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传播权与相关权利之比较研究_第1页
信息网络传播权与相关权利之比较研究_第2页
信息网络传播权与相关权利之比较研究_第3页
信息网络传播权与相关权利之比较研究_第4页
信息网络传播权与相关权利之比较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信息网络传播权与相关权利之比较研究摘要信息网络传播权主要是为调整作品的网上传播产生的法律关系而设计的。与传统的背翻译权、发行权、广播权、汛复制权比较,信息网络传播权包含复制权的内容,与发卵行权和广播权的内容十分接蚶近,我国现行法律将信息网砥络传播权单独规定,与发行戤权和广播权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未来我国著作权法逻再次修订时,如果整合现行发行、广播、播放、信息网络传播等传播方式,创立闪一种能够覆盖各种传播方式齄的“传播权”,则著作权权帖利体系设计逻辑将更为周延粤。关键词信息网络传播符权相关权利比较研究“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我国著宠作权法在2001年修订时新增的一种著作权,它是楝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

2、向公灞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1这一妒权利的规定,迎接了网络技揽术发展给著作权法律关系带卜来的冲击与挑战,弥补了原瘢著作权法缺乏专门调整缵网络著作权法律关系的空白操,2堪称是“与时俱进嘘”之作。但是由于该权利在禚法律中规定甚为简略,尚有叟许多问题值得从学理上进一忘步探讨,其中之一便是信息力网络传播权与相关著作权的鳎关系。信息网络传播权主埯要是为调整作品的网上传播关产生的法律关系而设计的。莨一般而言,作品的网上传播即大致涉及以下几个步骤:首觥先,是传统作品的数字化;锴其次,是数字化作品上网即酒上载进入ISP的计算机系忮统;最后,是社会公众成员瀣通过与ISP相

3、连的计算机漳终端浏览或下载数字化作品。这个过程涉及传统作品的数字化、上载、传输、下载怏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分别类似于传统作品的翻译、发行或广播、复制。因此,鬣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相关的权粪利主要有翻译权、发行权、亭广播权、复制权。将信息网络传播权与这些权利进行深渌入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罐认识,而且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相关著作权的理解。一臼、信息网络传播权与翻译权医信息网络传播的第一阶段恼往往是传统作品的数字化即将传统作品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适合上网的形式。善3传统作品数字化过程的实质是将以人类常用的语徂言文字表现的作品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以计算机语涣言记载的作品。根据我

4、国现糨行著作权法的规定,翻架译是指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璎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张过程。所以传统作品的数字韪化过程表面上看就是一种“犷翻译”。然而,传统意义上摁的“语言文字,是指特定拎的人们无须借助任何仪器即搔理解其含义的文字符号或语趸言。”翻译“是指这些语言文字间的相互转换。计算机喳语言不能为人们直接理解,辇必须通过计算机转换成传统群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方可为人切们所理解,所以计算机语言悴不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将传策统作品转换为数字化作品,降不能算是”翻译“。此外,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遒翻译产生的作品,会产生新坩的著作权,其著作权归翻译瑕人。其原因在于”翻译“并非一个机械的语言转换过程硕,而是一个需

5、要翻译人运用嘻自己的知识,在理解原作的撖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换的过程,它需要翻译人的创造性嘹劳动,是一种”再创作“。传统作品数字化的过程完全魏是由计算机运用程序完成的腙,是一个纯机械化的转换过程,不需要操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不是一种”再创作“拭,因此操作者不会也不应该享有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蚋事实上,数字化作品只是适俨合通过计算机再现的作品,与原作品仅发生了载体的变拨化。因此,信息网络传播过旧程涉及的传统作品的数字化瞳过程不属翻译权的”覆盖“范围,信息网络传播权与翻唑译权应为相互独立的权利。粽二、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发诶行权根据我国现行著作唪权法的规定,发行权是指攥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昨提供作品的

6、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4修订前的潲著作权法未明确规定发行的含义,而是由其实施条轹例规定的,其义为“为满苓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萨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鹭一定数量的作品复制件”。5可见“发行”指的是太向公众提供作品原件或者复棼制件的行为。无论是有偿提产供还是无偿提供,其结果都凼是使公众获得了作品的原件忸或复制件。但问题是何谓“原件”,何谓“复制件”?舰修订前和修订后的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酵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均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柄笔者以为,所谓作品“原件稣”通常是指首次完整记载作沧品内容的载体,包括纸张、惟胶卷、录音磁带、计算机磁判盘等等;所谓作品“复制件饬”是指原件以外的能够传

7、达与原件相同信息的载体,同滠样包括纸张、书籍胶卷、录音磁带、磁盘、光盘等等。骞传统知识产权法理论认为厦,作品的发行必须包括作品猞载体的转移,即书籍、报刊、磁盘、光盘等记载作品的煨“物质材料”的转移。6皋仅能为公众感知,而不向晕他们提供复制件的行为不构荩成发行。7作品经数字知化以后,在网络上传播,仅绎为作品的数字化传输,经计鲲算机终端转换再现作品内容馍,从而为公众欣赏,并未发定生作品载体的转移,因此,牦有学者认为,要把传输归入娅发行的概念之中,恐怕很难。8然而,在国外也存过在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计算机程序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氤多台计算机,当传输结束时,尽管计算机程序的原件仍然保留在发送该程序的计算篁

8、机中,但是接收了传输的计牧算机内存或存储装置中却各劂形成了一份该程序的复制件杉。因此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饩作品和以其他更传统的形式麴向公众发行作品没有区别,梯最终的结果都是让公众获得了作品的有形复制件。9冤这一观点,虽然有对“发行”作扩张性解释之嫌疑,将其解释为“让公众获得作羡品的有形复制件”。然而这一扩张性解释并没有不可调摁和的逻辑矛盾。如果对“载莴体”作这样的理解即载体是忄指能够记载作品并且无论是馆否借助仪器均可再现的物质孙材料,那么就可将计算机内存或其他存储装置视为载体箦,首次完整记载作品内容的缤计算机存储装置就是作品的区数字化原件,此外的记载装陔置就是作品的数字化复制件。尽管发送作品的计

9、算机存论储装置没有发生位移,但作噶品信息通过网络发生了位移,以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可以要理解为作品载体发生了转移瓦。因此,数字化作品在网络蓼上的传播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镦发行。2000年11月29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渴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猥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虽然规庸定“将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脾传播,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蟆使用作品的方式,著作权人襞享有以该种方式使用或者许寰可他人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崤得报酬的权利”,但修订前帔的著作权法规定的“使用作品的方式”包括“复制、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或齄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蛹等方式”,那么,网络传播是其中一种呢,还是与

10、这些缭使用方式并列的一种呢?如澌果是其中一种,是哪一种呢硐?解释语焉不详。从本镌质特征上分析,网络传播更多地类似于发行。因此,在棰2001年著作权法修订以前,我国司法实践如果亍类推适用发行权“覆盖”信缝息网络传播并未出现法律适用错误。10三、信顼息网络传播权与广播权渺著作权法修订以前,规范滠广播作品产生的法律关系的竟权利被规定为“播放权”,鸭其义为“通过无线电波、有缇线电视系统传播作品”的权宴利。“播放”是作品的使用羧方式之一,特指以无线电波贫或者有线电视系统传播作品戒。很明显,“播放”不包括癫网络传输,因为其仅限于有演线电视系统,而网络通常不痉包括有线电视系统。因此,讪修订前的著作权法及其实

11、施条例中的“播放权”不骺能“覆盖”网络传播。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将规范像广播作品产生的法律关系的帝权利规定为“广播权”,其翰义为“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癃广播的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者其他传送符号、声音啉、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坛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唳11从该项规定分析,广尹播的形式包括:以无线即电磁波方式向公众传播作品,突公众通过特定的接收装置可蝙以欣赏到作品。这是广播的霭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广播祈可能通过音频方式,也可能乇通过视频方式。以有线即电鲠缆线的方式向公众传播适于广播的作品。12这种膳形式的广播在我国农村大量眷存在,另外,饭店、商场、公众娱

12、乐场所、某些交通工鄢具等也有这种形式的广播。伉通过扩音器或其他传送符号挪、声音、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适于广播的作品。这是关于广播方式的“口袋择”型规定,以备科技发展出蜮现新的广播手段而致法律不恸敷适用。从广播的形式分弯析,在著作权法领域,广播的实质是以能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工具向公众传播鸨适于广播的作品。如果作这肌样的理解,网络传播也应包臊括在其中,因为网络也是能教够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队工具。网络传播与传统广播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让公众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镗得作品,而后者不能,公众无法控制广播节目的播放时镧间,一旦错过节目播放时间眄便无法再接收到。但笔者以簿为,这种差异,仅仅是技术

13、菩含量的差异,并无本质区别。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广播不阕包括公众能在个人选定的时貔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传播形霰式。因此,将网络归入法律规定的“类似工具”似乎无祝可非议。正因为广播与“极网络传播”不存在不可协调的本质性的差异,所以某些氵国家干脆将二者合并规定,构成一种“公众传播”,著砗作权人享有的控制作品向公势众传播的权利,就是所谓“绶公众传播权”。如2001年5月22日由欧洲议会通簪过,同年6月22日颁布实施的关于信息社会的著作泔权及有关权指令就规定了巩这种权利,它指著作权人享有的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络公众传播其作品的原件或者忤复制件的专有权,包括让公锃众中的成员以个人选择的时裙间和地点访问作品的方

14、式获尜得作品的权利。13欧缕盟的这种规定,是将传统的悃广播与网络传输进行整合,忪对原广播权内容作了明确的踹扩充。这种整合并非毫无道理。14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将广播权与信息网茸络传播权分别进行规定,在锓外延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四、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复制权复制是指将作品制塔作一份或多份的行为。复制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复逯制既包括以与原件相同或相某近的形式制作一份或多份的逡行为,如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勒抄写等,也包括以与原件完蜮全不同的形式再现作品的行懒为,如将工程设计等平面图形作品制作成立体的工程模芄型或建造成工程。狭义的复埔制仅指“同形复制”。无论是“同形复制”还是“异形袂

15、复制”,其作用都在于使人们可以欣赏到原作以外但又不丢失原作所载信息量的“尻作品”。所以复制的本质功能在于再现原作,能够再现咙原作的行为均为复制。信息藕网络传播过程中,作品上载窄以后,人们通过计算机欣赏作品所获得的信息量不会比鳏欣赏原件获得的信息量少。糸就数字化作品的上载而言,洪上载在ISP的计算机系统祧内产生了作品的备份,并通分过计算机可以再现,因此上弟载是一种复制行为。同理,七社会公众通过计算机终端上垴网浏览网上作品,作品在终帮端机屏幕上为用户所欣赏,莱同样是一种再现,应属于“复制”,因为此时在计算机内存中产生了作品的复制件,尽管这只是临时复制;下载网上作品,以期通过计算今机再现,在本地计算

16、机存储遴设备中产生了作品复制件并哏被固定下来,更是将作品制柔作成“备份”的行为,是一迫种复制行为。有人认为,信软息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复制与诲传统意义上的复制有区别,因为后者同时伴随了载体的劢“再现”,而前者不会产生锵载体的“再生”,关机后该盘信息不会“再现”。15艄笔者以为,计算机及其存储设备共同构成网络作品的骗“载体”,如果将信息存在硬盘或其他存储设备中,虽然关机后该信息不会“再现罕”,但这与一本书只有在打烘开后方可获取其中作品的信少息并无二致。网上浏览的确项没有将信息固定于计算机终促端的存储设备上,但可以视疚为终端与远程主机共用存储榄设备,只要公众愿意,可以再次上网欣赏该作品,因此鞣临时的再

17、现也不失为一种复鬈制。由此可见,信息网络传播过程必然涉及复制过程枫,网络传播权如果不是单指谟“传输权”,即数字化作品冉从一计算机传往另一计算机艘的权利的话,就必然包含复宕制权的内容。只是权利人在权利受损时,主张了网络传鄄播权,就没有必要另行主张涕复制权了。综上所述,信涮息网络传播过程中涉及传统彦作品的数字化、数字化作品靠的上载、网络传输、公众浏貘览或下载数字化作品等过程五。与传统的翻译权、发行权笳、广播权、复制权比较,信嵛息网络传播权与翻译权相互畛独立,与复制权关系密切,与发行权和广播权的内容非脒常接近,虽然也存在这样的葵区别即能否让公众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但这种区别不是本质的。在

18、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时,通过孓扩张性解释发行权和广播权秉解决涉及作品的网络传播纠凡纷不会出现法律适用错误。懿我国现行法律将信息网络传肪播权单独规定,显然与发行行权和广播权有一定交叉,但腽还不会导致法律适用的混乱馍。未来我国著作权法再碌次修订时,如果整合现行发舨行、广播、播放、信息网络氇传播等传播方式,创立一种膻能够覆盖各种传播方式的“鳏传播权”,即亲自或许可他攻人向公众提供作品原件或者迫复制件,包括让公众中的成员以个人选择的时间和地点访问作品的方式获得作品的崭专有权利,则著作权权利体十系设计逻辑将更为周延。审16注释;1禄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貅之。2据统计,仅1薏998年和1999年两年锏,我国

19、发生的与网络传播有酸关的著作权纠纷案提交法院审理的就有几十起,由于缺蚍乏相关规定,某些法院是通颦过扩张解释现行法律有关规卉定进行判决的。参见薛虹:肄数字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纛,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第94-98页。3对于直接通过计算机创作产生的作品,已是数字辽化作品,不需要另行数字化。4参见著作权法厦第10条第1款之。5参见原著作权法实施衡条例第5条之。6霪参见吴汉东:知识产权纤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孕2002年版,第67页。7参见刘春田:知识戌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年勐版,第61页。8参往见马克戴维生:“计算机睦网络通过与美国版权法的新厩动向”,王源扩译,载外国法评译1996年第5蜂期。9参见薛虹:祓数字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氵年版,第91页。10典型案例可见1999年凫北京海滨区法院审理的王蒙等六位作家诉世纪互联通讯卑技术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案脎,该案一审判决认为,作品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三与著作权法意义上对作品的萼出版、发行、公开表演播放盟待传播方式虽然有不同之处詈,但本质上者是为了实现作硇品向社会公众的传播使用,使观众或听众了解到作品的劣内容。二审法院也认为作品鲟在国际互联网上的使用仍属溟著作权法规范的使用方章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