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解答题_第1页
运动生理解答题_第2页
运动生理解答题_第3页
运动生理解答题_第4页
运动生理解答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运动生理解答题第一章 绪论简答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五个方面: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简答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方式?答: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生物节律简答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系统?答:人体机能调节的控制系统有三种:(1)非自动控制系统(2)反馈控制系统(3)前馈控制系统 简答学习运动生理学的目的。答:在正确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

2、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第二章 肌肉 试述骨骼肌纤维的收缩过程。答:动作电位运动神经末梢兴奋Ca2+进入轴突末梢Ach量子式释放ACh+受体终板电位肌膜动作电位横管将AP传至肌细胞深处的终池终池释放Ca2+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去除位阻效应肌动-球蛋白形成肌球蛋白ATP活性增加横桥摆动肌丝滑行肌肉收缩试述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答:(1)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浓度不同(2)细胞膜选择性的通透性,受到刺激时Na+通道大量开放。(3) Na+在浓度差和电位差的推动下内流的结果上升支,包括去极化和反极化。当Na+内流的动力和阻力达到 平衡时,Na+内流停止,此时膜对K+的通透性,K+外流形

3、成下降支。试述在NM接头处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递的?答:神经兴奋末梢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入膜神经末梢释放AchAch与受体结合并激活Ach受体通道终 板电位(总合)肌膜动作电位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有4种收缩形式形式特点向心收缩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而且,肌肉张力增加在前,长度缩短发生在后。等长收缩肌肉的长度不变,不能克服阻力做机械功。离心收缩肌肉在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肌肉做负功。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试述不同肌纤维类型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答:型-慢肌-耐力 血红蛋白多,

4、毛细血管网丰富,线粒体多且大。 慢肌抗疲劳强于快肌。型:快肌( a、b、c)爆发力直径大,收缩蛋白多,肌浆网发达. 运动训练可以使速度加快力量加强。第三章 血液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答: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功能:1.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2.运输作用。3.调节作用。4.防御和保护作用。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硷平衡中的作用。答:血液中血浆是一种缓冲对溶液,血液中还存在数对具有和抗碱作用的物质(缓冲对)血液中的缓冲对对血液的PH达到相对恒定,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血液的PH变化超过正常范围,会影响各种酶的活性,从而引起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兴奋性及各种生理技能的紊乱,甚至会出现酸碱中毒。简答血

5、液维持酸硷相对恒定的3对缓冲物 答: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三个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NaHCO3/H2CO3。应用“可利氏循环”的原理,论述安静时以及运动时机体对血糖的调节答: C6H12O6 血糖 肝糖原 肌糖原 乳酸安静时血糖进入肝和肌组织,分别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能量;运动时,肌糖原进行乳酸代谢产生能量,而乳酸经血循环进入肝进而重新转化成血糖进入肌组织供肌肉利用简答“可利氏循环”中的三糖指哪些? 答: 血糖,肝糖原,肌糖原 简答“血液重新分配”的要点。 答:运动时:随运动量的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内脏血量减少,外周血量增加安静时:随

6、运动量的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内脏血量增加,外周血量减少循环血量各部之间、循环血量与储存血量之间存在抑缓济急的血液供应原则。第四章 循环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其意义?答: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 传导性 兴奋性 收缩性 意 义:心肌的这些特性共同决定着心脏的活动,实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答:心率和每搏量(心输出量=心率X每搏输出量)心肌收缩力:包括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力。心肌收缩力强,每搏输出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静脉回流量:静脉回流量增加是心输出量增加持续增加的前提。心力贮备在反映心脏机能上有何生理意义?答:心力贮备的大小可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反映心脏的健康和强壮程

7、度。有耐力训练的人,心力贮备明显高于一般的人。 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答:形 成:动脉血压实在有足够的血液充满血管的前提下,由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的协同 作用产生的。 影响因素:1、心脏每搏输出量 2、心率 3、外周阻力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5、循环血量与血 管容量的比例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答: 1、窦性心动徐缓 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 2、运动性心脏增大:其外形丰实,收缩力强,心里储备高 3、心血管机能改善:其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高测定心率在运动实践中有何意义?答: 1、基础心率能反映机体训练水平和健况,安静心率可衡量运

8、动员对负荷的适应水平 2、评定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状况 通过比较负荷前后心率变化及运动后心率恢复过程,能对心脏功能和身体 状况作出恰当的判断 3、控制运动强度 可用心率控制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强度,从而获得良好训练效果 如何用心率来评定运动性疲劳。答: 心率是评价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 1、基础心率 大运动负荷训练后,经一夜的休息,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次/分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积累 现象,若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应调整运动负荷2、运动中心率 随训练水平提高,若一段时期内从事同样强度的定量负荷,运动中心率增加,则身体机能状 态不佳 3、运动后心率 如人体进行定量负荷训练后心率恢复时间长,表明身体欠佳依

9、据血液重新分配的原则,简述机体安静时运动时血量的变化情况?答:安静时:血流慢,血量少,心率低,运动时与之相反 血液供应的份额不配原则:循环血量各部位间,储存 血与循环学间存在抑缓济急的供应原则第五章 呼吸呼吸由哪三个环节组成,各环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1、外呼吸:在肺部实现外界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2、气体运输:血液将在肺部获得的O2运送到各组织毛细血管,又将产生的CO2经血液毛细血管运回肺部 3、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血液经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实现气体交氧离曲线特点,主要意义及影响因素答:反映在不同氧分压下Hb与O2氧合程度的曲线,呈“S”形,上段较平坦,中下段较陡峭。

10、意义:曲线上段:曲线平坦,保证机体在缺氧环境下仍能获得充足的氧; 中段:较陡,组织细胞氧分压下降时,血红蛋白迅速氧离及时供氧 下段:最陡,氧分压稍有下降,饱和度明显下降,反映血液中O2的储备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慢的呼吸比浅快的呼吸好?答:在一定范围内,特别是在运动时(尤其是耐力运动),期望在吸气时肺泡腔中有更多的含氧新鲜空气,呼气时能呼出更多的含二氧化碳的代谢气体,因此,提高肺泡通气量比提高肺通气意义更大,表浅的呼吸只能使肺泡通气量下降,新鲜空气吸入减少,而深慢呼吸能吸入肺泡中更多的新鲜空气,使肺泡中的空气新鲜率上升,PO2也上升,但过慢过深呼吸也会限制肺泡通气量进一步提高,并可导致肺换气功能

11、受阻试述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答:Hb是运输O2和CO2的主要物质;将O2由肺运到组织,又将CO2从组织运到肺部,在O2和CO2运输的整个过程中,均有赖于Hb载体对CO2亲和力的改变,当PO2升高时,O2与Hb结合,PO2降低时,O2与Hb解离。肺部PO2(13.3kPa)高,Hb与O2结合而释放CO2,相反组织中PCO2高,PO2(2.66-7.32kPa)低,O2从HbO2释放到组织细胞利用。运动时应如何进行合理的呼吸?答:一、呼吸的形式、时相、节奏要适应技术动作的变换 呼吸的形式、时相、节奏,必须随运动技术动作而进行自如地调整,这就为动作质量的提高、为配合完成高难度技术提供了保

12、障(一)呼吸形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二)呼吸时相与技术动作的配合(三)呼吸节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二、节约呼吸频率,着重加大以呼吸深度为主的深呼吸三、正确运用憋气四、口鼻同时呼吸第六章 代谢试述ATP的合成途径及其在短、中、长跑中各自的主要供能物质及方式? 答:合成途径:磷酸肌酸分解 糖的无氧分解 糖、脂肪、蛋白质的有氧氧化 短跑:ATP CP磷酸盐供能系统 中跑:糖 酵解能系统 长跑:糖、脂肪氧化能系统简述三大能源系统的一般特点? ATP-CP系统酵解能系统氧化能系统无氧代谢,供能十分迅速无氧代谢,供能迅速有氧代谢,供能慢化学能源:CP食物能源:糖原食物能源:糖、脂肪ATP生成少ATP生成有限AT

13、P生成多肌肉中储量少乳酸可导致疲劳无中间产物适用于半分钟内的高功率短时运动适用于13分钟运动适用于长时间运动 第七章 肾脏运动性蛋白尿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答:产生原因:运动负荷使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而引起的影响因素:运动项目 负荷量与运动强度 个体差异 机能状况 年龄与环境应用:评定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观察机体对负荷量的适应能量 评价运动员训练水平运动性血尿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答:产生原因:运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肾血管收缩,肾血量减少,暂时性肾脏缺血,缺氧和血管壁的障碍,肾通透性增加,原不能滤过膜的红细胞外溢。另外,运动中肾脏

14、受挤压、打击、肾脏下垂、肾静脉压力增加,红细胞渗出,产生血尿影响因素:运动项目 负荷量与运动强度 身体适应能力 应 用:评定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观察机体对负荷量的适应能量 评价运动员训练水平第八章 内分泌激素的分类及作用的一般特征?答:分类:非类固醇激素:钛类激素; 胺类激素 类固醇激素 作用的一般特征:生物信息传递 相对特异性 高效能生物放大 颉顽与协同作用 激素分泌活动的负反馈调节?答:过程:某种激素分泌过多引起体内发生某些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终反过来会抑制该激素的分泌活动。 负反 馈调控机制是内分泌系统活动保持稳态的主要机制第九章 神经简述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反射活动,

15、都有完整的反射弧 不同点: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1、先天的,遗传的后天的、生活中获得的2、种族所有的3、任何条件下发生的4、固定的神经联系5、大脑皮质下部位可实现个体所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暂时的神经联系高等动物主要通过大脑皮质实现6、数量有限数量是无限的比较特异性传入和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的结构机能特点?答:特异性传入系统 结构特点:神经冲动都要经脊髓或脑干,上行至丘脑换神经元,并按排列顺序投至到大脑皮质特定区域; 机能特点:每种感受的传导系统都是专一的,并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在引起特定感觉的同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非特异性传入系统 结构特点:神经纤维经脑干时发出侧枝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

16、突触联系,经多次换元后再上行抵达丘脑内侧部再交换神经元,然后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机能特点: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主要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对保持机体觉醒有重要作用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答:1.适宜刺激:包括刺激性质和刺激强度。2.换能作用:刺激感受器感受器电位经总和动作电位中枢。3.编码功能:即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转移到AP的序列之中。4.适应现象: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神经上的AP频率逐渐下降的现象。 试比较肌梭,腱梭的结构、功能的异同点?结构功能相同点不同点相同点不同点肌梭本体感受器 受传出性神经的支配腱梭承受骨骼肌张力的器官 本体感受器它不受传出性神经

17、的支配 状态反射的规律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 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 头部前倾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部的紧张性相对加强 ; 头部侧倾或扭转时,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对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 例如: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用低头姿势小脑在控制和调节运动方面具有哪些功能?答:调节肌紧张,控制身体平衡,协调感觉运动和参与运动学习大脑皮质对区体运动的调节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的?其功能如何?答: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来实现的 锥 体 系:(发起随意运动)控制肌肉的收缩 锥体外系:调节肌紧张和肌群的协调性运动第十章 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泛化过程的

18、生理特点及其在教学训练中的注意事项?答:生理特点:肌肉的外表活动往往是动作僵硬,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做动作 很费力,条件反射建立不稳定。 注意事项:应该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生掌握动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该过多强调动作细节, 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如何利用感觉间的相互关系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答: 视觉起主导作用,影响肌肉调节平衡的能力 听觉可以建立正确的动作频率和节奏感 位觉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具有精确分化,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 皮肤感觉帮助建立动作定型 教师设法使学生获得正确肌 肉感觉可强化条件反射建立第十一章 有氧无氧试述最大摄氧量的

19、生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答:人体经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影响因素:(一)年龄、性别因素 (二)遗传因素(三)训练因素 (四) 环境因素 (五)测试误差 (六)体脂率影响 试述个体乳酸闻在体育运动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答:理论意义:更能客观和准确反映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能够指导运动训练 实践意义: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有效提高有氧工作能力。提高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及其生理机能的影响。答:1、持续训练法 对生理机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机能稳定性,改善参与运动的有关中枢间的协调关系,

20、并能提高心肺功能及VO2max,引起慢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肌红蛋白也有所增加。 2、乳酸阈强度训练法:显著提高有氧工作能力 3、间歇训练法:完成的工作量大,使呼吸、循环系统和物质代谢等功能得到较大提高;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心脏工作能力以及最大摄氧量得到显著提高 4、高原训练法 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及总血容量增加,并使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工作能力增强,从而使有氧耐力得到提高第十二章决定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其中后天可训练程度较大的因素有哪些?答:决定因素:肌纤维的横断面积 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 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肌纤维收缩时 的初长度 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年龄与性别 体重 可训练

21、因素:肌纤维的收缩力 神 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肌纤维类型简述力量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答:大负荷原则 渐增负荷原则 专门性原则 负荷顺序原则 有效运动负荷原则 合理训练间隔原则第十三章 机能变化赛前状态生理反应特征的类型?答:兴奋性过高;兴奋性过低;适宜兴奋性何谓赛前状态?如何分类?对不同赛前状态如何通过训练进行调整?答: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我们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按生理反应特征和对人体的机能影响程度可分为:准备状态型 起赛热症型 起赛冷淡型 调整: 要求运动员提高心理素质,正确面对比赛 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增加比赛

22、经验 进行适当形式和强度的准备活动,安排一些轻松的和转移注意力的练习和活动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答: 调整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调整不良的赛前状态,使大脑反应速度加快,参加活动的运动中枢间相互协调,为正式练习或比赛时生理功能达到适宜程度做好准备 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缩短进入 工作状态时程 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 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 试述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的学说?答:“衰竭学说”:能源物质的耗竭 “堵塞学说”: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造成的,尤其是乳酸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内环境条件改变

23、 “保护性抑制学说”: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突变理论”:运动中耗能降低,肌力减弱,兴奋性降低,到一定程度是产生突变而引起的疲劳 “自由基损伤学说”:自由基与糖、脂肪、蛋白质核酸等范瑛,造成细胞功能与结构损坏而导致疲劳 内分泌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下降也与运动性疲劳有关试述恢复过程的阶段特点及超量恢复的实践意义?答:恢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运动恢复阶段;运动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阶段和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 第一阶段:运动时能源物质的消耗占优势,恢复过程虽也在进行,但是消耗大于恢复,所以总的表现是能源物 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能力下降 第二阶段: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官

24、系统的功能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三阶段: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 平,这种现象称作“超量恢复”,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后又会恢复到原来水平。 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疲劳的生理学本质?为什么说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答: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因为惟有机体达到一定程度的疲 劳,在恢复期才能发生结构与机能的重建,运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所以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如何通过安排积极性休息来促进机体的恢复?并举例说明。答: 运动结束后采用变换运动部位和运动类型,以及

25、调整运动强度的方式来消除疲劳的方法称为积极性休息。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经常采用调整训练内容,转换练习环境和变换肢体活动部位等方式,达到提高训练效果的目的。 例如:右手测力描记工作至疲劳后,以左手继续工作来代替安静休息,能使右手恢复更快更安全。 脑力劳动较多的人,换以肌肉运动作为活动性休息,对疲劳消除更显著。第十四章 训练原则恢复原则的生理学本质?为什么说没有恢复就没有有效提高答:生理学本质:给予机体足够的时间在训练后进行结构与机能的重建,以承担随后更大的运动训练负荷因为:运动训练后如果得不到足够的恢复,就根本不可能产生训练效果 运动员在训练后的恢复速率,决定 着整个训练计划的执行 训练后连续恢复

26、不足,会造成过度训练与过度疲劳,严重者会导致各种运动性伤病简答应激反应的主要特征?答:运动负荷的本质就是应激反应,主要特征是:耐受、疲劳、恢复、超量补偿和消退第十五章 特殊环境试述“热环境”运动时适宜补液的指导方案并结合运动实践例举运动项目说明 答:在热环境运动时适宜补液的指导方案如下: 1:小于1小时的运动,在运动前的015分钟补充含有6-10糖饮料,运动中补充的液体约相当于1/2出汗量的水分(水温在5-15.5)2:13小时的运动,建议运动前饮水300-500ml,运动中补水800-1600 ml,含6-8糖和1220 mEq(毫克当量)钠盐的饮料。3:大于3小时运动,运动前饮水30050

27、0ml,运动时每小时补充含6-8糖20-30 mEq钠盐的饮料500-1000ml。4:恢复期中应摄取含糖5-10和钠盐30-40mEq的饮料以获得复合水。为使糖原合成率糖达到最大的恢复,在运动的最初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摄糖量最少应为50g。 第十六章 评定 简答机体机能评定方式的“二比较”和“三状态”。答:“二比较”指横向比较和纵向追踪 横向比较:指将某一个体与其日历年龄相同的 群体进行比较 纵向追踪:指通过对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段的身体机能的比较来评价其机能水平的变化。 “三状态”指安静状态、定量负荷状态、最大负荷状态比较安静状态、定量负荷状态、最大负荷状态的机能特点?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能

28、使运动员机体机能对运动产生适应性变化,与一般人相比,表现为安静状态机能水平较低,开始运动时机能动员较快;定量运动负荷机能变化幅度较小;最大运动负荷时,机能水平较高一级运动后机能恢复较快等。简答机能评定的标准?。能力强,动员快,节省化,恢复快。答:“二比较”横向比较:指将某一个体与其日历年龄相同的 群体进行比较 纵向追踪:指通过对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段的身体机能的比较来评价其机能水平的变化。 “三状态”指安静状态、定量负荷状态、最大负荷状态 “四标准”:能力强,动员快,节省化,恢复快试举5例常用机能评定指标及意义。答: 身体形态学指标:身高、体重、坐高、胸、腰、臀等生理学评定指标:1、 运动系统:肌力:等长/张/动发展肌肉力量 肌电图:对肌肉兴奋状态和机能状态评定 关节伸 展度:评价柔韧性2、循环系统:反映心血管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