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殊制度变迁的模式选择_第1页
一种特殊制度变迁的模式选择_第2页
一种特殊制度变迁的模式选择_第3页
一种特殊制度变迁的模式选择_第4页
一种特殊制度变迁的模式选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产业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一种特殊制度变迁的模式选择 中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制度变迁的模式选择金春雨 刘金全吉林大学商学院,长春税务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中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制度变迁是军队后勤保障体制变迁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变迁。对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制度变迁的理论研究必然要以军队后勤保障体制变迁为宏观环境。由于存在于军队后勤保障体制变迁中的非均衡现象的客观事实,说明运用非均衡系统理论对军队后勤保障体制变迁进行解析,从而把握隐藏在这些变异现象背后的规律的合理性、适用性是可行的。作为非均衡系统理论的基本理论支柱之一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自然界中存在一条从有序走向无序的规律,同时还有一条从无序走向有

2、序的规律。军队后勤保障体制变迁过程中,应该也是受着从有序走向无序和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规律支配。首先表现为军队后勤体制变迁的动机和目标是抛弃原有的计划保障体制的僵化结构和既有的后勤保障运行机制,而且使未来市场化的后勤保障体制具有新的运行机制和“活”的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其次表现为在启动、组织、参与体制改革的各个阶段上,其行为特征和认知线索也是一个有序走向无序与无序走向有序的实践和理念的“对流”过程,是若干个“有序无序有序”的“基础循环高一层次循环更高层次循环”的周期循环过程。一、中国军队后勤保障制度变迁是非均衡至均衡的周期性制度变迁军队后勤保障体制变迁的总过程是军队后勤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保障机制到

3、依托市场实施社会化保障机制的变化状态在时间上持续、空间上延伸的系统集合,即表现为军队后勤保障制度的历时关联和制度关联的共时结构。军队后勤保障体制的变迁周期属于过程论的范畴。过程指事物状态的变化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关于支配事物发展的两条规律,在时间上持续、空间上延伸的系统集合里,可以细分若干个“有序无序有序”的“基础循环高一层次循环更高层次循环”的阶段。当这些循环线性地组成序列的循环集合时,就构成各个分过程(各阶段)与总过程的关系。后勤保障体制变迁的阶段(分过程)就是转轨总过程线性排列时的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若干较小的过程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循环,即量变积累部分质变质

4、变的发展过程。计划型保障制度周期经济环境:短缺经济、卖方市场社会化保障制度周期经济环境:相对过剩经济、买方市场过渡态部分质变图1 后勤保障体制变迁的量变、质变过程模型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军队后勤系统是国民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因而军队后勤保障体制变迁依赖于经济制度域。我国经济制度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又进一步拓展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一直处于经济制度域的动态演变之中。诺斯认为制度环境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制度规则,是决定其他制度安排的基础制度。也就是说,环境提供一种制度安排的基本选择集合。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与环境相容性原理,我军既有的后勤保障体制必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

5、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再到“WTO”经济制度环境的演变而发生变迁。中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这项制度的变迁过程实质上就是由“体制非均衡体制均衡新的体制非均衡新的体制均衡”的周期动态演进过程,也是军队后勤保障系统由无序有序无序更高级的有序的周期演进过程。体制均衡可以区分为体制内均衡和体制外均衡(刘世锦,1994)。体制内均衡就是在某一体制覆盖的交易范围可变动的情况下,该体制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状态。这时如果扩大或缩小该体制的覆盖范围,体制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就不再相等。由于体制内均衡主要与同一体制的覆盖范围有关,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达到,因此又可被称为体制的短期均衡;另一种体制均衡发生

6、在不同体制之间,当相同的交易技术结构面对若干构造和效率不同的体制组织以供选择时,交易者倾向于选择最有效率的体制组织,选择了最有效率的体制组织的状态即为体制间均衡。由于体制间均衡往往通过体制转换而实现,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因此,又可称其为体制的长期均衡。体制非均衡也可以区分为体制内非均衡和体制间非均衡。体制内非均衡是指扩大或缩小同一体制的覆盖范围能够增加体制收益时的状态,这时体制供给者具有改变同一体制覆盖范围的动机;体制间非均衡是指在若干可供选择的体制之间,已选择的体制不是成本最低的,因而体制供给者具有选择新体制以谋取体制收益最大化的动机。据此体制状态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 体制间均衡,体制内非均衡

7、; 体制内均衡,体制间非均衡; 体制内、体制间双重均衡; 体制内、体制间双重非均衡。将这一体制均衡与非均衡理论分析框架引入军队后勤体制创新动态分析中,构建我军后勤保障体制变迁的周期阶段演进模型。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军队后勤计划保障体制的体制内均衡与体制外均衡同时共存,逐渐演变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制内非均衡,随着制度依存的环境域的变迁,又进入过渡时期的体制间非均衡状态,此时体制内、外非均衡同时共存(即完全非均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军队后勤保障实施社会化改革,目的在于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军队后勤保障体制的体制间均衡,由于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体制还不完善,此时处于体制内非均衡和体

8、制外均衡同时并存的亚均衡状态,随着社会化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逐步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军队后勤保障体制的体制内、外同时均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军队后勤保障体制再次出现体制间的非均衡,从而诱致军队后勤在更广阔的市场范围内不断完善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制度变迁,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的军队后勤保障体制的完全均衡,从这个意义上讲,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制度变迁,是从非均衡体制均衡体制的周期性、渐进性的制度变迁过程。二、中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制度变迁是具有诱致性特征的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理论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渐进式变迁和激进式变迁、局部变迁与整体变迁。我军后勤保障

9、社会化制度变迁是具有诱致性特征的强制性变迁,是渐进式的局部变迁。制度变迁实质是制度非均衡的反映,导致制度非均衡的原因很多,如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技术改变、制度服务的需求改变以及其他制度安排改变等因素都会引起制度非均衡。从外部因素来看,外部环境的变化、资源条件的改变、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体制的变化等等,一方面会使原来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变得不是净收益最大的制度,因而产生了制度创新的动机和需求,另一方面又会改变可供选择的制度集合和选择范围,从而改变制度的有效供给(卢现详,1996)。我军既有的后勤保障体制非均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进行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迁,从而使军队后勤保障体制

10、的选择集发生了变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引致的后勤资源域的拓展,以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实施后勤保障社会化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军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后勤保障服务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随着战争形式和作战样式的更迭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军队后勤革命都对后勤保障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多元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军队后勤保障制度出现了非均衡,从而这种对制度需求的变化诱致后勤保障体制变迁的发生。制度非均衡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供给过剩(卢现详,1996)。对新制度需求的产生往往先于该制度实际供给

11、的形成,从而造成制度有效供给不足。这种制度供给不足实际上是制度供给的“时滞”问题。制度创新的成本约束往往使一些潜在的制度供给难以转变为现实的制度供给。供给过剩是相对于社会对制度的需求而言有些制度是多余的,或者是一些过时的制度以及一些无效的制度仍然在发挥作用,尤其是在供给主导型或者强制型的制度变迁中,制度供给过剩的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制度供给不足与制度供给过剩是制度非均衡的两种基本形式。制度供给不足表明潜在利润的存在,制度创新能弥补制度供给不足,并能增加制度效率,即产生帕累托改进;制度供给过剩也表明潜在利润的存在,不过此时不是增加制度供给而是取消一些制度。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一种供给主导型的制度

12、变迁,其意愿性供给与实际制度供给的不一致性是导致该项制度供给滞后的原因之一。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过程出现意愿性供给与实际制度供给的不一致性的原因在于:在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不确定性、地区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中央军委(总后)权威层的意愿制度供给与下级对制度创新的需求可能并不一致。因此往往会对新制度规则作出符合其局部利益的理解,从而导致制度变迁的滞后。在强制度性制度变迁中,由于上层财力所限,一般把新制度安排的实施成本“转移”给下级部门,下级部门将根据实施成本的大小对新制度安排作出局部调整,这也是导致意愿制度供给与实际制度供给差异的一个原因;强制性制度变迁并不是建立在一致性同意基础

13、上的,下级对上级制度安排的“层层截留”等必然导致意愿制度供给与实际制度供给出现差异,军队后勤保障体制的供给与需求的非均衡必然诱致相应的制度变迁的发生。时间制度结构S如图2所示模型描述了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制度变迁是内含诱致变迁特点的强制性变迁的模式选择。图2 后勤保障社会化制度变迁的模式选择模型我军后勤体制变迁的逻辑起点是计划保障体制的模式,而终极目标模式是依托市场实施社会化保障的模式,若用纵轴表示制度结构,代表变迁的起始状态既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脱胎而来的“统一计划,集中调拨”管理的计划保障模式;代表目标模式依托市场实施社会化的保障模式;用横轴代表后勤体制变迁所花费的时间,则中国军队后勤体制的变迁

14、可以用图中的曲线来表示,即曲线上垂直于横轴的直线段表示强制性制度变迁,即某一时点以政府为主导强制性实施新制度安排代替旧制度安排,这种强制性变迁导致的制度结构上的变迁表现为跳跃式变化,曲线缓慢上升的平滑曲线表示诱致性制度变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意识形态的改变和技术逐渐更新,引起人们对既有制度安排的成本收益分析逐渐发生变化,当人们预期在新的制度安排中的收益大于既有制度安排中的收益加上创新成本时,人们会进行诱致性变迁。诱致性变迁往往是在既有制度安排的边际上的变迁,因而制度安排的诱致性变迁导致的制度结构上的变迁也表现为其边际上的变迁,表现为在较长时间内较连续的缓慢

15、的变化过程。中国军队后勤体制由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共同作用,经过分阶段的改革,在时段内完成。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这项改革是由中央军委以命令和法律的形式引入和实现的,具有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这一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是中央军委。同时这项制度变迁也具有渐进性变迁特征,由于军队后勤保障体制赖以存在的制度环境域的演变,一些部队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认识到了依托社会办后勤能提高后勤保障效率,开始小范围的、小规模地从平时生活保障入手进行社会化的改革尝试,并在小范围内取得了相应的改革成效。对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整体推进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目前我军实行的依托市场实施后勤保障是一种上下结合,适应环境

16、需求具有诱致性特征的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变迁。在一个制度结构中,由于各个制度安排之间存在着某种“共生关系”,部分制度安排的变迁就会影响到其它的制度安排。在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变迁是一个局部均衡带动下的制度扩散过程。制度的扩散过程是局部均衡的“教育和示范效应”与正的“收入效应”所引起的。更一般地说,制度的扩散过程还可以是其它的“示范效应”与正的“收入效应”所引起的。三、中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制度变迁渐近性模式选择的模型基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既有的后勤保障组织形式的结构不同,对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典型的后勤保障组织形式有两种即M型组织与U型组织。由专业化

17、部门或职能部门整合后勤保障活动,这样的系统是具有“条条”特征的组织,即“Branch Organization”。而以区域原则组织起来实施后勤保障的组织,被称为块块组织(Regional Organization)(热若尔罗兰,2002)。这两种既有的后勤保障组织形式实施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如图3及图4所示。假定在两个区域A和B进行两项改革1和2。如果不进行改革,每个区域维持现状无改革报酬的净现值为1/2。与改革计划相联系,改革的结果总和存在着不确定性,改革的一些计划可能是可行的,但其他计划可能产生难以预料的不良结果。假定每一时期有一个(且只有一个)改革方案的实施规则。这个规划良好的概率为P,是

18、不良规则的概率为(1P),为了使分析简单化,假定不良规则实施的净现值为0,一项改革失败后,另一个规划在下一期可能被尝试。随着时间的推进可供使用的改革规划是相互随机独立的,假定一项改革规则是良好的,它未来在其它军区进行推广也是良好的。然而即使改革规划本身是优良的,由于实施改革规划时协调不当,它仍然可能得不到良好的改革结果。这里围绕组织协调展开分析,由于协调的重要性,我们假定即使改革规划被试点军区证明是好的,并因此在其他军区推广,也不一定能保证改革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良好的协调是不能照搬的。为了取得改革的成功,实施中的协调是必不可少的。下面集中在改革策略选择的差别,以及在M型和U型组织的协调能力方

19、面展开分析。信息流决定改革、协调启动成本中层主管部门1中层主管部门2任务1A任务1B任务2A任务2B总后勤部图3 U型组织U型组织是与“职能条条”共生的。如图3所示,两个中层主管部门负责收集改革和中的相关信息。因为需要特性匹配的两项改革没有分派给同一个中层主管部门,两个中级管理层需要向高级管理层报告他们所得到的信息,高级管理层在从两个中级管理层得到信息后,在改革和()之间将特性加以匹配。M型组织是按“块块”设置的。中级管理层()负责收集改革和的有关信息。由于要求特性匹配,中级管理层可以在本地区内自行对特性进行匹配。高级管理层提供改革规则,并决定采取哪一种改革策略。任务1B协调启动成本协调启动成

20、本决定进行改革中级主管部门A中级主管部门B任务1A任务2A任务2B总后勤部图4 M型组织在M型组织中,每一个区域主管部门在其辖区中负责对两项改革的特性进行匹配。在区域内完全信息的情况下,M型组织中的特性匹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一个方案是好的,发生的概率为P,从两个区域得到的总收益为G。如果一个方案是坏的,发生的概率为1P,报酬为零,下一期就将尝试一个新的方案。因此,M型组织中改革的预期报酬是:在成本方面,由于两个主管部门参与了协调工作,第一期支付2C。优良的改革方案以概率P出现,事后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但不良成本以概率出现,这只有在一期以后才被观察到,此后在下一期尝试新方案。由于必须培训主管部门

21、掌握特性匹配,下一期支付追加成本2C。因此有:在U型组织中,由于中级主管部门专门从事一项改革,高级主管负责协调两个地区中的两项改革。这样,他通过充满噪音的通讯联络收到4条消息,每一条消息是关于一个区域中的一项改革的。如果方案是不良的,以概率实现,改革失败,下一期将尝试一个新的改革规划。如果规划是良好的,以概率实现,有三种可能:在区域A和B中,协调以概率取得成功;在区域A和B中,协调以概率遭到失败。这种可能将得到和不良方案同样的结果;两区域之一的协调以概率取得成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知道了改革规划本身是好的,高级主管部门将在协调失败的区域使用同一规划,在下一期仅仅解决特性匹配问题。因此,在U型组

22、织中改革的报酬是:式中为一个区域中优良方案的预期报酬,或使用的这一递归表达式,可以得到当第一期引进改革方案时,由于只有总后勤部从事特性匹配工作,支付的启动成本C(而不是在M型组织中支付2C)。出现不良方案的概率为,一期以后才能发现是不是不良方案。方案虽好但两区域协调均失败的概率为。在这两种情况下,下一期都将尝试新的改革规划。当规则是好的且协调至少在两区域之一成功时,我们将知道方案本身是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假定下一期不需要支付新的启动成本。在这一假设下有:比较M型和U型组织中的预期净收益,和,我们看到和,M型组织从更好地利用当地信息的协调中得到收益,但损失了规模经济效益,而规模经济效益使U型

23、组织有较低的启动成本。比较过程中有关的参数是、通讯质量和启动成本的水平。当时,因为趋于0,且趋于所以。根据连续性,存在一个临界值,高于,相对将占优。类似地,如果,由于协调上的优势将占优。然而,不太小时,如果足够大,相对将占优。下面讨论一下M型组织中激进式与渐进式变迁方式之间的权衡取舍。渐进式改革方式下,改革首先在一个区域尝试,然后以该区域实施成功为条件,向另一区域扩展。如果方案是好的,第一期报酬为第二期在另一区域推行同样的方案,每期报酬为。然而,如果方案是不良的,试验区A将得到零报酬,非试验区B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下一期区域A将再次进行新的试验。因此,进行试验的M型组织的预期报酬由下式给出:第

24、一期的启动成本为C,因为只有地区A的主管进行了特性匹配工作。如果方案是成功的,下一期地区B将采用同样的方案,那时将支付另一个成本C,因为地区B的主管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特性进行匹配。如果方案以的概率遭受失败,就必须尝试新的规划。那么就回到第一期的情况。因此有:比较渐进式变迁方式的净报酬和激进式的净报酬我们得到的一个简单表达式:分子中第一项,是在第二个地区等待实施改革的选择值。一旦发现好的规划,第二个地区的启动成本只发生一次。与激进式改革不同,渐进式改革规划出现时,节省了启动成本。分子中第二项是渐进改革方式下推迟实施两项改革的预期成本。依这些项的大小而定的大小。对于,则有:只要值得着手进行(即

25、),这一表达式必定小于零。实际上,我们用,来检验。这样,只要,渐进式改革永远是占优的。对于 表示良好的改革规则出现的概率越低,的优势越高。实际上,规划越不确定,等待一个区域先行进行改革试验结果的选择值越高,延期的预期成本越低。最后,我们要注意,C越大,的优势越大。重要的一点是U型组织并没有从渐进方式中获益。不管实施局部改革还是全面改革,都会在中心产生同样的启动成本。另一方面,预期收益不会更高只会更低。事实上,由于改革的互补性,特性匹配可能是难以完成的任务。把和的比较与和的比较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当足够接近1时,。事实际上,在那种情况下,由于及,我们有及不过如果值小且C值大,那么将对和都占优。

26、的确,C值越大,等待的选择值越大,对的优势也越大。然而,如果值较小,则的成本优势会降低,其收益也会降低。中国军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既有的后勤保障体制在向社会化保障改革的转型过程中,地区性试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除了在驻大中城市部队机关、院校等的试点这种“区域”性的渐进改革形式外,还有体现了“部门”渐进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即率先在非作战部队实施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试点,由平时保障逐渐过渡到战时保障社会化。在推行社会化保障的同时,推行军区联勤保障,军区联勤保障改革的实施,使得既有的“U型”保障组织演化为“M型”保障组织,“M型组织”推行渐进的社会化保障改革比“U型组织”实施改革

27、更有效。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分阶段、分层次推进的战略选择体现了制度变迁的渐进性渐进性制度变迁就是在暂时不破坏旧制度体系的条件下,通过培植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切换从而最终过渡到改革目标的一种制度变迁方式。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过程中首先实施的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社会化改革,其初期实行内部抽组、内部承包保障模式,又过渡到互惠合作、委托管理、租赁承包、合资引进、连锁承包、政府主导、最后过渡到目标模式委托代理模式,这项改革是一项渐进式的改革。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从平时生活保障入手,从住大中城市的部队机关、院校开始分阶段实施后勤保障社会化,实施层次推进战略。由于改革中实行了由易到难、逐步过渡的战略,不

28、一下子打破旧的利益格局,不一下子触及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难点问题,因而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与此同时,政治上的相对集中、稳定和权威性,有利于控制转轨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减少可能由此导致的各种耗费。渐进式改革承认现有组织在长期运作中所掌握的信息价值,因而避免了信息和组织资源不必要的破坏和浪费,降低了改革的组织成本和信息成本。由于现实改革中存在的各种信息从来不是以集中的或完整的形式存在的,而只是以分散的形式为许多个人所掌握,因而分步的、自下而上的改革往往能降低信息成本,提高改革的收益。而大规模的以理性设计为基础的整体变革却可能由于信息不足、不确定性和风险过大而陷入困境。中国军队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方向、速

29、度、形式、广度、深度、时间和路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拥有最高决策权的核心领导者的偏好及其效用最大化。因此军队后勤保障体制改革过程必定是一个包含着核心领导层与其他各组织阶层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层组织的利益增进和境况改善是核心领导层可获得改革支持的基础。这样改革过程中核心领导层谋求对改革最大限度支持的问题,便直接转化为增进大多数官兵福利和后勤保障效益最大化的问题,转化为如何通过改革的先后顺序、进度、规模和配套政策等多方面的决策问题,去选择一条阻力尽可能小,能从改革中获得追加利益或维持既得利益集团始终处于优势的改革路径问题。最终,循序渐进的改革路径成为这一选择的必然结果。改革是依靠传统的

30、制度规则和组织体系运行的,中国军队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第一行动集团是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其他任何力量都不具备推动这项改革的能力,所以改革的第一行动集团的改革策略只能在既定的制度约束下进行选择。所谓制度约束,包括正式制度约束和非正式制度约束。如果第一行动集团采取过激的改革策略,势必会打破旧的制度规则,这将会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因此,这项改革只能在既要利用传统制度规则和组织体系又要对之进行制度创新的两难境地中选择。尤其是在拥护改革的次级行动集团还没有充分做好认知准备、意识形态准备的时候,改革发动者为减少改革的阻力和风险,必然要维持旧制度规则和组织体系的正常运行。但是,一旦改革难以推动时,改革

31、的行动集团又会利用改革的合法权力,强调解放思想以不断地冲击传统的制度约束边界,为改革开辟道路。这样中国的军队后勤体制改革在改革力量和“保守力量”的多次重复博弈中表现出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以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率先实行的军队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社会化改革为例,运用发展经济学进行国家和地区比较时常用的“发达”、“欠发达”和“不发达”的相对动态概念,把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是影响区域内军队饮食保障社会化和商业服务社会化改革进程及社会化保障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对我国不同经济区域内驻军的饮食保障社会化和商业服务社会化,在不同时期内的完

32、善程度进行科学的定位,正确地进行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社会化保障模式的选择,是以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界定为前提的。由于区域优势的不同、社会、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不同经济区域内驻军的饮食保障社会化和商业服务社会化改革进程的差异性和模式选择的多样性。位处东南沿海、江河三角洲和交通枢纽,发展起来相对发达的经济带和发展极,具有其他区域不能比拟的区位优势、科技、社会和经济优势;拥有经济交往、对外开放的便利条件;聚集着现代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富有制造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作为金融中心,拥有现代融资手段和丰厚的资金来源;作为商品集散

33、地,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批发市场;作为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聚集着众多的人才;作为国内国际经济交往的交汇点,拥有丰富的信息源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因而成为现代信息中心;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拥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是一系列沿海城市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立,城市间、城郊间经济协作的进一步加强,在城市群密集的周边地区,逐步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依托连结成片的经济带,即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海三角洲经济带;以厦门为中心的闽南经济带;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以青岛为中心,的山东半岛经济带;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唐经济带;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辽东经济带。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信息、资金等比较优势决

34、定了位于经济发达地区驻军的饮食保障社会化和商业服务社会化改革完善的周期可以相对缩短,社会化保障的模式可以尽快地过渡为终极模式委托代理制,完全由地方饮食公司或商业集团按合同提供服务,纳入社会化服务体系。位于沿海六大经济带的驻军在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社会化过程中,可以以形成的经济带为基础,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内的饮食服务公司或商业服务企业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可作为驻地军方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社会化“合作伙伴”的商业企业集合,为经济区域内的驻军全面实行饮食保障社会化和商业服务社会化,并科学地进行选择招标对象,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买方市场,物资

35、供应充足,使军队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保障从市场上获取优价优质的物资和服务成为可能,目前的经济市场、金融业的繁荣,稳定的市场物价,使有远见的饮食、商业服务企业的企业家,开始把经营视角转向军队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这个巨大的市场上来,这也为我军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社会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空间。在我国区域经济趋于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内陆地区也形成了若干经济发展极,最令人瞩目的是:重庆西南发展极;武汉长江中游发展极;西安(含咸阳)和兰州西北发展极;长春、哈尔滨东北发展极;郑州中原发展极;而且每个经济发展极都网络了一大批卫星城镇和受到幅射的乡村地区,我国内陆形成的发展极及沿边地带能够发展成为新的发达经济带。内陆地区

36、驻军饮食保障社会化和商业服务社会化的全面推进,可以充分发挥经济发展极的“极地效应”,依托发展极的人才、资源、资金、科技、信息以及第三产业的优势,向社会招标吸引发展极地的饮食服务公司或商业服务公司,引入营区办连锁经营店,为驻军提供优质的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亦可以借鉴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即以政府为主导,成立“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和“上海高校发展中心”,在高校设立服务网点开展连锁经营,实行规模采购,集中配货,大大降低高校食堂的运营成本。充分发挥军区或联勤分部的作用,在军区内或在联勤保障区内跨军兵种纵横联合、多边协作,亦可以与当地的地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单位合作,构建区域性饮食社会化保障集

37、团或商业服务集团,对各单位实施联供,以实现社会化保障的规模效益,从而实现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的集约化。亦可以发挥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地域临接优势,利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梯度辐射效应,吸引东部地区经营实力强、信誉高、拥有资金、人才、技术优势的饮食服务公司或商业服务公司,到中部地区驻军营区内办连锁经营店,与中部的自然资源优势相结合,释放巨大的经济整合效应和军事保障效应,采取“外引内联”的策略,整体推进驻中部地区军队饮食保障社会化和商业服务社会化。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驻军的饮食保障社会化和商业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实施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多障碍因子。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一个根本

38、原因就是制度失衡。西部地区的制度环境明显不同于东部沿海的制度环境,西部经济主要建立在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公有制起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而沿海地区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公有制经济成分明显低于西部,所以两者的产权制度状况是有差异的。沿海地区主要是一种市场导向型经济,而西部正处于双重体制的摩擦时期。因此,我国西部发展目前更多受到计划体制和产权不明晰的约束和影响。从制度变迁方面看,我国西部地区制度变迁的成本主要表现在替代成本。对于沿海地区,制度变迁的成本,主要表现为建立成本。制度变迁的替代成本,一般而言往往高于建立成本。制度这种宝贵的资源往往是一个区域得到优先发展权的源泉,是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外生性

39、因素。而制度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发生作用的。军队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社会化是以第三产业充分发展,社会服务体系比较完善,拥有足够的有能力为军队提供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社会化保障的企业集团为前提的,为了从整体上推进我军饮食保障社会化和商业服务社会化,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驻军应以国家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为契机,充分利用国家赋予西部引入人才、资金等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经营实力强、讲信誉的饮食、商业服务公司,到西部开连锁店,为西部驻军提供高效优质的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西部驻军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社会化改革应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经济的传递效应和辐射效应,采取“跳跃式”的改革战略

40、,这不仅保证了我军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社会化的整体推进,顺利地实现我军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总体目标,也能为西部地区经济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可以为发达地区的饮食、商业服务集团拓宽服务市场。根据区域经济学经济极的“辐射效应”和“传导效应”原理,我军在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社会化过程中,充分依托经济区域内驻大中城市的机关、院校、医院等在先行的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社会化改革中选择的代理公司,深入驻边远地区,规模较少的驻军部队办连锁店,提供饮食商业服务的社会化保障,这样就解决了由于规模小,而对饮食公司或商业服务公司招标缺乏吸引力的难题。为我军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社会化的均衡推进,提供经济环境支撑。我军后勤保障

41、社会化选择分阶段的改革策略。即首先在驻大中城市的机关、院校、医院等非作战部队开展社会化改革,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适当选择位于不同发达水平的经济区域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实施进程,根据系统能位原理适当选择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对象,首先对饮食保障和商业服务这部分具有很强经济性能的保障机构进行社会化保障改革,因为这部分保障组织与直接形成战斗力的纯军事组织的关联度小,是军队后勤系统中的低能级系统。具有军事性能和经济性能双重属性的中能级后勤保障组织、以及具有纯军事性的高能位的后勤保障组织分阶段、分层逐渐展开,先实施平时保障社会化,逐步建立平战结合的后勤保障体制,最终实施战时保障社会化。在给定改革发生

42、的各种初始条件和体制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条件,越是较为迅速地打破旧体制,也就是较为迅速而全面地改变原有的既得利益关系,就越是会遇到较大的阻力,各利益阶层特别是旧体制下的既得利益阶层越是不会轻易接受,会引起更激烈的冲突,“摩擦成本”也就较大,而“分步走”的渐进改革,因其逐步地改变利益关系,每一步改革所会遇到的阻力会较小,引发的冲突也会较小,所需付出的摩擦成本也就较小,渐进式改革之所以能减少“阻力”,主要是由于避免了一下子全面地触动各种既得利益,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也有利于缓和由“投入产生时滞”所引起的阻力,新体制的逐步成长会增强提供及时补偿的经济能力,从而减少摩擦成本。迄今为止的军队后勤保障社

43、会化渐进式改革虽已进入攻坚阶段,但是仍未取得人们所预期的令人满意的进展,并在实施上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掣肘。原因之一是渐进式改革虽有其内生性和合理性,并取得了较好的绩效,但它也有其内在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以致使过去的改革为现在的改革特别是实质性利益调整设置了某些障碍或规定了某种错误的路径依赖。事实上,正如人们所认识到的那样,渐进式改革的优势所在可能正是它所伴随的某些缺陷的根源。这正如任何一项政策或制度供给方案的选择与实施都有其负面效应一样,渐进式改革方式,以分步实施、利益调整的迂回策略、组织体制改革的后置性、由易到难的推进方式、制度供给的政府主导性等综合特征和较好绩效而著称。这种改革与激进式改革

44、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改革性质和目标的定位、转轨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式、改革的速度、改革成本支付方式、改革的成本与收益以及改革的短期和中期绩效的不同,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由改革性质和目标定位不同、改革的速度和力度不同、改革的成本和收益估价方式、改革成本与收益支付方式不同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协调与平衡的战略与策略的不同,从而导致改革后果与经济绩效的不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这项制度变迁作为国家主导型制度变迁意味着制度变迁方案对强势利益集团有利而对弱势利益集团不利。国家主导型制度变迁虽然必须考虑各利益集团的利益需求而进行利益协调与平衡,但“权力中心”也会出于政治利益考虑,迫于强势利益集团的压

45、力而延迟更有效率的制度供给。旧体制中的既得利益者即指在旧体制下处于优势地位因而改变旧体制其利益会相对或绝对受损的利益集团,可能构成阻碍改革的社会利益集团,而且既得利益者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后,移交社会安置的冗员在旧体制下是一个相对定义上的“既得利益者”,在改革过程中则是利益相对受损者。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被保留甚至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旧的无效率的制度被保留,或者意味着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只享受改革收益而不支付改革成本,因而因旧制度长期存在会带来效率损失,从而影响旧体制中非既得利益集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对所谓既得利益迟迟不敢触动这件事情本身,还会形成对制度变迁和利益

46、调整的不良预期,对今后的利益调整或改革深化带来更大的障碍。参考文献1 热若尔罗兰. 转型与经济学. 张帆, 潘佐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2 程虹. 制度变迁的周期 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改革的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0年3 陈维. 制度的成本约束功能 对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分析.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4 冯舜华, 杨哲英, 徐坡岭. 经济转轨的国际比较.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5 洪银兴. 转轨阶段改革和发展的秩序.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6 后勤学院学术研究部. 聚焦后勤. 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7 胡震, 宋海荣, 胡君旸. 过渡经济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20

47、02年8 黄文涛主编. 当代外军后勤研究. 金盾出版社,2000年9 景维民. 过渡经济论 目标、道路与制度.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0 李军林. 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 一种博弈理论框架及其应用. 经济科学出版社, 11 刘世锦. 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 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问题的应用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 柳新元. 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3 卢现祥.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14 罗必良. 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 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农民经济组织的应用研究. 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15 盛

48、洪. 寻求改革的稳定形式.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16 盛洪. 中国的过渡经济学.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7 张军. “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8 彼得 布劳, 马歇尔 梅耶. 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 马戎, 时宪民, 丘泽奇译. 学林出版社,2001年19 亨利E艾克尔斯著. 国防后勤学. 杨文光, 邢贵龙, 袁尚孝译. 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20 康芒斯. 制度经济学(上). 于树生译. 商务印书馆,1962年21 青木昌彦,奥野正宽. 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 魏加宁等译. 中国发展

49、出版社,1999年22 青木昌彦. 比较制度分析. 周黎安译.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23 蔡昉, 王德文, 王美艳. 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区专业化趋势. 经济研究. 2002年,9:24-3024 曹阳.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制度发展的非均衡. 经济学家. 2001年,4:67-7125 陈天祥. 论中国制度变迁的方式.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1年,9:93-10026 陈文科.中国转轨经济学论纲.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1年,8:17-2327 郭冬乐,李越. 制度秩序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1年,9:86-9228 洪银兴. 中国市场化改革渐进式路径的一种解释. 经济科学. 2001年,1:21-2829 黄少安. 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 中国社会科学. 2000年,4:37-4930 黄文寿. 美军作战后勤保障的外部承包. 后勤学术. 2002年,11:15-1731 蒋雅文.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评析.经济科学. 2000年,5:100-10732 金伯富. 机会利益: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中国社会科学. 2000年,2:66-7333 李军林,李世银. 制度、制度演进与博弈均衡. 理论经济学. 2002年,1:56-6234 林岗, 刘元春. 诺斯与马克思:关于制度的起源和本质的两种解释的比较.经济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