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_第1页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_第2页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_第3页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_第4页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情感。2. 品读重要词句,感受诗词的意境。太常引1. 诵读经典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2.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 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 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 1174 年)中

2、秋夜,为赠友之作。吕叔潜, 作者的朋友。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 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被采纳。所以 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3. 鉴赏诗句上阕: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释句: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 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 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讲解: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以寄托

3、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作者在中秋之夜, 对月抒怀, 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 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 宫的嫦娥, 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 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借以表达自己 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 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 理想不能实现。 想到功业无成、 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下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释句: “斫去”三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中“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意。 斫:砍。桂:桂树。

4、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 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 人们说, 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讲解: 下片,作者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 更加远离尘世, 但却更直接、 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 更鲜 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 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 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因为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 统治、 压迫的家乡人民。 进一步说, 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 即扫荡黑 暗,把光明带

5、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 是词人利用神话题材,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 造的形象来实现的。4. 体会感情太常引 词人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 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二、浣溪沙1. 诵读经典浣溪沙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2.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满洲词人。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 有很高的声誉。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 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 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

6、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 “人 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其众 多代表作之一。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年 )八月,纳兰受命赴梭龙巡边, 十二月还京, 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 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3. 鉴赏诗句上阕: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释句:那畔:那边。“北风”句:北风的吼声使马嘶声也听不到了。若为:怎为。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 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教人听不真切。 在遥远的边塞, 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讲解:“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 一

7、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 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 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若为情”的发问 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下阕: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释句: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戍,保卫。夕阳下, 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 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 心潮 起伏不平。讲解:“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以简

8、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 面。晚烟一抹, 袅然升起, 飘荡于天际, 营垒荒凉而萧瑟; 时至黄昏, 落日半斜, 没于旗杆, 而关城依旧。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以及范仲 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 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 凄楚哀苦的呻吟, 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 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 纷繁的人生以 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4. 体会感情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 怀古之心,恋乡之情

9、,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此时边关的云烟、堡垒、落日均染上 了情绪的色彩。 整个边关不再是唐人笔下的雄浑、 苍凉、 悲壮,取而代之的是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一、文学常识1.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 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也有不少 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 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 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 并称, 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著有稼轩长短句。2. 纳兰性德,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10、,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 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流传至今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 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二、整体感知1. 太常引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像:以金波四射的 转轮 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 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看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 清光洒满人间。 这首词, 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 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 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

11、界, 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 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2.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全词情景交融,结 尾处更是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其中“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 “断”字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了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答题时间: 30 分钟)一、基础知识1. 太常引中词人运用有关嫦娥的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 的矛盾的句子是: : 、 ?2. 太常引中词人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表现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 坚强意志的句子是: , 、 。3.4.是:浣溪沙 中

12、点明此行目的地、 季节的句子是: , 。浣溪沙以简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的句子二、课内阅读(一)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5. 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 简要分析。6. 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二)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7. 这首词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请抓住其中一点作

13、简要分析。8. 请描绘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所勾勒的画面。1.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2.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3.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4.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5. 作者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 念;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6. 上片中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并大胆 地对月发问, 表达了内心的愤懑愁思, 展示了一个有抱负、 有才干而不被重用的英雄的内心 矛盾; 下片作者大胆想象,利用一个神话传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和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 (这首词是作者在自己力主抗金、反对妥协投降的主张得不到采纳, 自己又得不到重用的情况下写的。 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 词中 的“桂婆娑”应该指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金人的势力 )7. 示例一: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 “断”字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 风中被阻断,更描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