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生产楼机房规划布置指导原则_第1页
移动通信生产楼机房规划布置指导原则_第2页
移动通信生产楼机房规划布置指导原则_第3页
移动通信生产楼机房规划布置指导原则_第4页
移动通信生产楼机房规划布置指导原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移动通信生产楼机房规划布置指导原则前言31 总则42 通则63 交换机房(区域)规划基本原则104 数据机房(区域)规划基本原则115 传输机房(区域)规划基本原则136 电力电池区域平面规划基本原则147 机房空调布置的基本规划要求15附录 名词解释18前言生产楼机房设备规划布置,是通信工程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科学、合理的进行机房设备平面规划和实施,是提高机房平面使用率,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建设进度,保障网络安全的有力措施之一。目前,移动各分公司生产楼都已经逐步建成并陆续投入生产使用,为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依据有关行业设计规范,结合我公司多年工程建设中的有益经验,着眼未来业

2、务的发展,针对日常工程建设工作的一般情况,特制定移动生产楼机房规划布置指导原则。1 总则1.1 本原则依附于有关行业设计规范标准。1.2 设备平面规划布置应近期、远期规划统一安排,做到近、远期结合,远期为主。其中近期规划是指已经通过公司决策即将建设系统的机房需求,远期规划是指未来35年的、可预估的系统建设机房需求。1.3 在确定设备总平面布置方案时,应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结合消防、安全及同址网络容灾的要求,充分考虑各网络设备的衔接,便于网络组织、减少初期投资、合理利用机房平面和设备。1.4 设备平面布置应便于维护、使用和扩建,有利于提高机房面积和共用设备使用率。1.5 设备平面布置应使设备

3、之间的布线路由合理、整齐、规范,尽可能地减少往返,使布线距离最短。1.6 机房内扩建增加机架(柜)时,应根据机房远期规划及相关设备扩容预留平面进行布置,合理安排。1.7 设备布置应考虑到整个机房的整齐和美观。一旦规划区域确定,不应随意更改。利用原有机房安装时,应根据原机房地设备布置规划要求,在充分了解有关设备预留位置的前提下,按区域不放设备,将相同类型的设备尽量放置在同一区域。避免占用原预留给其他专业的位置。1.8 本指导意见所称通信设备是指低压配电、有线、无线室内通信设备。2 通则2.1 互为备份或属本地网,覆盖不同区域的同类设备在同址时,宜分楼层放置。2.2 机房无线电干扰场强应控制在规定

4、的范围内:在频率为0。15500mhz时,应不大于126db(u v/m);磁场干扰场强应不大于a、m(10奥斯特);雷达干扰场强峰值应不大于160db(u v/m)。2.3 在设备平面放置前(尤其外租机房),应了解机房所处区域曾发生过水灾或积水的情况,通信设备宜设在当地水位警戒线(或积水高度)以上的机房内或采取其他放水措施。2.4 机房(尤其外租机房)的上层不应有易产生积水的房间或设施、如不得已时,上层房间的地面应做好防水处理。2.5 宜将生产过程中产生较大噪声的设备(如空调室外机)布置在对周围建筑物噪声影响较小的地方。2.6 对于有人值守的机房,应将值班室规划布置在有较好朝向,充分利用自然

5、光进行采光。2.7 设备及走线的规划应避开建筑缝。2.8 机房内不宜设吊顶,不宜做活动地板,宜采用上走线方式。在机房层高允许的条件下,设备宜规划为2600mm的高度。机房设备高度、相关主槽道、列槽道、空调风管、消防管线、机房照明高度的相对间距在机房建设时应统一考虑。2.9 通信机房近期只安装部分通信设备时,可将未装机部分进行临时性分隔。以保证空调制冷效果并节约用电。同时可考虑将割出的房间临时作为它用。但应采取措施,保证这些临时分隔在后期改建拆除时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相关分隔材料应符合放火要求,并尽可能利旧或重复使用。2.10 机房布置应能保证在机房满装时,机房内任何设备(包括空调设备)的搬远

6、不受影响,以便于设备的搬迁和维修。2.11 设备平面布置应根据机房楼面荷载,拟定的机房功能,梁下净高及所需配套设备进行综合考虑,明确主设备、配套设备及网络维护管理等设备布置区域。2.12 机房中如有房柱,定基准时尽量将机架于房柱安排在一条直线上,在考虑房柱前后排机架的开门和维护所需空间需求后,决定机架与房柱是中心对齐、正面对齐还是背面对齐。2.13 无人值守的传输专用机房应设置传输、配线、电源和空调设备区域,综合定时供给设备(bits)应安装在传输机房中。其他无人值守的机房应设置主设备、传输(包括配线)、电源、空调和维护设备(如维护终端)区域。2.14 电力设备应尽量考虑负荷中心,在条件允许的

7、情况下,电力机房宜与通信设备合设。2.15 主设备区内的不同业务类设备(如数据网、互联网等),传输区域内的传输设备(包括综合定时供给设备)和配线设备,电源区域内电源配电、交流设备和蓄电池之间应分隔排列。2.16 传输和电源区域应尽力考虑主设备区域。以减少直流压降,降低电能消耗;减少中继电缆、尾纤的长度、方便布线。2.17 对于圆形、三角形和楼柱附近等不利于设备布置的机房平面,考虑规划设置为备品备件库、监控区、维护终端区或放置杂项等设备。2.18 结合机房消防的要求,机房中要留有消防通道,连通机房两侧的出口。消防通道遇到隔断时,需设门将其连通,且门宽不得小于走道宽度。2.19 根据机房出入口的位

8、置情况、机房的宽度和各设备厂家要求的机房单排最多架数,确定单侧排列还是双侧排列。2.20 双侧排列设备的机房中部留有设备机列列端主要维护、建设走道。与主走道平行的两侧留次走道,主走道的宽度应与消防门保持一直,并与之垂直,或在符合消防通道要求的条件下,通常考虑设备的进出等因素,单侧布放时机房的主走道净宽要求一般不小于1.5m;双布侧放时机房的主走道净宽不小于1.8m;次走道净宽要求一般不小于0.8m;走道的净高不低于2.2m;净宽是指设备与设备或设备与墙面的最大突出部分之间的水平间距,走道净宽中不可包括房柱。2.21 机房采用单面布放时,宜将空调设备与其他设备间设置主走道,机房另一侧设置次走道。

9、2.22 设备均应从主走道向次走道方向发展,保持列头的整齐。2.23 规划机架安装时,如无其他要求,宜由里向外安装,便于后续工程设备的搬运安装。2.24 机房内属于同一系统的设备应尽量安排在一列,同时考虑扩容发展适当预留相应位置。综合考虑现网设备尺寸,预留位置尽量具有通用性,以利于将来设备选型。2.25 面积超过150m2的机房,或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设备每列宜在靠近主走道的第一个机架设置电源头柜,满足本列设备的供电需求,交流设备机架和直流设备机架在排列时应尽量分开。面积较小的机房可集中配置一个或多个电源分配柜。交、直流电源分配柜应分开设置。2.26 设备的列间排列朝向应符合空调送风循环的要求。

10、2.27 每列设备的高度、厚度尽量统一。2.28 对于非标产品(如集装架),在同一区域(至少同一列)中应尽力采用几何尺寸、外观结构、颜色同一的产品。2.29 架间维护走道、安装间距的规划尺寸应按照有关设计规范要求(或设备生产厂商的要求)确定。若无相关规范要求,通常架间维护走道、安装间距的尺寸应满足机架(柜)门开启后,人员能够对设备进行正常维护操作和施工建设,架(柜)内设备能正常搬运进出并留有合理空间的要求。3 交换机房(区域)规划基本原则3.1 交换设备列间距的安排不仅应参照设备厂家的相关要求,还应考虑设备的搬运和维护方便等要求。3.2 交换机架正面距墙一般不小于1.0m;背面距墙一般不小于0

11、.8m。3.3 机架与同排房柱之间的距离,对于无测板的设备机架无要求,可贴柱安装;对于有侧板的设备应考虑留出侧板厚度和加装侧板所需的施工操作距离。4 数据机房(区域)规划基本原则4.1 数据设备的一般称谓:1. 常规数据设备指一般小型的服务器、网络设备等数据设备。2. 特殊数据设备是指一些大型的服务器如sun、ibm、hp的高端服务器、大型存储设备等数据设备。4.2 常规数据设备通常应放于非标的集装架中,平面规划应合理、美观。4.3 常规数据设备,如pc服务器分为立式机箱和卧式机箱。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同等性能情况下应尽量采购卧式机箱的pc服务器,以便充分利用机架空间。4.4 机架应沿机架列的一

12、端顺次布置,尽力避免预留机架中间的位置(预留需并架布置的设备机架位置除外)。4.5 设备应尽量按各业务系统进行排列,排列时需注意预留足够的位置便于系统扩容的需要;同一业务系统中也应尽量考虑按设备种类进行机架排列,如网络设备机架、服务器机架、排队机机架、杂项机架等。4.6 同一机房(区域)内设备在带机架(如sun、ibm、hp、emc机架等)排列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进行考虑,机架的排列考虑因素主要包括业务系统、机架类别、设备机架的走线方式、机房承重、维护习惯和机房美观等。4.7 根据设备的情况,设备机架前后应留有足够的操作维护空间和散热空间,特别要注意一些大型的数据设备(如大型存储设备、高端服务

13、器等)和特殊数据设备。4.8 在机房面积允许的情况下,为便于扩建及维护,数据网节点机架(柜)和调制解调器(柜)宜规划安装在不同机列上。4.9 分组交换宜规划设置在周围集团用户相对集中且具有长途通信能力的机房内。5 传输机房(区域)规划基本原则5.1 根据工程类别的不同(如一级干线、二级干线、本地网等),对机房平面综合考虑,使各类工程的设备安装和今后的扩容互不影响且便于各系统之间的沟通。5.2 区分有源设备和无源设备,分别在不同的机列布置、5.3 光配线架可以和光通信设备一起排列。对于设置一干设备区域、二干设备区域、本地网设备区域、进出局光缆较多的传输机房,光配线架可以和光通信设备分开排列,设置

14、单独的光配线区,方便光纤跳接。5.4 数字配线架和光通信设备要分开排列,对于在其他机房中(如交换机房中)设置传输区的情况,要将传输的数字配线区和交换的数字配线区设置在同一块区域,方便不同专业之间的跳线。5.5 列头柜用于列内设备电源的熔丝分配,集中列内告警信号等,一般每机列的首端配置一个列头柜,对于超过10个以上机架的列需配置一个列尾柜。6 电力电池区域平面规划基本原则6.1 阀控式蓄电池可与通信设备、配电屏及各种换流设备同机房安装,采用电池柜时还可以与设备同列布置。6.2 在机房承重满足要求和抗震加固要求的前提下,阀控式蓄电池组宜采用电池柜(架)进行立放,利于提高平面利用率。6.3 电力电池

15、区域的平面布置具体要求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通信电源设备安装设计规范(yd5010-97)7 机房空调布置的基本规划要求7.1 通信主机房根据工艺要求,一般采用机房专用空调组,给整个机房提供恒温的工作环境。对电力电池室、监控室等辅助机房以及基站,从节省投资出发,可采用商用空调柜机。7.2 空调设备的布置应综合考虑机房建筑平面、设备布局、机房符合分布等因素。7.3 机房空调的送风方式一般主要有地板下送风,风帽直吹和风管送风等多种形式。采用何种形式一般要根据通信机房的建筑平面、机房层高、设备布局、通信设备风扇送风形式、通信设备发热量等多种因素决定,选择合理的空调送风方式,保证良好的气流组织

16、效果。7.4 在规划调整的情况下,易扩容改造。7.5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适度建设。7.6 一般机房送风跨度在12米以内,建议采用风帽直接送风方式。机房送风跨度超过16米以上的,为保证末端送风效果,应采用安装风管送风方式,送风跨度在12-16米范围的,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7.7 对送风跨度较大的通信机房,应优先采用风管送风方式,尽量避免采用机房两侧安装空调、风帽对吹的形式。7.8 空调室内机组安装在机房哪一侧一般要根据多种因素确定。一般建议安装在机房设备负荷较大、离室外机组安装位置较近、管线安装较方便、开门较少的一侧。7.9 空调室内机组一般应主要根据通信设备负荷分布情况确定位置。在规划不确定或

17、机房内设备发热量分布较均匀的情况下,一般遵循均布对称原则。7.10 空调送风方向应与机房内的通信设备布置方向协调。为了保证气流组织效果,一般要求空调送风方向应与通信机列的布防方向平行。无特殊原因应尽量避免采用垂直方向布置。7.11 室内机组后侧虽然无需开门检修,但考虑空调室内机组安装方便,以及空调冷媒管线、水管及空调配电走线架安装和检修方便,一般建议在空调机组后侧留出350-500mm的检修安装通道。7.12 空调室内机组一侧或前端均需要考虑检修间距,预留间距应根据厂家有关技术手册要求确定。7.13 空调室内机组前端面和通信机柜的安装区域距离应不少于1米,以保证空调回风通畅。7.14 机房内若

18、外墙侧有大面积的外窗,为减少空调负荷损失,建议用彩钢板等材料严密封堵隔热或安装双层窗。7.15 在前期机房规划阶段,机房楼各设备层应统一规划预留空调走线孔洞,走线孔洞应尽量贴墙和贴柱,并尽量靠近空调室内机组安装位置。7.16 机房楼各层空调冷媒管线在上线孔走线应有统一规划。宜根据规划统一制作并安装好相关的支架。下不楼层空调的冷媒管上线位置应该在上线孔靠墙内侧位置,应尽量避免上线孔出的冷媒管交错无序排列。7.17 机房楼各设备层应统一规划预留空调加湿管和排水管。若无预留应考虑就近选择供水点和排水点位置。排水管为了放置堵塞,应将管径适当放大,并应保证一定的安装坡度要求。7.18 空调水管(加湿管、排水管)尽量贴墙贴柱安装,严禁横穿机房安装。7.19 空调室外机组安装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