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_第1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_第2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_第3页
高中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策暁摘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旋律。高中语文教 学中,教师应和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词:语文教学综合素质想象思考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 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 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 屮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屮的某 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 字看到图

2、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z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 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 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铀得 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冇,气味也没冇,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 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儿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 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 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 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 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 观景”。尽管多数

3、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 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 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 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 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 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 美的意境z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课堂教

4、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无疑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的主要阵地。首先,在知识传授屮,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渗透思想教 育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历史伟人如屈原、杜甫、 白居易、辛弃疾、文天祥、谭嗣同等等,他们的爱国豪情充塞着青年学生 的胸膛;张衡、蔡伦、沈括,他们之所以历代被人们称颂,是因为他们依 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天山的壮丽,泰山的博大,黄 山的神奇,三峡的秀美,内蒙的辽阔,都让学生心向神往,爱国的热情澎 湃于胸中。其次,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从中领悟 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拿来主义教会了学生如何对待传统;纳 谏与止谤学生从中领

5、悟了从谏如流的重要,自我批评的不可缺少;呐 喊自序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伟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阿q正转让学 生了解了一个灵魂残缺之人的可悲;师说可以让学生屏弃盲目自大, 养成求实好学的习惯。但是,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关键是把握科学性和 思想性的冇机结合,最忌单纯说教,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即便是思想 品徳课乂怎能仅凭说教就可以讣学生心悦诚服呢?三、培养学生思考习惯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射。很难设想一个不善于思考思想不丰富 的人,会写出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的文章。“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 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可夫名言充分揭示了思考的重要性。在 作文教学的实践中,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理论的讲授为

6、学生正确认识、分 析事物提供了方法,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了源头活水, 加上长期培养和及时校正,提高了学生思维品质,并进一步形成思考习惯。 生活中充满了哲理,认真反思生活,可净化灵魂,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可 了解并认识社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正确引导学牛思考,可极 大丰富学生思想。“我是阿q吗”,让学生反思自己性格的弱点;“嫉妒好 不好”,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它是一把“双刃剑”;“是要发展,还是要纯 净空间”,让学生认识到它保护环境的重要;“你知道父母的生口吗”,引 导学生关心他人;“中国足球腾飞说明了什么”,从中悟出苦难与辉煌的含 义。学生在争论屮学会了思考,屏弃了无用的牢骚

7、。一系列密切联系人生 和社会问题的提出,打破了高中生活的枯燥单调,调动了学生思考积极性, 增添了高中生活的色彩,发掘出了写作宝库。四、放飞思绪,彰显个性“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足培养能够 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 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宁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 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 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讣学生放飞思绪,各 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 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 和所附录的俞極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 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 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 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