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狼》_第1页
案例3:《狼》_第2页
案例3:《狼》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案例3:狼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二成功经验的借鉴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目的】 1加强朗诵,培养语感。 2积累词汇,感知内容。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先请同学们讲关于狼的故事(东郭先生狼和小羊等),再讲述狼的形象(贪婪、凶残、狡猾) 2故事里的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肯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2查资料,了解聊斋与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文学家,山东淄川人,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 “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这本书是他用几十年的时

2、间写成的,通过谈狐说鬼来讽刺现实中的丑恶事物。他自称这是一本“孤愤之书”。叫“孤愤”,有孤独、悲愤之意。郭沫若对该书有一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3学生试读,疏通生字。 (1)请大家对照课文下面的注解,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感情。 (2)指定个别学生朗读。讨论:是否读出了屠户的心情变化?明确:屠户在遇狼一惧狼一御狼一杀狼的过程中,心情有张有弛,因此在朗读时要体现出这些变化,像讲故事一样,要有声有色,有徐有缓。比如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读得平缓;次句才是情节开端,因此是略带紧张语调。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止狼缀行的意图,可稍停,看效果如何;第二、

3、第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可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此刻,屠者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相持局面。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读-其实是为高潮蓄势;“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末两句是结局,写屠者的心理状态,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 4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教师范读要力求体现上述要求,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故事的情境中。 5接力朗读,把握语感。让学生用“接力读”的方式,一人一句对课文进行朗读和讲解。教师对应该加深印象的地方及时进行提问,并反复诵读。重点是:不常

4、用的字,虽有注释,但可能学生印象不深。表述习惯跟现代不同的地方。可以用口语作生动表述的地方。 比如以下几句。 (1)“途中两狼”,按照现代口语应当说,半路上碰到两只狼。 (2)“缀”,现代口语里也常用,如扣子掉了,该怎么办?(缀上)这里引申为紧跟-狼跟人“缀上”可不得了!(3)“投以骨”,把骨头扔给它。现在也说“报之一笑”(拿笑来回答别人)。 (4)“骨已尽矣”,也可以说成“骨已尽”,跟下文接得上。为什么要加个“矣”字?(可见情急,无计可想)(5)“并驱”,现在成语有“并驾齐驱”。并,即齐,一起的意思。 (6)“顾”,转头。屠户回头看见狼,应当是转头看两侧。 (7)“苫蔽”,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

5、双音词,遮盖之意。 (8)“奔倚”,表现两个动作:跑过去,把背靠着。 (9)“弛”,最早指把弓上的弦放松,此处用引申义,卸下。 (10)“犬坐”,犬,比喻坐的姿势如犬。现代汉语中,开会时排队入场叫“鱼贯而入”,大口吞咽,叫“狼吞虎咽”,都是相同的用法。 (11)“意暇甚”“意将隧入”中的两个“意”字,含义不同,可让学生作比较。(前者指心态,后者指内心盘算)(12)“盖以诱敌”,即“盖以(之)诱敌”,原来是想用这办法来麻痹对方。 6赏析情节,发现问题。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赏析过程中可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师生讨论回答,从而体验情感、领悟道理。 问题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1)故事开

6、头只说两狼“缀行甚远”,你能设想屠者此时的处境吗?屠人发现狼跟踪自己之初为什么不呼救?明确:身在山野,又值黄昏,路上空寂无人,无法呼救。 (2)屠者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你认为投骨的办法好不好?明确:可能一时智短,也可能怀有侥幸心理。缓兵之计,只能如此。 (3)既然只有“一狼仍从”,屠者何不借机杀狼?(4)什么时候才有一线转机?什么地方是高潮和结局?明确:奔倚积薪之下。并杀两狼。 (5)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故事情节发展中有转折,高潮和结局同时到来。 (6)文中写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作者是把这个故事当作奇事逸闻来

7、写的,主要突出故事之“奇”,不一定有什么深意。当然,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某些启发,你能说出点道理吗?明确:前面说故事,最后那一段是寓意,形式上是寓言;内容也有讽喻性,叫人们警惕坏人。 (7)最后一段说的仍是狼。如果把“狼”“禽兽”都改成“坏人”,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的意思。 (8)我们总把狼和坏人联系在一起,对狼的“合作”精神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狼狈为奸”。我们几乎找不到一句形容狼的好话,其实狼懂得“合作”可以说它是“狡诈”,但换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叫“聪明”。这都是因为我们看问题所站的立场、角度不同而造成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去体验一下呢?你能找出一些替狼平反的故事或依据吗?(让

8、同学们自由发表见解)明确: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对“狼”的探讨,学会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大自然中很多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既相生相克又相辅相成。它们都能引发我们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层思考。另外,坏人是很狡诈的,可他们总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这样看来,他们的欺骗手段毕竟有限,只是给人们增添笑料而已。 7学会迁移,扩展阅读。 (1)蒲松龄的狼有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请大家自读下面一则狼,与课文进行比较,说说两则故事里的狼有何异同?狼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忽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刀,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

9、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凌晨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这则故事着重表现狼的贪而愚,课文则着重表现狼的诈而愚,但结果是相同的,不管是诈而愚还是贪而愚,都会导致见利忘害,自取灭亡。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两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2)我们再看蒲松龄的另一则关于狼的故事牧竖,你认为这故事里的狼怎样?人又怎样?牧竖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