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鲁嘉华: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专、兼人才培养的思考_1_第1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鲁嘉华: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专、兼人才培养的思考_1_第2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鲁嘉华: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专、兼人才培养的思考_1_第3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鲁嘉华: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专、兼人才培养的思考_1_第4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鲁嘉华: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专、兼人才培养的思考_1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鲁嘉华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专、兼”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很大程度源发于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透过中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态势,聚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生产力转化、大学生趣向多元发展和高校学科自身发展的“四位一体”的需求,提出了“专、兼”人才培养立足点,以及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对其具有的关键保障作用,并通过案例对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培养“专、兼”人才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实践。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专、兼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促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为目标

2、的卓越计划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11060)一、培养“专、兼”人才的迫切原因1.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行业一线人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非常明显。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性巨大,产业结构高中端并存,人才需求复杂多样,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虽有很大空间,但准确性并不容易把握。较为典型的是为了在激烈竞争中占得优势,有高校过度突出以某细分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定制化,课程体系内容狭窄,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系统性和可塑性严重缺失。暂时的高就业率又引发人才质量虚高假象而误导他校效仿。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快,这种“饮鸩止渴”般的培养模式使毕

3、业生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另一种典型则是对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教育认识有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生源成分复杂化,大学生就业意愿差异日益扩大,加之专业优势总是受制于市场变化的客观规律,让学子们从一而终的专业热情大为削弱。面对瞬变的形势,部分该类型高校忽视生源差异,甚至放弃原有的办学优势简单地以通识教育应对。由于学科专业缺乏扎实的基础和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又模糊不清,致使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优势。上述“窄而不精”或“泛而不通”现象,造成了应用型人才与社会发展供需之间的严重错位,加剧了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显。现在每年有大量高校大学生毕业,企业却难以找到适用人才,企业用人成本在不断攀升,毕业生却难以达到岗位要求

4、。据对近期毕业生所在岗位的知识与能力调查显示:2011届本科毕业生,有50%认为专业教育中最需要改进的是实践教学环节不够,20%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不实或内容陈旧1;而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更有高达72%认为大学专业教育的不足2。数据深刻反映了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况,仅靠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去打补丁已很难根本改变局面,而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着眼,深刻反思。2.“专、兼”人才培养已是全球化趋势随着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高度发展,当前发达国家极其重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以取得技术应用和创新的竞争优势,可从高等教育模式的变化中验证。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在经过重工程技术教育、重基础科学研究、重通识教育阶段之

5、后,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军事和经济发展需要重新进入“回归工程”,转而强调高等工程教育面向全球化的工程实践3。教育将科学与技术、技术与非技术融为一体,突出工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把学生培养成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家,重点提高熟练掌握某一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水平,也为学生进入工程领域和非工程领域做好职业准备。英国受教育实用主义影响,正强化面向经济、工商业为市场导向型的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4。它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直接指向市场上的具体职业,例如教师、医生、工程师、企业管理者等。因此,课程体系围绕市场需求和职业特点,设计了多个课程模块,供学生多种选择。在一个学科群内,相近专业必修模块

6、相同,专业之间转换非常容易,学生可根据兴趣、未来职业意向修读。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以培养面向工业界的工程师、工程应用人才为主,坚持由校企双师型教师开设部分课程,举行技术讲座,将前沿性科学技术知识、产品研发动向、企业文化、市场需求等介绍给学生,保证了大学里所传授的知识能密切联系经济技术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合格的人才5。瑞典、瑞士、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则是采用了中间道路5,通过高科技领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带动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工程教育与国家产业发展结构息息相关。高等工程教育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的学术研究,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多为东方文化和

7、西方教育制度的结合体,但是国家教育观渗透到了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即教育活动必须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从中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比较可见,我国应用型人才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以“专、兼”能力不足最为典型,它已是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智力保障。曾访问美国ltu(lawrence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和瑞典hu (halmstad university)两所应用型大学学生实习的公司,共性地发现企业安排的实习内容很“杂”,学生必须自觉地综合本专业和其他知识去面对客户的需求,实战性很强。学校通过积累和分析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去适应市场变化。即使ltu那样受底特律汽

8、车制造业浓重的汽车文化和元素影响的高校,70余年来各专业培养目标始终围绕“理论与实践”座右铭坚持培养知识体系完整的学生,毕业生就业面广,适应能力强,有很好的社会口碑6。这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二、我国当前“专、兼”人才培养的视阈所谓“专、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既有某一行业扎实的专门知识和应用能力,兼有较强的适应性,能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发现、提出和解决相近行业实际问题的人才,其培养模式应最大限度地涵盖毕业生今后工作岗位的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发展需求,尤其能在环境、科技、人文和经济等复杂因素间寻求平衡,达到优化的决策。因此,“专、兼”人才培养更加侧重于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教育

9、。它与仅狭窄于对象、却脱离社会综合因素的“专才”,或仅侧重学术能力培养、却忽视对象的“通才”有着本质区别。当前我国“专、兼”人才培养应着眼于如下“四位一体”的社会发展要求。一是“错综”要求。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转型升级周期缩短,市场用人需求变化必然加快,知识结构需要适度地“杂”去适应“变”。以民航飞行员为例,人才已由纯粹飞行员向“企业”(航空器)经营者的角色转变,“优秀飞行员+合格职业经理人”成为飞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工业设计业则需要“艺、工”结合,兼具艺术设计、材料加工、营销、行为学、节能环保等知识与技能人才6,传统单一专业的教学模式已无法胜任。二是“协同”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

10、众化行列,目前各地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中应用型本科院校达300多所,且占比例逐年提高7,但高等教育却远未因此而与强大生产力划等号。一则反映了高校办学脱离市场,二则说明我国产业高速发展却反哺教育不足而空置优质资源。因此必须要找到能吸引校企积极相向而行的途径,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才能把优质种子植入最适应的土壤中。三是“多元”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生源成分复杂化,大学生的趣向差异日益扩大,高等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须有多元培养渠道和自我学习能力养成的方法,泛指的通识教育并不适合该类型高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教育有利于该型高校毕业生的非同质化发展和错位竞争优势。四是“相辅”要求。

11、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学科发展是根本,对高校而言,任何一种育人模式改革,既要激励高校教师把学科能力转化为教学优势,同时也要有利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达到学科与专业的平衡发展,这是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改革自觉性的维系。三、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保障“专、兼”人才培养1.准确把控资源分配与应用,引导“专、兼”人才培养要真正以“四位一体”的要求培养“专、兼”人才,需要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但在现有体制下如何完善高教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却更加现实和紧迫。首先是用“体系”来替代“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市场在办学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8。具体地

12、是强化高校自主办学、分类指导、公平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逐步代替行政管理体制下按高校层次配置资源的做法,转而用更加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质量评估、专业认证等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同时要用相对绩效评价(产出/投入)取代绝对绩效评价(产出+投入),提高办学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当前我国高校的质量评价还不规范,年度质量报告中用以偏概全、主观表述依然严重,评价标准化和公允性欠缺,而用一套标志性学科成果多头套取国家专项经费的现象盛行。这些现象降低了潜心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更是加剧了资源重配、错配,助推了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从领导到一般教师都想尽办法围着资源和指标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生意愿当然就不强

13、了。其次是用“限权”来确保“放权”。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只告诉高校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做,都由办学单位自主决策,教育管理部门则应加强“事中管”和“事后管”,从全局高度,保持高教的整体布局合理。教育部自2012年起简化了专业申报程序,初衷很好,但一些地市教育厅忧虑热门专业一哄而起采取了一刀切限制措施,抑制了部分高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限权”和“放权”倒置。最后是用“治理”来超越“管理”。“管理”存在主体的主观意志,而“治理”强调各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共同参与、协同管理,使各种积极要素得到充分调动。如美国历史上莫雷尔法案(1862年)、 科学一没有止境的前沿(1945年)、格林特报告(1955年)、工程教育的主要议题(1994年)3等就曾被政府引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咨询意见,对当时高等教育转换重点发挥了指导作用。我国现在每年由民间教育咨询机构发布的信息纷杂,良莠不齐,易引发人才需求结构的误导。因此亟须政府凭借其拥有的大数据资源和公信力强的优势,主动引导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等,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参谋。2.发挥政策杠杆,以校企“协同育人”促进“专、兼”人才培养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除了受自然资源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