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观胜景高盖山_第1页
奇观胜景高盖山_第2页
奇观胜景高盖山_第3页
奇观胜景高盖山_第4页
奇观胜景高盖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奇观胜景高盖山高盖山座落于永泰县大洋镇,其主峰位于棋杆村,海拔1187米。因该山犹如宝盖浮空,故名高盖。峰顶由数块巨岩围成一平地,因山上常有紫云覆盖(日出日落阳光折射呈紫红),遂又名紫云山、紫盖峰。 此山险峻挺拔,林深路隘。登山顶峰,俯眺四周,只见群恋迭翠,山道逶迤,大有“苍山如海”、“一览众山小”之感。高盖山自古闻名闽中,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延钧自立为帝,敕封为大闽西岳,在此封禅祭天,将其与我国五岳之一的华山相媲美。宋张世南有高盖山记,称其为“天下第七福地”,即全国七十二福地之一。高盖山上有许多洞窟(系火山岩崩塌地貌),最著名的是东、西两个石室,人称“名山室”。名山室是一座道观,藏身于群山密

2、菁之中、断崖之下。观取室名,足见其小。不过,世间之物,原不以大小分贵贱,更何况,道藏文化博大精深,源脉众多,又岂能按地之远近排座次。高盖山多岩穴,草木蒙茸,流泉飞挂,自是一番神仙福地。名山室便建在山半腰的一处岩穴间,巨石覆瓦,峭壁作墙,大有天地为庐之概。纵观上方,整个岩体呈麒麟形态,东室左侧一线天景观高昂的山崖为麒麟头,躯体向西延伸,西室两边矗立的绝壁则为麒麟有力的后腿,名山室就在麒麟腹部。 第一奇观宋代石阶一路名人书卷名山室道路崎岖陡险,仅靠一条石铺小路通往山顶。从山脚至名山室大殿共1310级,小路弯弯曲曲,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石阶两旁配有斜坡垂带石(宋人称“副子”)。漫步走上

3、青石阶,这些布满青苔的石阶经过岁月的打磨,反而更有了古道悠长的味道。更引人入胜的是,经细端详才发现是一条了不起的至今保护很完整的宋代古道。俯身来看就不难发现,石阶与垂带石上都工整地刻着字,且大多为人的姓名。据专家考证,这些人正是当初捐钱捐物的修路者,有的石阶上还写着当初他们捐物的名字。有的大块石阶上只刻着一个人的名字,被认为是捐了不少钱财的富人。如:“大宋中元甲子元丰”(公元1084年);“元丰癸亥”(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等,这些人虽然人身已泯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名字却随青石流传下来,在一千多阶台阶上,形成一组距今近千年的宋石刻博览长廊,蔚为壮观。沿道摩崖石刻繁多。从题刻可以看出,北

4、宋到南宋年间,名山室的香火尤为鼎盛,历代名人云集此处。包括宋代状元许将(闽清县)、五代唐九成进士陈祥道、清代教育家余潜士、清代自号“十砚老人”的学者黄任(住光禄坊早题巷)等在内的历史名人都曾在此读书修身。行至“登云梯”时,两座石峰耸立眼前,有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题刻的“石门”二字;宋状元许将等诗刻,字迹完好。明代诗人、名画家许豸的名山室;“梅花历乱扑岩扉,乌道幽深转翠微。满院白云禅榻冷,半山残雨水帘飞。猿盘古树窥僧灶。叶落香坛点衲衣。不用虎溪遥送客,庐山高士己忘归。”更是把名山室说得淋漓尽致,使人们好像在欣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古道保留了较完整的宋代规制。虽然各个朝代都有修建,如明末永

5、泰白云人黄文焕的“黄坤府计败杉螑怪”后当官回乡修路的传说等,但都基本保持了原来路线和路两旁的垂带石形制,阶梯的石板条除了少数损坏更换外,也基本保留原样。小道上每一块古石都是文物,正象万里长城上每一块墙石都是文物一样,走在这条古道上似乎走进了时间的遂道中的宋朝年代,堪称奇观。难怪宿白(北大考古系主任,现国家文物专家多是他的学生)老教授说:“名山室古道是全国难寻的北宋古道,单单这个古道就可定为全国文保单位。” 第二奇观弥足珍贵的“摩崖石刻”名山室1991年就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地位如此之重要,关键在于有许多珍贵的古迹,如东室灵龟洞中的宋

6、代摩浮雕造像群,高3米、宽10余米:峭壁上有雕刻大象、狮子、老虎、仙鹤、喜鹊、龟、鱼、虾、等动物;有人物造像关公看春秋、人群载歌载舞的场景,有亭、台、楼、阁建筑群;有佛教故事:“萨睡那太子舍生饲虎”,太子宣言(又称:“九龙浴太子”)、“天人赞鹤”和“石佛浮江”(敦煌323号唐窑出有此故事壁面)。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壁面中部上方刻“阿弥陀佛”立于莲花之上,佛身披袈裟,袒右肩,右手下伸作接引状(此式阿弥陀佛观于晋江西资岩,造于公元1148年)。沿莲花梗向下,并排地列着七个比丘,皆圆首,身穿宽大袖子和交叉领口的袈裟,分前5人后2人站立。前排中左起第二位左手持物似金刚杵,右起第二名手持金刚铃,其余皆拱手而

7、立。七比丘头部上方,刻莲花多枝,这是宋元时期的民间组织“白莲菜”所崇拜的“莲社七祖”的造像。“白莲菜”南宋时曾盛行于江南,是民众结社念佛的一种组织形式,教义大多不抵荤酒,不杀物命,近于为善。莲社七祖说的便是白莲菜宗门的七位祖师(七祖: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白莲菜后来发展为白莲教,成为一股强大的民间宗教势力,并渐为历朝统治者所不容。元明清三朝都曾对白莲教徒进行过迫害,但这个秘密宗教却如野火般时熄时燃,从未真正消失。1992年,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洛阳龙门研究所名誉所长、著名考古专家温玉成率队前来考察,认为这是全国仅存的一处白莲教摩崖造像遗迹,填补了我国白莲教研究的空

8、白,也是我省唯一发现的石窟寺艺术瑰宝。名山室摩崖石刻人物造像古朴庄重,神态各异,形象生动,内容丰富,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此画像非常奥秘,至今无法解释,有待今后饱学之士进一步破译,1998年,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到名山室视察时说:“此处石刻属全国罕见”。沿道摩崖石刻繁多,如:西室血盆洞东侧崖壁,题“由石门至西室,兹山之胜概也。宋元丰作年(公元1085年)正月十八日,权知县事黄叙子理记”。字面长1米,宽0.8米。名山室顶石峰题刻“高盖山狮子窑”字面15米×30米。保存均完好,当代也有不少名人留有笔墨,如:“照满天”、“道”、“紫云高盖”、“清凉池”、“玄缘唯朴”等。

9、行至“登云梯”时两腐石峰耸立眼前,有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题刻的“石门”二字;宋状元许将等诗刻,字迹完好。经过艰苦跋涉攀至“登云梯”顶“第一山”摩崖阴刻三字,据云:系从华山米芾字体临摹刻此,寓意此路段似华山陡险。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罗火召 教授前往“名山室”考察后认为:“该处石刻与古建筑(木构件)的价值可超越开元寺、广化寺与华林寺,可列全国前8名”。 第三奇观神秘摩尼教石佛如果我们不用心对待眼前的事物,很容易就错过一些宝贝。西边石室有一个洞窟。传说为徐登真君最早修炼场所,当年徐登与来自霍登山的赵炳这两位仙师在此比武,法术不分上下,剑气直逼洞顶,渗出滴滴水珠

10、,水珠掉落,洞底马上呈现点点血迹,故名曰血盆洞。进入洞内,可见水珠飘落,但好几个人站着却怎么也不见落到身上。据说前来求子的人要背过身子,伸出手,如果水珠掉在手指上便可一举得男。地面至今依然斑斑血迹,究其因,我想应是泉水与石块含铁量高,氧化所致。洞窟内,有一座歇山顶的石构四柱亭,看上去平淡无奇,却是典型的宋代原构,面阔一间,进深二间,石门槛圆形分瓣瓜棱石柱,柱头用重拱,上出华拱,抬梁式木构架,单檐九脊顶,斗拱规制。其风格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华林寺”相似。构思巧妙,小巧玲珑,奇特的是木构件房屋不腐、不巧、不烂、不毁,近千年来屹立在风立峰下,实属希罕。对研究宋代建筑艺术具且相当高的价值,极为珍

11、贵。亭内有石香炉,香炉后有石构须弥座,端坐一尊元代摩尼教石佛。主持告诉我们此处所供奉的是慧应大师。据传,徐登真君羽化成仙后,佛教徒慈利大师便带着徒弟慧应在此修炼。这一天,慈利大师应邀外出讲禅,平时静坐之处忽然荧光四射,慧应为之所引,好奇地靠近,谁知一道强光竟将其罩住,随后一莲花座缓缓将之托起,就此修得正果,进入神仙极乐之境。待慈利大师归来,一切已成定局,只好到东边另辟修炼场所,名山室从此便有了东西二室。而慧应大师觉得自己抢了师傅的,心中有愧,从此静坐西室。至今,一到阴天,此尊佛像脸色还会产生变化,仿佛还在自责不已。真可谓世间万物皆有因缘,佛有佛缘啊。细细观察,其形象与一般佛像不同,据专家考证,

12、是除了泉州草庵之外,全国第二处摩尼教的遗址,其价值不言而喻。 第四奇观世所罕见的男身观音西侧凤立峰下率帝殿,观音阁依洞而建。有诗曰“登高观世成真梦,山静闻声悟妙心”。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凿,洞高5米,深4.3米、宽4.5米,内有一尊与众不同的石像引人关注。这尊一米多高的石像眉目清秀端庄,姿态生动,这可是少见的男身观音像。观音像形象特别,面容清秀祥和,头戴冠,冠上有一小佛像,项挂珠链,敞襟,上身前倾,双手交叉放在像前的石案上,屈膝坐于基座上,双腿下垂,赤足,足下各蹬一小莲花。观音像前置一石炉,炉唇刻有金代天德年间铭文,而炉座则刻南宋“淳熙三年七月”款识。此配套设置,说明整个室内石

13、构件都是1176年以前雕塑的,已存有800多年的历史,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源圣水寺栖云洞的青石雕像“十八罗汉”还早,在福州实属罕见。这是奇特的男身观音,而不是现在大家所认识的美丽女性观音。原来历史上观音确是男性,道教称慈航天尊,后逐渐演变成女性,这有一个过程。西汉末年(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至三国时期无量寿经开始在中土传播,观音信仰随之而起。但早期的观音是一位躯干雄伟的男子。悲华经说:过去有一个转轮圣王,名无诤念,大太子叫不目旬,即观世音菩萨;二太子叫尼摩,即大势至菩萨。父子三人一起跟随释迦牟尼出家,后来转轮王修行成佛,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不目旬和尼摩从侍左右,父子三人成为西方“三圣”

14、。观音形象有三个变化阶段:第一阶段为男子;第二阶段以男为主;但出现了女子变像;第三阶段为女子。最后的定型多数人认为;是宋末元初赵孟兆页人管道升著观世音菩萨传略才正式定为女性。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山“大士殿”第四进殿堂正中,树立一快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闽浙总督三宝立的御题大士出山碑,碑内阴刻一幅形状十分可怖的大士(观音),满面胡须,怒目圆睁,盘坐在一棵菩提树下参禅,手提一只净瓶,瓶口冒出一团浓烟,在烟端现出一尊面目较好的女相观音,俗称:“观音由男变女的演变图”。碑内还刻有相关文字。名山室观音洞的石像应属于第二阶段后期,所以还是男身的。正是因为文物的价值非常高,而遭来一次劫难,1997年6月

15、22日晚,由外地流窜来的五个盗贼跑到山上,偷走石像观音,当扛搬到山下时,被当地爱护文物的群众发现,当场抓获,罪犯受应有的惩罚。男身观音经过磨难后又安祥地坐在名山室,笑迎八方来客。 第五奇观桃李熟坠万业兴高盖山叠岭霏烟,绝壁悬泉,古洞清幽,奇峰环绕,而最负盛名要算紫盖峰、宴玉峰、玉华峰、放云峰、水帘洞、龙吟池、螺泉、灵龟石、凤立峰、飞升台等,号称“高盖十胜”,自然景观妙不可言。但更为奇特的是出现震撼全闽的“桃李熟坠万业兴”奇观。1995年1月15日下午4时25分,一股“黑烟”突然从高盖山顶的崖壁上冲天而起化成缕缕白烟,璇即轰隆隆一阵巨响,一块数千吨重的巨大岩石离开母体从名山室西侧崩脱,

16、并沿首陡峭的山谷以开天辟地之势,一路催枯拉朽地奔落到几百米外的山涧中,在离一户农家数十米处戛然而止。虽然该巨石在运行中不断分解为大大小小的岩快,但其残留的主体仍有近千吨。说也奇怪,有一位女众当时正在该岩石下被称为“字纸炉”的小石洞里烧香、搞卫生,感到有土块和小石子打在身上,正在发愣,就在一发千钧之际,她竟鬼使神差般地离开,目睹了这一切,自己却安然无恙。当地一位村民告诉大家,他每天都在大石底下放牛,那天不知怎的,把牛赶进去了又觉得烦躁便将牛赶往离此处一两百米放牧,逃过此劫。庞大的石头飞坠,竟不伤一物!名山室主持丹诚子称此乃天意。原来该石为名山室一景,上端则分叉成宛如一桃一李的形状,其下端融为一体

17、,当地人分别以“桃”、李称之(福州话“桃片李另”)。如今成熟期到“桃李落地告丰收”,意寓着八闽大地将走向繁荣,兴盛时期。考其原因,石崩乃地质引力所致,地质历史上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然而在历史时期一特别是对地方史而言,这也许是几百年,或上千年才能一见的罕事。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又偏心地赐给了高盖山,使观瞻者络绎不绝,堪称一大奇观。  阅读链接一山容三教都说各路神仙均有自身的清修地,各自管理一方福佑乡梓。而高盖山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因为它别样的景致,成为佛徒参禅的名山,道众修仙的福地,儒生攻读的处所。高盖山容道教、佛教、儒教为一体,共生存、求发展山下有“名山院”,佛教

18、高僧禅惠曾在此修行。这个古刹,相传是明末永泰县白云人黄文焕早年读书处,院因与名山室对峙坐落遥望呼应而得名,原来系三个院落大寺观,前两座早年焚于火,仅存后院,今已稍作修葺焕然一新。从院后山翻过,那里有一台规模小具的和尚墓古迹。名山院夏日傍晚,阳光折射高盖山石壁成一定角度,可见“佛山”字形和“和尚拜观音”图形。山中有道教圣地“名山室”,相传道教徐登、赵炳登就是在此修炼得道成仙。更为元代道教活动场所,现在的主持法号丹诚子,二十多年执守于山中。一座名山室,是她生活的全部,也是她生命的全部。也因了丹诚子,名山室四时无尘,山门常开。山上有“书斋楼”士子陈祥道、许将曾在此苦读诗书。高盖山所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谐,参禅礼佛、修仙得道、攻书取仕各得其所,则共同创造了称绝海西、名冠全国的文化奇迹,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鼓吸雨”胜景古人摩崖石刻曰:有石门至西,室是山之胜。名山室景观多集中在仙君殿右侧的西室,依次为书斋楼、血盆洞、祖师洞、灵龟洞、观音洞、显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