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桂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云桂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云桂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云桂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云桂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 .路基沉降观测作业目的(1)沉降观测对控制和保证路基工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和变形符 合设计要求。(2)通过系统、连续、正确、完整的观测及分析,可以正确控制路 堤填筑速率,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2 .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碎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变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3)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10601-2009 铁建设 2009196 号;(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5)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6)铁路客运专线竣工

2、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7)客运专线无碎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8)铁路路基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J-2009 );(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0)铁道部、交通部、建设部其他有关规范、规定及标准;3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云桂铁路 YGZQ-3标段路基沉降监测、水平位 移监测工作。4 .观测方案4.1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主要原则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 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不同的填方高度、不同的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 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

3、 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进行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路基 基底沉降观测、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4.1.1 基准点的布设基准点的布设是根据实地踏勘的情况,考虑基准点的稳定性和观测精度要求布设的。为防止个别基准点高程变动造成的差错,每段路基应 布设三个永久绝对高程基准点进行互相校核(可以和桥涵基准点共用),每次观测前先校核基准点的稳定性,判断选择稳定点作为沉降观测的起 算点。工作基点应设在稳定、方便使用,且距离路线50米以外的地方,按规范要求埋设,最好埋设在基岩上。4.1.2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设置原则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 50m

4、;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 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 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 至 U 100m。(2)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 距不大于25m,在地形、岩土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 映真实差异沉降。4.1.3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路基沉降观测断面主要分为I、n、m型。(1) I类观测横断面型式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沉降板进 行地基 沉降监测;于路基面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 监测。适用 于一般路堤地段的变形监测,主要设置在路堤填筑高度不大、地基可压缩 性土层较薄的地段。监测断面的设置间距为 10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 地质条

5、件变化大时宜加密。具体见下图。硬层I类观测横断面设计示意图(2) II类观测横断面型式: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沉降板进行地 基沉降监测;贯穿于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差异 沉降进行监测;在路基面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 适用于一般路堤、斜坡路基、地基可压缩性土厚度不均、过渡段等路基 的沉降变形监测。监测断面的设置间距一般为 50100m,过渡段范围 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具体见下图。(3)田类观测横断面型式:路堤基底线路中心处埋设沉降板进 行地 基沉降监测;贯穿于路堤基底设置剖面沉降管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差异 沉降进行监测;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基

6、床底层表面两侧埋设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4)堆载预压前在基床底层中心处埋设沉降板,原基底处沉降板接长至高于预压土,将原基床底层表面两侧埋设的沉降观测桩外移至路肩 边缘,进行预压土加载,预压土加载完后,继续进行沉降观 测。待预压卸除 基床表层填筑后,在路基面两侧及中心埋设沉降观测桩。适用于设有堆 载预压地段:地基可压缩性土厚、可压缩性土厚度不均、路基填筑较高、地基 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斜坡路基、过渡段等路基的沉降变形监测。监测断 面的设置间距一般不大于 50m ,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 加密。具体见下图。百干1.4(5)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标准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标准如表

7、沉降与稳定观测内容和断面布置一览表表i观测内容断面布置情况观测断面间隔适用条件路基面沉降(I类观测断面)1、两侧路肩(预压地段两侧基床底层表面 外边缘)和路基面中心各设置一个沉降观 测桩;2、每隔一个断面设置一个沉降板V100mi一个观测断面1、地势平坦、地基条 件良好;2、路堑或高 度小于5ml勺路堤路基面沉降 路堤基底沉降 路堤稳定观测 (n类观测断面)1、路基两侧路肩(预压地段两侧基床底层 表面外边缘)和路基面中心各设置一个沉 降观测桩2、基底(预压地段基床底层表面增加)设 置一个沉降板(地面横坡大于1:5时基底设 置两个沉降板)3、两侧路堤坡脚外12mfc、10I2mfc各 设置一个位

8、移观测桩V50n一个观测断面其他路基(复杂条件下 需要加密)紧靠桥台处、10m 3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桥路过渡段涵顶及两侧边墙外3mb 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涵路过渡段路堤基底全断面沉降观测基底设置一个剖面沉降管25%勺n类观测断面横向结构物处在结构物 顶面与结构物轴线成45 °布置4.1.4 过渡段变形监测断面(1)桥路过渡段一般采用II类、m类监测断面。一般每50m布置一 处。过渡段位置按图示进行加密,即台后 1m、10m、30m处应布置监 测断面。蟒路过灌段纵向监测剖面设置示意单位:iii(2)涵洞等横向构筑物中心一个,离边墙 1m以及级配碎石外5m 各布置一监测断面,共5个,其中

9、涵洞顶布置I类断面。意 二十 X 设 面勺至 纯4.1.5 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 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 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 综合分析。(2)路基沉降监测分为: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和一般的沉降监测 断面。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包括:在路基底部预埋一个单点数码沉降计及 路基面沉降监测桩,或一个剖面沉降检测管;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只有路 基面设置沉降监测桩。正线路堤地段,一般每100m设一个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 中间 50m 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过渡地段监测断面且应加密。一般桥 路过渡段,在距台尾5m处各设一个完整的沉降观测断面,

10、1m、20m、30m 等处各设一个一般的沉降观测断面。涵洞等横向构筑物,应在涵洞一侧 (最好在填土较高一侧)5m处设一个完整的沉降观测断 面,涵洞顶部及另 一侧分别设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除按过渡段 及距离确定外,还应选择路基较高,或加固较深的断面。正线路堑地段,及地质条件简单且路堤不高时,每 50m设置一 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工点较短时,按填、挖分别设置。4.1.6路基沉降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元件一般有: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剖面沉降管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单点沉降计等。(1)位移观测桩:位移观测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 15cm x

11、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 耐磨测头。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4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10cm。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打入设计深度,将预制边桩放入孔内, 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位移观测桩在一般路基填筑前埋设。位移观测桩结构设计见下图106r*半圆形不绣钢耐磨测头位移观测桩立体图位移观测桩钢筋布置图位移观测桩设计示意图(2)沉降观测桩:桩体选择20mm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 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 在监测断面设计位置,埋置深度 0.3m,桩周0.15m用C20混凝土浇筑 固定,完成埋设后按二

12、等水准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级配碎石锚固砂浆g20钢筋50om级配碎石路基观测桩埋设布置图(3)沉降板:沉降板在地基处理完成后埋设。由底板、金属测杆(040mm镀锌铁管)及彳护套管(0 75mmPVC管)组成。底板尺寸为50cm X50cm ,厚3cm。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 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 定套管,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测杆顶用顶帽封住管 口,避免填 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

13、自由度,顶帽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大于50cm,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 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 高度以1.0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 杆用螺丝套扣连接,保护套管用 PVC管外接头连接。路堤填筑和运架 梁期间应注意保护沉降板。测杆顶帽石礴观锌铁管,保护套管I!饰75厚4m瞰PVC管钢底板50cm x 50cm沉降板(4)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堤填筑施工前在褥垫层顶 部开梢埋设剖面沉降管,梢底中粗砂找平,表面回填5cm中粗砂并与褥 垫层相平,两端部应进行有效防护。剖面沉降管

14、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 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导管内十字导梢应顺直,管 断口密合。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内,按 一定间距依次读数,起始端管口标高采用水平仪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 方法测量。剖面沉降管应选用高灵敏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稳定性好 的仪器,仪器生产企业应具有相应的生产许可证、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 和质量等证明文件,并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业绩和信誉评价。路基剖面 沉降管的埋设见图地生窗性上剖面沉降管示意图二(5)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底 板采用沉降板底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 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

15、底板水平,填土至 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一 小凹坑将压力计放入坑内,用细粒土将坑填平后,继续施工路基填土。埋设完成后,将压力计监测线沿水平方向甩到坡脚后,在坡脚处设 C20 素混凝土保护墩(0.5m X0.5m X0.95m ),墩内预埋剖面管管材,监测线 从管内穿出;墩旁设监测桩,监测桩采用 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 0.5m X0.5m M.6m ,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用钢 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监测数日,取 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6)单点沉降计:单点沉降计是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位移传感 器,是变磁阻式传感器中的一种,由电测位移传感器

16、、测杆、锚头、锚 板及金属软管和塑料波纹管等组成,其中主要部分是是电测位移传感器, 包括密封壳体及壳体内设置的电感线圈、活动杆和数据处理电路,应用 的导磁金属杆移动,引起电感线圈的电感量变化,通过测量电路将传感 器电感量变化转化为输出电压频率变化,经频率检测仪接收并转换为位 移量。对于单点沉降计等电测元件及检测仪器的选配, 应选用高灵敏度、 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稳定性好的仪器;仪器企业厂家应具有相应的生产 许可证、计量器具许可证和质量等证明文件,并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业 绩和信誉评价。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108mm,钻孔壁垂直。单点沉降 计的埋设深度 30m时,应采用直径14mm的不锈钢测杆

17、,埋设深度n 30m时,应采用直径20mm的不锈钢测杆。用于路基基底沉降观测的单点沉降计,埋设深度原则上埋设至强 风化岩面。当强风化岩埋深很大,单点沉降计的埋深深度应根据路堤填高等确定,即单点沉降计应埋至附加应力等于 0.1倍自重应力的深度处,单点沉降计的顶面至垫层底面用于路基填料沉降变形监测的单点沉降计埋设深度至路堤基底或 垫层顶面,单点沉降计的顶面至路基面。4.1.7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士 1.0mm,读数取位至0.01mm ;剖 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 4mm/30m ;横剖面沉降测试仪最小读数不得大于0.1mm 。路基面观测桩沉降板名工作基点二,观测方向水准路线观

18、测示意图观测频次见下表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预压期间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或堆载预压期间1次/3天卸载后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2周3个月以后1次/月无碎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个月以后1次/3月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 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连续3次;以后1次/2周。2、堆载预压开始时及卸载时均为每 1次/3天,接连观测三次后按 正常观测频次进行观测。4.1.9观测控制标准(1)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不 大于1.0cm,坡脚水平位移 速率每昼夜不大于0.5cm。如果超出此限应立即停

19、止填筑,待观测值恢复 到限界值以下再进行填筑,填筑速率应以水平位移控制为主。(2)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 %及以上时,应及时上报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 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 施。总之:路基上铺设无硝轨道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 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 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时,应继 续观测;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 路线。5.沉降变形测量技术要求5.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二等规

20、定执行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沉降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义形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差中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测量误差(mm)误差(mm)差(mm)等级二等i0.5i0.3B0三等*0i0.5605.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1.1.1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二等(国家二等水准测 量)的要求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 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 级控制的方法布设。1.1.2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1)建立并绘制出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 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隧道、过

21、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见下图: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2)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详见附表 1(3)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4)垂直位移检测完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 点局差中 误差(mm )每站得力: 中误差 (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二等0.50.132 < F3VR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 线铁路无柞轨道测量技术 暂行规定一等水准测量的 技术要求施测。三等1.00.34年6 V R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 线铁路无柞轨道测量技术 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 技术要求

22、施测。注:F -附合线路或环线长度,kmR -检测已测测段长度,km1.1.3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 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 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1.1.4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 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 误差作业要求*5<300垃7<1/250000按国家一等平囿控制测 量要求观测v 15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囿控制测 量要求观测二等B0&

23、lt;30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囿控制测 量要求观测V 1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囿控制测 量要求观测三等60<3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囿控制测 量要求观测<2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囿控制测 量要求观测四等±12.0<4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囿控制测量要求观测5.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具布设按 下列要求:1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

24、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 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 等水准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下图规定。注:I-盖;2-烤;3-素土: 4-贫混凝土; 5-冻土线基准点标石埋设图2 .工作基点。要求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 降观测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 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 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检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 200m左右,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检测需要。3 .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 能反映变

25、形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当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 求形式美观,机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 点路基、桥涵、隧道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4 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 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 准点测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变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2)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检测。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但 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 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 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 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6个月进行1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

26、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3个月进行1次复测。(3)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 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 2倍中误差时应及时通知建设 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 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5.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 为沉降变形点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定可靠的点以资校验。(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 留检验记录。(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规范要求实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 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

27、处理回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的 初始值。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上岗,并且固定观测人员。3 .为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降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 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使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 固定的观测路线盒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 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 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固定 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4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5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

28、,中途不中断。7 .特殊情况下处理方法:针对低矮桥墩、异性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施工 单位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但需要注明,避免数据测量错误。对基坑太深引起的尺长不够,高涵洞路基未填筑时高程不好传递 等类特殊问题,由施工单位向评估单位提出实施方案,由评估单位确让。8 .沉降观测均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并且在专业部门经过质量鉴定, 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9 .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10 .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监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11 .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

29、、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等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 和异常数据分析。5.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1 .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 必须采用闭合或符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 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 2个2 .使用DS03级的电子水准仪,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应在有效鉴定期 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效合格,水准仪 视准轴与水准管轴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 不满足要求的应根据仪器提示进行重测。3 .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

30、类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路 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 )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w 50m,前后 视距差W1m,前后视距累积差w 3m,视线高度三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 差q.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w 0.6mm,间歇点高差之差w 1.0mm。4 .观测时按以下顺序进行:(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2) 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每一测站为必须偶数站结束5 .观测前30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 于一致;观测时应用伞遮蔽阳光;迁站时应罩

31、以仪器罩。6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园水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 仪时,应使其中两脚架螺旋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而第3个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 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7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路面必须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免尺垫下沉。同时观 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得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 源照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使 标尺的气泡居中,确保水准尺垂直。8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 工作基点

32、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监测。9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 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10 .按照相关规定的格式整理数据,并按要求提交11 .元件保护要求(1)各经理部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 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 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 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 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气件不 受损坏。(4)各施工队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认 为、自

33、然等因素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 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5.6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1 .鉴于大面积区域沉降观测、分析的复杂性,应研究制定特别的观 测方案及处理方法。2 .大面积水域情况下的沉降测量,应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施工 组织情况等制订观测实施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查,并调整制 定相应的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6.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1)轨道铺设前,应对线下工程沉降作系统评估,确认工后沉降和 变形符合设计要求。(2)分析评估前应收集的资料详见评估指南及观测手册。(3)评估除采用曲线拟合法进行线下工程的单个测点评估外, 同时应进行区段线

34、下工程综合评估。(4)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沉降预测评估方法较多,而每种预测方 法均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需要结合线下工程不同结构物和不同 地质条件 下的沉降观测情况,总结沉降变形特点,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5)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6)评估沉降无法达到设计标准时,应及时通知建设方、设计方、 监理方,由业主组织各方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7)采用曲线回归法进行线下工程沉降评估,要求相关系数不 得 小于0.92。6.1 路基工程沉降评估6.1.1 评估方法常用评估方法有规范双曲线、修正双曲线、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 点法)、指数曲线法、遗传算法双曲线法、 Ver

35、hulst法、Asaoka法、灰 色系统GM (1,1)算法等8种方法。根据铁道部有关规范、规定、标准 及设计要求确定。6.1.2 判定标准(1)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2)有碎轨道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 50mm年沉降速率应小于 20m昨。桥台台尾过渡段路基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 30mm无碎轨道路基 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3)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 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4)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 件:S (t) /S (t= >75%

36、式中:S (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 (tG):预测的最终沉降值。注:沉降和时间以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为起始点。(5)设计预测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值不 宜大于10mm6.1.3 工后沉降的计算设计工后沉降量按S工B=S1 + S2计算,其中S1为路基铺轨后运营 100年发生的沉降,采用曲线回归方法获得,S2为无碎轨道结构自重荷载 发生的沉降,计算用压缩模量可根据观测资料反算获得。6.1.4 计算沉降和观测沉降的比较(1)由于影响沉降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计算的精度无法达到要 求,必须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评估,来验证和调整设计参数与措施。(2)通过沉降观

37、测和评估来确定路基的真实压缩模量 Es,以确定无 碎轨道结构自重产生的附加工后沉降;(3)如观测到的沉降量超过设计沉降量计算值的 20%时,经过排 除人为错误与设备故障,可尽早检查设计,采取措施确保工后沉降满足 设计要求。7.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7.1 数据传输流程7.1.1准备阶段:1施工单位以标段为单位提交“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附表1“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要求将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同步提交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2设计单位根据观测断面布设的位置,填写附表 15 “沉降设计值表” 中沉降设计值栏,同步提供电子文件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评估单位。3设计单位提交全线地质纵断面图电

38、子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7.1.2测量阶段1组织要求: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以标段为单位按照时间要求提供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具体文件格式要求详见下节。2观测数据处理文件:要求提供以下电子文件,每半个月提交1次。其中观测手簿文件还需提供纸介质文件,每 2月提交1次。(1)电子水准仪原始观测数据:(2)观测手簿文件(3)平差成果文件3成果输出文件:要求提供以下电子文件,每个月提交1次;提供纸介质文件,每1年提交1次,作为最终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报告、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的组成部分。要求每次数 据均从观测原点开始至提交时间。(1)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2)路基沉降观测

39、记录表(沉降板)(3)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4)沉降观测记录表一一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5)沉降观测记录表一一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6)沉降观测记录表一一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7)沉降观测记录表一一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8)测点荷载一时间一沉降曲线与荷载一时间一沉降速率图4其它文件:(1)断链表:施工单位以标段为单位提供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2)沉降设计值表:评估单位将观测值与设计值相差较大的观测 点数据电子文件提交设计单位,设计单位提供沉降设计值表电子文件和 纸介质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5工作基点复测报告:因牵涉区域沉降,问题复杂,报告的详

40、细组 成内容和要求在后面以补充规定形式另行下发。6特殊问题报告:施工单位提交观测过程中特殊问题报告。对观测 过程中发生的沉降值异常、测点破坏后恢复等情况应及时提交报告给建 设单位和评估单位。监理单位发现平行观测与施工单位观测存在较大差 异时应及时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7提交报告:施工单位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与线下工程沉 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8提交报告:设计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计算分析报告7.1.3评估阶段1评估单位将区段评估报告以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提供建设单位;2评估单位提供数据库电子文件给建设单位。10.2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

41、7.2.1 数据传输要求有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其中电子文件表格要求采用EXCEL (*.xls)格式,观测网图文件采用 CAD(*.dwg)格式, 影像文件采用JPEG (*jpg)格式,报告采用 WORD (*.doc)格式;纸 介质文件要求相关单位签署盖章。7.2.2 原始观测数据文件命名规则以“标段号工区号-测队号-工作基点&工作基点-观测日期.后缀名”的 格式为准。例:一标段、2工区、4项目部使用Trimble仪器在2008年 10月11日在BM1和BM2两个工作基点之间进行沉降观测数据采集获 得的观测数据文件,其文件名可命名为1-2-4-BM1&BM2-2008-1

42、0-11.dat " 。原始观测文件常见的有LeicaDNA系列仪器生成的后缀名为 GSI格式的文件,Trimble Dini系列仪 器生成的后缀名为 DAT格式的文件,SOKKIA SDL30M系列的CVS 格式的数据。后缀名根据仪器型号的不同由仪器自动生成,计算人员不 得改变。7.2.3 其余文件命名规则观测手簿与平差成果文件命名原则与原始观测数据相似,根据不同 文件的类型定义其不同的后缀名。观测手簿文件:1-1-2-BM1&BM2-2008-10-11.X1S平差成果文件:1-1-2-BM1&BM2-2008-10-11.asd观测断面与点位属性信息表文件用 S

43、XXXB标识,其命名格式为:1-1-2-SXXXB-2008-10-11观测网图文件用GCWT标识,其文件名命名格式为: 1-1-2-GCWT-2008-10-117.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7.3.1 观测点编号观测点的编号是观测点的标识,简洁明了的反映该观测点所在里程、 观测点的类型、观测点位置。测点编号采用以下格式:里程测点类型编码测点位置编号里程采用7位阿拉伯数字,前4位为公里标,后3位为百米标(取整); 测点类型编码采用1位英文字母;测点位置编号采用1位或2位阿拉伯 数字;测点编号共计九位或十位。观测单位自行制定便于在电子水准仪 中输入的简化点号,并提交测点编号与简化点号对应文件(格式详

44、见附 录三),简化点号不能以“Z”字母开头。对于线路里存在长链导致测点编 号重复的情况,另行制定编号规则。各种测点的测点类型编码及测点位置编号详见表7.3.1。表7.3.1测点类型英文字母编码及测点位置编号表测点类型测点类 型编码测点位置及其对应的测点位置编号沉降板L基底(1)、路基面(2)观测桩G左(1)、右(2)、中(3)分层沉降观测点F中位移边桩W左(1)、右(2)剖面管P基底(1)、基床底层顶面(2)例如,DK150+100.25 断面的路基面左侧观测桩的测点编号为:0150100G1 ;。7.3.2 桥梁承台和墩台的测点均采用相应墩台的中心里程;涵洞采 用中心里程;梁体采用跨中里程。

45、7.3.3 观测过程中的点号输入:在观测过程中,电子水准仪所有的点号均需全名输入,不得有任何 省略。对于电子水准仪不支持 9位点号输入时,需输入对应简化名的全 名。7.3.4 转点输入所有转点均以“Z”字母表示,不得以任何其他类型的点号代替。7.3.5 观测点属性信息表录入要求1工程类型:路基2测点的类型:沉降观测桩、沉降板、深层沉降仪、位移边桩、剖 面管、。3测点位置:按照表7.3.5.1输入:表7.3.5.1测点位置属性表测点类型可选的位置属性说明沉降板一基底、路基面观测桩左、中、右位移边桩左、右4距线路中心:输入测点位置到中线的距离,单位为 m。左侧为负 值,右侧为正值,中心为05填挖高度:输入该测点处路基面的填挖高度,单位为 m。6观测点处基底处理的类型,各种工程类型的基底处理类型按表填入:表7.3.5.2基底处理类型表工程类型可选的基底处理类型路基强夯、换填、排水固结、搅拌桩、旋喷桩、CFGtt网(板)、管桩网(板)7压缩层厚度:输入观测点处基底压缩层的厚度,单位为m。8处理深度: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