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人教版必修3)(解析版)[共32页]_第1页
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人教版必修3)(解析版)[共32页]_第2页
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人教版必修3)(解析版)[共32页]_第3页
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人教版必修3)(解析版)[共32页]_第4页
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人教版必修3)(解析版)[共32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中,以心脏和肝脏中活性最高,在血浆中活性很低。当因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一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D细胞的代谢过程和内环境的稳态是互为因果的【参考答案】B【解析】内环境正常状

2、态下可保持相对稳定,A项错误;通常检测血浆中转氨酶的含量,可用于判断肝细胞是否受到病毒侵染,说明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B项正确;稳态的动态变化有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C项错误;细胞的代谢过程和内环境的稳态是互为因果的,但题干事实不能说明内环境的变化影响细胞代谢,D项错误。2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

3、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参考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因为静脉注射的是与血浆等渗的生理盐水,所以机体血浆渗透压是不发生改变的,A、D错误;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

4、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掌握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对下图理解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与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内的葡萄糖通过直接被细胞吸收利用C表示重吸收作用D表示的器官是皮肤【参考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是肺,是小肠,是肾脏,是皮肤;过程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详解】A、通过

5、完成了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该器官是肺,内环境与肺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B、葡萄糖通过小肠吸收后,经血液运输至组织细胞才能被进一步吸收利用,B错误;C、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而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因此抗利尿激素可以影响过程,C正确;D、排除体内代谢废物的器官有肺、肾脏、皮肤,是肺,是肾脏,那么是皮肤,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识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综合理解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

6、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BBC段下降的原因即被血液中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或造血效用增强使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参考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中和。【详解】A、AB段上升

7、是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A错误;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效用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B正确;C、AB段上升是由于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D、在BC段,乳酸与NaHCO3反应,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以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为背景,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呼吸、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尤其是血浆pH的调节机制,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过程,掌握影响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明确AB上升是由于无氧呼吸加强所致;掌握内环境中pH的调节机制,明确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相对

8、稳定。5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不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是( )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C人在水中“憋气”一段时间出来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参考答案】C【解析】【分析】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配合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种器官的效用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

9、。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正常进行,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引起的“空调病”是空调房与其他房间之间温差大引起体温平衡失调引起的,A不符合题意; B、到青藏高原后出现的头疼乏力、血压升高是因为外界环境缺氧导致内环境失调引起的,B不符合题意; C、人憋气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明显加强是机体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需加大呼吸强度才能提供足够能量,不属于外界环境引起的调节,C符合题意; D、中暑是外界环境温度过高导致体温平衡失调引起的疾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失调引起疾病的相关知

10、识点,掌握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来配合维持内环境稳态是解题的关键。6正常发育的婴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尿床现象逐渐减少,该现象说明(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能到达脊髓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反射活动D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受大脑皮层调控【参考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非条件反射和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内容,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而低级神经中枢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详解】A、尿的形成是连续的,白天和晚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错误;B、由脊髓控制的低级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幼儿

11、的传入神经同样能到达大脑皮层,错误;C、人的排尿反射生来就有,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只要反射弧完整就可以完成该反射,因此无意识排尿属于神经反射活动,错误;D、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婴幼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大脑和脊髓之间的联系还未完全建立成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逐渐发育完善,这种现象会减少,所以脊髓的生理活动受控于大脑皮层,正确。故选D。7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结构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B神经递质经的转运和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C当兴奋传导到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D结构上会发生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变【参考答

12、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是线粒体,突触小泡,是突触前膜,是突触后膜。【详解】A、结构为线粒体,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作用,需要消耗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A正确;B、递质经的转运和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B错误;C、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变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C正确;D、结构是突触后膜,接受递质时,可以产生动作电位,所以信号由化学信号变为电信号,D正确。故选B。8如图所示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若在B、E两点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电表,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D点时将会使电表的指针发生两次偏转B

13、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若C处缺乏神经递质相关受体,则D处将无法得到从C处传来的信息D刺激B点时,相应部位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ABC【参考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突触处,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详解】A、刺激D点时

14、神经冲动会进行双向传导,由于突触处兴奋传递的单向性,神经冲动不会到达B点,所以电表的指针发生一次偏转,A错误;B、C处为突触结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C、若C处缺乏神经递质相关受体,则C处的化学信号不能被识别,所以D处将无法得到从C处传来的信息,C正确;D、刺激B点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即ABC,D正确。故选A。9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A1和A2的两极a、c、d、e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b、f两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ab=bc、ac=de)A在b点与f点刺激时,A1、A2各偏转两次,且方

15、向相反B在b点刺激时,A1偏转两次,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C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D在b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两次;f点刺激时,A1不偏转,A2偏转一次【参考答案】D【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细胞间(突触)单向传递,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abbc,所以刺激b点产生的兴奋会同时传到a、c,a、c间不会产生电位差,A1不偏转,当兴奋先后传到d点和e点时,d、e间都会产生电位差,因此A 2会发生两次反方向的偏转;刺激f点时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到e点,所以A 2只发

16、生一次偏转,A1不偏转。综上分析,D项正确,A、B、C三项均错误。【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名师点睛】此类问题常以模式图为载体进行考查,因此在平时温习时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稳固熟记基础知识的目的。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电表指针的偏转次数和偏转方向。10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质发挥作用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细胞代谢外,还有其他生理效应D正常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参考答案】B【解析】【分析】激素是人体内微量、高效的信息分子,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详解】A

17、、激素是人体内微量、高效的信息分子,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A正确;B、激素不起催化作用,人体内有高效生物催化作用的是酶,B错误;C、甲状腺激素除了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外,还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的兴奋性等,C正确;D、正常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B。11如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项目测定值参考范围(单位略)甲状腺激素103168胰岛素27750200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B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缓【参考答案】A【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

18、、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等效用,表格数据显示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值范围;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效用,表格数据显示胰岛素含量高于正常值范围。【详解】A、表格数据显示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代谢降低,A正确;B、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低于正常,B错误;C、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会促进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因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C错误;D、胰岛素含量高,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加快,D错误。故选A。12将生理状态相同、大小相似的多只家兔均分为甲、乙两组

19、,两组家兔分别注射一定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和肾上腺素溶液,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甲组家兔血糖浓度下降,乙组家兔血糖浓度升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因缺少对照,该实验不能得出血糖浓度受激素影响的结论B实验开始前,应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小鼠的初始血糖浓度C实验过程中,甲组家兔可能会出现昏迷等症状D肾上腺素可能具有升高血糖的效用【参考答案】A【解析】【分析】实验中甲、乙两组形成相互对照,实验开始前对两组小鼠测量血糖浓度,并记录。【详解】A、甲、乙两组实验形成对照,实验开始前应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小鼠初始血糖浓度,A错误;B、实验开始前,应分别测量甲、乙两组小鼠的初始血糖浓度,B正确;C、甲组家兔注射一定浓度的

20、胰岛素溶液,可能会导致家兔血糖浓度过低,从而出现行动迟缓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C正确;D、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效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肝糖原分解,D正确。故选A。13恒温动物之所以能够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原因是A机体存在神经-体液调节机制B机体产热大于散热C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D其体内物质代谢速率比变温动物的快【参考答案】C【解析】【分析】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要对这种平衡加以分析。可以这样说,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详解】A.变温动物也存在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21、,A错误;B.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B错误;C.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在神经核体液调节的配合作用下,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C正确;D.变温动物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外界温度越高,物质代谢越快;而恒温动物在寒冷时,物质代谢加快增加产热量,因此两者无法比较,D错误。故选C。14给实验用的大鼠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后,分别从其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和动脉采集尿液和血液并进行成分分析,结果如下表。据此结果可以推测注射食盐水后()尿液血浆体积(mL/单位时间)NaKNaK(mgkg1)(mgkg1)(mgkg1)(mgkg1)注射食盐水前25153515545注射食盐水后4012301

22、3537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C肾小管重吸收水能力增强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参考答案】B【解析】【分析】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A.由表格分析可知:血浆中,注射食盐水后Na浓度降低了,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A错误;BC.注射食盐水后膀胱贮存的尿液体积增多,说明尿液增多,则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减弱,B正确,C错误;D.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该过程无关,D错误。故选B。15下列与下丘脑作用无关的是A对体温的相对稳定具有调节作用B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C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

23、腺激素释放激素D对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有调节作用【参考答案】B【解析】【分析】下丘脑作为内分泌调节的枢纽具有多种重要的作用,主要可以分为四部分,分别是:(1)作为感受器:如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机体渗透压升降,维持水分代谢平衡;(2)传导:如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3)作为效应器的分泌效用;(4)作为神经中枢。【详解】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相对稳定具有调节作用,A正确;B、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B错误;C、下丘脑具有分泌激素的效用,其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D、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作用于垂体,促进

24、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正确;故选B。16下列关于人体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血钠含量下降时,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B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在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中都起作用C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都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D通常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水量与机体排出的水量相等【参考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详解】A、血钠含量下降,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错误;B、水盐平衡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正确;C、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使体液丢失,可能丢失水也可能丢失离子,因此结果可能的渗透压升高、降低或者不变,故不能判断抗利尿激素的变化情况,错误;D、水平衡是指

25、摄入量和代谢产生的水的量之和与排出水的量相等,错误。故选B。【点睛】水盐平衡的调节: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重吸收水的量增加,尿量减少,同时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进而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当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下丘脑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水平衡是指摄入量和代谢产生的水的量之和与排出水的量动态平衡。17下图为吞噬细胞杀灭细菌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表示细胞免疫中溶酶体内水解酶分解细菌B吞噬过程说明细胞膜的结构

26、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C中物质合成受细胞核控制,需要在中加工D若为处理后的抗原,可能引起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参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图中的表示非特异性免疫中溶酶体内水解酶分解细菌,故A错误;吞噬过程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故B错误;为内质网,为蛋白质的加工场所及脂质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为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故C错误;若为处理后的抗原,可呈递给T细胞,从而引起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故D正确18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HIV毁坏B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瘫痪B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C与HIV感染者拥抱、握手不会使人感染HIV,日常生活中应对艾滋病病

27、人多一份关爱D与艾滋病病人共用剃须刀可能会感染HIV【参考答案】A【解析】【分析】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空气、饮食、普通接触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详解】A、HIV主要进攻辅助性T细胞,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效用,最终由于多发性感染或肿瘤而死亡,A错误;B、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B正确;C、与HIV感染者拥抱、握手不会使人感染HIV,日常生活中应对艾滋病病人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歧视,C正确;D、与艾滋病病

28、人共用剃须刀时,可能会通过破损的皮肤使人感染HIV,D正确。故选A。19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效用,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选项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推论A损害呼吸道粘膜影响特异性免疫B改变T细胞数目影响特异性免疫C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影响体液免疫D导致抗体水平升高影响体液免疫AABBCCDD【参考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损害呼吸道粘膜,进而影响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B.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T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会影响特异性免疫

29、,B正确;C.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D.抗体是浆细胞产生,通过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抗体水平升高,体液免疫能力越强,D正确。故选A。2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CO2能提高呼吸中枢的兴奋性,这属于神经调节B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pH、渗透压和温度C组织细胞的内环境不一定是组织液,也可能是血浆或淋巴D寒冷环境下,机体能维持体温是因为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参考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

30、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配合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CO2能提高呼吸中枢的兴奋性,起调节作用的CO2,属于体液调节,A错误;B、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pH、渗透压、温度,B正确;C、组织细胞看其分布的位置,其内环境也会相应不同,如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C正确;D、体温稳定说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正确。故选A。【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及体温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方式的判断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结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21探究重

31、力和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实验操作如图所示(注:A盒下侧有开口,可以进光)。结果预测及结论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A若A、B中幼苗都向上弯曲生长,只是B向上弯曲程度大,说明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B若A中幼苗向下弯曲生长,B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说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C若A中幼苗水平生长,B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说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与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相等D若A、B中幼苗都向上弯曲生长,只是B向上弯曲程度大,说明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小于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参考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题图分析,A受重力和单侧光

32、的影响,B受重力影响。重力使生长素由远地侧向近地侧运输,单侧光使生长素由近地侧向远地侧运输,B受重力影响,不受单侧光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远地侧。【详解】A、若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单侧光,则A中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幼苗向上弯曲生长,且B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近地侧,所以B幼苗也向上弯曲生长,且弯曲程度大于A,A正确;B、若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重力,则A中远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近地侧,远地侧生长快于近地侧,A幼苗向下弯曲生长,B受重力影响,不受单侧光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B幼苗表现为向上弯曲生长,B正确;C、若B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说明重力作用使幼苗两侧生长素

33、分布不均匀,而A中幼苗水平生长,说明在重力和单侧光的作用下,幼苗中近地侧和远地侧的生长素含量相同,可推测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与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相等,C正确;D、若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小于单侧光,则A中远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近地侧,远地侧生长快于近地侧,A幼苗向下弯曲生长,B受重力影响,不受单侧光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B幼苗表现为向上弯曲生长,D错误。故选D。22将生长素能透过的明胶插在幼苗尖端与其下部之间,如图所示。给予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幼苗将A直立生长B不生长C向光弯曲生长D背光弯曲生长【参考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弯向光源生

34、长的特性,而胚芽鞘尖端为感光部位由于生长素能透过明胶,所以生长素能通过明胶向胚芽鞘基部运输。【详解】给予幼苗尖端单侧光照射,尖端能感受光刺激,从而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往背光一侧进行横向运输;且生长素能透过插在幼苗尖端与其下部之间的明胶,所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没有受到影响,因此,幼苗将向光弯曲生长,所以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和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23为探究“萌发的小麦种子中生长素的含量”,取胚芽鞘尖端下部的切段(4mm)若干均分为8组,分别浸入7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萌发种子提取液(待测样液)中,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24h后,测量每段切段平均长度,结果见下表。下列相关

35、叙述正确的是( ) 生长素浓度(mgL-1)0000100101110100待测样液切段平均长度(mm)6568821012105510A该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待测样液组和生长素0浓度组为对照组B切段生长所需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为1mgL-1C该实验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要进一步确定“萌发的小麦种子中的生长素含量”,可将待测样液稀释10倍后再重复实验【参考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实验课题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因变量是切根平均长度,并且无关变量包括:切段起始长度、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生长素浓度为0作为对照组,生长素浓度对应的切根平均

36、长度大于对照组,则体现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生长素浓度对应的切根平均长度小于对照组,则体现生长素抑制生长的作用。【详解】A、该实验遵循对照原则,生长素0浓度组为对照组,其余各组均为实验组,A错误;B、该实验生长素浓度梯度较大,切段生长所需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不一定为1mgL-1,应该在生长素浓度0.1mgL-1-10mgL-1之间,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探究切段生长所需生长素的最适浓度,B错误;C、生长素浓度为0作为对照组,生长素浓度为100时,对应的切根平均长度小于对照组,故体现了生长素的抑制作用,生长素浓度小于100时,对应的切根平均长度均大于对照组,故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所以能体现生长素的生

37、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D、待测样液切段平均长度与生长素浓度0.1mg/L和生长素浓度10mg/L相等,为确定待测样液中的生长素浓度是0.1mg/L还是10mg/L,可以将待测样液稀释,重复上述实验。若切段长度小于10mm(切段比原来的短),则待测样液中生长素的浓度为0.1mg/L;反之就为10mg/L,D正确。故选D。2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B激素调节就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全部C赤霉素可以促进大麦种子中淀粉酶的合成D-萘乙酸是一种能促进细胞伸长的植物激素【参考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

38、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详解】A、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A错误;B、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B错误;C、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淀粉酶,C正确;D、-萘乙酸是人工合成的与生长素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D错误。故选C。【点睛】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物质,它们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注意与植物激素加以区分。25植物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等过程都离不开植物激素的调节。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

39、霉素、脱落酸和乙烯等,其中存在拮抗作用的两种激素是( )A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B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C生长素和赤霉素D脱落酸和乙烯【参考答案】B【解析】【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类: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落酸:脱落酸在

40、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详解】A、生长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从而促进细胞生长,二者具有协同作用,A错误;B、细胞分裂素可延缓叶片衰老,脱落酸可促进叶片脱落,二者为拮抗作用,B正确;C、生长素和赤霉素均可促进细胞伸长,二者为协同作用,C错误;D、脱落酸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也具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二者为协同作用

41、,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0分。26(13分)请据下图回答问题。(1)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_(用图中标号表示)。(2)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_(用图中标号表示)。(3)人体的组成细胞,其主要的生活环境是_ _。和相比,中含量明显较少的成分主要是_。(4)人体内环境通过_调节、_调节和_调节实现相对稳定。(5)正常人体液中的水和电解质的含量也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脑中缺血,使内Na浓度升高,会引起细胞_,如果人体大量失水,的渗透压将_,这些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参考答案】(13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1) (2)(2分) (3)淋巴 组织

42、液 蛋白质(2分) (4)神经 体液 免疫 (5)吸水 升高(2分) 【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是淋巴,是毛细淋巴管壁,是毛细血管壁,是血浆,是红细胞,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详解】(1)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渗出的组织液。(2)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3)处细胞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内部为淋巴,外面为组织液,所以其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血浆与组织液相比,组织液中含量明显减少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4)人体内环境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实现相对稳定。(5)如果脑中缺血,使细胞内Na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升高,会引起细胞吸水;如果

43、人体大量失水,血浆渗透压将升高,这些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27(13分)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人体内环境稳 态的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图1 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 过程的示意图(A、B、C、D 表示激素),图2 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效用的调节方式(有甲、 乙、丙三种方式)。结合图 1、图 2 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在寒冷环境下,图 1 中激素_(填字母)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使产热量增加, 同时机体还可以通过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等变化以减少散热。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及产生寒冷感觉的场所分别是_、_。(2)图 1 中垂

44、体可分泌_(填名称)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激素 B_(填名称),此调节方式属于图 2 中的_模式。(3)当人体内_升高时,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量增加。 (4)人在空腹或饥饿时,血糖下降,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_,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作用在图 1 的_部位;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图 2 中的模式调节丙分泌量,在图 2丙途径中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参考答案】(13分,除标明外,每空1分)(1)A、B、C 下丘脑 大脑皮层 (2)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甲 (3)细胞外液渗透压(2分) (4)胰岛 A 细胞 肝脏(2分) 神经递质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出后膜(2分)

45、【解析】【分析】分析图1: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为促甲状腺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能作用于肝脏和肌肉,应为胰岛素。分析图2: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效用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其中甲激素的调节属于下丘脑垂体靶腺的分级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乙激素为下丘脑分泌,但由垂体释放,应该为抗利尿激素;丙激素是由神经系统控制分泌腺分泌的。【详解】(1)寒冷环境下,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和C肾上腺素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呼吸,以增加产热量。人体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2)图中垂体分泌A为促甲状腺

46、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属于分级调节,对应于图2中的甲模式。(3)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4)血糖下降,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作用于图1中的肝脏等部位;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下丘脑作用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对应于图2中的丙模式。由于神经递质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图2丙途径中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及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能结合

47、图中信息准确答题。28(10分)我国科学家发现,疫苗与佐剂S一起使用,可使机体的免疫应答更强烈、持久。为揭示其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系列研究。(1)如图所示,接种疫苗后,疫苗中的蛋白质成分作为抗原被吞噬细胞通过_的方式摄取形成吞噬小体。在RG作用下,吞噬小体中的抗原被处理成抗原肽,呈递给_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当细胞内的RG过多时,吞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抗原被_,免疫应答受阻。(2)研究者推测佐剂S通过影响体内物质G的合成,进而影响对疫苗的免疫应答。为了探究该影响是促进还是抑制,研究者分别给四组小鼠注射表中所示的相应物质,一段时间后,测定四组小鼠抗体水平。注:“+”表示注射,“-”

48、表示不注射测定结果显示第3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组,说明佐剂S可_体内物质G的合成。(3)综合上述研究,推测佐剂S的使用有利于吞噬细胞对抗原的_,从而促进T细胞的活化,加强机体免疫应答。【参考答案】(10分,每空2分)(1)胞吞 T 完全降解 (2)抑制 (3)处理和呈递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题(1)图示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抗原的过程。题(2)为实验分析的问题,实验目的为佐剂S通过是通过抑制还是促进体内物质G的合成,进而影响对疫苗的免疫应答。由表格可知自变量是佐剂S、物质G和佐剂S+物质G,因变量为小鼠抗体水平。【详解】(1)如图所示,接种疫苗后,吞噬细胞通过胞吞的方式摄取疫苗中的蛋白质成分作为抗原形成吞噬小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形成的抗原肽,移动到细胞表面被T细胞识别,这样抗原就被吞噬细胞呈递给了T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当细胞内的RG过多时,吞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抗原被完全降解,免疫应答受阻。(2)由表中信息可知,第3组注射佐剂S而不注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