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本章归纳整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106359_第1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本章归纳整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106359_第2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本章归纳整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106359_第3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本章归纳整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106359_第4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本章归纳整合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106359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章归纳整合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材p29活动(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在向外辐射能量的同时又得到一定的补偿。这样不至于使地面温度降得太快和太低。可以说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2)月球表面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见下表:昼夜月球表面(无大气层)没有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直接到达月球表面,温度上升迅速没有大气逆辐射,缺少对月球表面的保温作用,气温下降剧烈地球表面(有大气层)大气层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温度上升缓慢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下降缓和教材p2930活动现象:烟雾先从小洞处下沉,直到冰块附近,然

2、后沿缸底部到热水盆边,再从热水盆往上到玻璃缸顶部,接着转向小洞附近(冰块上方),完成一个循环。规律是烟雾在冷的上方下沉,在热的下方上升;在缸底部,烟雾从冷的地方流向热的地方,缸的顶部则相反。结论:垂直方向,热的地方上升,冷的地方下沉;水平方向,高空由近地面受热对应的高空流向近地面受冷对应的高空,近地面由冷的地方流向热的地方。教材p3031活动(1)图2.4a中陆地近地面为低气压,海洋低空为高气压;图2.4b中陆地近地面为高气压,海洋低空为低气压。(2)大致是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3)图2.4a中气流呈顺时针流动,图2.4b中气流呈逆时针流动。(4)白天吹海风,海风来自温度相对较低的海洋,所

3、以使陆地温度不会升得很高。夜间吹陆风,陆地上得到由海洋从高空输送的较温暖的空气,温度不会降到很低。因此,海陆风使海滨地区的温度变化比较缓和,昼夜温差较小。教材p32活动(1)甲地的气压梯度大。在相同的水平距离上,甲地附近等压线条数多于乙地,所以甲地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要大于乙地。(2)画图略。提示:在甲地垂直于等压线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并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偏角3045),即可以判断出甲地吹西北风(偏北风);同理可判断乙地吹东南风(偏南风)。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材p33活动(1)箭头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从极地流向赤道,高空空

4、气从赤道流向两极。在近地面,赤道的气压较低,极地的气压较高。(2)在实际条件下,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既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维持。在假设条件下,由于赤道和极地之间存在温度差异,导致气压差异,高空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近地面大气由极地流向赤道。但是,在地球自转情况下,大气一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教材p35活动1略。2(1)赤道低气压带是由于受热而形成的,为热力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于西风气流被迫抬升而形成的,为动力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气流被迫下沉而形成的,为动力高压;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却而形成的,为热力高压。(2)略。3画图略。规

5、律:全球共分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极点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气压带之间是风带,相对于赤道南北对称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教材p36活动1图2.12a中空气柱中的空气下沉,图2.12b中空气柱中的空气上升。(1)冬季,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因为大陆降温快,温度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2)夏季,大陆上形成低压中心。由于大陆增温快,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2图2.12a中的空气柱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图2.12b中的空气柱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上。它们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原来气压带的气

6、压相反,把原先呈带状的气压带切断成块状。结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大陆上形成气压中心,这些气压中心把气压带切成块状。教材p38活动1(1)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亚欧大陆为高压,太平洋为低压;夏季亚欧大陆为低压,太平洋为高压。(2)冬季风来自亚洲高压东缘,寒冷干燥,风力强劲;夏季风来自夏威夷高压西部,温暖湿润。2夏季风从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形成了森林、草原景观,农业生产也生机勃勃。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丰富,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一年四季,大陆呈现出一派绿色,水网密布。而纬度位置大致相同的非洲撒哈拉地区常年受副热带

7、高气压带的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多少和雨季长短存在很大差异,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因而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例如,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由于热量丰富,降水较多,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两至三熟。而我国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降水较少,以旱作农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是谷子、高粱、玉米、大豆等。教材p3940活动1(1)热带的气候类型有四种,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的气候类型主要有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

8、气候;寒带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极地气候(包括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2)以北半球为例,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如图:2(1)亚洲太平洋沿岸自低纬至高纬各气候类型的主要差异表现在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自低纬度到高纬度各气候类型的最冷月平均气温逐渐降低,这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的。(2)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大陆东、西岸和大陆内部主要表现为降水的差异,大陆东、西岸由于距海近,受海洋的影响大,降水较多;大陆内部距海远,受海洋的影响小,降水较少。3(1)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大,而且向纵深发展;北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且呈南北狭长分布。(2)这两个

9、地区的气候都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但是在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加之洋流的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在欧洲西部,平缓的西欧平原有利于西风带来的湿润空气深入内陆,再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所以,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广。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教材p42活动(1)这段话是描写冷锋过境天气的。(2)“是日,日无晶光铁甲如冰”,描述的是冷锋过境前的天气状况。(3)“次日彤云压阵降下一天大雪”,描述的是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状况。锋面过境时,天气活动频繁,先是云,后是雪。(4)“那雪降了一夜约已没过马膝”,从叙述语气上看,降雪过程已经停止,由此推断此时是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10、。冷锋过境后,还会出现气压升高、气温降低等天气状况。(5)根据描写判断,此冷锋移动速度很快。一是天气过程时间很短;二是强度很大,有“大风”“大雪”为证。教材p44活动1气旋中心的气流是上升的,而反气旋中心的气流是下沉的。2降水天气。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假如空气中所含水汽量较大,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温度就会因离地面越来越远而逐渐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水汽凝结并最终形成降水。3冬季,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寒冷、干燥、晴朗的天气。夏季,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则可能出现炎热、晴朗的高温天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材p46读图思考1从图中可看出,在19101940年和19702000年两个时段,全球气温有

11、明显的上升。2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总的变化趋势是上升。教材p47读图思考1从图中看,1960年以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速度缓慢,从1960年开始,增加的速度加快,其变化趋势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相吻合。由此可见,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原因之一。2随着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乱砍滥伐,使得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减少。教材p49活动(1)冰川的范围可能会缩小。因为全球变暖,部分冰川将融化。(2)海洋面积可能会扩大。因为气温升高,引起极冰融化、海水膨胀,使海洋面积扩大。其他预测:中纬度地区因气温

12、升高,蒸发加剧,由农业区退化成草原区;高纬地区能够生长作物等。教材p50活动(1)措施之一是保护现有的森林并大规模地植树造林。措施之二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主要措施是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提高交通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教材p51资料1分析1观察图2.33,由近地面大气气温曲线的变化,可以归纳得出如下特点:(1)在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较小,特别是植被覆盖较高的地方,如农田或林区,气温变化如同“平静的海面”。(2)城区气温变化较大,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特别是市中心为气温高值区。(3)以水泥建筑物为主的居民区和

13、以绿色植物为主的地区相比,前者的气温相对较高。2由城市近地面大气气温曲线变化可知,市中心区和郊区相比,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这一岛屿代表着气温较高的城市建筑区,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热岛。或者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城区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就是城市热岛效应。教材p52资料2分析1对比市区景观和郊区景观,推测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市区人工建筑物较多,改变了城市的自然下垫面,绿地、水体等自然下垫面相应减少,造成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升高。(2)城市大气污染相对较重,产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的热辐射,加剧温室效应的影响。(3)工厂、机

14、动车、居民生活等人工热源的影响。2可从城市下垫面的改造和人为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等方面考虑。教材p52资料3分析1热岛环流产生的原因在于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市区中心和郊区存在温差,市区中心空气受热不断上升,四周郊区相对较冷的空气便向中心区辐合补充。在城市热岛中心上升的空气,到达一定高度便向四周郊区辐散下沉,以补偿郊区低空的空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局地环流。2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风一般由郊区吹向市中心,不利于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水平扩散。另外,在城市中心区,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空气中含有较多的粉尘等凝结核,因此云量比郊区多,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物质较多,就有可能通过成雨过程成为酸雨降落。3应采取措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如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水体面积,通过建筑物的规划和布局来增加空气的流通性等。教材p52提出建议开放作答,可以从人居环境改造、交通方式选择、城市规划等方面考虑。(1)大力推行房顶、墙壁绿化。(2)鼓励企业开发价格低廉的轻型保水房顶建材,以便推广普及绿化。(3)政府部门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