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我要回家_第1页
庄子说:我要回家_第2页
庄子说:我要回家_第3页
庄子说:我要回家_第4页
庄子说:我要回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庄子说:我要回家庄子故里考辨 作者:庄凯(注明:转载本文请附作者简介、标明出处,不经作者同意,请勿摘录发表)【作者简介】庄凯,字梦周,号南华后人;斋号:三友斋。1970年出生于皖北古城宿州市。大专文化,自幼酷爱书画、金石篆刻艺术,诗书画印均有涉猎。师承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徐悲鸿再传弟子沈万鹏先生;金石篆刻受教于宿州印社社长刘庆海先生;楚简书法受湖北仙桃书协主席、楚简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何慧敏老师指导。国画作品在全国性书画大赛中屡次获奖,并多次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近期作品年年有余被当代书画家墨迹大观收录;扇面羲之爱鹅被吴昌硕故居永久性收藏。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员、美术家协会会员、宿州印

2、社常务理事。酷爱中国古文化,对庄子及楚文化有近十年的研究。话说故里开宗明义,因该篇文章通篇都是围绕着“庄子故里”这个主题在交流、论证,所以为了不犯低级错误,我们必须先搞明白“祖居”、“故里”和“故居”的区别。“故里”一词在地方宣传中经常被误用。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过,为争夺名人“故里”甚至相互对簿公堂。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其它居住、生活过的地方可称“故地”,曾经较长时间居住过的房屋、居室可称“故居”,都与他到底是哪里人、他的“故里”没有多大关系。就以周恩来总理为例,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周家到周恩来这一辈,在淮安已是第四代

3、。周恩来1898年3月5日诞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一辈子为了革命事业南征北战,居住过不少地方。法国巴黎、重庆、上海、南京都有他的故居,但这些地方都不是他的故里,连他的祖籍绍兴都不能说是他的故里,只能是他的祖居。因为他不是在那里出生,也没有在那里生活过。所以,他的故里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从小生他养他的地方江苏淮安。还有些朋友认为:这个人埋葬在哪里,那里就应该是他的故里,这应该没有错误吧?但这种猜想也是十分的牵强。远的不说,我们就以彭雪枫将军为例:彭雪枫将军,1907年生于河南省南阳镇平县,1944年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不幸牺牲,而他的陵墓现在江苏泗洪县城南约20多公里的半城镇 ,故名雪枫

4、墓园。河南镇平七里庄才是彭雪枫将军的故里,这不会有任何的争议。还有些朋友认为:某人大半生都在这里工作、讲学、在这里写了很多巨作,有很多的证据证明他在这里留下了他工作过的足迹,这里可以是他的故里吗?我还是说:NO!这里充其量是他的“第二故乡”,与故里无关。如果我们把“故里”比作是亲娘的话,那亲娘只能有一个,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如果我们想把“庄子故里”这个谜团给揭开,我们必须得找到生他养他的地方,找到他的“亲娘”。 前几天我做了个梦,记不清楚梦见的是蝴蝶还是庄子。反正只记得庄子疲倦的扇动者一对小翅膀跟我打招呼:“Hello,晚生你好,史记读过吗?太史公跟我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一个字把我弄得两

5、千多年脚没沾地,就一直这么飞呀飞,我真的有点累了,你能带我回家吗?”我抬起头惊讶的望着他说:“庄老,您这么一大腕文学家、哲学家、道家文化的开山鼻祖,会不知道家住哪里?”他说:“我当然知道家住哪里了,只是我现在还在梦里,梦醒了自然知道回家的路。”我说:“好吧,您老继续梦蝶,两千多年来有不少大文豪、史学家们都去过您的家,他们应该知道您住哪里,我给您问问。”庄子说:“晚生尽快问啊,记得给我发E-mail,拜拜!”说完,扇动着他的小翅膀优雅地随风飘去梦醒了,真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也由衷地发出了感叹:庄老这么多年也不知道飞过了多少个国家,都学会用英文打招呼了。幸亏让我给他发E-mail,可以隔空传递,

6、不然,给他寄挂号信我都不知道写哪个地址,是写安徽蒙城呢?河南民权呢?还是写山东东明呢?各位方家,受庄子之托,请各位尽快给个答案,在不打扰他老人家美梦的同时,也让他老人家回家歇歇脚。同时,我本人不仅是庄子的迷恋者、崇拜者、研究者、还是庄子的后裔,所以我有这个必要、也有这个义务借助历代史学家的帮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庄子。庄子还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杨义教授说:“谁都不会公然反对研究诸子即要有开阔的世界眼光,又要有坚实的古典学的根底,问题在于不能停留在这两者的皮毛和委琐之上,而要综合二者之长加以融通。不要把诸子之书当成冷冰冰的死材料,那里有诸子生命的痕迹,有两千年依然可以触摸的体温!”因此

7、我们要对庄子进行“全息”的研究、考证和阐述。所谓的全息,起码应该包括庄子文本及庄子全程而曲折的生命,以及上古文献、原始民俗、考古材料等所构成的全时代信息。这一系列信息源之间应相互参证、相互对质、相互阐发,并从庄氏渊源、地域文化、地理变革、文献史志等方面入手,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从而使庄子一系列的千古之谜得以破解。于是探究和破解如下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庄子是楚国疏远的贵族吗?如果是,庄子一脉又是何时、因何事从他们的国都“郢都”被流放到楚国边境这战乱不断而又荒凉的“蒙”?二、这个“蒙”是属于楚国?宋国?梁国?还是楚宋之间的商周?三、司马迁史记中的“蒙”到底指的是哪个“蒙”?如果是指“宋蒙泽

8、” 他为什么不直接注明?古代再惜字如金也不会在乎在庄子这儿省略掉这两个极其重要的文字,而其他诸子的文献都标注到乡里,这是什么原因?四、濠梁观鱼、濮水垂钓,“濠粱”、“濮水”在现在的哪里?五、一个连肚皮都填不饱的人,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的博学何从谈起?为何庄子写的楚国故事多有神奇色彩?他的文化基因从何而来?六、庄子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他为何能栩栩如生的写了那么多草木虫鱼,在梦中放飞蝴蝶,在“天之苍苍”中放飞鲲鹏,在心的宇宙中放飞思想?七、一个小小的漆园吏,他又何来资格与那些王侯将相对话,而且衣冠不整、神情傲慢?八、史记本传与庄子三次记述楚王派使者迎请庄子委以要职,都为庄子不屑一顾,又以神龟、

9、牺牛喻事。他凭什么资格受到强大的楚国君王的数次延聘?九、庄子墓为何会“跑”到商丘西北的民权呢?十、这些难题能够破解吗?这些迷雾如何驱散呢?愿我们能够拨开层层迷雾,不要雾里看花庄氏渊源庄子之姓氏,源出芈氏,乃虞舜之后再上可溯至颛顼帝。商代有鬻熊者,为文王(商末周族领袖,周朝建立者周武王之父)部下的小官,他和其哲嗣熊绎,因有功被封于楚子爵(楚国始封之君)。传至第十二代熊通,始称王叫楚武王,又传了五世熊旅即楚庄王,时称五霸之君,其后其子孙以庄为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在介绍庄姓时就指出:“庄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楚有大儒庄生,六国时为蒙漆园吏;庄周,著书,号庄子;齐有庄贾,周有庄辛。”把庄周的身世源

10、流,记述得清清楚楚。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严”条:芈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楚有庄周。汉武强候庄不识,孙青翟为丞相,会稽庄忌,夫子生助。后汉庄光,避明帝讳,并改为严氏。”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十七曰以谥为氏。周人以讳事神,谥法所由立。生有爵,死有谥,贵者之事也。氏乃贵称,故谥亦可为氏。庄氏出于楚庄王。”庄姓渊源,史记以下多有记载,据史记“庄姓”当为楚庄王后裔,庄氏属于楚国贵族。庄子为楚庄王后裔,这是历代史学家们没有争议的。流放边境公元前387年,在“战国七雄”中的楚国,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吴起变法。这件事对了解庄子其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的故事必须从这里讲起。从周天子裂土封疆到战

11、国中期的六个世纪中,随着铁器的出现,生产力大幅度发展,所谓的“男耕女织”,“五口之家,百亩之田”的宗法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日趋形成;与此同时,各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一个日益庞大的有闲阶层,“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社会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复杂。在这种形势下,各国有识之士纷纷起而倡导变法,力图拆去“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藩篱;一些精明的统治者出于富国强兵、称霸中原的需要,也乐于起用这些变法图强之士。吴起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战国时期,先后出现过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三大改革家。吴起作为一个才高德薄的历史人物,他俊逸豪迈,手段精明而老辣:为了能在鲁国统兵抗齐,他可以亲手杀死自己的齐国妻子

12、;在魏国带兵时,他可以亲口为士兵吮吸浓疮。但是,作为一代英杰,他确实为楚国的强盛作出了生命级的贡献。楚国封国之初,本来还是一片落后的蛮荒之地,由于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湿,山川秀丽,楚人带着原始的浪漫和热情,很快发展了起来。到吴起变法时,楚国已是公族众多,财政匮乏,“贫国弱兵”,不堪重负,社会矛盾将要激化了。楚悼王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倡导变法,被楚悼王委以重任。他力主“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具体说来,就是要把那些领奉不干事的闲官、散官裁汰一批,实行“减政”。对贵族的三代以下闲散子孙统统贬为庶民,让他们自食其力。然后用节省下来的财政收入养精兵以与中原各诸侯国争雄。为了使被贬

13、为庶民的贵族后裔不致联合作乱,吴起下令让“贵人往实广虚之地”,也就是将他们疏散到边陲地区,让他们开荒种地,过自食其力的平民生活。从楚庄王公元前631年即位到前387年吴起变法,已有二百余年。三十年为一代,到庄子父祖辈上,早已过了三代,所以无疑是被贬谪的对象。所以,庄子的父祖辈极有可能是在这时候,被疏散、流放到楚国的边境“蒙”的地方开荒种地,过自食其力的平民生活。另外还有一说,就是:楚悼王公元前381年逝世,吴起失去了王权的庇护,变得孤弱无靠,被他打击的达官贵人立即联合起来,攻打王宫追杀吴起。吴起抱住悼王的尸体被乱箭射死,那些参与作乱的显贵们却因此而犯了伤害王尸的“夷宗”大罪,继位的楚肃王因此而

14、诛灭“七十余家”。庄子的父祖辈有可能就是这时为避“夷宗”之祸而逃亡到楚国边境“蒙”的。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此时越过楚国边境,逃亡到宋国国都(现商丘)东北的。至少我不支持为避“夷宗”之祸而逃亡这种说法。我们假设庄子的父祖辈是这次攻打王宫追杀吴起的主谋或者是参与者,这样的大罪,他逃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没人敢接纳,谁接纳这样的罪犯,谁就等于惹火烧身,因为由吴起领导并得到悼王全力支持的变法,是取得了巨大成果的!国力强盛以后,本来就想兼并六国、称霸中原、没事还想找事的楚国,谁敢无故惹他?更何况是一个小小的宋国乎?如果为避“夷宗”之祸的推测一旦成立,庄子这一脉庄姓早就被赶尽杀绝了,庄子一书根本就无从谈起,我们还

15、能坐在这儿欣赏、研究、探讨庄子吗?所以,我本人是倾向于第一种说法的。虽然庄子这段家族史没有明确的史书记载,但第一种说法是符合常理的。地域文化据历代史学家公认的推测,庄周出生于楚国公族作乱的十二年后,即:公元前369年。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家庭一下子落魄为平民,流亡边境,自食其力,显然是一个相当难以适应的艰难过程。由此可以想见,庄子的幼年时代是生活在一种动荡、忧患的环境气氛中。物质生活上的匮乏姑且不论,庄周那幼小的心灵过早承受了过多过重的压力却是勿庸置疑的。幼小的庄周必然很小就思考了很多问题,由于其家庭成员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他在耳濡目染中一定也读了许多书。这是庄子成为注重内在精神修养的思想家的最

16、为根本性的原因。老庄文化的产生具有其时代性,是正值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齐鲁产生了孔子、孟子这二位思想大家;而老子、庄子则产生于涡淮大地。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各有其产生的地域。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生,均有其地域关系。早在春秋年代,孔子对此就已经予以了关注。他早已注意到了文学与地域的关系。如果说诗经是孔子所撰辑的话,诗经是华夏各国在春秋及以前的诗歌总集。诗经编辑有十五国风,“十五国风”,这便是文学与地域的关系。楚辞当是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文学总集。老子、庄子所生活的地域,当是涡淮地区。涡淮在老庄时代,是楚国的北部,相对于中原来说,涡淮又是南方。老庄文化的产生,是楚文化北进、与中

17、原文化相碰撞、相融合的结果,带有楚文化的鲜明特色,而又与楚文化不完全相同,是一种带有思辩性的、哲理性的思想文化。道家文化崇尚自然,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这和信天命鬼神、重人事孝悌的儒家文化大相径庭。依地域文化学来说,道家文化和楚文化渊源很深。在浓浓的楚文化亦即道文化的氛围中,才诞生了庄子这样的道家文化宗师。如果说在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中孕育出了道家文化宗师,似乎不合情理,也不太可能。朱熹早就说过,“庄子自是楚人”。(朱子语类)王国维也说过:“老庄之徒,生于南方。”(屈子文学之精神)梁启超在其所制“先秦学派大势表”中,将老子、庄子、列子等,列为南派正宗,而屈原则列于南派支流等等。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

18、史(中华书局 1949)则将南北地域与思想文化的关系说得更清楚了:“楚国在江淮一带的南方,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地带。土壤肥沃,物产丰饶,雨水便利,风景清秀,处处都与北方不同。物质生活,处境较优,精神方面,容易离开实际与质朴,而趋于玄虚与爱美。这种现象,反映到哲学或是文艺方面,都可得到同样的影响。”刘师培说:“大坻北方之地,土厚水深,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地,多尚虚无。”在以上所引的中国近现代“大师级”的名人文章中,明白地说明了老庄思想是楚文化,在江淮一带,老庄生存的时代,涡淮地区正属楚国,相对于中原来说,正是“南方”,正处于楚文化的氛围。也可以说,楚文化熏陶了老、庄,而老、庄又创

19、造了楚文化。文献史志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道教的重要人物。关于他的籍贯,目前说法很多,但庄周故里在安徽蒙城的说法由来已久。翻阅典籍你会发现,“安徽蒙城说”在唐宋及以前是没有争议的,将庄子的“蒙”说成是在河南归德(今之商丘)的蒙泽(今商丘东北),这种说法的始作俑者是从明代的广舆记和一统志开始的。由于有了这个说法,明代以后的志书,辞书及私人著作者,均不加考索,予以引用。学者王振川、孙以楷、钱耕森以及蒙城县内的学者芦干、张真等先生为庄周是安徽蒙城人一说,研究了不少年,也搜集了不少的证据,作为我这个庄子后裔及老庄的爱好者,自然也搜集了不少新的证据,下面列举出来以飨读者,并供

20、老庄的研究者参考。综合以上所述,再加上文献史志的记载,如果论证的有理,又有充分的证据,那么这种论断就应该引起研究庄子的学者们注意了。另外知道了庄子到底属于哪个地方的人,对于研究庄子的文学艺术以及思想渊源诸方面的问题都大有裨益。比如,如果我们知道庄子是属于淮河流域的人,那么淮河流域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又与老子的家乡有什么联系?淮河流域是不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邹鲁大地为什么孕育了儒家?淮河流域为什么孕育了道家?回答这些问题应该说对于庄子的研究,对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都非常的有好处。一、关于文献史料太史公史记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司马迁作史记,遣词造句十分严谨,而

21、在记述庄周故里时,一句话连用两个“蒙”字,决非偶然,亦非笔误,更非“语焉不详”。据蒙城县志和史学家李灿先生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蒙地(今安徽省蒙城县)主要属楚,处于楚、宋争夺的边缘地带,直至楚国灭亡,此后有史可考的三百年间不是封国,没有建制。故而太史公言及庄周故里时,无法言其国言其县,然而,为了不让后人误解,在“蒙人也”后,“漆园吏”前,又加一“蒙”字,意思是说:庄周是蒙地人,在蒙地之漆园为吏。即是说:在有“蒙”又有“漆园”的地方,方是庄周之故里。笔者引用了中国古代史料,经过认真研究,认为今天的蒙城确是庄子生存时期的“蒙”。楚国的北部边界,在庄子时代,从未到达过商丘。现在的安徽蒙城,在战国时期地

22、处几国交界之处,在战国的兼并战争中,曾先后被楚、宋、魏所占有,故有“宋之蒙”、“梁之蒙”、“楚之蒙”的不同说法。所以,说庄子是宋人、是楚人,都无可厚非,但这些方都是指同一个地方今安徽蒙城县。从而认定安徽蒙城是庄子故里之“蒙”。朱熹说:“庄子生于蒙,在淮西间。”“庄子自是楚人。”(朱子语类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王国维说:“老庄之徒生于南方。”(中国近代文论选屈子文学之精神1906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冯友兰说:“蒙为宋地,庄子为宋人,然庄子之思想,实与楚人为近。”(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1933)我们考察春秋战国的历史可以看出,楚灵王八年(公元前533年)楚使太子建居城父守北边界。可

23、见此时楚国的北界已经到达今安徽省亳州市南。换言之,今亳州市南之涡阳蒙城等地,此时应在楚国的控制之中。(参见史记楚世家) 春秋末年,楚国已经占有了陈国,宋国的南部也已为楚国所有,但是,以商丘为国都的宋国在灭亡之前(公元前286年),商丘从未被其他国家占领过。在庄子存世期间,蒙城确实是在楚的控制之下,或者是在宋国与楚国轮流控制之下。战国时期的国土有极不稳定性,否则就不叫“战国”了。比如说,宋最后一位宋王君偃,“十一年(公元前318年),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史记宋微子世家)从宋都商丘至蒙城正好三百里。可见,庄子晚年也仍是在被楚国长期占领后又被宋国夺了回来的“蒙县”生活。说他是楚人

24、,是宋人,实在没有理由说那种说法不对。司马迁用心良苦,给庄子列传,“庄子,蒙人也”,实在也不能明确说他是宋国蒙人或楚国蒙人。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地图(庄子约8岁左右)蒙城由“蒙”而来。蒙在秦汉之初是蒙县。汉书地理志,梁国有八县,正包括了蒙县及其周围的砀、下(夏)邑等县,“蒙县”正式称“蒙城”,当在后汉。后汉书郡国志:豫州,梁国有九城。其中有蒙。蒙城正是梁国九城之一。有学者以为,现今的蒙城是北魏孝文帝大和七年(公元438年)是在山桑旧址上新建的。不是西汉的蒙县。山桑县在晋书地理志已经出现了,隋书地理志山桑属谯郡六县之一。晋书地理志中蒙县与山桑县同时出现。蒙在梁国,山桑在谯郡。蒙与山桑相邻。晋代

25、有蒙城县,不仅晋书上写着,晋代学者张湛曾经作列子注这本书,宋代学者褚伯秀在写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计106卷,见道藏15175)时引用了张湛的话:“张湛列子释文载:庄子,宋之蒙城人,为梁漆园吏。著书五十二篇,郭象合为三十三篇。注之一云:向秀先注庄子二十八篇而卒,郭象得其书足成之,以行于世。” 这里不仅记载了庄子整理成书的经过,而且十分明确地说了:“庄子,宋之蒙城人。”虽然引文时是宋咸淳元年(宋度宗,公元1265年),但那时古代史料多于现在,张湛的列子释文当存于世。张湛,东晋学者,字处度,高平(山东金乡西北)人,仕至中书侍郎,光禄勋。显然,“蒙城”这个地名不是唐朝才有的。晋代人也称它为“蒙城”。张湛

26、说:“庄子,宋之蒙城人”,应该说,此前(当是后汉),“蒙”就已经称“蒙城”了。南齐书州郡志中蒙与城父同属梁郡,蒙正在城父南,是蒙县并入山桑,后又将山桑改为蒙城。所以,不能只看唐书,也要看看唐以前的史料。这个蒙县,或者叫蒙城,在这数百年中,确是一次又一次地被人们改变名称。但是,改成“山桑”的,确是一段不太长的历史。山桑是一个很小的昙花一现的侯国。因为,“蒙”的历史沉淀是更为久远的。所以,从唐以后至今的一千多年中,再没有人能改动这一地理名称。二、关于濮水、濠粱秋水篇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濮水,释文曰:“濮水音卜,陈地水也。”又据水经注所载,濮水从古渡荡渠分出,自今河南淮阳东

27、至鹿邑南,确系春秋时陈地之水,然而濮水又继续向东,略循今芡河至安徽怀远县南,注淮河。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楚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沙涔还”即指此水入淮处,沙水即为濮水之别称。水经注渠水注:“沙水东注,即消水也。俗谓之欠水也。”水经注淮水曰:“淮水于寿阳(今寿县北)复肥水注之。然则濮水即沙水之兼称,得复肥,(今西肥漓)通目矣。”据上,濮水由陈地入楚,注淮水,是一条漫长的水路。但陈早已为楚所灭,所以,无论庄周隐钓于濮水的开源处、还是入淮处,都证明庄周的确家于楚。秋水篇又记庄子与惠施辩于“濠梁之上。”在安徽凤阳县东南二十里,亦名东濠水。成玄英疏云:“濠水名,在淮南钟离郡有庄子墓在焉。”钟离

28、郡故治即凤阳县钟离故城,战国时为楚地。濠水北流入临淮关,其至蒙城以及怀远县南濮水入淮处,都不过数十里之遥,大约在庄子隐钓濮水,即在离濠上不远的濮水入淮处一带。如果庄子不是楚“蒙”人,而是宋“蒙泽”人,且又不做官,居家又极贫,无隔夜之粮,怎么可能从商丘东北的“蒙泽”跑到三、四百里处的濮水钓鱼,且与惠施论辩游鱼之乐?濠梁,在今安徽凤阳境内,距离今蒙城县一百多华里,两人结伴出游,顺濮水而下则一日可至,顺水顺情而顺理。宋代的山水画家李唐,各位方家应该熟悉,他是一位人品正、画品高,震烁古今的现实主义伟大画家,对后世影响很大。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长夏江寺图卷、采薇图卷(现藏故宫博

29、物院);濠梁秋水图卷(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他的画作多以写实手法,濠梁秋水图也不例外,作品描绘的是安徽凤阳县濠水、濮水一带的风光。整个画面显示出一副浓郁的深秋景象。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庄子和惠子坐于岸边,两人衣着古朴,衣纹简练,却颇见精神。一人面对观者,一人侧面作交谈状。此作品的故事便是取自庄子·秋水篇,表现的是庄子和惠子论辩“游鱼之乐”时的情景。宋李唐濠梁秋水图卷局部常征先生的从庄子隐钓濮水看庄周故里一文,亦认为庄子为楚人。他认为庄子隐居于楚地濮水,楚王遣使欲聘庄子为相,春秋战国之世,楚宋大都处于敌对之势,楚王遣使携带重礼、深入敌境聘庄子,实不合于事理,故庄周隐钓之处,必在楚国,

30、而庄周必为楚人。有学者不赞成常征先生的观点,他们认为在“邦无定交,上无定主”的战国时代,诸侯越出封界招揽贤才以图强,士奔驱列国游说君王以逞能,是司空见惯的,所以不能以楚王遣使聘庄周,判定楚为庄子之母国。我们认为,“士奔驱列国游说君王以逞能”,确是司空见惯的,如春秋时的孔子,战国时的墨子、孟子、稷下先生等,但是,“诸侯越出封界招揽贤才以图强”,似很罕见。前者是士人的个人行动,士可以自主决定;后者则涉及两国关系,使者不经过主权国的同意,恐怕是不能随意入人之境的。所以,正如常征先生所说的那样,楚王遣使宋境招聘庄子,是不合情理的。孔、孟、墨都是贤者,从未听说哪一位国君遣使越界到鲁国聘请他们。越王欲聘请

31、墨子,也只能请墨子的学生从中转达他的意思。虞人百里奚有贤才,晋灭虞,百里奚成为晋献公女秦穆公夫之奴,在赴秦途中百里奚逃至楚边邑,秦穆公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羚羊皮赎之”。一个秦国的奴隶,逃到楚国,秦穆公不能派人去把他抓回来,也只能以五羚羊皮去赎,可见,“诸侯越出封界招揽贤才以图强”,是不可能的。三、关于庄子祠堂蒙城庄子祠堂,始建于宋元丰元年(1078),在漆园城内。苏东坡为之作记曰:“庄子者,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祀之者,县令、秘书丞王竞始作祠,求文以为记。”(见苏东坡全集)。即是说,庄子故里蒙城之庄子祠堂,是王竞始建,而且是王竞在蒙城当

32、县令时所建。王竞为朝廷秘书丞,占有文书资料,他在蒙城为庄子建立祠堂,决非草率。他地也有庄子祠和苏氏庄子祠记的,但是,如果王竞并未在其地当过县令,则其地之庄子祠堂,即非王竞所建,其地苏氏之庄子祠记文,便不是王竞所求之正版文本了。 秦汉以来,文人墨客为蒙城留下咏庄诗文和遗迹者代不绝书。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金国丞相刘海、道教大师陈抟,都因仰慕庄子来蒙城隐居求道,在蒙城留下了嵇山及唤嵇楼、陈仙桥和陈抟卧迹、刘海庙与刘海井等遗迹。宋朝研究老、庄之学者甚众。理学大师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庄子自是楚人”“庄子生于蒙,亦淮西间。”著名文学家苏舜钦,“举士第,改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见欧阳修苏君墓志)。苏舜钦

33、任蒙城知县时建清燕堂,今遗址尚存。王安石为之留题蒙城清燕堂诗,诗中有名句“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见王荆公文集)。苏东坡为蒙城作庄子祠堂记。此四位文豪,均为一代宗师,而王安石号称稽古,考史亦有建树,四人异口同声,称蒙城为庄周故里。故晚明蒙城知县李时芳在崇祯五年(1632),重修庄子祠时,所作新修庄子祠记中说:“以东坡之才、介甫之学,为宋人一代宗工,宁有考证不确而轻托诗文者乎?”据宋史苏轼传:苏轼青年时代就对庄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说庄子启发了他对世事的体悟。如传中言:“比冠,博通经史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他既然极推崇

34、庄子,那么,对于庄子故里的混乱记载,他不会不关注、不思考、不有所辩证的。苏轼读史记、抄汉书,“博通经史”,尤其对汉书,甚至能“背诵如流”,已成历史佳话。古人治学,文史是不分家的。学文必读史,治史必学文。苏轼不仅是“诗文高手”,更是对文史“学术领域”有很深的研究的人。所以,有些人认为:“苏东坡为蒙城作庄子祠堂记是没有经过考察、论证的”。这句话是站不住脚的。四、关于皇帝颁诏为庄周故里在蒙城作证的皇帝有两个,一是风流天子唐明皇,旧唐书有记:唐天宝元年二月,颁诏: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尊庄子书为南华真经;九月,诏命庄周故里隋山桑更名为蒙城,沿用至今。唐明皇崇道信道研道,尊老子为祖,不可能不考不证而轻易颁诏。命名“蒙”城,而不命名“南华”或其它,除沿用商代“北蒙”古城之名外,兼有“庄子者蒙人”之城,或曰“庄周故里蒙”地之城,应是其考证了“庄子者,蒙人也”之后的必然结论。二是宋徽宗,据宋史纪事本末和中国历代帝王录记:宣和元年(1119)六月,自称道君皇帝的宋徽宗,追封庄子为“微妙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