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预防保健调理技术PPT课件_第1页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技术PPT课件_第2页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技术PPT课件_第3页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技术PPT课件_第4页
中医预防保健调理技术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预防保健调理技术中医预防保健调理技术 主讲人主讲人 金秀莲金秀莲010302中医体质辨识与评估中医体质调理中医预防保健与治未病目录目录PART 01 第一章第一章 中医预防保健与中医预防保健与治未病治未病健康定义的沿革健康定义的沿革何为健康(何为健康(heaith)?)? 1948年,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开宗明义的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个人在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与疾病和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是基本的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2、1982年,WHO的健康定义又做了修改与补充,在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三要素中加进了“道德健康。” 1992年,WHO在维多利亚宣言中首次提出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大健康基石。这四大健康基石是人类康寿经验的大总结。可以说,人类从此步入了自觉地健康时代。健康与未病健康与未病一、健康一、健康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适应社会能力健康、生殖健康这五个方面都具备才称得上是健康。 现代医学生命曲线的公式是健康亚健康疾病现代健康观的核心思想现代健康观的核心思想人人为健康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健康为人人中医的健康观中医的健康观 健康健康

3、:中文中健康的健,最早指形体健壮、强盛。健康的康字:主要指心态坦荡、宁静,有康宁、康泰的说法。 形神的统一,人体生命活动与社会、自然环境维持在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的状态中,健康是动态的,可调的。处于平衡状态就是健康,即所谓“阴平阳秘” 中医的健康标准是:中医的健康标准是:内经提出的一个“和” 字,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二、未病二、未病 中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汉代张仲景在编著金匮要略对什么是治未病进一步的阐述:“上工治未病,何也?治

4、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未病治未病 中医理论生命曲线的公式是中医理论生命曲线的公式是未病未病欲病欲病已病已病中医预防保健的原则中医预防保健的原则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预防原则,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一一二二三三四四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将病防发将病防发即病防变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病后防复中医治未病的原则中医治未病的原则 今天我们在治未病过程中要坚持哪些原则的呢?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三、防治结合三、防治结合四、体质调护四、体质调护五、综合疗法五、综合疗法中医预防保健调理方法中医预防保健调理方法一、调养精神一、调养精神1、安心养神:、安心养神: 素问

5、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寿世青编有这样一句话:“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信其自去”。 郑板桥的名言“难得糊涂”亦人人皆知。调养精神调养精神 2、四时调神、四时调神:春季活泼,夏令畅达,秋季恬静,入冬则藏而不泄。 3、动形怡神、动形怡神:包括散步、传统健身术、体育锻炼等内容。 4、以心治神;、以心治神;心病要心药来医 5、节制情感、节制情感:古语有闻过则喜,克己者可之怒。增广贤文说“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 6、移情易性:、移情易性:是思想焦点转移他出,或改变内心

6、焦虑的指向性。二、合理饮食二、合理饮食 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合理的膳食结构,会给健康带来极大的裨益。 世界卫生组织在著名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心理平衡健康四大基石健康四大基石合理饮食合理饮食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为“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宜,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宜,五果为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合理饮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1、谷类及薯类、谷类及薯类谷类包括米、面、杂粮,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

7、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2、动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包括肉、禽、鱼、奶、蛋等,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合理膳食合理膳食 3、豆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 包括大豆及其他干豆类,主要是提供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 4、蔬菜水果类、蔬菜水果类 包括鲜豆、根茎、叶菜、果实等,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 5、纯热能食物、纯热能食物 包括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和酒类,主要提供能量,植物油还可提供维生素E和必须的脂肪酸。合理膳食合理膳食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蔬菜与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蔬菜的种类

8、繁多、包括植物的叶、颈、花、果、鲜豆等。不同品种所含营养成分不尽相同,甚至相差悬殊,红、黄、绿等深色蔬菜中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和一般水果,它们是胡萝卜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和叶酸、矿物质(钙、磷、钾、镁、铁)、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物的主要来源。合理膳食合理膳食 3、每天进食奶类、豆类或其制品、每天进食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奶类除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含钙量较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 豆类是我国传统食品,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 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合理膳食合理膳食

9、 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一般三餐的能量摄入分配要合理。 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以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30%为宜。 6、清淡少盐的膳食、清淡少盐的膳食 7、饮酒应限量、饮酒应限量 8、只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只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第二章第二章 中医体质辨识与评估中医体质辨识与评估一、体质与素质、气质、性格的关系与区别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气质: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外在表现的隐显和动作的灵敏迟钝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态度、智

10、慧等。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中习惯化了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体质分类中医体质分类一、体质分类方法阴阳体质学说 五行体质学说 体质九分法1.阴阳体质学说:阴性体质:偏寒(最主要特征)、偏湿、偏静、偏低沉。怕冷、体温低、易疲劳、面白晦暗、安静胆小、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偏低。阳性体质:偏热(最主要特征)、偏燥、偏动、偏于亢奋。怕热、体温高、“干燥”:口渴、头发干枯、皮肤起皱、尿少、便秘;五心烦热、面色赤、情绪急躁。阴阳平和体质:面色明润有光泽,目光有神、精力充沛而饱满,睡眠安和、性格随和、开朗、食量适中、二便调畅,对自身调节和 对外适应能力强。

11、第二节第二节 中医体质分类中医体质分类一、体质分类方法2.五行体质学说:(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木型人:身材高大,头发浓密,眼神明亮,口唇纤细,整体皮肤偏白。火型人:身材很瘦,鼻子突出,耳朵细小,脸部和手脚发红发热。土型人:身材偏胖,脸圆多肉,口唇肥厚,眼睛和鼻子都比较大,脸颊呈黄色。金型人:身材偏矮,鼻直口阔,整体皮肤偏白。水型人:身材健壮,眼睛稍陷,耳朵较大,手脚冰冷。 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体质分类中医体质分类一、体质分类方法3.体质九分法:平和质 (A型) 气虚质 (B型) 阳虚质 (C型) 阴虚质 (D型) 痰湿质 (E型) 湿热质 (F型) 血瘀质 (G型) 气郁质 (H型)特禀质 (I型

12、) 从“总体特征、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六方面进行分类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体质的因素影响体质的因素 一、体质与年龄1.小儿体质特点:小儿为纯阳之体。“变蒸”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小儿多肝心有余,脾肺不足,肾常亏虚。小儿很少有情志病。2.青年体质特点:壮阴壮阳3.中年体质特点:阴阳转变4.老年体质特点:衰阴衰阳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体质的因素影响体质的因素 二、体质与形态结构胖人多痰湿,瘦人多阴虚。面色暗多瘀血,白则多虚。舌红则多热,苔厚则湿。眼无神则虚,浑浊多湿。三、体质与性别男性体质:平和、痰湿、湿热体质偏多。女性体质:血瘀、阳虚、气郁、阴虚体质多。第四节第四节

13、 影响体质的因素影响体质的因素 四、体质与适应能力1.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阳盛之人“能冬不能夏”,阴盛之人“能夏不能冬”2.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3.对有害心理因素的适应能力五、社会环境影响体质衣、食、住、 行等物质条件医疗措施、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体质的因素影响体质的因素 六、疾病和药物影响体质1.疾病伤到元气,如“久病及肾”、“久病入络”,会引起阳虚体质,瘀血体质等。2.长期使用药物也会对体质造成影响。最常见的就是经常、过量、不适当服用诸如抗生素、利尿药、减肥药、通便药、凉茶、清热解毒药、保健品、补益药等。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体质的因素影响体质的因素 六、饮食不当影响体质营养过

14、剩:促生气虚或痰湿体质 营养不足:促生气虚或阳虚体质饮食过咸:促生阳虚间夹痰湿、瘀血体质 长期吃辣:加重湿热和阴虚体质 常食寒凉:促生阳虚或瘀血体质 常吃夜宵:促生痰湿体质 不吃早餐:促生气郁或痰湿体质 食速过快:加重气虚或痰湿体质 第四节第四节 影响体质的因素影响体质的因素 七、生活起居影响体质身体过劳:气虚体质房劳过度:阳虚体质过分安逸:郁滞性体质常用空调:痰湿体质常用电脑:加重体质偏颇第三章第三章 中医体质调理中医体质调理 一、平和质预防保健方案一、平和质预防保健方案 平和质是健康的体质。这类人体形匀称健壮,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唇色红润,不容易疲劳,精力充沛,睡眠、

15、食欲良好,大小便正常,性格随和开朗平时患病较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很强。 1、饮食有节、饮食有节 2、劳逸结合、劳逸结合 3、坚持锻炼、坚持锻炼 体质调理体质调理 二、气虚体质的预防保健方案二、气虚体质的预防保健方案 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晄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动则尤甚,体倦健忘,舌淡苔白,脉虚弱。 1、食宜益气健脾、食宜益气健脾 多食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空心菜、生萝卜等。 2、药膳指导、药膳指导 (1)黄芪童子鸡 (2)山药粥 3、运动宜柔缓:如散步、打太极拳、做操等、运动宜柔缓:如散步、打太极拳、做操

16、等 体质调理体质调理 三、阳虚体质预防保健调理方案三、阳虚体质预防保健调理方案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平素怕寒喜暖、手足欠温,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 1、食宜温阳、食宜温阳 平时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2、药膳指导、药膳指导 (1)当归生姜羊肉汤 (2)韭菜炒胡桃仁 3、起居要保暖、起居要保暖 4、运动避风寒、运动避风寒体质调理体质调理 四、阴虚体质预防保健调理方案四、阴虚体质预防保健调理方案 形体消瘦,午后面色潮红、口咽少津,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少食冷饮,脉细数,舌红少

17、苔。 1、食宜滋阴、食宜滋阴 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籽等性温燥烈之品 2、药膳指导、药膳指导 (1)莲子百合煲瘦肉 (2)蜂蜜蒸百合 3、起居忌熬夜、起居忌熬夜 4、运动勿大汗、运动勿大汗 适合做有氧运动,可选择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动静结合的传统健身项目。不易汗蒸、桑拿等项目。体质调理体质调理 五、血瘀体质预防保健调理方案五、血瘀体质预防保健调理方案 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眶暗黑,肌肤干燥,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1、食宜行气活血、食宜行气活血 多食山楂、醋、玫瑰花、金橘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食肥甘厚腻之品。 2、药膳

18、指导、药膳指导 (1)山楂红糖汤 (2)黑豆川芎粥 3、起居勿安逸、起居勿安逸 4、运动促血行、运动促血行体质调理体质调理 六、痰湿体质预防保健调理六、痰湿体质预防保健调理 形体肥胖,肌肉松软,嗜食肥甘,神卷身重,懒动,嗜睡,口中粘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 1、食宜清淡、食宜清淡 2、药膳指导、药膳指导 (1)山药冬瓜汤 (2)赤豆鲤鱼汤 3、起居忌潮湿、起居忌潮湿 4、运动宜渐进、运动宜渐进 如:散步、慢跑、打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练武术等。体质调理体质调理 七、湿热体质预防保健调理方案七、湿热体质预防保健调理方案 面部易生粉刺,皮肤容易瘙痒,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大便黏腻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潮湿多汗,性情急躁。 1、食忌滋腻、食忌滋腻 饮食宜清淡为主,可多食赤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少食羊肉、韭菜、生姜、辣椒、胡椒、花椒等甘温滋腻食物。 2、药膳指导、药膳指导 (1)泥鳅炖豆腐 (2)绿豆藕 3、起居避暑湿、起居避暑湿 4、运动强度宜大、运动强度宜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