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轴对称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轴对称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轴对称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轴对称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轴对称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轴对称复习课课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复习课执教者:宜昌市第九中学石铮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以 全等三角形 的知识为基础,是对几何图形的进一步认识。本章从生活中的图形入手,学习轴对称及其相关基本性质,了解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并利用轴对称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进一步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本章也是后续学习四边形等相关内容的铺垫。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整章的学习内容做一回顾,系统地把握全章的知识要点和基本技能。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本章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问题。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系统

2、整合的能力,在观察、操作、想象、论证、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灵活性和严谨性。3 .教学重点:复习轴对称图形、线段垂直平分线、等腰 (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上述性质解决数学问题。二、教法学法由于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在复习时可以点到即可,重点应该放在相关知识的应用上。因此,本节课我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综合应用“启、读、究、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大胆思维,积极探索,严格证明,多训练,勤钻研的探讨式学习方法。让学生 “学 ”有新 “

3、思 ”,“思 ”有新 “得 ”, “练 ”有新 “获 ”。三、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 自我建构教师活动 引领学生通过 观察轴对称图 片复习轴对称 图形的定义和 性质。关键语句及问题请问这些图片上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是什么图形?学生活动集中注意,进入数学思考设计意图由熟悉的生活 情境导入新知,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引出课题.以问题串的形 式和学生共同 梳理本章一些 基本图形的性 质和判定。复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认真复习,踊跃发言.出示本章知识框架图见识梳理 H我建构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图形复习本章知识点。知识梳理自我建构vh翱斑刈悚图也

4、的走史等股三角晤(二)夯实基础巩固应用对本章知识形成体系.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教师活动关键语句及问题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请学生完成1练习题并讲解思路。以Il2«k W用.外2成中卜版 K, EC 130-实 <1>R . Z喻大小T*基»4np I2J3限,例垂直分魏卜左足对凡尔于立H, 医鼻也.比,比的入小t* 广* «巩 L3) ft UJ m>ft K,白曰1机£能的*门不分歧.眉 平显知.文出fg虫时K4 i£青明Am的把出VG>也底,<5> tt>fl Ff茹N巾丸 上

5、求n.,,久,,C自由发言通过一道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进少巩固刚才复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图形。小结解题方法:在一些几何图形中,如果存在等腰三角形和 等边三角形时,我们要应用他们的性质和判 定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用自己的理解表述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总结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A*1 2Z-W .c M cA4巩.'/V C M h5应寻怛基本图焉 运用基本图愚(三)变式训练思维提升教师活动关键语句及问题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出示例题, 先让学生独 立思考,然 后W师引领 大家分析讲先独立思考,再听教师讲解给出一题多解,启发学生思维;强调做题格式,严格书写规范。方盅一:门4tCVIllK 观雄/所M * L+

6、#kO 冷格.ZO*B*»0- 在 RV'AQC中 AOC*ZACOCI <r ftL-. EO4KP! £OC*XOEI>>9QiFV CSCJW. AOGffif 分慢 aoc-z eoD>_ ZACCW ZOBO丹:-/ASG=/5 0 J*CA*JEC 二川gm鼻心解。;汇*即用中bH从国用后卜帽步 方通二二f/"/Aicaj从啊钗1琮学”训整奥E出科方法。考完成。用几何画板演示变式训练1和变式训练2的动画。mb *i*.生"非附v讦4.io%内. J |fl/ *R: tu A”工黑什士特由-业:12:. *A)

7、h. OMA己辆 BRi.卡 i“l/r Ai<6=*ir.的Mii±#M休Af电匕伉H出柜上的。蚀忸性&*也,iifHi i) -imu.”因iroj(四)归纳小结知识整合设计意图结数学基本M曲拿以第佐;庆MIVWO积极总结,认真分析培养学生总结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变式训练1以老师电脑的演示可以让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观察发现变式训练开展,变式训练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2由学生独立思助他们更好的完成任务学生再一次从基础知识,基本图形,基本方法三个方面回顾本章重点内容。从整体的思想帮助学生再一次建构整章知识体系。引导学生顾此题,料h如/例能通.而35VmJF整M等山_用眼TS逅

8、至快考人用ra也咔.|敷亨出肥但化醐卅fl|示本章知识框架图姐尔制内H怙X!林星柳知正(五)类比研究拓展延伸教师活动关键语句及问题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屏幕出示拓展题。r美 比 研 梵拓 睡 延 仲己如:如8L在盘 /山 日邸j千分假交 OCM麻坡卜toe 干品力步技03 才静/T ZJ i J ' J;JCMffp. j D4E=S0" . OCL AB±AC. jU廿1直.的修长里吠*文a廉憬餐 CO OHIPm峭希在平ICO(j上心(:叫|号吗?&卜 学有余力的问学可以在课堂还剩的时间或 是课后继续研究。课后继续拓展学生思维。四、教后反思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9、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 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严格遵循此原则,现反思如下:1、注重生活实际情景的创设本节课的教学,围绕“观察、思考、证明、归纳”这一主线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创设探索,交流的情境, 精心设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认识轴对称, 掌握轴对称相关知识。 让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会整理、学会探索、学会证明,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

10、课以通过师生共同复习, 梳理出本章知识框架。 通过例题的讲解, 习题的检测和变式 题的提升,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本章概念及性质的理解应用,并提炼出两种基本方法。(1)寻找基本图形,运用基本图形(2)数学中的转化思想3、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训练由于本节课是章复习课, 学生已经具备几何语言的的叙述能力, 但是还不够规范,因此,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几何语言叙述和书写时的规范要求。例如,在例题讲解时我用 PPT给出规范书写格式如下,让学生参照此格式书写另外两种方法的格式。4、注重数学变式例题的教学本节课的例题我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证明过程和思路,当学生发现在探索证明

11、思路受阻时我设计了如下引导,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三种解题方法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炼数学方法。1.对于复杂的推理问题一般可以从结论出发倒推,可以从条件出发顺推,也可以从两头同时出发寻找解题途径,还可以从图形出发探寻基本图形。2.特殊形状的三角形,边的关系,角的关系这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在解题时要认真分析已知条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接着我围绕例题展开变式训练,变式1:在原题的基础上若添加“ AE=OE,请问(1) AACE是什么特殊的三角形? ( 2)CA 与 OC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学生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得出证明方法,这样设计符

12、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参照例题小组讨论可以很快得到方法。变式2:对照例题加入“过点B作 OC 的垂线,交OC 的延长线于H 点,交 OA 延长线于G 点,连接GC 请问: ( 1 ) OH 是BG的垂直平分线吗? ( 2) / ACO与/ GCH相等吗?”此题让学生结合老师讲的方法独立思考写出证明答案。通过变式教学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本节课我们所提炼的数学思想方法。要让例题变式教学真正有效,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是要及时引领学生对解题过程与结论的反思,帮助学生内化“归一”,找出同类问题的“共同属性”,用语言或图表展示出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在此课中我在每一个环节结束或是一道例题完结时总是带领他们及时总结归纳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