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立项建议书_第1页
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立项建议书_第2页
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立项建议书_第3页
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立项建议书_第4页
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立项建议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立项建议书一、专题概述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又名白木耳、雪耳,系我国久负盛名的食药兼用真菌,历史上列为“参、茸、燕、耳”四大珍品之一,曾作为宫庭贡品。银耳是福建省食用菌产业中的拳头产品,年产量达1.9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2.19万吨的89.5%。产品出口创汇12.98万美元,远销欧美和东南亚27个国家和地区,为我省特有的传统出口物资之一。古田县是闻名国内外的“银耳之乡”,2006年古田县银耳产量达1.76万吨(干品),占全省银耳总量的89.8%,全国总量的80.4%,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使古田银耳一直居于全国

2、的领先地位,保持稳步增长、长盛不衰的局面,古田银耳产业化生产已初具规模,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银耳科研、生产、加工基地和批发中心。2007年12月在“国际食药用菌生物科学高峰论坛暨中国(古田)第二届食用菌节”期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食用菌之都”称号。随着银耳栽培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上升,生产上仍存在着菌种研究滞后、多代自交、继代延用、种质严重退化、抗性弱;群众性大面积生产规程不规范,栽培技术尚不完善;病虫害发生严重,防治技术落后,农药、重金属残留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安全生产技术滞后;加工技术落后,整体经济效益欠佳等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银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在良种、质量安全及加工技术等

3、方面进一步提升,增强古田银耳在全国和国际上的竞争力,推动银耳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分别从银耳良种繁育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银耳质量安全生产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和银耳产品加工技术示范三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方面组织有关科研单位研究银耳良种繁育技术体系与示范;研究、制订银耳菌种生产技术规范提交全国银耳制标委员会审订与颁布,研究、制订银耳菌种质量检测检验技术通过省级审定,为银耳的良种繁育提供技术支撑;拟选择3个基础条件较好、辐射能力较强的良种繁育单位作为上述标准实施的示范点和良种繁育基地,规范生产条件、操作和管理行为,实行可追溯性的种源控制、原材料控制、生产过程控制、菌种质量检测检验控制、菌种销售控制,

4、形成银耳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化率。第二方面重点研究银耳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的集成示范,以国际食品法典、日本肯定列表的检测内容、我国的绿色食品中规定的农残、重金属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市场普查,发现危险点,研究其残留根源及控制方法,建立关键控制点。按照技术先进、符合市场需求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要求,制订银耳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银耳标准各1个,经生产性验证之后进行审定并发布实施。拟在古田建设3个安全生产示范基地,标准化示范菇房200座,结合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进行辐射推广,全面提升古田银耳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解决“绿色壁垒”问题。第三方面开展银耳产品加工技术示范,完善节能型、多箱体银耳蒸汽脱水烘干新工艺,改

5、良银耳脱水技术与设备,提高银耳干品品质和卫生品质,提高银耳生产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参加本专项研究的单位有:1个省级单位, 2个县级食用菌主管单位,4个龙头企业,参加研究推广的科技人员超过20人。本专项预计需要投入资金600万元,其中申请省财政投入135万元,自筹465万元。二、专题立项的必要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性2.1 专题立项的必要性福建银耳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9.5%,产品出口创汇12.98万美元,远销欧美和东南亚2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省食用菌的优势产业。古田银耳产量占全省银耳总量的89.8%,成为古田县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古田银耳产业化生产已初具规模。“古

6、田银耳”在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荣获名牌产品称号,2000年获福建省首批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同年古田县获得“全国食用菌商品基地县”荣誉称号;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外经部认定为全国园艺(农产品)出口示范区;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定点市场”;“古田银耳”证明商标获国家批准登记注册;2004年6月被国家质监局批准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古田银耳”2007年被国家工商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全国食用菌行业中唯一的一个驰名商标。2007年12月在国际食药用菌生物科学高峰论坛暨中国(古田)第二届食用菌节期间,古田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食用菌之都”称号。银耳

7、是古田县的特色产业。目前困扰古田县银耳生产发展突出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菌种普遍退化,缺乏抗性强、高产优质、稳定性强的品种,虽然近年来也选育出一些新菌株,但无法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二是栽培技术不完善,生物转化率较低和安全无公害生产技术尚未达到标准化要求;三是加工技术落后,目前产品几乎都是干品初加工,其它加工或精深加工比率低,效益差,不能满足社会对银耳多元化需求。本专题项目的成功实施,一可为银耳产业化生产提供质量稳定,抗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良种,促使银耳产业进一步健康持续发展。二可为银耳安全高效标准化栽培,提供一套最为先进的技术线路,使产品成为绿色保健食品,形成绿色环保产业。三可有效促使

8、古田银耳产业链不断延伸,并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从而打破育种、栽培、加工等三大技术“瓶颈”, 进一步提升古田银耳的品牌地位,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极大地促进古田银耳产业发展,促进银耳向安全高效、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也为福建食用菌产业其它菌类的发展提供借鉴。2.2 专题立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性2.2.1 符合古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福建银耳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9.5%,产品出口创汇12.98万美元,远销欧美和东南亚2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省食用菌的优势产业。其中古田银耳产量占全省银耳总量的89.8%,古田的特色产业,对古田县农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古田是银耳生产大县,

9、有很大的产业基础,技术上的一点点进步都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示范推广良种繁育技术、安全生产技术、银耳产品加工技术,解决古田银耳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关键问题,提高古田银耳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古田县农村经济发展。2.2.2 符合稳定古田农村社会环境的需要古田县是我省、我国,乃至世界的银耳主产地,几十年来都被誉为银耳之乡,全县从事银耳生产加工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1/3多,银耳生产整体水平的提升,带动着其它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2007年12月在国际食药用菌生物科学高峰论坛暨中国(古田)第二届食用菌节期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食用菌之都”称号,同时还促进了原料、物流、机

10、械、包装、种植、养殖等多个行业的发展,用古田耳农的话说:“一项银耳生产,可养活28种人”。古田银耳的健康发展在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全县各行各业的协调发展,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利用,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项目的实施可在两个方面促进农村社会稳定:首先,银耳良种繁育技术的推广应用,可减少生产经济损失,平息生产者与制种者频繁发生的纠纷,提高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银耳栽培的经济效益;通过示范推广安全生产技术规范,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解决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问题,从而提高产品价格,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物质条件。其次,

11、项目的成功实施可促进银耳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栽培规模,增加从业人员数量,消化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银耳产品加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可促进银耳以及食用菌加工产业的发展,增加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2.3 符合海西建设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海峡西岸应切实改变资源依赖型、投资拉动型与技术依附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再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胡锦涛同志视察福建期间特别强调了应加强自主创新,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大力增强原始创新

12、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食用菌在海峡西岸农村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银耳是福建极具特色的食用菌产业,但由于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科技投入对综合生产能力的贡献得不到良好的体现,这势必影响到我省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发展需要创新技术驱动、技术转化的带动、技术服务的联动。本专项的实施,可带动银耳产业发生质的飞跃,其它食用菌则可从中得到借鉴,从而使食用菌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加大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促进海西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2.2.4 符合提高我省食用菌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的需要银耳产业链中,从原辅材料开始,经过良种繁育、栽

13、培管理、采收与加工、贮运与销售。按研究领域可分为:原辅材料(代用料)开发利用、新品种培育、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研究、病虫防治及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研究等。长期以来,食用菌科技人员仅在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从事育种的人几乎不搞加工产品研发,从事加工产品研发的人不搞栽培管理研究。此外,还存在研究与推广脱节的问题,从事研究的单位没有推广体系,研究的创新性仅在局部领域,不能对整个产业形成创新。本项目研究,整合了我省科研单位、行业管理单位、技术推广部门、龙头企业,搭建了科技成果集成创新和转化平台,把近年来积淀的一些创新技术进行集成,研究产业化应用尚存在的一些关键技术,再进行转化应用,

14、产生二次创新,促进我省食用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提高技术转化能力。三、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3.1 国内外银耳研究现状银耳是我国久负盛名的珍品,广大民众都有享用之欲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市场的需要引导科研的投入,华中农业大学、上海农科院、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银耳进行系列研究,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银耳与伴生菌(香灰菌)之间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继之开发了银耳制种混合法,使银耳人工栽培出耳率由10%提高到100%,银耳产量提高近百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古田县科技人员相继开发了“银耳瓶栽”、“银耳袋栽”、“棉籽壳代料栽培”三大新技术,出现3次飞

15、跃,使古田一举成为“银耳之乡”,银耳年产量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国内对银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理生化、银耳菌种伴生机理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测定了银耳与香灰菌的胞外酶,从生理上解释了两者的相互依赖关系,初步探明了银耳芽孢的形成与萌发出菌丝的生理要求。这些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银耳种质资源的收集与纯白新菌株的选育。古田县食用菌科研单位于1996年开始收集国内外银耳菌株,至今共收集了79个银耳菌株(其中野生种65个)。这是银耳品种改良的遗传基础。银耳的菌种选育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银耳优良菌株选育研究课题于2001年通过了福建省级专家鉴定,选育了两个性状较好的99

16、01纯白新菌株和TR21菌株,有效地解决了银耳加工中熏磺污染的焦点难题。、在栽培工艺上进行改革创新,把原有“割膜扩穴”工艺,改为“划线增氧”工艺,解决了耳蒂大的难题,且有效避免了杂菌的污染,使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此项研究成果于2006年获国家发明专利、精深加工方面 已开发出“银耳茶”、最近古田县又成功提取银耳多糖,并配制成功“银耳啤酒”、无糖型“银耳多糖曲奇”和低糖型“雪耳曲奇”等产品。银耳在西方国家几乎没有栽培,其研究也几乎为零。日本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是银耳多糖及其药用价值,栽培很少;我国的台湾省在七十年代以前尚有段木栽培,近年来由于大陆银耳的影响,栽培规模很小,数量也不足百吨。韩国自19

17、95年以来多次从我国引种,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工代料栽培的报道。3.2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食用菌良种繁育,就是迅速扩大新品种菌种的数量和提高菌种质量以满足生产需要的过程。它是决定一个新育成或新引进的优良品种能否尽快地得以推广应用的关键。建立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可以向菇农提供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菌种,防止品种混杂、退化和保持优良种性。2006年3月16日经农业部第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规范了食用菌品种选育及食用菌菌种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2002年浙江省启动食用菌良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省级良种繁育中心,配备了先进的菌种保藏设备、恒温洁净室、综合实验室、菌种冷

18、藏库、展示厅以及先进的菌种生产流水线等设施;建设了四季菇房并配备滴喷灌等先进设备,内设新品种引种试验区、珍稀菌品种品比区、珍稀菌栽培示范区、反季节栽培区及主栽品种栽培区等。在主产区建立23个县市级食用菌良种繁育中心。这一良种服务体系为浙江食用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国际上食用菌良种繁育主要由食用菌菌种公司承担,如双孢蘑菇菌种的生产主要有美国的SYLVAN,AMYCEL,西班牙的FUNGISEM等公司,公司内部都建立有工艺成熟、设备机械化、制度严格的菌种车间,其卫生等各方面要求程度决不亚于食品生产车间和制药车间。同时还建立自动化控制的栽培菇房,对供应的菌种进行出菇栽培对比试验,达到菌种质量的实时监控

19、。在菌种包装上,国际上基本已淘汰了应用近一个世纪的玻璃瓶,并以塑料袋作为包装材料形成流水线生产,同时也便于运输与使用。3.3 食用菌安全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食品安全有三种认证,即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和美国开始热衷于有机食品。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于1980年制订了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并且每2年修订1次。虽然这不是一个官方的标准,但是很多国家在制订相关的标准时都参考了这个标准。1990年美国通过了有机食品生产法案和标准,但就如何实施这个法案争论了很长时间,直到2000年12月

20、,美国农业部才颁布了“国家有机食品计划”,并于2002年10月实施。欧盟于1991年颁布了有机农业条例关于农产品的有机生产和相关农产品及食品的有关规定。虽然这不是世界上第一个有机农业法规,但这是迄今为止实施最成功的一个法规。该法规对有机食品有着明确的法律定义,对欧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有进入到欧盟市场的贸易和在欧盟市场的零售,都必须符合这个条例的规定。澳大利亚有机产品全国标准由有机生产指导委员会(The Organic Produce Advisory Committee,简称OPAC)完成。1992年,OPAC推出了有机和生物动力食品全国标准,并于1994年作了修

21、订。有机产品全国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生产条件、认证和检查系统、标志管理,同时标准还对有机农业生产原则、农业投入、检查条件及防范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目前,作为出口有机产品技术标准,澳大利亚已得到欧盟委员会承认,其地位与欧盟有机食品条例对等。日本于2000年6月颁布了关于有机食品检查和认证标准,于2001年4月开始实施,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有机食品都必须具有“日本有机食品标志”。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31个国家已经颁布并实施了有机食品法规、标准,有9个国家已经发布有关标准,但尚未开始实施。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是一个由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组成的制订食品标准的工作机构,1999年6月,食品

22、法典委员会发布了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志及销售指南,对有机作物生产作了规定;于2001年1月进行了第1次修改,补充了动物生产的内容。食品法典、欧盟标准和IFOAM基本标准总体上是一致的,对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概念、定义和原则作出了规定,明确了有机食品生产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应遵循的准则,规定了有机食品生产中可以使用或禁止使用的物质,以及有机食品检查和认证体系、有机食品标志使用等。有机食品产业在全球兴起,生产和消费市场在扩大,其中欧盟、美国、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目前有l3的美国人购买有机食品,83的消费者考虑购买,几乎所有的超市都销售有机食品。在食用菌方面,2001年美国宾州大学与美国蘑菇研

23、究所联合制定了新鲜蘑菇安全生产与包装技术规程(Good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Safe Growing, Harvesting, and Packing of Fresh Mushrooms),该技术规程基本参照美国国家有机食品计划(National Organic Program)来制定,但其产品虽然解决了农残问题,但重金属未涉及。2001年底,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澳中农业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在美国新鲜蘑菇安全生产与包装技术规程的基础上,通过对蘑菇生产的菌种、原辅材料、栽培管理、采收和采后处理进行系统研究,制定了“有机蘑菇菌种要求”、“有机蘑菇培养料要求”和

24、“有机蘑菇生产管理技术”,在生产的源头上控制农残与重金属。目前尚未见到银耳安全生产的有关报道。3.4 银耳加工现状与发展趋势现今市场上银耳产品多为干制品和少数的初级加工品(罐头食品等),产品品种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地方特色产业,本项目针对古田银耳生产现状研制银耳节能型多箱体蒸汽脱水烘干保质新技术,切实解决传统干制工艺因漏气而使银耳二氧化硫含量超标的问题,提高干品质量。四、专项目标与预期成果4.1专题目标4.1.1银耳良种繁育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通过对银耳菌种生产技术和检验检测技术的研究,确定银耳菌种生产的技术关键,创建银

25、耳菌种生产技术规范标准和银耳菌种质量检测检验技术体系。建立银耳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示范实施银耳菌种生产技术规范标准和银耳菌种质量检测检验技术,并逐渐推广到全县。通过项目的研究、示范和推广,以标准规范银耳菌种的生产条件、操作和管理行为,实行可追溯性的种源控制、原材料控制、生产过程控制、菌种质量检测检验控制、菌种销售控制,形成银耳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化率,使古田银耳生产良种化率达到98%。4.1.2 银耳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的集成示范以国际食品法典、日本肯定列表的检测内容、我国的绿色食品中规定的农残、重金属为研究对象,通过市场普查,发现危险点,研究其残留根源及控制方法,建立关键控制点。研究银耳主要病虫

26、害的发生规律和控制技术,建立安全无公害的生产技术体系,按照技术先进、符合市场需求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要求,制订银耳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银耳2个全国标准,经审定并发布实施。建设银耳安全生产的示范基地,通过示范推广逐步向全县及周边地区推广,全面提升古田银耳的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解决“绿色壁垒”问题,促进古田银耳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4.1.3 银耳产品加工技术示范通过改变传统烘干工艺的供热方式,解决银耳烘干产品二氧化硫含量超标问题;研究银耳漂洗过程中水质和烘干温度控制对银耳干品品质的影响;研究银耳浸泡时间对增白的影响。研究和完善节能型、多箱体银耳蒸汽脱水烘干新工艺,全面提升银耳烘干品的品质,切实解决因烘干

27、过程导致的有害物质污染和银耳增白的问题。4.2 预期成果4.2.1 银耳良种繁育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研究、制订银耳菌种生产技术规范标准1个,提交全国银耳制标委员会审订,作为强制性标准颁布,在拟建设的3个良种繁育基地示范实施,并通过现场会、观摩会、技术培训向全县菌种生产单位进行推广。、开展并完成银耳菌种保藏技术体系建设研究,研究、制订银耳菌种质量检测检验技术,提交并通过省级审定,并在全县菌种生产单位示范推广,确保提供的生产菌种为优质、健壮的良种。、整合古田现有的菌种繁育基础较好的单位,通过改造、升级菌种生产的设备设施,实施银耳菌种生产技术规范标准,稳定银耳菌种生产质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银耳菌种

28、繁育与服务体系。建立银耳良种繁育示范基地3个,按照银耳菌种生产技术规范标准进行大规模良种繁育,年示范制作150万瓶银耳优质良种,并按银耳菌种质量检测检验技术的标准对生产的菌种进行检测,确保提供的银耳菌种为优良菌种,使古田银耳菌种良种化率达到98%以上。4.2.2 银耳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的集成示范、通过建立标准化菇房、研究培养基科学配方、菌袋制作工艺、菌棒培养、出耳规范化管理、病虫害安全无公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总结一套完整的无公害安全生产的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制订2个国标:银耳安全生产技术规范、银耳。、筛选出23种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和生物农药供生产选择使用,并明确各药剂的实用技术关键和注

29、意事项。、建设银耳无公害安全生产示范基地3个,建立安全生产的标准化示范厂房200座,示范厂房示范栽培250万袋,年产优质银耳200吨(干品)。在3个示范基地内实施上述制订2个国标,实行从原料到栽培到产品全程质量控制,建立履历溯源制,使产品的农残、重金属残留同时符合国际食品法典要求、日本进口要求及我国绿色食品标准,产品至少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通过对示范基地树立示范牌,以示范基地为样板,通过现场会、观摩会、技术培训、服务、指导等方式向全县辐射推广,三年内在全县辐射推广3000座,栽培3750万袋。、示范推广培训:以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管理局为领导,由古田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并实施,制作安全生产技术

30、光盘1套,印发技术资料2500册;举办50期银耳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班,受训2500人次。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各民营科研所及聘请食用菌专家(福建农林大专家,古田县食用菌专家丁湖广、林永安、戴维浩等)定期到全县各村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开展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现场指导、现场示范等形式,向全县耳农示范推广。4.2.3 银耳产品加工技术示范完成银耳烘干新技术工艺研发。在大桥镇、城西街道设计并建造2条日加工3吨干品的节能型、多箱体银耳蒸汽脱水烘干生产线,年烘干银耳干品1800吨,新技术工艺较现使用的普通烘干房节省燃料20%,缩短烘干时间50%,烘干成本降低10%,烘干产品质量达到产品的农残、重金属残留同时符合

31、国际食品法典要求、日本进口要求及我国绿色食品标准,产品至少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示范推广分批组织全县其他银耳加工烘干户到大桥镇、城西街道烘干厂进行现场考察参观、学习和培训,三年内在全县普及推广,彻底解决银耳产品二氧化硫含量超标问题,全面提升银耳干品的质量。 五、研究内容,技术线路,关键技术和创新5.1银耳良种繁育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5.1.1研究内容研究、制订银耳菌种质量检测检验技术、通过省级审定;研究制定银耳菌种生产技术规范标准1个,提交全国银耳制标委员会审订、颁布与实施,为对菌种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操作和管理行为提出具体的规范性要求。建设一个一级种繁育基地,拥有一级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年生产能

32、力:一级种4万支。古田县食用菌研发中心建设一个二级种繁育基地,拥有二级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年生产能力:二级种4万瓶、三级种150万瓶(袋)。以福建省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为依托,连接一级菌种繁育基地,再连接到二级菌种繁育基地,最终辐射到栽培用种,形成食用菌良种服务体系,覆盖全县98%。 改造、完善菌种生产设施:在良种繁育基地各建设一条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食用菌菌种生产线,满足菌种扩繁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改造、完善菌种质量检测检验仪器设备和出菇试验室; 建立菌种生产、检测检验、销售、售后跟踪的记录档案管理制度,实施可追溯制度。5.1.2技术路线5.1.3关键技术建立标准化菌种生产车间、生产工艺;建立菌种质量

33、检测方法;建立菌种质量管理体系。5.1.4创新点对菌种生产各环节进行危害分析(HA),找到关键控制点(CCP),制定HACCP计划,为实施HACCP体系提供操作规范。5.2银耳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的集成示范5.2.1 有害物质研究种类根据国际食品法典、日本的肯定列表和我国的绿色食品要求对有害物质的规定,本项目拟定的研究目标是: 重金属:砷、铅、汞、镉。 农药:六六六、滴滴涕(国标),甲胺磷、毒死蜱、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出口受阻),敌敌畏、多菌灵(无公害),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百菌清(绿标),甲基托布津(常用药)。 有毒有害物:亚硫酸盐(二氧化硫)、甲醛、漂白粉、荧光增白剂。5.2.2 研究内容 按

34、照“5.2.1 有害物质研究种类”,开展古田银耳产品的有害物质含量普查。 进行在人工添加相应的农药或重金属的条件下,于实验室内进行人工栽培试验,探明影响银耳产品的有害物质残留的关键因素。 研究提高银耳质量安全性(降低农药、重金属残留量)的技术措施(包括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并在人工模拟条件下试验验证; 病虫害综合防治控制技术研究:本项目开展银耳病虫害种类、发生时期调查,重点调查危害最为严重的木霉和菇蚊(菇蝇),研究其分布、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及生物防治技术,提出安全生产技术措施,指导耳农安全生产,从源头上解决银耳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技术先进、符合市场需求和与国际标准接

35、轨的要求,通过产品普查、发现危险点,研究关键控制点,制订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与产品质量要求,并进行生产性验证; 在全县主要银耳产区开展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组织50期培训,培训人员2500多人。培训内容包括:菌种、栽培技术规范、产品质量安全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福建省地方标准,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及其它国家对进口食用菌质量的具体要求等。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耳农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银耳安全生产基地示范:本项目拟建立3个安全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安全生产示范厂房200座,示范栽培250万袋),实行从原料到栽培到产品全程质量控制,建立履历溯源制,产品达到绿色食品要求。示范基地树立示范牌,以示范基地为样板,

36、通过现场会、观摩会等形式,辐射带动全县银耳安全生产的发展,产品质量将达到绿色食品要求。5.2.3 技术路线5.2.4 关键技术 研究原辅材料、生产用水、栽培措施、栽培环境与银耳安全生产的相关性,探明银耳产品有害物质残留的来源,是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的基础,也是本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 针对银耳的主要病虫害及其发生特点,研究病虫害的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安全用药技术,寻找简单、实用、有效的预防和趋避技术。筛选出价格适宜,可被耳农接受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符合无公害生产的农药23个。病虫害安全防治技术的开发是解决银耳产品质量安全性的关键所在,是本项目的技术关键之一。 在试验研究和生产验证的基础

37、上,制修订科学和可操作性强的银耳安全生产标准,为银耳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是实施本项目的预期目标,也是关键技术所在。5.2.5 创新点 研究体系创新:食用菌卫生品质的测定有较多报道,但影响品质的因素研究很少。通过分析影响产品卫生品质的因素,提出生产原辅材料等投入品的最大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限量指标,人工模拟条件进行验证,在生产中进行再验证,这一研究体系在银耳的研究中尚未报道。 本项目制订的一系列标准或技术规范都是在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并可根据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溯源,获得解决办法。率先制定银耳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采摘及采后处理技术规程。5.3 银耳产品加工技术示范5.3.1 节

38、能型、多箱体银耳蒸汽脱水烘干设备的研制5.3.1.1研究内容: 银耳清洗水质对银耳质量的影响,特别研究清洗水质对银耳干品的重金属和农残含量的影响。 研究清水浸泡时间对银耳增白的关系,通过浸泡时间的控制达到提高银耳质量的目的。 研制节能型、多箱体银耳蒸汽脱水烘干设备。5.3.1.2技术路线:新鲜银耳浸泡、清洗排放烘筛蒸汽烘干翻查、调位蒸汽烘干分检包装销售5.3.1.3关键技术: 探明清洗水质对银耳干品的重金属和农残含量的影响 探明清水浸泡时间对银耳增白的关系。5.3.1.4创新点:对银耳采用节能型、多箱体银耳蒸汽脱水烘干技术,不但可大大提高银耳干品质量,还可减少能源消耗20%,缩短烘干时间50%

39、,烘干成本降低10%。解决简易烘房燃煤因漏气导致银耳产品二氧化硫含量超标的问题。通过对清洗水质和浸泡时间的控制来提高银耳干品的质量。六、研究开发成果的应用,产业化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6.1 银耳良种繁育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古田县年银耳产量达1.76万吨(干品),年生产银耳约2.0亿筒,年产值可达3.5亿元。银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种,年需要优质银耳栽培种550万瓶,优质原种11万瓶,混合分离法培养的优质一级种56万瓶,近年来由于菌种的退化或劣变或不规范生产的劣质菌种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5000万元左右,本项目实施后将示范生产良种150万瓶,占全县总菌种需要量27.3%,推广辐射后使全县良种覆盖率

40、达98%,可为古田县挽回4800万元以上的经济损失。此外良种推广促进古田银耳品质和产量的提高,预计使用优质菌种可每筒增产银耳10克,增收0.150.18元,全县年产2.0亿筒将增收18002160万元。合计全县可新增效益66006960万元。6.2银耳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的集成示范 本项目研究将补充、完善、提升旧的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制修订的银耳安全生产技术规程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经过规模生产示范推广验证,可操作性强,既有利于工厂化、集约化的大规模生产应用,也可应用于千家万户的栽培模式。通过基地示范,技术培训等进行大力度的推广。研究成果没有用到价格昂贵的设施设备和难以掌握的高深技术,却达到了

41、有效控制产品卫生指标,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全面提升我省食用菌质量安全水平,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2006年8月底,日本开始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三个月,海关查处11批来自我国的食用菌产品农残超标,其中70%是福建银耳被扣留检查。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使古田银耳的国际声誉大大受损。本项目成果的应用将重新提升古田银耳的国际声誉,增加出口创汇。食用菌的质量安全问题,不论是生产者,经销商,还是消费者都十分关心,安全无公害产品深受欢迎,价格比普通产品高2030%。同时按照本项目成果进行银耳生产还将提高产量2%左右,项目实施后全县可增加经济收入9000万元左右,新增年出口创汇8万美元。6.3

42、银耳产品加工技术示范我省食用菌产品无论是内销还是出口,95%以上没有改变其形态、质地,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是以原始材料方式作为商品,没有经过加工。市场信息闭塞的边远山区是我省食用菌的主要产地,由于没有加工业的支撑,常要面对卖菇难的局面,亏本甩卖无序竞争严重伤害了生产者自身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本项目研究的技术和开发的新产品都是银耳产业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技术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研究成果应用推广,可以有效解决银耳产品二氧化硫超标和增白剂污染问题,提高银耳干品质量,其销售价格比普通的银耳提高20%,同时提高产品信誉和解决出口的“壁垒”问题,提高耳农生产积极性,促进银耳生产规模的扩大。实施后,可新增利税

43、6500万元;新增年出口创汇5万美元。综上所述,本项目实施后合计古田县可新增利税2.212.25亿元,新增年出口创汇13万美元。将近比现在翻一番。同时,可增加当地就业人数1.5万人、带动农户1万户、耳农每年新增收入230元,带动了各地农民对银耳及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各地耳农和其它菇农安全生产、规范生产的意识,应对银耳出口 “绿色壁垒”问题和提高了银耳生产效益,从而进一步促进银耳生产规模扩大,而且带动全县和周边县市各行各业协同发展和食用菌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项目建设的关联产业众多、涉及面广,特别是极大地带动食用菌生产和物流、加工、原辅材料、贸易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七、现有研究基础和

44、特色7.1 研究基础近年来,在食用菌方面我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的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农业部948项目、卫生部科研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还承担省科技厅、农业厅、教育厅等部门的科研项目多项,累计科研经费近二千万元。近5年来,有6项食用菌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该校在食用菌的新型栽培原料研究、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分子生物学、工厂化周年栽培、病虫害防治、采后处理等方面都有扎实基础。现将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研究基础介绍如下:7.1.1 “食用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研究基础某大学在实施省科技专

45、项(项目名称:福建省食用(药)菌种质资源科技共享平台建设及相关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6S1001)时,在某大学中心建设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库,收集保藏了131种食药用菌的3610个品种(主栽食用菌1635个、珍稀食用菌1107个、药用菌324个、驯化中的食用菌12个、野生菌种532个),其中收集保藏的银耳菌株44个。该种质资源库是目前国内保藏量最大、品种最齐全(国家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仅保藏食用菌品种751个)的专业性菌种保藏单位。完成了凤尾菇、金顶侧耳、鲍鱼菇、白灵菇、阿魏蘑、秀珍菇、高温平菇、小平菇、红平菇、杏鲍菇、金针菇、灵芝等13种食用菌的标准菌株库建设,每个菌株都经过DNA 指纹鉴

46、别,清除了同种异名和同名异种,试验获得了完整的DNA指纹数据、生物学特性数据和农艺性状数据。建立了23种食用菌的DNA指纹鉴别技术。目前正在建设香菇、平菇、毛木耳、黑木耳、茶薪菇、草菇等23种食用菌的标准菌株库。这些研究基础为银耳新品种培育、良种繁育、菌种种性与质量检测提供了丰富的种质和先进的试验方法。7.1.2 “银耳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的集成示范”研究基础7.1.2.1 安全生产标准制定基础某大学在完成省科技攻关项目“银耳绿色食品标准研究及示范推广”时,首先开展了我省银耳主产区银耳产品的农残重金属检测工作,对我省银耳主产区的银耳产品品质进行普查检验。研究结果:镉、甲胺磷、二氧化硫普遍超过合同规

47、定的指标,其余指标符合。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镉、甲胺磷、二氧化硫残留超标的原因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解决措施,并进行生产验证:第一、根据银耳的生产工艺分析,二氧化硫可能来源于采后处理(烘干)。把新鲜银耳分别用电热烘干、蒸汽烘干、常规烘干、硫磺薰蒸、在硫磺薰蒸厂吸附等处理,检测银耳SO2含量。探明了二氧化硫污染源,研究出控制二氧化硫含量的技术措施,并已在古田县大面积推广蒸汽烘干技术。检测结果:银耳产品二氧化硫含量从5704400 mg/kg降至10mg/kg,低于福建省地方标准“食用菌质量安全要求”(DB 35/5512004)规定的指标(20mg/kg)。第二、为了探明镉的来源,对银耳栽

48、培原辅材料的镉含量进行了检测,发现不同产地的棉籽壳的镉的含量相差近三倍,不同产地的麦皮镉含量均较低、差别不大。通过在银耳培养料中添加镉,测定不同镉含量的培养料栽培收获的银耳的镉残留,建立了培养料镉含量与银耳子实体镉含量的相关性。只要培养料中镉的含量不超过0.05mg/kg,其镉残留就不会超标。第三、甲胺磷是一种杀虫剂,为了探明它究竟来源于原料还是在栽培过程,对银耳栽培的原辅材料的甲胺磷含量检测结果表明,所有的原料均未检测到甲胺磷。通过人为在培养料中添加甲胺磷(培养料甲胺磷含量最高达到0.24mg/kg),这种培养料收获的银耳子实体也未检测到甲胺磷。在出耳后人工定量喷施甲胺磷,研究喷施量、喷施次

49、数对银耳子实体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只要喷施一次(浓度仅需0.25%),银耳的甲胺磷含量就超标。也就是说,银耳栽培过程中不能施用甲胺磷。但是,如果不用甲胺磷,银耳栽培过程中虫害难以控制。为了提高银耳的质量安全性,需要研究银耳栽培过程中害虫的防治措施,通过应用防虫网、缓冲道及诱虫灯等物理防虫措施,在栽培过程中不施用任何杀虫剂也可有效控制虫害。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制定银耳的绿色食品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在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控制,经过生产性验证,该规程的实施无需大量增加成本、无需大量增加设备设施、无需增加用工,其银耳产品品质达到绿色食品要求。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了克服目前正在实施的一些标准(规

50、范)存在的可操作性不强、先进性不够的问题,本项目将同时参照国际食品种法典、日本的“肯定列表”内容、我国的绿色食品要求设立检测与控制目标,按照技术先进、符合市场需求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制标原则,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补充,制订出更具有实用性、先进性、科学性的银耳产品和安全生产技术工艺标准,同时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起到指导作用。7.1.2.2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基础病虫害防治是食用菌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课题组就此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已经具备了以下的研究基础。第一木霉菌综合防治研究: 初步确定了福建木霉菌的种类和优势种,从全省采集并分离获得了30株木霉菌株,应用形态学方法以及ITS测序分析,

51、鉴定出4种木霉菌,分别是哈茨木霉、长枝木霉、深绿木霉和棘孢木霉。棘孢木霉首次在食用菌中发现。其中优势种为哈茨木霉、长枝木霉。 初步明确木霉病的发病条件,研究了木霉的生物学特性,发现不同木霉菌株其生长的最适温度、pH值、培养基含水量等都不同,显示了食用菌木霉病原菌具有广泛的多样性。总的来说,木霉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最适含水量为6570,最适pH值为5.7。木霉在40停止生长,碱性条件下会抑制木霉的生长。 初步明确木霉对食用菌侵染机制。包括造成食用菌丝凋萎、溶解、缠绕和产生厚垣孢子等。 中心采用了ISSR、SRAP、RAPD等技术,成功地在侧耳的10种菌株,香菇的19种菌株建立SCAR分子标

52、记的技术,这为构建食用菌木霉菌的SCAR分子标记,建立木霉菌快速诊断和预测监测体系,提供经验和依据。 木霉生防菌的筛选,通过对峙培养、发酵液的抑菌实验,发现枯草芽孢杆菌Bs-2对脉孢菌、木霉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BS-2还会产生挥发性物质抑制木霉孢子的萌发。枯草芽孢杆菌对4种木霉的抑菌率都达到50%以上,抑菌效果显著,其中对长枝木霉的抑制率最高(达90.84%),哈茨木霉次之,棘孢木霉、深绿木霉较差; Bs-2对食用菌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如对凤尾菇pl.p.0003,它的抑菌率仅为11.7%。同时对出发菌株BS-2进行诱变,得到两株枯草芽孢杆菌突变菌株BS-2-E,其抑菌活性增加215%的菌

53、株。 杀菌剂对木霉菌防治效果的研究,2000年开始进行杀菌剂对木霉菌的药效筛选,发现施保功和施保克对木霉和食用菌菌丝之间有一定的选择性,同时进行了不同温度处理对药剂药效的影响研究,并取得一定结果。发表文章2篇。 , 林太礼, 廖朝阳. 三种杀菌剂对木霉菌及食用菌的毒力测定.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30(1): 48-52.郭聪华,张君诚, . 施保功对木霉菌及茶薪菇菌丝生长影响试验初报 福建农业科技,2002(1):12-14. 已经发表或等待发表文章:第二 食用菌害虫(螨)防治研究自1995年开始进行食用菌害虫(螨)防治研究,重点研究食用菌害虫(螨)的药剂防治技术,结果已发表文章。开展

54、了菇蚊菇蝇消长规律的研究,自2007年9月开始至今一直利用振频诱虫灯每隔5天开灯一次,每次1小时(晚7-8时),连续进行诱虫观察,对秀珍菇房的菇蚊菇蝇成虫进行监测,阶段性了解自然界菇蚊菇蝇的虫口和种群变化规律,获得菇蚊菇蝇的阶段性消长规律,周年的工作需要继续监测。开展了色板对菇蚊菇蝇的诱杀效果研究,初步了解黄色色板对菇蚊菇蝇的诱杀效果最佳,其次是灰板。初步掌握色板摆放位置、密度和时间对诱虫效果的影响。开展了杀虫灯对菇蚊菇蝇的诱杀效果研究,研究不同杀虫灯的杀虫效果。菇蚊菇蝇的生防菌筛选:分离收集了六株苏云金芽孢杆菌和一株球状芽孢杆菌对菇蚊(眼菌蚊)的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测定结果表明其中有两株苏

55、云金芽孢杆菌对眼菌蚊有一定效果。第三疣孢霉菌综合防治研究: 已经明确福建的疣孢霉菌具有种群分化,了解福建各双孢蘑菇主要产区的疣孢霉的种群分布有差异。初步明确不同类型疣孢霉的生物学特性。 已经采集到来自福建各蘑菇产区的疣孢霉菌株50余株,其中对采自主要双孢蘑菇产区的第一批疣孢霉菌株16株,进行了菌落特征、菌丝、孢子形态、大小等进行观察、对比及鉴定和利用DNA指纹鉴定,初步确定16株疣孢霉菌具有三个类群。 已经初步完成分离的16株疣孢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已发表文章1篇。 已经完成了三类疣孢霉菌对本中心收集10株双孢蘑菇菌株:152、2796、7601、A.c0001、V1、101、176、87

56、06、A.t0002、A.t0001的侵染力测定。 已经筛选到一株对疣孢霉三个类群均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经鉴定为G+芽孢杆菌,对其生长适宜温度、PH、营养等进行研究,得出初步探讨结果。进行了防治疣孢霉并的药剂筛选研究,通过对14种当前农业生产上的主要杀菌剂进行对有害疣孢霉的室内毒力测定和菇房内防治效果评价测定,以及进行5种食用菌生产常用杀菌剂对3类疣孢霉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示,不同杀菌剂对疣孢霉效果有一定差异,不同类群疣孢霉对药剂的敏感性不同。已经发表1篇文章。第四 某大学长期以来坚持进行药剂防治食用菌病虫害的研究,已经积累丰富经验和方法。至今已经发表5篇,病虫害防治教材2册,主持省

57、教委课题一项“茶薪菇染杂原因和防治技术研究”(K200030)。参加有关食用菌病虫害研究项目2项。银耳生产中由于栽培环境温度较高,病虫害相对严重,菇农滥用农药的现象极其普遍。本专项将借鉴以上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进行银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之中,调查病虫的分布规律、种群结构,系统研究其暴发成灾机理,筛选有效的生防菌,研究生物防治技术,同时开展物理防治技术、安全防治药剂筛选及科学用药研究,构建食用菌安全生产技术规范,指导菇农安全生产,从源头上解决银耳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7.1.3 “银耳产品加工技术示范”研究基础近五年来某大学已完成了食用菌保鲜与加工部分的前期基础研究工作,进行了蘑菇、茶树菇、香菇、鸡腿菇、杏鲍菇等我省主要食用菌的气调冷藏保鲜技术研究,茶树菇、蘑菇、香菇等的冷藏(无公害)保鲜技术,已在古田县推广应用,产品鲜销到其他省市,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食用菌的深加工方面,金针菇、巴西蘑菇、杏鲍菇等食用菌利用深度发酵技术,对其营养价值的确定做了初步的分析实验,并正在进行对金针菇、巴西蘑菇、杏鲍菇等食用菌菌丝体中有效活性物质的提取,为开发新型产品奠定了基础。此外,受企业委托进行了福建省特色食用菌糟制即食品的研究和食用菌膳食纤维产品的研究,该成果已在企业推广应用。这些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借鉴于银耳的产品加工上,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7.2 研究特色7.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