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量表(参考)_第1页
观课量表(参考)_第2页
观课量表(参考)_第3页
观课量表(参考)_第4页
观课量表(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观课量表(参考)观课分工会议时间:4月27日上午地点:林业大厦第七会议室。指导专家:李万江 研修组长:孙鲁 参加人员:王亮升刘洁陈永芹邢万里高红翠李静玲王娥李雪陈建国记录整理:邢万里会议纪实:一、专家李万江为大家解读观课有关事项。李老师指出观课必须 有主题,主题来源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各 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教学目标的达成,解决这些问题,既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需要。仔细记录教学细 节是发现问题的最好途径。课堂观察应从小问题入手,越是细小的问 题,越容易实施观察,容易通过观察研究解决。另外,观察主题还应 具有共享性,即反映多数老师的共性问题,可

2、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 聚焦教学的热点,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在研究中发挥评课小组的作确定观课维度,介绍观课方法,李老师指出观课方法有许多,主 要有注视、扫视、定时定点观察、换位观察、倾听、询问、访谈、录 音录像方法等。同时李老师对观课量表记录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要求。指出观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认真记录教者的教学流程,这需要记录。记录的内容可以包括板书、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和质疑、师生活 动的主要情况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在记录的同时还应把自 己的感悟、想法、不同意见、欣赏之处等写下来,还可以在记录本上 记下发言次数、流程使用时间等记录。无论怎样记录,都必须保证记 录尽可能简洁明了

3、,能有效地记录数据并进行后续解释。二、研修组长孙鲁希望大家在课堂观课前必须进行周密的准备。观课的准备工作包括:观察主题的确定、观课内容的确定、观察工具 表的制定以及做好分工等事项。根据研究的主题以及确定的观课维度,进行观课分工,具体如下: 陈永芹、李雪负责“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这一观测维度。李静玲、王娥负责“学生回答问题如何体现模型思想”这一观测 维度。王亮升、刘洁负责“教师教学方式如何有效渗透模型思想”这一 观测维度。高红翠、邢万里负责“教学环节设计和时间分配”这一观测维度。三、专家李万江最后强调:老师们明确分工后,商量定出适用、 可操作的观课量表,然后上传,小组内进行研讨、审查、互相借鉴学附

4、:观课量表教学环节设计和时间分配观察量表执教教师陈建国工作单位泰女弟一头验学校执教 课题乘法分配律观察者工作单位观课 维度教学环节的设计观察中心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有利于 模型思想的渗透主要教 学环节时间 分配环节描述简评一、创设 情境,提 出问题二、独立 解决,初 步感知三、观察 比较,猜 测验证四、分析 概括,总 结规律五、巩固 拓展,应 用规律六、课堂 总结,回 顾提升备注:教师教学方式有效渗透模型思想观察量表执教者姓名陈建国单位泰安巾第实验学校课题乘法分配律观课者姓名单位观课维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观察中心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助于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渗透

5、 模型思想,是否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有效性备注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观二、独立解决 初步感知察三、观察比较 猜测验证记四、分析概括 总结规律录五、巩固拓展 应用规律六、课堂总结 回顾提升学生回答问题体现模型思想观察量表授课者陈建国课题乘法分配律单位泰安市第头验学校观课人王娥 李静玲模型建构过程教学环节教师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的语言描述含有模型思想的等级总人次各等级人次孕育模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ABCD感知模型解决问题ABCD猜测模型猜想验证ABCD抽象模型分析概括规律ABCD应用模型巩固练习ABCD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观察量表执教者 资料姓名陈建国单位观察者 资料姓名陈永芹单位姓

6、名李雪单位视 角课学 生 听 课 情 况认真听课人数认真听课时间倾课课堂参与度小组活动泰安市 第一实验学校课题乘法 分配律德州建设街小学观察点学生课堂 学习表现德州市实验小学堂记录I听同学发言 人数倾听中的辅助行为练习 本查阅回顾其他个人活动互动习惯堂 互 动 情 况人 数时 间质 量人 数时 间质量人 数时 间质 量优秀良好一般学 生 自 主 学 习自主学习时间自主学习人数是否有序自主学习方式练习 本阅读思考其他学 生 学 习 效 果目标达成度达成目标人数练习正确率达成的效果作业板演演示其他教学环节设计和时间分配执教教 师陈建国工作单位泰安第一实验学校课题乘法分配律观察者高红翠 邢万里工作单

7、位济宁金乡化雨小 学德州武城实验 小学观课 维度教学环节的设计观察中心整节课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学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模型 思想的渗透主要教 学环节时间 分配环节描述简评一、创设 情境,提 出问题2分钟1. 读懂情境图(57秒) 出示情境图一一学生找信息2. 提出问题(1分07秒) 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本节课解决 的两个问题。结合具体情境,引出问 题简洁省时。二、独立 解决,初 步感知18分钟26秒1. 棵树问题(11分37秒)学生独立解决一一解释算法一一得 出等式根据乘法的意义解释2. 面积冋题(4分38秒) 学生独立解决一一简介算理一一得 出等式3. 价格问题(2分11秒) 学生口述

8、算式一一简介算理一一得 出等式陈老师用比较充足的 时间,设计的整个环节 层层推进,让学生能够 充分感知乘法分配律 这一模型思想。三、观察 比较,猜 测验证5分钟46秒1. 观察三组等式(2分54秒) 找相同点(横向观察、竖向观察) 猜测是否是规律2. 验证(2分51秒)学生举例一一教师有选择地展示陈老师引领学生充分 经历探究过程,为抽出 乘法分配律模型积累 经验。四、分析 概括,总 结规律6分钟1. 分析概括(4分23秒)引导学生用子母表示解释a、b、c各代表什么如何与出右边算式2. 总结规律(1分40秒) 课件出示乘法分配律同时教师板书 课题本环节设计环环相扣, 抽出乘法分配律的模 型用时充

9、足,分析特别 到位,突出了本节课的 重点与难点。五、巩固 拓展,应 用规律4分钟1. 填空练习(1分50秒)2. 辨析练习(1分44秒)3. 新旧知识之间的练习(1分06 秒)六、课堂 总结,回 顾提升2分钟1. 学生谈收获(1分)2. 教师总结(1分)我们组是从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的维度进行观课的。经过课堂观察与计算我们得到一些数据, 大家可以看这个观察量表。 这 些数据告诉我们一些问题, 陈老师设计的六个教学环节中, 老师 们看,二三四三个环节大约用了3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探索、分析、概括、抽象模型,经历建立模型的全过程,在时间上提供了保证,正是充足的时间保证, 才有了课堂上

10、 学生精彩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值得大家思考和借鉴。 让学生感 悟。不给时间怎么感悟啊?陈老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的整个课堂教学这里的时间给的足足的, 这也正是我们教学当中模型思想感悟最重要的过程。基于促进建构模型的学生活动的观察量表执教教 师陈曦课题乘法分配律观察者鞠福霞曹慧芳观察纬度学生活动的创设是否有助于模型 的构建观察中心学生活动的创设是否有助于模型的构建,是否实现了教学效果的高效 性教学环 节观测点综合分析观察与发现思考与表达合作与探 究ABCABCABC在这个环节里,学 生发现信息较好,表达 上也很充分和积极;提 出问题时多数学生也 做到了真正的思考与 准确

11、地表达,仅一部分 孩子在提问题时还不 够主动,自信心也不 足。一、创设 现实情境,发现 提出问 题48人26人22人二、分析 解决问 题,初步 构建模 型28人15人5人26人18人4人17人31人本课中,学生活动 集中体现在解决问题、 发现规律、初步建构模 型这一环节中。从学生的作业纸 和回答与交流中可以 捕捉到学生思维的三 个不同梯度。19人21人8人17人25人6人整节课,真正意义上的 合作与探究就体现在 本教学环节中“找三组 算式共同点”的这个地 方。非常有利于学生深 刻感知模型的结构特 点。三、解释 模型,应 用模型45人3人23人21人4 人此环节中学生的思 维及表达以作业纸和 讲

12、数学故事为主要载 体加以呈现。思考及表 达都很积极踊跃,效果 好。基于促进建构模型的学生活动的 观课报告:我现在从学生的观察、 操作、表达这三方面来谈一下学生的活 动情况:我们不难看出,课堂上学生在观察上做的还是挺好的, 不论是在 情境图中发现信息、还是在观察、比较多个算式特点,学生们能够做 到仔细、敏锐,能很快就找到有用的信息、发现、感知到模型的结构 特点。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建构模型的基础, 也只有牢牢抓住了这点,才 能找到我们模型的根!比如在找三组算式共同点时,观察的价值体现 的特别突出,只有孩子能够通过仔细观察、 并加以比较,孩子才会发 现进而才有可能在脑中初步建构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模型。而

13、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学生在观察时,也越来越敏锐,直至在 解释、应用模型时,即使对于变式练习,孩子仍能够做的很好,这说 明孩子们对于乘法分配律已构建起来,而且还能观察出细微的差别, 这一点我觉得观察应该是先决条件。学生的操作活动,集中体现在学生解决 一共有多少棵花”问题, 动手圈一圈、画一画,而这个操作活动,促进了孩子从意义上理解乘 法分配律!俗话说 动作是思维的体操”。孩子们在动手中动脑,而动 手又促进了孩子对模型本质的深刻理解,这才是我们追求的价值所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表达主要有书面和口头两种方式。书面表达情况,我们根据学生作业纸的情况来交流一下,从学生1号作业纸及学生回答、交流等方面的观

14、察,可以看出学 生表达分为会圈、会算而且能结合图意说、会圈、会算仅仅会圈三 个不同梯度。课后,我统计学生的3号作业纸发现,有45人能够很好地运用 模型,规范、正确地填写,掌握较好,3人出现下面的答案:(12+40) XJ=40XJ+12XJ,说明这三个孩子已经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灵 活运用。这不正说明陈老师已引领孩子很好地构建起了乘法分配律这一 模型吗?另外学生口头表达,更加直观和有说服力!在讲数学故事时,先后有8人次发言,6人从不同角度用数学故 事的形式加以解释和运用乘法分配律模型,难能可贵的是有两个孩子 能够对同学的发言及时的纠错和进行补充。在回顾整理环节里,一小女孩清晰地回顾了探索规

15、律、建构模型的流程及方法,学生们说的特别好随着课堂的推进我们还会发现,孩子们观察和操作的行为越来越 少,而表达上却越来越多和充分,这也反映出学生已由直观逐步抽象、 步步深入地构建起了乘法分配律这一模型。这节课上孩子们能够眼、脑、手、口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样构 建的知识才会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模型思想的渗透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陈老师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问题导学,话语转换的教学方式。比如,出示情境图后,老师问: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 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关于面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关于棵树, 你还想知道什么?及时引导学生的思路。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导入 了课题,这一环节,学生经过

16、自己的思考,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 了数学问题,对模型有了初步的体会,为学生探究模型留足了时 间。独立解决,初步感知环节。陈老师主要运用了“问题导引-自主探索一师生交流”的 方式,帮助学生结合情境图理解算式的意义, 初步感知模型思想。如在学生结合情境图明确了算式的意义后, 教师适时反问, 如果不计算,你能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说出了都是 20 个9从而脱离情境,初步的感悟模型。之后陈老师遵循着列算 式、说意义、找关系的思路来进行,学生找到了门道,思维逐步 从具体到抽象,从而进一步感悟模型思想。观察比较,猜测验证和分析概括,总结规律环节陈老师主要采用了问题导引、 生生、师生对话互动的方式, 抓住

17、学生的生成资源来渗透模型思想。 如陈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 题,观察这三组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发现了不论是先加后 乘,还是先乘后加,结果都是一样的的感悟。陈老师及时追问, 所有这样的式子都相等么,引导学生列举这样的等式, 并运用学 生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验证结论。教师又提出,这样的等式能写 完吗,写不完,怎么办,教师利用学生用字母表示的等式,来理 解乘法分配律,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这个起 点开始,引导学生经历了代表很多数到代表一类数的提升,完成了模型的构建,渗透了模型思想。总之本节课陈老师的教学方式 主要是问题导引-自主探索-师生生生交流产生新的问题这样的 循环进行的。具体效果怎

18、么样呢?请我们的课后采访执教者 姓名陈建国单位泰女市第一实 验学校课题乘法分配律观课者 姓名王亮升单位德州市临邑县 临盘教育办公 室观课维度教师采用的教学 方式是否有利于 学生模型思想的 渗透观察 中心教师米用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助于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渗透模型思 想,是否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性?观察记录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有效性一、创设 情境,提 出问题创设情 境,问题 导学,及 时转换, 教师引导在创设情境,提出冋题环节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问题导学, 及时转换,教师引导等教学方式。比如,出示情境图后,老师问:你发现了哪 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学生提问 题不到位的情况下教师适当引导

19、,女口,学生提出 芍药比牡丹的面积多多少时,老师适时引导,关 于面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了芍药和 牡丹一共种了多少平方米。又如,教师适当转化 话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关于棵树,你还想知道 什么?及时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提出了芍药和 牡丹一共有多少棵。教师适时筛选问题,为模型 的探索顺利的导入课题,模型的构建过程第一个 环节就是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这个 环节,陈老师的教学方式是恰当的,高效的。用 了二分半钟的时间就导入了课题,为学生探究模 型思想留足了时间。课程标准在核心理念中提 出,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 冋题中数量关

20、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 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 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 识。这一环节,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从具体情 境中抽象出了数学问题,达到了渗透模型思想的 目标。.、独立解决 初步感知自主探索 师生交 流一冋题 导引教学方式,在总体上是用了,学生自主探索 师生交流一问题导引的方式,帮助学生结合情 境图理解算式的意义,初步感知模型思想。比如,在解决芍药和牡丹一共种了多少棵这 个冋题时,老师提出,可以圈一圈、画一画,也 可以直接列式计算的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时, 教师适时巡视指导,为生生、师生交流,教师适 当指导做好准备,在组织交流阶段,教师的恰当

21、引导和问题导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如在 学生结合情境图明确了算式的意义后,教师适时 反问,如果不计算,你能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 吗?学生说出了都是20个9,从而脱离情境, 初步的感悟模型。之后关于面积问题,价格问题 的探讨,都遵循着列算式、说意义、找关系的思 路来进行,学生找到了门道,在解决第三个问题 价格问题时,学生轻松解决。为学生观察抽象模 型做好了准备。其中在探讨芍药和牡丹一共种了 多少面积这一问题时,教师适时用课件演示,对 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本 环节陈老师第个问题用圈 圈画 画, 第个 问题用课件演示,第三个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逐 步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过

22、渡。史宁中教 授讲得好,学生是否理解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能 否举出例子。从以上可以看出,学生对乘法分配 律已经初步理解。三观察比 较,猜测 验证问题导 引、牛牛、 师生对话 互动的方 式,期间 善于抓住 学生的生 成资源来 渗透模型 思想如陈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观察这三组等 式,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发现了不论是先加后乘, 还是先乘后加,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样的感悟。 陈老师及时追问,所有这样的式子都相等么,引 导学生列举这样的等式,并运用学生正反两方面 的例子来验证结论。教师又提出,这样的等式能 写完吗,从而引导学生的思考。这个环节学生探 索兴趣盎然。四、分析概 括,总结 规律问题引 导,及时 追

23、问型思 想主要米用了问题引导,及时追问的教学方 式,运用生成资用源,师生对话,帮助学生逐步 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模型。这样的式子能写 完吗,写不完,怎么办,可以用字母表示,利用 学生用字母表示的等式,来理解乘法分配率,在 学生初步理解了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是很不 够的,从代表具体数,到代表一类数的提升,完 成了模型的构建,渗透了模型思想。五、巩固拓 展,应用 规律练习法主要采用了基本练习、判断题。学生通过对 比,进一步巩固乘法分配律六、课堂总 结,回顾谈话法教师适时总结模型的构建过程,为学生的后 续学习提供方法的指导。提升基于促进建构模型的教学策略的观课分析报告发布者:李秀芹 发布时间:2

24、013-05-16 08:44修改时间:2013-05-16 08:44基于促进建构模型的教学策略的观察量表课题乘法分配律执教教师陈曦单位淄博桓台二小观课者李秀芹吴丽观课维度教学策略观课时间2013. 5. 9观察中心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否有利于数学模型的构建?教学策略综合分析数形结合 的策略:教师采用数形结合的策略建立直观图模型。通过花坛的实物图呈现 信息,通过学生的点子图感悟算理,通过数字图呈现数学算式,再到教 师板书的结构图。整个过程由具体到抽象,借助直观让学生明白两种算 法的实质。也就是意义相同,结构不同。理解两种算法的异与同,实现 事理和算理的对接。整个过程有利于乘法分配律模型建构。猜想

25、、验 证、得出结 论教学策 略猜想规律-让学生读中感悟。让学生先读一读黑板上面的三个算 式,然后找一找共同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数字没变,得数都是一 样的。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把两个加数同这 个数相乘,最后把它们的积相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三组算式共同的结构 特征。从而让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模型。验证规律-教师设计合理有效的作业纸,仿写上面的式子。在仿 写交流的过程中,再次强化分配律模型。得出结论-教师设计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提出:“这个规律是什 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这一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 考,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从而总结出规律,形成模型。整个过程,

26、 层层递进,从而达到建立乘法分配律模型的目的。这节课我们从“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否有助于模型的构建”这一维度进行 观课,下面作如下分析大家都知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选择的教 学策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陈老师这节课中运用了很多策略帮助学生建模, 但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数形结合”和“猜想一验证一得出结论”这两大教学 策略。陈教师采用数形结合的策略建立直观图模型。通过花坛的实物图呈现 信息,通过学生的点子图让学生感悟算理,通过数字图呈现数学算式,再到教 师板书的结构图。整个过程由具体到抽象,借助直观让学生明白两种算法的实 质。也就是意义相同,结构不同。通过直观图让学生理解两种

27、算法的异与同, 实现事理和算理的对接。整个过程非常有利于乘法分配律模型的建构。另外就是: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教学策略猜想规律-让学生读中感悟。让学生先读一读黑板上面的三个算式,然后找一找共同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从左往右看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数字都没 变,而且得数也一样的。从上往下看这三组算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 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最后把它们的积相加,让学生在读中感知三组算式共同的结构特征。从而让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模型。验证规律-教师设计合理有效的作业纸,让学生仿写上面的式子。在仿写交流的过程中,就起到了再次强化分配律模型目的。得出结论-教师设计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提出:

28、“这个规律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这一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学生通过 观察、思考、交流从而总结出规律,形成模型。整个过程,层层递进,从而达 到建立乘法分配律模型的目的。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观课报告发布者:李雪 发布时间:2013-05-16 22:36 修改时间:2013-05-16 22:36我们组呢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课堂学习表现维度进行观 课,选取了四个观察点:学生听课、课堂互动、自主学习、学习 效果。学生听课:认真听课人数 42人,倾听学生发言人数 41人, 在开始的提问题环节,我发现最后排一个同学好像低头,可能是坐在后排情境图看不太清楚。认真听课时间大约38分钟,认真

29、听讲率达到98%。课堂互动:有两次小组交流生生互动, 时间大约是5分钟,全班学生参 与,有针对性,有目标。在师生互动方面有4次汇报展示,总时间大约是 15分钟: 第一次是解决棵树的问题,利用直观图,用圈、画的方法 来理解。第二次是对面积问题的解决,这次啊,学生脱离直观图,直 接列算式,汇报交流。学生的思维这不就从直观过渡到抽象了第三次是学生列举算式,验证猜想的环节,当出现四个类 似的等式时,教师及时追问:师:同学们写了这么多,你还能写吗?生:能。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生:我可以用字母代替。 进而就出现了 (a + b) x c=a x c + b x c的表示方法。第四次就是对这个算式的解释

30、。师:为什想用字母表示?生:如果写就有无数种形式,这样 写呢简单。师:那你这里的a代表什么?生:我想用上面这个算式举个 例子,学生自己就说:“我借着这个例子(65+35) X 4=65 X 4+35 X 4来说吧。a就代表65,b就代表35,c就代表4”。老师们看,师生之间的这种互动,多么自然。正想吴老师说 的:我们的课不是上给研究者的,而是上给孩子的。儿童是主体,四次的互动交流,孩子的思维由利用直观一一 抽象列式一一列举验证一一结论阐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这样一个思维提升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自主学习:本节课学生进行了 3次自主学习,第一次2分钟

31、, 第二次3分钟左右,第三次用时 5分钟,总共10分,全体学生 都积极参与。目标达成:课堂回答问题参与人达 30多人次,正确率达97%。四次汇 报参与人数共10人,其中一人出现计算错误,正确率达 90%。 课堂练习达标率97.6 %。课后我们采访了 5个不同类型的学生,以访谈形式来检测 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第一个问题:你觉得本节课和以往的课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回 答:学知识时比较轻松感觉,感觉自己都学会了。第二个问题是:这节课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在验 证方面,我们验证了猜测,豁然开朗了。还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请看视频)(开始猜测时我觉得心绷得紧紧的, 是真的都一样还是 结果

32、一样)本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猜测、验证、得出 结论。掌握了一种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很好的渗透了数学模型思 想。第三个问题是:你觉得(3X4)x 5能不能写成3X 5+x 4X 5呢 学生的回答非常坚定:“不是,因为 3和4是相乘的而不是相加的, 不是用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必须是(3+4)x 5”。我们老师接着又 问:(25+20+6)X 4能用乘法分配律吗?学生说:“能,就是把他 们一个一个的分开,然后再相乘。”这不正是分配的重要体现吗?学 生既很好的理解了分配,又能对分配律进行更一步的拓展。第四个问题是:最后,你想对陈老师说句什么呢 ?让我们听听学 生心底的声音吧(视频)(原

33、来关背光背,现在一下子就进去了)综合以上我们对学生课堂学习表现的观察, 可以看出,无论哪种 类型学生基本上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在小组合作时都能积极发表 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这样一种猜测、 验证、结论的过 程,掌握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达 到的最终目的。观察量表四:学生课堂学习表现执教者资料姓名陈建国单位泰安市 第一实验学校课题乘法 分配律观察者资料姓名陈永芹单位德州建设街小 学观察点学生课 堂学习 表现姓名李雪单位德州市实验小 学视 角课堂记录学 生认真听课人数认真听课时间倾听数学发倾听中的辅助行为听 课 情 况42人38分钟41人练习 本查 阅回

34、顾其/、他课 堂 互 动 情 况课堂参与度小组活动个人活动互动习惯人 数时 间质 量人 数时 间质 量人 数时 间质 量优秀良好一般4240分钟较 高42人10分钟较 高42人15分钟较 高学 生 自 主 学 习自主学习时间自主学习人数是否有序自主学习方式12分钟42人是练习本阅 读思考其/、他学 生 学 习 效 果目标达成度达成目标人数练习正确率达成的效果较高40人97.6 %作业板 演演示其/、他6-1组学生回答问题体现模型思想观课报告学生回答问题体现模型思想观察量表授课者资 料陈建国单位泰安市第一头验 学校课题乘法分配律观测者资 料王娥单位德州齐河第一实 验小学观测点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描

35、 述李静玲单位德州夏津胜利希 望学校模型建构 过程教学环节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描述含有模型思想的等级总人次各等级人次孕育模型创设情境提出问 题60A05B83%0C01D 17 %感知模型解决问题183A 16%9B50%4C22%2D 12%抽象模型猜想验证分析 概括规律1811A61 %4B22%2C11%1D6%应用提升 模型巩固练习全课小 结1512A80%2B13%1C7%0D0我们组从“模型思想是否有效渗透”的维度进行观课。本节课突出的目标就是在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渗透模型思想,那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模型思想感悟的程度如何?都需 要深入观察。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观

36、课时我们主要记录了学生针对老 师提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表述来分析学 生体悟模型思想的程度,从而进行量化分析。根据模型建构的几个步骤,我们重点观察了四个环节,对每个环 节学生问题回答情况进行了等级评价。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孕育模型,共有 6个同学发言,5人发现 并提出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我们把它评价为 B占83 %, 1人提出 了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评价为 D占17 %。从观察可以看出,学生能 够借助生活经验,很好的读懂生活情境,筛选数学信息,发现并提出 问题,为后面解决问题,进而探索乘法分配律做好了铺垫, 为学生的 建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环节“解决问题,感知模型”,这

37、个环节依次解决了棵数、面积、价钱这三个问题。共有18人次发言,其中有3人属于A等级 占16%, 9人属于B等级占50%, 4人属于C等级占22%, 2人属 于D等级占12%。尤其是在解决价钱问题时,一名学生汇报时说“我 是先算一套衣服花多少钱,是先加后乘的”,而另一个学生在汇报另 一种解题思路时,说出“我是先算4件上衣花多少钱,再算4条裤子 花多少钱,然后再求一共花多少钱,是先乘后加的。”从两个学生回 答问题的语言描述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很条理的解决类似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悟出“各种不同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相同的东 西”。从观察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在初步感悟模型。第三环节“猜测-验证-得出结

38、论,抽象模型”,共有18人发言, 11人属于A等级占61%, 4人属于B等级占22%, 2人属于C等级 占11%, 1人属于D等级占6%。这个环节陈老师共分了两步,第一 步;猜测验证,当时学生横着观察,发现了数字前后相同,竖着观察, 左面先加后乘,右面是先乘后加,总体观察,每组等式结果相同,学 生的语言表述简洁明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三组等式蕴含的相 同特点已经有很清晰的感悟。第二步得出结论时有个学生不但能够说 出用字母表示简便,还结合上面的例子分别解释a、b、c分别代表什 么,并用图勾画出“分配”的关系。从以上观察来看,学生已经在头脑中建构起来乘法分配律的模 型。能够从“风马牛不相及”的

39、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规律,自主的完 成了模型构建。我们认为最后由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环节正是渗透建模思想 的一个落脚点,是整节课的一个亮点。”第四大环节“巩固练习,应用提升模型”,共有 15人次回答问 题,A等级有12人占80%, B等级有2人13%, C等级有1人占7 %,从观察看,学生已经很熟练的运用乘法分配律完成练习。纵观观测量表中四个环节的等级变化,由一开始学生没有A等级的人次,也就是他们头脑中没有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到16%,再到61 %,最后到80%,百分比逐渐上升;B等级的人次由83%到50%再到22%最后到13%,百分比逐渐下降,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模 型思想是在循序渐进的渗透,模

40、型构建经历了一个孕育、感悟、构建、 应用的过程。基于促进建构模型的教学环节设计观课分析报 告发布者:史昌靖 发布时间:2013-05-14 21:29修改时间:2013-05-14 21:29观课分析报告6-2史昌靖马春霞基于促进建构模型的教学环节设计观察量表执教教 师陈曦课 题乘法分配律观察者马春霞史昌靖观察维度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有利于数学模型的建构观察中心教学环节主要教 学环节时间分 配安排环节过程简 述建模效果简评改进建议、创设现 实情境, 发现提 出问题2分钟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生发现信息,提 出数学问题,教师 板书问题:1、一共 有多少棵花? 2、芍 药比牡丹多多少 棵?从具体情境中

41、抽象 出了数学问题,而 发现和提出冋题正 是数学建模的起 点。在提出问题这个 环节给学生充足 的时间,并在此基 础上,教师进行问 题的筛选和定向。二、分析解 决问题, 初步构 建模型25分45秒1.借助直观,理解 事理和算理,解决 第1个问题,初步 感知乘法分配律的 结构形式,用时约9 分45秒;2、增加 素材,解决两个新 问题,进一步感知 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本质,用时约2分 10秒;3、通过读三 组算式,观察比较, 感知模型结构形 式,并大胆猜想, 用时约5分钟;4. 举例验证规律,用 时约4分30秒;5. 总结规律,形成模 型,用时约4分20 秒。此环节,学生在动 手操作、交流思考、 解决

42、问题的过程中 有效构建了乘法分 配律模型。环节有所缺失,建议:1、在解决第2个 问题时,进一步引 导学生感悟乘法 分配律的结构形 式。2、教师引领学生 用语言文字描述 乘法分配律时,增 加同桌或小组交 流的环节。三、设计系 列练习、 解释应 用模型9分钟1. 填一填2、根据乘法分配律 编数学故事。在学生初步建模的 基础上,通过讲数 学故事,使学生初 步体会运算律在现 实生活中的实际意 义。既加深了对模 型的理解,又加强 了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建议增加面向全 体学生的基本性 的练习。四、回顾提 炼升华、 提升建 模意识3分钟借助丰收园模板, 引导学生从“会想、 会问、会思考、会 合作”等方面来回

43、 顾整理。引导学生从知识、 技能、思想、方法、 活动经验四个方面 进行了回顾整理, 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较好的提升了 学生的建模意识。合计39分45秒总体评价总之,本课的教学思路明确,四个环节步步深入,弓1导学生 经历了 “读懂情境图-筛选数学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这一建 模过程,从形式和意义上认识了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本质,并 以此培养了学生的建模意识,渗透了模型思想。这节课,我们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有利于数学模型的建构”这一维度 进行观课,并通过时间数据进行细致分析。第一个环节“创设生活情境,发现提出问题”用时约 2分钟。通过观察情 境图,学生发现信

44、息,提出问题,教师板书:1、一共有多少棵花? 2、芍药比牡丹多多少棵?这样一来,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了数学问题,而发现和提出问 题正是数学建模的起点。第二个环节“分析解决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用时约 25分45秒,设五环 节来进行。期间,1借助直观,理解事理和算理,解决第 1个问题,初步感知 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用时约 9分45秒;2、增加素材,解决两个新问题, 进一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本质,用时约2分10秒;3、通过读三组算式,观察比较,感知模型结构形式,并大胆猜想,用时约5分钟;4.通过举例验证规律,用时约4分30秒;5.总结规律,形成模型,用时约 4分20秒。此环节, 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构建了乘法分配律模型。第三个环节“设计系列练习,解释应用模型”用时约9分钟,通过填一填和根据乘法分配律编数学故事两个环节来进行。在学生初步建模的基础上,通 过讲数学故事,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算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既加深了对 模型的理解,又加强了数学与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