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艺术元素的挖掘与运用范文_第1页
语文课堂中艺术元素的挖掘与运用范文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课堂中艺术元素的挖掘与运用语文课堂中艺术元素的挖掘与运用叶燕芬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生活是生命的亲历和体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生命价值的追寻和实现过程,语文课堂正是这样融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体的,它不仅是激荡、抒发学生情感的海洋,更是滋润、净化学生心灵的仙境。在这里,学生可以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高尚的人格,得到美与善的生命滋养。而达成这一目标,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艺术”,以艺传情,以情感人;以艺点亮语文课堂,以情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说文解字中指出:艺,种也!可以看出,“艺”最初是种植的意思。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赋予了“艺”两层意思,一个是比喻性

2、质的,指教学的方法技艺,生成灵活生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即“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主要成分属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层面。“艺”的另一层意思是它的本义,即“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文学本来就是一件又一件的艺术品。小学语文的教材文本,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息。综观一篇篇的课文,跳跃着音乐、绘画、戏剧、书法等许许多多的艺术元素。各种艺术元素以其生动性、直感性,与学生好奇喜新的心理特点相契合,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歌德也说:“哪里没有兴趣,

3、哪里就没有记忆。”课堂教学研究也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重点,这是水之源、木之本。课堂中,教师有机地挖掘一些富有吸引力和感化力的艺术元素,往往能使难懂的知识易学,枯燥的内容有趣。同时,因为兴趣的掺入,学生心智大开,思维活跃。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自如地运用艺术元素,使求真求实的语文课堂同样流光溢彩,动人心旌。一、书法艺术的拓展之美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由文字演变而成的艺术。书法艺术通过用笔的方圆转折、速度的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等来表现其“形”的线条韵致。“字如其人”,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丰满人物个性,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好的效果。人教版

4、语文第七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感受了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后,教师补充了周恩来少年时的书法作品与阅读链接。师: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与理想,这种抱负与理想不但体现在他的言论中,还蕴含在他的书法作品中,请看。说说你的感受。生:周总理不但书读得好,字也写得很棒。生:周总理的字苍劲有力,很有气势。生:这幅作品让人感受到周恩来少年时的英姿勃发。师:是啊!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周恩来那沉着凝重的行书与毛泽东奇逸

5、开张的草书堪称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书法艺术中的两朵奇葩!由于年代久远,又历经战乱,周恩来总理的早期墨迹流传甚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幅1917年东渡日本前夕作的七绝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此作品融诗的磅礴与书的雄浑于一体,相得益彰,气度非凡。当时的周恩来,虽年不及弱冠,但其书法的风格已经为中年的“书风形成”作了坚实的铺垫。让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七绝诗。师:说说你的理解与感受吧。生:第一句以“大江”开头,气势磅礴。生:我知道“面壁”出自达摩大师的一个典故,形容刻苦钻研。师:你知道的真多。是啊,这里表示周恩来总理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

6、“面壁十年”的刻苦精神,来改造当时的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中华儿女,充分表现了他年青时代的远大抱负。再请大家自由朗诵,感受总理从小的豪迈壮志和远大抱负。师:其实,周恩来总理小时候还有许多故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成长的故事”,我们可以参观周恩来故居,搜集总理的书画、文章、小故事等,以全面地了解总理成长的足迹。好一个“字如其人”!它把一个人一个时期的精神风貌或成长状态呈现出来了。在新时期的阅读教学中,让书法艺术与文本教学有机整合,这不但可以提升书写中技术层面的艺术美,更重要的是挖掘了人物品格的美育内涵。二、绘画艺术的运用之美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最早发生兴趣的是绘画。因此把绘画艺术引

7、入语文教学,能让抽象思维变成具体感知,对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段乃至篇章结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都有积极作用。在人教版第三册纸船和风筝一课的初读设计中,我巧妙地以绘画艺术点亮了课堂。当学生初读课文,给课文插图排完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后,我安排了生字新词的学习,特别是对于“飘荡、漂流”的学习作了这样的设计:师:课文写了谁在哪里飘荡呢?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生:风筝在天空飘呀飘,很快乐。师:谁能让风筝在蓝天上飘荡?生:老师,我有意见,他的风筝是悬在天上的,没飘起来。师:谁有本事让风筝飘起来呢?生:我来!师:哦,风筝飘起来了!古时候风筝也叫纸鸢。“儿童散学归来早,

8、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随风而飘,很快乐。还有哪些东西能随风飘呢?生:柳树枝。师:是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枝在风中飘荡。生:雪花也会飘荡。师:雪花在空中飘荡。风筝、柳枝、雪花都随风而飘,自在而荡,飘呀飘呀,悠闲自在,所以“飘”字是风字旁。读飘荡。师:谁在哪里漂流呢?生:是纸船啊。纸船在小溪里漂呀漂,也很自在。师:是呀,“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小船在江中顺水而漂。你能带着你的理解读出随风而飘的悠闲自在,读出顺水漂流的快乐无忧吗?师:你发现了什么呢?生:古人造字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并且把意思也包含在里面了。随风而飘的“飘”是

9、风字旁,顺水漂流的“漂”是三点水旁。师:是的,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课文中描写风筝悠闲飘荡、纸船自由漂流的句子。词语是思维的基本概念,又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在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绘画的手段记忆词语、辨析词语意思、理解词语表达的意境美是很有效的教学方式。又如人教版第二册的识字1中,可利用绘画的形式,把词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内容在学生的画笔下表现出来,使学生对“万物复苏”有一个直观的感知,为学生从词语的形象感知到理性思维搭上一座天桥。这种理解词语的方式,既具情趣又含审美价值,对低年级学生特别适宜。三、音乐艺术的衬托之美“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

10、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情感功能的。”因此,一些经典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将音乐作为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能把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巧妙地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多次尝试以音乐作为媒体进行朗读指导,效果是明显的。如教学人教版第八册小珊迪一课,我选取了二胡曲红河水,那类似哭腔的引子、缓慢而缠绵的旋律,配上富有感

11、情的朗读,显得异常凄凉悲伤,使读者动情、听者动容。学生被小珊迪悲惨的命运深深打动,更感其在此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诚实、善良之品质的高尚,不少学生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又如一位教师在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中,用名曲高山流水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指导学生朗读。师:假如你们就是站在琴旁善听的钟子期,当琴声悠扬响起时,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生:我仿佛看到了挺拔险峻的泰山。生:我仿佛看到了高耸入云的泰山。师:伯牙继续鼓琴,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流水?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采用配乐朗读的教学形式,能令学生心驰神往、兴趣盎然,容易唤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对枯燥的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想象、创造,达到娱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激发其情思的教学实效。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