流动比率%0.532.22 速动比率%0.170.93 1.1.1.3 法人代表基本情况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法定代表人戎加升,61 岁,现任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 司董事长。1993 年创办勐库茶叶配制厂,从事茶叶初、精制加工。 1999 年收购兼并国营双江县茶厂,成立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 公司。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始终倡导“通过保护茶农利益提高产品 质量和稳定原料来源”的理念,提高茶农在茶园地点选择、土壤选 择、种植、加工、包装、运输过程清洁化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有效控制茶叶农残、重金属、添加剂及其它污染物,

11、实现了农 民增收和企业成长的良性循环。1985 年至 2006 年间,出资为双江 县农户发展优质茶园、技术培训、修路、造桥、助学、修建饮水工 程共计 680 余万元,被推荐入围“感动临沧 2007 年度人物” ,具有 强烈的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1.1.2 项目建设条件项目建设条件 项目建设地点云南省临沧市双江自治县,具有适宜茶树生长的 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全县茶园面积 8.39 万亩,涉茶人 口占农业总人口的 84%,具备了建设有机茶种植基地必要的社会经 济条件。项目区茶园主要分布在无工业“三废”污染的山区,生态 环境条件良好。项目单位前期已建成有机茶园 550 亩并通过认证,

12、 积累了有机茶种植基地建设相关的技术、管理经验,能够保证项目 的顺利实施。同时,公司已获得了年产 300 吨有机茶加工证书 , 在国内外构建了稳定的营销网络,为有机茶种植基地产品的后续加 工和市场销售奠定了坚实基础。本项目各项建设条件优势明显。 1.1.3 项目建设方案项目建设方案 临沧市双江县 5450 亩有机茶种植基地新建项目,拟在勐库镇 亥公村建设有机茶种植示范基地 100 亩,通过改造中低产茶园建设 有机茶种植基地 5350 亩,项目建成后年产勐库大叶种有机茶鲜叶 1090 吨。 有机茶园建设严格执行 NY5199-2002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和 NY/T5197-2002有机茶生产技

13、术规程 ,同时参考中国农业科 学院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制订的有机茶颁证标准及颁证审核 中具体量化的执行标准,技术来源可靠。 项目建设期自 2008 年 1 月至 2008 年 12 月。成立由双江县主 管副县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建设期内的管理、协调。 项目竣工后由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行管理,按 “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运作。 1.1.4 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 本项目总投资 675.06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 637.34 万元 (含建设期利息 3.78 万元) ,铺底流动资金 37.72 万元(补充流动 资金 147.87 万元) 。 本项目需筹资

14、 675.06 万元,拟通过申请国家财政资本金和公司 自筹解决,申请中央财政资金 300 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150 万 元,公司自筹 225.06 万元。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茶叶的意见 ;云南省农业综合 开发“十一五”计划 ;云南省 2008 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 营项目申报指南 ;2008 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 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 ;关于临沧地区茶叶产业化经营发展的 意见 ;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 见 。 1.3 综合评价 项目依托当地龙头企业优质出口茶叶的市场优势,在建成 300 吨/年有机茶生产线的

15、基础上,为保证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建设 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有机茶种植基地,对增强企业市场竞争 力、壮大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必 要性强;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先进成熟,技术路线和进度安排合理, 建设方案可行;有机茶种植过程中禁止使用有害环境的化肥、农药, 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项目产品能够有效规避国际市场上对中 国茶叶的绿色贸易壁垒,市场开拓条件较好;各项财务指标表明, 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采用“公司基地农户” 组织形式和订单农业经营方式,与农户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利益联动 机制。项目建成后,直接带动 5450 亩茶叶基地、间接带动 1.5 万亩, 对

16、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承担单位有较强实力,能实现预期目 标,项目可行。但项目区地处边疆山区,茶农接受科学技术能力较 差,所需投入资金较大;建议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级政 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技术优势,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 资金支持,以保证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 第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云南省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和中 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茶叶种植面积为全国第一、产量位居第三, 发展茶叶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竞争优势。2006 年,全省茶叶种植 面积 371.3 万亩,涉及茶产业的人口达 1100 多万,总产量 13.82 万 吨,茶叶综合

17、产值约 105 亿元,茶农人均纯收入 407 元,茶叶产业 的发展已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热点和亮点,是云南省农村 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为加快推进云南茶叶产业化进程,云南省人 民政府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茶叶产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各级政府必须提高茶叶产业在全省经济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坚持“稳定、改造、提高、增效”的发展方针,把发展茶叶产业作 为建设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生物资源创新产业中的重要产业, 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把茶叶产业列入重点开发 内容。 临沧市是云南茶叶的主要产区,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茶叶产 业的发展,提出了“把茶叶建成临沧地区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建成

18、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的目标。双江县委、 县政府十分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将茶叶作为双江特色优势产业的 第一资源、第一品牌和第一支柱来打造;2006年,双江县茶园面积 8.3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7万亩,高优生态茶园2.07万亩,全县茶叶 产量达4461吨。 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 展的意见中提出到2010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0万亩,其中建 成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茶园8万亩,有机认证茶园2万亩,初步建 成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叶县和有机茶大县的发展目标。 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是集茶叶生产基地、加工和销 售一体的综合型企业,是云南省制茶的重点龙头企业,

19、被中国茶叶 流通协会评为“2006年中国茶叶行业百强” ,拥有4.5万亩无公害茶 园和2000吨的加工生产线。近年来,通过对原有的生产工艺和加工 能力进行改扩建,生产能力提高到5000吨,并参与CFC国际商品基 金有机茶生产和发展的项目实施。公司根据国内外对优质茶叶 需求的不断增长而加大了有机茶开发力度,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 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颁发的有机茶加工证书 ,公司 加工能力为1000公斤/日,即规模可达年产300吨有机茶产品。按照 生产技术水平,吨产品鲜叶消耗为4吨(得率为25) ,则每年需要 有机茶鲜叶原料1200吨。原来公司已有获得认证的有机茶园550亩, 本项目通过新建

20、示范茶园100亩及改造老茶园5350亩,可使公司有 机茶园达6000亩,以每亩有机茶鲜叶产量200公斤计,则公司能够 有稳定供应原料1200吨;此外,双江县由于传统的种植管理水平粗 放,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下,产量低、收入少,要实现2010年建 成有机茶园2万亩的目标存在一定难度,故通过有机茶示范基地建 设,提升茶叶种植技术水平,建成有机茶原料基地已成当务之急。 双江县农业综合开发办结合上述产业政策、规划以及企业的战略构 想,把临沧市双江自治县5450亩有机茶种植基地新建项目作为 2008年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的重点项目进行申报,现已 通过云南省农开办组织的专家组评审,推荐申报国家农业

21、综合开发 产业化经营重点项目。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 业的需要业的需要 双江县具有发展茶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茶叶种植和加 工一直是重要的传统经济产业之一,但受种植技术、基础设施条件 和生产加工能力的制约,茶叶生产远不能满足国内外消费市场日益 增长的需要。本项目以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针 对当前我国常规茶叶价格低、出口难,而有机茶价格高,供不应求 和有机茶生产和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企业市场运 作优势、技术和资金优势,建设有机茶示范基地指导种植

22、,加快实 现“有机茶大县”的目标,保证有机茶生产的原料来源,项目建设 对加快双江县茶叶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进程、推进 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具有重要促进 作用,有利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 2.2.2 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双江县是国家级扶贫攻坚县之一,而勐库镇又是较为贫困的乡 镇,这里聚居着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等多种少数民族,生 产力落后,茶叶种植主要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为主,解决分散的农 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成为目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 键。本项目以龙

23、头企业为产业化经营主体,组织带动农民建设专业 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有机茶叶基地,项目涉及8个自然村1745户 8725人,项目完成后,新增标准化、有机化茶叶种植原料基地5450 亩,安排农业劳动力900人,通过种植示范,间接带动农户有机茶 种植基地1万亩,亩产干茶由原来的20公斤提高到50公斤,人均增 收1124元,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 起来带动地方茶叶产业发展,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是确保 茶农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 2.2.3 有助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有助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 公司生产的“勐库”普洱茶系列产品品质优异,五年来,荣获

24、六个金奖和一个银奖,产品在北京、西安、广州、昆明等城市都有 稳定的销售市场,还远销香港、澳门、台湾、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 家和地区,销售势头良好,但由于基地建设滞后,原料供应不足等 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项目通过建立企业自己稳定的有机茶种植基地, 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进行原料生产,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保证 原料供应,同时也可以按照企业名优品牌产品质量标准进行原料生 产,确保品牌质量,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对实现企 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4 有利于增强企业服务有利于增强企业服务“三农三农”、服务社会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 项目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有机茶示 范基

25、地建设,在项目建设中,一是重点开展有机茶生产技术培训, 通过科技培训、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培养一批种植能手,对 提高全县茶叶种植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二是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与广大农民建立科学合理、和谐运转、利益连接保障机制,培养一 支专业的技术队伍,采用走出去的方式,指导茶农种植,及时解决 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难题,有利于增强企业服务“三农”、 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三章 建设条件 3.1 项目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双江自治县勐库镇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在双江自治县的北部, 紧靠北回归线北侧,总面积 452 平方公里,95%的面积为山区和半 山区,处于横

26、断山脉南部,高差悬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 海拨 3233 米,最低海拨 1100 米。县城地处国道 214 沿线,距临沧 行署 104 公里,距临沧机场 80 公里,距省城昆明 755 公里。 3.1.2 自然资源状况自然资源状况 勐库镇属南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9.5,最低气 温-2.1,年平均日照时数 2223.3 小时,年平均降雨量 10001200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土壤属黄棕 壤,土层深厚、肥沃,有丰富的原生自然植被,独特的气候特征形 成了生物资源多样性,极适宜茶树的生长。 3.1.3 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 勐库镇辖 16 个村委会,2006

27、年末总人口 38780 人,其中少数 民族 20584 人,占总人口的 53%。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 玉米、杂粮。经济作物:坝区有甘蔗、芒果、山区、半山区主要有 茶叶。2006 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 4870 万元,农民人均占有粮 343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927 元。茶叶产业是勐库镇的传统支柱 产业,共有茶叶面积 34965 亩,其中:百年以上栽培的古茶园 2000 亩,20100 年老茶园 22695 亩,新植高优生态茶园 10000 亩;有 茶叶加工初制所 70 个。2006 年茶叶总产量达 1600 吨,茶农茶叶总 收入 933 万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 200 元。 3.

28、1.4 建设地点选择建设地点选择 本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在双江自治县勐库镇的亥公村,涉及亥公、 下亥公、东弄、大旱塘、帮界、东来、桃树林、丫油 8 个自然村。 亥公村位于双江县西北部,距勐库镇所在地 16 公里,214 国道跨境 而过,国土总面积 15 平方公里,居住着拉祜族、傣族、汉族、佤 族四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 31.7。全村有耕地面积 2774 亩, 茶地面积 7884 亩,其中高优茶园 2108 亩,蔗田面积 576 亩,水果 种植面积 150 亩。2006 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 422 万元,人均纯收入 1122 元,粮食总产量 79 吨,人均达 312 公斤。 3.1.5 本行业及

29、关联产业发展现状本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双江县 6 乡(镇)两农场 68 个村民委员会都生产茶叶, 全县涉茶人口达 12.3 万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 84%。2006 年茶 园面积达 8.39 万亩,其中采摘面积 7 万亩,高优生态茶园 2.07 万 亩。2007 年全县计划新植茶园面积 1.2 万亩,育苗 2400 万株。 双 江县现共有茶叶初、精制加工企业 237 户,其中获 QS 认证 16 户。 2006 年,全县茶叶产量达 4461 吨,实现农业总产值 8587.43 万元, 茶农人均茶叶收入 697.88 元。生产精制茶叶 4003 吨,实现工业总 产值 1.5 亿元,上

30、缴税金 200 万元。 3.2 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3.2.1 政策条件政策条件 为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的“把茶叶建成临 沧市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建成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 色产业”的宏伟目标;实施临沧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升茶叶支柱 产业,加快茶叶产业化建设,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 以资本为纽带、以改善为动力、以科技为依托,推行市场牵龙头、 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科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茶叶经 营体制发展茶叶产业”的要求。双江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把提升 茶叶产业纳入了“十一五”规划,计划至 2010 年全县茶园面积达 10 万亩,其中建成高优生态无

31、公害茶园 2 万亩和高优生态有机茶园 2 万亩,平均亩产茶叶(干茶)50 公斤,实现茶业产值 6 亿元以上, 全县茶叶产业为地方财政提供税收 6000 万元的茶叶产业发展目标。 3.2.2 资源条件资源条件 云南省临沧地区双江县,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 得名,自古就有着“茶叶之乡”的美誉,是云南主要产茶县之一, 世界茶树的起源中心之一,境内的勐库大雪山中部分布有面积达 12000 余亩,树龄上千年,是目前世界发现的海拨最高、面积最广、 密度最大的古茶树群落。同时双江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有茶园面积 8.36 万亩,其中采摘面积 7 万亩,高优生态茶园 2.07 万亩,全县茶 叶产量达 4

32、461 吨。勐库大叶种茶是国家级良种,勐库镇人工所栽 培的茶园,80%以上都是勐库大叶原种。本项目建设地,既是双江 人工种植茶园的重点乡镇,又是世界著名勐库大叶种(华茶 12 号) 的原产地,资源条件优越。 3.2.3 市场条件市场条件 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品牌初步形成,通过多年的生产实 践,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生产、加工经验,用勐库大叶种晒青毛茶加 工的系列普洱茶产品因品质优越、汤色红润、滋味醇厚,内含物质 丰富、绿色保健、口感独特等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市场影响力,深 受消费者喜爱,产品销往国内 20 多个省区市、港台地区以及日本、 韩国、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勐库”等普洱茶品牌的市场知名度、

33、 美誉度、信任度不断提升,影响不断扩大,其中“勐库”牌被云南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本项目应用科技手 段培育勐库大叶种有机茶鲜叶原料,生产“勐库”牌有机普洱茶系 列产品,具备绝佳的市场条件。 3.2.4 科技条件科技条件 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拥有技术管理人员 人,其中 高级农艺师 人,农艺师 人,大中专以上学历占 ,并设有茶 叶研究部门,具备一定的科技研发能力。同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 茶叶研究院及国际粮农组织建立了长期、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先 后在无公害和有机茶园建设、普洱茶加工新技术研发方面进行了广 泛合作,并已获得国家农业部认证的有机茶园 550 亩。公司建立

34、了 质量、计量、卫生等方面的科学管理体系,是目前云南省较为规范 的普洱茶专业加工企业之一,为开发有机茶产品具备了加工及各项 管理的基本条件,为基地建设奠定了较好的科技基础。 3.2.5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 勐库镇的茶园主要分布在无工业“三废”污染的山区,具有高 山云雾好茶的生态环境条件,加之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生产力落后, 茶园很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是开发有机茶产品最好的地区。近几年 来,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在这些地区收取的原料加工的普洱 茶系列产品,已达到无公害标准,转换建设有机茶园并开发有机茶 产品,具备优良的生态环境条件。 3.2.6 基础设施条件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区有 214 国道跨境而

35、过,公路运输方便,项目涉及到的村 委会均有乡村公路相通;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均有通讯网络覆盖项 目区;所辖村委会全部通电,电力富足并早已同省网联网运行;现 有供水设备设施齐全,能够保证正常的水力供应;基础设施配套齐 全,为项目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3.2.7 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项目区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茶业种植历史及 大面积的茶园,但由于地处边疆山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程度 低,信息比较闭塞,农民科技意识薄弱,技术水平低下。为此,企 业将增加种植基地科技投入,组织农户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 质,保障茶叶品质。 第四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4

36、.1 市场分析 4.1.1 项目产品市场供求现状项目产品市场供求现状 4.1.1.1 国际市场供求现状国际市场供求现状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2005 年全世界生产茶叶 431.5 万吨,种植面积 294 万公顷,中国、印度、巴西是主要的茶 叶生产国。2005 年全球茶叶消费量为 406.8 万吨,印度、中国、巴 西、阿根廷、土耳其是主要的茶叶消费国。 2005 年全球茶叶出口量为 170 万吨,其中肯尼亚、中国、斯里 兰卡和印度是主要的茶叶出口国,其中肯尼亚年出口量为 31.5 万吨。 欧洲、俄罗斯、日本是主要的茶叶进口国,欧洲年进口量为 55.9 万 吨,2005 年全球茶叶平均出

37、口价格约为 2830 美元/吨。 4.1.1.2 国内市场供求现状国内市场供求现状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自 1996 年起,产量以年均 4.3%的速度 持续增长(见表 4-1) 。到 2006 年,我国茶园面积达到 138 万公顷, 毛茶产量 102 万吨,茶园面积及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国内消费量 61.4 万吨,出口量 28.2 万吨,出口额达到 5.47 亿美元,摩洛哥、日本、 香港及美国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 云南省是我国主要的茶叶产区之一,年产量增长率与全国水平 基本相同,2006 年云南茶叶种植面积为 21.8 万公顷,毛茶产量达 13.82 万吨,出口茶叶 4970 吨,出口额 19

38、48 万美元。 表表4-1 1996至至2006年我国和云南省茶叶产量表年我国和云南省茶叶产量表 单位:万吨单位:万吨 年度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全国59.3461.3466.5067.5968.3370.1774.5476.8183.5293.33102 云南省6.827.087.757.517.948.078.368.599.5111.613.82 数据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农业信息中心“茶叶数据库” 4.1.2 市场前景分析市场前景分析 4.1.2.1 目标市场分析目标市场分析 近年来,我国茶叶产量和出口市场需求量增

39、长速度基本一致。 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茶叶生产报告中预测,至 2014 年,中国 茶叶产量年均增长率约为 2.2%,出口市场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则可 达 2.8%。据此估算,2008 年中国茶叶出口市场就将出现近 5000 吨 供需缺口,到 2014 年,供需缺口将扩大到 1.5 万吨,尤其是有机茶 的市场缺口巨大。目前全球有机茶需求量在 200 万吨以上,但实际 生产能力只有 6000 吨左右,且有机茶的出口价格比普通茶叶价格 高出 30%-50%,市场需求量在一定时期内仍将以年均 25-30%的速 度增加。本项目建成后,可支持企业年产有机茶产品 300 吨,并以 出口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具有广阔的

40、市场空间。 4.1.2.2 市场需求预测市场需求预测 本报告采用成长曲线模型对产品市场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其 模型为: )( t abk t eY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全球近 15 年的茶叶生产量 及消费量如表 42 所示: 表表 42 19912005 年全球茶叶生产量及消费量情况年全球茶叶生产量及消费量情况 单位:单位:1000 吨吨 年份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生产量 2888.78 2874.35 3124.95 3163.1 3192.57 3241.86 3412.56

41、3766.46 3917.02 3829.88 4097.36 4126.78 4103.37 4125.78 4315.01 消费量 2717.34 2821.29 2940.32 3027.3 3107.1 3187.36 3320.62 3501.15 3636.88 3745.36 3816.78 3872.65 3899.39 3967.97 4068.83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根据成长曲线模型: 95 . 0 )92. 0(82 . 8 t eY 生产 93 . 0 )72 . 0 (57 . 8 t eY 消费 可以预测 2006 年至 2020 年,全球茶叶的生产量及需求

42、量将如 表 4-3 所示: 表表 43 20062020 年全球茶叶生产量及消费量预测年全球茶叶生产量及消费量预测 单位:单位:1000 吨吨 年份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生产量 4445.69 4536.53 4624.77 4710.40 4793.42 4873.84 4951.68 5026.97 5099.74 5170.02 5237.84 5303.27 5366.33 5427.08 5485.58 消费量 4152.21 4218.91 4282.07 4341.83 439

43、8.30 4451.63 4501.94 4549.37 4594.05 4636.12 4675.69 4712.89 4747.864780.7 4811.52 全球茶叶 1991-2020 年生产量及消费量的曲线如图 4-1 所示 图图 4-1 全球茶叶全球茶叶 1991-2020 年生产量及消费量曲线年生产量及消费量曲线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17 2019 生产量 消费量 同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据,我

44、国近 15 年的茶叶 消费量及近 9 年的茶叶出口量如表 4-4、表 4-5 所示: 表表 44 19912005 年全国茶叶消费量情况年全国茶叶消费量情况 单位:单位:1000 吨吨 年份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消费量消费量382.11 400.67 417.04 428.98 435.54 440.43 448.81 460.84 471.91 479.75 489.43 507.8 537.61 574.75 614.56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表表 45 19912005 年全国茶

45、叶出口情况年全国茶叶出口情况 单位:单位:1000 吨吨 年份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出口量出口量185.02 207.24 214.96 194.48 216.79 244.22 245.83 258.66 273.84 282.24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根据成长曲线模型根据成长曲线模型: )09 . 1 17 . 0 81. 5( t eY 消费 )02 . 1 40. 284 . 2 ( t eY 出口 可以预测 2006-2012 年我国茶叶消费量及出口量表 4-6 所示 表表 46 20062020 年我国茶叶消费量

46、及消费量预测年我国茶叶消费量及消费量预测 单位:单位:1000 吨吨 年份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消费量620.47654.67693.96739.31791.94853.37925.50 出口量299.76315.50332.37350.46369.90390.78413.25 4.1.2.3 市场前景分析市场前景分析 由图 4-1 可以看出,按照目前茶叶市场供需现状预测,全球茶 叶市场供给和需求虽然都呈上升趋势,但供大于需的情况将越来越 明显,全球茶叶交易价格也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单靠价格优势 已难以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

47、产 茶国,但受到欧盟、日本新的检测标准颁布,贸易壁垒增加等因素 影响,在全球的茶贸易中,中国的贸易量仅为 18.61%,茶叶出口 情况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有机茶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据统计,二十一世纪 初,全球有机茶需求量在 200 万吨以上,但实际生产能力只有 6000 吨左右,有机茶的市场缺口巨大。目前有机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 价格比普通价格高出 30%50%,且市场需求量在一定时期内仍将 以年均 25-30%的速度增加。目前有机茶主要销往西欧、美国和日 本,在欧美国家有机食品销售量占食品销售总量约 5-10%,有机茶 叶却不到 1%,有非常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近几年来,在我国茶叶主产区浙

48、江、云南、江苏、安徽、福建、 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先后有 50 多个县、市建立有机茶基地两 万多亩,有 30 多个茶叶生产或贸易单位通过了有机茶认证,截至 2006 年有机茶产量约为 1.5 万吨。 本项目实施后,公司年产有机茶鲜叶可达 1200 吨,能够提供 公司年产 300 吨有机茶产品所需原料。发展有机茶虽然有着很高的 技术要求和极为苛刻的条件,但具有生态效益与产业经济双赢的重 大意义,有机茶市场需求空间巨大,收益明显,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4.1.3项目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分析项目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目前国内有机茶从种植到销售往往需要经过农户初制所精 致加工商等环节,无形中加大了产品

49、成本,本项目通过建设有机茶 生产基地,可以为有机茶种植提供较好的技术及资金支持,同时为 企业建立有机茶生产产业链提供了有力保证,可有效减少产品成本, 保障产品生产,并能保证企业及时调整产品方案,减少风险。 另一方面,本项目生产的有机茶,能够有效规避国际市场上对 中国茶叶的绿色贸易壁垒,为有机茶出口提供保障。 4.2 营销策略、方案、模式和进度等 4.2.1 营销策略营销策略 我国有机茶 90%用于出口,但由于我国茶叶界品牌意识普遍淡 薄,大多数出口企业都缺乏强有力的品牌支撑,产品附加值低,只 能依靠低质、低价的竞争手段,效益甚微。本项目将通过实施品牌 营销策略,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牌信

50、誉度,从而确保产 品市场销售的稳步发展。 4.2.2 营销方案营销方案 本项目有机茶的推广,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基础,树立产品形象 为中心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利用多种途径进行产品及品牌形象宣 传。在国际市场中强调“健康”理念,迎合国外消费者的心里需求。 国内市场营销则可通过加强云南茶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强消费者的 心理认同感,同时提高云茶的知名度。 4.2.3 营销模式营销模式 营销模式主要包括产品营销模式、价格营销模式、渠道营销模 式及促销营销模式四种,根据茶叶在市场流通中的特点,本项目采 用产品营销模式对有机茶进行市场推广。主要途径包括企业品牌形 象建设以及流通渠道的建设,本项目的市场主要定位于

51、国外出口市 场,通过实施差异化战略,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宣传,使企业高质 量的有机茶迅速推广到各大茶叶进口国。同时通过加强流通渠道的 建设,能够使企业快速得到市场信息的支持和响应,并及时调整产 品策略,取得产品领先优势,保障企业市场竞争力。 4.3 市场风险分析 4.3.1 项目产品市场风险因素分析项目产品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本项目产品市场风险主要来自同类型产品生产企业的竞争,虽 然目前有机茶供给量较低,但各国都意识到了有机茶的巨大市场, 开始发展茶叶有机种植,目前印度、肯尼亚等国是全球主要的有机 茶供给国,拥有较好的市场基础。近年来,国内几个主要的也产茶 区开始着手有机茶的生产,到目前为止,江西

52、省拥有有机茶园 30 万亩,在全国的有机茶中,江西省婺源县的绿茶出口量和出口创汇 额均占到 50%以上,拥有较好的市场基础,浙江省 2006 年有机茶 园的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 13 万亩和 8000 吨。一旦国内外有机茶园 大规模新建,出现有机茶大规模生产销售的情况,市场竞争将会变 得更加激烈,将对有机茶的销售量及价格带来较大影响。 4.3.2 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目前有机茶主要用于出口,国内尚未出现较为知名的有机茶生 产企业,只要能够加快有机茶园建设,加快有机茶生产及出口步伐, 同时加强产品市场营销,进行品牌推广,在短时间内增强产品市场 占有率,便能有效抵抗项目建设中存在的

53、风险。 第五章 建设方案 5.1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5.1.1 产品方案产品方案 本项目的产品主要为勐库大叶种有机茶鲜叶,以亩产有机茶鲜 叶 200 公斤计,年产有机茶鲜叶 1090 吨。 5.1.2 建设规模建设规模 本项目拟在勐库镇亥公村实施 5450 亩有机茶园建设,其中: 新建示范基地 100 亩,中低产茶园改造 5350 亩,项目建成后年产 有机茶鲜叶可达 1090 吨。 5.2 建设规划和布局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进 行项目的规划布局。拟在勐库镇亥公村的亥公、下亥公、东弄、大 旱塘、帮界、东来、桃树林、丫油 8 个自然村实施 5350 亩中低产 茶

54、园改造,在亥公村桃木林丫口新建示范基地 100 亩。 5.3 建设标准 农业部 2002 年 7 月 25 日发布了有机茶的行业标准,要求有机 茶原料的产地必须符合 NY5199-2002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生 产按 NY/T5197-2002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操作,加工符合 NY/T5198-2002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 ,产品达到 NY5196- 2002有机茶的要求。 5.4 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5.4.1 生产工艺生产工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要 求,本项目在基地规划与建设、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草害防 治、茶树修剪与采摘等生产环节,完全按照生产技术规程的要

55、求进 行管理和操作。本项目所建设 5450 亩有机茶园基地符合有机农业 的基本标准,按有机方式种植,强调与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应 用能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生产技术,不使用化肥、 化学合成农药、基因工程改良的品种,项目建成后可通过有机认证 机构颁证。 5.4.2 生产流程生产流程 本项目生产流程包括基地规划设计、道路工程建设、土壤改良、 灌溉设施建设、周边环境治理、茶树种植、茶园管理维护、茶叶修 剪采摘等环节。 5.4.3 工艺技术来源的可靠性和可得性工艺技术来源的可靠性和可得性 根据有机茶生产的基本原则,农业部 2002 年 7 月 25 日发布了 有机茶的行业标准,要求有机茶原

56、料的产地必须符合 NY5199- 2002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生产按 NY/T5197-2002有机茶生 产技术规程操作,加工符合 NY/T5198-2002有机茶加工技术规 程 ,产品达到 NY5196-2002有机茶的要求。本项目根据以上 四个标准,同时参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 中心制订的有机茶颁证标准及有机茶中心在有机茶园的颁证审 核中已量化为具体的执行标准建立有机茶园,工艺技术来源可靠。 5.4.4 工艺技术方案工艺技术方案 5.4.4.1 基地规划与建设基地规划与建设 基地规划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和增进茶园及其周围环境的生 物多样性,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

57、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 园排灌和田间日常作业。根据茶园基地的地形、地貌、合理设置茶 厂、种茶区、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统、防护林带等。茶园开垦应注 意水土保持,建立完善的节水排灌系统,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 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茶树品种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 土壤和茶类,茶园四周和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上 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 草,因地制宜种植遮荫树,遮光率控制在 20%30%。重视生产基 地病虫草害天敌等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增进生物多样性。制定 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土壤培肥计划,病、虫、草害防治计划等。建立 完善的农事活动档案,包括生产过程中

58、肥料、农药的使用和其他栽 培管理措施。 5.4.4.2 土壤管理和施肥土壤管理和施肥 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根据检测结果有针 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 水能力。采取合理耕作、多施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耕作时 根据当地降水条件,防止水土流失。施用无公害化处理的堆肥、沤 肥、厩肥等,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城市垃圾、 污泥和其他物质等。 5.4.4.3 病、虫、草害防治病、虫、草害防治 从整个茶园生态系统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 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孳生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 衍的环境条件,增进生物多样性,保

59、持茶园生物平衡,减少各类病 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发展新茶园和换种改植时,选用对当地主要 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蓑蛾灯、 卷叶蛾类、茶丽纹象甲等害虫的危害。采用人工方法防除杂草。保 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蜘蛛、 捕食螨、蛙类、蜥蜴和鸟类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 害。禁止使用和混配化学合成的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 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5.4.4.4 茶树修剪与采摘茶树修剪与采摘 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 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冠,复壮树势;每年 进行茶树边缘修剪,保持茶

60、行间 20cm 左右的间隙,以利田间作业 和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修剪枝叶应留在茶园内,以利于培 肥土壤。病虫枝条和粗干枝清除出园,病虫枝待寄生蜂等天敌逸出 后再行销毁。 根据茶树生长特性,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树制宜的原 则,按标准适时采摘。采用手工采茶即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 鲜、匀净,不夹带鳞片、茶果与老枝叶。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 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盛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 鲜叶变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采摘的鲜叶设有合理的标签,注 明品种、产地、采摘时间及操作方式。 5.4.5 工艺流程图工艺流程图 5.4.6 物料消耗定额及平衡物料消耗定额及平衡 本项目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