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芳华》青春母题下的多义性_第1页
浅析《芳华》青春母题下的多义性_第2页
浅析《芳华》青春母题下的多义性_第3页
浅析《芳华》青春母题下的多义性_第4页
浅析《芳华》青春母题下的多义性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浅析芳华青春母题下的多义性    崔程【摘 要】严歌苓的芳华在2017年底被冯小刚搬上银幕,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70年代初文工团的人物群像,让观众领略了那一代人独有的青春芳华。本文从青春母题、创作者视角、人物、现实与审美原则的冲突这四个方面出发,对电影的视听语言与小说的文本进行解读。【关键词】芳华;严歌苓;冯小刚;青春母题:j905    文献标志码:a             :11007-0125(2019)01-0106-02一、青春母题与伤痛色彩芳华

2、这部讲述20世纪60年代人青春记忆的影片,虽然经历了撤档风波、炒作嫌疑等一系列插曲,但是在最终定档上映后还是得到了相当范围人群的反响。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在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观察之中,由于主体受制于各种先在的历史、文化、人生经验的制约,人们会产生一个预先存在于审美活动之前的思维定向,即所谓的“期待视野”,因此,最易于产生普遍接受效应的,首先便是那些按照常规编码的艺术作品。1尽管芳华这部影片无论是在撰写小说之初还是最终成品的展现上都带有浓厚的、专属性和标志性并具的时代色彩,但是它依旧遵守着时下青春母题作品的规律,即“追忆”与“伤痛”。青春韶华是如此灿烂,引人侧目,触动了我们在场观众柔软的内

3、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是曲终人散,孤留年少时期的一味赤诚勇敢,纯粹的感情经受不住世道的考验难以长命,反倒成为自我悲剧的引爆点,任谁能够不为之动容呢?这一点上正好切中了时下青年观众对于“伤痛文学”的敏感神经,扩大了这部电影的关注度与反响度。二、自我审视与怀旧追忆在青春母题的基本框架下,芳华这部电影还带有自身特殊的历史内涵与价值取向。与表达青春母题时的一致性不同,关于影片价值取向的表达,电影与小说产生了较为明显的不同。德国心里学家闵斯特伯格在他的划时代电影著作电影剧一次心理学研究中,强调主体在审美活动和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开创了创作主体的主心路历程作为电影表现手段根据来考察的先河。2依据这一理论

4、,我们也就不难解释,不同的创作主体对于同一件事物认知的分歧。在芳华这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一共有两位主导者。即冯小刚与严歌苓。冯小刚主要运用了严歌苓创作的故事主干,并以其丰富而真实的素材为基础增添了血肉。注入了自己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色彩和情怀。因此我们最终看到的,只是一个“形似”小说的影片,但并不“神似”。在小说中,严歌苓放弃第三人称和全知视角,借 “萧穗子”这一人物以回溯的口吻撰写全篇。笔锋冷峻犀利却又带着些许俏皮。小说大体上以人物登场的方式结撰全篇,但实际上并没有拘泥于某种规范的写作方式,而是采用更为自由灵活的视点撰写。于是我们在通读小说的时候,经常会感受到以“萧穗子”口吻的讲述者在小说中经

5、常以创作主体本身现身,对于自己前几章节的人物刻画的不完善进行自我审视,这一切看似随意的编排方式,实则使得小说风格始终保持着一种参与者、讲述者、经历者三种并存的状态,由此观众的阅读体验也就更具有临场感。而相对于视角的灵活随意,我们依旧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严歌苓的某些坚定想要传达给观众的部分,那就是对于青春年少自我的反思。对于每个人物的性情与行为,她都为其赋予了相应的深厚根源,在他们的“前世今生”中,穿插着她真实又略显残酷的推测与想象,而紧随着故事的进程的,是那些篇幅可观的自我剖析。当小说被搬上大银幕,文字语言就要相应转化为视听语言。在叙述视角的选择上,冯小刚保持与原作相同,采用“萧穗子”的视角作为旁

6、白,与银幕上的画面并行由此展开故事。由于电影本身可视化的特点与篇幅限制的原因,在时间压缩、空间隐喻部分进行了相应的取舍处理。马尔丹在其著作电影语言中,论述电影的时间处理时曾经说过:“在现时杂乱无序章的现实生活的各种表现中理出单一线索的因果连续性来,然后刪去剧情的薄弱时间。但是它依然穿插着提醒我们去自动意识到真实生活,尤其是意识到那些与我们自身直接相关的有关事件。” 3由于小说是以人物为中心撰写的,所以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首先应当找出一条可以顺延的线索。而芳华以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工团为历史舞台,追溯这一方天地中几个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人生轨迹与命运,由此观照整个中国社会。电

7、影作为一个视听艺术,它的空间构成方式使视觉形象产生了“第二表现层”,电影的空间表达始终充满着暗示与隐喻,与创作者的审美意愿,以及剧中人物的生存状态、情感体验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中偏暖的色调,带有微光照明的场景,一望无际的空旷镜头,复杂的场面调度与灵活的剪辑,都昭示着这是属于创作主体的一份久远却永不褪色的记忆。与严歌苓在小说中对于青春的审视与反省有所不同,冯小刚作为电影的主导者,他传递给观众的画面中更多是一种青春时代的悸动。对于那个时代,他的怀旧和追忆色彩明显比较浓厚。开篇的第一场戏最为典型:毫不吝啬地为我们展现了从文工团大门外到文工团排练厅的全观景象,耳边响起的是那个时代独有的流畅又洪亮

8、的旋律。镜头从“萧穗子”一个人的身影扩展为排练厅镜子中一群拥有着曼妙舞姿、风华绝代的少女整齐的舞蹈队形。这一系列的镜头运转与场面调度都十分流畅,就如同创作主体脑海中渐渐打开了那个时期的记忆闸门,歌舞升平的景象也随机清晰起来。三、时代群像与典型个体电影的末尾,冯小刚借萧穗子之口在画外慨叹“一代人的芳华已经逝去,面目全非。”这句话为电影进行了精确的点题:芳华是从创作主体的个人视角出发,回忆并再现了特殊时代群像的一部作品。但是结尾,属于这一代人的记忆却最终由小萍和刘峰两个人在画面上拉下了帷幕,由此可以窥探创作主体在编写整个故事时对人物设置的考量。总体来说,芳华是以典型个体为中心的一部群戏。影片的前半

9、段基调逐渐由暖走向冷,残酷因素随着文工团这个集体的解构渐渐显示出来,后半段又由冷逐渐变暖,四散天涯的战友由于各个契机再次的相遇与对话,从某种意义上又实现了这一代人集体的重构。影片的结尾,刘峰用战后幸存的那只手拥碰上小萍,小萍手里拿着那张破碎又被刘峰修复完好的照片,画面在萧穗子的叙述视角中渐渐定格,这一幕的视听语言带有极其强烈的隐喻。一代人的芳华已经逝去,每个人都为青春的莽撞付出了或多或少的代价,即使当初刻骨铭心的伤痛,在时光的滤镜中,也散发出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平静与温和。刘峰那只曾经敬军礼的手,也是拥抱林丁丁的手,已然被战争的残酷所剥夺,小萍索要的拥抱弥补了自我缺失的同时也抚平了刘峰当年那记触摸的伤痛。两个集体中的典型人物又再一次的形成了共同体,繁华落尽,小萍手里那张破碎的军装照的裂痕,能否在其内心经过岁月的洗刷、刘峰的拥抱、自我的救赎之后,渐渐变浅呢?四、现实原则与审美原则严歌苓的原著是偏向于现实的,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无论是在人物性格的质感、自我反思与剖析的深度,还是剧中角色命运的归宿,都在她略显残酷的笔锋下真实又合乎情理地展现给大众。让我们既入迷又退却。相比之下,冯小刚对于他电影中的角色还是比较温和的。虽然经历了种种伤痛,刘峰和小萍这两个曾经被集体遗弃与背叛的个体,也算是老有所依了。一代人的芳华虽然已逝,但千帆过尽,即使四散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