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当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_第1页
教学应当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_第2页
教学应当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_第3页
教学应当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_第4页
教学应当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应当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谈教学模式与教学风格 不知不觉中,教学模式成了一个备受追捧的名词。很多学校大兴“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之风,甚至好多教师就靠他有了所谓的模式,成为了“名师”,就到处去讲学,还有许多教师在不断地复制那些模式。除了媒体,还有我们的学校,我们的主管部门都非常热衷搞所谓的“模式”。一时间,“模式之风”大有吹遍神州大地席卷教育之势!君不见,有许多学校有这样的规定:一堂课,教师只许讲15分钟,其他时间都要给学生去练习,去探究。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还以此来衡量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我却觉得这种现象蔓延开来不是一件好事情,不仅会导致教育教学的刻板化,甚至会影响下一代创造思维的发

2、展。我们知道,教学论是强调教学模式的,因此建构模式,看来是有理论依据的。但是我们现在不谈它是对还是错,我只是说从教育的真本上来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为什么到了我们的教育,面对着成百的教师、成千的学生就非要有统一的模式呢? 课堂要不要一个固定的模式张文质先生在保卫童年中说“课堂教学,包括老师的语言和形体的行为,都应该形式多样,学生学习的方式,合作、交往的方式,甚至课堂上让孩子表现的方式都应该形式多样。”我的理解就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个“法”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基本的教学环节。我始终认为教学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因为

3、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段,特别是“当下”的课堂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如果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教,就会很机械、很教条,就容易被这个“模式”牵着鼻子走。我们一直提倡“生命化课堂”,提倡“课堂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模式一来,就形成一种冲突,课堂的“生命化”就不利于达成。从培养民族的“创新”能力来看这肯定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这种现象容易形成一种形而上的风气。到处都搞课堂教学模式,其实也是当下教育“功利”色彩在作祟,因为好多学校就靠他有了所谓的模式,成为了“名校”。他们的校长、老师就到处去讲学,甚至在其他学校开始复制这个模式,好像他们的模式就是“灵丹妙药”,其实这是

4、个很荒谬的事情。所以在这种现状当中,我们搞教育的,尤其是搞教学管理的,一定要克服这种浮躁的心理,要埋下头来,回到教育的真本。我个人认为教育的真本就是“使人成为人”。这个“成人”的过程中,不仅仅有知识,他还包括方方面面的东西,比如适应生活、独立生活、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如果从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上来说,还应当“拓展生命的厚度”,我们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丰富生命的色彩,用教师的生命润泽学生的生命,再让学生的生命反过来成全教师的生命。这个当中,师生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绝非单向的。从教育的真本上来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我们非要往人家的模式里钻呢?我觉得教育和课堂应该是沉下心来研究的,它不能

5、搞“运动,我还认为教育是不可复制的。我们现在有个很不好的苗头,就是到处学那些媒体认可的名校,好像把他们的“模式”一搬过来,教学质量就上来了,这样导致了很多的学校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我们回过头来讲,我反对“一哄而起”,反对“复制”,但是并不意味着排斥“学习”。洋思”也好,“杜郎口”也好,“ “东庐”也好,他们之所以走到今天,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肯定有他们的长处。他们的长处在哪里?就是他们的课堂教学抓得比较“实”,这是我们应该借鉴的但是“实”,弄得不好就是“死”,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所以我的管理理念叫做“同而不死,活而不乱”。在大方向、大原则不变的基础之下,各个部门、各个班级、各个教师自行其是,也

6、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灵动的范式可能更好一些有人觉得,模式可以促进新教师的成长。这话似乎不无道理,可是我更倾向张文质先生在保卫童年里所说的观点:“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所有的孩子都是有差异的,要让孩子有机会,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才能和智慧,这是其一。其二,老师也要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天赋、才能和个性,有个性的人才能成全孩子的个性。教育,通过成全学生的个性,最终才可能成全整个民族与社会的创造力。” 课堂其实就是师生的一种生命的相遇,一种生命的润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思想的碰撞,语言的交流给对方以启迪和帮助,学生在这种帮助中,认识渐渐提高了,学养渐渐丰富了,生

7、命也就渐渐丰厚了;随着学生生命的丰厚,教师个人的生命也就丰厚了。由于学生一天天的长大了,认识加深了。所以教师对课堂、对教学的认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他就不会死板的重复教案和原有模式。所以我的想法是,新教师要让他掌握基本的方法和基本的环节,比如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而不是一下子要掌握什么“模式”。过分强调“模式”的危害在哪里?因为这会使他思维变得固化了、呆板了,他的个性就被磨灭了。我们需要是给新教师,包括广大教师提供一个“范式”,这只是一个范本。这个范本是可以在大环境下根据教学实际而灵活变化的,而且是提倡改动、提倡创新的。我有个管理理念叫做“统而不死,活而不乱”。在大方向、大原则不变的

8、基础之下,各个部门、各个班级、各个教师都可以自行其是,也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一个教师,工作三年以后就应当引导他根据自己固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特长,来逐渐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强调的是“风格”,这是他身上固有的特征。这是一种更宏观的,而现在时髦的“模式”往往是微观的,微观到什么程度?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度,连用什么词都有明确的要求。这样的教育、这样的课堂就可怕了。所以有时候我们还是要回到人的本性的角度上来看教育,这样对所谓的“模式”就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为了帮助我们的教师解决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我们也为教师提供了课堂的一些范式,比如说预习课的范式、自习课的范式、复习课

9、的范式、讲评课的范式但这终究只是一个“范式”,重要的是我们更为强调的是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各个个人,根据实际情况,在基本框架下自己再进行设置、调控。因此我们前前后后组织了好多次类似于“沙龙”的活动,比如对二甲中学以学定教的“学教案”的设计、使用进行了研讨;对要不要课堂模式进行了研讨;对如何构建尊重学生个性的生命化得课堂进行了研讨。这些活动,除了我们本校的老师之间发表见解,还邀请了著名专家,如孙绍振、成尚荣、张文质、王灿明、许锡良这些学者、博导、教授来参与我们的研究和讨论,所以我们计划最近还要对“学教案”的使用做一个反思性的、推进性的研讨活动。也许,范式可能更好一些。我还有一些很个人的观点,我们

10、有的教师是可以不写备课笔记的,因为备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实,备课最重要的是“用心”!所谓“用心”就是心上想着学生,想着课堂,想着责任什么“责任”?就是“成人”的责任。只要我们真的用心,每个教师都可以把课上好。我们二甲中学尽管有“学教案”,但是没有统一的模式,各人弄各人的。但是“用心”随处可见,在我校的“教育行者”博客圈中,会发现我们的老师对学教案的设计、使用的研究的博文是相当多的,也就是我们是把如何建构生命化课堂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而不是为建立一个模式来研究的。 教师要学会摆脱“模式”的诱惑大搞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其实是当下教育“功利”色彩在作祟,因为好多学校就靠有了所谓的模式,

11、成为了“名校”。他们的校长、老师就到处去推销,甚至在其他学校复制某个模式,好像有了模式就有了改变现状的“灵丹妙药”。其实这是个很荒谬的事情。我以为教学应该是“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在生命化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应当是灵动的,同时又是沉稳的。所谓的“灵动”,就;类似于教育理论上讲的教育机智,我的理解就是教师的“课感”,也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灵感,他在课堂上能够迅速发现、捕捉那些对课堂教学有帮助和有推动作用的瞬间,也能够及时消解那些不利于教学、不利于课堂生成的那些负面因素。我有一个不太合时的观点,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你就不要在乎什么模式,但要根据自己固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特长,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

12、格。我强调的是“风格”,这是他身上固有的特征。这是一种更宏观的,高屋建瓴的专业追求。我常常跟我的老师讲,比如说教语文,同样一篇课文,有的老师朗读好,有的教师板书好,有的教师课件做得好,有的甚至还能唱、能跳,像这种既能写又能画又能唱又能读又能跳的老师是有,可少之又少,所以你说用统一的模式让所有人去上,可能吗?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讲,我的教案设计的再好,课件做得再好,拿给我徒弟上,他也是上不好的。为什么“上不好”是?就因为我对文本的理解,他未必知道,或者他未必认同,另一方面,我的特长未必就是他的特长;反之,他的特长可能正是我的缺点。所以,我一贯主张的是,好教师应该追求“得意忘形”的境界,努力让自己的教

13、育教学成为一种美妙的享受。这个观点,在我的拙著语文教师的使命点燃生命的激情中有一段阐述,我所说的“得意”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要“得教材之意”,也就是说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主旨、特点和作者的意图;二是要“得学生之意”,也就是说要了解学生的需要,适时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渐入佳境;三是要“得课堂之意”,即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套不变的、机械的程序。而“忘形”是指,一个好教师,首先得忘掉自己的教师之形,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层面,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要时刻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二是要忘掉教材之形,即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案,也不拘泥于某一种程式,而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机智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案,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教育教学情况;三是要忘掉课堂之形,努力将课堂视为一个小社会和师生互动合作的舞台。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中享受到教育的乐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克服浮躁的状态,越是在纷繁、热闹的气氛当中,我们越是要沉得住气。用吴非先生的话来说,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只要肯读书”就好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