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出槽、骨错位病机诠释附图_第1页
筋出槽、骨错位病机诠释附图_第2页
筋出槽、骨错位病机诠释附图_第3页
筋出槽、骨错位病机诠释附图_第4页
筋出槽、骨错位病机诠释附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筋出槽、骨错位病机诠释筋出槽、骨错位病机诠释1、肌肉损伤及神经根受刺激 2、神经根炎性疼痛分布区域 3、神经根机械受压疼痛图示 4、坐骨神经下肢走行示意图 5、神经受压下肢麻木示意图 6、椎管狭窄致下肢受压图示 7、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图示颈椎四牙三耳二睡眠,眼睛突变二造成,偏头疼痛也是它,四连肝胆俞在颈。触觉不灵在颈五,肩周痛来找六七,负重不一是胸四,三处管定上肢病。胸椎咽喉肿痛胸二三,耸肩仰头后背疼,感冒咳嗽甲亢肿,失言难咽它造成。胸五主肺六主心,七为心包八管胃,九主肝胆十主脾,小肠大肠往下推。气短憋闷胸五椎,咳嗽感冒源在肺,虽是单行也成祸,五脏华盖扰脾胃。咳嗽原因见五相,张嘴短急气管伤,脾

2、涎肺脓心出血,肾咳空空在晚上。胸六椎是心之根,血压增高要加肾,血质狼疮是其一,癔病抽风头汗因。胸七本来主心包,心悸血压往低跑,加上小肠低血糖,头晕缺血是根苗。 腰椎腰二里急鸡鸣泻,消渴之源腿易肿,血压变化必参与,结石无它难形成。腰三酸软眩晕症,耳鸣脑涨听不清,站起身来天地转,睁眼看事更不行。阳萎早泄性无能,妇女淤血肚子疼,传宗接代有障碍,胃里返酸秃头顶。腰四疼痛膝变形,肌肉萎缩单侧重,走路形态罗圈腿,骨桥形成难较正。腰五坐走蹲起难,髋轴变形生炎症。上楼难把台阶迈,天气变化更严重。 骶尾椎站走不成蹲着行,咳嗽翻身更加痛,腿长粗细不一样,骨盆不正摔造成。连接全靠四个一,各司其职更甭提,临到未了尾主

3、足,脊柱一串是枢机, 要注意骨桥骨癌加结核,溶合软化与空洞,手法施治应禁止,否则将会憾终生。筋出槽、骨错缝的诊断与手法治疗1 定义1.1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1.2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

4、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的关节X线征,例如腰滑膜嵌顿拍45斜位(同侧)可见扩大的关节隙(缝)。1.3 筋出槽与骨错缝的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法纠正才能整复。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因为难以一一对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是诊断,有利临床骨伤的诊疗实施。2 诊断2.1 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体格发生。2.2 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但多酸痛、粘滞痛

5、、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的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于发病数天而就诊。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之后。2.3 X线检查:无明显x线征。2.4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血沉、白细胞均不高)2.5 体征检查:功能障碍,但无神经放射痛征,压痛点与痛感点分离,反覆检查压痛出现离散现象,自身健侧对照可鉴别。3 鉴别诊断:3.1 二头肌长头滑脱。3.2 髌骨脱位、肩关节半脱位。3.3 关节痛: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性肌筋膜炎、皮神经炎、淋巴结核、化脓性关节炎。3.4 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3.5 孕妇三个月左右下

6、腰痛。4 治疗:4.1 手法整复:可选择推拿、按、摩、滚、摇、扳、拍等法进行局部松解、整复其错位的筋骨。手法是其治疗最佳的手段。4.2 固定:一般不需固定,可建议避免大动作,重体力活动,休息3天左右即可,在一个月内注意适当防护。4.3 用药:可外用洗伤或热敷,涂擦外用正骨水或云南白药喷雾剂等,对皮肤无刺激作用的药水。内服药可辨证处方,如柴葛解肌汤等。4.4 练功:可于治疗后采用与手法治疗相类似的运动方式练习,每组12次左右为宜,每日一趟,每趟4组。5 治疗的评价:绝大部分的筋出槽、骨错缝可于日久自愈,但易引发功能减退。手法治疗有效,但不像关节脱位那样立竿见影,常于手法整后几分钟自觉好转,并于第

7、2天有明显疗效,因此建议当天不应做其它太多样的治疗,给予1-3天的时间恢复为好。6 举例说明:6.1 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髋部筋出槽)6.1.1 诊断:以14-40岁男性多见,常为瘦小体质,髋部活动受限,无明显疼痛,休息不能缓解数天而就诊,X线正常。6.1.2 手法:仰卧位屈髋屈膝90, 医者用肘拔伸13分钟。(1)内收活动3次,然后继续屈髋屈膝,外展接近至床面渐伸至0位。(2)嘱自主屈伸髋关节3-5次,无障碍。(3)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1次(慢)。(4)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3次(快)。6.1.3 红外线照射或薰洗20分钟。6.1.4 嘱休息避免负重37天。6.2 胸肋

8、关节骨错缝6.2.1 诊断:1848岁女性多见,常于晨起自觉胸闷,上肢活动乏力,上举时胸助关节处疼痛,应与肋间神经痛鉴别。6.2.2 手法:坐位,医者带动患者双手向内交叉于胸前,然后于交叉位上举过头,双手置于脑后,搬双肘向后展肩同时用膝顶患者胸椎(T5为主),使之扩胸1次,然后将双手从头后向外于体例放下,可重覆1-2次。6.2.3 注意:手法宣轻巧,避免拉伤肩部腱袖。6.3 胸部岔气6.3.1 诊断:未充分准备时,突然用力搬重物或不慎背部被冲击或猛然转身而出现胸部疼痛、胸闷不适。6.3.2 手法:(1) 理顺胸背部肌肉(2)患者取坐位,医者双手搬肩臂部,膝顶于背部(肩胛内侧缘中点连线处),向后

9、提拉双臂,使之展胸1次。(3)双肩挤摇5-6次。(4)点前心穴1-3分钟(拇指点,向上推至天突)。(5)仰卧屈臂压胸1次,侧压1次,斜压1次,并提托放下震背一次。(6)背部拍击法(空掌拍)1-3分钟。6.4 第五胸椎综合征(背部骨错缝)6.4.1 诊断:背部反覆发作,T5突起明显,压痛(棘突、上、旁)以年轻男性多见。6.4.2 手法(1)坐位膝顶展胸法1次。(2)旋背推棘法(左右)2次。(3)俯卧压背3遍。6.5 骶骼关节骨错缝6.5.1 诊断:于提重物或下蹲作业时,突感一侧骶骼关节弹响而扭伤,活动受限,检查“4” 字试验(+)。6.5.2 手法:(1)仰卧位,屈髋屈膝位,一手握踝,一手扶膝下

10、压,可有弹响声。(2)俯卧位,托腿后伸,一手切压骶骼部,向后扳髋带动髋骨向背侧伸1次。6.6 腰椎滑膜嵌顿(腰部骨错缝)6.6.1 诊断:好发于18-38岁年轻瘦长体形男性。多于晨起下地穿鞋时,突发腰部剧痛,特殊体位绞锁,于扶腰弯向一侧,无法坐下及躺下而就诊,X线无明显异常。6.6.2 手法:(1)俯卧,腹部垫枕,双人于肩腋一双踝牵引1-3分钟。(2)点按痛点(肘按法)1-2分钟。(3)点委中、委阳、承山各1-3分钟。(4)腰部斜扳左右各1次。(5)俯卧于患处红外线照射20分钟。6.6.3 药物:桃红四物汤4g、金铃子散2g/tid3。6.7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后关节错缝)6.7.1 诊断:腰

11、痛反复发作,平腰畸形,腰肌痉挛,棘突偏歪。多见于运动员及腰部作业者,常由腰椎急性扭挫伤或劳损未得到及时治疗,反复发作而然。X线可见后关节退行性变化。6.7.2 手法:(1)推揉:叠掌推法3-5分钟。(2)肘点L3横突1-3分钟,肘刮法1次。(3)拍击法、压法各1遍。(4)腰部斜扳、伸腰3次,伸腿3次。(5)俯卧点委中、委阳、承山各1-3分钟。(6)腰部空提法1-3分钟。6.7.3药物:大活络丹1Bidx156.7.4练功:腰背、腹肌锻炼链20次4组,Qn307小结: 筋出槽、骨错缝是一种骨关节顺应性差,功能障碍为特点,但没有明显的解剖结构改变指标的临床症候群。通过手法治疗效果明显,但有时于数月

12、或数年后复发,若配合功能作业训练,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临床应注意鉴别诊断,手法应用以轻巧为主,即使未经治疗亦可一段时间休息而好转,但复发率高,练功疗法有治本固元的作用,应指导进行正确锻炼。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在临床应用 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伤科的特有名词。它既属于病名,又属于骨与筋在受伤后的病机变化。这一学说在唐以前的医著中虽然就有记载,其论点在当时是比较含混的。如礼记月令孟秋中的: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根据旦礼记集解的解释是: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断,就包含了骨折和筋伤。 难经中的:四伤于筋,五伤于骨,这里初步说明筋骨相近,伤筋必及骨,伤骨必损筋的互相影响

13、,这是骨错缝、筋出槽的基本内含。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经过历代医家们长期的临床观查和总结,逐渐丰富和完善了这一学说,成为中医伤科学的特有组成部份。 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有: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这里不仅有骨缝这一名词,而且还提示了损伤后注意对骨缝的检查,也即是对关节处的脱位、半脱位和错缝的区别检查。 到清代在骨伤科的各种论著中,对骨错缝、筋出槽学说就更为详尽,并且还提出了各种治疗手法。 如医宗金监正骨心法要旨中的:或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瘀滞,为肿为痛。又说: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这里不仅提示了骨错缝的原因,而且还将开错和微错作了程度上的区别。同时提出:

14、手法者,正骨之首务。强调了手法是治疗骨伤科四大方法之首,适用于骨伤科各种疾病,其中也包括了骨错缝和筋出槽的手法治疗。 伤科补要中对脊骨和四肢的骨错缝也分别作叙述。在十五则中的脊背骨伤有: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这里不仅是指脊椎骨折和脱位,也还包括椎体小节紊乱与急性腰肌损伤在内。 在二十则中:若手掌着地,只能伤腕,若手指着地,其指翻贴于臂者,腕缝必开。这里不单是指损伤对腕骨正常排列造成的影响,也还包括了尺桡切迹解剖结构的改变。同样是属于骨错缝。二十三则中对脚踝部损伤的记述是轻者尽伤筋肉易治,重者骨缝参差难治。骨缝参差不齐是指踝关损伤的骨错缝。 现就笔者对该学说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

15、,对骨错缝,筋出槽浅述个人的几点体会和认识。一、 骨节的开错和微错指外力作用于人提的轻重不同,致伤的程度亦不相同。二、开错,是指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有明显的临床体征,在X线投影中又确有反映,能够引起医生和患者的注意,因此能获得及时而恰当的治疗。三、微错,骨节处没有明显畸型,X线摄片无明确显示,但又有临床症状或部分功能障碍,不大引人注意,而被忽视。治疗方法不当,致使病程延长,经久不愈。四、 筋出槽,虽然是中医骨科的习惯用语,在各种文献中没有这一病名,但对筋损伤的病理改变文献中确有不少论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骨中说:筋之驰、纵、卷、挛、翻、转、离、合,以及筋歪,筋走等等都属于筋出槽的范畴。五、生理上

16、筋附行于骨,或筋伴脉而行,各自都有其起止点,也有其正常顺序和位置。一旦遭受外力的破坏,筋过的运行位置,解剖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临床上的肌健、韧带、筋膜的撕裂、撕脱、粘连、痉挛等等亦都属于筋出槽。六、 骨错缝和筋出槽既可以同时发生,亦可单独发生。这一学说,是中医骨伤科辩证施治的内容之一。 在个人的临床观察中,常见的骨错缝关节有:上肢肘部的肱挠关节或尺桡关节,腕部的尺桡远端切迹和腕骨。下肢膝关节的内外侧半月板。踝部的踝距关节或跟距关节,以及跖跗关节等。七、脊椎是人体的中轴,在持重和运动中起很大的作用。构成脊椎的关节较多,解剖结构比四肢复杂,在整个脊椎中,颈椎和腰椎功能活动较大,不适当的运动和劳作是造

17、成脊椎损伤的主要原因。常见的既有急性的损伤,如:颈椎偏歪、环枢椎半脱位、腰椎小关节紊乱和滑膜嵌顿等。其次是脊肋关节,以及骶髂关节。中老年由于生理退化和体质较差椎体失稳,在日常剩活中仅是一般的活动,有时也会造成关节错缝。仅举几例不同类型的骨错缝患者附录于后:以资佐证。 例一、杨XX老妪,年80,今年4月10日乘车我处门诊,系X医学家属。在春节前三天,弯腰拾物时,腰部产生弹响,当即不能直立,继而疼痛。进该附院西医诊断,为:腰肌劳损,作痛点封闭,服止痛药,虽疼痛略减,但仍不能起坐,虽连续多次治疗,都无明显好转,卧床三月。始来我处求治,经检查系第三腰椎小关节紊乱,经施定位斜扳后,患者即可下手术台直腰行

18、走。第二次复疹时,病人自述:经上次治疗后当晚就能自动上下床翻身睡觉。二诊时再施以理筋活络手法,而痊愈。 例二、李XX,男性,40岁,四川人,今年五月七日来我处门诊,去年二月车祸受伤,住X医院,经检查诊断为:多处软组织挫伤,住院三天,后建议回家休息治疗,不久即发生前胸及后上背痛,虽中西医多方治疗,仍然疼痛无好转。后在地区某医院连续住院两次,约三个月,经过检查和会诊,排除内部疾患,按神经痛。治疗,效果亦差。始来我处求治,经笔者诊断:属胸肋关节和脊肋关节多处骨错缝。当施行手法治疗后,患者胸背部当即有轻松感,经过连续三次手法治疗(隔日一次)病人胸背部刺痛基本消失,建议回家后三月内不做重活,并适当休息,

19、至今情况良好。 例三,韩X,四川人,20岁,青年农民,去年九月担土,扭伤右踝。在当地乡卫生院治疗,诊断为踝关节扭伤。治疗一月多,仍跛行,不能负重。于同年十一月中旬扶杖来我处门诊。经拍片排出其它骨病和脱位,诊断是踝距关节错缝。采用手法治疗后,踝关节活动轻松,挤压感消失,落地时疼痛感亦减轻,经过连续五次治疗而痊愈。 至于急性的腰椎小关节紊乱或滑膜嵌顿,骶髂关节错缝,以及关节的半月板突出等损伤,患者每天不少于20例,因骨折脱位后发生的肌腱粘连、肌肉强直和萎缩等筋出槽”的患者门诊就更多,笔者均以手法为主治疗。 笔者个人的经验认为:骨错缝、筋出槽这一学说,不仅是具有中医伤科学的理论特色,而且在临床诊断治

20、疗中运用确有其很高的实用价值,不能忽视,应于继承和推广。 手法治疗中触诊是很重要的法术,如精于此术,经络的瘀阻和体表的病患反映,可全凭手感触摸出来。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根据患者感觉来判断的,这是比较直观一点的诊断方法,它是根据患者对术者在穴位按压的感觉判断其患病的部位和轻重。有一本穴位按压诊病的书是专谈穴位压痛诊病的,很有借鉴价值。民间对穴位按压的感觉有种说法“疼轻麻重木难医”很简捷地表述了病的轻重在穴位反映上的感觉。这也许只是一得之言或一家之说,我们的当从实践中进行实证,找出对自己有用且行之有效的东西。 有时会有一种现象,患者有很明显的症状,术者在按压穴位时患者却没有较明显的感觉,这时要找出经穴

21、上的问题就全凭术者手上的触感了。术者手上的触感有时较明显,有时很微妙,微妙之处全凭术者的功底。这种触诊有一定难度,它的诊病依据不是患者的感觉,而是术者的手摸心会。 术者手触能感受知的东西有许多种,我学识有限,不能妄谈太多,且留给大贤大智者,这里只说说筋出槽。筋出槽与“疼、麻、酸、胀、木”一样,是一种病理在经络穴位上的反映,可能与气血亏虚不能营养经穴有关,其反映的部位不同,出槽的筋的粗细也不同。粗的很容易摸到,而细的有时则细如发丝,很不容易摸到,必须用心体会,其微妙的感觉才会随心应手,此术需长时间的临床体会方可掌握。正常的筋是松软而伏于肌肉筋槽内的,当筋得不到气血濡养而有病理反映时,其筋会变得紧

22、张疆硬,如绷紧的琴弦样,本来静卧于槽内的筋就离槽而出了。这时你能触摸到,在将其横拨时会应手而滚动,患者在提醒下也能感知弹拨时的响声。而而出槽的筋很细时,术者和患者的感知都是很微妙的。临床上手触知此现象不要因为其不酸、不痛、不胀而忽视,有时它可能正是你的病本所在。筋出槽的部位找出后就可以用理筋的手法治疗了。我们可以循经横向弹拨,也可用单指或多指轻轻按揉。循经走向做推拿按摩,将疆硬出槽的筋做松做软,筋松软后自然就复位归槽了。很可能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病就好了。 此术难点在触诊时是否能触知有筋出槽,是否能触知其疆硬度和所在部位,而实施手法治疗就简单多了。有些看似很麻烦的疑难杂症,很多情况下可一次治愈。

23、病史长的大多有许多其它因素,尚需一一排除,其愈还需时日。此术得益一好友亲授,愿慧者明达,同好分享。颈椎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与探索手法在颈椎病的非手术疗法中占具重要的地位。本文以颈椎手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为线索,并结合笔者开展的一些研究,对颈椎手法的生物力学问题及临床应用作一探索,以饷读者。1、颈椎手法的分类与生物力学特征 关于颈椎手法的分类,根据形态与力度大致可分为整骨手法(如定点旋转手法、侧搬手法)和理筋手法(如揉法、推法、拿法)二大类。临床上一般多以整骨手法作为颈椎病手法的核心步骤。中国接骨图说记载了颈椎手法治疗的熊顾法,其母法乃先端提,子法一是牵引兼旋转、二是轻旋、三是牵、旋整理舒筋。颈

24、椎病的澳式手法主要分五个步骤进行: 拔伸牵引 旋转颈椎 松动棘突 松动横突松动椎间关节。1将脊柱手法主要分成七类:非特定的长杠杆手法;特定的短杠杆高速脊柱调整手法;主动或功能手法; 手工牵引; 活动手法; 软组织按摩; 穴位按压手法。 将颈椎手法主要分为旋转、侧搬、揉压等五种手法,并观察到,颈椎按脊疗法时,作用于颈椎的平均力为117N,力的平均持续时间(始终)为10171msec。的研究报告了手法作用于颈椎的外负荷(力和力矩),X轴27磅、Y轴29磅、Z轴18磅。尽管颈椎的手法流派纷呈,其技巧形态、作用力及着力点、线、面不尽相同,然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无论何种流派,哪种单一或复合手法,其效应途

25、径与作用环节主要通过手法时运动-力学的动态变化,以一定量的力学刺激作用(压、张、磨擦、振动、旋转及其复合力),刺激的转换(热与生物电效应、生化效应、生物力学效应)及其时空变化作用于颈椎,并依赖其结构(空间序列)和功能(运动序列)的高度统一,产生颈椎病的防治效应。具体分析,其产生的力不外乎使颈椎发生伸屈、侧屈、旋转或它们的组合变形。认为手法的共同特征在于:给脊柱和它周围组织施加外部负荷以影响脊柱及其周围组织。我们通过颈椎手法的动压力测试显示,旋转手法时颈椎受力49kg,平均压强0.40018N/cm2,屈伸手法23kg,平均压强0.19005N/cm2,侧搬手法24kg,压强0210.05N/c

26、m2,摇颈手法48kg,压强037010N/cm2。对照张长江10的研究报告,其测得定点旋转复位力为19kg范围,其中50的复位力在24kg之间。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其相近。 颈椎半脱位(关节微小移位,颈椎失稳,椎间关节紊乱)是颈椎病的病因病理环节之一,也是施行旋转手法等整骨手法的解剖学、生理学及其生物力学的依据。颈椎半脱位的发生率约占颈椎病患者的14820%。手法治疗颈椎病多应用于颈型、神经根型、混合型,其显效率约为60,总有效率约为90。目前,在临床上仍难以定量施行手法操作。对于手法力量的运用,大体上只能根据个人的经验粗略分成轻、中、重三个等级。过轻达不到治疗效应,过重则易导致副作用甚至医源性

27、损伤。我们在实验中也观察到,与正常颈椎相比较,损伤颈椎在手法后的应变、位移变化明显大于前者,故颈椎退行性改变较重时,手法中应注意施力的轻重缓急。根据生物力学的观点,手法的轻重与其形式、压力大小、运动速度、作用点、作用方向及时间等因素有关。其中力是最主要的因素。如何根据辨病辨证对手法进行定量操作(角度、速度、力度、时间),使其达到有力、持久、深透的效果,尚有待人们深入研究。2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机制探讨2.1手法对颈椎动静力学平衡(内外稳定)的调整作用以往不少学者基于临床研究认为,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有:镇痛止麻,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整复椎体滑脱,解除神经受压,松介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

28、,缓介肌紧张与痉挛,消除半脱位。关于手法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以往报道不多,国内虽有学者运用电-机械测量方法观察斜搬、旋转手法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但其未能拓展至对颈椎的研究。目前认为颈椎病的病理变化与祖国医学描述的“骨错缝,筋出槽”有关。有学者认为骨错缝,筋出槽是颈椎病的早期病理改变,其现代医学解释包括以下三个特征: 颈部肌肉痉挛, 小关节紊乱, 韧带松弛,部分发生剥离。 其中退行性改变后的一系列变化可视为“骨错缝”(如椎节松动、错位与不稳),继发性滑膜嵌顿、韧带剥离可称作“筋出槽”,二者又常互为因果,由此加重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破坏。也认为长期反复半脱位,可引起肌肉痉挛,平衡失调,产生慢性创伤

29、性炎症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我们认为,骨错缝、筋出槽在生物力学方面的改变在于: 颈椎载荷-应变(应力)与位移的异常增加颈椎刚度下降,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多数手法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椎体、椎间盘、小关节与韧带的应变(应力)与位移,提高其刚度,从而调整了颈椎的静力性平衡,增强了颈部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还显示,损伤颈椎应变(应力)与位移均较正常颈椎有异常增加。其中,轴向载荷下,椎体应变较正常平均增加70,总体位移平均增加27,颈椎出现刚度下降而于放失稳状态。手法治疗可逆向改变这种状况,其中椎体应变平均下降64,提示稳定性得到加强,从而可能减轻血管神经所受的病理性刺激。手法后颈椎上述生物

30、力学的调整与改变,又可视为骨错缝、筋出槽得以纠正的前因后果。适宜的手法虽可不断调整颈椎病患者所受的异常力学环境,但值得注意的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或霍夫曼氏征阳性患者,如需手法,临床上应仅作理筋手法,不作整骨手法。2.2手法对颈椎椎间盘粘弹性与应力分布的调整作用 椎间盘是颈椎承载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椎间盘的宏观力学行为具有粘弹性。研究进展表明,椎间盘的蠕变和髓核与纤维环所受应力的重新分布有关,其过程不仅包含着结构的变形,而且也包含了液体的自由交换。其中,水分子向髓核中运动对椎间盘粘弹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人体椎间盘的蠕变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椎间盘的含水量有关。,即髓核含水率越多,蠕变速率越小

31、;含水越少,蠕变速率越大。由于椎间盘含水量和年龄相关,因此,中老年及退行性病变严重者,其椎间盘蠕变速率大,缓冲时间短,冲击响应强,故易导致颈部急慢性损伤。此外,松弛、蠕变幅度越大,颈椎保持生理平衡的稳定性能越差。迄今为止,有关手法对颈椎间盘蠕变、松弛影响的实验国内外未见报告。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旋转手法可使椎间盘蠕变速率降低713,平衡时间延长5分钟,应力松弛率降低10,载荷平均下降57,即产生与椎间盘退变逆向变化的蠕变松弛特性。此表明旋转手法对颈椎间盘的流变学特性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改善颈椎间盘的粘弹性与应力分布。当然,椎间盘是粘弹性组织,在生理状态下可受手法挤压而变化,去除手法恢复至原形状,

32、属于弹性变化而呈线性变化,一旦受压或受拉过度即呈非线性阶段,属于塑性阶段,此时椎间盘又易发生损伤。大岛博的研究显示,长时间或反复过度的应力作用,如压缩应力、振动载荷因抑制椎间盘基质合成,并使其含量下降,故有可能导致椎间盘变性。适度的应力对维持椎间盘正常营养是必不可少的,但异常高应力环境却是导致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因素,其可以改变椎间盘软骨细胞的周围环境。我们通过研究也发现,损伤颈椎椎间盘在手法中所承受的应变变化幅度与载荷远远大于正常颈椎,由此可见,力学上异常受载是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对此,临床上要恰当地掌握手法的力度,避免粗暴手法、重手法或长期反复手法。我们的实验结果还表明,椎间盘蠕变趋向平衡的

33、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左右,并达到饱和。嗣后即使时间再增加很多,应变也不会再增大。对此,为适应椎间盘的这种粘弹性规律,临床上理筋手法时间亦可掌握在15分钟左右,此有待深入研究。3展望 推拿、按摩、正骨疗法正成为我国医学科学技术对外输出的内容之一。对手法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以及手法的改进、提高不仅有待深入开展,同时也有着国际间广泛合作的良好前景。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效应环节,一方面和针刺、理疗及其他物理疗法有类似之处,但另一方面,正骨、矫正与运动关节类手法又具备纠正关节微小移位或半脱位、松介粘连、调整动静平衡、回纳位移某些组织等独特效应,因而具有积极的病因病理上的治疗作用。 当然,目前人们对颈椎手法的科学认识,问题仍究多于答案,基础研究落后于临床治疗,此有待今后不断深入探索。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在中国医学中并无“颈椎病”的病名,但其症状近似于中医的“痹症”、“痿症”、“头痛”、“眩晕”、“项强”等。中医书籍也有所谓“骨错缝,筋出槽”等描述。早在两千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痹症就做过如下描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